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喜欢看古装剧的同学,应该能经常听到两个比较相似的官位称呼。比如宰相刘罗锅,宰相狄仁杰和丞相诸葛亮。 那宰相与丞相到底有何区别?二者谁的权力更大? 古人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将入相,作为职权顶点,一直是无数古代官员一生追逐的梦想。许多古装剧里,能成为丞相和宰相的人,无一不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爱将。 《史记·秦本纪》曾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段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关丞相书面记载。 关于宰相一词,最早出自《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后世通常把管仲当作宰相的代表人物。 具体到官职权力时,丞相和宰相基本可以看成是历朝历代最高行政长官,具体职位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齐、楚、魏各个诸侯国的相国,便是大家通常所指的宰相。 战国末年,秦国一统天下,秦始皇嬴政任命李斯为丞相,帮助自己管理一些行政事务。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嬴政第五次东巡暴毙,赵高与胡亥迫不及待地拉拢李斯。 公元前207年,秦朝正式覆灭,随即进入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称帝,定都长安,建立西汉政权。 汉朝初期,采用的是秦始皇所制定的左右丞相制度。据史书记载,汉初丞相是全国最高行政官员,面见皇帝时都是“坐而论道”。大街上,皇帝与丞相车辆相遇,双方都要走下来互相行礼。 丞相还有独立的管事机构,名叫相府。一般全国各地的奏折,先由丞相和相府人员进行统筹阅读。制定好具体方案,最后再由皇帝负责批准。 皇帝不能直接绕过丞相下达命令,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宣布的诏令,他有权直接驳回,然后重新由相府商议,再由皇帝做定夺。 汉朝初年,这种相府制度虽可以帮助皇帝分忧解难。却从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皇上处理国家大事时的决断能力。直至汉武帝刘彻即位,这位踌躇满志,且雄心勃勃的皇帝,直接架空了丞相与相府制度。 汉武帝刘彻设立内朝制度,提高三公九卿的存在感,丞相就被列入三公之一。每逢大事之前,刘彻先与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商量完,再由尚书令负责传话,“请”丞相批准。 所以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丞相权力被稀释。皇帝先制定各种事务章程,再给丞相进行审阅批准。(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马。) 当然了,整个封建历史上,并没有几个像汉武帝刘彻这样有如此魄力和雄心壮志的皇帝。汉武帝刘彻驾崩后,丞相职权也被一分为三,单独设置司马、司空、司徒,与御史大夫和太尉等职,以此分化丞相权力。 大家要注意,无论是司马、司空、司徒,还是御史大夫,这几个官职互不统属。根据这些官员所处不同机构,司马、司空、司徒又被统称为“三公”,每个人手中权力只有此前丞相的1/3。 东汉末年,曹操一家独大,他挟持汉献帝刘协以令天下诸侯。曹操曾废除三公制度恢复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就因为丞相的法定权力要比普通三公大得多,因此在各种史书或古装剧中,曹操经常被称为“曹丞相”。 就连蜀国第二任皇帝刘禅,也效仿过曹操。刘禅等到诸葛亮去世,他就废除了丞相官职,让蒋琬、费祎分别担任大司马和大将军,互相牵制。 因为刘备临终前,将整个蜀国交于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就是蜀国的丞相,后主刘禅只是个“精神象征”。也难怪刘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各怀心思,导致蜀国被魏国消灭。 在这之后,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丞相这个职位被摒弃不用。(东晋与北朝初年,曾有过一段丞相执政时期,不过这个时期都很短暂) 唐承隋制,唐朝继续沿用三省六部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最高长官,同为宰相(三省有4个宰相,尚书省有左右仆射),与汉朝的三公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宗李治的先后驾崩,女皇武则天登基。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改门下省为鸾台,中书为凤阁,同凤阁鸾台,三省最高长官又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狄仁杰就曾担任过这个官职,他与唐朝开国功臣李靖一样,同为宰相。(唐玄宗曾设过左右丞相,但玄宗之后又恢复旧制) 到了宋代,宰相职权被进一步分化。不仅同平章事是宰相,就连参政知事,枢密院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再加上宋朝官吏体制臃肿,赵家皇帝过分重文抑武,就更加没有丞相与宰相这种集中大量权力的官职。 