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光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敖反间杀李牧,田光刎颈荐荆轲-趣历史网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敖反间杀李牧,田光刎颈荐荆轲-趣历史网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小说描写了周幽王凶残无道,周平王东迁,诸侯国争霸,士大夫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形成七雄对峙局面;批判了昏庸愚昧的昏君暴君,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赏罚分明的王侯和有胆识的将相勇夫。小说的布局谋篇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每一故事既可独立成篇,又可贯穿一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描写引人入胜。  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间杀李牧 田光刎颈荐荆轲  话说赵王迁五年,代中地震,墙屋倾倒大半,平地裂开百三十步,邯郸大旱,民间有童谣曰:“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明年,地果生白毛,长尺余,郭开蒙蔽,不使赵王闻之。  时秦王再遣大将王翦、杨端和分道伐赵,王翦从太原一路进兵,杨端和从常山一路进兵,复遣内史腾引军十万,屯于上党,以为声援。  时燕太子丹为质于秦,见秦兵大举伐赵,知祸必及于燕,阴使人致书于燕王,使为战守之备,又教燕王诈称有疾,使人请太子归国,燕王依其计,遣使到秦,秦王政曰:“燕王不死,太子未可归也,欲归太子,除是乌头白,马生角,方可!”  太子丹仰天大呼,怨气一道,直冲霄汉,乌头皆白,秦王犹不肯遣。太子丹乃易服毁面,为人佣仆,赚出函谷关,星夜往燕国去讫。今真定府定州南有台名闻鸡台,即太子丹逃秦时,闻鸡早发处也。秦王方图韩、赵,未暇讨燕丹逃归之罪。  再说赵武安君李牧,大军屯于灰泉山,连营数里,秦两路车马,皆不敢进。  秦王闻此信,复遣王敖至王翦军中。王敖谓翦曰:“李牧北边名将,未易取胜,将军姑与通和,但勿定约,使命往来之间,某自有计。”王翦果使人往赵营讲和,李牧亦使人报之。  王敖至赵,再打郭开关节,言:“李牧与秦私自讲和,约破赵之日,分王代郡,若以此言进于赵王,使以他将易去李牧,某言于秦王,君之功劳不小。”郭开已有外心,遂依王敖说话,密奏赵王,赵王阴使左右往察其情,果见李牧与王翦信使往来,遂信以为实然,谋于郭开,郭开奏曰:“赵葱、颜聚见在军中,大王诚遣使持兵符,即军中拜赵葱为大将,替回李牧,只说‘用为相国’,牧必不疑。”  赵王从其言,遣司马尚持节至灰泉山军中,宣赵王之命。  李牧曰:“两军对垒,国家安危,悬于一将,虽有君命,吾不敢从!”  司马尚私告李牧曰:“郭开谮将军欲反,赵王入其言,是以相召,言拜相者,欺将军之言也!”李牧忿然曰:“开始谮廉颇,今复谮吾,吾当提兵入朝,先除君侧之恶,然后御秦可也!”  司马尚曰:“将军称兵犯阙,知者以为忠,不知者反以为叛,适令谗人借为口实,以将军之才,随处可立功名,何必赵也!”李牧叹曰:“吾尝恨乐毅、廉颇为赵将不终,不意今日乃及自己!”又曰:“赵葱不堪代将,吾不可以将印授之。”乃悬印于幕中,中夜微服遁去,欲往魏国。赵葱感郭开举荐之恩,又怒李牧不肯授印,乃遣力士急捕李牧,得于旅人之家,乘其醉,缚而斩之。以其首来献。可怜李牧一时名将,为郭开所害,岂不冤哉?史臣有诗云:  却秦守代著威名,大厦全凭一木撑。  何事郭开贪外市,致令一旦坏长城!  司马尚不敢复命,窃妻孥奔海上去讫。赵葱遂代李牧挂印为大将,颜聚为副,代兵素服李牧,见其无辜被害,不胜愤怒,一夜间逾山越谷,逃散俱尽,赵葱不能禁也。  却说秦兵闻李牧死,军中皆酌酒相贺。王翦、杨端和两路军马,刻期并进。赵葱与颜聚计议,欲分兵往救太原,常山二处,颜聚曰:“新易大将,军心不安,若合兵犹足以守,一分则势弱矣!”言未毕,哨马报:“王翦攻狼孟甚急,破在旦夕。”赵葱曰:“狼孟一破,彼将长驱井陉,合攻常山,而邯郸危矣,不得不往救之。”  遂不听颜聚之谏,传令拔寨俱起。  王翦觇探明白,预伏兵大谷,遣人于高阜了望,只等赵葱兵过一半,放起号炮,伏兵一齐杀出,将赵兵截做两段,首尾不能相顾,王翦引大军倾江倒峡般杀来,赵葱迎敌,兵败,为王翦所杀,颜聚收拾败军,奔回邯郸。  