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赐死隆科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康熙皇帝时期的夺嫡战争堪称是清朝之最,康熙为此事烦忧至死,最后在九子夺嫡的漩涡中含恨西去。 在康熙驾崩前,曾点名赐死1个男人,想让他为自己陪葬,扭转混乱的局势。 可惜棋差一招,康熙没能如愿,而雍正直到继位后,才明白父亲智慧。 遗诏赐死 京城风云变幻,头顶的太阳离日落用不了多久了。 康熙卧病将死时,召隆科多到畅春园穷庐寝宫,命张廷玉向他宣读了一道遗诏:“查隆科多党附皇阿哥,乱民害政,着即赐死,钦此。” 简短的遗诏,是康熙死前在“九子夺嫡”中最后一步险棋。 唯有干净利落的赐死,才能快速解决政治内患。 康熙在死前,已处理了不少像隆科多这样“能干忠心”的人,毫无缘由也毫无下文,没人知道是为何。 隆科多听到此旨后自当又惊又怕,他一直以为自己与康熙的关系比他父亲还要紧密,没料得结局要比父亲更凄惨。 隆科多父亲佟国维本是康熙舅舅,康熙对他十分尊重,所以满朝皆称佟国维为“国舅”。 而他姑姑是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他的姐姐妹妹是康熙的皇后和皇贵妃,一家老小都是皇亲国戚。 有这样好的背景,隆科多无需多做什么,就在宫中平步青云。 年轻时,他是康熙的一等侍卫,深得康熙信任,两人格外友好。 此后,隆科多官途步步高升,历任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等要职,其政治影响力不可小窥。 在康熙给他的朱批和谕旨中,常常不厌其烦地述及自己的饮食起居、身体状况,语气亲切,宛如家人,是其他人难享有的亲密。 隆科多能得此殊荣,却并非全靠他的家世,这从他兄弟及父亲的下场就能明白。 他的两位兄长鄂伦岱被处死、法海被革职,父亲佟国维更是病死家中郁郁不得康熙原谅,可见家世并非万金油。 隆科多是佟家路走得最远的一位,因为他做到了几个兄弟和父亲都没做到的,先君臣后亲属。 他与其父兄长辈迥异的性格,让他不爱刚正耿直,更爱圆滑世故,在“九子夺嫡”的戏码笑到最后,片叶不沾身。 其父亲佟国维因拥护八皇子党,惹得康熙震怒后,本也支持皇八子胤禩的隆科多立刻改了主张,成了“中立”党,讨得康熙的圣心。 可最终因为这夺嫡闹剧,康熙与他也生出间隙,在临终下了赐死遗诏,号称“佟半朝”的佟家就这样成了夺嫡之战的牺牲品。 两人的间隙源于隆科多当时的表面“中立”,一废太子时,佟家被牵连其中,隆科多父亲兄弟都被惩罚。 隆科多知道,康熙对结党营私以及攀附皇子的事极为痛恨。 所以此后行事十分谨慎,因为“中立”党,得康熙信任,在康熙五十年被封步军统领。 手握兵权的隆科多在地位上有了上升,他在暗中观察最有可能获得皇位的皇子后,选择了四皇子胤禛,与他偷偷接触结盟。 对此康熙早有预感,曾数次告诫隆科多:“此职得好名难,得坏名容易。即兄弟子侄家人之言断不可听信。” 但隆科多还是辜负了他的信任。 这些威胁了康熙集权的人,不论家世功勋,无一不下场凄惨,就如隆科多的哥哥与父亲一般。 与皇子结党这正是康熙碰不得的底线,而表里不一的隆科多不仅触碰了,还欺骗了康熙。 康熙当时已经将死,没有心力在做别的打算。 将隆科多赐死,是为了防止这个握有重兵和权力的人,搅乱爱新觉罗家的皇位继承。 但康熙显然思虑得更多一些,隆科多虽有二心,但他手中握有人、兵、权。 他的力量足以平息所有暗潮,是否再信任他一次,成了一招险棋。 错误转折 康熙与隆科多是表亲,他曾备受康熙信任,在康熙离京期间作为康熙的耳目,为他监视京师内外以及王公大臣的种种动向。 这一次,康熙也想用他。 但隆科多是不能信任的人,所以这个赐死诏书并非结局,而是威胁,因为还有另一遗诏在等着他: “隆科多听旨:隆科多着以原品进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仍领京师步军统领之职。钦此——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三。” 康熙的用意就是威逼利诱,让隆科多能擦亮眼,将他选取的继位人送上皇位。 若不这么做,就在新君继位时让他人头落地。 是罪是赏,隆科多自然分得清,但就在康熙咽气后,他却立刻“背叛”了康熙。 隆科多不顾康熙的遗愿,靠武力将四皇子胤禛推为继位人,并在雍正继位后大肆结党营私,将康熙谆谆嘱咐与信任忘在脑后。 隆科多宣布遗诏后,第一件事是将其他的皇子控制住,用武力镇压群臣。 这一行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隆科多信守康熙的遗愿,不愿让他刚死后皇子们就自相残杀兵戎相见。 二是隆科多背叛了康熙,修改遗诏推自己支持的皇子登位,用武力防止节外生枝。 不论是哪一种,除了隆科多和康熙本人外,都无法知道原因。 但无论哪一种,他都成了雍正的功臣,这正是其目的,隆科多自始至终都没想当骨鲠之臣,他要做坐收渔利的人。 隆科多早已抛却什么忠贞奉军的道理,兄父的惨状是隆科多不想要的。 所以之前此人用尽心机坐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的位置,就是为了能把路走长。 早在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任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时,他的才能政绩就变得十分平庸,还因为所属人员违法妄行被康熙批“不实心办事”。 