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节气
小寒“三候”指的是什么?小寒节气各地有哪些食俗?

小寒“三候”指的是什么?小寒节气各地有哪些食俗?

  2023年1月5日23时04分,我们将迎来2023年的第一个节气——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它与小暑、大暑、处暑和大寒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根据我国历年的气象记录观察,我国南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却是大寒节气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三候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小寒被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小寒之时,阳气萌动,雁群开始向北方迁徙,待到春日正好回到故乡;“二候鹊始巢”,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衔草筑新巢;“三候雉始鸲”,“鸲”是鸣叫的意思,善终的野鸡也因感受到阳气滋生而高声鸣叫,天地万物都在潜藏之际,默默为即将带来的春天做准备。  小寒食俗  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人们会在小寒时节备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广州,小寒这天早上要吃辅以腊肠、腊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糯米饭;在南京,有些人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香肠、板鸭与生姜粒、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鲜香可口。  小寒食补  小寒节气宜多食温热食物,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民间常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合理进补是不少人的养生之选,要以温补为主,补肾防寒,可适当实用羊肉、大枣、栗子、核桃肉、龙眼肉等,养阴补血,固本培元。  小寒的到来,意味着年关临近,团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年味越来越浓,愿大家都能与家人们一起辞旧迎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2
小寒“三候”指的是什么?小寒节气各地有哪些食俗?

小寒“三候”指的是什么?小寒节气各地有哪些食俗?

  2023年1月5日23时04分,我们将迎来2023年的第一个节气——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它与小暑、大暑、处暑和大寒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根据我国历年的气象记录观察,我国南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却是大寒节气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三候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小寒被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小寒之时,阳气萌动,雁群开始向北方迁徙,待到春日正好回到故乡;“二候鹊始巢”,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衔草筑新巢;“三候雉始鸲”,“鸲”是鸣叫的意思,善终的野鸡也因感受到阳气滋生而高声鸣叫,天地万物都在潜藏之际,默默为即将带来的春天做准备。  小寒食俗  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人们会在小寒时节备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广州,小寒这天早上要吃辅以腊肠、腊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糯米饭;在南京,有些人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香肠、板鸭与生姜粒、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鲜香可口。  小寒食补  小寒节气宜多食温热食物,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民间常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合理进补是不少人的养生之选,要以温补为主,补肾防寒,可适当实用羊肉、大枣、栗子、核桃肉、龙眼肉等,养阴补血,固本培元。  小寒的到来,意味着年关临近,团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年味越来越浓,愿大家都能与家人们一起辞旧迎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2
小寒“三候”指的是什么?小寒节气各地有哪些食俗?-趣历史网

小寒“三候”指的是什么?小寒节气各地有哪些食俗?-趣历史网

  2023年1月5日23时04分,我们将迎来2023年的第一个节气——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它与小暑、大暑、处暑和大寒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根据我国历年的气象记录观察,我国南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却是大寒节气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三候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小寒被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小寒之时,阳气萌动,雁群开始向北方迁徙,待到春日正好回到故乡;“二候鹊始巢”,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衔草筑新巢;“三候雉始鸲”,“鸲”是鸣叫的意思,善终的野鸡也因感受到阳气滋生而高声鸣叫,天地万物都在潜藏之际,默默为即将带来的春天做准备。  小寒食俗  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人们会在小寒时节备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广州,小寒这天早上要吃辅以腊肠、腊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糯米饭;在南京,有些人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香肠、板鸭与生姜粒、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鲜香可口。  小寒食补  小寒节气宜多食温热食物,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民间常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合理进补是不少人的养生之选,要以温补为主,补肾防寒,可适当实用羊肉、大枣、栗子、核桃肉、龙眼肉等,养阴补血,固本培元。  小寒的到来,意味着年关临近,团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年味越来越浓,愿大家都能与家人们一起辞旧迎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大雪: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趣历史网