秦兵遂拔狼孟,由井陉进兵,攻取下邑,杨端和亦收取常山余地,进围邯郸,秦王闻两路兵俱已得胜,因命内史腾移兵往韩受地。韩王安大惧,尽献其城,入为秦臣,秦以韩地为颍川郡。此韩王安之九年,秦王政之十七年也。韩自武子万受邑于晋,三世至献子厥,始执晋政,厥三传至康子虎,始灭智氏,虎再传至景侯虔,始为诸侯,虔六传至宣惠王,始称王,四传至王安,而国入于秦。自韩虎六年,至宣惠王九年,凡为侯共八十年;自宣惠王十年,至王安九年国灭,凡为王九十四年。自此,六国只存其五矣,史臣有赞云:  万封韩原,贤裔惟厥,  计全赵孤,阴功不泄。  始偶六卿,终分三穴,  纵约不守,稽首秦阙。  韩非虽使,无救亡灭!  再说秦兵围邯郸,颜聚悉兵拒守,赵王迁恐惧,欲遣使邻邦求救。郭开进曰:“韩王已入臣,燕、魏方自保不暇,安能相救?以臣愚见,秦兵势大,不如全城归顺,不失封侯之位。”王迁欲听之,公子嘉伏地痛哭曰:“先王以社稷宗庙传于王,何可弃也?臣愿与颜聚竭力效死,万一城破,代郡数百里,尚可为国,奈何束手为人俘囚乎?”郭开曰:“城破则王为虏,岂能及代哉。”公子嘉拔剑在手,指郭开曰:“覆国谗臣,尚敢多言,吾必斩之。”赵王劝解方散。王迁回宫,无计可施,惟饮酒取乐而已。  郭开欲约会秦兵献城,奈公子嘉率其宗族宾客,帮助颜聚加意防守,水泄不漏,不能通信。  其时岁值连荒,城外民人逃尽,秦兵野无所掠,惟城中广有积粟,食用不乏,急切不下,乃与杨端和计议,暂退兵五十里外,以就粮运。城中见秦兵退去,防范稍弛,日启门一次,通出入。  郭开乘此隙遣心腹出城,将密书一封,送入秦寨。书中大意云:“某久有献城之意,奈不得其便。然赵王已十分畏惧,倘得秦王大驾亲临,某当力劝赵王行衔璧舆榇之礼。”王翦得书,即遣人驰报秦王。秦王亲帅精兵三万,使大将李信扈驾,取太原路,来到邯郸,复围其城,昼夜攻打。  城上望见大旆有“秦王”字,飞报赵王,赵王愈恐。  郭开曰:“秦王亲提兵至此,其意不破邯郸不已,公子嘉、颜聚辈不足恃也,愿大王自断于心。”赵王曰:“寡人欲降秦,恐见杀如何。”郭开曰:“秦不害韩王,岂害大王哉?若以和氏之璧,并邯郸地图出献,秦王必喜。”赵王曰:“卿度可行,便写降书。”郭开写就降书,又奏曰:“降书虽写,公子嘉必然阻挡。闻秦王大营在西门,大王假以巡城为名,乘驾到彼,竟自开门送款,何愁不纳。”  赵王一向昏迷,惟郭开之言是听,到此危急之际,益无主持,遂依其言。颜聚方在北门点视,闻报赵王已出西门,送款于秦,大惊。公子嘉亦飞骑而至,言:“城上奉赵王之命,已竖降旗,秦兵即刻入城矣。”颜聚曰:“吾当以死据住北门,公子收敛公族,火速到此,同奔代地,再图恢复。  公子嘉从其计,即率其宗族数百人,同颜聚奔出北门,星夜往代。颜聚劝公子嘉自立为代王,以令其众。表李牧之功,复其官爵,亲自设祭,以收代人之心。遣使东与燕合,屯军于上谷,以备秦寇。代国赖以粗定,不在话下。  再说秦王政准赵王迁之降,长驱入邯郸城,居赵王之宫。赵王以臣礼拜见,秦王坐而受之,故臣多有流涕者。明日,秦王弄和氏之璧,笑谓群臣曰:“此先王以十五城易之而不得者也。”于是秦王出令,以赵地为钜鹿郡,置守。安置赵王于房陵,封郭开为上卿。赵王方悟郭开卖国之罪,叹曰:“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  那房陵四面有石室,如房屋一般。赵王居石室之中,闻水声淙淙,问左右。对曰:“楚有四水,江、汉、沮、漳,此名沮水,出房山达于汉江。”赵王凄然叹曰:“水乃无情之物,尚能自达于汉江,寡人羁囚在此,望故乡千里,岂能到哉。”乃作山水之讴云: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  不闻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  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  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  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终夜无聊,每一发讴,哀动左右,遂发病不起。  代王嘉闻王迁死,谥为幽谬王。有诗为证:  吴主丧邦繇佞嚭,赵王迁死为贪开。  若教贪佞能疏远,万岁金汤永不隤。  秦王班师回咸阳,暂且休兵养士,郭开积金甚多,不能携带,乃俱窖于邯郸之宅第。  事既定,自言于秦王,请休假回赵,搬取家财,秦王笑而许之,既到邯郸,发窖取金,载以数车,中途为盗所杀,取金而去。或云:“李牧之客所为也!”呜呼!