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树理
流浪的青春(赵树理:“山药蛋派”文学)

流浪的青春(赵树理:“山药蛋派”文学)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了帮助全国广大青年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理解,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集中选取在我党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100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故事,展现四个时期青年共产党人的壮丽青春,以此共勉奋进:中国共产党是拼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中,很多与《中国青年》杂志关联密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的共产党人 。 “百年英雄:共产党人,永远年轻”系列报道 赵树理:流浪的青春和“山药蛋派”文学 @文/ 本刊记者 朱玉芳 提起赵树理,大家就会想到“山药蛋派”文学,想到他写的经典作品《小二黑结婚》。作为中国20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赵树理是与老舍、汪曾祺、孙犁齐名的“语言艺术大师”, 以塑造“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而闻名于世。 汪曾祺写过一篇散文《赵树理同志二三事》,文中说:“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他只是随时觉得生活很好玩,某人某事很有意思,可发一笑,不禁莞尔。” 如此爱笑,富有幽默,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天性使然。可谁能想象,赵树理在青年时代还曾经自杀过一次?但他随后的人生经历告诉世人,那些曾经受过的苦难最后都成了养料。 赵树理 图片来源:山西晚报 青年时代“流浪的10年” 1906年,赵树理生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原名“赵树礼”。1927年4月,赵树理在21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沁水籍共产党员。同一时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大批的共产党人乃至进步青年遭到国民党新右派的屠杀、迫害。 彼时,赵树理就读于长治四师(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里是晋东南的革命发源地之一。1928年,长治四师的学生领袖、赵树理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常文郁被捕(两年后死于狱中)。许多进步学生纷纷请假回家。 赵树理有家不敢回,1928年春天到夏末,他在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一带的大山中躲风头,学生时代就此结束。 赵树理有志于成为一名教师去教书育人,但挫折重重。 1928年底,他参加了沁水县教育局招收小学老师的考试,在四百多名考生中考了甲等(只有两人),顺利被分配到城关一小。没过多久,1929年春,他以“漏网共产党”的名目被告发,先被抓到县警局,后又被送到太原的自新院(反省院)关了9个月。出了反省院后,愤怒于遭受的无“礼”待遇,他改名为“树理”。 1933年8月,赵树理又离开家乡,到太谷县北洸村县立第五高小任国文老师。因为排新戏,给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受到乡绅的反对,这个工作干了没多久,他便被校方辞退。 1935年春夏之交的时候,阎锡山开了个西北影业公司,为谋生计的赵树理甚至报考了训练班,当了演员学员。直到1936年秋天,赵树理的朋友史纪言、王中青从太原教育学院毕业后,回长治接办了上党公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邀请他去执教,他终于又当回了老师。 一晃,已经是1937年。从21岁到31岁,十年间,赵树理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农民、老师、演员、赤脚医生、杂工,各行各业都做过了,还经历了数次入狱以及丧妻等人生变故。如是辗转奔波,无依无靠,他曾经一度感到生活无望,甚至还自杀过一次。 两次入党 动荡年代,世事难料,在流浪的10年中,赵树理和党组织逐渐失去了联系。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山西全省的抗日热情高涨,赵树理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赵树理发挥特长,参加了山西长治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的宣传队,领着学生们进工厂、下农村,宣传抗日。 领导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山西牺盟会是1936年9月成立的。阳城牺盟会负责人要崇德让赵树理担任特派员,前往阳城县四区做群众工作。这里曾是赵树理年轻时流浪过的地方,许多百姓还记得他,很快他便组织起一支抗日积极分子队伍。 要崇德找他谈话,想吸收他入党。赵树理如实告知,自己曾在1927年入过党,后来因为闹学潮逃离学校,和组织失去了联系,恳请组织审查他的经历,让他用实际行动重新入党。 1937年10月,经要崇德和阳城县自卫队教练、老红军桂承志介绍,赵树理重新宣誓入党。 赵树理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是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时期,入党意味着要被追杀;第二次是在日寇侵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期,入党意味着随时准备牺牲。他用实际行动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 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43年,赵树理在中共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在农村搞调研时受现实故事启发创作了小说《小二黑结婚》,鞭挞封建思想,赞扬婚姻自主。经北方局党校校长杨献珍的推荐,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兼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彭德怀和夫人浦安修阅读了此书。 两人看后大为赞赏,为了推进书的出版,彭德怀特意为此书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小二黑结婚》很快于同年秋季顺利出版,它的扉页上就印着彭德怀的题词。这部小说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不仅在太行区发行了数万册,而且还被当地老百姓改编成很流行的秧歌剧到处演唱。赵树理因此一举成名,《小二黑结婚》也成为我国解放区文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此后,赵树理还创作了《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等经典作品,扎根于农村农民的生活,把混沌质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题材,开创了新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一大批作者如丁玲、周立波、柳青等在他的影响下纷纷开始了新的文学创作。 《李有才板话》插图 赵树理被誉为“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汪曾祺先生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写道:“赵树理同志是我见到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他的所有经历、做过的事、遇到的人,都成了文学创作的来源。 1957年5月,赵树理在《中国青年》上发表《“出路”杂谈》一文,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青年人,什么是“出路”,年轻人要把个人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统一起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取得个人的成功。1957年12月,赵树理为《中国青年》开展的“知识青年为什么要经过劳动锻炼”问题讨论做总结文章,以《“才”和“用”》为题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篇文章的原稿至今仍珍藏在中国青年杂志社。 点击下图购买第12期《中国青年》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tamako

资讯百科 2022-11-09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个人生活4写作风格5社会影响6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赵树理别名:赵树礼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出生日期:1906年9月24日(丙午年)逝世日期:1970年9月23日(庚戌年)职业:小说家毕业院校: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院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灵泉洞》、《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流派:山药蛋派 人物生平2 赵树理,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曾在河南笔铺当过学徒,还走村串户卖过中草药。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曾外出流浪求学,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1920年赵树理考入磕山完小,一次考一九二三年赵树理从磕山完小毕业,去小学教书,因为没有靠山,不久便被解雇了。赵树理的父亲对此耿耿于怀,又向地主借了债,让儿子去长治读书。1925年夏,赵树理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1929年春,扩沁水县招考小学教师,他名列魁首,被分配在薪水比较高的西关模范小学教书,引起同行的忌妒。有人告密,说他是共产党。于是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送到省陆军监狱,不久又把他过渡到反底,赵树理到太原,没有职业,卖文为生。史纪言、王中青主编的《山西党讯》文艺副刊经常登载他的稿件。从1930年底 个人生活3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嘉峰镇慰迟村。从1912年起,祖父就教他认字、写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1922年冬天,赵树理与同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结婚。这位马家姑娘是一个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高大结实。刚结婚之初,赵树理的头脑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起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高小毕业后,赵树理先后在外地上学、教书,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备受辛劳。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马氏夫人生有一子,取名大湖,学名赵广元。赵树理的第二位妻子关连中与赵树理共同生活了38年,他们在风雨之中相互扶持,情真意笃。关连中不仅是赵树理家庭里的贤妻良母,也是作家当之无愧的知音。1932年,赵树理与关连中结婚。婚前两 写作风格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赵树理小说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家 社会影响5 当赵树理在解放区的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的《小二黑结婚》等通俗小说尚未引起知识分子圈子中作家充分认可时。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有巨大影响。由于赵树理作品与中共其时对文学的要求契合无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文学界对赵树理进行了大力推崇,甚至一度还提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口号。 人物评价6 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评论家周扬评)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中国作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