当自己开始走下坡路不得康熙重用后,隆科多就将主意打到了雍正身上,两人私下会面一拍即合。 如今他愿望达成,雍正刚继位,就命隆科多“袭佟国维一等公爵”,并称隆科多为舅舅令其“辅政”。 康熙已死、自己又是新帝的功臣,隆科多的狐狸尾巴终于大摇大摆地露了出来,一扫之前卑躬模样。 在雍正继位开始的两年,隆科多拿了大把赏赐。 同时,他也回报给雍正一个“安稳”的内庭,但佟家的弊病到底也在他身上显现,他忘了君臣尊卑。 隆科多仗着自己是知晓康熙遗诏的唯一大臣,又是雍正登基的“功臣”,肆无忌惮地抬高了自己的位分,误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和雍正等价交易。 但其实清朝的皇帝一脉相承,各个对夺权擅权的事恨之入骨。 雍正二年,精明如隆科多,察觉出了雍正对自己的敌意,便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以为交出兵权便可以避免猜忌。 这本是个好举措,但隆科多到底触了逆鳞,像“戏耍”康熙一样“戏耍”了雍正。 交出兵权后,隆科多私下我行我素为自己包揽权势,且较之前更为严重。 隆科多之死 雍正终于明白了康熙当年为何对佟家父子痛下杀手,又为何死前要威胁隆科多。 因为此人从未老实地做个臣子,佟家虽忠心,但绝不是愿意臣服爱新觉罗之下的忠心。 隆科多不仅在吏部专断铨选,形成党派,还与皇帝的重臣戴铎、年羹尧,允禩的党羽阿尔松阿、苏努等相互勾结,朋党众多。 雍正曾对隆科多警告多次,在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就以隆科多、年羹尧罪行晓示群臣,命其党羽宜急解散,谕大学士、九卿等。 将其罪行公布并命令解散朋党,是雍正肃清的决心,也是隆科多最后一次机会。 此次罪行晓示后,隆科多本应循规蹈矩,杜绝结党行为。 但他却不知悔改,与之反其道而行,致使他们君臣二人的关系急转直下。 雍正三年六月,年羹尧妄参金南瑛一案,隆科多庇护年羹尧从中干扰审查被雍正怒斥,且革去太保职位。 此时隆科多才认识到什么叫“君是君,臣是臣”,纵使他手段了得,也没玩过一朝之君。 但念及朝臣影响以及隆科多的大量残党,雍正对他的惩罚,也不过是派往阿兰善山修城垦地。 真正让隆科多沦为丧家之犬的导火索,还要回到雍正“篡位说”。 雍正四年三月,隆科多私藏玉牒案被揭发,正在边界与俄使萨瓦进行谈判的隆科多被撤职。 在京城,顺承郡王锡保等奉旨审明隆科多41款重罪。 玉牒是皇室宗谱除了宗人府衙门,外人不得私看。 隆科多之所以能获得,是靠着十四皇子允禩亲信阿布兰。 隆科多在雍正处已经毫无价值,但他依旧冒死藏这玉牒,为的就是不被雍正杀死。 雍正继位的一大疑点就是十四皇子的更名,在雍正登基前,允禩名为胤祯,登基后即刻让十四皇子改名并将他终身囚禁。 许多学者通过历史证据分析,康熙可能传位于十四子,而并非四子,两人名字相似好做修改,所以隆科多在康熙死后做了伪造。 康熙迫胤祯改名允禩也是这个原因,而唯一可得知皇子是否改名,曾用名为何的证据,就是皇室玉牒。 隆科多私藏玉牒,恰巧佐证了雍正篡位的可能。 41条罪状以及与八皇子、十皇子、十四皇子等如出一辙的终身囚禁,更是别具意味。 历史从来都是赢家书写,同康熙、雍正两父子的权力争夺,确实显现出隆科多的谋略能力,但他实在自负。 贪图权势的隆科多屡次冒犯雍正,不把新帝放在眼中,将自己送入了死局,这种人常常在与上位者的合作中忘记自己的地位与能力。 康熙就是知晓隆科多善结党爱贪权的性格,对他起了杀心,但隆科狡猾的软硬兼施骗得了信任。 康熙对他的信任,造成了“雍正继位”的谜团,雍正对他的信任造就了朝廷一片腐败,权力四分五裂。 雍正六年六月,因私藏玉牒的隆科多死在禁所畅春园,“佟半朝”也彻底没落。 参考资料: 《领袖高门国舅之家》杨珍 《论雍正帝与隆科多的关系嬗变》刘梦柯 《论“隆科多案”与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马维仁 《允禵更名与雍正继位问题再探讨》吴秀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舅舅隆科多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隆科多这个“舅舅”之于雍正,不仅仅是从人伦层面对母家男性长辈的称呼,更是从统治秩序层面赋予其的尊崇头衔和荣耀身份,此话怎讲? 从人伦上讲,康熙包括雍正在内的所有儿子,都该称呼隆科多为舅舅 康熙皇帝和隆科多的亲戚关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康熙生母孝康皇后佟佳氏为隆科多的亲姑姑,从这里论,隆科多和康熙系亲表兄弟关系。 再者,康熙又先后迎娶了隆科多的两位姐姐,长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去世于康熙二十八年,而雍正早年就由这位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幼姐贵妃佟佳氏自康熙三十九年实际成为六宫之主(康熙没再册封皇后和皇贵妃),乾隆八年去世。 从这层关系来论,隆科多又是康熙的嫡亲小舅子。 《雍正王朝》隆科多剧照 由于大佟佳氏生前被册封为了皇后,按清朝皇家惯例,康熙的所有儿子,无论是否为这位孝懿仁皇后所生(实际上她一生没生下儿子),都应该奉她为嫡母(意思是亲妈),各自的亲妈反而只能称为生母。 这样一来,孝懿皇后的亲弟弟隆科多,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康熙所有皇子的共同舅舅,并且是法统上唯一的嫡亲舅舅。 