得金卖国,徒杀其身,愚哉!  再说燕太子丹逃回燕国,恨秦王甚,乃散家财,大聚宾客,谋为报秦之举。访得勇士夏扶、宋意,皆厚待之。有秦舞阳,年十三,白昼杀仇人于都市,市人畏不敢近,太子赦其罪,收致于门下。秦将樊於期得罪奔燕,匿深山中,至是闻太子好客,亦出身自归,丹待为上宾。  于易水之东,筑一城以居之,名曰樊馆。太傅鞠武谏曰:“秦虎狼之国,方蚕食诸侯,即使无隙,犹将生事,况收其仇人以为射的,如批龙之逆鳞,其伤必矣。愿太子速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结匈奴,然后乃可徐图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丹心如焚炙,不能须臾安息,况樊将军穷困来归,是丹哀怜之交也,丹岂以强秦之故,而远弃樊将军于荒漠。丹有死不能矣,愿太傅更为丹虑之!”  鞠武曰:“夫以弱燕而抗强秦,如以毛投炉,无不焚也;以卵投石,无不碎也!臣智浅识寡,不能为太子画策,所识有田光先生,其人智深而勇沉,且多识异人,太子必欲图秦,非田光先生不可。”  太子丹曰:“丹未得交于田先生,愿因太傅而致之。”  鞠武曰:“敬诺。”  鞠武即驾车往田光家中,告曰:“太子丹敬慕先生,愿就而决事,愿先生勿却。”  田光曰:“太子,贵人也,岂敢屈车驾哉,即不以光为鄙陋,欲共计事,光当往见,不敢自逸。”鞠武曰:“先生不惜枉驾,此太子之幸也!”遂与田光同车,造太子宫中,太子丹闻田光至,亲出宫迎接,执辔下车,却行为导,再拜致敬,跪拂其席,田光年老,偻行登上坐。  旁观者皆窃笑,太子丹屏左右,避席而请曰:“今日之势,燕、秦不两立,闻先生智勇足备,能奋奇策,救燕须臾之亡乎?”  田光对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及其衰老,驽马先之。’今鞠太傅但知臣盛壮之时,不知臣已衰老矣。”  太子丹曰:“度先生交游中,亦有智勇如先生少壮之时,可代为先生持筹者乎?”田光摇首曰:“大难,大难。虽然,太子自审门下客,可用者有几人,光请相之。”太子丹乃悉召夏扶、宋意、秦舞阳至。与田光相见,田光一一相过,问其姓名,谓太子曰:“臣窃观太子客,俱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则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怒则面白。夫怒形于面,而使人觉之,何以济事?臣所知有荆卿者,乃神勇之人,喜怒不形,似为胜之。”  太子丹曰:“荆卿何名?何处人氏?”  田光曰:“荆卿者,名轲,本庆氏,齐大夫庆封之后也。庆封奔吴,家于朱方,楚讨杀庆封,其族奔卫,为卫人。以剑术说卫元君,元君不能用。及秦拔魏东地,并濮阳为东郡,而轲复奔燕,改氏曰荆,人呼为荆卿。性嗜酒,燕人高渐离者,善击筑,轲爱之,日与饮于燕市中,酒酣渐离击筑,荆卿和而歌之,歌罢辄涕泣而叹,以为天下无知己。此其人沉深有谋略,光万不如也!”  太子丹曰:“丹未得交于荆卿,愿因先生而致之。”  田光曰:“荆卿贫,臣每给其酒资,是宜听臣之言。”  太子丹送田光出门,以自己所乘之车奉之,使内侍为御,光将上车,太子嘱曰:“丹所言,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于他人。”  田光笑曰:“老臣不敢。”  田光上车,访荆轲于酒市中,  轲与高渐离同饮半酣,渐离方调筑,田光闻筑音,下车直入,呼荆卿,渐离携筑避去。荆轲与田光相见,邀轲至其家中,谓曰:“荆卿尝叹天下无知己,光亦以为然,然光老矣,精衰力耗,不足为知己驱驰,荆卿方壮盛,亦有意一试其胸中之奇乎?”  荆轲曰:“岂不愿之,但不遇其人耳。”  田光曰:“太子丹折节重客,燕国莫不闻之。今者不知光之衰老,乃以燕、秦之事谋及于光,光与卿相善,知卿之才,荐以自代,愿卿即过太子宫。”  荆轲曰:“先生有命,轲敢不从?”  田光欲激荆轲之志,乃抚剑叹曰:“光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今太子以国事告光,而嘱光勿泄,是疑光也,光奈何欲成人之事,而受其疑哉?光请以死自明,愿足下急往报于太子。”遂拔剑自刎而死。  荆轲方悲泣,而太子复遣使来视:“荆先生来否。”  荆轲知其诚,即乘田光来车,至太子宫,太子接待荆轲,与田光无二,既相见,问:“田先生何不同来?”  荆轲曰:“光闻太子有私嘱之语,欲以死明其不言,已伏剑死矣!”  太子丹抚膺恸哭曰:“田先生为丹而死,岂不冤哉?”良久收泪。  纳轲于上座,太子丹避席顿首,轲慌忙答礼,太子丹曰:“田先生不以丹为不肖,使丹得见荆卿,天与之幸,愿荆卿勿见鄙弃。”  