大雪: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趣历史网

  北京时间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寒冷冬季,一些北方地区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摄氏度或以下。  气象特征  大雪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此时气温显著降将、降水量增多。大雪节气是个气候概念,并非是降雪量的增大,而是代表了气候特征,降雪的概率或积雪的概率增大。  大雪并非全国下雪量最大的节气,由于地形与湿度的原因,我国部分地区甚至会雾气弥漫。乌鲁木齐、成都、重庆、石家庄等地在大雪节气可能会遇上大雾天气。据统计,一般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我国西北、东北已经长江流域大部,先后会有雾凇出现,湿度大的山区比较多见,凝霜挂雪,琼枝玉柳,让人仿佛置身于剔透的童话世界。  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北方出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凛冽的寒风将湖水铸成如镜的冰面,天地茫茫,纯然一色,人们可以在冰河上尽情玩耍嬉闹;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博大与壮美。  大雪三候  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鹖鴠也叫寒号鸟,此时天气寒冷,寒号鸟感知到阴寒至极便不再鸣叫;“二候虎始交”,此时阴气盛极,阳气萌动,老虎开始出现求偶行为;“三候荔挺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形似蒲草但较小,此时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养生  大雪养生的关键是“去寒就温”,此时头和脚的保暖最重要,外出时可戴上帽子、围巾,热水泡脚可以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现象得到改善。大雪养生应以护肾为主,可适当侧重温补,如吃些羊肉、鸡肉、鲫鱼、坚果、山楂等,也可多食一些黑色的益肾食物,如黑枣、黑芝麻、黑米、黑木耳、乌鸡等。少吃太咸的食物,以防损耗肾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1
白菜冬至圆,满满的幸福感的一款节气小吃做法大全

白菜冬至圆,满满的幸福感的一款节气小吃做法大全

1 备好所用食材 2 热锅将肉末先下锅炒至出味 3 然后将白菜下锅炒至出香味 4 加入清水,煮至汤底开底。然后将搓好的糯米圆子下锅煮至浮起 5 将鸡蛋打散顺着锅边加入 6 再加入少许的盐调味 7 一份好吃的冬至白菜糯米圆子完成

山西小吃 2022-11-19
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趣历史网

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趣历史网

  北京时间9月7日23时32分,我们将迎来白露节气。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俗话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这一时节昼夜温差最大,清晨草木凝露,秋风凉意渐显,自此,孟秋结束,仲秋开始。  时至白露,清晨时分能在草木花瓣上看见许多晶莹剔透的露珠,这是因为水汽在夜间遇冷而凝结成小水珠。在古代,人们以四时配五行,五行对应五色,秋天所属白色,便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故称“白露”。  相比繁盛的夏日,白露过后,草木变化甚多,丹桂飘香,白棉欲吐,残荷半倒,篱菊自黄,五彩斑斓的秋色画卷徐徐展开,诗情画意中饱含中独有的中国式浪漫。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诗意的一个,经常被作为一个意象在古诗词中被吟咏。  《诗经》中的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构成了许多人对白露的浪漫想象;《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盈盈月色中,杜甫的思乡之情溢出心头;《题花》中的“天高白露下,空山秋寂寥”,诗人陈高沉醉于大好河山,享受着分外明净的秋季山林;《秋露》中的“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唐代诗人雍陶将白露与秋色、明月相提并论,赋予白露无穷的生机。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雁是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重要的生物标志,白露时节,鸿雁自漠北而来,飞回过冬之地避寒;  二候玄鸟归,玄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初始形象类似燕子,白露时节,燕子归去,开始南飞;  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是美食,白露时节,百鸟也要储备食物准备过冬了。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在这个秋风渐起的诗意季节,天凉了勿忘添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7
秋分节气地里有什么野菜

秋分节气地里有什么野菜

离秋分节气就过了8天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地里的野菜也不多了,很多都抽薹老去了,即使有野菜味道也不够鲜美了。但我们这里还有两种野菜值得大家一吃,不过刚上市,有点贵,不防听我给你讲讲是哪两种野菜。 折二根 折二根也就是鱼腥草下面的根茎,可能好多人没吃过,但它在我们重庆这里是一道开胃菜,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现在正是吃它的时候,可以一直吃到过年。它常生长于田坎边、沟边、荒坡边,在农村很常见,也很容易采摘到。但最好吃的折二根,要数田坎边和沟边的好吃,因这两地方的水分足,折二根长的又白又嫩。荒坡边的折耳根水分少,吃起来较老,有少量粗纤维。所以大家采挖折二根要采挖沟边的最美味,不能采挖田坎边上的,把农民田坎挖垮了是要挨骂的。 野蘑菇:九月香 这时候,正是野蘑菇九月香长出来的时候。不过它不是随便哪个地方能生长,只能在山上才有。寻找九月香这种磨菇,要约好几个人一路到山里去寻找,这样有伴,并且热闹。九月香一般长松树林里,有松树的地方,九月香最多。因为松树针腐烂后的土质,特别符合九月香野蘑菇生长。但寻找九月香时,不要把其它看似漂亮的野蘑菇采完家,往往好看的也是有毒的。采回家的野磨菇,回家煮的时候多放大蒜,如果大蒜变黑,请勿食用,表示蘑菇有毒。 总结:现在地里野菜并不多,我们这里就只有折二根和野蘑菇9月香,是刚出来的新鲜野草,不过采野蘑菇九叶香的时候,注意区分毒菇。

