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隋唐洛阳城演出时间表2023(应天门+明堂天堂+九州池)?下文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绍。说到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这个地方是隋唐时期的都城,如今也是洛阳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中明堂天堂,应天门和九天池是这个景区著名的景点。而且各个景点都有非常精彩的演出,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演出时间吧!1、演出时间表应天门明堂天堂九州池2、夜游亮点为了给大家带来更好的游览体验,景区特新增游览观演内容:应天门:每周五至周日增加《花钿舞额妆》《双舞柘枝》《执扇芳华》《时世妆》《兰灯初上》等常态演出;明堂天堂:每周六、日增加《神都潮夏夜》国风音乐节专场演出;九洲池:开启“夜游九洲”全新演艺,在暑期每天增加迎宾礼、光影秀、水幕演出等20余场精彩演出;每周五至周日增加《神都夜宴》剧本式国风音乐盛宴。3、营业时间隋唐洛阳城景区夜游期间营业时间延长,具体为9:00-22:30,21:30停止售检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西魏八柱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们是西魏时期的八大权臣,对隋唐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西魏八柱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对隋唐建立的贡献。 西魏八柱国是西魏时期的八大权臣,分别是宇文泰、李虎、李渊、杨忠、杨坚、王雄、王僧辩和尉迟恭。他们在西魏时期掌握了实权,对国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宇文泰是八柱国之首,他在西魏时期担任宰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的大权。其他七位柱国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有所建树,共同维护了西魏的稳定。 西魏八柱国对隋唐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们在政治上为隋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西魏末年,八柱国中的宇文泰和杨坚分别建立了北周和隋朝,取代了西魏的地位。这两个朝代的建立,都是在八柱国的支持下完成的。尤其是隋朝的建立,更是在八柱国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隋朝的建立,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其次,西魏八柱国在军事上为隋唐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西魏时期,八柱国中的李虎、李渊、杨忠等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在战争中屡建奇功,为隋唐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隋朝灭陈战争中,八柱国之一的杨素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平定了江南地区,为隋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最后,西魏八柱国在经济上为隋唐的建立提供了物质保障。在西魏时期,八柱国中的王雄、王僧辩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家,他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些举措为隋唐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隋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均田制、大运河等,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之,西魏八柱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隋唐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才使得隋唐能够顺利地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时期,中国历经五位皇帝的治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消灭高句丽。那么,为什么这五位皇帝如此执着于这个目标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北方的高句丽国却一直是中国的一大威胁。高句丽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高句丽与中原王朝进行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战争。在这期间,高句丽曾多次侵犯中国的领土,给国家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隋唐五代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都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首要任务。 二、国家利益 隋唐五代皇帝对高句丽的执着,还源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首先,高句丽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交通要道,控制了这一地区就等于控制了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远东地区的通道。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高句丽国内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因此,消灭高句丽,夺取其丰富的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情感 隋唐五代皇帝对高句丽的执着,还与民族情感有关。在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双方发生了许多惨烈的战斗,无数的士兵和百姓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消灭高句丽,不仅是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更是为了复仇,为了给战死沙场的将士和百姓讨回一个公道。这种民族情感,使得隋唐五代皇帝更加坚定地将消灭高句丽作为自己的使命。 