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论治
脂肪肝从脾论治

脂肪肝从脾论治

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主要病机,是脂肪肝发生的根本,土得木则达、脾实则肝自愈,故常选用疏肝健脾之慢迁肝方(见秘验方1)化裁治疗,同时强调标本兼治,重视脂肪肝形成的条件痰湿、瘀血、气滞等病理产物,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祛湿利水、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品,以提高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辨证立法,依“法”选择药证相符而又有降血脂作用的药物,并随症加减,若体胖、胁下隐痛、头晕、恶心、胸闷痞满、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属痰湿内蕴者,可加陈皮、法夏、明矾、青黛;若见口干、口苦、腹胀、尿黄、舌红苔黄腻,属肝胆湿热者,常加大黄、虎杖、山楂、草决明;若胁肋胀痛、善太息、腹胀,属肝气郁结者,加柴胡、枳壳、延胡索;若见明显乏力、气短,属脾虚气弱者,加葛根、苍术;若见失眠、腰膝酸软、劳累后胁痛加重,属阴虚血少者,加何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等。

脂肪肝 2021-07-17
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所谓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它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施治,其核心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在诊断原则上,中医奉行的辨证治疗的方法在脂肪肝的治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种古老而科学的诊疗原则。   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原则   1.控制原发疾病,合理膳食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内停,痰浊阻滞,使气机瘀滞。因而,在治疗原则上要抓住“湿、痰、瘀”的病因病机。积极控制引起脂肪肝的各种疾病,并调控饮食,做到利湿、祛瘀、消痰。   2.疏肝解郁调气,健脾化痰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调,导致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水道壅塞,湿邪内停,聚饮成痰。因此,必须佐以苦寒、淡渗以清热利湿。   3.注意痰湿变化,虚实分明   脂肪肝的早、中期以“痰、湿”为主,多属实证。脂肪肝中、晚期以虚证为多,主要是气虚和阳虚比较多见。   中医对脂肪肝辨证治疗的方法   在以上治疗原则的基础之上,中医将脂肪肝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治疗方法。   1.扶脾健胃   该法主要适用于中老年人或脾胃虚弱者。患者多是由于肝病日久导致肝主疏泄功能失调,胆汁储利失常,气机瘀滞,累及脾胃;或因气机郁结,肝阳亢盛,横逆乘脾犯胃;或因肝血瘀阻,营养失调,血郁肠胃而致病;或因肝病日久化热生火而累及脾胃。以上这些情况都应该扶脾健胃。   2.滋补肝肾   这种方式多适宜于中老年人或肝肾阴虚者。阴虚多是因患者肝病日久或本身阴虚,肝肾失养,久虚失治,下耗肾阴导致的,对于这类的脂肪肝患者,应该适当地对肝肾进行滋补。   3.理气通腑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气虚气滞,肠腑通畅不利的患者。这类患者多由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导致脾失健运,肝脏失其疏泄,醇酒肥甘厚味之物无以化为气血精微,引起气机不利、气血通行不畅,进而水湿、积食、痰浊、瘀血互结,最终发生脂肪肝。此种类型的患者使用理气的中药和食材。   4.化痰通络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脂肪肝患者,久病失治或者误治,使肝脉失畅,血流迟缓,导致肝脏血郁;血郁久而不解,进而肝血停。这样就形成了肝病损伤与瘀血之间的恶性循环。   5.清热法   众所周知,酒是湿热毒邪,可直伤肝胃,大量饮酒,湿热蕴蒸滞留三焦。对于过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者,应用清热法。   6.祛湿法   对于湿邪较重的脂肪肝患者,主要是痰湿内生或久病体虚,精微不归正化致水湿内停中焦,壅塞气机,气机不畅,痹阻肝脏脉络。   7.化痰法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对于这种情况,就应该着重行化痰治疗。   8.化浊法   脂浊凝聚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例如,多食肥甘之物,水谷不归正化,且肥甘之物生湿化热,变生膏脂;或情志抑郁,肝胆无法疏泄,波及脾胃,运化失常,且胆汁不能正常排泄以净化脂浊,内生膏脂;或先天脾胃虚弱或年老脏腑精气渐衰,无力推动运化,令膏脂渐生;或因其他病变日久累及肝胆脾胃,膏脂内生。   确切地说,以上这些辨证治疗的具体原则都不可能单一使用,在中医辨证治疗的思想指导下,是把整个疾病看做一个整体,以上各种情况只是单方面描述,在真正的治疗过程中,还是要本着整体施治的原则,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主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运用降脂的中药,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宜标本兼治,以确定驱邪扶正的最佳办法。