所以,题目中所说只有雍正称呼隆科多为舅舅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雍正所有同母及异母兄弟,都应该称呼隆科多为舅舅。 同时呢,有一点也不能否认,由于雍正自幼由孝懿仁皇后带大,他也的确比其他兄弟们更有资格、更应该称呼隆科多为舅舅。 孝懿仁皇后剧照 从统治秩序上讲,隆科多的“舅舅”之称,对象是所有大臣,所有子民 雍正继位后不久,就传下谕旨给到内阁:隆科多应称呼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知内阁说,今后凡写到隆科多名字时,在其本兼各职前面要特意加上“舅舅”二字,这意味着隆科多这个“舅舅”已不仅仅是人伦层面的关系称谓,更是一种带有荣誉和头衔性质的皇帝赏赐了,并且形成了定制。 《康熙王朝》雍正剧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但雍正的所有同母及异母兄弟,包括所有的雍正朝大臣,雍正朝子民,都应该尊敬地称呼隆科多一声“舅舅”。 事实上,隆科多本人也严格遵从了雍正的这一称谓规范。在给雍正的奏折中,隆科多用的落款就是“舅舅奴才隆科多”。 所以,隆科多的“舅舅”称谓,即是一种皇家亲戚关系的确认表达,亦是一种雍正为加强统治秩序的笼络手段,里面隐含的内容真可谓相当丰富,绝非题目中说的那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雍正和隆科多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又是将隆科多称为忠臣,又是将隆科多称为功臣,又是将隆科多称为良臣,对隆科多推崇有加。可仅不到六年,隆科多就被雍正颁布四十一条大罪,囚禁于畅春园附近的三间屋子里,于雍正六年六月去世。隆科多到底干了什么?致使雍正对他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为什么说隆科多是雍正的恩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于圆明园。 按道理来说,康熙未立太子,临终之前身边应该有各位皇子以及各位大臣才对,可事实是康熙临终之前,身边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隆科多,一个是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隆科多、胤禛恰好分别担任着两个不同的重要角色。隆科多负责宣布康熙临终前的继位诏书,而胤禛则负责继位,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也太巧合了吧! 时间往前一推,就会发现这一切并非是巧合,倒更像是阴谋。 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在南海子的皇家狩猎场打猎,可能是由于冬天的原因,康熙在十一月七日那一天突然间感上风寒。当时的康熙已经将近七十岁,年纪过大,害怕出现意外,只能先回到畅春园修养。 不得不佩服康熙的身体,明明已经将近七十岁,却在患病的当天就已经出了一身大汗,这是病情转好的现象。 康熙为了病情能够快速转好,下令十日到十五日期间他停止处理朝政,任何大臣都不准以政事打扰他。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皇帝生了病,不管是宗亲还是大臣,肯定一个比一个关心,一个比一个注意。因此,集体决定在十日那一天到畅青园去看康熙。结果,人还没到畅春园,康熙就下令,不需任何人来看他。 没有办法,康熙已经下令,宗亲与大臣只能不去。可在这期间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人是隆科多,另一个人是雍正。 隆科多是例外并不奇怪,因为他负责康熙的安全工作,而雍正是例外,那就奇怪了。 康熙“不需要任何人”中的任何人包括雍正,可雍正不顾康熙的命令从十日到十二日连续三天,有规律的每天三次派人到畅春园去看康熙,这多多少少让人难以理解。 当时的康熙正处于生病当中,原本就虚弱,正是因此才下令停止处理朝政,不准任何人来看他。可是雍正却三番五次的派人去看他,将他的命令视若无睹,竟然没有得到一丁点的指责,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其实这其中的秘密在于——隆科多。隆科多负责康熙的安全工作,他想让谁进,谁就能进,他想不让谁进,谁就不能进。而雍正作为他所依附的对象,他没有理由不让雍正进,也因此雍正能够三番五次的派人去看康熙。 康熙在十日那一天不准任何人去看他,而在十三日那一天驾崩,在这期间,畅春园内到底发生了什么,谁都不得而知,只是知道康熙在临终之前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而负责宣读继位诏书的是隆科多。 由于康熙的死太过于神秘(雍正为什么三番五次的派人去看康熙?期间发生了什么?),皇位的继承透明度太低(明明当时受宠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为什么到头来是雍正即位?),世间纷纷出现传言,是雍正联和隆科多毒死康熙,自己写继位遗诏,宣布自己继位。 世间的传言有很大的概率是真的,也有很大的概率是假的。