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脸
麒麟童,京剧麒派弟子当中谁唱的最好?

麒麟童,京剧麒派弟子当中谁唱的最好?

感谢好友史海钓客的邀请,我是新霁麒麟童。 麒派创始人 周信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有“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之称,与马连良有“南麒北马”之称。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周慰堂是唱青衣的,五岁开始学艺,七岁登台,因此艺名为“七灵童”后改为“麒麟童”。和汪笑侬、盖叫天、郑法祥等是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一九七五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 周信芳大师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麒派的唱腔特点 周信芳先生嗓音沙哑豪放,音质苍劲大气,在借鉴了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汪笑侬等前辈的唱腔表演后,形成了独特的哑嗓唱腔。他唱、念、做、打俱佳,其中做功最著名,创作出麒派独有的“圈儿步”、“摔袖”、“抖髯”精湛,代表作有《徐策跑城》《四进士》《扫松下书》《坐楼杀惜》《斩经堂》《打严嵩》等,个人最喜欢的麒派唱段是《徐策跑城》里【高拨子原板】“湛湛青天不可欺”。 麒派传人 早年麒派传人还是很多的有十大弟子,桃李满天下,后来麒派传人不算多,优秀的传人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嫡传弟子有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王瀛洲、于宗瑛、王富英、杨宝童、李如春、徐鸿培、王少楼、周少麟、徐鸿培、马骏骅、童祥苓、萧润增、张学海、李师斌、逯兴才等。 陈鹤峰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程毓章是周老的大弟子;高百岁是周老的二弟子,以嗓子亮著称,证明嗓子好也可以唱好麒派;陈鹤峰是嗓子宽,文武全才,程毓章和陈鹤峰是周老的得意门生;周少麟是周老的长子,对麒派颇有研究;王少楼的腿功堪称一绝;童祥苓是童芷苓的弟弟;萧润增是萧长华的孙子,北京麒派的代表人物;张学海是张学津的孪生兄弟。特别说一下赵麟童、小王桂卿和张信忠,他们是私淑麒派,其中小王桂卿是最像周老的,赵麟童台风最像周老;刘奎童是周老第一任妻子的弟弟,后来专门教麒派,许多麒派传人都是拜刘奎童为师的。 再传弟子有裴咏杰、陈少云、杨建忠、马少童、王全熹、郭德纲等 裴咏杰和陈少云是周少麟的弟子;杨建忠是刘奎童的弟子;王全熹、郭德纲是赵麟童的弟子。第三代传人中陈少云和裴咏杰是最有名的。 陈少云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第四代再传弟子有冯胜章、鲁肃、于辉、郭毅等 鲁肃、于辉、郭毅都是陈少云的弟子,青年演员还有进步的空间。 总结 总体来说麒派传承的不太好,老是刻意的学哑嗓,精髓还是没有学到位,个人觉得麒派传人中陈鹤峰和高百岁唱的最好,私淑中小王桂卿最像,赵麟童很棒,目前是陈少云唱的比较规矩、裴咏杰比较刚强,杨建忠基本功好。 豫东红脸王哪个出自宁陵县? “红脸王”最初是豫东观众对唐玉成先生的专称。 后来,唐玉成的弟子杨启超因在同辈弟子中表现突出,被人们称为“小红脸王”(以区别于“老红脸王”)。 刘忠河、张枝茂、刘新民、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并称为豫东八大红脸王 。 唐玉成(1895-1973),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著名豫剧大师,誉名“红脸王”,豫剧“麒麟童”。 杨启超(1931-199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红脸王唐玉成亲传弟子。 刘忠河,男,1943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张枝茂,男,1937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刘新民,男 ,1937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又名刘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索文化,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洪先礼,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谢庆军,男,1963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朱坤芳,男,1968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陈传明,男,1949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资讯百科 2022-05-07
红脸是严厉还是白脸是严厉

红脸是严厉还是白脸是严厉

红脸是严厉。红脸:外表和语气上看起来比较严厉不好说话,咄咄逼人,但是内心正直细腻。白脸:表面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柔和气,内心奸诈。红脸是正直的象征,白脸是奸邪的象征。 红脸是严厉还是白脸是严厉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另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中国传统戏剧中,一般把忠臣或好人扮成红脸,把奸臣或坏人扮成白脸。后来人们就习惯用红脸代表好人,用白脸代表坏人。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的说好话、有的说坏话),是指两人合作,一个做坏人,一个做好人,目的是让做好人的得人心。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