宋孝宗赵昚时期,才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这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实际提高左右丞相的权力。 宋朝灭亡,随之而来的便是元明清三朝。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其官僚制度与体系机构。相较于宋、唐时期又有很大不同。元朝承袭中原文化,常设丞相一职,位居一品。 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初年,李善长曾担任过丞相一职。由于朱元璋过分疑神疑鬼,加上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于是他连宰相、丞相制度一并废除,继续沿用三省六部制。(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职位,保留其他机构。)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设立内阁制,内阁最高长官成为全国行政一把手。诸如解缙、杨荣、张居正,都曾担任过明朝内阁首辅,首辅就相当于宰相。 公元1644年,明朝正式覆灭,女真族入关建立清朝。清朝初期,沿用明朝制度。后来清朝虽然没有沿用三省六部制,但爱新觉罗家族却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大臣便相当于宰相。 和珅、阿桂都曾当过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清早期是南书房和三殿三阁大学士议政决策,康熙时是尚书房大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宰相与丞相在中国古代权力非常大,甚至大到连皇帝都十分忌惮。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分化相权,加强君权。 因此,宰相与丞相并没有具体代指某一种官职。汉朝之后,任何辅佐君王并掌握较高权力的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一定就是宰相。 丞相是历朝历代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宰相是对最高行政长官的一种泛称。不同的朝代,职能不同,称呼不同,职权也不一样。所以大家不要弄混淆了,不然容易闹笑话! 至于说宰相和丞相哪个官职的权力较大? 丞相一职最低也是从二品,更多的是一品重臣。反观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其官位也有一品至从四品。 如此说来,丞相官职应该要比宰相更大。大家常常把丞相与宰相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代表的含义并不一样。 参考资料: [1]《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领导文萃,2024,(12) [2]《丞相与宰相》,作者郭红光,《初中生学习指导》2019年28期 [3]“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高中生》2016年28期 [4]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作者李荣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4-0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丞相、宰相、相国,有啥区别呢宰相和丞相哪个大? 肯定有区别。 丞相、宰相、相国,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至少,丞相和相国不是一回事儿。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看了其他几位朋友的回答,洋洋洒洒,但错误不少。最集中出现的错误,是把它们当成同一种官职,说相国出现得比较早,丞相出现得比较晚,都是百官的头头儿,同物异名罢了。这样回答靠谱吗?绝对不靠谱! 相,是相夫教子的相,现代人理解为“帮助”,其实这个字的本义是“看管”和“视察”。《尔雅》将“相”释为“视”,也就是“看”;《说文解字》将“相”释为“省视”,有“视察”的意思。 何谓“相国”?看管一个国家,视察一个国家,那是国君的大管家和代理人,是真正的百官之长。 而“丞”这个字,则是“辅佐”的意思。所谓“丞相”,本义是“辅佐相国”,所以最开始,丞相是相国的助理,相国大,丞相小,相国是总理,丞相是副总理。 如果不信,问问汉高祖刘邦就知道了。 刘邦即大位,手底下既有相国,又有丞相。 公元前203年,韩信破赵,被刘邦封为相国。那时候谁是丞相?萧何。韩信官大,萧何官小。 (韩信当过相国) 公元前196年,韩信谋反,萧何妙计安天下,帮刘邦除掉韩信,立了大功,《史记》是这么写的:“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刘邦听说韩信死了,派使臣加封萧何,让萧何从丞相升为相国。 (萧何本为丞相,升为相国) 萧何当了相国,丞相位置空了出来,那谁当丞相呢?大家可能猜不到,竟然是樊哙!没错,就是那个在鸿门宴上抱着生肘子大啃的狗肉将军樊哙。事实上,樊哙至少从公元前201年起就挂着“丞相”的衔儿,那时候韩信为相国,樊哙和萧何都为丞相,位居韩信之下。 (大老粗樊哙也当过丞相,位居相国之下) 西汉叔孙通制礼,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排班次序是这样的:诸侯王在第一排,相国在第二排,太师、太傅、太保在第三排,丞相以及挂丞相衔儿的大将在第四排…… 相国比丞相大,比丞相地位高,比丞相排名靠前,这不是刘邦的发明,而是至少从秦朝开始就建立起来的传统。