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教授认为:虽然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可发生脂肪变,但其程度很少能达到病理学和影像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因此通常并不将其归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范畴。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会相当常见,国内一份调查提示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合并脂肪肝者占10.8%。由于二者同为肝病变,且对病程进展和病变又有相互影响作用,因此对病毒性肝炎合并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常见原因有:   (1)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病程中过度营养致患者体重增长过快,出现超重和肥胖有关。   (2)病毒性肝炎治疗过程中,患者过于严格卧床休息,活动减少可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3)感染肝炎病毒之前即有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存在,如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据现有资料显示,肥胖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肝的发生率为30%~10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75%;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为20%~92%。这些原因可能仍是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4)肝炎病毒的感染也可能是诱因,目前对此仍有争议。

脂肪肝 2021-07-27
对于脂肪肝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临床上怎样区分其临床类型?

对于脂肪肝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临床上怎样区分其临床类型?

  施军平在2009年初发表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诊治对策》中认为:肝脂肪变是慢性丙型肝炎(CH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一个共同病理改变,对于血清HBV/HCV现症感染指标阳性的脂肪肝,首先应准确分清临床类型,根据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两者关系初步分为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以及脂肪肝合并亚临床型慢性嗜肝病毒感染。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患者异常升高的ALT和AST等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还是脂肪肝所致,还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直接决定我们治疗方案的制定。   尽管HBV感染可导致脂肪变,但其程度很少能达到病理学和影像学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因此,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少见,而往往伴随有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对于ALT升高但HBV DNA阴性患者,基本上可以排除HBV感染因素所致,其出现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及组织学改变主要是由脂肪肝所致。而HBV DNA阳性患者同时合并有脂肪肝者,既可以是原来就存在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也可能在HBV感染过程中伴随体重快速增加和肥胖而出现,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生化学指标很难判断何者为其主要因素,目前主要是通过肝活检来协助诊断。依据肝小叶内是否有中性粒细胞以及汇管区是否有淋巴浸润等病理表现来判断,如肝小叶内与汇管区炎症并重,可以认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主要病变在肝小叶或汇管区炎症明显轻于肝小叶内,可以考虑为脂肪肝所致;反之,则考虑为HBV感染因素所致,当然这也非绝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HBV感染所致肝脂肪变性不如丙型肝炎常见,程度也较轻微,一般不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鉴别。然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丙型肝炎有时难以区分,因丙型肝炎在肝细胞变性方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泡性肝脂肪变性和灶性气球样变。但在丙型肝炎方面,上述变性之肝细胞相混杂呈灶性分布,并且凋亡小体、门脉淋巴滤泡、门脉周围纤维化和汇管区炎症明显,常合并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碎屑样坏死伸向小叶内,导致汇管区明显扩大,甚至桥接形成宽大纤维间隔。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易有Mallory小体,窦周纤维化,气球样变和糖原核。   通常认为HCV现症感染(血清HCV RNA)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排除标准,但有研究者将组织学上有典型脂肪性肝炎表现,而不是丙型肝炎所表现的门脉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轻到中度的脂肪变的HCV感染者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事实上,约10%的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当然血清抗HCV和HCV NRNA是否阳性仍非常重要,结合肝组织学改变以汇管区为主,临床表现类似于普通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而患者常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征象,基因分型为3型,我们可以认为是HC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脂肪肝,因为HCV感染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可介导肝脂肪变发生。当然如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征象,同时血清抗HCV和HCV RNA阳性,诊断就显得非常困难,也有可能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HCV基因分型可能有助于诊断,有研究表明在基因3型患者中,仅是4%~5%。相对于HBV而言,脂肪肝合并亚临床型慢性HCV感染者则非常少见。   不仅病毒性肝炎可引起或合并脂肪肝,反过来脂肪肝对病毒性肝炎的进程和预后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加速或加重肝纤维化、肝硬化甚或HCC病情。

脂肪肝 2021-07-27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脂肪肝?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肝脏氧化利用脂肪的能力低下,同时去脂因素缺乏而使脂肪外移减少,在此基础上,加之治疗肝炎时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采用高热量高糖饮食以及过分限制体力活动,终致并发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即所谓的“肝炎后脂肪肝”,进而加重原有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导致病变迁延不愈。   为预防肝炎后脂肪肝的发生,应注意做到:   (1)在肝炎恢复期,注意处理好休息和活动的关系,避免长期卧床,做到动静结合,不要使体重过分增加,避免肥胖。   (2)要恰当地安排饮食,避免营养过度,要适当地少吃脂肪类食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过多地吃糖或其他甜食。这是因为糖类过多时,也会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如果能注意做到上述两个方面,脂肪肝是可能避免的。   (3)依据肝炎病情,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踏自行车或其他形式的体育锻炼。   (4)同时加用益肝灵、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易善复等祛脂药物,这有助于防治肝内脂肪沉积。

脂肪肝 2021-07-20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有什么关系?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有什么关系?

