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红楼梦里,关于秦可卿的情节不算多,但留下的谜题却不少。先不说她出身和死亡之谜,单说她生病时的一个动作,就被后世许多红迷猜疑。 秦可卿生病时,有个细节,很是耐人寻味,她一天要换四五遍衣服,这是为何?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正常一天换一次衣服,甚至秋冬季节,两三天才换一次衣服,秦可卿不就生个病吗,为什么要那么频繁地更换衣服? 后世的推断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种跟秦可卿得的病有关,有说她得了下红之症的,有说她的病症会导致不断出汗,无论是下红之症,还是日间盗汗,都需要频繁更换衣服才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可卿换衣服是一种隐喻,与曹雪芹删去的“遗簪、更衣”诸文有关,是曹公在删改秦可卿情节时,留给读者的一处“伏笔”。 也有人认为,秦可卿频繁更衣,是因为她与贾珍之事暴露,是欲掩盖之意。这个就有些扯了,只能说世人想太多。 这些推断看上去都有几分道理,尤其秦可卿日间盗汗导致频繁更衣的分析,但我们知道,秦可卿根本就没病,她的病完全是曹公后来删改红楼时无中生有出来的。 而且秦可卿也不是病逝,根据其判词可知,她最终是自缢于天香楼的,如果秦可卿病的都下不了床,她又如何能走得上天香楼,甚至白绫横梁,自缢而亡呢?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根据秦可卿的病症,去分析她频繁更衣这件事,其实这件事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由于今人对古人礼仪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进而越发使得秦可卿之事扑朔迷离。 关于秦可卿频繁更衣之事,是从贾珍和尤氏对话中写出来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尤氏答道:“……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贾珍说道:“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 秦可卿换衣服的原因,其实就在这段话里。她频繁更换衣服,完全是因为要见客,是因为每天有三四个医生轮流着四五遍来看脉。 有人会说,医生来看病就来看呗,为什么非要换衣服呢?这当然跟我们今天去医院看病不一样。古人对于礼节的重视,很多时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相信大家对后文元春省亲一事还有印象,元春省亲也是多次更衣的。元春刚到家,就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更衣好了之后,才“复出上舆进园。”元春游园之后见家人之前,又是“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 秦可卿频繁换衣服与元春更衣基本是一个道理,并不是这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完全就是贾府的规矩和礼仪使然,也是古代大户人家最常见的一种礼仪。因此,我们读古代名著或典籍,常见“更衣”二字。 当然,古代的更衣,不单指换衣服,很多时候,都是方便或小恭之意。秦可卿这里的换衣服,很明显是她注重个人仪表仪容,也是格外看重自己身份的一种表现。 当然,秦可卿是带病之身,正如贾珍所说,虽说是礼仪规矩,是自重身份,但这时候她卧病在床,其实可以不必如此讲究,脱脱换换的,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 但正如后文张太医看了秦可卿之病后,对她的评价: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也就是说,秦可卿是非常在意自己的风评的。她宁可麻烦些,甚至拖着病体,也不会蓬头垢面见人。 她原本就出身于小宦之家,与王熙凤等人高贵的出身不能相提并论,所以秦可卿嫁入贾府之后,又做了宁国府的蓉大奶奶,她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有一丝疏漏,唯恐落人话柄。 所以像请医问药这样的细节,哪怕换衣服很麻烦,但因为礼节和规矩,病中的她依然不肯将就,依然要遵循往常的礼仪,该换的衣服是一定要换的。 从秦可卿频繁更换衣服里,我们也能看出她的内心,因为出身的关系,她是敏感而又好强的。大抵出身低微,心性高强的人都会有如此表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红楼梦》里,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当时宝玉没在家,后来宝玉回来了。书中写道: 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贾母命宝玉去见母亲王夫人,宝玉便走了。宝玉再回来时,已经换了一身的装束。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宝玉出去一会儿,为什么衣服和发型都变了呢? 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古代礼节的表现。 