百科知识 2022-07-02
立竿无影日是什么节气 蚂蚁新村立竿无影

立竿无影日是什么节气 蚂蚁新村立竿无影

北回归线地区会在哪天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这是蚂蚁新村小课堂6月21日的问题,答对即可获得3个村民作为奖励,那么大家知道蚂蚁新村6月21日答案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6月21日蚂蚁新村答案吧。 蚂蚁新村6月21日答案最新 1.北回归线地区会在哪天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 夏至 小雪 2.答案:夏至 3.答案解析  太阳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 4.推荐阅读 蚂蚁新村每日答案汇总 蚂蚁庄园今日正确答案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支付宝蚂蚁新村小课堂6月21日的答案了,答案是夏至,是否有帮到你们呢?还想要了解蚂蚁新村的题目答案请别忘了关注游侠手游哦! 软件APP推荐 侠玩助手 虫虫助手 光环助手 233乐园 魔玩助手 4399游戏盒 蚂蚁庄园 每日最新答案 小鸡宝宝考考你 支付宝蚂蚁庄园 神奇海洋答案     更多相关资讯攻略请关注:支付宝专题

软件综合 2022-06-21
夏至到啦!猜猜古人最初是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6月21日

夏至到啦!猜猜古人最初是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6月21日

夏至到啦!猜猜古人最初是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这是支付宝蚂蚁庄园小课堂今日先行公布的6月21日问题,答对即可获得一份180g饲料,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蚂蚁庄园小课堂6月21日答案吧!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6月21日 1.夏至到啦!猜猜古人最初是靠什么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 北斗七星斗柄指向 太阳落山的位置 2.正确答案:北斗七星斗柄指向 3.答案解析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春;斗柄南指,天下夏;斗柄西指,天下秋;斗柄北指,天下冬。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古时汉族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蚂蚁庄园今日正确答案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蚂蚁庄园今日答案早知道6月21日的答案了,正确答案是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是否有帮到你们呢?还想要了解蚂蚁庄园的题目答案请别忘了关注游侠手游哦! 软件APP推荐 侠玩助手 虫虫助手 光环助手 233乐园 魔玩助手 4399游戏盒 蚂蚁庄园 每日最新答案 小鸡宝宝考考你 支付宝蚂蚁庄园 神奇海洋答案     更多相关资讯攻略请关注:支付宝专题

软件综合 2022-06-20
雨水节气的诗词,雨水节气可以怎么样养生?

雨水节气的诗词,雨水节气可以怎么样养生?

  1雨水节气的诗词、饮食调节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雨水时节的保健养生食疗小贴士   宜食:莲子、红枣、糯米、淮山、甘蔗、白米、绿叶菜。  初春爱过敏的人尤其要注意养护脾胃,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脾胃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有过敏症。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生理上有消化水谷,疏布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味甘的食物可以健脾益气,如:红枣、淮山、莲子(不去芯)、蜂蜜、甘蔗、白米、糯米都是要作为主要食物的。  北方干燥多喝粥,南方气温湿冷炖汤养脾胃。绿叶菜疏肝理气要适度吃,对初春出现的上火、便秘有帮助。   少食:笋、鸡、牛、海鲜、山楂、烧烤、冷饮。笋、鸡、牛肉、海鲜属于“发物”,过敏症要少吃。橙子、乌梅、山楂味酸收敛,不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要吃多。  性热辛辣刺激性和火锅烧烤之类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肠道内热堆积,再感受风寒或风湿则易引发皮肤风疹或湿疹,要少吃或不吃。吃饭冷热混吃也是伤害肠胃的行为,温和的春天多吃温和的食物。   忌食:肝、生葱、蛙、蛇、鳖、羊肉、辣椒、胡椒、白酒。 2、药物调养   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    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3、精神调摄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4、起居劳逸调摄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资讯百科 2022-04-09
雨水节气的诗词,雨水节气有什么节气习俗?