秦始皇在位时,设相国一人,丞相二人,一个左丞相,一个右丞相,两个丞相都是相国的助手。 严格来说,秦始皇时还不叫“相国”,而叫“相邦”。邦就是国,国就是邦,相邦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正式确立的正式官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例如张仪,例如吕不韦,例如二桃杀三士的晏子,都做过相邦。西汉建国后,为了避刘邦的名讳,相邦才改为相国。当然,其他朋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已经提到,无须赘述。 刘邦比秦始皇聪明,也比秦始皇猜忌,他吸取韩信谋反的教训,有时候故意空出相国的位置,只设丞相,不设相国(例如他临死之时);有时候故意空出丞相的位置,只设相国,不设丞相(例如高祖五年到高祖十年之间);有时候同时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相国,相国下面又安排一堆丞相,让很多武将都挂丞相的衔儿。这样一来,像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单凭一个相国(相邦)或贵族世家就能掀翻整个朝局的局面,出现的概率就低得多了。 南宋的左右丞相谁权力更大? 宋朝的丞相或宰相,名称变化很大,不同时期叫法不同。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正宰相是左右丞相,左丞相是首相,右丞相是次相,左丞相比右丞相权力大一些。同时,设置的副宰相是参知政事,最多三人。画押时,值班宰相都要画押。 宋朝前期,可以是较低的官,比如户部尚书之类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就可以是宰相。正宰相可以有三个,如何区分?再加馆职来区分,带“昭文馆大学士”的是首相,带“监修国史”的是次相,带“集贤殿大学士”的是三相。这三位都是正宰相,相权被分割。 宋神宗元丰新制,首相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宋徽宗时一片混乱,蔡京是太师,宰相中的宰相。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 宋高宗建炎三年后,首相是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相是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首先感谢题主的邀请!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么宰相和丞相哪个大?这个问题要慢慢分析! 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宰相一职!其中以齐国的管仲最为出名。宰相的宰是指主宰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仅次于君主,总管国家的行政服务。 秦朝将宰相改成丞相,并被多个朝代沿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则进一步被削弱。 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和宰相权利有所区别!它们两者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权利范围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更大。而秦朝以后的丞相虽然和宰相的职能一样,但是他把一个宰相分成了多个丞相,以此来限制相权威胁皇权。 宰相是最高官职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如若不知,那就悟空!我是观史谈兵,欢迎点赞留言加关注】 古代的丞相和太师哪个职位大? 我们以宋代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冗官”“冗兵”和“冗费”等问题的长期困扰下,宋朝开国之初的那点亮色逐步变得黯淡起来。以官员体制为例,宋朝设置的职位非常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今天来说说宋代的太师、王爷、丞相和开封府尹、六部尚书等官职的职能和权力吧。 宋朝的太师、丞相等属于中央官职,而王爷一般属于名义上的地方官职,他们谁的官位更高? 开封府尹作为都城事务的管理者,六部尚书作为朝廷中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他们谁的权力更大? 我们知道,太师这一官职从商朝就已经设立了。商纣王时,箕子便被任命为太师。到了周朝,居功至伟的姜太公也被封为太师。这个时期,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中,太师是三公之首,地位最为尊崇。汉哀帝刘欣和汉平帝刘衎时代,更是把太师作为“上公”,位列三公之上。 到了宋代,太师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多被用来赠予地位显赫、劳苦功高的重臣,如北宋开国功臣赵普、贤相文彦博等等。太师虽然品级为正一品,但没有实际权力。 和太师相比,历朝历代都设有丞相一职。