荆轲曰:“太子所以忧秦者,何也?”丹曰:“秦譬犹虎狼,吞噬无厌,非尽收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其欲未足。今韩王尽已纳地为郡县矣,王翦大兵复破赵,虏其王。赵亡,次必及燕,此丹之所以卧不安度,临食而废箸者也。”  荆轲曰:“以太子之计,将举兵与角胜负乎,抑别有他策耶。”  太子丹曰:“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赵公子嘉自称代王,欲与燕合兵拒秦;丹恐举国之众,不当秦之一将。虽附以代王,未见其势之盛也。魏、齐素附于秦,而楚又远不相及。诸侯畏秦之强,无肯‘合纵’者。丹窃有愚计,诚得天下之勇士,伪使于秦,诱以重利,秦王贪得必相近,因乘间劫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曹沫之于齐桓公,则大善矣;倘不从,则刺杀之,彼大将握重兵,各不相下,君亡国乱,上下猜疑,然后连合楚、魏,共立韩、赵之后,并力破秦,此乾坤再造之时也,惟荆卿留意焉!”  荆轲沉思良久,对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当任使!”  太子丹前顿首固请曰:“以荆卿高义,丹愿委命于卿,幸毋让!”  荆轲再三谦逊,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于樊馆之右,复筑一城,名曰荆馆,以奉荆轲。太子丹日造门下问安,供以太牢,间进车骑、美女,恣其所欲,惟恐其意之不适也。  轲一日与太子游东宫,观池水,有大龟出池旁,轲偶拾瓦投龟,太子丹捧金丸进之以代瓦;又一日共试骑,太子凡有马日行千里,轲偶言马肝味美,须臾,庖人进肝,所杀即千里马也。  丹又言及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见在燕国,荆轲请见之,太子治酒于华阳之台,请荆轲与樊於期相会。出所幸美人奉酒,复使美人鼓琴娱客,荆轲见其两手如玉,赞曰:“美哉,手也!”席散,丹使内侍以玉盘送物于轲,轲启视之,乃断美人之手,自明于轲,无所吝惜。轲叹曰:“太子遇轲厚,乃至此乎!当以死报之!”不知荆轲如何报恩?且看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2
负责谋划刺杀嬴政的田光为何选择了自刎?-趣历史网

负责谋划刺杀嬴政的田光为何选择了自刎?-趣历史网

  战国不止是指相互攻伐的诸侯国,更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这个年代,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已经彻彻底底沦落成为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国,根本无力主导此时华夏大地上的政治秩序,各诸侯国也开始扩张各自的领土,战争频发,强国兼并弱国,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竞争格局。但,一策兴邦,失计亡国。  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兴衰,就是对这八个字最好的诠释。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君主贤明和商鞅变法下制定的“明策”,六国的衰亡亦逃不脱旧贵族政治下昏庸君主频繁地“失计”。  到了战国末期,混乱的格局已经逐渐明晰,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一举成为让山东诸侯为之恐惧的西部大鳄,随时准备着东出觅食,吞掉六国这些小虾米已势不可挡。兼并六国,秦国一直奉行的是远交近攻,在这个策略下,与秦国相隔较远的燕国自然成为了它结交的对象,灭掉赵国之后,秦国本没有进攻燕国的打算,但一次意外事件却加速了秦灭燕的进程。  这件事就是荆轲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王背后的谋划者是谁?是燕太子丹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投资者,真正的策划者是田光,而他不惜用一死,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那么,谋划刺杀嬴政的田光为何自刎?