雨水节气的诗词,雨水节气有什么节气习俗?

雨水节气附近,往往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雨水节气的诗词。民间过元宵节还有 吃元宵的习俗。起初,人们把元宵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 “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 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也是元宵节 的一项活动,最早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 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可以作为愉悦情志的游戏。 什么是节气中的“雨水”?   雨水是节气中的第一个中气,时间在公历的2月19日或20 曰。汉代时曾将雨水定为二月节。农历中,雨水节在正月里,如 果立春立在头一年的年尾,那么雨水节就是全年的第一个节令 了。雨水节表示的是物候变化。寒冷的冬季降雪天已过去了,从 雨水这天起,从天而降的已变成雨水,说明温度已上升到了形不 成雪花的程度了。  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330°,夜晚北斗星的斗 柄指向东北方向寅的方位,农历叫正月、寅月、元月。在十二消 息卦中,雨水节为泰卦,上面三根阴线,下面三根阳线,也就是 我们民间常说的”三阳开泰”。雨水节正是数九天的‘‘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时候。这 时的江河自南向北逐渐开始化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升到 了 0°C以上。  对于华北地区来说,冬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一冬天 寒冷过后,小麦在雨水季节中渐渐开始返青了,这时最需要 雨水的浇灌。俗语说”春雨贵如油”,”肥不过春雨”。返青 的小麦和一些植物,是否能够遇上几场春雨将决定一年的收 成。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写出赞扬春雨的佳句:好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南北温差 很大,北方的一些地区在早春二月时 一落雨水地表就开始复苏。农耕文明 的时代,人误地一时,地就会误人一 年。于是勤劳的农民便将一冬天积攒 的肥料运到田间地头,合适的时候就 可以施肥,进行田间劳作了。 雨水节气的习俗有什么呢?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资讯百科 2022-04-09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之所以叫小雪是以为已经开始下雪变冷但是雪还不大,寒气还没那么重。以下是分析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起点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纬-20°16’,到达黄经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至于小雪的由来,很多节气的由来应该都是相同的,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节气中的小雪时节是什么时候? 立冬之后半个月是小雪节气 —般在每年11月的22或23曰。现代人们忽略了 它。小雪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气,释们要时时来养生厂就一定了解餐前气里大有什么变化。小雪是“阴阳不通”的时候从秋天开始,天汽渐渐往上升,地气渐降,終于彻底分开了。溶叫做阴阳不通,天地转都以藏汰自释鲁经成这一年舂奏夏长秋收的工作,要休息了。八十年代时我从南方到北京,人冬后,看到两件事让我觉得特别 有意思:一是储福大白菜,人家都买土一两百斤白菜存起来,吃 上一冬;二是糊窗户把报纸裁成长条,把窗户缝给糊上。老式的 隹合金窗与窗框之间#合是不严的,总有道缝。糊上报纸,西北风灌 不进来,屋里的暖气也不容易散出去。这些做法,都是北方老百姓顺 应冬季的天时而进行的封固、闭藏。 小雪节气的民俗是什么呢?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人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  ”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   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  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以腰果、芡实、山药熬的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资讯百科 2022-03-06
日期计算,二十四节气是如何推算的?

