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理性
金针菇生理性病害

金针菇生理性病害

如果我们在栽培金针菇的时候如果遇到金针菇生理性病害应该怎么办呢,那么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治的? 针状菇 主要表现为子实体上部尖细,菌柄稍粗,呈针状。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大高,抑制了菌盖的生长。 防治方法是: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开袋过迟,套袋后每天要进行一次通风换气。 提前开伞 子实体还没有充分发育成熟,菌盖却偏大,过早开伞。主要原因是与菌袋质量有关,其次要看是否被细菌、真菌污染,再者与出菇过程中空气、光线、湿度、温度有关,另外还有可能是辅料麸皮含量过低所致。 防治办法是:严把灭菌、接种关,出菇期空气、光线、湿度协调好,一般品种出菇温度不高于15℃,麸皮含量不低于20%,这样才能使菌丝粗壮、产量高。   水菇 所谓“水菇”,是指子实体就像在水中浸泡过一样,呈半透明状,几乎没有商品价值。主要原因是:温度高、喷水大多,水分蒸发慢,水分都存留在子实体上。 防治办法是:喷水次数不应大多,菇房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0%左右,定期通风。 菌柄基部茸毛联结 子实体基部茸毛多少直接影响到金针菇的商品价值。主要原因是与湿度和空气有关。 防治办法是:避免空气湿度过干或过湿,否则就容易产生茸毛;另外,在幼菇期容易出现二氧化碳农度过高、氧气不足,因此应增加袋内含氧量。 侧生菇 主要表现为子实体不是从培养料表层长出,而是多数都长在菌袋侧壁上。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装袋过松,培养料脱离菌袋就极易长出子实体,消耗养分。 防治办法是:培养料装袋时一定要松紧一致,尽量使用装袋机,避免出现菌袋过松现象。

蔬菜百科 2014-07-29 10:31:53
平菇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平菇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今天周末闲的有空就给大家说说平菇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菌丝徒长 在平菇生产中,常因菌丝徒长而造成菌丝密集成团,形成老菌皮不出菇的现象。这主要是因菌种老化或在一级菌种转管时用气生菌丝进行转接造成的。生产中如果菇房通气不良,温度过高,薄膜覆盖时间过长也会造成菌丝徒长而不出菇。防治方法:加强制种管理,在子实体分化期,增加菇房通气量,降低菇房温度。栽培中出现老菌皮时,及时搔去老菌皮,划破菌块、菌膜催菇。   二、菌丝退化、萎缩 在发菌或出菇阶段菌丝变黄、变褐、萎缩死亡。这是因培养料碳氮比不适、或含水量过高,通气不良,菇房闷热等原因造成。防治方法:凋好培养料碳氮比,降低培养料含水量,适期播种,避免高温期为害。 三、子实体萎缩、死亡 这主要是在出菇期因环境条件不适宜造成的。如低温型品种温度超过23℃、中温型品种超过28℃、空气湿度低于80%,子实体因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喷水过多,造成小菇水肿,出菇很密时,营养不足,小菇因饥饿而死亡。防治方法:根据栽培季节,选择适宜品种,避开高温季节出菇;出现菇蕾后,将菇棚湿度提高到90%,随着子实体长大加强通风。尽量避免直接往菇体上喷水。 四、畸形菇 1.皱缩菇:菌盖小,皱缩,菌柄长,质硬。是因温度偏高和湿度过低引起。 2.大脚菇:只长菌柄,不长菌盖。是因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 3.长柄型:菌柄细长,菌盖很小,早期呈松散密布不正常菌柄的子实体块,形似珊瑚。是因揭膜过晚,光照不足所致。 4.菌盖上长疙瘩:菌盖上边特别是边缘部分,长满大小不一的疙瘩,发生严重时,整个菌盖都长满疙瘩,生成疙瘩后子实体生长极为缓慢,直接影响商品质量和产量。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二氧化碳聚集浓度过高,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引起菌,盖生长失控而起疙瘩。 防治方法:控制好菇房温度,在出菇期温度最好控制在15~28℃,遇到高温时,要通过洒水和通风降温,出菇阶段,给予200勒克斯左右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适量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平菇生产三分种,七分管。只要按栽培季节,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品种特性进行细致管理,平菇生产就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蔬菜百科 2014-07-29 06:56:29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