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秘方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强肝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强肝汤

强肝汤   【方源】   《强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张智勇.中国民间疗法,2001,9(11):31-32]。   【组成】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30g,山药15g,茵陈30g,板蓝根15g,土茯苓20g,黄柏10g,丹参20g,白芍10g,赤芍10g,甘草6g。   肝脾肿大者加鳖甲30g;肝区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5g,延胡索15g;神疲乏力、脉弱无力者加重黄芪剂量,可加大至60g;纳差者加神曲、山楂各15g,并重用白术至50g;腹胀者加佛手、枳壳各15g;黄疸者加金钱草30g,并重用茵陈至60g。   上药共煎取汁50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   【功效】   健脾益气,清热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朱某,男性,34岁。   主诉:身目发黄,肝区隐痛,食少纳呆,腹胀10年余。   病史:1992年患乙型肝炎,病情多次反复,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而来诊。   检查:面色晦暗,巩膜、皮肤轻度黄染,体倦乏力,便溏,小便色黄,舌质红兼少许瘀斑,苔黄腻,脉弦滑。肝脏右肋下3cm,质地较硬,肝区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   TTT 30U,ALT 240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   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脾虚湿热,兼瘀血)。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党参15g,黄芪30g,当归12g,丹参20g,郁金10g,板蓝根15g,茵陈50g,金钱草30g,白术30g,山药15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土茯苓20g,黄柏10g,甘草6g。上药共煎取汁50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   二诊:治疗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增加,续服原方。   三诊:用药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肝脏缩小至肋下1cm,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肝功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强肝汤中板蓝根、土茯苓清热解毒,对乙肝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茵陈能利胆退黄,降低血清胆红素,消炎降酶,利尿解毒,抗肝脏损伤,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黄柏有抑制HBsAg作用,并可利胆退黄;党参配白术、山药能提高健脾之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黄芪有调节免疫作用,可促进抗体的生成,抑制病毒繁殖,达到缩短疗程的作用;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诸药配伍,可达到保肝护肝,增强免疫功能、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并在缓解症状及改善肝功能方面,亦有一定效果。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的秘方-黄贯虎金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黄贯虎金汤

黄贯虎金汤   【方源】   《黄贯虎金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3例》[晋中恒.新中医,1999,31(9):41-42]。   【组成】   黄芪、山楂、蒲公英各30g,丹参、党参各20g,当归、白术各15g,贯众、柴胡各10g,虎杖25g,生大黄(后下)6~10g,郁金12g,三七末(分冲)3g,蜂房、炙甘草各6g。   若恶心,呕吐,纳差者加旋复花(布包)12g,砂仁(后下)6g,鸡内金20g;若胁肋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g,香附10g;小便黄,口苦,苔黄腻者减黄芪、党参用量,加金钱草、茵陈各30g;大便秘结者增加生大黄量;便次增多者,减生大黄量,另加茯苓20g;若阴损及阳,伴阳虚者酌加菟丝子、淫羊藿各10g。   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及乙肝五项。   【功效】   益气健脾,化湿解毒,理气活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赵某,男,38岁,工人,1992年6月13日初诊。   主诉:肝区隐痛加重1个月。   病史: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休息半个月病情不见好转,经肝功能检查(异常)及乙肝五项检查(HBsAg、抗-HBc均为阳性),诊断为乙型肝炎。住院治疗20天症状好转(但HBsAg、抗-HBc仍阳性)而出院。   检查:食少纳呆,脘腹痞满,口干略苦,小便短黄,大便不爽,神疲乏力,头昏多梦,舌淡边有齿痕,尖有瘀点,苔厚腻微黄,脉弦滑。肝区压痛,肝于肋下2.5cm处,质软,边缘尚锐利,脾未触及。肝功能:TTT 13U。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B超示肝大3cm,内部光点粗密均匀。   中医诊断:胁痛(脾虚,湿热夹瘀)。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健脾,化湿解毒,理气活血。   方药:黄芪、蒲公英、山楂各30g,党参、丹参各20g,当归、白术各15g,虎杖25g,生大黄(后下)9g,郁金12g,贯众、柴胡各10g,三七末(分冲)3g,蜂房、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个月后,大黄减至5g同煎。   三诊:服上方两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肝回缩到肋下1.4cm,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上方去蜂房加茯苓30g,陈皮6g。   四诊:继服1个月,肝脏回缩至正常,乙肝五项指标均为阴性。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   黄贯虎金汤组方注重湿热、气虚、血瘀三证,不忘解毒、健脾、活血三法。用药上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脾气健运,则湿邪得化,又可杜绝生湿之源;虎杖、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蜂房味甘性平,以毒攻毒,以除体内湿热疫毒之邪;生大黄苦寒泄降,解毒攻积,引湿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郁金、柴胡疏肝解郁,与活血化瘀之山楂、丹参、三七相伍,对慢性乙型肝炎兼郁及兼瘀之证切中病机,郁及瘀除,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则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及乙肝病毒的清除;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于一炉,共奏益气健脾,化湿解毒,理气活血之功。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肝炎灵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肝炎灵汤