不单因太子丹怀疑,更为逼荆轲上路,此时我们还得从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说起。从儿时玩伴到不死不休的仇人。  如果说秦王政还有朋友的话,燕太子丹一定的算一个,嬴政生于赵国邯郸,而燕太子丹也在赵国当过人质,同病相邻,惺惺相惜的两人,自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但这个朋友的概念,仅仅维持在嬴政当上秦王之前,嬴政手握大权之后,一门心思想要统一华夏,感情在嬴政的脑海中也根本不存在了,他的老妈他都敢软禁,他的“疑似亲爹“他都敢发配去莽荒之地,太子丹作为他儿时的玩伴,自然不可能比他的至亲地位还要高。  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的时候,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嬴政的冷酷,他多次请求嬴政让自己回燕国看看,但是嬴政就是不放,还戏弄了他,这让太子丹很是愤慨,面对嬴政要把自己困死在咸阳的尴尬处境,太子丹趁着嬴政进攻韩赵的时候,一溜烟逃跑回了燕国。  这让嬴政勃然大怒,觉得太子丹伤了自己的面子,而太子丹呢,同样在燕国招募有才能的人,意图找到能报复嬴政的策略,最后一个叫田光的名士走进了太子丹的视野。  从力不能及到铤而走险的刺杀。  太子丹回到燕国,忧心忡忡,苦苦思索不到对付嬴政的办法,没有办法能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问老师,太子丹的老师叫鞠武,当鞠武知道太子丹的想法之后,大摇起头,并且分析了战国的局势,得出了燕国对秦国”力不能及“的论断。  此时,正好秦国的叛将樊於期投靠到了太子丹的门下,鞠武也极力反对太子丹接纳此人,因为这会招来秦国的打击,但是太子丹毫不客气就拒绝了老师的建议,他觉得樊於期和自己一样,是被秦王逼迫的可怜人。  鞠武看劝说太子丹无效,就想起来了自己的好朋友田光,想让田光劝说太子,于是就把名士田光引荐给了太子丹,求贤若渴的太子丹,很谦恭的迎接了田光,太子丹这份态度让田光很是受用。  于是田光想也没想就和太子丹站到了统一战线上,经过田光的谋划一条对付秦国的策略应运而生,这条计策说来也简单,就是找个人把嬴政给办了,与田光私交较好的荆轲,自然成为了这条计策的具体实施者。  从犹犹豫豫到慷慨赴死的决心。  田光和太子丹商量好计策,田光兴奋地就要去找荆轲,临出门前,太子丹却叮嘱田光,要保密,不要泄露了刺杀的大事,这让田光很无奈,觉得太子丹不信任自己,但他还是点头应运,就去找荆轲商议。  田光见了荆轲,就对荆轲说了已经把他举荐给太子了,荆轲也答应了,虽然不知道田光举荐自己的缘由,但是田光就说去见太子就行,这也没什么,但是接下里田光的表现却让荆轲震惊了。  因为田光对荆轲说,太子不信任自己,于是拔剑自刎,并且让荆轲快去找太子,把自己死了这事告诉太子,荆轲自然也不敢怠慢,就去拜见太子丹。  当太子丹给荆轲说了田光的计策之后,荆轲还是被吓了一跳,但是后来荆轲在太子丹的糖衣炮弹的进攻下和田光自刎以示也要促成这件大事的影响下,还是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去咸阳慷慨赴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4
田光简介

田光简介

田光,原名银山。作曲家,田光于1925年9月出生在河北饶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生前为总政治部文化部音乐编辑、音乐组组长,总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干事,《解放军歌曲》编辑组组长,解放军文艺社副社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艺术之路4代表作品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银山别名:田光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饶阳县出生日期:1925年9月逝世日期:2009年2月职业:作曲家代表作品:《美好的赞歌》、《献给你的旋律》 个人经历2 1944年入冀中行署经济训练学习。次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员、华北军区第三纵队前线剧社音乐组组长、第十九兵团文艺训练大队副大队长。