生活妙招 2021-11-06
红脸王简介

红脸王简介

唐玉成(1895年-1973年5月5日)“红脸王”最初是豫东观众对唐玉成先生的专有称呼,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唐玉成(1895-1973),男,豫剧演员,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豫剧“麒麟童”。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唐玉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须生演员,他不仅扮相壮美,表演细腻洒脱,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态,而且唱腔不同一般,别具风采。他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火烧纪信》、《反徐州》、《杨河堂》、《白玉杯》、《李渊跑宫》、《闯幽州》、《困南屯》、《刘公案》等。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人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传枪》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唐玉成代表剧目3唐玉成生平经历4唐玉成灌制唱片5唐玉成艺术成就6唐玉成弟子传人7唐玉成唱腔体系8唐玉成人物评价9唐玉成传承发展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唐玉成外文名:Red King别名:红脸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出生日期:1895年逝世日期:1973年5月5日职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信仰:豫东调主要成就:红脸王 豫剧唐门流派创始人 豫剧“麒麟童” 豫东红脸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取荥阳》、《串龙珠》、《刘公案》传人:李克让、刘玉龙、朱勤堂、杨启超创立流派:豫剧唐门剧种:豫剧行当:红脸原名:唐子信师承:况凤仙、冯垛 唐玉成代表剧目2 唐玉成大师一生会戏不下百出,唱念做打无不精通,均有创新和继承。其代表剧目如下:《审头刺汤》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人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传枪》等。 唐玉成生平经历3 幼年丧父,随母至外祖父家居住。1904年入玩友班,攻花脸、红脸。1906年入夏邑罗家班学艺,师从况凤仙。1920年又拜师冯垛,赐名玉成。1921年入夏邑程家班演出,始有名声。1925年,唐玉成回到虞城,与当时的豫剧名家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等人合作。唐玉成在演唱过程中,吸纳百家之长,化为己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1937年,唐玉成与王彦山、张永兰一同加入虞城县城西大街地主刘二老掌管的戏班。1938年,虞城县城沦陷,刘二老及其家族逃出虞城,该戏班变成了由艺人们自己联合管理的公义班,长期在朱集车站的单凤舞台演出。这时候的唐玉成,已经成为声震百里的“红脸王”。当时朱集车站有个车站大舞台,由乡绅李三甲主力、著名武小生黄儒秀领班。为了拢住这位“红脸王”,车站大舞台除给唐玉成开出高薪外,黄儒秀还认唐玉成为义父。1948年投国民党55师随军演出。1949年春,唐玉成及戏班人员被虞城县人民政府接收,唐 唐玉成灌制唱片4 其代表剧目如《火烧纪信》、《串龙珠》、《黄鹤楼》、《反阳河》、《地塘板》、《刘墉下南京》,上海唱片社灌均灌有唱片。 唐玉成艺术成就5 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一般由C调升到E降调),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他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冯纪汉在《向优秀的传统学习》一文中,对他在《火烧纪信》中扮演的纪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唐玉成通过自己的唱腔和表演,从犹豫到自愿,表演得很有层次,而且合情合理。一个68岁的老人,还能够作出这样的表演,特别是唱腔还那样洪亮优美,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达到这样境界的。”唐玉成一生对艺术精益求精,对求艺者真诚传授,深得同行的敬重。有很多演员如刘玉龙、朱勤堂、张万云、杨启超、刘新民、李宪臣、史红光等,都受过他的教益。