总结:隋唐五代皇帝之所以执着于消灭高句丽,既是出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出于民族情感的需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使得隋唐五代皇帝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放弃消灭高句丽的目标。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但隋唐五代皇帝的努力和拼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勇的将领和他们的家庭故事引人入胜。其中,隋唐时期的名将罗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智谋和坚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传奇。 罗艺,字文达,唐朝初年的一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是北周时期的一名将领。隋朝末年,他在陈国任将军,后来又投靠了李渊,成为了唐朝的一位重要将领。 罗艺的军事才能非常出色。他在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的许多战役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指挥才能。例如,他在平定王世充的叛乱时,以少胜多,一举击败了王世充的大军;在攻打窦建德的战斗中,他以精湛的战术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击破了窦建德的防线。这些战绩,都充分证明了罗艺的实力之强。 除了军事才能,罗艺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唐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他曾多次参与朝政,对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还曾任唐朝的左武卫大将军,封爵为燕国公,是唐朝初年的重要人物之一。 总的来说,罗艺是一位英勇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智谋和坚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传奇。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裴行俨(?—619年),字守敬,河东郡河东县人,隋唐时期将领,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早年跟随大将张须陀,骁勇善战,有万人敌之称。屡立功勋,受到小人栽害。大业十三年(617年),投靠瓦岗起义首领李密,授上柱国、绛郡公。武德元年(618年),兵败于偃师县,不得已投降洛阳,迎娶王世充侄女, 待遇优厚,惮其威名。王世充称帝后,授左辅大将军。武德二年(619年),图谋发动政变,复立越王杨侗,事泄被杀。 人物生平 投靠瓦岗 裴行俨,是隋末将领裴仁基之子,为人骁勇善战。大业十三年(617年),裴仁基奉命率军讨伐瓦岗寨,虽然多有胜利,但却屡遭监军御史萧怀静陷害。于是裴仁基、裴行俨父子杀死萧怀静,率领部众投靠瓦岗寨。瓦岗寨首领李密封裴仁基为上柱国、河东郡公,裴行俨为上柱国、绛郡公。 世充所俘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将与王世充决战,裴仁基献计分兵偷袭洛阳,但没有得到李密的采纳。当时李密的部将单雄信率军驻扎在偃师。王世充袭击单雄信营垒,李密派遣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被流箭射中,坠落马下。程咬金驰马救援,连杀数人,趁王世充军后退之机,抱起裴行俨驰马回奔。追兵用槊刺击,程咬金折断其槊,斩杀追兵,得以免于此难。不久,李密军大败,裴氏父子都被王世充俘虏。王世充因为裴氏父子都是骁将,很是礼遇他们,并把兄长的女儿嫁给裴行俨为妻。 谋泄遭杀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称帝,任命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每次攻战,都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王世充忌惮裴行俨的威名,对他很有些防范和猜忌。裴仁基知道王世充的意思,心中很是不安。同年五月,裴仁基与裴行俨、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数十人谋反。裴仁基令陈谦在给王世充进食时,拿匕首劫持王世充,令裴行俨率兵在台阶下接应。等大局已定,就复立越王杨侗为皇帝,并且辅佐他。事变快开始时,将军张童仁得知他们谋划,向王世充告发他们,王世充将裴仁基等人全部杀死,并夷灭他们的三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高句丽只是个弹丸小国,为何隋唐两朝,四位帝王倾尽国力也要灭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高句丽虽然只是一个弹丸小国,但它在我国历史上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特别是在隋唐史中更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隋朝都是因为隋炀帝三征高丽失败而引起天下大乱,使得李唐夺取天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隋唐前后四位帝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灭高句丽呢? 高句丽由来 公元前108年,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在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设立四郡,玄菟郡就是其中之一。汉高宗时期,小国扶余的王室成员为了争抢王位内部倾轧,扶余王族朱蒙在斗争中落败,率领一部分族人逃到玄菟郡,寻求汉朝庇护。 高宗为了安抚朱蒙,同意其部族在玄菟郡扎根生活,后来朱蒙在郡内建立高句丽,也就是说高句丽是在中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此后高句丽一直依附汉朝而存在,到了王莽篡汉时期,王莽封高句丽为侯国,并为其改名为“下句丽”,在东汉光武帝时期,高句丽掌权者开始自称王爵。 《三国志》: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欲不行,强迫遣之……莽大悦,布告天下,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当此时为侯国,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 高句丽能够逐步强大起来,得益于中原王朝的分崩离析。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大地上到处充满着战火,各方势力争着抢夺地盘,根本无暇顾及高句丽此等弹丸小国,而高句丽则抓住这千载难遇的机会,攻打百济、契丹、扶余等国,甚至还在辽东地区占领不少土地。 