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瑶
王瑶简介

王瑶简介

王瑶(1914~1989),字昭深,山西平遥人。文学史家、教育家,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师从朱自清,致力于中古文学史的研究,著有影响力巨大的《中古文学史论》。建国后,王瑶服从组织调配开始了新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1953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标志着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基本格局的建立。王瑶学贯古今,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修养,是一位在中古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三个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家庭成员4人物轶事5代表作品6学术思想7教学成果8人物评价9人物影响10人物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王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平遥出生日期:1914年5月7日逝世日期:1989年12月13日职业:文学史家,教育家毕业院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主要成就:建立了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格局代表作品:《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字:昭深 人物生平2 1914年5月7日,出生于山西平遥县。年幼时在本地读书。1928年,离开平遥,考入太原进士中学。1931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因学费昂贵转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高三年级。1934年,王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因其学识渊博,思想解放,在校内获得美誉“小周扬”、“小胡风”。1935年,参与反对“华北自治”学生运动,并成为其中骨干。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日,受命主编《清华周刊》第45卷。1937年暑假,回乡,不久抗战爆发,因战乱未能随学校南迁,困于家乡,以从商和帮人辅导功课而糊口生活。同时也因此与党组织脱离。1942年,南下成都,在当地的中学任教员教书生活,不久迁往昆明,同样在当地的中学教书。9月,正式在西南联大复学,其后考入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和研究汉魏六朝等中古文学。随后在清华从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学系, 家庭成员3 王超冰(1949~),知名学者,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人合著)家庭成员资料整理自 人物轶事4 有人曾经问王瑶先生近况如何?王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风趣地回答说:“每天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提问者完全摸不着头脑,以为王瑶最近生活很不如意。然而实际却与之相反,因为他平时非常喜欢饮水,每天要饮十几瓶水,此谓之“水”;同时他又喜欢抽烟,用的是福尔摩斯式的大烟斗,含在嘴里,呼呼有声,火光一闪一闪,此谓之“火”。如此一来便成了“水深火热”。王瑶先生勤奋好学,很年轻的时候,头发就已经开始发白了。为此他常常感叹的说:“不该白的,却白了。”而同时他又喜欢抽烟,故而他的牙齿几乎都熏成了黑色,对于这一黑他又说:“不该黑的,却全黑了。”两者的一黑一白相称,他又风趣地说:“这真是‘黑白颠倒’了!”晚年的王瑶负责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担任过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大力扶植青年学术力量;1987年,他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挑选陈平原等一批学者专家,组织 代表作品5 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仅为上册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上下册 学术思想6 历史文学史观王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师朱(朱自清)法鲁(鲁迅)”效法鲁迅的路子。鲁迅的一段文字曾经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王瑶认为:“这话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遗产时的重要指针。对陶渊明这样一位历来对他有过许多模糊认识的诗人,这样的研究就显得更其重要。”注重史的关联,考察文人生活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知人论世是鲁迅坚持的方法,鲁迅一向已注意到文艺与时代及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到这时更觉得非先弄清楚历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不可。王瑶继承和发扬了鲁迅这种这种方法,在研究中尽可能接近历史,了解历史,将人物和作品与他产生的时代联系起来。客观文学史观所谓“客观文学史观”即是“实事求是,研究问题从历史实际出发”,正是因为王瑶始终坚持文学史研究的历史观念,因此客观性也成了他文学史研究的必然保证。他说:“文学史的努力方向,一定须与历 教学成果7 王瑶一生桃李天下,他的弟子几乎遍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部研究领域,其中研究有所大成者不在少数,以下略举几位:现代文学研究家。笔名一石。满族。辽宁省海城县人。1955年起师从王瑶。1960年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1964年于研究生班毕业,留校执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诗歌及鲁迅研究。大学期间,即与人合作编写过《中国新诗发展概况》。60年代初,开始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鲁迅的学术论文,后又单独及与人合作发现鲁迅佚文15篇,在鲁迅研究界引起很大反响。出版的专著有《<野草>研究》、《李金发和初期象征派诗》、《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家。浙江杭州人。文革结束后考入北大研究生,师从王瑶。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 人物评价8 朱自清(散文家,文学史家):“你能见其大,将繁乱的琐碎的材料整理出线索来,这是难得的,有用的;同天读到你的《古文辞的研读》,也觉得有特见。”严家炎(文学史家):“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我国第一部史料丰富、体系完备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下了基石。他的鲁迅研究、巴金研究以及现代文学许多专题的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钱理群(文学史家):“在我看来,王瑶师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鲁迅式”的学者,“鲁迅式”的知识分子。”温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他的出色之处在于尽可能调和与化解矛盾,并在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写作状态中探讨如何发挥文学史家的才华与史识。”蓝棣之(文学评论家):“他讲课富于艺术的魅力,没有讲稿,却能旁征博引;纵横驰骋,海阔天空,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态度客观,但很有激情。”夏中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王瑶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具有大学者资质的学人。” 人物影响9 王瑶先生是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修养,从而形成了“学贯古今”的学术个性,为“清华学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古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古文学史论集》,其成就一直笼盖着50一一80年代的中古文学研究,不仅史料丰富,还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稿》,实现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分离,其体系与模式影响深远,曾译为日文,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还是1949年以来大陆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其《鲁迅作品论集》被学术界公认为鲁迅研究的权威性著作,显示了时代学术水平。其学术研究与时代先进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出色的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和思想深度,使他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和代表之一。 人物纪念10 为纪念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王瑶,同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鼓励学术创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于2000年设立了“王瑶学术奖”。该奖奖励国内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学术成果,评定周期每四年一届。每届分设优秀著作奖与优秀论文奖两种:著作奖设一等奖一名,奖金两万元,二等奖三名,奖金各一万元;论文奖设一等奖两名,奖金各五千元,二等奖六名,奖金各二千元。同时规定一等奖如未能推出,可空缺。