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是真的,隆科多作为雍正继位的重要因素,成为雍正的恩人并不意外。如果是假的,隆科多作为内应,时时刻刻为雍正提供康熙的病情情况,从孝的方面来说,倒不失为雍正的恩人。 从受宠到失宠 雍正继位仅一年,对隆科多的恩赐就达到了“天大”的地步。 先是让隆科多继承他父亲佟国维的一等公爵。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去世,但是康熙却一直扣着这个一等公爵不肯给隆科多,直到雍正继位才将这个一等公爵给隆科多。 后是任命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吏部是六部中最可怕的部门,说简单点就是人事部,专门负责考核,而隆科多这个吏部尚书就是吏部的老大。 隆科多在担任吏部尚书的同时,依然担任步军统领,负责京城九门的安全。 在朝中掌管人事,任何人都怕他隆科多,而在外面负责九门的安全,一声令下就可集合两万大军,真的是可怕至极。 除了赏赐爵位、官职之外,雍正还赏赐隆科多双眼孔雀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鞍马紫辔,每一件都是当朝显贵才配拥有的物品。 雍正在对隆科多的称呼上与其他人不同,由于隆科多的两个姐姐,一个是康熙的皇后,另一个是康熙的贵妃,所以按辈分来说,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但是皇族在公开的情况下从来不讲辈分,只有在私底下才会讲辈分,毕竟皇帝是九五之尊。 可是雍正却经常在公开的情况下称隆科多为舅舅隆科多。 雍正虽然对隆科多宠信有加,但是隆科多却不知道为何,总觉得雍正有一天会拿他开刀,所以提前将财产藏到亲友的家中与西山寺庙当中。这件事情不知为何被雍正所知,雍正怒斥隆科多不守臣子之道,在私下里贪污受贿。 雍正二年十一月,隆科多主动辞去步军统领一职,大有一副向雍正示弱的势头,但是雍正并没有放过他。在雍正三年六月,雍正免去了隆科多二儿子玉柱的乾清门头等侍卫、总理侍卫事、銮仪卫使等职务,几乎相当于开除,很明显即将要拿隆科多开刀了。 果不其然,就在雍正三年年末,雍正以隆科多包庇年羹尧为罪名,免去隆科多太保一职(虚职),命令其到阿兰善山修城池。 从这一年开始,隆科多一直活在无可奈何之中。雍正先是将他派到阿兰善山,再是将他派到阿尔泰山主持准噶尔与喀尔喀的游牧边界事宜,然后再是派到俄罗斯边境,与俄罗斯谈论划定边界事宜。 雍正之所以将隆科多派遣在外,主要是因为如果隆科多在朝内,朝上的大臣没有人敢说他的不是,只有将他派到外面,朝上的大臣才敢说他的不是。 由于隆科多不在朝中,再加上雍正要整治隆科多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因此不断的有大臣弹劾隆科多,紧接着隆科多就被扒出了等等贪污的证据,刑部拟罪,直接拟了一道斩立决。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隆科多被人举报私藏皇氏族谱,也就是所谓的“玉牒”。如果说仅仅是举报,没有从家中搜出,那可能事情很容易解决,可是硬生生的从家中搜出,这下事情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身在俄罗斯边境的隆科多直接被调回,等待他的是四十一条罪名以及囚禁。 雍正元年隆科多还是雍正的近臣,可是到了雍正二年,仅一年之隔,雍正就将隆科多视为眼中钉,不断的敲打隆科多,到底是出现了什么情况,致使雍正对隆科多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其实要说情况的话,什么都没有发生。 隆科多犯下的真实罪名并不重 当时隆科多真正的罪名无非是贪污受贿、利用自己是吏部尚书的身份,到处安插党羽,排除异己,将这个过程称之为“佟选”而已,完全对雍正构不成任何威胁(雍正不是白痴,不会看着你扩大自己的势力)。 再加上他早在雍正二年就已经将兵权交出,雍正根本无需将他囚禁至死,只需要提醒他一下,该退休了,他也就退休了。 可是雍正却偏偏要将他囚禁至死,这其中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隆科多知道雍正的秘密,雍正怕他胡说,所以将他处死。 这个秘密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雍正篡位的过程”。 这并非是无稽之谈,雍正的继位过程原本就富有阴谋色彩,再加上他在继位仅一年就先后处死康熙的近臣赵昌与魏珠,这两个人所犯之罪都是鸡毛蒜皮的小罪,可是雍正却将他们俩人都处死了,这是为何呢? 再者说,雍正囚禁隆科多的地方很有意思,恰好就在畅春园附近,也就是当年康熙驾崩的地点。将隆科多囚禁于此,很有可能是要隆科多向康熙谢罪。 俗话说,得知他人秘密的人,虽然能够震慑他人,但也有可能被他人灭口。 隆科多身为雍正的稀有重臣(雍正自己说的),而雍正在继位的第二年就翻脸,期间隆科多并没有得罪过雍正,如果说不是因为他掌握了雍正的秘密而被杀,真的找不出他被杀的其他理由。 结语 雍正急于杀害隆科多,给清朝的领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隆科多在与俄罗斯谈判的过程中,坚持要俄罗斯必须将侵占清朝的领土归还。就在谈判即将成功,签订条约的时候,雍正突然下令将隆科多从边境捉拿回朝。