脂肪肝 2021-07-15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论治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论治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论治   酒精性肝病属中医“伤酒”、“酒癖”、“酒鼓”、“酒疸”范畴。病因为酒毒湿热之邪。病位在先肝胆脾胃,后及于肾。病机为湿热酒毒伤人,导致肝郁气滞,水湿不运,痰浊内生,肝脾血瘀,脏腑虚损。我们临床上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现将分期辨证论治简述如下:   早期(“伤酒”):相当于轻症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脂肪肝。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乏力、肝区不适、纳呆、腹泻,偶有黄疸、水肿,肥胖,肝肿大,质软,表面光滑,边缘纯,有压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本期系因过量饮酒,酒毒湿热蕴积中焦,伤及脾胃,累及肝胆,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湿热蕴结,阻于胁下而成。辨证分型多为湿热内蕴、肝胃郁热、胆郁痰阻等。证属湿热内蕴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丸,药用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龙胆草、柴胡、甘草、泽泻、木通、生地、当归、车前子等;证属肝胃郁热者,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药用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黄连、吴萸等;证属胆郁痰阻者,治宜清肝利胆、化痰祛湿,方用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药用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柴胡、黄芩、白芍、川芎、香附等。   中期(“酒癖”):相当于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见乏力纳呆,肝区疼痛,腹痛腹泻,发热黄疸,肝脾肿大,腹水厌食,肝掌、蜘蛛痣,神昏振颤,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或细涩。本期多因纵酒日久,痰、湿、食、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渐则气滞血瘀,气、血、痰、湿互相博结于胁下,结为痞块而成。辨证分型多为肝胆湿热、食滞痰阻、气滞血瘀等。证属肝胆湿热者,治宜清肝利胆、利湿活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柴胡、泽泻、栀子、木通、生地、黄芩、当归、车前子、茵陈、赤芍等;证属食滞痰阻者,治宜消食化痰、理气导滞,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药用神曲、山楂、连翘、茯苓、法半夏、陈皮、莱菔子、甘草等;证属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川牛膝、甘草、柴胡、桔梗、枳壳、元胡、青皮、竹茹、丝瓜络、牡蛎、鳖甲等。   晚期(“酒鼓”):相当于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多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并存。见肝掌,蜘蛛痣,腹水,肝脾肿大,伴有心悸气短,脘腹胀痛,神昏振颤,唇甲色淡等,舌红、淡红、暗红或淡暗,苔白腻、黄腻或少苔,脉沉细、弦细或细涩。本期系因纵酒不止,肝脾损伤日久,气血耗损,病及于肾,肝伤则气滞血瘀,脾伤则痰湿蕴结,肾伤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凝聚腹中,形成腹大臌隆之病。辨证分型多为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属肝脾血瘀者,治宜活血软坚、利水祛湿,方用隔下逐瘀汤合四苓汤,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皮、元胡、香附、台乌、甘草、枳壳、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等;证属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用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药用木香、木瓜、白术、厚朴、茯苓、制附片、炙甘草、草果仁、大腹皮、干姜、茵陈、白芍、冬瓜皮、益母草、泽兰等;证属肝肾阴虚者,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利水,方用一贯煎合滋水清肝饮、猪苓汤化裁,药用枸杞子、麦冬、生地、当归、沙参、当归、赤芍、柴胡、栀子、酸枣仁、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猪苓、阿胶、滑石、茯苓、牡蛎、鳖甲、龟板等。   上述三期出现黄疸者,即为“酒疸”,其病机多为嗜酒过度,湿热郁蒸,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成。治宜在上方基础上加用茵陈、赤芍、栀子、金钱草以利胆、活血、退黄。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葛根、黄连、黄芩、白豆蔻、丁香、桃仁、垂盆草、牡蛎等中草药均有清解酒毒之功,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酒精肝 2021-07-1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