王永春(1895年-1960年)男,越剧演员、科班教师。原名黄杏春,浙江省嵊县长乐贵门乡人。属早期越剧“南派”艺人。为越剧男班时期“四大名小生”之首。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介绍3艺术成就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永春别名:黄杏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省嵊县长乐贵门乡出生日期:1895年逝世日期:1960年职业:演艺 演员、科班教师代表作品:《梁祝》《玉蜻蜓》《左维明巧断无头案》主要成就:与马潮水、白玉梅进大世界演出 生平介绍2 15岁拜师学艺,初工老生,后改小生,唱南调,由于海报书写中误“黄”为“王”,又取“永葆常春”之义,乃以“王永春”为艺名。从艺不久,即因唱腔清越,台风潇洒而崭露头角,在浙江闻名。1917年10月26日,王永春初来上海,搭梅朵阿顺班,在镜花戏园演出。1919年与卫梅朵、马阿顺、张云标、马潮水、白玉梅等名演员,为本剧种的生存竞争作出艰苦努力。1919年3月15日,首演改编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于第一戏园1922年6月,与马潮水、白玉梅领衔进上海大世界演出。从1922年至1937年“八一三”事变为止,大部分时间固定在大世界献艺,为头牌领衔主演,声名之盛,在男班艺人中首屈一指。1925年,收叶德发(叶琴芳)、唐德贵(唐永林)等“德”字辈徒弟4人。1937年“八一三”轰炸中,他几乎被炸,脱险后抱着幼儿逃回家乡。抗战期间,一度以教戏为业。建国后,曾在江浙一带流动演出。1952年起,担任上海老艺人组成的复兴 艺术成就3 1919年之后,除先后参加第一戏园(原华兴戏园)、凤仪戏园等日常演出外,还积极参与以卫梅朵为首的艺术改良活动,并发挥其粗通文墨,天资聪颖的长处,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整理改编作出较大贡献。他与白玉梅合作,以《英台宝卷》和《梁祝哀史》唱本为蓝本,在小歌班“十八相送”、“楼台会”两折路头戏的基础上,编排成一部完整的大戏框架,并与白玉梅分别写梁祝二人的唱词,最后由张云标增减成局,形成了传演至今的《梁祝》基本情节结构,并于1919年3月15日首演于第一戏园。因在《梁祝》中成功地扮演了梁山伯一角而在上海成名,成为男班时期“四大名小生”之首。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后,戏路日益开阔,除小生戏外,兼演老生戏。最负盛名的角色为《梁祝》之梁山伯,《玉蜻蜓》之前申贵升、后徐元宰,《左维明巧断无头案》之左维明,另外还有自编幕表连台本戏《封神榜》之姜子牙等。艺术上崇拜麒麟童,演老生戏时努力仿效之。演唱口齿清晰,嗓子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