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成为了许多人寻找另一半的平台。而在遥远的唐朝,也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抢进士。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盛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那么,古代的“非诚勿扰”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这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抢进士的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进士作为科举的最高荣誉,自然成为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由于进士名额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抢进士这一现象便应运而生。 二、抢进士的方式 1. 提前布局:许多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顺利抢到进士,会提前进行布局。比如,他们会通过各种关系结交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 2. 制造舆论:有些家庭会通过制造舆论来提高自己子女的知名度。他们会在各种场合宣扬自己子女的才华和品行,以期在抢进士的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3. 贿赂考官:为了确保自己的子女能够顺利抢到进士,有些家庭甚至会采取贿赂考官的手段。他们会想方设法地给考官送礼,以换取考官的青睐。 三、抢进士的影响 1. 扭曲了科举制度的本意:抢进士现象的出现,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变成了一种权力和金钱的交易。这无疑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 影响了公平竞争:抢进士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3. 助长了腐败现象:抢进士现象的盛行,使得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滥用职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腐败现象。 四、结语 虽然抢进士现象在唐朝社会中非常盛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现象逐渐被淘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珍惜这个时代,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而李沆作为一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进士身份也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李沆的进士身份及其历史背景。 一、进士身份 据史书记载,李沆是唐朝末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在唐宪宗年间中了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人可以成为官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因此,进士身份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是进入官场和社会上层的关键途径之一。 二、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一个重视文化的王朝。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而李沆能够中进士,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出色的才华和学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具备了良好的家世和社会背景。同时,唐朝末期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也使得科举制度更加重要,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稳定和安全的选择。 三、历史影响 李沆的进士身份不仅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文化造诣,不仅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和赞赏,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同时,他的进士身份也成为了后来的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对于李沆的进士身份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开封府,建立宋朝。