中国是礼仪之邦,尤其是古代非常讲究礼仪,有许多繁文缛节。 古人出门会客,要穿出门的衣裳。古人在家里,要穿家常便服。 晚辈出门会客前,要辞别长辈,告知长辈自己的目的地和行程。访客回家,要拜见长辈,汇报出门的情形。 黛玉进贾府这天的早晨,宝玉穿着正装去拜访客人,宝玉第一次进来见贾母,是刚从外面回来,还没有换衣裳。 贾母命令宝玉去见王夫人,这也是正常的礼节。 宝玉见过王夫人,回到自己房里重新梳洗一番,换上家常便服。 关于出门会客换衣裳,书中还有描述。 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后。 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哪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 袭人让宝玉回家换衣裳去探望贾赦。回到家里,袭人忙着给宝玉找衣裳。 袭人抱了衣服出来,帮助宝玉穿了衣服。然后宝玉和鸳鸯一起去见贾母。 见过贾母,宝玉才去探望贾赦。 探望过贾赦后,宝玉回到贾母房里汇报贾赦的健康情况。 访客回家换衣裳,书中也有描述。 宝玉跟随贾政访客回家,向王夫人和贾母汇报后。回大观园时,一边走一边摘冠解带,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 《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从中可以看到出门会客,以及访客回家后的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秦可卿生病期间,为何一天换四五遍衣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可卿是个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却对故事情节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也是带领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关键人物。秦可卿身上,有着非常之多的谜团,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让人感到非常不解,身为孤儿,其身世也是谜团,此外,在秦可卿嫁入贾府之后,她和自己公公的关系更是令人难以描绘。 秦可卿是个孤儿,关于她的身世,故事中没有介绍,人们也无从查起,只知道她是从养生堂抱回来的弃婴,后来被养父秦业收留,悉心教导,这才有了后来加入贾府的故事。 秦可卿嫁入贾府之后,很快便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很多人,她受到了贾母的另眼相待,受到了王熙凤的喜爱,贾宝玉也非常喜欢跟她待在一起。而这样的一个人,定然是相貌过人,才华横溢并且能力突出的人。 然而在《红楼梦》故事没有开始多久,秦可卿便一病不起并最终离世。而在秦可卿重病的过程中,她还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举动,一天为秦可卿换了四五次衣服,令人非常不解。对此,小说中是这样介绍的: 尤氏答道:“……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贾珍说道:“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也就是说,秦可卿重病的时候,有好几个大夫为她看病,而她每次见一个大夫都要换一次衣服,因此有了如此之多的次数。其实对于秦可卿的举动,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身上担着的是蓉大奶奶的身份,无论何时何刻,无论身体是否康健,都不能够乱了仪容、失了礼仪、乱了身份,否则就对不起贾母说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而这样的理念,陪伴了秦可卿后半生,并在她的心中扎根,令她为其疯魔。 当然,或许还有这样的可能,秦可卿一生都是谜团,而她病重之时,也无法忘记自己的人生中的很多际遇,她更不想让自己的隐私为人们所知,因此不断隐瞒,不断掩盖,想要让人们挑不出错处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极特别的女子。其他姑娘都喜欢漂亮衣裳,胭脂水粉。唯独薛宝钗不喜欢花儿粉儿的。 宝钗的房间仿佛雪洞一般,她穿的衣裳也是素净的颜色。下雪了,姐妹们穿的一色大红色的斗篷映着白雪好不艳丽。李纨穿青色衣裳是因为她是寡妇,然而薛宝钗也穿着莲青色的鹤氅。 那么作为年轻女孩的薛宝钗真的不喜欢花儿粉儿,不爱鲜艳的衣裳吗?宝琴最有发言权。 宝琴认为宝钗喜欢红色。 对于薛宝钗的喜好,薛宝琴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是姊妹,知根知底,从小一起长大。姐妹俩曾经一起偷偷看过禁书,所以薛宝琴懂得薛宝钗,知道薛宝钗喜欢红色。 宝琴从金陵进京,千里迢迢给薛宝钗带来了一块石榴红绫布料,送给薛宝钗和香菱。 石榴花是红色的,其颜色鲜艳、明媚。在以红色为主的色彩中,石榴红是最娇艳的那一种颜色。其色彩近似大红,但比大红还要明亮一些,纯度更高,因此用盛开的石榴花朵来命名。 香菱告诉宝玉:“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宝钗和香菱一人做了一条石榴裙。宝玉过生日,香菱是第一天穿上红石榴裙。 