特别是后起之秀刘忠河,虽未得到唐玉成亲授,但他通过唐玉成的唱片进行学习,在继承唐玉成的演唱艺术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使唐门红脸流派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受到观众赞赏。唐玉成是豫东红脸的集大成者,曾跟孙照 唐玉成弟子传人6 河南红脸在豫东,豫东红脸出唐门。自唐玉成以其独特的高亢激越的唱腔创立红脸一派以来,红脸就成了广大戏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为红脸殊”。由于唐玉成老师去世的较早,再加上种种复杂的原因,红脸唱腔一直没能登上官方舞台,但在民间,红脸戏依旧被人喜爱,在网上,年轻的红脸戏迷越来越多,有关红脸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对红脸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豫东唐门继承者的流派划分。大弟子,解放前即拜师,建国初期,因其名气太盛,被人下药毁了嗓子。其子李自珍为原商丘专区豫剧团(先商丘豫剧院)团长,已退休,朱坤芳奶师即为李克让。艺名大唐。其人以柘城豫剧团为基础,与潘玉成搭档(潘玉成亦私淑其唐门老生,帽翅功已臻炉火纯青之地),声名远播。此一路的再传弟子有张家训、陈传明等。代表剧目:《刘墉下南京》、《白马关》、《龙虎斗》((即《大辕门》)。艺名二唐,为唐玉成亲传弟子,虞城县人。朱勤堂 唐玉成唱腔体系7 大本嗓混合嗓并用,大本嗓为主。以杨启超为代表,这路唱腔以唐先生唱腔为基础、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吸收其他艺术精华运用本嗓和假嗓的结合音演唱所形成的唱腔体系,讲究流畅、婉转。学起来容易,但学到骨髓不容易。代表人物:谢庆军、朱坤芳、赵辉、景富仓。代表剧目:《刘公案》、《龙虎斗》、《串龙珠》、《闯幽州》等。唐门本嗓路,以李克让为代表,这路唱腔以模仿唐先生为主要风格,善用唐门唱腔艺术技巧绝活,追求其惟妙惟肖,以继承为主。此派基本使用大本嗓,唱腔花哨华丽,此派对嗓音条件要求较高。代表剧目:《取荥阳》、《泗水王》、《串龙珠》等。代表人物:汪振堂、刘新民、付克恭、刘忠河、于福礼、洪先礼。假嗓路,以刘玉龙为代表,这路唱腔以假嗓吐字发音,唱腔工整婉转,音色明亮,多以二红脸(箭衣红脸)应工,偶尔也演武生。代表剧目剧目:《龙虎斗》、《刘公案》、《南阳关》等。代表人物:潘玉成、张家训、陈传明等真嗓和假嗓并用,但以假嗓为 唐玉成人物评价8 一代宗师唐玉成先生创立了唐门艺术,被誉为豫剧“红脸王”,成为豫东调的主要代表者,为豫剧红脸行当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于豫剧老生流派的确立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唱腔特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影响了豫东、鲁西南和苏、皖地区。唐门传人刘新民、张枝茂、谢庆军等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和业余剧团搭班。唐玉成十一、二岁即入当地子弟班学唱,先攻淮花脸后改老生,十五岁正式入夏邑县南罗楼科班学艺,拜况凤仙为师。三年期满后,先后在夏邑县的龙虎班,马牧集的张家班,虞城县利民镇的刘家班,商丘县的万家班、老八班等入伙唱戏。这期间他接触了孙门、李五、郭大六、冯垛等著名老生演员,并能取其所长,特别是孙照灯(著名红脸,又名孙门)的唱腔及表演艺术对其影响颇深。但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根据自己嗓音特点,使用真嗓发音,并吸收了坠子、大鼓书的唱腔,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唐门流派唱腔。唐玉成一生正直善良,对艺术精益求精,创造了一个个鲜 唐玉成传承发展9 《豫东唐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张卫在纪念唐玉成先生诞辰115周年暨唐门戏曲艺术研讨会上发言  唐玉成先生是豫东调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在学习和吸收先贤和前辈艺术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形成了独特唱腔风格和艺术体系,自成一家,成为豫东唐门的开山祖师。他首创豫东调上五音大本嗓发音的方法,结束了“河南呕”在豫东调的延续,为河南梆子逐渐演变成豫剧奠定了基础;1962年他参加了河南名老艺人汇演,语惊四座,技压群雄,被誉为“红脸王”、豫剧“麒麟童”;其门下弟子众多,艺术风格影响至苏、鲁、豫、皖、冀甚至包括青海新疆台湾等地区;以至于可以这样说,你可以说没有听过唐先生本人的戏,但是你肯定听过豫东唐门的红脸戏,为豫剧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代表剧目更是不胜枚举如《取荥阳》(即《火烧纪信》)、《闯幽州》、《碰碑》、《串龙珠》、《白玉杯》、《刀劈杨藩》等多达100多部,在赴省汇演时,率领门下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