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是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民间多在秋季果实成熟之际进行采摘。该品气味略香,味道则是苦中带甜。作为民间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佛手主治肝胃气滞、胸胁胀痛等症状。 佛手的药理功效 (1)胃肠解痉:佛手醇提取物对大鼠、兔离体、在体肠管均有明显的抑制功效,对十二指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并能迅速缓解氨甲酰胆碱引起的麻醉猫的胃、肠、胆囊张力的增加。 (2)平喘和祛痰:其水煎剂可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对芸香科ll种理气药筛选,川佛手的平喘效果较好。柠檬橘内酯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也有对抗作用。佛手的同属植物枸橼和香橼所含的挥发油有祛痰作用。 (3)对心血管:佛手乙醚提取物具有广泛而显著的尾受体阻滞效应。佛手醇提取物能显著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提高警惕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但水提物无此作用。佛手乙醚提取物具有广泛而显著的尾受体阻滞效应,对小鼠乙醇中毒和组胺所致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有防护作用。 佛手的作用 佛手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以下三点。 (1)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疼痛和食欲不振。 (2)治疗急慢性胃肠炎之轻症,胃不舒,泛泛欲吐。 (3)治疗化疗后恶心欲吐,不思进食。 (4)治疗妊娠反应,恶心欲吐。
大家听过藤黄没有呢?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药材,下面来了解下它的知识吧。 藤黄 藤黄知识介绍 【拼音名】Ténɡ Huánɡ 【英文名】Gamboge 【别名】玉黄、月黄。 【性味】酸;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消肿;攻毒;止血;杀虫;祛腐剑疮。主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癣;顽癣;跌打肿痛;创伤出血及烫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督涂。内服:0.03-0.06g,入丸剂。 【注意】体质虚弱者忌服,多量易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或致死 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cinia hanburyi Hook.f. 采收和储藏:在开花之前,在离地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简,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可。 【原形态】藤黄 常绿乔木,高约15-18m。小枝四棱形。单叶对生,几无柄;叶片薄革质,阔披针形,长9-1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花单生或为聚啊伞花序;两性与单性花黄存;花绿白色,无梗;萼片5,花瓣5;雄花通常2-3朵簇生,雄蕊多数,花丝短,花药1室,横裂;雌花具退化雄蕊12枚,其基部合生而环绕子房周围,子房上位,平滑无毛,柱头盾形,为不整齐之裂片或瘤块,4室。浆果,径约2cm。种子4颗。花期11月,果熟期次年2-3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原产柬埔寨及马来西亚,印度、泰国、越南亦产。 资源分布:现我国广东、广西有引种栽培。 【栽培】野生 【性状】性状鉴别 树脂为不规则的圆柱形或块状,棕红色或橙色,外被黄绿色粉霜,可见纵条纹。质硬脆,较易击碎,破面有空隙,具蓝褐色略带蜡样光泽。味辛,有毒。以半透明、色红黄者为佳。 【化学成份】藤黄树含藤黄酸(gambogic acid),别藤黄酸(allogambogic acid),新藤黄酸(neogambogic acid)。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其种子衣中的色素--藤黄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体外的有效浓度为1∶10000;对若干真菌、草分支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豹,对大肠杆菌亦无效闭。新藤黄宁也有抗金黄色葡韵球菌的作用。异构体(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的抗原虫作用较其母体有效(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藤黄索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尾-及γ-藤黄素效力较强。抗原虫与抗菌作用,并不平行。α1-及γ-藤黄素在各方面(如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之能力、对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在血清或金属离干存在时的反应、对热及酸碱度的稳定性等)皆与α2-及尾-藤黄素相似。 2.其他作用与毒性:尾-及α1-藤黄索在超过治疗量时可引起小鼠腹泻(尾-藤黄索致泻力更强)。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mg/kg)为:α1-及γ-藤黄素皮下注射均为277;腹腔注射分别为87.1及77.18;静脉注射分别为108.4及108,这些数值与α2-及尾-藤黄素的毒性栖差甚微。 【炮制】 制藤黄:1.先用豆腐一大块,平铺于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将藤黄放人,再用豆腐盖严,置于笼屉内,放入锅中,将此锅再坐于大锅内,隔水加热,蒸至藤黄溶化,取出,冷却凝固,去豆腐晒干。 2.先将藤黄放入磁罐内,加入比藤黄多10倍量的鲜荷叶煎汁,将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40-60分钟,至罐内溶液呈紫红色时,倒入铜锅内再煎,浓缩成糊状,晒干。(每藤黄斤约用荷 叶半斤煎法,去渣)3.将藤黄加入鲜山羊血中,置铜锅内,加水同煮5-6小时,去山羊血晾干。(每藤黄1斤,用鲜山羊血半斤)