当时的议政王大臣当既就表示反对,希望等隆科多在这边把事情办完再捉拿回朝,可是雍正不肯,以至于后来代替隆科多的策凌屡次让步,导致清朝丧失大量的国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为何囚禁隆科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隆科多犯了大罪四十一条,如果他不是皇亲国戚,在就理当处死,但是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也是前朝康熙皇帝的小舅子加表弟,所以被处圈禁。雍正专门在畅春园外的空地上给隆科多盖了三间房用于圈禁隆科多,这说明雍正是真的不愿意再有人和隆科多有什么交流了。 那么隆科多究竟犯的什么罪?为什么雍正登基之初对隆科多赞赏有加,并且公开称隆科多为舅舅,但是短短的两年之后,就开始了对隆科多的清算呢?这还是有一定的疑问的,毕竟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传闻、文艺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认识,那就是隆科多在雍正继位的问题上做出过关键的贡献,这友谊的小船怎么说翻就翻了呢?我们还是根据一些史料和现象来看看雍正和隆科多究竟是怎样的一段恩怨情仇。 首先说说他们之间的“恩”。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是后来的一些文艺作品,都承认一个事实,就是隆科多对雍正是有“恩”的。但这个“恩”的大小描述不同,甚至雍正后来都对这个“恩”开始不认账了——在他所著的《大义觉迷录》当中为了彰显继位的正统性,几乎否定了隆科多在雍正继位当中的作用。 但是从现雍正登基之后,对隆科多表现出来的赞赏,亲近,言必称“舅舅”的现象来看,隆科多的作用还是不能忽视的,至少,康熙的时候,作为九门提督的隆科多,没有成为雍正继位的障碍。要知道,如果隆科多刻意阻挠的话,雍正的继位未必会顺利如此。 在雍正登基之后,对隆科多也是“投桃报李”一再加封,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礼部尚书,步军统领,一等公等等,隆科多一下子就成了朝廷位高权重炙手可热的数一数二的人物了,这一切肯定不是因为隆科多的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大,知恩图报的成分应该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这个时候雍正和隆科多是处在“蜜月期”的,但是这个蜜月期真的不长。 第二,说说他们之间的“怨”。雍正和隆科多之间怨从何来呢? 综合来看,这个怨来自于隆科多的成分多一些,也就是隆科多把自己给雍正的那个“恩”太当回事,放不下了。给了别人恩惠,而受到恩惠的人也付出了相应的回报,聪明人应该知道,这一回合的事儿就应该翻篇了,但是隆科多却不然,居功自傲的他开启了“信口开河”的模式: ——自比诸葛亮白帝城托孤。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这是隆科多对自己在雍正继位问题上的作用的总结,他自比“刘备托孤”的诸葛亮,并且比诸葛亮要凶险的多。那雍正算什么?阿斗? 这应该是雍正的第一怨。 ——口无遮拦,经常自吹自己的权力如何了得,九门提督可以调兵两万。这就涉嫌对雍正进行威胁了:你要是不对我好点,我随时有调兵的权利噢!不知天高地厚的信口开河,即使是“舅舅”,雍正心里也不会高兴。 这是雍正的第二怨。 ——位高权重忘乎所以,居然插手雍正的权力,在朝廷用人方面独揽大权搞起了“年选”,他推荐的人选必然要优先得到任用,这就相当于开始扶持自己的势力,势力大了,那皇上的危险也就大了,这算是犯忌也就是俗话说的“僭越”。 雍正的怨恨能不大吗?这是第三怨。 ——贪污腐化,纵容子女胡作非为,这一点倒不是隆科多独有的毛病,自古以来权高位重的朝廷官员,很少有不贪污腐化和纵容子女胡作非为的。 这勉强算是雍正的第四个怨恨吧! 雍正的怨愤就是隆科多的罪过。其实隆科多还有一个罪过,就是私藏皇家玉蝶。皇家玉蝶,就是皇室的族谱,很详细的记录皇家的宗脉和各皇子的生辰,生母等皇家机密。隆科多私藏皇家玉蝶近乎于“谋反”,朝廷法度“谋反”是要杀头的。但是,雍正最终还是没有杀隆科多,只是给他罗列了四十一条罪状,缉拿抄家,然后在畅春园外的空地上盖了三件房子把隆科多单独囚禁起来了。 当然,不久他就死了,究竟是怎么死的,无从知晓。雍正为什么没有杀了隆科多呢?这就要说说隆科多和雍正的“情”了。雍正和隆科多是有亲情的,他们是实在亲戚。从隆科多的爷爷佟图赖那辈上,佟家和爱新觉罗家族既开始联姻联亲。佟图赖的女儿嫁给了顺治,并生下了康熙。佟图赖是康熙的外祖父,还是亲亲的外祖父。 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舅,又是康熙的岳父,佟国维的女儿嫁给了康熙,并且是皇后。这样一来,隆科多就成了康熙的小舅子加表弟。皇亲加国戚,双料的。所以,尽管到了雍正这里佟家已经没有人在宫中,但隆科多的“舅舅”身份的确是很贵重。雍正不忍心,也不敢随意讲隆科多处斩或赐死——这个“杀舅舅”的罪名他不敢担。自家亲戚,也就不必赶尽杀绝。 最后说说隆科多与雍正之间的“仇”。 隆科多尽管居功自傲,很得瑟,也很贪婪,同时也做了好多“僭越”的行为,但是隆科多没有真正的威胁过雍正的地位,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威胁江山社稷的事,相反,在雍正打击隆科多之前,隆科多奉命到边境与进行领土谈判的时候,隆科多表现出来的责任胆量和气节还是可圈可点的。 