不过在公元427年,高句丽遭到前燕毁灭性打击,连国都都只能迁往平壤,但这个小国仍然不死心,又对辽西诸郡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在北魏、北周、隋朝时期屡屡侵犯边境,当隋朝一统中原时,高句丽问题已经成为当权者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隋唐四位帝王征讨高句丽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联合靺鞨侵犯隋朝边境,此时正值隋朝国力强盛之际,隋文帝杨坚怒而发兵征讨高句丽,可惜天公不作美,路上遇到强风暴雨,粮道运粮不便,大军只能无功而返。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直接发动百万士卒征伐高句丽,据说由于士兵人数太多,道路上走不开,只能分好几拨出发,士兵队伍连绵九百六十里,十分壮观。 《隋书》:“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高句丽面对隋朝百万雄师的进攻,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大败隋朝左路军,而隋朝右路军虽然一度打到平壤,但也因为遇到高句丽伏击而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军而还,杨广一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次年,杨广再次出征高句丽,这次隋军打到辽东城,攻城数日没有攻下,这时,隋朝内部杨玄感叛乱,隋炀帝无奈之下只能撤军回朝。公元614年,隋炀帝再次征讨高句丽,这次高句丽已无力抵挡,只能遣使议和,奈何隋朝也因为三次征讨高句丽惹得民怨沸腾,国内叛乱四起,隋炀帝只能接受议和,班师回朝。 后来李唐代隋,由于西北突厥威胁比高句丽较大,唐朝为应对突厥侵犯,一度与高句丽修好,不过之后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下国力愈加强盛,迎来贞观之治,大唐朝堂内外征讨高句丽呼声渐起。 唐太宗李世民:“高句丽, 本四郡地耳”、“今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 公元643年,唐太宗以高句丽入侵新罗为由征讨,并于次年亲赴前线指挥,起初唐军一路高歌猛进,连连取胜,后来因为进入深秋,草枯水冻,粮草无法及时供应,又遇到防守坚固的大城难以攻克,李世民只好班师回朝。 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集结大军再次征讨高句丽,此次征讨战果颇丰,几乎攻下平壤城,结果因为天降大雪,不得不撤军而还。直到公元666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叛乱,李治见机不可失,再次派军远征高句丽,公元668年,唐军攻破平壤城,强大的中原王朝终于将高句丽完全消灭。 隋唐非要灭掉高句丽的原因 按理说,高句丽是偏居一隅的小国,不值得中原王朝如此费心尽力攻打,但隋唐两朝帝王还是这么做了,那么隋唐两朝为何非要灭高句丽不可呢? 首先,高句丽地理位置战略性突出,加上它与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不同,高句丽也是农业国,在地方上稳扎稳打,力图站稳脚跟。高句丽野心不小,一方面征讨百济、新罗,开疆扩土,一方面与突厥暗通款曲,企图染指中原大地,如果两者联合在一起,就会对中原王朝形成包夹之势,对于隋唐两朝来说,高句丽危害太大! 其次,高句丽的存在破坏了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宗藩制度。在古时中央王朝看来,其他国家都是小弟,只要向自己这个大哥朝贡,我就罩着你,结果在隋朝时期,高句丽表面对隋朝俯首帖耳,实际上却不听王令,挑衅天子威严,在唐朝更是无视唐太宗警告,攻打大唐属国新罗。小弟被打,大哥不出头,以后谁会听话?所以高句丽必须挨打。 最后,也就是领土问题。前文提到过,高句丽建国基础是在汉家土地上,也就是说高句丽所在辽东一带本就是中原领土的一部分,这部分土地可以作为分封地,但要受到中原王朝管辖,承认是中原王朝一部分。 高句丽不仅没有臣服中原王朝,反而屡屡在隋唐边境挑事,不打你打谁。况且,各朝帝王若称正统,都视领土为禁忌,不敢有一丝一毫损失,高句丽企图“窃取”土地的行为自然是在摸老虎屁股,无论是隋朝两帝,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都算得上英明君主,自然不会坐视高句丽此等卑劣行径不管。 小结 出于各方面考虑,隋唐不得不消灭高句丽,但隋唐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隋炀帝举国之力三征高句丽,致使民怨沸腾,叛乱四起,最后直接亡国,唐朝两任帝王也不惜倾国之力,才终于灭掉高句丽,了却隋唐两朝,四位帝王的心愿。 参考资料:《隋书》、《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贵族,并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一时。贵族是中国古代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虽然数量少,但是在权力、社会地位和掌控的财产高于社会上的其他阶层,掌控着帝国的方方面面顶尖的资源,然而这样一个群体却在隋唐之后迅速衰落,最后慢慢消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历史上有很多贵族世家,而隋唐时期,中国的贵族达到了顶峰,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贵族中的贵族。李世民的曾祖父是当时西魏的陇西郡公,北周建立后受封唐国公。祖父李昺承袭了曾祖父的爵位,受封御中正大夫并加封柱国大将军。自己的父亲李渊更是不得了,七岁便袭封唐国公,历任三洲刺史和迁卫尉少卿,还担任过当时军事重镇太原太守。隋文帝的孤独皇后恰恰是李渊的姨母,因此隋炀帝杨广算是李渊的表兄弟,因此李渊深得信任和重任。 根据相关统计,从唐朝建立到唐朝灭亡期间的二百余位宰相中,其中出生于士族、门阀占八成。可以说当时唐朝的核心基本是由贵族组成的。不过转变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此时出现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那就是科举制。隋唐的科举制有力的冲击贵族阶层,使得平民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除了平民阶层的渗透,贵族虽遭到冲击,但基本盘还在,但在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后,一切都变了。黄巢是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攻占长安的时候就曾下令屠城,虽然后来叛军被平定,但朝中贵族几乎都在这次的屠城中被杀绝。之后把控朝政的朱温更是大肆肃清唐朝的贵族,让贵族阶层雪上加霜。加上之后五代十国的频繁的战乱,贵族阶层几乎消失。 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自己是靠着武力夺权,因此对武将限制很大,宋朝更加重文轻武,不仅大大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还大规模的扩招科举入仕做官的官员。靠着寒门入仕的平民阶层也能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定,朝廷也不用被门阀大族牵制。