下面让小编来给您讲解下冬瓜子的功效,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阅读下。 冬瓜子 冬瓜子的知识介绍 性状鉴别 种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1-1.5cm,宽0.5-1cm厚约0.2cm。表面黄白色,略粗糙,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外缘各有1环纹(双边冬瓜子)。一端稍尖,有2个小突起,较大的突起上有珠孔,较小的为种脐,另一端圆钝。种皮稍硬而脆,剥去种皮,可见子叶2枚,白色,肥厚,胚根短小。体轻,富油性。气无,味微甜。 以颗粒饱满、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外表皮细胞1列,近栅状,壁稍厚,微木化;下皮层10余列薄壁细胞,壁微木化,具纹孔;内侧为2-3列石细胞;通气薄壁组织1列细胞,紧靠石细胞,细胞间隙较大;两端有维管束;内表皮1列细胞。珠心表皮1列细胞,外被角质层,内侧为残存的珠心及胚乳。中央有2枚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煮沸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置带塞的试管中,激烈振摇,产生持久笥泡沫。(检查皂甙) 【化学成份】冬瓜子含油14%,其中酰甘油(triglyce-ride)的含量在72%-96%之间,所含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1],以及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decatrienoic acid)[2]等。又含脂类(lipid).内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磷脂酰已醇胺(phol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tyl inolitol),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脑苷脂(cerebroside)[2]。还含甾醇类化合物:尾谷甾醇(尾-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2],24-已基胆甾-7,25-二烯醇(24-ethylcholesta-7,25-dienol),24-已基胆甾-7,22,25-三烯醇(24-ethylcholesta-7,22,25-trienol),24-已基胆甾-7-烯醇(24-ethylcholesta-7-enlo),24-已基胆甾-7,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a-7,22-dienol)[3],24α-已基α-胆甾-8,22-二烯醇(24尾-ethyl-5α-cholesta-8,22尾-已基α胆甾-8,22,25(27)-三烯醇[24尾-ethyl-5α-cholesta-8,22,25(27)-simiarenol][4]。又含三萜类化合物;粘霉烯醇(gluti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5,24-葫芦二烯醇(cucurbita-5,24-dienol)[5]。去脂肪后的种子中含蛋白酷活力的组分[7]以及硒、铬等无机元素[8]。 【药理作用】 1、免疫促进作用 冬瓜子热水提取后,经透析得透析内液,此液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致丝裂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透析内液为B细胞致丝裂剂,有PBA(无性系B细胞激活剂)活性及佐剂活性,使PFC(宽斑形成细胞)数显着增高,呈现免疫促进作用[1]。 2、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从冬瓜子中分离纯化出胰蛋白酶抑制剂,得到4个具有抑制胰蛋白酶活力的组分,其中两个组分属小分子胰蛋白酶抑制剂[2]。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煮沸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置带塞的试管中,激烈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检查皂甙) 【炮制】拣净杂质,用时捣碎。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置干燥处,防虫蛀及鼠咬。 【性味】味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白浊;带下;脚气;水肿;淋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服。外用:适量,研膏涂敷 【注意】《别录》:久服寒中。
不知道朋友们听过桑寄生没有呢?没听过的朋友这就让小编来给您仔细的介绍下吧。 桑寄生 植物形态 常绿寄生小灌木。老枝无毛,有凸起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于对生,革质,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8cm,宽2~5cm,先端钝圆,全缘,幼时被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1~3个聚生叶腋,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花冠狭管状,稍弯曲,紫红色,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下位,1室。浆果椭圆形,有瘤状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寄生于构、槐、榆、木棉、朴等树上。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采制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性状 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色,具细纵纹,并有众多细小皮孔,小枝有棕红色细毛。有时逞叶,多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全缘,棕色,革质,幼叶亦被棕红色细毛。茎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榈色较浅。无臭,味涩。 化学成分 枝、叶含广寄生甙即蒿蓄甙(avicularin),并含槲皮素(quercetin)等。 桑寄生的药理作用 1. 对离体心脏的作用: 按Iangendorff的方法,用洛氏液,在80mm水柱和35-37℃灌流离体心脏,用222-400g豚鼠(雄雌均有),40只豚鼠分成四组,即槲寄生组(每1ml含2g生药的注射剂)、垂体后叶素组、垂体后叶素十槲寄生组和槲寄生灌注颤动离体心脏组。两套 灌流管,分别用作灌注洛氏液和不同试验药液。药物稀释于洛氏液中,以杠杆描记心搏幅度表示心缩力。记录心搏率和收集每分钟冠脉流出液。给药前和给药时各连续收集5分钟,取平均每分钟值比较药效。