所以说,雍正对隆科多谈不上“恨”。隆科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并且不知道闭嘴,犯了雍正的大忌。无论如何不能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隆科多曾经背叛康熙,倒向雍正,那么隆科多曾是雍正心腹,为什么最后雍正要除掉他?他做了哪些事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雍正即位后的近三年间,隆科多究竟为雍正做了什么?由于他参与密忽,迹近卧榻,所做的事情,几乎很少记载。有传言说,他经常陪雍正喝酒,雍正酒量极好,经常把隆科多喝得人事不省,雍正方令人把他抬出,而雍正自己还照常处理政务。从雍正即位后第一次朱批年羹尧的话看,隆科多毫无疑问参与机密,他与年羹尧一样,是雍正初年的台柱子,所以雍正称他为稀有大臣。 但隆科多究竟做了什么?大概是稳定政局、收拾反对雍正的人。由于他身任步军统领,又是总理大臣,由此可以想见,他与雍正常常密谋机密事情。雍正给年羹尧的朱批,经常有“除怡亲王、舅舅外,再不令一人知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形。 与年羹尧张扬的个性不同,隆科多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的事,因此为官谨慎,在给雍正的奏折中,都用“舅舅奴才隆科多”这样谦卑的称谓。以他同雍正的交往和对雍正的了解,即便一时受到无比的宠信,他也不相信雍正会永远信任他。与年羹尧似乎要效力到底不一样,隆科多与雍正好像只是利用关系,是临时的合作和组合,因此他早就把财产转移到西山和亲属家中。他说过“白帝城之日”,就是死期已至之时。 雍正四年正月,年羹尧刚被赐死,隆科多成为“宠臣”中排在第一号的整治对象。但由于除掉允禩等反对力量迫在眉睫,雍正派隆科多去阿尔泰岭,与策妄阿拉布坦议定准噶尔与喀尔喀的游牧边界,之后再与俄罗斯划定边界。雍正明确对大学士、九卿说:隆科多有种种罪恶,应置重典,如果此次他能实心任事,朕必宽宥其罪;如果心怀叵测,朕必将他治罪。 雍正给隆科多派的这个“差”是“长差”,也是“边差”,用意是先把他挂起来,何时需要整治他,再让他回来。其次,让他远离京城,到边远之地,隔断他与朝中的联系。再次,就是让大臣放手揭发隆科多的问题,为将来整治做好准备。雍正的政治智慧确实高超 到了十月,顺承郡王锡保等遵旨审奏隆科多罪案四十一款,包括大不敬之罪五、欺罔之罪四、紊乱朝政之罪三、奸党之罪六、不法之罪七、贪婪之罪十六。 对刑部等拟定的罪行,雍正最在意的是康熙去世时,隆科多并不在御前一款。因为如此一来,等于雍正即位是“自立”,因此他特别召议政王大臣、内阁、九卿等,发布谕旨说: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实不容诛,但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唯隆科多一人。今因罪诛戮,虽于国法允当,而朕心则有所不忍。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赃银数十万,从家产中追完。 雍正为什么把隆科多囚禁在畅春园?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隆科多对康熙有罪,假传诏旨,雍正要他反省。而这个罪可能就是隐匿康熙遗诏。隆科多监押在畅春园不久,雍正又审理宗室贝勒延信的20大罪,与隆科多在一处监禁。次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隆科多、胤祥为何都很讨厌年羹尧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年羹尧被群臣弹劾了92条大罪,每一条都可以要了他的命。雍正皇帝含着泪,将这位47岁的抚远大将军赐死了。 那么是哪位高人,提醒雍正,一定要赐死年羹尧的呢?其实这个高人就是年羹尧自己。如果年羹尧的行为稍微收敛一些,也不至于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被收拾了。 但是造成这件事的,却至少有4个人。这4个人分别是:雍正、隆科多、胤祥以及年羹尧本人。 一、雍正把年羹尧捧太高,所谓捧杀不过如此。 雍正之所以能安稳夺取皇位,除了因为隆科多手握九门提督之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羹尧。 当时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手握四川、甘肃、陕西三个省的军权,可谓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当时已经嫁给雍正,成为了雍正的侧福晋。 所以说,在康熙去世以后,年羹尧肯定第一时间站在妹夫这一边。朝内有隆科多,朝外有年羹尧,雍正上位的筹码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雍正对这两位充满了感激之情。雍正将隆科多任命为吏部尚书,同时依旧手握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权,此外,雍正还让隆科多承袭了一等公爵的爵位,隆科多瞬间成了出将入相的大人物了。 