肝炎灵汤   【方源】   《自拟肝炎灵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9例观察》[陈爱玲,等.中外健康文摘,2008,5(1):75]。   【组成】   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党参15g,茯苓30g,夏枯草15g,灵芝15g,白花蛇舌草30g,柴胡10g,丹参30g,穿山甲10g,虎杖15g,茵陈30g,五味子15g,鸡内金15g。   若胁肋疼痛较甚加延胡索、枳壳;腹胀较甚,舌苔白厚腻加薏苡仁、砂仁;便秘者加大黄;呕吐甚加半夏、竹茹;肾虚者加淫羊藿;血瘀甚者加红花、鳖甲;牙龈出血者加三七。   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服150ml,分早晚两次。3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3~6个疗程。   【功效】   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张某,男,32岁,2001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面目发黄,间断出现恶心、厌油、腹胀,纳呆3年,加重伴尿黄半个月。   病史:曾按“胃炎”治疗多日无效。   检查:倦怠无力,目睛及面部均见黄染,尿黄如浓茶水样,面色晦暗无光泽,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无力。肝区有明显叩击痛。B超:肝肋下2cm,边缘稍钝,肝回声粗糙。肝功能:TBIL 82.3μmol/L,ALT 408U/L,AST 392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黄疸(湿热内阻中焦,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健脾益气,疏肝行气,活血通络,清利湿热。   方药:肝炎灵汤去茵陈加延胡索15g,薏苡仁30g,半夏10g,红花10g,砂仁10g。   二诊:共煎服60剂,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肝炎灵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养肝祛湿;黄芪、白术与防风配伍为玉屏风散,可益气祛邪,长期服用可防止外邪的侵入而又不留内邪;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灵芝解毒化浊;茵陈、虎杖解热利尿利胆,使湿热毒邪有所出;肝喜疏恶郁,故用柴胡疏肝解郁;丹参、穿山甲活血通络,软肝化坚;五味子保肝降酶;鸡内金健脾除胀。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效。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的秘方-急乙肝合剂

治疗乙肝的秘方-急乙肝合剂

急乙肝合剂   【方源】   《急乙肝合剂治疗急性乙型肝炎232例》[李存敬,等.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10):53]。   【组成】   茵陈15~30g,大黄10g,虎杖10~15g,白花蛇舌草15~30g,鸡血藤15g,当归10~15g,生地15g,连翘10~15g,丹参12~24g,赤芍10~15g,砂仁10g,厚朴10~15g,柴胡10~15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500ml(儿童用量酌减),分早晚空腹温服。   【功效】   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健脾。主治急性乙型肝炎。   【验案】   张某,男性,32岁,农民,1994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胁痛,乏力,尿黄3天。   病史:患者1994年3月12日出现乏力、胁痛、尿黄,曾到当地医院治疗3天,效果欠佳而来诊。   检查:口苦且干,恶心厌食,乏力低热,胁痛以右侧明显,腹胀,尿黄,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而厚,脉弦数。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大肋下2cm,剑突下4cm,质地中等,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脾稍大。肝功能:ALT 268U/L,TBIL 51.6μmol/L。尿胆红素阳性。乙肝五项:HBsAg(+),HBeAg(+)。   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疫毒内蕴)。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健脾。   方药:急乙肝合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个月后诸症消失,肝功能及尿检查正常,但HBsAg阳性。继以急乙肝合剂去砂仁治疗。   三诊:1994年5月7日复诊,无异常感觉,肝脾恢复正常,肝区无压痛、叩痛,肝功能检查各项正常。HBsAg、HBeAg全部转阴。再予上方12剂,制水丸,每次服6g,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1年后再次复查,一切正常。   【按语】   急乙肝合剂中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湿退黄;白花蛇舌草、连翘解毒祛邪退黄,上药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转氨酶,抑制肝炎病毒和促进HBsAg转阴。柴胡、丹参、当归、赤芍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又能降低转氨酶,治肝区痛,促进肿大的肝脾回复,抗肝纤维化。生地、鸡血藤凉血养血,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免疫复合物排出。砂仁、厚朴芳香化浊,增食欲助消化,以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各药相辅相成,可清热解毒,祛湿化瘀,疏肝健脾,又具有抑制、消除乙肝病毒,调节免疫机能,保肝、促肝细胞再生,改善、恢复肝功能等作用。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解毒疏肝理脾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解毒疏肝理脾汤