朱元璋废除相制之前,丞相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负责处理繁杂的政务,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行使权力的幅度和半径都很大。比如宋太祖时代的赵普,宋徽宗时代的文彦博二人,他们既被加封为太师,又同时担任丞相。丞相和太师虽然都是正一品,但太师的政治待遇更高一些。 和太师、丞相不同,王爷是一种爵位。宋朝的王爷有三个等级,即“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指的是皇帝的兄弟、皇子,他们被直接分封,又称“亲王”。一般来说,亲王同时担任着封地的都督、总管等职位。按品级来说,王等同于正一品。 王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继位,便被称作“嗣王”;皇帝特别降下谕旨册封的,则被称为“郡王”。嗣王、郡王的管辖面积相对比较小,所他们享受的待遇也相对偏低,一般为从一品。 我们知道,明清时代的王爷们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而宋朝的王爷一般不去封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宋代皇帝为了提防篡逆,往往将王爷留在京城。他们虽有爵位和封地,从封地获得资金,在都城慢慢享受。 开封府尹是非常重要的官职,他负责掌管都城开封的军政大事。宋朝初年时,往往采用亲王兼任开封府尹的形式,让亲王的储君身份更为实在。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就曾经同时担任晋王和开封府尹。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任职,开封府尹必然深得皇帝的信任,是皇帝的心腹。寇准、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人都曾担任过这一职位,其品级一般来说是从一品或正二品。 隋文帝曾经设置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叫做尚书。六位尚书主管全国的各类事务,职权范围广泛,也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宋朝沿用隋唐时代的六部建制,六部尚书的品级为从二品。 综上所述,从官衔的角度来看,太师、丞相、亲王等三个职位在宋朝都是正一品。太师往往是官员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纵观整个北宋,也只有赵普、文彦博、蔡京等寥寥数人被封为太师。这一职位里包含着皇帝的褒扬和恩宠,所以虽无实权,却地位最高。 丞相作为一个常见官职,明太祖前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设置,他们有着很高的实权。宋朝大多把太师的称谓赠予丞相,可以说太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亲王依靠血缘关系得到册封,又常常因为皇帝和朝臣的压力,只能在都城闲居度日,不得参与国家大事。他们虽然贵为正一品,却既无实权,也无荣誉,相比起来地位低于太师、丞相。 至于开封府尹,我们不能不想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包拯。或者说,因为包拯,开封府尹给历史留下了一页华彩。如果这个职位不是由亲王担任,一般是从二品的品级,而六部尚书也多是从二品。作为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的主要精力放在都城事务的管理上。而六部尚书却是管理全国事务,所以,开封府尹一般是低于六部尚书,而高于尚书的副官——六部侍郎。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官员职级的配置,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社会管理职能,又能激发官员热情。而宋朝的职位设置过多,大臣们往往身兼数职。常言道,龙王多了不治水。宋朝官场出现职责不清,施政无序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只要看懂这“五点”,就知道了英国女王和首相的区别 第一,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的”英国首相和女王的区别! 英国女王是一个高置空中的荣誉称号,不行使行政管理权,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平常所说的,“不是当官的”,即一个轻飘飘的称号! 英国首相是一个真正掌握实权的官职,英国整个国家机器主要靠首相来掌舵和把控,也就是平常老百姓所说,是“当家的”! 第二,一个是“天生的”,一个是“后争的”! 英国女王是家族继承的,这都是修得祖辈的福,英国白汉金宫,是英国的最高权威象征,但却只是英国皇室私有的!也只有投胎在白汉金宫,才有可能成为女王!而且有生之年,他一直可以当女王! 英国首相是竞选胜出的,这就得靠个人平生的努力了,靠个人的能力展示了,一般都是英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首相!但必须得到女王认可,且只能住唐宁街10号院! 第三,一个是“主子”,一个是“臣工”! 英国女王是英国的“君主元首”,一定意义上讲,英国这份巨大的产业,背后的最大股东是英国女王,而英国首相只不过是选了一个“大管家”,一位职业经理人而已! 所以,英国首相能不能最后上任,是必须经得女王同意的!首相干得不行,女王是可以要求其下台的! 也所以,英国首相的全称是“首相大臣”,外长是“外相大臣”! 第四,一个是“撒福的”,一个是“背锅的”! 