脂肪肝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脂代谢障碍,表现为脂肪细胞含量增多,大量充盈于肝细胞内,减弱了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各型急、慢性肝炎是不会发生脂肪肝的,只有少数肝炎患者在恢复期过程中或痊愈后,由于长期卧床休息,过量摄入高热量类食物,致使身体发胖,体重过度增加,使本来就处于脂肪代谢功能比较低下状态下的肝脏蓄积了过多的脂肪,进而发生脂肪肝。但在此状态下的患者常表现为单纯血清转氨酶升高,极易误诊为轻度慢性肝炎而被要求继续休息、增加营养,造成脂肪更多地蓄积在肝脏的恶性循环。   此外,慢性肝炎患者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也会加速脂肪肝的发生。

脂肪肝 2021-07-20
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有何关系?

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有何关系?

病毒性肝炎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至少包括甲、乙、丙、丁和戊型5种肝炎。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病程中,有些可合并脂肪肝,其原因主要是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食热量过多,而又缺乏足够的活动,引起每天摄入热量超过身体代谢的需要,进而转化为脂肪积存于全身;脂肪在体表下积存过多表现为肥胖,脂肪在肝中积存则表现为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利用脂肪的能力低下,同时趋脂因素缺乏而使脂肪外移减少,在体内脂肪轻度增加时即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在此基础上,加之治疗肝炎时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采用高热量高糖饮食以及过分限制体力活动,使短期内体重增加和发生脂肪肝,这种伴随于体重过重和肥胖的脂肪肝常称为肝炎后脂肪肝。另外,病毒性肝炎本身,特别是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影响血液和肝脏脂质代谢,直接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后者病理上表现为明显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汇管区为主的炎症浸润,此即肝炎性脂肪肝,大约63%~7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理上表现为肝细胞显著的脂肪变性和炎症。

脂肪肝 2021-07-20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都是肝病中比较常见的,许多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患病期间,有些可合并脂肪肝。专家表示,其原因主要是慢性肝炎病人进食热量过高过盛,超过身体代谢的需要从而转化为脂肪积存于全身,久而久之就形成可脂肪肝。   肝脏所含脂肪,正常人占肝重的3%。5%,超过5%即形成脂肪肝,甚至可达50%。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脂肪肝,与肝脏利用脂肪的能力低下有关,同时驱脂因素缺乏而使脂肪外移减少。在此基础上,加上治疗肝炎时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采用高热量高糖饮食及过分限制体力活动,终至并发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并发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数为原有的肝炎症状加重,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有的病人因肝体积增大,肝包膜伸张而肝区疼痛加重,患者往往易被误认为是肝炎本身恶化,因而更加限制活动,增加营养;由于体重增加,脂肪肝加重,肝区疼痛反而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超声波和抽血检查有助于发现肝炎合并脂肪肝。一般情况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抽血检查可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溴磺酞钠潴留增加,血中甘油三脂偏高。b型超声波检查可表现为肝实质反射波呈前部增强而底部减弱。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经过了上述几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有个了解,同时无论是何种的肝病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减轻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脂肪肝 2021-07-18
乙肝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乙肝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人的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拿乙型肝炎来说吧,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的繁殖会对肝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不是肝脏病理损伤的主要原因。 肝脏损伤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在识别并清除病毒时对肝脏或其他免疫细胞的免疫损伤作用造成的,以及免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于血管壁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的病变。同时,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与肝炎的轻重也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感染乙肝病毒后,一般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后有足够的免疫力清除病毒而获得痊愈。 而体质差者因不能有效清除乙肝病毒而可能呈现出慢性携带状态,使病情经久不愈。 小孩肝脏相对成人来说,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不能及时清除,且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型肝炎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尤其是有肝炎家族史的小孩。 孕妇比一般妇女更易患病毒性肝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妊娠后胎儿生长发育所需大量营养全靠母体共应,造成孕妇的肝脏负担大大加重,抗病能力也随之明显下降。 老年人身体各内脏器官的功能都会发生退化,其中肝脏改变亦很明显。首先,是肝血流量减少,肝脏吸收营养、代谢物质和清除毒素的能力也相应减退;其次,是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肝脏损伤后,肝脏的恢复能力下降。同时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老年人也是肝炎的易感人群。 喜欢在路边卫生条件不好的小店就餐的人,以及因病需要输血或血制品的人,或性生活不检点的人常易患乙型肝炎。 另外长期嗜酒者,可导致肝损伤,极易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于酒精性肝硬化。因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长期酗酒可导致脂肪浸润、肝细胞炎症、变性,引起肝功能异常。 总之,乙型肝炎的发生与预后原因很多,增强体质与免疫力是防止乙型肝炎的关键因素所在 。

乙肝 2021-07-1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