人物百科 2021-11-06
王瑶卿简介

王瑶卿简介

王瑶卿(1881年-1954年),祖籍江苏清江,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他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王瑶卿享有盛名以后,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给京剧中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同时也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王瑶卿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为京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陈规。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艺术贡献4艺术特点5个人成就6代表剧目7弟子传人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瑞臻别名:字希庭,号菊痴国籍:中国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81年(清光绪七年)农历八月初七逝世日期:1954年职业: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代表作品:《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等。主要成就:创立京剧旦角王派艺术 创立京剧“花衫”行当 培养众多京剧优秀人才 人物经历2 王瑶卿祖籍江苏靖江,客籍宛平。为昆旦王绚云(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长子。其母为“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二弟凤卿,为汪(桂芬)派老生。王瑶卿夫人为杨宝忠、杨宝森之姑母,膝下仅一女,名铁瑛,爱称“老铁”。王绚云弟王家荫,有子名丽卿,亦工旦行。其子王世霞(亦名世侠),工小生。丽卿小妹为姚玉芙妻室,即王世续、李世芳之岳母。王凤卿娶小生钱俊仙(王世续之父、刘雪涛岳父)大姐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少卿,原习老生后为琴师,有子继曾未从艺。少卿弟幼卿,随伯父瑶卿习旦行,并过继伯父房中为子,生有二女二子,长女存德适高维廉之侄兴华为妻;次女早天;长子绍曾,次子荣曾,幼入荣春社,改名荣增,工老生。生有三子,长子敬琨,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工作,至此王门为五代梨园世家。王瑶卿自幼受家庭的艺术熏陶,9岁从田宝琳(陈德霖之师)学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再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 艺术贡献3 创立京剧花衫行当王瑶卿是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他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进行革新创造,开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成为京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王瑶卿的艺术渊博精湛。他首先突破京剧行当的严格分工界限,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创造出旦行的新行当――花衫。创立旦角王派艺术王瑶卿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后传人最多、流布最广的旦行流派。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传统程式,改革和重新设计唱腔,使之优美富于变化,如经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黄,《汾河湾》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黄三眼等,均成为沿传下来的唱腔。念白纯正传神,注重分辨四声、尖团和软硬气口,尤擅京白,善用虚字及语气词,提炼北京妇女的生活语言加以艺术化,兼有爽脆刚劲,以《得意缘》、《樊江关》、《棋盘山》、《十三妹》等剧为代表。做工细腻生动,在青衣戏中创造运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势、 艺术特点4 王瑶卿是旦角唱大轴、挂头牌、创流派的第一人。