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昚
宋孝宗赵昚的传奇人生:从皇位到退位

宋孝宗赵昚的传奇人生:从皇位到退位

  宋孝宗赵昚,南宋时期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文将带您了解宋孝宗赵昚的出生背景,以及他为何主动退位的原因。  一、宋孝宗赵昚的出生背景  宋孝宗赵昚,字君实,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高宗赵构的长子。他的母亲是皇后李氏,出身名门望族。宋孝宗在年幼时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识,深得父亲宋高宗的喜爱。然而,在他出生之前,南宋朝廷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金朝势力强大,南宋国土丧失殆尽。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孝宗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艰辛。  二、宋孝宗赵昚的政治生涯  1. 登上皇位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即宋孝宗。当时,南宋政局动荡,金朝势力不断侵犯南宋领土。为了稳定政局,宋孝宗即位后立即着手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机构,提高政府效率。在他的努力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 政治清明  宋孝宗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政治清明的政策,如选拔贤能、严惩贪污、减轻赋税等。他还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加强对科举制度的改革,选拔了一批忠诚有才的官员。这些举措使得南宋政治清明,国家繁荣昌盛。  三、宋孝宗赵昚为何主动退位?  1. 传位给儿子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孝宗立皇子赵惇为太子。然而,赵惇性格懦弱,不善于处理政务。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宋孝宗决定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惇。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2. 避免皇位争夺  南宋时期,皇位争夺激烈,宫廷斗争严重。为了避免因皇位继承问题引发内乱,宋孝宗选择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惇。这一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宁。  总结:宋孝宗赵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政治清明的政策,使南宋政治清明,国家繁荣昌盛。然而,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惇。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03
宋高宗当时的身体非常好,为何却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昚?-趣历史网

宋高宗当时的身体非常好,为何却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昚?-趣历史网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在身体非常好的情况下退位当太上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太上皇可以说是最尴尬与微妙的身份了。太上皇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处境危险而又无力保护自己。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外,中国绝大部分的皇帝都不会主动做太上皇,基本都是被逼成太上皇的。  如果一个皇帝在年龄不大而且身体很好的情况下退为太上皇,往往都是被逼的,比如明英宗当太上皇时只有二十多岁。不过凡事皆而有例外,有个皇帝便是在身体很好且无人逼迫的情况下当了太上皇,那就是宋高宗赵构。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时年五十五岁、在位三十五年的宋高宗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昚(宋孝宗),退为太上皇。但宋高宗当时身体非常好,退位后还活了二十七年,寿高八旬。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呢?  首先,赵构对金朝的恐惧已深入骨髓,不惜以巨大代价向金朝换来偏安。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南征毁了赵构的“鸵鸟”迷梦。当听说金兵南下的消息后,赵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结果被大臣们硬留了下来。  虽然后来宋军取得采石大捷,而完颜亮随后在内乱中被杀,这场危机算是过去了。但心有余悸的赵构为了能够及时逃跑,决定退为太上皇。因为太上皇不掌实权,所以逃跑也不会有大臣阻挡,就像他父亲宋徽宗当年那样。  其次,由于早年受刺激,赵构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没有亲生儿子。而宋太宗一系的皇族在“靖康之变”中几乎被金朝一网打尽,导致赵构连关系较近的父系亲属都没有了,最后只能立宋太祖的后代赵昚(宋孝宗)为太子。  正因如此,赵构和赵昚的关系是微妙的,赵昚的太子地位也不稳固。很多亲儿子做太子的时间太长都会心生怨恨,更何况赵昚还是血缘关系很疏远的干儿子。而且赵构做的混蛋事很多,非常害怕赵昚在自己死后展开清算。  所以赵构干脆提前把皇位让给赵昚,这样赵昚就自然会对赵构感恩戴德,如果清算赵构也会承担非常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而事实证明这个做法确实收到了成效,赵构退位后的太上皇生活可是非常惬意逍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27
赵昚简介

赵昚简介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高宗去世后不久,孝宗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昚去世,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为政举措4人物评价5亲属成员6史料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赵昚别称:赵伯琮、赵瑗、赵玮、宋孝宗、寿皇字号:字元永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1127年11月27日去世时间:1194年6月28日主要成就:改对金称臣为称侄、发动隆兴北伐;创乾淳之治;为岳飞平反年号:隆兴、乾道 、淳熙庙号:孝宗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初谥)陵寝:永阜陵在位时间: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 人物生平2 靖康二年(112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赵伯琮(后改名赵昚)出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青杉闸的官舍。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选中,养育于宫中。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赵伯琮被授为和州防御使,改名赵瑗。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被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绍兴十七年(1147年)六月,任常德军节度使。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瑗被立为皇子,改名赵玮。二十七日,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三十五岁的赵玮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但经老师史浩的提醒,赵玮为了避免高宗疑心,再次上书,请求在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参见:隆兴北伐、隆兴和议、乾淳之治绍兴三十二年 为政举措3 政治改革赵昚吸取权相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赵昚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赵昚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后来权臣韩侂胄、贾似道以外戚擅权揽政的局面。在宰执集团内部的宰相与执政的关系上,赵昚也力图使参知政事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此外,赵昚还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宰执集团,尤其是针对宰相的。首先,孝宗将台谏官的除授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断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倚为鹰犬的关系。赵昚勤于理政,在南宋诸帝中还是出类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灵时已无一则自事,思曰:岂有未至者乎?则求三两事反复思虑,唯恐有失。”以致在他禅位的前一天还在亲自除吏。通过对赵昚理政的考察,不难发现,在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百官的不信任,唯恐被他们蒙弊。平反岳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 人物评价4 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赵昚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赵昚碰上了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他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不仅使得南宋累积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抵御金朝的侵扰,也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留正:仰惟高宗以知子 亲属成员5 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烈祖:秦康惠王赵德芳,宋太祖第四子。天祖:英国公赵惟宪,宋仁宗堂兄,宋太祖之孙。曾祖:新兴侯赵从郁,宋太祖曾孙,宋英宗堂弟。祖父:庆国公赵令譮,宋太祖五世孙,宋哲宗、宋徽宗族弟。父亲:秀安僖王赵子偁,宋太祖六世孙,宋高宗族兄弟,追封秀王,谥号安僖。母亲:秀安僖王夫人张氏。嗣父:宋高宗赵构。嗣母:宪节皇后邢秉懿、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养母:张贤妃,初为才人,后晋婕妤、婉仪。死后追为贤妃。兄长:崇宪靖王赵伯圭,同母兄,封为荥阳郡王,嗣秀王之位,官至太师、中书令。死后追赠崇王,谥号宪靖。成穆皇后郭氏,乃追封,去世时孝宗尚未登基,孝宗子女皆其所出成恭皇后夏氏,本为吴太后宫中侍女,被赏予当时是普安郡王的孝宗为妾,封为齐安郡夫人,后封为贤妃,晋封皇后。成肃皇后谢氏,本为吴太后宫中侍女,被赏予当时是普安郡王的孝宗为妾,封为咸安郡夫人,后封为婉容,晋封贵妃、皇后。孝宗内禅后成为 史料记载6 《宋史·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宋史·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