解毒疏肝理脾汤   【方源】   《自拟解毒疏肝理脾汤治疗乙肝108例》[童共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25-126]。   【组成】   白花蛇舌草、叶下珠、板蓝根、丹参各30g,白芍、枳壳、猪苓、茯苓各15g,柴胡、白术、鸡内金各10g,甘草5g。   若目黄加茵陈;胁痛加郁金、白芍;腹胀加藿香、苏梗;便溏加薏苡仁;小便黄少加滑石;齿衄加白茅根。   每日1剂,水煎3次,分早晚饭后服。8周为1个疗程。   【功效】   解毒利湿,疏肝理脾。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李某,男,25岁,2000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目黄,乏力,纳减半月余,逐渐加重。   病史:1994年9月患急性黄疸性肝炎。半个月前乏力、纳减,检查肝功能轻度异常,虽服清热解毒利湿中药,病情却逐渐加重而来诊。   检查:目微黄,右胁胀痛,纳减,厌油腻,或恶心,全身乏力,大便溏,日1次,小便浅黄,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而腻,脉濡。肝功能:TBIL 43.6μmol/L,DBIL 19.8μmol/L,ALT 189U/L,AST 153U/L。B超:肝右叶14.5cm×10.2cm,左叶7.8cm×5.4cm,肝回声欠均匀,稍致密。乙肝五项:HBsAg(+),余正常。   中医诊断:黄疸(湿热内蕴,肝脾失调)。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利湿清热,疏肝理脾。   方药:茵陈(后下)15g,白花蛇舌草30g,叶下珠30g,板蓝根30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5g,白术10g,茯苓15g,猪苓15g,丹参30g,郁金12g,鸡内金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病情有所好转,以上方加减化裁,继服49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B超提示未见肝脾明显异常。   【按语】   解毒疏肝理脾汤中白花蛇舌草、叶下珠、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性细胞对肝细胞的侵害。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疏肝达郁,柔肝止痛,可防止肝损伤,并降低血中转氨酶。白术、茯苓、猪苓健脾化湿,使脾气实,湿浊去,可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丹参活血化瘀,能扩张肝内血管,改善肝微循环,减少肝细胞的坏死,促使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鸡内金消食化积,且有利于肝脾回缩。诸药共奏解毒利湿,疏肝理脾之功。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扶正解毒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扶正解毒汤

扶正解毒汤   【方源】   《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3例》[刘华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37-38]。   【组成】   太子参、白术、贯众、枸杞子各15g,虎杖、鸡内金各10g,黄芪20~40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丹参各18~30g,板蓝根6~10g,黄芩12g。   胁痛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2g,郁金9g;恶心欲吐,便溏,食少,苔厚腻者加藿香、厚朴各10g,白蔻仁6g,炒麦芽15g;口苦咽干者加黄连12g,龙胆草6g;有黄疸者加茵陈20~60g,金钱草10~30g;便秘者加大黄9~12g;胁下癥块,按之坚硬,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加三棱12g,鳖甲10g;舌红少苔者加生地、女贞子各15g。   连服两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疗效欠佳者,可继续治疗2~3个疗程。   【功效】   益气健脾,活血解毒。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曾某,男,40岁,于1992年4月2日就诊。   主诉:身目轻度发黄,疲乏,食少腹胀3年余。   病史:就诊时患乙型肝炎3年余。   检查:身目发黄,厌油腻,夜间多梦,大便溏,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e(+),抗-HBs(-),抗-HBc(-)。肝功能:ALT 100U/L,TBIL 20μmol/L,A/G 1/1。   中医诊断:黄疸。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健脾益肾,解毒化瘀。   方药:太子参、白术、鸡内金、炒麦芽各15g,黄芪20g,贯众、白花蛇舌草各30g,虎杖、陈皮、藿香、板蓝根各10g,丹参18g,黄芪12g,茵陈4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6剂后,恶心呕吐、厌油消失,食欲好转,仍神疲乏力,夜间多梦,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予以扶正解毒汤原方加龙胆草6g。   三诊:续服两个疗程后,诸症消失,面色转红润,精神、食欲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肝功能:ALT 20U/L,TBIL 7μmol/L,A/G 1.8/1。随访5年未复发。   【按语】   扶正解毒汤是根据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及“标本兼顾”的原则,健脾益肾以固其本,解毒化瘀治其标。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白花蛇舌草、贯众、黄芩、虎杖、板蓝根清热解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枸杞子补肾养阴。由于乙型肝炎病程较长,多经过多种治疗方法治疗,且每个患者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因此临床上要注意辨症与辨证相结合,既要注意守方,又要注意随证加减,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清肝健脾解郁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清肝健脾解郁汤

