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小鼠实验发现:肠道细菌里的一种普通种类的细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能保护防御食物过敏。通过诱导免疫反应从而阻止食物过敏原进入血液,梭状芽孢杆菌就是以这种方式尽量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和阻止敏化作用。这个发现抛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就是对于目前不能进行治疗的健康问题推行益生菌疗法。此发现源于8月25日的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Commensalbacteria protect against food allergen sensitization)。 尽管食物过敏(有时候是源于某些特定食而产生致命性的免疫反应)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研究指出,现代的卫生和日膳食行为可能通过干扰人体的天然细菌组成来引发食物过敏。近年来,食物过敏率在美国儿童中显著增加,1997-2011年间增加了50%!当然也有研究证明其和抗生素和抗菌剂使用正相关。 芝加哥大学CathrynNagler教授认为,环境刺激物如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高脂饮食、剖腹产、普通病原体移动、甚至是婴幼儿奶粉喂养等营养问题已经对和我们长期共同进化的微生物菌落产生了负面的作用。CathrynNagler教授所研究的结果让其更相信这些因素让人们对于食物过敏来讲越来越显得脆弱。 为了验证肠道微生物细菌是如何影响食物过敏的,CathrynNagler教授和她的团队进行了小鼠食物过敏的调查。她们用了两组实验鼠,无菌鼠(出生和生长环境都在无菌条件下)和刚出生时用抗生素处理的普通小鼠(肠道细菌显著减少),实验条件是让小鼠门去和花生过敏原接触.结果时两组小鼠都有很强的免疫反应,且相对于有正常微生物细菌的小鼠产生了显著高水平的抗体。 然而通过重新引入混合的梭状芽孢杆菌,这种敏化作用可以被逆转。但是重新引入另一主要类别的肠道细菌Bacteroides就没能改善这种敏化作用。这就显示出梭状芽孢杆菌对于食物过敏有独特的保护性作用。 为了确定其保护性机理,CathrynNagler教授和她的团队研究了肠道内对于细菌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反应。遗传分析显示梭状芽孢杆菌引发先天的免疫细胞来产生高水平的interleukin-22(IL-22,一个已知能够降低permeability of the intestinallining的信号分子。 抗生素处理过的小鼠被人为引入IL-22或者梭状芽孢杆菌后,当接触了花生过敏原后,和对照组相比两实验鼠血液中的过敏原都减少了。然而在引入混有被中和了的IL-22的抗体后,血液中过敏原显著增加了。以上显示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IL-22可组织过敏原进入血液。 食物过敏的敏化简单来讲,就是食物过敏原先进入血液,然后再进入免疫系统。而这过程中可能涉及很多细菌进行调控。但是上述实验可能仅适用于一整个人群,对于个人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当然复杂和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可极大地影响个人是否有食物过敏以及如果显现,但一种细菌诱导的细菌防御性反应的确认代表了一个防止食物敏化的新范例。 // 梭状芽孢杆菌在人体中很普通,CathrynNagler教授和她的团队正努力研发和测试出新的成果来运用到益生菌疗法中。 话说美利坚也是个“奇葩”的国家,食物过敏折磨着1500万美国人,而13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忍受着这种威胁着生命却又没有方法治疗的疾病。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指出,近年来食物过敏高发的背后,有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的因素。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免疫学家查尔斯·麦凯所做的一项过敏研究显示,膳食纤维有助促进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这种细菌在分解膳食纤维时会产生最重要的副产品短链脂肪酸。以往研究显示,短链脂肪酸能“坚固”肠道细胞,从而防止食物颗粒、细菌或其他不良化合物渗入血液,而一旦上述物质透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后,就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容易诱发各种过敏反应。 //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红豆、燕麦等粗杂粮,菠菜、芹菜、苹果等果蔬,红薯、山药、土豆等根茎类食物。