年羹尧也不简单,和隆科多一起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此后又让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成为了西北的最强王者。 那时候雍正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年羹尧身上,只要年羹尧击败罗卜藏丹津的叛军,那他就是清朝最大的功臣,也是雍正最大的功臣。 因此这事儿办成以后,年羹尧要什么,雍正就给什么。比如说年羹尧常常为自己的心腹要官做,只要年羹尧开口,雍正查都不用查,直接批准。此外年羹尧的手下人贪赃枉法,只要年羹尧一句话,雍正就彻底赦免了这帮人,依旧让他们官复原职。 这么一来,年羹尧就成了朝臣们的众矢之的了。原因很简单,年羹尧这家伙破坏规矩啊!单纯贪污好解决,破坏规矩就不成了。如果大家都破坏规矩,那好不容易建立的生态链,可就彻底被毁掉了。 因此雍正越放纵年羹尧,大家对年羹尧就越恨得牙痒。雍正对此不管不顾,把年羹尧捧上了天,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总之这么一搞,年羹尧距离跌入万丈深渊,也就不远了。 二、隆科多和胤祥对年羹尧深恶痛绝。 这两个人和年羹尧本身没有多少交集,但是雍正强行让他们发生了交集。雍正将年羹尧的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做儿子,以此加强两人之间的感情沟通。 此外雍正每次写信给年羹尧的时候,都不忘在其中加上一句:怡亲王胤祥每日都在想念着抚远大将军啊! 雍正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他手下的铁三角能够相处和睦。只有内部团结一致了,才能一致对外,打胜仗。 可问题是,年羹尧对这些献殷勤的事情,压根就不上头,表现得非常冷淡。或许在他眼里,隆科多和胤祥,都比不上自己。 隆科多当时担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选拔任命工作。因此他利用职权,选了不少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这事儿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暗地里称之为“佟选”。(隆科多姓佟,是佟国维的第三子。) 可年羹尧平定叛乱以后,一拨又一拨地推举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彻底盖过了隆科多的风头,严重伤害了隆科多的利益。大家私底下又称这一现象为“年选”。 这事儿隆科多可不能忍了,所以说,在年羹尧落难以后,隆科多是落井下石的重要人物。 那么年羹尧又是怎么得罪胤祥的呢?原来胤祥当时正在主抓反贪的事情。可年羹尧手下在四川、陕西各种贪赃枉法,在被胤祥查处的时候,年羹尧只需要向雍正打个招呼,他们就没事儿了。 这还得了?这使得胤祥在反贪的过程中,再也硬不起身子做事了。毕竟开了这个口子,谁都能拿这些事情说事,胤祥已经被年羹尧搞得没有公信力了。 胤祥可是雍正的亲兄弟,正儿八经的常务副皇帝,得罪了胤祥,你觉得年羹尧还有好果子吃吗? 三、说到底,还是年羹尧自己作死。 之前提到的那些都不算事儿了,年羹尧的排场可大了去了。他平定叛乱以后,回京述职。雍正给予了极高的迎接规格,甚至让一帮王公大臣都跪在路边迎接年羹尧。 年羹尧看到这一情景,不仅没有下马扶这帮人起来,反而只是微微点头,随即傲慢地骑着马走了,似乎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可把那些王公大臣给气炸了。 到了京城以后,年羹尧散漫不羁,压根就没有人臣的礼节,对谁都非常傲慢。甚至在雍正跟前,都张着两条腿坐,这在清朝是严重的犯上之举,可雍正都对此表示谅解。 最让人气愤的是,年羹尧在京城中,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第二个皇帝,什么政务他都要插手。没事儿就让人宣传他在西北的功绩,这可把周围的人给烦透了。 雍正也开始反感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曾经多次旁敲侧击,希望年羹尧能收敛一点。可年羹尧压根就不接招,依旧我行我素,这不是找死吗? 总结:雍正能把控一切。 雍正之所以如此放纵年羹尧,其实压根就不害怕年羹尧起兵造反。因为自从雍正对年羹尧不满以后,就开始挖墙脚了。年羹尧的众多亲信,都被雍正收为己用。 最突出的就是岳钟琪,他是年羹尧的副将,却在关键时刻倒向了雍正,从而使得年羹尧一败涂地。到最后,年羹尧连摊牌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长吁短叹,等到命运的裁决了。 回过头来看,雍正才是那个高人啊!欲令其亡,必令其狂。雍正就是要捧杀年羹尧,让年羹尧忘记自己是谁,再对年羹尧下手,也就没那么多反对的声音了。 很多人会问,雍正想收拾年羹尧,需要费那么大劲儿吗?当然需要! 首先,年羹尧是雍正上位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有大功。 其次,年羹尧说到底,还是雍正的大舅哥,大家还有亲戚关系。 再者,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立下大功,是有功之臣。 