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起于隋,兴于宋,是古代贵族政治衰弱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发展到宋朝,皇帝老赵家特别重视科举,宋太祖开宝元年,宋朝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考试后,宋太祖赵匡胤专门下了道圣旨,规定以后凡是官二代考科举必须在中进士后重新到中书进行复试: 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私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中书覆试。” 赵匡胤为何要下这么一道圣旨?原因是这次的科举考试选出进士后,有一个叫陶邴的高中第六名,而陶邴的父亲陶谷就是当科的主考官。陶谷是什么人?他不但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并且还是赵匡胤顺利登基的大功臣。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兵进开封,然后就是准备登基做皇帝,不过他在当皇帝之前必须要经过一道手续,就是要有后周皇帝禅让的诏书,可当时的后周恭帝还是个幼儿,没人写这道诏书,赵匡胤正头疼时,后周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站出来,亲手送上来一份早已写好的禅位诏书: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穀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陶谷为此立有大功,可实际上赵匡胤人前说要重用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陶谷对于赵匡胤来说是功臣,但对于后周来说就是叛臣了,他不献上禅位诏书而在宋朝做官可以说是随大流,献了后再升官就是献媚了,所以赵匡胤是不信任陶谷的,在得知陶邴高中后,赵匡胤很不客气地表示: 帝谓左右曰:“闻谷不能训子,邴安得登第?”遽命中书覆试,而邴复登第。 一般来说,遇见这种情况,皇帝也要给大臣一些面子,最多就是在排名次的时候把位置往后挪挪,上下都交代得过去就行,可宋太祖偏不干,强行要求陶邴复试,虽然复试也通过了,可赵匡胤还是相当警惕,所以才有了那么一份正式规定官二代参加科举必须复试的圣旨。 当时也不是没有聪明人,另一位地位比陶谷高得多的元老就十分聪明,这个人叫做范质,他在后周就是宰相,宋朝建立初期,赵匡胤为了稳定朝局,还是任用他为宰相,范质心里也清楚,所以为人处事特别小心谨慎,他曾为了树立赵匡胤的权威主动提出以后跟皇帝谈事咱就不坐着了: 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多聪明的臣子啊,所以赵匡胤对范质这位前朝宰相还是十分放心的,他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宋朝建立初期能平稳的接收后周的遗产,范质是功不可没的。即便是如此,范质在知道自己的侄子范杲考科举或许有潜规则的可能时,毅然要求侄子退出: 尝携文谒陶谷、窦仪,咸大称赏,谓杲曰:“若举进士,当待汝以甲科。”及秋试,有上书言代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杲遂不应举。 陶谷和范质都是后周过渡到宋朝的高级官员,两人在大是大非的政策上采取的方法相反,所以一个得到赵匡胤的重用,一个很看不起,范质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任皇帝都给了他不错的评价,而陶谷却是没有评价。 宋朝以前的科举流于形式,比如唐朝的科举,考中的名额基本上还是把持在豪门世家手中,寒门士子要想考中,都必须先有豪门世家的举荐,隋炀帝、唐太宗都对此毫无办法,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就是豪门世家在掌控,朝廷选拔出来的人才大部分还是豪门出身。 晚唐以后,豪门世家的根基在几次战争以及政治斗争中被摧毁,这才有了让科举更加公平的基础,赵匡胤当然不希望重新回到贵族政治时期,这不仅仅是压制人才的涌现,也是对皇权的威胁和掣肘,赵匡胤是希望更多的平民官员进入到政府来帮助皇帝理政。 他在要求官二代复试的诏书中也说得很明白,就是害怕你们结党营私“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私滥”,正因为有赵匡胤的高度警惕,带头监督官二代们,以后的赵家皇帝也对此严格执行,才有了宋朝时科举的相对公平,也有了以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可能。 对于官二代,其实赵匡胤也有专门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萌补制度,官员、外戚、功勋家族出身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官场,给你一口饭吃,当然,要想走到更高的地位,还是要通过科举,就好像现在,子女顶替父母进入到政府部门后,如果想升职,同样需要相应的大学以上文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中贾敬考中了进士最后却出家,是因为什么?