他甚至使旦角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超过了生角,有人描写当年的情景:原来京城满街传唱的“我本是卧龙岗”竟变成了“来至在都察院”。而花衫的创立,打破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界限,使之融为一体,塑造了许多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何玉凤、花木兰、梁红玉等。王派唱腔刚柔并济、古朴典雅,王派的表演稳健洒脱、以情取胜。他的《四郎探母》不论是扮演太后还是公主,都非常绝妙。他表演的突出点,就是以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情感为依据来刻画人物。他非常讲究“戏文”、“戏理”和“戏情”,尤其注重“心戏”。他常说:“戏是人唱出来的”,“死戏可以活唱、戏死可以唱活”。一出普通的开场戏,他能唱成有声有色的大轴戏。至于王瑶卿在唱念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主要是抓住了“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个环节,大作文章,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唱之所以被誉为“有骨头”的唱,就在于它具有清丽、润俏、遒劲、醇 个人成就5 王瑶卿是中国京剧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京剧发展中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与谭鑫培一起成为京剧两大改革家。对表演的人物,他从唱念做打到服装、扮相、身段等都大胆创新,创造了介于青衣与花旦之间的新行当“花衫”;废除了武旦花旦必须“踩跷”的陋习。王瑶卿不仅擅长青衣戏,还兼演刀马旦,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对演出剧目进行革新尝试,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表演艺术。王瑶卿善创新腔,他创的腔既柔和、婉转,又能突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后来常演的传统剧目中一些旦角戏,几乎都有他编创的新腔。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初期上演的新剧中,他根据他们各自的嗓音特点,曾帮助编创了许多不同风格的唱腔。突破京剧程式的创造,对后来京剧唱腔的音乐变化和剧本唱词的句法编写,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王瑶卿对念白也很有讲究,尤其是“京白”念法,更创有独特的风格。他讲究四声,抑扬顿挫之中严格地分有软硬气口。他把北京妇女生活语言, 代表剧目6 王瑶卿能戏宽博,除上述各剧外,《南天门》、《三击掌》、《落花园》、《虹霓关》、《五花洞》、《御碑亭》、《宝莲灯》、《龙凤呈样》等和自编剧目《棋盘山》、《庚娘传》、《万里缘》等亦为王派名剧。有《悦来店》、《能仁寺》(与程继先合作)及《王瑶卿说戏》等唱片传世。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王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弟子传人7 王瑶卿门徒极众,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之外,在王门女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是新艳秋(原名王兰芳,字玉华),在王门“玉”字辈女弟子年龄最大的是王玉蓉(原名王佩芬)。王瑶卿的最小弟子是谢锐青。程玉菁、冯玉铮(冯子和之子)、罗玉苹(女)、于玉蘅、范玉秋(女)、牟玉秀、张玉英(女、非中华戏校之人)等。李艳香、李吟香、李沁香;马艳芬和马艳云;章遏云、章逸云;张云燕、张贯珠、张婉云、张曼君、赵金蓉、赵岫云、杜丽云、杜近芳、华慧麟、李慧琴、海艳琴、雪艳琴(黄咏霓)、邓德芹、王芸芳、王兰芳、梁小鸾、冯金芙、金碧艳、云燕铭、毛剑秋、毛剑佩、谢虹雯、绿染香(本姓杨)、小王玉蓉(王玉蓉之女)、杨德华等(以上女)。黄玉麟(绿牡丹)、李香匀、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吴绛秋、戴衍万、林秋雯、高华、李凌枫(李缉之)和张君秋师徒等人亦从王授业。晚辈请教的还有徐碧云、赵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另外票界的南铁生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