清肝健脾解郁汤   【方源】   《清肝健脾解郁汤治疗乙肝121例》[马蒲梅.光明中医,2003,18(107):26]。   【组成】   柴胡18g,栀子18g,茵陈9g,郁金12g,枳壳9g,白术15g,茯苓9g,党参15g,山药18g,夏枯草9g,虎杖15g,瓜蒌15g,甘草15g。   肝区疼痛不适明显者加延胡索12g,丹参18g;纳差乏力明显者加焦三仙各15g;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6g,远志12g;ALT持续不降者加五味子15g;口唇发绀,面色紫黑者加桃仁12g,丹参9g,当归18g。   【功效】   清肝健脾解郁。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吕某,男,44岁,干部,1995年9月25日初诊。   主诉:身目发黄,上腹部饱胀,食后尤甚,逐渐加重两个月。   病史:1994年8月患肝炎,乙肝五项测定为“大三阳”,经西医治疗效微,而改用中医药治疗。   检查:面黄唇绀,皮肤、巩膜黄染,右胁叩痛,心烦梦多,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舌苔厚腻,脉弦滑。肝功能:ALT 200U/L。   中医诊断:黄疸(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脾胃气虚,脉络瘀阻)。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健脾。   方药:清肝健脾解郁汤加五味子15g,丹参18g,桃仁9g,鸡内金12g,槟榔10g。   二诊:5剂后胁痛消失,大便通畅。续服基本方。   三诊:继服18剂,诸症消失,肝功能正常,加入枸杞子、女贞子、白芍继续调治。3个月后抗-HBs(+)。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   乙型肝炎病机复杂,病变脏腑主要在肝,但涉及人体多个脏腑,总由湿热蕴蒸肝胆脾胃所致,治疗上始终不忘清热利湿。清肝健脾解郁汤选柴胡、茵陈、栀子、夏枯草以清热利湿;遵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清热利湿同时注重扶正健脾,选白术、山药、茯苓、党参以健脾。患者腹胀、乏力纳差加重时,上述药物用量宜大。解郁主要是解肝之郁,肝气郁滞是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气郁日久,机体免疫力下降,防御机能减退,易被病毒侵扰,故本方重视应用郁金、枳壳等行气解郁之品。解郁有助于清热除湿,有利于乙型肝炎的治疗。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的秘方-清肝解毒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清肝解毒汤

清肝解毒汤   【方源】   《自拟清肝解毒汤治疗乙型肝炎40例》[易绵中.四川中医,1998,16(2):20]。   【组成】   白花蛇舌草、黄芪各30g,贯众、板蓝根、生地、金银花各20g,虎杖、黄精、枸杞子各15g,三七(冲)10g。   如胁痛明显加川楝子、香附各15g;纳差加焦三仙各15g;失眠多梦加酸枣仁20g。   每日1剂,分早晚服,连服3个月。以上为成人剂量,15岁以下的儿童酌减剂量。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益肾。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聂某,女,23岁,工人,1996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胁痛,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纳差2年。   病史:患者于1994年7月因胁痛、纳差、四肢乏力到市防疫站检查肝功能、“两对半”。诊断为乙型肝炎(“大三阳”),曾在多家医院医治无效(曾服多种中西药,药名不详)。   检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乙肝五项:“大三阳”。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脾益肾。   方药:清肝解毒汤加香附、川楝子各15g。每日1剂,连服3个月。   二诊:1996年12月28日复诊,临床诸症均除,查乙肝五项呈恢复期。   【按语】   清肝解毒汤中重用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贯众、板蓝根、虎杖、金银花等药。药理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等药均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久病疏泄无权,脾失健运,继而伤肾,故方中辅以健脾益肾的黄芪、枸杞子、黄精、生地等药;肝病日久,气滞血瘀,故选活血化瘀力较强的三七、虎杖等药,以增加肝血流量,减少病变部位缺血,加速炎症的消散和病灶修复。诸药共用,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加味疏肝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加味疏肝汤