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红楼梦里有不少咄咄怪事,比如一心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贾政,结果因为今上体恤老臣,额外赐了他一个主事之衔,这样贾政没有参加科举,就直接做了官。 再比如宁国府的贾敬,是乙卯科进士,也是贾府唯一一个靠自己本事考出来的进士,原本不靠祖荫就可以光宗耀祖,振兴家业,但他倒好,直接撂挑子出家炼丹去了。 我们不得不疑惑,既然贾敬一心要出家,为什么还去参加科举考试呢?直接出家不就完了吗? 我们知道,在古代,能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人寥寥无几,可以说都是全国举子中优中选优凭能力考出来的,如果在仕途上足够努力,不出几年,便会青云直上。 红楼梦里最好的例子便是贾雨村,他也是进士出身,最后做到了大司马,这是朝廷的一二品大员。贾敬本身能力在,又有祖荫,可以说政治资源非常丰富,如果他想升官,简直易如反掌。 但这个人却偏偏考中进士后出家去了,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已经有功名在身的人看破红尘了呢? 我们先从宁国府的现状来分析,宁国府是长房,如果贾敬不出家,贾府的族长以及宁国府的家长,自然都是他来担当。 然而从贾敬出家后的言行来看,他是不大关心家族事务的,或者根本就无心振兴家业。他之所以参加科考,更大的原因,似乎是为了完成一种天然的家族使命。 荣国府文字辈还有贾赦贾政兄弟二人,而宁国府文字辈只有贾敬一人。按照冷子兴讲述,原来还有一个长子贾敷,在八九岁上就夭折了。 也就是说,宁国府长子贾敷夭折后,宁国府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次子贾敬身上,不管他愿不愿意,他都要为家族做出牺牲。对于家族男丁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用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其实,贾敬的故事我们在荣国府可以找到参考,那就是贾宝玉。贾政为什么多次让贾宝玉读书呢?从他内心来说,他自然想着宝玉这一代,不要再靠祖荫,而是靠自己努力为家族挣前程。 在红楼梦的续文里,贾宝玉中举后就出家了。这个情节设置,跟前八十回里的贾敬如出一辙。我们不妨推断一下,在宁国府长子贾敷死后,贾敬有没有被父亲贾代化逼着用功读书呢?这是有很大可能的。 虽然他不想,但是她不得不。其实贾府的子孙,大多都逃不过这样的宿命。从一出生就不能为自己的命运作主,就不得不为家族做出牺牲。贾元春、贾探春这些女子如此,贾敬、贾宝玉这些男子又何尝不是呢? 对贾敬来说,也许他早已有了自己的选择,只待完成家族使命后,才会去走自己的路。于是他努力读书,他参加科举,他中了进士。这些对宁国府乃至贾府来说,自然都是天大的喜事。 如果贾敬有志于此,从他开始,也许贾府会迎来第二个高光时刻,不靠祖荫,一样可以继续富贵下去,但偏偏贾敬无心于此,他只是负责完成这个任务。任务完成了,他也就对得起祖宗,然后便可以走自己的路。 对贾敬来说,或许是他早已看清了豪门生活的一切,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贾府到他这一代,恰好是三代。他想要摆脱这一切,超脱这一切,而出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退一步来说,贾敬中了进士,即便不做官,宁国府还有祖荫在,儿子贾珍依然有官爵可袭的。而如果他不参加科举直接出家,对贾敬来说,他要背上的骂名或罪名也许会更多更重。 抛家弃业都还是轻的,你看曹公怎么评价他: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贾敬的一生,有些可悲可笑,抛弃了家业,成了贾府罪人,而自己最终也没有飞升。 说白了,他的一生,其实都是在逃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殿试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刘春霖 – 朱汝珍 – 商衍鎏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0名 张启后 – 林世焘 – 颜 楷 – 朱文劭 – 王 赓 – 张茂炯 – 麦鸿钧 – 翁兆麟 – 郑 言 – 贺维翰黄瑞麒 – 徐 潞 – 林志烜 – 庄陔兰 – 何景崧 – 熊 坤 – 宋育德 – 陈 震 – 杜 严 – 张成栋谷芝瑞 – 莫以增 – 楼思诰 – 岑光樾 – 林 乾 – 陈 毅 – 江孔殷 – 刘谷孙 – 郭寿清 – 吕祖翼谢启中 – 龙建章 – 潘 浩 – 王庆麟 – 谭延闿 – 叶先圻 – 杨毓泗 – 李翘燊 – 王 枚 – 许承尧蒲殿俊 – 李盛和 – 朱振瀛 – 唐尚光 – 陈之鼐 – 吴德镇 – 高振霄 – 蒋尊袆 – 苏源泉 – 方兆鳌马步瀛 – 季龙图 – 童锡焘 – 何毓璋 – 陈蜚声 – 张恩寿 – 钱崇威 – 朱点衣 – 施尧章 – 阎士璘李湛田 – 李 榘 – 李景纲 – 李言蔼 – 唐桂馨 – 汪士元 – 潘鸣球 – 徐钟恂 – 陈国华 – 景 润吴 琨 – 梁禹旬 – 刘敦谨 – 陈继舜 – 沈钧儒 – 陈 度 – 程宗伊 – 刘钟俊 – 舒元璋 – 钱 淦濮文波 – 龚福焘 – 谢銮坡 – 徐金铭 – 张成修 – 张 琴 – 张世畸 – 沈秉乾 – 钟刚中 – 王炳震田明德 – 傅增濬 – 陈启辉 – 苏 舆 – 张国溶 – 段国垣 – 雷延寿 – 马荫荣 – 阎祖调 – 单志贤关赓麟 – 戴宝辉 – 何振清 – 张 诒 – 章祖申 – 吴晋夔 – 杨巨川 – 汤化龙 – 李景铭 – 王季烈雷多寿 – 朱元树 – 胡家钰 – 许业笏 – 陈世昌 – 宋名璋 – 欧阳鼐 – 张其锽 – 张介孚 – 张名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50名 张 鸿 – 竺麟祥 – 陈赓虞 – 陈正学 – 刘启瑞 – 白葆端 – 陈敉功 – 随勤礼 – 姚 华 – 舒嘉猷张云翼 – 梁成哲 – 顾显曾 – 周之桢 – 方 贞 – 张则川 – 曲卓新 – 董绳焘 – 邵孔亮 – 张朝辅舒伟俊 – 刘远驹 – 袁永廉 – 李延真 – 毕太昌 – 陈宗蕃 -欧阳绍祁- 何震彝 – 聂传曾 – 果 晟朱秉筠 – 彭运斌 – 郑元桢 – 周观涛 – 邵从煾 – 朱泽年 – 王鸿兟 – 叶大华 – 熊范舆 – 贾景德陈熙朝 – 王 烜 – 王慧悯 – 程叔琳 – 张又栻 – 雷 恒 – 孙家钰 – 杨光瓒 – 张履谦 – 邱景章郭钟美 – 章 梫 – 吴兆梅 – 陈兆槐 – 姜乃升 – 宫炳炎 – 覃寿堃 – 栾守钢 – 钱昌颐 – 谢桓武邓 隆 – 陆光熙 – 张俊英 – 彭守正 – 冯巽占 – 尚崇基 – 王宝璜 – 忻江明 – 闵 道 – 杨济时赵录绩 – 朱崇年 – 云 书 – 崔炳炎 – 林基逵 – 孙 鸾 – 任嘉莪 – 王树忠 – 曹元鼎 – 黄为基冯汝琪 – 张肇铨 – 程镇瀛 – 叶大章 – 刘光筼 – 杨灏生 – 李应寿 – 章圭瑑 – 朱大玙 – 叶 湘孟应奚 – 李凤书 – 李熙仁 – 李臣淑 – 王元璐 – 仲延仕 – 周安康 – 刘绍曾 – 陈迪吉 – 李维第赛沙敦 – 刘绵训 – 荣 濬 – 李德鉴 – 杨大芳 – 程天锡 – 王言綍 – 韦延秩 – 宾光椿 – 李维汉张廷栋 – 徐 培 – 田明理 – 范家驹 – 史之选 – 夏和清 – 饶孟任 – 张应济 – 李 凝 – 梁善济陈金华 – 段 维 – 郑猷宜 – 张学宽 – 李寿祺 – 余维翰 – 王文焕 – 张肇基 – 许树声 – 增 春陈焕章 – 林振先 – 董 镛 – 茹欲可 – 乔海峰 – 江绍杰 – 林 苍 – 邢 端 – 金 梁 – 苏兆奎张称达 – 郭辅唐 – 夏道辉 – 王景嵩 – 王慎贤 – 万宝成 – 杨靖恭 – 章锡光 – 王承佐 – 李景濂
终宋一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文强武弱老种经略相公是几品官! 虽然“武弱”,但也涌现出一批名将:岳飞,曹彬,杨业,范仲淹,狄青,王韶,种世衡,韩世忠,虞允文,辛弃疾,孟珙等等。鉴于题主已经给出了王韶、虞允文等答案,我们聊聊“文正公”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春闱考中进士,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位军事家。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延州是宋朝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冲,因此成为元昊对宋战争的第一个目标。1040年宋夏在此爆发“三川口大战”,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关辅震动。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顿军队,加强训练。改编军队,淘汰老弱残兵,加强训练,治军严谨,赏罚分明,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宋史·范仲淹列传》载:“范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 二、选贤任能,破格提拔。任用了狄青、种世衡,杨文广等名将。推荐种世衡知环州,推荐滕宗谅任庆州知州,荐举姚嗣宗充学官,举荐高敏为邠宁环庆都监主管蕃部事务,又有张亢、庞籍等骁将兴角崭露,这些名将屡建奇功,为抵御西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筑城修寨、坚壁清野。先后修筑清涧城、大顺城,修复了承平,永平等军事要塞,巩固边防。 四、发展军屯,增强实力。借鉴历朝屯田之策,在庆州实行军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增强经济收入以足军需。发展了商业,增强了收入,减轻了平民负担。 在此期间,范仲淹曾作名词《渔家傲·秋思》,我们欣赏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经过范仲淹几年的苦心经营,庆州已成为粮丰草茂、兵强马壮的边防要镇。最终扭转了宋对夏的颓势,逼迫西夏李元昊议和。 范仲淹后来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正”,是古代文官最高级别谥号。总的来说范仲淹堪称“出将入相”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