如果雍正不找个理由,随便就这么把年羹尧给宰了,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谁还敢继续为雍正皇帝卖命?所以说,要杀年羹尧,就必须要凑齐理由。自己凑不齐,就多找几个人一起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隆科多(?—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佟国维子,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因曾经帮助雍正秘密登基(后书记载,不实),于雍正三年(1727)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佟佳·人物生平3佟佳·历史评价4佟佳·家族成员5佟佳·轶事典故6佟佳·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佟佳·隆科多别称:隆中堂字号:字竹筠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1728年主要成就: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旗籍:满洲镶黄旗 佟佳·人物生平2 隆科多是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就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为属下违法,康熙帝责备隆科多没有实心办事,故而罢免其副都统、銮仪使的职务,仍在一等侍卫上行走。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授为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隆科多出任步军统领后,康熙通过朱批告诫他:“你只须行为端正,勤谨为之。此任得到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你的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这些人初次靠办一两件好事,换取你的信任,之后必定对你欺诈哄骗。先前的步军统领费扬古、凯音步、托合齐等,都曾为此所累,玷辱声名。须时刻防范。慎之!勉之!”字里行间中透漏出康熙对隆科多的关爱之情。但是康熙也同时指出,隆科多必须同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保持距离,不参与结党才可以保住步军统领的位子。朱批中的告诫之语也让隆科多如头上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事时时谨 佟佳·历史评价3 《清史稿》:雍正初,隆科多以贵戚,年羹尧以战多,内外夹辅为重臣。乃不旋踵,幽囚诛夷,亡也忽诸。当其贵盛侈汰,隆科多恃元舅之亲,受顾命之重;羹尧自代充昷为大将军,师所向有功。方且凭藉权势,无复顾忌,即於覆灭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圣所诫,可不谨欤!雍正帝: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 佟佳·家族成员4 曾祖:佟养真(?—1621年)早年投靠努尔哈赤,编入汉军八旗;因避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名讳,清朝史书改称其为佟养正。祖父:佟图赖(1606—1658年),汉军镶黄旗人,封一等公,领汉军正蓝旗旗主,为康熙帝外公。父亲:佟国维(?—1719)。伯父:佟国纲(?-1690)。姑母:孝康章皇后(1640-1663),康熙帝生母。姐姐: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弟弟:庆复等。岳兴阿 佟佳·轶事典故5 有传闻说,隆科多的嫡子岳兴阿,因母亲被残害死于非命,痛恨乃父及其宠妾,待到隆科多罪行暴露,遂落井下石,“乃请清查家财入官,遂刑讯伊父爱妾,以报私恨。”时人不知就里,甚有议岳兴阿不孝,“残逆如此”。传闻基本属实,但就现有资料所证实,刑讯隆科多爱妾的却并非岳兴阿,而是隆科多的堂兄弟夸岱,夸岱为佟国纲的第三子,鄂伦岱及法海之弟。夸岱与隆科多为平辈之人,而隆科多的爱妾毕竟是他们家族的成员,中国人向来主张家丑不可外扬,故而雍正择其审理此案,在人选上是比较恰当的。至于岳兴阿有无借机报复,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伊父爱妾在名分上究属其庶母,皇帝定然不会指派这个差事给他,但私下里有无请托堂叔伯为自己出气,则很难有所定论。说起隆科多的这位爱妾,那可着实不简单。她本人当时已并不年轻,据现有资料显示她与隆科多相守至少超过三十年,二人感情甚笃,隆科多对她的痴迷绝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能用“美色惑之”就解释得清的。隆科多妻妾 佟佳·史籍记载6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五·列传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