这也是后来贵族阶层慢慢消失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演义中没有李蓉蓉这个角色,李蓉蓉是《隋唐英雄传》中的人物由童蕾饰演,成公李浑之女,因文才出众而得名,父母被隋文帝借了个谋反的罪名斩首,从此留了璐洲,逃出璐洲驿站在路上为秦琼所救,爱上秦琼。最后嫁与秦琼,是秦怀玉的母亲演员何苗; 个人简历: 童蕾; 国籍:中国 星座:摩羯座 血型:A型 身高:165cm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日期:1980年1月13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隋唐英雄传、亮剑、阳光像花一样绽放、断刺、宜昌保卫战 演艺经历: 童蕾2001年凭借剧情片《风雨十二年》出道; 2004年7月2日由王亨里执导,焦恩俊,朴诗妍,黄海波等主演古装爱情剧《凤求凰》扮演卫子夫; 2007年4月5日与于荣光、王力可、成泰燊等领衔主演抗战剧《狼毒花》扮演梅子和夏雨;7月3日与谢君豪、高云翔等联合主演抗战剧《青春之歌》扮演林道静;8月15日与谢君豪、魏骏杰、滕丽名共同主演的抗战剧《记忆之城》饰演周敏柔; 2008年4月11日与郭晓冬、朱泳腾、杨雪等领衔主演都市情感剧《谁懂我的心》扮演善卫娜;7月16日与陈宝国、蒋雯丽、孙俪等共同主演纪实系列剧《震撼世界的七日》饰演蒋梅梅; 8月3日与尤勇、赵子惠领衔主演农村励志剧《大地》; 2009年3月5日与杜源、石小满、何苗等合作主演农村题材剧《绝地逢生》饰演韦号丽;3月13日与林保怡、廖凡、张少华等领衔主演的谍战剧《愤怒的天使》扮演陈慧琳;11月12日出演谍战题材话剧《风声》; 2010年6月23日与郭晓冬、任泉合作主演军旅剧《那些迷人的往事》饰演于抗美;11月19日与霍建华、张培、郑恺等领衔主演都市青春励志剧《一一向前冲》饰演周一一;11月21日与连奕名、杜志国、何政军等联合主演空军谍战题材剧《天阵》出演一位双面间谍; 2011年3月3日与佟大为、黄圣依、张默等联袂主演近代传奇剧《下南洋》饰演邝秋菊;9月11日与柳云龙、谷智鑫、何政军等共同主演谍战剧《断刺》饰演李赫男; 2013年与黄海波、田小洁、任正彬等领衔主演了由刘江执导战争剧《乱世三义》出演叶玉珊; 2014年2月12日与罗晋、聂鑫等领衔主演职场励志剧《错放你的手》扮演艾珊;4月与周小倩搭档主演时尚爱情话剧《香水》扮演伊雯; 2015年与侯勇、章贺、邓莎等共同主演由白云默、张伟国联合执导革命剧《英雄吉鸿昌》饰演胡洪霞; 2016年4月3日与张桐、李成儒、申军谊等联合主演战争剧《我和妈妈的长征》出演水葱;7月24日与徐佳等领衔主演抗战剧《宜昌保卫战》饰演江美云;0月10日主演年代情感剧《我的小姨》; 2017年与靳东、潘虹、王芷璇等联袂主演由易寒执导的都市情感剧《我们的爱》饰演丁雪、2月与蒋欣、林永健等人合作主演都市情感剧《凡人的品格》在剧中饰演方昕然;4月与任重、王自健、张丰毅等人合作主演史诗传奇剧《宣武门》; 剧情简介: 隋朝末年隋文帝次子杨广欲谋篡位,把朝内重臣视为眼中钉,李渊为了避难,准备携全家离京返乡,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因为正在和长孙姑娘热恋,不想离开京城,而长沙姑娘是位极有远见的姑娘,她劝李世民暂回家乡,用功读书,静观世变,李世民听从了她的劝告,离京返乡,途中李世民遭到杨广收买的,号称洛阳第一杀手廖无极的袭击,危难中正巧碰到押送囚徒的秦琼,秦琼击退廖无极,救出李世民后,得知杀手是杨广派出的,又怕多事,不辞而别,为了报答秦琼的救命之恩,李世民为秦琼立庙以示纪念。
李小龙打得过三个周比利罗礼士。泰森曾经说过李小龙是杀手式的人物,什么是杀手?自己想吧。 周比利成就荣誉 2004 在中国香港再次以点数击败泰国拳王(获奖) 2003 香港再战泰国拳王再以KO击败对手(获奖) 2002 香港擂台大胜伊朗拳王 (获奖) 1985 世界轻中量级自由搏击冠军 (获奖) 1982 加拿大轻量级自由搏击冠军 (获奖) 李小龙荣誉 1957年,圣芳济书院击赢得校际西洋拳击少年组冠军。 1958年3月29日,获得全港恰恰舞公开赛冠军 1965年,接受黄泽民的挑战有争议的胜负。 李小龙的功夫是跟谁学的?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由于害怕李小龙学坏,在他18岁那年,李小龙的父母决定送李小龙到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琳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 自从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李小龙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 隋唐英雄传中罗世信怎么死的? 罗世信(公元594~622年),隋唐名将中,与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合成“四猛”,并位列四猛之首。武器是一把镔铁枪。《隋唐演义》中绰号“今世孟贲”,言其勇猛过人,恰如战国勇士孟贲。为秦琼干弟,身量奇高且为人憨傻,也就是今天俗话说的“傻大个儿”。 《新唐书》中记载,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放牛出身,十四岁即在齐郡通守张须拖部下领兵打仗,英勇非常。后归李密,又事王世充,后投唐高祖李渊,屡建战功,封郯国公。武德五年,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征刘黑闼,守洛水城(今河北省平乡县艾村一带)。刘黑闼攻城,正逢天下大雪,孤军无援,城破。罗士信不屈,中乱箭而死,年二十八。
第一名:西府赵王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这对擂鼓瓮金锤据说重达八百斤,一般的人别说使用了,抱都抱不起来。但是它的主人李元霸能是一般人吗古月照今尘? 那李元霸乃是金翅大鹏转世投胎,别看长得瘦小枯干,却是天赋异禀,拥有四象不过之力。这对大锤在他手里使着正顺手。 他凭着胯下万里烟云照,掌中这对擂鼓瓮金锤,曾经锤震四平山,锤震紫金山,十八路反王的百万大军在他眼里就跟一群苍蝇相仿。 第二名:今世孟贲罗士信的混铁无缨枪这条大铁枪本是铁枪大将来护儿的兵器,后来被罗士信夺了过来。 到了罗士信手中以后,特意的又加粗加重,份量达到了三百六十多斤。 罗士信凭着这条大铁枪,曾跟李元霸打了个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第三名:姜松姜永年的素白亮银枪姜松是燕王罗艺罗燕超的长子,是神枪少保罗成罗公然同父异母的哥哥,有着“天下第一神枪”的美誉。 想当初在四平山下,李元霸的一对擂鼓瓮金锤和罗士信的一条大铁枪锁在了一起,两人使劲了浑身的力气也挣脱不开。 正在危急时刻,姜松到了。他纵马上前,凭着这条素白亮银枪,只用一招就替二人解了围。 第四名:天宝大将宇文成都的凤翅鎏金镗宇文成都是隋朝丞相宇文化及的长子,身材高大,金面黄须,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他胯下一匹赤炭火龙驹,掌中一条凤翅镏金镗,除了打不过李元霸之外,生平再无败绩。 四平山下一场大战,他凭着这条凤翅鎏金镗,一人独斗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人,而且稳占上风。 第五名:银锤太保裴元庆的八棱梅花亮银锤裴元庆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三儿子,年纪虽幼,却是性如烈火,骁勇异常。 他胯下一匹一字墨角癞麒麟,掌中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敢跟西府赵王李元霸锤对锤,硬碰硬。 