日期计算,二十四节气是如何推算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1周,每23小时56分4秒还要自转1次日期计算。由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经到达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2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这样,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叫做“四立”,是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所以四季起始的时问和长短各地也不完全一样。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但有关气候、天气和物候的现象往往带有地区性的色彩,如其中的“霜降”节气,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思是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台湾省、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相反,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又较此时期为早。 这是因为我国人民在秦汉时代比较集中地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那时黄河流域的气候与农事活动的关系而定出来的。由于秦汉到现代我国气候变化很大,目前长江流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同时15天一个段落,在安排农业生产时较为方便,因此,我国农村各地都习惯用它。 可是,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不同,有的地方安排农事活动,实际上并不是只按节气的字面意义,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时段来应用的。具体地说,各地安排农事活动,还是要按照各地气候、农作物的特性和土壤的不同来决定的。例如,黑龙江省和广东省要想按节气的字面意义来安排农事活动,那就根本不合适了。 二十四节气既然是根据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些纬度为出发点的,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每个节气的开始与阳历的一定日期基本上可以对应,最多相差一两天。 怎样计算大海的潮汐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1.高潮时=(日差)0.8×(阴历日子)7-16(上半月-下半月-1.16)十高潮间隙, 2.低潮时=高潮时-6时12分, 3.高潮时=0.8×(5-1)十10∶50′=3∶12′+10∶50′∶14∶02′ 其方法是阴历日子(上半月-3,下半月-18)×0.8,即为当日的高潮潮时。 海洋潮汐简介: 海洋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基本信息: 在日、月等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 潮汐的升降和涨落,与人们的多种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船只航行和进港出港、舰艇活动,沿海地区的农业、渔业、盐业、港口建设、大地测量、环境保护等,都必须掌握潮汐变化的规律。此外,利用潮汐进行发电,也是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形成原因: 海洋潮汐的形成原因是天等的引潮力。引潮力即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任意天体对地球某处的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心到天体中心的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还与天体到该处的天顶距有关(天顶距越接近90°,引潮力越小)。因此,地球上引潮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因时因地而异。虽然太阳的质量比月球大得多,但因它离地球更远,结果它的引潮力只有月球的46%。其他天体对地球的引潮力与月球或太阳相比甚小,都可以忽略。由月球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叫做太阴潮;由太阳引潮力引起的,叫做太阳潮。两者都属于天文潮。引潮力不仅产生了海洋潮汐,而且引起固体地球潮汐(地潮)和大气潮汐(气潮)。对海洋来说,地潮在海潮之下,气潮在海潮之上,它们都对海潮产生影响。 历史中的时间怎么推算的?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资讯百科 2022-02-25
春季节气,什么的节气是有平分春季的节气

春季节气,什么的节气是有平分春季的节气

  就是今天“春分”节气春季节气。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礼记》:“祭日于坛。  ”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  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春季节气养生的方法有什么呢? 春回大地,气温渐升,肌肤新陈代谢还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皮肤中的污垢易引起炎症、化脓。春季湿度逐渐加大,而温暖的气候和湿度可以影响细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氏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 正常人血小板浓度在3、4月份最高,8月份则最低。而疑血酶原含量在春季则偏低,红细胞压积3月份明显高于7、8月份,血沉在春季(早春)冷空气后可出现暂时性降低。毛细血管抵抗力则在暖锋后降低。 暖空气活跃,可诱发低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癫痫、产妇阵缩减弱等。湿热天气则易诱发胃渍疡、脊髓灰质炎等。 出血性脑中风多在春季发生,心肌梗塞则在3~5月份最低。感冒、流感、流脑、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肝炎等,在春季常易发生。支气管哮喘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春季高发,尤其是平均气温21℃时,病人最易发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春季常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肝炎复发。

资讯百科 2022-02-17
立秋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早立秋晚立秋,怎么区分?

立秋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早立秋晚立秋,怎么区分?

可以通过立秋的阴历时间来区分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立秋是什么意思。 在阳历上立秋的时间比较固定,都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但是表现在阴历上就有可能差很多。以阴历7月为参照物,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到阴历7月,那么就称之为早立秋;反之,若已经进入到阴历7月,就称之为晚立秋。 “立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中秋季的开始”,它是农历24节气中第13个节气。通常情况下,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但并不是一“立秋”天气马上就凉快了,只是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天气转凉已经是大势所趋,昼夜的温差开始加大,即使白天再热,晚上也会有了阵阵的凉意。 事实上,在立秋之后,还有“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的说法。因为每年的立秋都是在三伏天之内,只有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完全过完,天气才会正式的凉快下来。俗语中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也就是说立秋的早晚对于天气有着很大的影响。 立秋这个节气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资讯百科 2022-02-07
夏天的一伏是几天,节气中,夏天三伏天,一伏几天?

夏天的一伏是几天,节气中,夏天三伏天,一伏几天?

三伏”是初伏夏天的一伏是几天、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2、特指末伏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资讯百科 2022-01-19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