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亨颐
经亨颐简介

经亨颐简介

经亨颐(1877年—1938年),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教育家、书画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参加筹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校长,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五四”运动时期,鼓励支持爱国民主斗争,倡导新文化运动,大胆改革教育。因遭守旧势力排挤而离职。此后在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并担任校长。1923年又到宁波任省立四中校长。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常委、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1930年被北平反蒋派推为中央党部组织部长,遂被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开除中国国民党党籍。经亨颐先生从教30余年,广采博引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提倡人格教育。1938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著作4人物家庭5教育主张6篆刻艺术7逝人追忆8往事略集9教育理念10作品掇英11墓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经亨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上虞出生日期:1877年逝世日期:1938年职业:教育家、书画家曾任职务: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校长 人物简介2 经亨颐先生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1902年东渡日本攻读师范,学成归国后致力于民主主义的教育事业。先后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0年1月,在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并出任首任校长,1923年8月兼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两年后离任),春晖中学校务由代理校长主持。1938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北伐战争时期代理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并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长、浙江省教育会长。1931年后任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在经亨颐30多年教育工作中,一贯主张“与时俱进”“适应新潮流”的办学方针,提出了“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的教学主张。在本省从教20余年,广采博引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提倡人格教育。他所创办的春晖中学蜚声海内外,赢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其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与时共进”的改革活动,使浙江省立一师、春晖中学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教育民主和管理有方著称省内外,为国 人物著作3 传世作品有《墨竹图》(图录于《当代名人画海》)、《松、竹、芭蕉、鸡冠》合景(图录于《中国现代名画汇刊》)。后人辑刊《颐渊篆刻诗书画集》、《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等。 人物家庭4 祖父:经纬父亲:经元善女儿:经普椿女婿:廖承志(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外孙:廖晖 教育主张5 经亨颐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求学为何?学为人而已”,所以当以陶冶人格为主。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法上,提倡“自动、自由、自治、自律”,提出“训育之第一要义,须将教师本位之原状,改为学生本位”,成立学生自治机构。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之品性”,反对那些“因循敷衍,全无理想,以教育为生计之方便,以学校为栖身之传舍”的庸碍之辈。此外还力主活跃学术空气,丰富课余生活,注意多方面培养和陶冶学生人格。 篆刻艺术6 经亨颐少年时代即喜爱篆刻,取法汉印,参以《三公山碑》《开母石阙》意趣,所作端庄清雅。画从八大山人,书宗《爨宝子碑》,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均自成一家。经亨颐一生高风亮节,晚年退居上海颐和路,颜其居日“春霜草堂”。约同知己何香凝、陈树人等创立“寒之友集社”,借此研讨诗书画印,提倡民族正气,抒发爱国热情。经亨颐对于篆刻颇为自负,曾说“吾治印第一,画第二,书与诗文又其次也。”潘天寿早年学习书法篆刻,多受经氏指导。著有《大松堂集爨联》《颐渊印集》《颐渊书画集》《颐渊诗集》《经亨颐作品选》等。从篆刻家的类型上看,经亨颐当属学者型印人。