英国女王,在人民需要祈福时,她就会像上帝之神一样出现!在国家需要举行重大活动庆祝繁荣昌盛时,她就会隆重登场!在国家需要精神力量鼓励时,她又会慈祥地走来! 英国首相,每当经济下滑时,他就可能下台!每当国家社会混乱时,他就可能背锅!每当外交出了差错时,他就可能遭受谴责! 第五,一个是“唱红脸的”,一个是“唱黑脸的”! 每当英国要与某个国家改善关系时,女王就会邀请他国元首访问白汉金宫!每当某个国家想往英国身上靠时,都会千方百计地邀请女王访问!白汉金宫里散散步、喝喝茶,英国就能搞定很多大事! 而,每当要数落他国时,英国首相就是“一号位”冲锋陷阵!每当要指点国际时事时,英国首相经常大炮连连!每当要为英国争得利益时,英国首相经常与他国领导人争得面红耳赤!什么人权、什么贸易不公平,等等,都是他攻击别人时嘴里的常用词! 日本的首相和天皇有哪些关系呢? 日本首相的正式称谓是“内阁总理大臣”,顾名思义,这个职务那就是天皇的臣子名份,并且是首席大臣。而日本首相和天皇的关系,是以1945年日本战败为分水岭的,在这前后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妨以东条英机上台来举例说明,二战及其之前天皇和首相之间是什么状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东条英机已经是内阁成员“陆相”,正式称谓是“陆军大臣”。当时的日本内阁(政府最高机构)以首相为主,以另外四个主要大臣为辅有一个“五相会议”,大致等于常委会的意思,来制定和实施最高国策,分别是首相、陆相、海相(海军大臣)、外相(外务大臣)和藏相(大藏大臣,管财政的)。 时任首相为贵族出身的近卫文麼,在制定完对美英的强硬国策后,这个老近卫有点害怕了,临阵退缩宣布辞职,那么等于这届内阁也黄了。第二天,以枢密院(退休的首相等老家伙组成的天皇顾问团)为主的“重臣会议”提名东条英机组阁,裕仁接受了这个建议,1941年11月7日的下午召东条入宫。 日本天皇当面晋升东条英机为陆军大将,命其以现役身份担任首相出面组阁,同时还兼任新内阁的陆相,东条英机登时集大权于一身。所以这就是1945年之前天皇和首相的基本关系:首相由天皇的“重臣会议”推举、由天皇决定任命、然后首相则自己根据情况组成内阁,成为政府的首脑。 但是当时的日本天皇,还是陆海军双料大元帅,如果是在文职首相的状态下,陆相、陆军参谋总长、海相、海军军令部长都具有“帷幄上奏权”,也就是军方首脑可以越过内阁,直接对话和听命于天皇。所以二战时期天皇具有军队的“统率权”,而政府和首相只能通过陆相和海相管理军队的部分军政事宜,对参谋总部和军令部这两个“军令机构”却没有任何管辖权。 这也就造成了首相的权力有限,以及军部(那几个军队机关的统称)经常可以甩开政府“暴走”,因为他们只需要有天皇的暗示即可。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东条英机以军人和陆相的身份出任首相,其实是个特例,是日本为了在太平洋战争中实现军政权力高度集中,而采取的全新方式,前提是都认为东条英机比较忠诚于天皇,不会擅权。 因此天皇虽然躲在幕后“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但其实在1945年之前,由于掌握着首相任命权和军队统率权,所以日本天皇是具备实际大权的,说裕仁是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元凶毫不为过。无论日本首相、内阁和军部的战略决策,最终都需要在“御前会议”上通过,需要裕仁点头,即便是军政一把抓的东条,也得吃准裕仁的态度才行。 但是随着麦克阿瑟和美军的到来,美国人对战败的日本政体进行了西式的改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条:其一是首相成为“民选”(但不是全民选举),也就是国会中占多数党的党首,自动成为首相的候选人。比如现在长期把持国会多数席位的自民党,其党首就会成为参众两院“指名选举”的候选人,然后由全体议员投票选举通过,从而产生新任首相。 国会通过以后,还需要在天皇那里走个过场“任命”一下,但是这个任命只是形式上的,丧失实际权力的天皇不可能不通过。然后首相再提名自己的内阁成员,也由天皇走形式“认证”一下,如此新一届政府也就产生了。按照日本新宪法的规定,军人不可以担任首相,同时其自卫队的统率权也归于内阁,即由新设立的“防务大臣”(防相)直接领导,然后对首相负责。 也就是说,二战战败以后的日本,天皇完全丧失了首相的实际任命权和军队统率权,那么当然就成为了“虚位”国家元首,不再具有实际权力,所以目前日本的首相才是国家真正的领导者。不过日本政府保持了对天皇表面上的尊重,首相的全称仍然是“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逢年过节或者新首相上任,都得进宫晋见天皇,走得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路线。 现成的例子,跟英国女王和英国首相的关系完全相同,女王和皇室就是个牌牌,这么理解就简单了。
“时”的意思是白无相和谢怜什么关系:当时,那时候【原文】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翻译】 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谢安怜翁中谢安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安怜翁》中谢安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谢安怜翁》是刘义庆所写的一个典故,故事是讲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 原文: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