加味疏肝汤   【方源】   《加味疏肝汤治疗乙型肝炎51例》[蔡德济,等.中国民间疗法,1998,(4):42]。   【组成】   地耳草12g,六月雪15g,龙胆草12g,茵陈10g,十大功劳根10g,板蓝根10g,蒲公英12g,北五味10g,黄荆根10g,鸡内金10g,白茅根10g,栀子汁3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运脾,清热利湿。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刘某,女,5岁,1995年7月3日初诊。   主诉:患儿尿黄如茶,整日无精打采,不思饮食半年。   检查:口温38.5℃,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一横指,质软,脉弦,细苔黄厚。肝功能:AST 17U/L,ALT 300U/L。乙肝五项:HBsAg、抗-HBc、HBeAg均阳性。   中医诊断:黄疸。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运脾,清热利湿。   方药:加味疏肝汤重用茵陈、十大功劳根,减蒲公英剂量。   二诊:上方服1个疗程,诸症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五项全部转阴。随访未复发。   【按语】   加味疏肝汤以苦寒之品清除肝脾湿热疫毒,降低表面抗原滴度,抑杀乙肝病毒。龙胆草、茵陈、十大功劳根清除湿热;蒲公英、地耳草解毒消炎;板蓝根、黄荆根消炎止痛;鸡内金消食化积;白茅根、北五味生津利尿;六月雪、栀子汁调和药性,使清热除湿,行气活血,利尿解毒之功汇聚,疏肝运脾。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清肝饮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清肝饮

清肝饮   【方源】   《清肝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临床观察》[张敏,等.现代中医药,2003,(3):22-23]。   【组成】   柴胡10g,白芍15g,白术12g,当归10g,茯苓15g,丹参18g,赤芍18g,虎杖15g,土茯苓15g,白花舌蛇草18g,水飞蓟10g,垂盆草10g,地耳草10g,黄芪15g,甘草3g。   腹胀、纳差加草豆蔻、麦芽;黄疸加茵陈,重用丹参、赤芍;大便不通加酒大黄;肝脾肿大加红花子;胁痛较甚加川楝子、片姜黄等。   每日1剂,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理脾,解毒化湿,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李某,男,37岁,银行职员。   主诉:全身皮肤发黄,小便深黄如浓茶,伴肝区及胃脘部胀痛,大便不调1个月。   病史:患慢性乙型肝炎4年余。   检查:巩膜、全身皮肤黄染,肝区叩痛(+),右肋下有压痛。肝大到剑突下约3cm,肋下约2cm,质地中等硬度。舌淡红苔白而腻,脉缓滑。肝功能:ALT 387U/L,TBIL 68.4μmol/L,DBIL 45μmol/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 DNA(+)。B超:肝内光点增粗,门静脉1.3cm,脾厚5cm。   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脾虚,湿滞血阻)。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理脾,解毒化湿。   方药:上方加茵陈30g,麦芽15g,红花子18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治疗1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 DNA(-)。出院后,以上方加西洋参10g,山药12g,紫河车10g。4剂共为细末,制为蜜丸。早、中、晚各1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清肝饮以柴胡疏肝理气。白芍、当归养肝柔肝。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使气化有权,气血有源。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认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退。”故对黄疸者加重丹参、赤芍用量。虎杖、土茯苓、白花舌蛇草、水飞蓟、垂盆草、地耳草,清湿热,解郁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脾,解毒化湿,活血化瘀之效。全方祛邪与扶正并举,疏散而不伤正,苦寒而不伤胃,补虚不恋邪,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腹胀为主的秘方-疏肝运脾软煎汤