195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修科。他的童年是在中华民族饱受侵略、压榨与剥削的生存环境中度过的。所不同的是,他自幼便在那片既生长五谷、又生长民歌与戏曲的土地上,跟着村里老艺人学会了二胡、京胡、四胡、月琴等,从而让他获得了最初的心灵寄托。1944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将近八年的民族危难关头,19岁的田光作为一个民族之子,毫不迟疑地踏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征途,穿上了八路军军装。翌年,在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前夕,他开始了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新生队的学习生活,之后又被调入华北军区三纵队前线剧社,做了一名乐队的主力乐手。在由抗战胜利转入四年解放战争的紧张、繁忙的行军、转战与慰问 艺术之路3 在少年时代就能娴熟地演奏二胡、京胡、四胡、月琴等民族乐器。1944年9月底参加革命,1945年9月参军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新生队学习,后调三纵队前线剧社工作。1951年9月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理论作曲专业,1953年8月毕业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同年12月,调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先后任编辑、编辑组长等职。1978年7月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解放军歌曲》主编(1987年5月离休)。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从事音乐编辑工作三十多年来,为浇灌国家和解放军蓬勃发展的音乐园地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尽管编务繁忙,业余时间仍勤奋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仅公开发表、广播及出版唱片、磁带等就有千余首歌曲,并多次获奖。如《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民兵扛起枪》、《我爱连队我爱家乡》、《北京颂歌》(与人合作)、《美好的赞歌》、《井冈山颂》、《要把农村变乐园》、《春到苏州》、《渤海渔歌》、《草原夜歌》、 代表作品4 田光从事音乐编辑工作和歌曲创作工作50余年,创作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北京颂歌》、《美好的赞歌》、《井冈山颂》、《渤海渔歌》、《草原夜歌》等近3000首歌曲。最为著名的是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的《北京颂歌》,曾在我国广为传唱。田光2007年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而与此同时,作为作曲家的田光,在五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恐怕连他也难以准确说出自己究竟创作了多少首歌曲,仅先后出版的歌曲选集就有三部:《美好的赞歌》(1983年)、《献给你的旋律》(1989年)与《田光歌曲选》(2004年)。而这其中所辑录的千余首作品,连同他与人合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组歌《井冈山颂》(1979年),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歌曲演唱形式,足以见证了这位在繁忙编辑工作间隙中从事创作的作曲家丰盈的艺术实绩。从1958年起,他的歌曲《我爱连队,我爱家乡》《民兵扛起枪》便相继在部队与民兵中广泛传播,弥留了一段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