他凭着这对亮银锤,在有利的情况下,更是两次打得宇文成都抱鞍吐血,落荒而逃。故此才有了“银锤两战鎏金镗,三杰反打第二杰”之说。 第六名:紫面天王雄阔海的伏虎熟铜棍雄阔海本是金顶太行山的总辖大寨主,后来追随白御王高谈圣,任兵马大元帅之职。 他为人豪迈,身材魁梧,有万夫不当之勇。 他凭着这条熟铜棍,曾在十招之内打死了那个吃小孩儿的恶魔麻叔谋。 第七名:南阳侯伍云召的丈八蛇矛枪伍云召是开隋九老之首忠孝王伍建章之子。他面如紫玉,相貌俊朗,胯下一匹照夜玉狮子,掌中一条丈八蛇矛枪,杀伐果敢,勇冠三军。 他本是南阳关的大帅,因父亲被杨广害死,一怒之下,起兵反隋。 南阳关一场大战,他凭着这条蛇矛枪连挑隋营十几员上将,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出。 第八名:双镗大将伍天锡的半月浑金镗伍天锡是伍云召的堂弟,身强体健,虎背熊腰,胯下一起落日红云兽,掌中一对半月混天镗,勇猛过人。 他凭着这对浑金镗,曾跟紫面天王雄阔海大战过三天三夜,不分胜负。 他镇守天昌关之时,凭着这对浑金镗,更是两镗打死了铁锤大将梁师泰。 第九名:神枪少保罗成的五钩神飞亮银枪素袍白马无敌将,一条银枪天下传。 提起罗成来,那名望可太大了,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胯下一匹追风小白龙,掌中一条五钩神飞亮银枪,枪法精绝,出神入化。 他凭着这条枪,十三岁随父扫北,杀敌无数,一举成名。 他凭着这条枪,在扬州城夺魁大会上,技压群雄,夺得了头名武状元。 他投唐以后,凭着这条枪屡立战功,“锁五龙”更是名震天下。 第十名:靠山王杨林的水火囚龙棒杨林是开隋九老之一,不仅官拜天下都诏讨兵马大元帅之职,更是皇室宗亲。 这老头子为人刚正,忠心赤胆。 他凭着这对水火囚龙棒,连年来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哪里有战乱,他就去哪里。堪称是大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第十一名:花刀大帅魏文通的佝偻古月象鼻子大刀魏文通是潼关总兵,镇守潼关多年,人称九省花刀帅。 他胯下一匹九点桃花兽,掌中一口佝偻古月象鼻子大刀,刀马非凡,勇猛过人。 想当初潼关城外一场大战,他凭着这口大刀,先败单雄信,再败秦叔宝,要不是关键时刻罗士信出现,那么大的秦琼非死在这口刀下不可。 第十二名:四宝大将尚师徒的吸水提炉枪尚师徒是虎牢关总兵,人称四宝大将。 他之所以号称四宝大将,就是因为他有四件宝贝。分别是:夜明盔、塘猊铠、呼雷豹、提炉枪。 他的夜明盔能将夜晚照如白昼;塘猊铠质地柔软,刀枪难入;呼雷豹声如虎啸,万马皆惧;最神奇的还是这提庐枪,枪插之处会有甘泉流出,这可太厉害了,能在行军途中解决将士们的喝水问题。 尚师徒凭着这条提炉枪,曾追的秦琼秦叔宝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终累死了黄骠马,折断了虎头枪。 第十三名:银面韦陀秦用的人面赤铜锤秦用是秦琼的义子,一身武艺远在秦琼之上。 秦用一出世,就锤震瓦口关。他凭着这对赤铜锤,三锤就打败了突厥第一猛将大都督红海。 当然了,这里说的出世指的是首次出场,可不是刚出生。 第十四名:八马将军新文礼的四棱铁方槊新文礼是虹霓关的总兵,胯下一匹白毛金睛大骆驼,掌中一条独龙铁方槊,武艺出众,有横推八马倒之神力。 大战虹霓关之时,新文礼凭着这条铁方槊,连败瓦岗军数员大将。 赫赫有名瓦岗军五虎上将在人家面前全都白给。 第十五名:双枪大将定彦平的龙凤四尖枪定彦平是开隋九老之一,是罗成的义父。 他胯下一匹银点花斑豹,掌中一对龙凤四尖枪,枪法精湛,奥妙无穷。 杨林摆一字长蛇阵之时,知道他双枪的厉害,曾请他出任阵胆。要不是罗成骗来了他单枪破双枪的绝招,那一字长蛇阵还真打不下来。 第十六名:铁锤大将梁师泰的镔铁压油锤梁师泰本来是挂锤庄的庄主,双臂一晃,力有千斤。 后来他被李元霸降服,做了李元霸的马前开路将。 他凭着这对镔铁压油锤,曾两锤打败了赤发灵官单雄信。 第十七名:双锏大将秦琼的金装瓦面熟铜锏秦琼,字叔宝,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一。 他胯下一匹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掌中一对熟铜锏,锏打山东半边天。 秦琼文武双全,极善用兵,在瓦岗山之时就是兵马大元帅,投唐之后,依然是兵马大元帅。 他凭着这对熟铜锏,为大唐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有着“双锏撑起唐天下”的美誉。 第十八名:皂袍大将尉迟恭的十三节水磨钢鞭尉迟恭,字敬德,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一。 他本是定阳王刘武周的部将,凭着胯下一匹乌骓马,掌中一对雌雄钢鞭,曾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杀的唐兵唐将闻风而逃。 降唐以后,因作战勇猛,深受李世民的器重,有“单鞭打下李江山”的美誉。 第十九名:赤发灵官单雄信的金钉枣阳槊单雄信是大隋朝九省绿林道的总瓢把子,胯下一匹风雷烈焰马,掌中一条金顶枣阳槊,一支令箭能调动绿林上万人马。 到了瓦岗山之后,他因作战勇猛,名列五虎上将第一名。 岗山散将之后,他因其兄单雄忠被李渊误杀,立誓绝不降唐。 他凭着这条金钉枣阳槊,曾马踹唐营,后来兵败被杀。 第二十名:混世魔王程咬金的八卦开山宣花斧程咬金是隋唐演义里面的头一号福将。 他胯下一匹卷毛狮子兽(又叫大肚子蝈蝈红),掌中一柄八卦开山宣花斧,虽然只会三招半,但一般人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他凭着这柄宣花斧,小孤山劫皇杠,三斧子定瓦岗,闯出了好大的名头,干出了好大的事业。 这么说吧,老程凭着这柄斧子,硬是风光了一辈子。
高句丽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一支古老民族。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趁西汉政权衰微之际 , 在汉玄冤郡所属之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正式建国。此后历经六百多年的兴衰,到唐朝初年占有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首都定于平壤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还有百济乙支文德、新罗两个政权。 隋代以前,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也曾有些战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着一种比较密切的宗属关系,高句丽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官职封号。但是到了隋唐时,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导致了高句丽的灭亡。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文帝开皇九年灭掉了割据的南陈,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此时盘踞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生怕隋朝接下来会把矛头对准自己,于是加紧屯粮备战,并试探性的遣使向隋朝进贡。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王的玺书中写道:“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王宜自新,自求多福!” 