治疗乙肝腹胀为主的秘方-疏肝运脾软煎汤

疏肝运脾软煎汤   【方源】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隋殿军,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组成】   炒白术20g,郁金20g,枸杞子20g,鸡内金10g,地耳草20g,丹参15g,紫草18g,水牛角20g,炒酸枣仁15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病情缓解后,可续服复肝丸(自订方由红参须、紫河车、三七、土鳖虫、鸡内金、郁金、姜黄组成)以巩固疗效,每次3g,每日2次。   【功效】   疏肝运脾,软坚化积,和血护营。主治慢性活动性肝炎、脾肿大、肝硬化失代偿期,属肝郁脾滞,络伤动营血者。   【验案】   陈某,男,34岁,医师,1990年3月21日就诊。   主诉:腹胀,恶心,鼻、牙出血6个月。   病史:1988年7月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ALT 88U/L,自觉疲乏,即行休息治疗,服益肝宁、复肝宁、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3个月,肝功能仍不正常,后改用中药及聚肌胞、联苯双酯等西药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正常,恢复工作。1989年6月因公出劳累,返回后自觉疲乏,伴有轻度牙龈渗血,复检ALT 80U/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故又休息治疗。用氨基酸类及保肝药物治疗2个月,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纠正,但ALT 78U/L,继续中西药结合治疗。同年10月,自觉症状加重,出现恶心,腹胀,牙龈出血,仍感乏力,四肢浮肿,大便溏薄,小便少而色深,故入院治疗。查肝肋下2cm,质中度,脾肋下4cm。肝功能:ALT 120U/L,A/G 4.1/4.1。   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脾肿大、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治疗期间,肝功能反复不正常,全身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白球蛋白比值倒置,体重下降,鼻、牙出血不止,至1990年3月下旬病势沉重,自动出院前来就诊。   检查:面色晦暗,形瘦神疲,纳呆便溏,鼻、牙出血不止,心悸腹胀,夜寐欠安,多梦纷纭,苔薄腻,舌红边有瘀斑。肝肋下2cm,质中等,脾肋下4cm。肝功能:ALT 120U/L,白球蛋白比值倒置。   中医诊断:腹胀(肝郁脾滞,癖积已成,络伤动血)。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脾肿大、肝硬化失代偿期。   治则:疏肝运脾,软坚化积,和血护营。   方药:疏肝运脾软煎汤。   二诊:药后鼻出血渐止,精神较佳,颇感爽适,纳增眠安,便溏转实,苔薄,脉弦细。此为佳象,故上方去紫草、水牛角、酸枣仁,续服14剂。   三诊:复查肝功能:ALT 40U/L,白球蛋白比值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体重增加,脾肋下1cm,肝肋下1.5cm,续服复肝丸以巩固疗效。1990年8月15日随访,一切均安,已恢复工作。   【按语】   本方为国医大师朱良春的经验方,用于营伤为其特点,伤经动血,导致鼻、牙出血者,屡屡见效。慢性肝炎有出血者,一般止血药不易见效,须用紫草、水牛角(剧者用广角粉)入经营血。而枸杞子之滋肾补脾,益阴除热,尤为不可缺之药。因为肝肾精血虚损所致之失血,偏寒、偏热之品均非所宜,唯枸杞子为当选之佳品,举凡鼻衄、牙宣、咯血、崩漏等见精血内夺,肝不藏血者,在辨治方中加用枸杞子,均可提高疗效。方中地耳草可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乙肝方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乙肝方

  乙肝方   【方源】   《乙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0例体会》[周静宇,等.齐齐哈尔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282]。   【组成】   赤芍30~100g,黄芪30~50g,太子参10~20g,白术10g,茯苓10g,茵陈30~50g,栀子10g,大黄5~15g,柴胡10g,六一散10~20g,陈皮10g,半夏10g,当归20g,丹参20g,土鳖虫1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以2~3个疗程为一阶段。   【功效】   清热解毒,补脾利湿,疏肝活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32岁,1998年6月20日就诊。   主诉:身黄尿黄,疲劳后出现胁肋胀满不适,纳差厌油1周。   病史: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   检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神清,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阳性,墨菲征阳性。乙肝五项:HBsAg(+)。肝功能:ALT213U/L,TBIL 38μmol/L,DBIL 13.8μmol/L,ALB 45g/L,GLO 30g/L,A/G 1.5。B超:光点增粗,胆囊壁厚,胆总管不扩张。   中医诊断:黄疸(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胆囊炎。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活血。   方药:乙肝方加金钱草30g,鸡内金10g,虎杖15g。   二诊:服7剂,胁肋胀满减轻,纳差厌油改善,黄疸减轻,继予原方加减治疗。   三诊:3周后,肝功能复查正常,HBsAg转阴。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乙肝方中重用赤芍合茵陈蒿汤清热解毒利湿。研究表明,大剂量赤芍对急性黄疸性病毒性肝炎有显著的退黄降酶作用。黄芪合四君子汤补脾益气,既可以扶助正气以祛邪,又可以培土养胃以消除上药苦寒败胃之碍。当归、丹参、土鳖虫活血祛瘀;柴胡合二陈汤疏肝解郁,化湿和中;六一散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补脾利湿,疏肝活血之功。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转阴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转阴汤