他在民国时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成就卓著的教育家,他的主要业绩也体现在教育事业上,书画篆刻创作是他公务之余的“闲事”。经亨颐的篆刻作品,如果单论数量与形式,也许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若从艺术风貌和创作技巧而论,经氏与那些同时代的印坛名家相比可以说并不逊色。经氏的传世作品大多为自用印 逝人追忆7 ▲经亨颐告别杭州曹聚仁晚年在《我与我的世界》回忆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深情地写下了“我们的校长”这个标题,他说:“‘一师’先后,有过许多校长,可是,我们说到的‘我们的校长’,只是指经子渊(亨颐)先生而言,跟其他校长毫无关系。”1920年初,正在寒假中,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校长突然被官厅调职,改任浙江省教育厅视学,从而引发了震动一时的“浙一师风潮”。当时,曹聚仁以全体学生的名义,用不无稚嫩的白话文写了一封信给校长,表达他们内心的惊惶和期望:“自从你去了以后,我们连日的呼号叫嚣,好像同小孩子失了慈爱的母亲一样。……“回想从前的时候,我们常常问你:‘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这究竟怎样?’你总常常恳切的指导我们,慰贴的爱护我们,并且以身作则用自治自励的精神勖勉我们,我们多少有趣!……“经先生啊!你不单是我们的校长,简直是我们慈爱的母亲!……“救救孩子们呀!“救救孩子们呀!”第二天,经亨颐同样用白话 往事略集8 经亨颐的一生实在太丰富了,在这里只能作一个概括:1877年生,字子渊,上虞驿亭人。二十岁出头时参与通电反对慈禧废光绪帝,遭悬赏通缉,亡命澳门。1903年赴日本留学,1910年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更名浙江第一师范)校长,兼任浙江教育会会长。1921年在上虞创办著名的春晖中学,兼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1925年离浙,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全国教育委员长、中山大学校长。1930年参加反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任组织部委员,旋被开除党籍。1931年于国民党四大再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九一八”事变后与何香凝、柳亚子、张大千等在上海组织“寒之友社”,以诗言志,以画喻节……“八一”南昌起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件大事———起义的当天,叶挺报告起义情况后,在原江西省政府所在地西华厅成立革命委员会,会议推举林伯渠、贺龙、恽代英、周恩来、张国焘、叶挺、宋庆龄等25人为委员。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个“红色”的 教育理念9 经亨颐字子渊,浙江上虞人。据《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介绍,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和南社。光绪二十五(1989)年,因与伯父联名通电西太后争废立,触怒被缉,偕避澳门,得免。后留日本,先后八年,卒业于东京高等师范物理科。”对于这件事,曹聚仁的说法大抵相同。他说:经亨颐的父亲经元善,在戊戌变法时任上海电报局局长,和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关系很好。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要废除光绪皇帝,经元善“在上海联合绅商侨民公电北京保护‘圣’躬。慈禧接了电报,不禁大怒,立即谕示拿办。经氏的洋朋友李提摩太设法保护了他,把他们一家人送到了澳门。”后来,经亨颐是“从香港转到日本东京去读书的”。从年龄上看,当时经亨颐20多岁,他在上述事件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因手头资料有限,只好暂且存疑。留学回国后,经亨颐担任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教务长。该校是浙江第一师范的前身,也就是鲁迅留学归来后就职的那所学校。在这里,鲁迅虽然在与新学监夏震武 作品掇英10 《白马湖叟》、《宝寒》、《北海一庐》、《长松百尺不自觉》、《长松山房》之二、《长松山房》之一、《长松主人》、《长松主人诗画》、《春霜草堂》、《大松堂》、《寒之友集社》、《亨颐》之二、《亨颐》之三、《亨颐》之一、《亨颐藏书》、《颐渊》、《颐渊》之二、《颐渊》之三、《颐渊》之一、《颐渊画印》、《颐渊居士》、《颐渊书画》、《颐渊晚学》、《颐渊无恙》、《颐者》之二、《颐者》之一、《颐尊者》、《周甲颐者》、《子渊》之二、《子渊》之三、《子渊》之一、《子渊印信》、《亨渊画印》、《老渊》之一、《晚节清风》之二、《亨颐之印》之二、《亨颐之印》之一、《黄山之友》之二、《黄山之友》之一、《经》、《经亨颐印》、《经亨颐之章》、《经颐公》、《老渊》之二、《临渊阁》、《培寒楼》、《山边一楼》、《山间居》、《山间石渊》、《山间颐者》、《松蟀楼》、《天下几人画古松》、《晚节清风》之一、《五十岁以后书》、《五十学画》之二、 墓11 经亨颐卒于1938年抗战时期的上海,1948年迁葬于学校附近章岙,1978年经中央统战部批准,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原章岙墓前经先生自题墓碑,由上虞县政协和春晖中学联合安放于教学楼南侧,建成供后人瞻仰的“纪念碑”。1991年,由经亨颐先生女儿廖承志先生夫人经普椿先生提议,将“八宝山”骨灰运回上虞,安葬于纪念碑外,使纪念墓碑成为真正的经亨颐墓。为缅怀经先生这位伟大的教育革新先驱,上虞市统战部、政协和春晖中学学生每年清明节在墓前凭吊老校长。经亨颐墓成为春晖中学德育基地的重要景点。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