这封玺书固然是隋文帝的肺腑之言,但高句丽人却将其视为一封战书。不久后,高句丽王率万余骑兵,进犯隋朝辽西,向隋朝发起了进攻。隋文帝派大军三十万予以还击,但是隋朝的水军在海上遭遇大风,许多船只沉没;而陆路的军队也因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所以隋军这次进攻未战而败,草草收场。 十年后,隋炀帝北巡突厥,命人转告高句丽国王高元前来朝见,否则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但是这一次高句丽人又未予理会。隋炀帝于是在第二年发全国之兵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由隋炀帝本人亲自指挥,杀往高句丽。 这次战争中,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隋军渡过清川江,拉长隋军的补给线。果然,隋军很快因为粮尽而不得不撤退,高句丽人趁机四面抄击,隋军大败。之后隋炀帝又发动了两次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双方都劳民伤财,谁也没有占到便宜。而隋朝三征高句丽也让自己元气大伤,且国内矛盾因此爆发,最终走向了灭亡。 唐朝与高句丽开战的原因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了缓和双方关系,采取了积极与唐朝修好的策略,多次遣使与入贡。此时的唐朝因为国家初立,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也对高句丽采取安抚的策略,册封高建武为高丽王,保持了表面的和平。但是双方都知道,这种和平是脆弱的,两国早晚必有一战。 隋朝和唐朝为什么一定要揪住高句丽不放呢?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首先,隋和唐都认为辽东之地,向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允许其发展成独立的国家。因为辽东在周朝是是箕子朝鲜,在汉朝是玄菟郡,只是趁汉末天下大乱时独立出去的。无论是隋或者唐,都秉承了汉朝那种中央王朝的地位,也有让四夷臣服的决心,所以就隋唐和高句丽双方来说,是太阳和星星的关系,“理无降尊俯同藩服”,不可能一直承认高句丽的独立身份。 第二,唐朝就算接受高句丽是藩属国,那么双方就要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称臣纳贡,而是要高句丽派“质子”入唐。关于汉、唐质子问题,我前不久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谓“质子”,就是高句丽要把自己的王子派到长安当人质,并且要服从唐朝的各种诏令。而高句丽在这一点上一直阳奉阴违,一直不肯放弃自己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而且高句丽还修筑了北起扶余,南到渤海、长达一千里的长城来防御唐朝,同时屯兵屯粮,为战争做准备。这在唐朝看来,是一种叛逆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存在三个国家,除了高句丽之外,新罗和百济都主动向唐朝寻求庇护,并且向唐朝派遣质子。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比之下,高句丽人的狂妄就深深的触怒了唐朝统治者。而且唐朝接受新罗和百济的质子,就有义务去保护这两个藩国的安全。而高句丽恰恰总是对这两个小兄弟侵扰不休,唐朝为了尽宗主国的义务,也需要对高句丽进行打击,去维护这种宗藩体制。 对于唐朝来说,如果对高句丽这种表面臣服、实质上独立的假藩国不闻不问,那么周边其他政权必然要效防高句丽。正如唐朝宰相温彦博说的那样:“不使背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如果放任不管,唐朝对周边民族和政权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会对唐朝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影响。 战争的正义性客观上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理由并不充分。从汉末以来,高句丽独立了400年,早已被魏晋南北朝的无数政权所承认,其实质已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维护唐朝自己的利益的。但是这种正义或者非正义,是以现代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原则来判断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唐朝认为自己是收复汉朝的故地,而高句丽认为自己是保家卫国,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的外交准则去讨论古代的战争性质。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人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战争。其实得出这个结论的人,都是用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去要求古人,这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双方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唐朝要维护宗藩体制的完整性,要保护自己的东北地区稳定,要对藩属国尽到宗主国的义务;而高句丽表面臣服唐朝,却屡次对唐朝的属国新罗和百济发动侵扰,并用修长城来表达自己的唐朝的敌意,想借此打消唐朝的出兵念头,任由自己在东北地区发展成为地区性霸主,进而能发展成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政权。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地缘政治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把国家安全和发展放到领土的四周,去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衡量。国与国的关系,是一种空间利益关系。而高句丽以前曾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唐朝以统一的中原王朝自居,肯定想继承原来强大的中原王朝的政治遗产,包括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如果高句丽位于中亚或者南亚地区,自古不是中国的领土,也不去破坏唐朝的宗藩体制,那么双方的战争很有可能不会爆发。 隋朝也好,唐朝也好,与高句丽的矛盾,都是此前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矛盾冲突的延续。在五胡乱华之时,高句丽利用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分裂,发展成为东北地区一个大国。当他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后,必然会有领土扩张的要求,与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原王朝早就积攒了不少矛盾。