宝琴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她送给宝钗的礼物一定是笃定宝钗喜欢的颜色。宝钗小时候一定喜欢红色,所以宝琴才送给宝钗一块石榴红绫。 宝钗离开金陵住在贾府好几年了,宝琴和宝钗分别这些年,她不清楚宝钗的爱好已经有所转变,所以送纱料的时候,还是按照宝钗姐姐以前的爱好送的礼物。宝钗给自己和香菱每人做一条石榴裙。 宝钗自己说,以前也喜欢富丽闲妆。 宝钗来到贾府后,表现得不爱花儿粉儿,不爱富丽闲妆。然而多年以前,她也喜欢富丽闲妆,喜欢花儿粉儿,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宝钗见邢岫烟裙子上挂着一块碧玉,就对邢岫烟说:“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而七八年之前,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从宝钗的话里可知,七八年前,宝钗是喜欢富丽闲妆的,也是衣着鲜艳,满头珠翠的小姐。来到贾府后,宝钗才改变爱好,不再喜欢艳丽的服饰,改为喜欢素净的衣裳,裙裾。 宝钗的服饰特点是外面素净,里面鲜艳。 宝钗穿在外面的服饰一色素净、无华。例如宝玉去梨香院看望宝钗。宝钗穿的是“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觉奢华”。然而宝钗的里面穿的却是大红色的小袄。 当宝玉要看宝钗的金锁时,外面看看原文: (宝钗)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将出来。 宝钗外面穿的半新不旧,与王夫人房间的半新不旧一一对应。可是宝钗素净外衣的里面,却再也不是半新不旧的衣裳了,而是大红色的袄。由此可见宝钗喜欢大红色。 宝钗为什么不公开喜欢大红色呢? 薛宝钗进贾府的目的是进宫,进宫不成,就是嫁给贾宝玉。因此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讨王夫人和贾政的喜欢。 贾政和王夫人都不喜欢富丽闲妆,都喜欢朴实无华。宝玉穿一双探春精心做的鞋,贾政都不高兴,说是虚耗人力,浪费绫罗。贾政和王夫人的房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半新不旧的。每次宝玉去拜见贾政,袭人都刻意给宝玉穿一些颜色不显眼的衣服。免得贾政训斥宝玉是纨绔子弟。 王夫人不喜欢漂亮女孩子,不喜欢打扮得出众的女子,将这些女孩子统称为狐媚子。王夫人喜欢朴实无华,笨笨的女孩子。 宝钗精通人情世故,对贾政和王夫人的喜好了如指掌,因此为了博得未来公婆的喜欢,宝钗也表现得稳重、平和、朴实无华。她的卧室和穿着一律朴素,简单。即使喜欢颜色鲜艳的衣裳,喜欢富丽闲妆,宝钗也改变自己的爱好,变得不爱花儿粉儿。即使自己喜欢大红色衣裳,宝钗也不敢穿在外面,而是穿在里面。 宝钗严格要求自己,获得了王夫人的认可。王夫人执意将宝钗当作自己的儿媳妇。果然后来宝钗如愿当上了宝玉的妻子,代替王熙凤管理荣国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翻译云想衣裳花想容: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翻译: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扩展资料: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李白一首诗中的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含义,原诗: 《清平调•其一》 作者: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解】: 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赏释: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 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 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看见天边的云彩就不由的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 李白用这种近似拟人的高超手法赞美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 典故: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一时兴起,与李白进宫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写三章。这是其中一章《清平乐。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每到谷雨节,牡丹也烂烂漫漫地开放。唐明皇与扬贵妃在沉香亭前赏牡丹,命李白调辞三章,其一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当时有中书舍李正封咏山茶花:“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明皇听了对他的妃子说:“你只要在妆台镜前,喝一紫金盏酒,那正好切合正封的诗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