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板桥
郑板桥有哪些咏雪诗?如何赏析?

郑板桥有哪些咏雪诗?如何赏析?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板桥,号石田,是中国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他的诗词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其中咏雪诗尤为出色。本文将为您介绍郑板桥的几首咏雪诗及其赏析。  一、《咏雪》  “千里江陵一日还,百丈冰挂两崖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画卷。诗人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手法,表现了雪景的辽阔无垠。百丈冰挂两崖间,形象地描绘了冰川的壮观景象。最后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以春风化雪的景象,寓意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二、《题雪山图》  “雪山横绝青天外,飞鸟不过白云回。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来。”  这首诗以雪山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雪山横绝青天外,形象地描绘了雪山的险峻。飞鸟不过白云回,暗示了雪山的高远。最后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来”,则以飞鸿踏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勇敢和坚韧。  三、《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泊船,客中相识尽天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船月明江水寒。”  这首诗以夜晚泊船的场景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牛渚西江夜泊船,描绘了夜晚泊船的景象。客中相识尽天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相识于天涯海角的感慨。最后一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船月明江水寒”,则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咏雪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通过赏析这些咏雪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同时也能感受到咏雪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美好愿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词知识 2023-12-04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史籍记载5亲属成员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郑板桥别名:郑克柔(字)、郑燮国籍:中国清代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逝世日期:乾隆三十年(1765年1月22日)职业:画家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一代表作品:《板桥全集》《甘谷菊泉图》《兰竹芳馨图》《清光留照图》《墨兰图》《墨竹图题诗》等 人物生平2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 主要成就3 书法艺术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 史籍记载4 《清史稿》《清史列传·郑燮传》《扬州府志·卷四十八》《国朝耆献类征》 亲属成员5 曾祖:郑新万,字长卿,庠生。祖:郑湜,字清之,儒官。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母亲:汪夫人继母:郝夫人妻子:徐氏、饶氏叔:郑之标,字省庵。子:二子早卒,以弟子鄣田(字砚耕)嗣。

人物百科 2021-11-06
郑板桥养生长寿有秘诀 原来关键在这里

郑板桥养生长寿有秘诀 原来关键在这里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享年73岁,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高龄,这说明他养生有道。据说他曾在一封家书中讲述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可概括为:黎明即起食白粥;饭后散步千步宜;每天静坐有定时;遇事“糊涂”莫烦恼;睡前清心勿思想。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从中医角度分析认为,郑板桥的这些生活习惯充分体现了“固护脾胃”和“保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  黎明即起食白粥  这里包含三个重要因素:黎明时分、起床活动和食白粥,这其中蕴含着天人相应的中医思想。在太阳即将升起,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活动的时候,人也开始起床活动。辰时(早晨7~9点)胃经当令,是消化食物的最好时间。白粥,也就是大米粥。根据五行理论,大米等谷物属土,脾胃也属土,谷物入胃易于消化吸收,因而可养胃,并能快速为全身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气血。之所以“食白粥”,主要是考虑它最易消化吸收,适合早晨食用。  饭后散步千步宜  民间素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其实,不论百步也好,千步也罢,都是一个约数,具体还要因人而异。  饭后适当运动,有利身体气血畅通,可促进脾胃的运化。但如果运动过量,则会影响胃肠的血液供给,从而有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在胃中食物尚未消化的阶段大量运动,其重力作用还易造成胃下垂。《黄帝内经》中强调,饭后“四肢微动温衣”,意思是说饭后伸伸胳膊抬抬腿,感觉到浑身微微发热时,活动的“度”就达到了。  每天静坐有定时  养生有三种境界:首先是养体,再进一步是养气血,最高境界是养心神。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段话是说,气血充足,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东西、听声音、走路、拿东西等,都要消耗血气,如果过多地通过看、听、活动来愉悦精神,就会耗伤心神,气血过多消耗在这些地方,对心神的保养就没有足够保障了。因此每天定时排除杂念、闭目静坐,有助于保养心神。  可选择早晚时分,每次静坐10分钟左右,然后配合揉按太冲穴(足背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还有助于缓解视疲劳。  遇事“糊涂”莫烦恼  牛学恩介绍说,消化科门诊上的胃肠病,90%以上都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过多的郁闷烦恼导致肝气郁结,长期忧愁郁闷、思虑过多易耗伤心神,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周身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导致肝气横逆犯胃,伤及脾胃,有碍正常的脾胃功能,这时消化系统疾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因此,保健脾胃、颐养心神强调放松精神,这和郑板桥秉持的人生哲理“难得糊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糊涂”并非真傻,而是洞明世事,避开不必要的精神心理压力,实为人生处世的明智之举。量力而行,顺其自然,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才有助于身心健康。  睡前清心勿思想 //   中医讲,阳气入阴,人就会睡眠,阳气出阴,人即清醒。很多病人失眠,主要还是思虑过多,扰动阳气、阳不入阴造成的。睡前在床上听听柔和的音乐,全身放松、平静心绪、扫除杂念,有助于较快入眠。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揉按三阴交(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太冲穴,或者热水洗脚后揉按脚掌心的涌泉穴,都十分有助睡眠。  另外,老年人气血亏虚,也容易导致阳不入阴而失眠,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针灸来补益气血,从而改善失眠。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9-0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