当一个国家想要扩张,另一个国家想要对其遏制,而双方又没和平解决的诚意,那么战争是必然的结局。 李世民在位时,高句丽是东北亚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唐朝东北的隐患。它位于唐朝和新罗、百济之间,如果任其发展,只能是阻隔新罗、百济与唐朝交往的通道。长此以往,弄不好新罗和百济会被高句丽吞并,或者至少成为高句丽的属国。这对唐朝的地缘政治来说,不啻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极大的挑衅。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会对高句丽不遗余力的打击。 隋和唐讨伐高句丽的不同点很多人对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比较支持,认为这是唐朝想收复汉朝故土的尝试;但对隋炀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原因,都以隋炀帝好大喜功而概之,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的态度,对杨广先生是极大的不公平。 1、隋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不否认有杨广好大喜功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对于隋朝来说,结束了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他是不会允许自己的版图范围内还有反抗自己的力量存在。而当时的高句丽对隋朝确实有不敬的地方,也没有真正的臣服隋朝,所以杨广认为,隋朝这个大一统是不完美的。 其实杨广并不是想灭亡高句丽,他需要的仅仅是高句丽人的臣服就够了。虽然他发动了百万大军。但是并没有做太多的战争准备,而且出征时杨广直接告诉手下的将领们,如果高句丽人投降,要宽容优待,不可相逼。在杨广看来,这么多军队去征讨一个小国,必然是手到擒来的。然后让高句丽像新罗和百济一样,向隋朝称臣,成为隋朝实质上的藩国,就可以退兵了。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三十多万大军居然一败涂地,让他大大的丢了脸。 隋炀帝后来几次讨伐高句丽,更多的是想挽回面子,想重新在周边国家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用一场大胜去掩盖第一次失利的阴影,重新树立大隋的威风。也就是说,三次战争,杨广的动机都很单纯,这使得最后一次战争中,高句丽人提出求和,杨广就立马答应了,并且迅速撤兵。 2、李世民于杨广不同,他的目标要大得多。李世民汲取了杨广的教训,他是喊着“收复故土,拯救汉民”的口号去的,是想一举征服高句丽,最好是将其灭国,永除后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世民不惜先把已渐渐倒向高句丽的百济给灭掉,也是为了除去高句丽潜在的后援。 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还有一个区别于隋朝的地方,那就是实施持续性的打击,不求一战而定,但求以消耗战去消耗高句丽的国力,达到最后一举消灭的目的。李世民知道高句丽经过隋朝连续四次的战争消耗后,国力已大大衰弱,大唐耗得起,高句丽一定耗不起。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战略方针,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高句丽从地图上抹去。 隋唐与高句丽战争对历史的影响在隋朝统一之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与中国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藩属关系,而是一种松散的册封关系。这种册封关系是建立在实力与利益的平衡之上的,是一种并不稳固的关系模式,形式大于内容。而隋唐都想以羁縻体制代替册封体制,建立一种更加稳固的宗藩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正是高句丽之战,使得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高句丽在中原政权分裂的四百年中,由一个长白山边的小国,不断的侵吞汉人的土地,发展成辽东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他与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并无太大区别。不要认为只有匈奴人或者突厥人才有建立强大的帝国,威胁中原,高句丽人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由辽东地区兴起的辽、金政权上找到相同的内容。因此,隋唐都不会允许东北亚出现一个地方霸权。 隋唐对高句丽连续的打击,使得高句丽最终灭亡,对唐朝和半岛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地缘关系格局。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威胁渐渐消失了,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羁縻体制也建立起来了,唐朝的地缘安全也有了保证。 高句丽和百济先后被唐朝所灭,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为新罗统一半岛奠定了基础。高句丽的一部分人民被唐朝迁到关内,一部分进入新罗。而新罗趁机在半岛发展壮大,并和唐朝由友好的羁縻关系渐渐变成唐朝的威胁。当然,这都是高句丽灭亡数十年之后的事了。
关于《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人物的武力排行,按照单田芳主讲的评书版本,有“四猛十三杰”的说法,四猛十三杰加起来总共十八条好汉(其中排名第十三的是两位好汉)隋唐演义英雄排名榜。此外除了四猛十三杰之外,还有“四绝”四位好汉。 四猛指的是: 1 今世孟贲罗士信 2 铁枪大将来护儿 3 四宝大将尚师徒 4 八马将军新文礼 十三杰指的是: 1、西府赵王李元霸 2、天宝大将 宇文成都 3、银锤太保裴元庆 4、紫面天王 雄阔海 5、南阳侯 伍云召 6、双镗无敌将 伍天锡 伍云召族弟 7、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少保 8、靠山王 杨林 9、花刀大将 魏文通 10、武王杨芳(杨义臣) 11、大锤公子 秦用(秦琼干儿子) 12、双枪将 丁延平(罗成的干爹,被罗成骗去单枪破双枪之 法) 13、小孟尝秦琼字叔宝和皂袍大将尉迟恭字敬德并称13杰 四绝指的是: 1姜松(罗松)字永年,姜家枪法第一绝。(世传罗家枪姜家传,姜松是罗成同父异母的哥哥) 2 程咬金三斧子半吃一生乃第二绝。 3 秦琼秦叔宝人称小孟尝,交友广阔乃第三绝。 4 杨广昏庸无道乃第四绝。 隋唐英雄传里谁最厉害?叫什么? 演义中隋唐英雄最厉害的是四猛十三杰,排第一的是大唐西府赵王李元霸,据说是金翅大鹏鸟下凡。出生的时候一脚踢翻了接生婆,稍大点之后到处惹事,被他爹唐国公李渊用铁链子拴着养大。李元霸力大无穷,手使一对擂鼓瓮金锤,重八百斤,沾着就死,碰着就亡。四平山下大战十八路反王,一战成名。 也许实在是太厉害了,世间再无敌手,所以只能学毛爷爷“与天斗其乐无穷”了,结果举锤骂天,被雷劈而死。 其实,他本名李玄霸,因清朝避康熙的讳,被改了户口,成了元霸。