宝宝食物过敏的症状有哪些 宝宝食物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消化道、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过敏等方面,下面为大家做具体介绍。 1、皮肤过敏:荨麻疹、风疹、湿疹、红斑、搔痒、皮肤干燥、皮肤鳞状、眼皮肿胀、嘴唇肿胀、舌头酸痛、裂开等。 2、消化道过敏: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吐过多的唾液、黏液状腹泻、便秘、肠道出血、口咽部搔痒等。 3、神经系统或脑部过敏:有时一些征兆比较细微,不容易被察觉,例如:暴躁、焦虑、夜晚醒来、啼哭、头痛、肌肉及关节酸痛、易怒、过于好动、体重增加缓慢等。 4、呼吸系统过敏: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眼泪汪汪、支气管炎、不断发生耳部感染、久咳不愈、胸部发出声响、气喘、咳嗽、眼睛搔痒红肿等。 哪些食物容易过敏 最容易造成过敏的食物有:奶制品、柑橘类水果、鱼和贝类、鸡蛋、坚果、花生、黄豆、豌豆、扁豆、小麦、虾、玉米、浆果类水果、番茄、巧克力、芥末、芝麻、猪肉、酵母以及人工色素、防腐剂、抗氧化剂、香料等。其中前5类最有可能引起食物过敏。 最不容易造成过敏的食物有:苹果、梨子、胡萝卜、杏桃、芦笋、莴苣、菜花、南瓜、枣子、甘薯、大麦、燕麦、米饭、鸡肉、牛肉、羊肉、葵花子油、鲑鱼等。 除此之外,食物中所含的过敏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性。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食物过敏的人对另一种食物也会过敏,这是因为这两种食物含有相同的致敏原,从而导致了不同的食物会发生相同的食物变态反应。比如,对牛奶过敏的人可能对羊奶也过敏,就是这个道理。会交互反应的食物包括:香料和芹菜;花生和黄豆;牛奶和羊奶;牛奶和肉类。 宝宝最不容易过敏的食物: 苹果、杏、芦笋、鳄梨、大麦、甜菜、西兰花、胡萝卜、红花子油、三文鱼、南瓜、葵花籽油、红薯、火鸡肉、小牛肉、菜花、鸡肉、蔓越橘、红枣、葡萄、蜂蜜、羊羔肉、莴苣、芒果、燕麦、木瓜、桃、梨、葡萄干、大米、黑麦。 如何预防宝宝食物过敏 对于宝宝食物过敏,妈妈们其实可以采取一些预防的措施。 1、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的饮食要以低过敏的食物为主,同时辅食添加不宜过早。每周逐步给宝宝增加一种新食物,从蔬菜、米饭、谷类食品、水果开始。 2、延长母乳哺育的时间,至少能到6个月。母乳中含有多种对过敏有制约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及多种抗体,对防止过敏很有好处。哺乳期间,妈妈避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3、添加固体食物时,量要少,品种以单项为宜,观察无过敏反应时再多喂或加入新的辅食。切忌多种新食物同时添加,分辩不清过敏源。 4、有过敏体质的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可稍晚些,推迟到6~8个月时再添加,蛋和鱼在18个月大以后再添加。 5、通过对食品进行深加工,去除、破坏或者减少食物中过敏原的含量。 6、一旦发现哪些食物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对于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尤其过敏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的食物,一般建议每半年左右试着添加一次,量由少到多,看看病征是否减轻或消失。 如何确定宝宝哪种食物过敏 宝宝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妈妈们首先要回想宝宝过去24小时吃过哪些东西,一一过滤、剔除。 如果宝宝有食物过敏的征兆,您首先将宝宝吃的每样东西记录下来,最好连续3天。然后,从宝宝最常吃的食物中,选出最可疑的过敏食物,通常是前面讲的5种最容易引起过敏食物的其中一个。连续两周内不要让宝宝吃这种可疑过敏食物。如果没有观察到任何变化,再试试下一种可疑食物,直到你认为有可能引起过敏的每样食物都试过。 您也可以将宝宝过敏的经历和医师讨论,再搭配客观的检验,如皮肤测试与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的检查,找出会对宝宝造成过敏的食物。 确定过敏原因后,则避免再继续给宝宝吃这些食物,以及与之有交叉过敏反应的食物,降低发生过敏的几率。
