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铜管乐器上吹奏主音do,再在钢琴上弹奏出这个音铜管乐器有哪些,那么这个音就是铜管乐器调性的主音do。圆号吹奏的do,是钢琴的F;小号吹奏的do,是钢琴的降B;长号吹奏的do,是钢琴的C。在按键和活塞还没有发明以前,铜管乐器可以吹出的音调是极其有限的,为了能够演奏带半音和转调的乐曲,必须用多种不同尺寸的乐器来演奏,这就导致各种调性乐器的产生。 铜管乐器被改进为按键式和活塞式以后,指法也被固定下来。之后,很多调性乐器仍然存在,但也有很多调性乐器被逐步淘汰。直到现在有的铜管乐器最终被保留下来的调性并不是C调的,如小号和圆号。同一类型的铜管乐器会有不同的调性乐器,这是因为它们的音域不同,但这些乐器的指法却是一样的,所以乐器的调性是根据音高和指法共同决定的。 就小号而言,筒音是钢琴上的降B,那么该乐器就是降B调的乐器(因为do相当于钢琴上的降B);在现代小号中也经常使用C调小号,筒音是钢琴上C,这种乐器就是C调小号。无论什么调的小号都使用同一套指法,只是调性、音高不同而已。调性不是C调的铜管乐器称为移调乐器,它们的记谱音和实际音高(相对钢琴而言)是不同的,调号也不一样。 非移调乐器的长号吹奏E大调乐曲时使用四个升号,而移调乐器的小号在吹奏E大调乐曲时却要使用六个升号。有时小号和圆号则不用调号而采用临时升降号。在现实的音乐生活中,作为铜管乐器的吹奏者,不但要具备吹奏不同调性乐器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在同一调性乐器上进行转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交响乐、室内乐、流行乐和爵士乐演奏的需要。
营养失调在脂肪肝发病率占有一定的位置,如营养不平衡,摄入超过身体的需要或营养成分含量比例不平衡,如高脂、高糖、吸收不良等。由于生活贫困或因长期厌食、节食、素食或患有消化功能障碍、吸收不佳综合征等原因,导致营养素(尤其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也可引起脂肪肝。还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厌食,摄入的不能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等均有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病因。 营养过剩性脂肪肝患者平素多喜食高糖饮食、香甜饮料,加之受了广告宣传的误导或“诱惑”,有不断且持续的“品鲜”意识,遇到所谓合胃口的食品便会超量食用。此外,环境舒适,劳动量不足,又很少参与有一定强度的健身运动,以致热能的供应大于消耗,使过多的糖转变为脂肪贮存在肝脏。过度肥胖、食欲亢进症、结核病恢复期、肝炎恢复期的患者,长期休息,缺乏必要的运动,食用高热能饮食,当体重逐渐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可形成类似于单纯性肥胖症引起的脂肪肝。由于肥胖者心血管的负担加重,且腹上区、胸部大量体脂的堆积,横膈抬高使膈肌正常生理运动受限,造成换气困难,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所以肥胖者常感气促、心悸、神疲乏力,不能耐受较重体力活动。营养过剩多由过量饮食引起。常规用膳后,血液相对集中于胃部血管,以帮助消化食物,其他部位的血量则要偏少些。过量饮食会加重胃部的消化负担,会影响脑部血量的充分供给,致使人感到有些劳累和困乏。而且,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之后,由细胞进行各类代谢活动。饮食太过,细胞会因吸收大量过剩营养而被胀满,处在超负荷的运作状态,因而早上起来会觉得不适,握拳时有吃力发胀的感觉。加之过量饮食会造成血液中营养增多,体内消化腺(包括唾液腺等)的分泌量减少,常表现为口干、咽燥、舌头运动不灵等,久而久之,会引起机体更多的病症(如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等)的发生。避免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能的摄入,同时要调整饮食结构,适当限制动物性脂肪,并改变吃零食、甜食以及睡前进食等不良习惯,养成膳食餐饮中多吃蔬菜、水果的好习惯。 炎性肠病脂肪肝是指主要由于肠道炎症的作用,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引起的脂肪肝。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由于长时间的氧供应不足,致使炎症病灶迁延日久,而且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致使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引发肝脏脂肪变性,严重时导致发生脂肪肝。只要及时诊治原发病症,在治愈炎性肠病的同时,并给予适当的营养调理,肝脏的脂肪变性也可得以改善和康复。 重度营养不良亦称重症营养缺乏病,是典型的蛋白质、热能不足的营养不良,见于断乳营养不良的小儿,本病在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多见,与进食高糖饮食而无蛋白质(或缺乏蛋白质)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高度蛋白质缺乏、白蛋白合成率降低、脂蛋白合成障碍,因而甘油三酯从肝脏释放受阻。另外,由于肝糖原不能动员而使血糖降低,低血糖可刺激周围脂肪组织释放大量的脂肪酸,使血浆脂肪酸含量增加,进入肝脏的脂肪酸亦增多,从而引起肝脂肪沉积,导致脂肪肝。患儿可出现肝肿大及重度营养不良的症状。肝脂肪沉积最初见于肝小叶周围,迅速发展到肝小叶其他部位。如早期发现,及时补充蛋白质饮食,沉积肝内的脂肪先从肝小叶中央消失,以后才从肝小叶周边部消失。重度营养不良的特点是发育迟缓,毛发为棕红色、易脱落,皮肤水肿粗糙、色素沉着、红斑及过度角化、食欲缺乏、表情淡漠、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罹患本症的患儿不经治疗,则常在5岁以前死亡。实验室检查有贫血,血浆蛋白降低,血清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和淀粉酶均减少,血清转氨酶上升,血游离脂肪酸增加,十二指肠液中胰酶亦显著减少。但如及时发现并补充蛋白质则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