感谢邀请关陇门阀。 关陇军事贵族一般也称为关陇集团,是鲜卑军事贵族和汉族豪强的集合体,首创于西魏,历经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初四代,掌握着极大的政治话语权以及军事权力,最后于唐朝彻底衰落。 关陇集团体现的是北周传统,也就是君主和贵族共治,说白了就是一种封建制度,因为贵族的权力来自于战功而非君主自上而下的授予。 同时,由于关陇集团的共治局面,使得从北周到唐朝政权能够平稳过渡。原因无他,大家都是这个集团出来的,能保障大家的既得利益就行,谁当皇帝不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隋末天下大乱的局面李唐能夺得天下的原因,因为关陇军事贵族都站队李唐。毕竟李唐是自己人,而关东豪强是外人,关键时刻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向着自己人才能保障既得利益。而且,李唐消灭山东豪强也可以视为自北周、隋朝以来第二次统一战争。因为毕竟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大一统,而是南北分治、东西分治的观念,要不怎么隋朝不行了地方势力全冒头了。 至于关陇集团最后的衰落也是必然的,因为李唐重点打击的就是关陇集团,毕竟要为了屁股底下的龙椅考虑。打击方法也不外乎两种,一个就是科举取士,并赋予知识分子极高的社会地位;第二就是打击武将的政治地位,毕竟一个功勋卓著的武将政治地位还不如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秀才。而且科举出身的文官和贵族不同,贵族的权力来自于战功,文官的权力来自于君主自上而下的授权。换句话说,文官是君主的奴才,或者说是家奴,家奴为了维护主子,再恶心的事都能干出来。 而且,关陇集团在这种氛围下,也放弃了对战功的获得,基本都走上了科举正途。所以关陇集团必然会走向衰落,要不怎么后面出了个武周。 全文完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门阀士族? 1.汝南袁氏: 代表人物:袁绍,袁术等 2.颍川荀氏 代表人物:荀彧、荀攸等 3.弘农杨氏 代表人物:杨彪、杨修等 4.陈郡袁氏 代表人物:袁涣 5.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王允、王凌、王昶、王浑 6.清河崔氏 代表人物:崔琰、崔林 7.颍川陈氏 代表人物:陈群、陈泰 8.颍川钟氏 代表人物:钟繇、钟会 9.河内司马氏 代表人物:司马懿全家(这个不用多提了) 10.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 代表人物分别有:顾雍、陆逊、朱桓、张温 呃,一时间就想到这么多,真要数的话其实太多了,总的来说,三国前期,士族的力量还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看三分天下的曹操、孙权、刘备都不是这个士族圈子中的,只是随着政局趋于稳定之后,士族逐渐开始发力,慢慢蚕食、同化着曹孙刘三个国家的政权基础。 而司马氏夺取天下以后,更是进一步膨胀,到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偏安南方的东晋更是将门阀制度推到了顶峰,直到刘宋的建立,才多少消弭了一些,但过了一百年左右,北方宇文泰一手培养起来的关陇贵族门阀,在一系列灭国战后,最终在杨坚的隋朝一统,后来的唐朝其实也是关陇门阀的一支,所以这个关陇贵族的影响,又持续辐射到了唐朝前中期……..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协成员)这是我回答的第 74 个三国问题啦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唐高宗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 1.武则天受还是太子的李治的喜欢。 在太宗生命垂危时,二人在照顾太宗时发生了肌肤之亲。尽管这个时候,李治已经有了妻子了,但,武则 天是他按自己的意愿找到的第一个爱人,不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后来,尽管皇宫佳丽姹紫嫣红一大把,但,不顾伦理、不顾身份与地位,主动与之亲近的女人,对李治来说,武则 天是第一个!武则天无异于李治的初恋,而初恋对任何男儿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就算是当代,还有很多热血男儿,在事隔多年后,依然会为自己的初恋情人赴汤蹈火呢!何况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治呢? 2.武则天有主见,是自己的好帮手。 高宗性格比较怯懦,而武则天有强硬的一面。高宗上位伊始,大权始终在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手中。长孙无忌是开国元勋,太宗的托孤大臣。他政务娴熟,党羽遍布朝廷,位高权重。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强人,几乎可以一手遮天。资历尚浅的李治,对这个长袖善舞的舅舅往往俯首贴耳、言听计从,否则,这个老家伙会联合其它重臣给颜色看。 而武则天伺候了太宗十多年,耳濡目染,积累了一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宫斗术,她又有不畏强暴、敢作敢为的品质,对付权势熏天的的长孙无忌把好手,李治需要这样的同盟军。所以,李治支持这位曾经的小妈,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3.武则天曾经是位好妻子。 早期的武则天也尽显了贤妻良母的一面,这是说她没有被立为皇后之前。尽管后来武则天豢养男宠,把性当作取得欢愉的工具!但在他当皇后以前,除了曾经有太宗这个前夫外,在感情上对高宗是很忠诚的。 而且,她对生轻的高宗尽了柔情密意,聪明的她早知道,要实现自己的使命,必须笼络这位有皇位的青年。而在李治看来,这位才貌出众,对自己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小妈,就是梦寐以求的妻子,比仗势欺人的王皇后强多了,李治自以为他是好妻子。丈夫支持妻子,在中国是很正常的。 4.在后期,武则天受李治支持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武则天能力突出。 实践已经证明武则天是自己处理政务的好帮手,高宗自己身体有病,工作上需要她帮忙。而且武则天肚子也争气,为李治生了四男二女六个孩子,母以子贵,武则天在高宗心目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武则天后来能称帝,当然,当然少不了高宗早期对她的信任和支持以及临终前嘱托;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协助高宗处理政务和‘‘二圣临朝’’时的历练,武则天已经成为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了,她完全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而且,高宗的儿子面对贞观之治与永徽之治的全盛局面,确没谁能当重任,让大唐再上台阶!所以,至死,高宗都支持武则天参政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