转阴汤   【方源】   《转阴汤治疗HBsAg阳性60例》[黄运通,等.新中医,1999,31(3):41]。   【组成】   虎杖、郁金、丹参各20g,溪黄草、白花蛇舌草、重楼各15g,黄柏10g,大黄、甘草各5g。   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为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两次。   【功效】   清热利湿。主治乙型肝炎HBsAg阳性者。   【验案】   余某,男,42岁,厨师。   主诉:两胁疼痛,以肝区为甚3年。   病史:患者于3年前在体检时发现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肝功能未见异常,当时仅觉肝区隐痛,无其他不适。曾先后肌肉注射干扰素、核糖核酸及聚肌胞,口服复方树舌片及灭澳灵等,未见好转。   检查:两胁疼痛,困倦乏力,腹胀纳呆,烦躁欲吐,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右肋下2cm,质中,有触痛,脾未触及。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肝功能:TBIL 67.9μmol/L,DBIL 37.9μmol/L。   中医诊断:黄疸(阳黄,证属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肌肤)。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行气止痛。   方药:转阴汤加川楝子、白芍、车前草各15g,茵陈30g。5剂,每日1剂,加水600ml,煎至200ml;复煎加水500ml,煎至150ml。合两次煎液,早晚分服。   二诊:小便转淡黄,烦躁欲吐消失,胁痛减轻,知饥欲食。上方去川楝子,续服10剂。   三诊:症状基本消失,仅倦怠,腹稍胀,舌淡有齿印,苔薄黄,脉弦。考虑有脾虚气滞,故于上方加黄芪15g,砂仁6g,连服10剂。   四诊:诸症状皆消。上方去砂仁,服5剂后胃纳差但精神较好,肝肋下未触及。复查肝功能:TBIL 8μmol/L,DBIL 6μmol/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转阴,抗-HBs阳性。为巩固疗效,守方再进30剂,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除抗-HBs阳性外,均为阴性。追踪5年,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未见异常。   【按语】   转阴汤中溪黄草、白花蛇舌草、重楼清除体内湿热疫毒,阻断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黄柏、大黄清热解毒,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对乙肝病毒阴转大有益处,如服大黄后无便溏,则可将大黄剂量加至15~20g,效果更优;虎杖、郁金疏肝解郁活血,清除乙肝病毒,抑制病毒复制;丹参活血,并可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防止肝纤维化;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诸药。临床观察,服用本方最大特点是症状改善明显,尤其在消除疲劳、增加食欲方面,效果更佳。随着症状改善,肝功能好转并持续正常。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腹胀为主的秘方-益肝降毒汤

治疗乙肝腹胀为主的秘方-益肝降毒汤

益肝降毒汤   【方源】   《益肝降毒汤治疗乙型肝炎66例》[刘迪加.陕西中医,2000,21(1):11]。   【组成】   党参12g,黄芪、茯苓、薏苡仁各20g,丹参30g,败酱草、垂盆草各15g,菟丝子、白术、女贞子、赤芍各10g,枸杞子、柴胡各9g,甘草6g。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也可以散剂或丸剂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未转阴者可接服第2个疗程。   【功效】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王某,男,33岁。   主诉:脘腹痞满,纳差,乏力,口苦,尿黄,大便干半年。   病史:患乙型肝炎,“两对半”为“大三阳”。用西药治疗半年效果不佳,后改服中药。   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肝肋下2cm,压痛,脾未触及。肝功能:ZnT 18U,TBIL 28μmol/L。乙肝五项:“大三阳”。B超:肝内回声光点粗密不匀。   中医诊断:腹胀(肝郁脾虚,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益肝降毒汤去黄芪、党参,加茵陈、大黄、泽泻。   二诊:服6剂后,小便清,大便畅。基本方加减续服。   三诊:15剂后,诸症消失,肝功能正常,但HBsAg、HBeAg尚未转阴,改用丸剂服3个月后,抗-HBs转阳,其余转阴。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   益肝降毒汤中以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力,保护肝细胞;败酱草、垂盆草、薏苡仁清热利湿,解毒;柴胡、丹参、赤芍疏肝解郁,祛瘀生新,改善微循环,抑制肝纤维化改变;枸杞子温补肾阳,促使抗原转阴。全方祛邪不伤正,温阳不伤津,共奏益气健脾,清热解毒之功。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的秘方-三阳转阴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三阳转阴汤