食物过敏是指身体对食物中的成分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有人认为食物过敏就是“皮肤起红疹,痒的想撞墙”,实际上,食物过敏的表现因人而异,皮肤红疹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还常表现为胃肠不适、口腔溃疡、哮喘等,严重的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哪些食物会引起过敏? 可以引起过敏的食物很多,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容易过敏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鱼类及其制品; 蛋类及其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大豆及其制品; 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如杏仁、榛子、核桃、腰果、美洲山核桃、巴西坚果等。 上述食物引起的过敏能占到90%左右,除此之外,水果类,如柑桔、猕猴桃、草莓、香蕉等;肉类,如牛肉、羊肉、鸡肉、猪肉等;其他,如芹菜、芥末、芝麻等食物都可能引起过敏。 食物过敏怎么破? 很遗憾,现如今我们还没有彻底治愈食物过敏的手段,只能靠不吃引起过敏食物的方法。因此,过敏体质的人对待食物一般都很小心。可是,单一食物倒还好说,怕就怕一些成分复杂的复合食品,根本不知道里面会不会藏着能让自己中招的东西,有种“敌暗我明”的感觉,买的时候像在赌博。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敌人从黑影里揪出来,暴露于阳光下”,也就是在食品标签上清清楚楚写上含有哪些过敏原,做到知己知彼,预防吃到过敏原。 过敏原标注很重要 在食品标签上标注过敏原信息,对于避免食物过敏,保护消费者健康非常关键。目前很多国家都强制要求对过敏原进行明确标注,如美国、日本等。但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并没有强制要求标注过敏原信息。因此,国内食品对于过敏原的标注目前还不规范,有些食品干脆不标,标了的也是形式各异,有的即使标了也不太容易找到。为此,很多专家建议要重视这一问题,规范过敏原标注。 另外,我国出口食品常因不标注过敏原或是过敏原标注不合格而被召回,给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不管从保护消费者健康的角度,还是国际贸易角度,都应该完善食品标签管理,重视过敏原信息。 三招应对食物过敏 1、识别 速发型食物过敏能在进食后迅速发生,患者自己就能很快发现;但是迟发型食物过敏多在进食后两小时左右出现,较难与进食联系。这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详细询问和回忆病史。患者可配合医生记录食物日记,有助于发现过敏的食物。通过回忆病史和发病前的食物,对高度怀疑的过敏原进行较安全的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过敏原 IgE 检查,以明确食物过敏的诊断。 2、处理 较轻微的食物过敏症,多可自然缓解或在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后好转。对于严重的食物过敏患者,治疗的关键是迅速缓解呼吸道阻塞和循环衰竭。应首选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如果发作时距医院较远,就要给有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高险对象配备随身携带的肾上腺素药物及注射装置,教会患者在发生意外时自救。这已成为多数国家在第一时间抢救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方式。 3、预防 预防原则可归纳为四个字:避、忌、替、移。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进食已知的可引起过敏的食物。有的婴幼儿患者长大后对过敏食物的反应会消失,而成人在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后 1~2 年,对该食物过敏的现象也能逐渐减弱或消失。
自古以来,我国最讲究的就是一个中庸之道了。我们崇尚和谐,这点在食物的配合中也不例外。有些食物搭配会是更美味的食品。而有些食物的搭配则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呢。下面小编就准备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吃会过敏的食物。 哪些食物一起吃过敏 1、螃蟹和柿子一起吃会过敏 螃蟹和柿子相克几乎是民间相克食物最典型的组合了。因为螃蟹中富含蛋白质,而柿子中含有鞣酸,这两种物质结合会发生硬块,对胃黏膜的伤害极大,易引发腹泻等症状。 2、白酒和柿子一起吃会过敏 经常喝酒的人士注意了,我们喝酒的时候是不能吃柿子的。为什么呢?因为柿子遇到酒精的时候会变硬,从而我们吃的食物就不容易消化。如果长时间吃的话,会造成胸闷。 3、牛肉和栗子同食会引发呕吐 栗子是一种高淀粉的食物,亦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很容易和牛肉中的其他微量元素产生反应,从而削弱栗子的营养价值,不易消化。 4、萝卜和木耳不宜一起吃 虽然我们的家常菜中都加了胡萝卜,不过小编还是要警告一句,这两者混合一起的时候是不能多吃的。特别是对于哪些特殊敏感性体质的人,因为两者同食更有可能引发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