结果相当0.25g生药的槲寄生稀释到100ml洛氏液,可显著增加正常搏动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平均增加97%,这一浓度基本上不影响心搏率。 1.2.对制备的大白鼠心肺标本的作用: 按一般常规的研究心功能变化的方法,采用大白鼠心肺制备标本进行实验。结果在两个剂量组中,即20ml血源中注入相当1g和0.4g生药的槲寄生注射液。结果用药后在外周阻力不变的条件下,每分钟心输出量基本不变,血压也保持稳定。两组均减慢心率,从而增加每搏心输出量。用药后对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作用,1分钟时最明显,此后作用逐步减弱。两个剂量组的作用类似,大剂量组作用略强。 3.对犬冠脉流量及主动脉流量的影响: 用平均体重12.1kg的犬5只,麻醉后开胸剥离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主动脉弓升支基部剥离脂肪组织,放置MF-26型电磁流量计探头。同时记录左回旋支及主动脉流量,观察槲寄生注射剂对冠脉循环和体循环的影响。药物按12.5mg总黄酮/Kg体重,用电子恒速灌注泵由股静脉注射以25mg/分钟速度注入。结果槲寄生明显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在停药后1分钟时明显增加冠脉流量(从左旋支看,维持时间短暂,5分钟后就逐步回到用药前水平。且对每分和每博输出量有增加的趋势,至停药后25分钟达到顶点。 4.对冠脉动力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犬6只(4, 2),平均体重11.8kg。麻醉后开胸行人工呼吸,经有心耳作冠状窦插管,以10mg/kg体重全身肝素化,按KaBepNHa M B装 置测定冠状窦流量。同时从冠状窦和一侧股动脉取血,并立即用测氧仪测定血氧分压,按有关公式计算。用电子恒速灌注泵由股静脉注射适当补液;给药。槲寄生按25mg总黄酮/分钟注入,总量为20mg/kg体重。结果给药后冠脉流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冠脉阻力下降,至给药后15分钟时下降更显著。槲寄生给药后,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氧利用率。但明显降低的时间短暂。 2.抗心律失常作用: 2.1.对大鼠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所致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大鼠体重190-300g,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mg/kg麻醉后,取仰卧位用针状电极插入四肢皮下、记录心电图Ⅱ导程。分离股静脉注射并插管供注射药物用。用药组预先注射槲寄生注射液1ml/kg(每1ml含生药 2g,相当含槲寄生总黄酮10mg),45秒后记录心电图。记录毕即注射垂体后叶素1单位/kg,并连续描记心电图1分钟,以后在2、3、5、10、15、20和30分钟时分别进行记录。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后叶素注射液。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后,心电图先呈T波高尖,ST段抬高等心脏缺血表现,继之出现各种心律不齐,主要为室性早搏,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和心动过缓,少数可见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现象。这些异常大多出现于注射后1分钟。槲寄生注射液对这些心电图变化有明显预防作用。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变化程度减轻、异常节律维持。 2.2.对豚鼠恒速滴注哇巴因引起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豚鼠麻醉后分离时静脉并插管供滴注药物用。对照组将1ml哇巴因稀释成20ml,每1ml含哇巴因25μg进行滴注。给药组在上述溶液中加槲寄生注射液6ml(每1ml 含生药6g)。滴注用电子微量泵进行,记录滴注开始后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然后根据豚鼠体重和滴速计算产生心律失常所需的哇巴因剂量。 在出现室性早搏前,两组豚鼠均先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过缓、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变化。槲寄生和哇巴因同时滴注后,哇巴因引起室颤及致死的剂量有增加趋势,但未达统计显著水平,若加大槲寄生剂量,可能对哇巴因所致心律失常会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 2.3.对大鼠静脉注射乌头碱或氯化钙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槲寄生注射液对乌头碱或氯化钙诱发的心律失常无预防作用,甚至可能加剧两药引起的心律失常。
巴戟天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呢?不清楚的朋友请看下面小编给您准备的知识。 巴戟天 巴戟天的别名有不凋草、三蔓草.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性微温,味辛、甘;归肾、肝经。入药部位主要是巴戟天的根,具有很好的药用功效。那么,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巴戟天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度不等,直径1至2厘米。表面灰黄色,粗糙,具纵纹,外皮横向断裂而露出木部,形似连珠,质坚韧,断面不平坦,皮部厚,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黄棕色,无臭,味甘,微涩。以条粗、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 巴戟天的药理作用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肾阳虚衰.阳痿不举.遗精滑精者.可与肉苁蓉、附子、补骨脂等配伍,以固肾涩精壮阳。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者,可与肉苁蓉、杜仲、菟丝子、草解等配伍.以温肝肾,壮筋骨。 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是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社风湿的功效。主治肾虚阳痿,腰膝酸痛,风寒湿痹,风湿脚气。巴戟天适合人群。适宜身体虚弱、精力差、免疫力低下、易生病者。凡火旺泄精、阴虚水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者皆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