三阳转阴汤   【方源】   《自拟三阳转阴汤治疗乙型肝炎16例》[臧红亚,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4):1367]。   【组成】   白术15g,茯苓12g,泽泻12g,薏苡仁12g,淫羊藿15g,巴戟天12g,柴胡10g,川芎10g,白芍10g,甘草6g。   转氨酶高者加五味子20g,大黄(后下)6g,茵陈20g;右关脉沉者加白术20g,槟榔、焦三仙各10g;左关脉沉者加柴胡20g,郁金10g,香附10g;尺脉弦细者加淫羊藿、巴戟天各20g,山茱萸10g;气虚者加黄芪10g,党参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30剂为1个疗程。   【功效】   温肾,健脾行水,疏肝理气。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26岁,于1997年7月13日初诊。   主诉:胸腹胀满,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半年。   病史:曾做乙肝五项检查诊断为慢性活动型肝炎。曾服乙肝宁冲剂5个月,未见明显疗效。   检查: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而厚腻,脉沉略迟。查体:无肝区压痛、反跳痛,腹部平软,左手背近掌指关节处有一蜘蛛痣。肝功能正常。B超检测结果:脾厚4.5cm,肝胆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肝着(脾肾阳虚,湿困中焦)。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   治则:温肾,健脾行水,疏肝理气。   方药:三阳转阴汤。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30剂后,患者食欲增加,精神、体力均较前明显好转。续服上方。   三诊:30剂后做乙肝五项检查:仅抗-HBs(+)。嘱其再服三阳转阴汤3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三阳转阴汤采用健脾行水,温肾制水的药物,除转氨酶较高的患者外,很少使用苦寒克伐性药物,以免损伤脾胃。方中茯苓、白术、泽泻、薏苡仁健脾行水,巴戟天、淫羊藿配伍使用温肾制水,柴胡、川芎、白芍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达温肾,健脾行水,疏肝理气之效。

乙肝 2021-07-21
治疗乙肝的秘方-茵陈岩柏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茵陈岩柏汤

茵陈岩柏汤   【方源】   《茵陈岩柏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诊治分析》[倪贵炎.浙江临床医学,1999,1(3):165-166]。   【组成】   茵陈30g,岩柏草30g,虎杖根15g,郁金15g,丹参15g,焦栀子9g,天名精10g。   胁痛郁热加黄芩、柴胡各9g,便秘加大黄9g,乏力肢倦加黄芪15g,胃纳不振加焦山楂、焦神曲各15g。   上药研细末,为水丸,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次5粒,3个月为1个疗程。或每日服1剂,水煎服。   【功效】   清热利湿,疏肝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女,40岁。   主诉:脘胁不舒,纳差乏力,恶心欲吐5天。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   检查:脉弦细,苔薄黄腻,质偏红。肝功能:ALT 252U/L,TBIL 19μmol/L,A/G<1。乙肝五项:HBsAg(+)。   中医诊断:肝着。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复发。   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茵陈30g,岩柏草30g,虎杖根15g,郁金15g,丹参15g,天名精15g,焦栀子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猪苓15g,茯苓15g。共15剂。   二诊:诉纳食有增,恶心已除,脘胁渐舒,唯仍乏力,脉弦细,苔薄黄。予前方加黄芪15g,生薏苡仁30g,续服15剂。   三诊:诉纳食已旺,诸症皆除,复查ALT、TBIL全部正常,A/G>1,HBsAg(-)。嘱上方再服半个月,以资巩固。半年后复查,一切正常。   【按语】   茵陈岩柏汤重用茵陈、岩柏草、焦栀子、天名精以清肝之湿热;用丹参、郁金、虎杖意在化肝之瘀热,切中乙肝之发病机制,因而得以奏效。

乙肝 2021-07-21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