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高鸿(1948.04~2010.12.18),男,安徽省广德县人,中共党员,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学报编辑部原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三级、文职2级。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军事科学版精品名著”奖、“第二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2010年12月18日,严高鸿在参加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时,因突发心脏病逝世。2012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追授严高鸿“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履历3人物事迹4人物言论5主要著述及科研项目6个人荣誉7学术兼职8社会评价9基金 基本资料1 中文名:严高鸿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省广德县出生日期:1948年4月逝世日期:2010年12月18日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南京大学主要成就:提出“严高鸿命题” 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中央军委追授模范理论工作者称号 南京政治学院“首届名师”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代表作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概要》《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等 个人履历2 1948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广德县;1968年3月入伍;196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1979年2月,从部队选调入南京政治学院任教。2010年12月18日,严高鸿在参加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时,因突发心脏病,以身殉职。 人物事迹3 今天的学员就是明天党的思想传播者、实践者。对于如何培养新时期我军“生命线”的举旗人,严高鸿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倾注了全部的激情。“大道始于情,传播信仰没有充沛的激情是不能深入人心的!”严高鸿的这一信念,使他的教学实践总是热情澎湃,令人感动。1978年夏末,严高鸿完成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三年的学业,相继收到两份调令:一份是南京军区机关工作;一份是进入南京政治学院当教员。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了当一名教员:“我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做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员,那是多么神圣的事情!”1985年9月的一天,严高鸿和顾智明坐上了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他们刚刚结束了在四川的授课任务,正赶往西藏继续理论宣讲之旅。高高的雪山下面,他们感受到了官兵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热爱。等不及适应高原反应,就奔赴基层部队。从拉萨到山南再到林芝,每天近600公里的颠簸,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忍着头昏脑涨、浑身酸痛、吸着 人物言论4 1.躬逢盛世,就当报效盛世,这是一名军人的职责与担当。2.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国家更需要理论的滋养。当一名政治理论教员,向广大官兵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3.部队培养了我,咱不能忘了这恩情啊!这身军装穿了20多年,舍不得脱啊!4.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我们这一代人恰逢改革开放,在可以有很多机会选择的情况下,我也有过感慨,有过困惑,甚至有过动心,但终究由于对教学工作的挚爱,对南政院的一份特殊感情,始终未能割舍与三尺讲台的情结。5.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让浮云遮望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遗憾而去。6.我是学院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学报党支部的创先争优活动要走在全院前列。7.请外审专家我们也干过。可是,经费不好解决。再说了,最终还是由我负责定稿。我们学报提的要求是:“不错一个观点,不错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无论编 主要著述及科研项目5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31年,出版17部专著和教材,发表55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8项国家和军队科研规划课题。主编著作9部,参编著作6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其中获奖6项(国家级奖1项,军队级奖3项,省部级奖2项)。1.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概要》,28万字,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2.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4.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第2卷),35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版,199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该书一直被南京大学等高校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和报考研究生的参考教材,2004年修订后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5.参编《邓小平治军方法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6.参编《论治军规律》,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7.参编《跨 个人荣誉6 南京政治学院“首届名师”;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思维学科带头人;1983年、2000年各立三等功1次;1998年,被江苏省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200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004年,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08年,获“第二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军事科学版精品名著”奖;所领导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于2003年和2005年各立集体三等功1次。2012年5月31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追授严高鸿同志“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7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社会评价8 2012年5月31日,中央军委授予严高鸿“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命令说:严高鸿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研究31年,刻苦钻研党的创新理论,先后发表55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8项国家和军队科研规划课题、出版17部专著和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军事哲学、军事思维学研究做出显著贡献,获得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多个奖项。严高鸿主持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教材,在理论教育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提出的“纳入人类实践的自然环境作为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生产力系统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观点,被学术界称为“严高鸿命题”。严高鸿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每年授课250课时以上,开设的13门课程成为学院的精品课或特色课,先后到军地单位作报告600多场次,受到听众的普遍称赞。严高鸿躬身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主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3年,坚持把办刊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培养理论骨干人才有机 基金9 2011年6月,南京政治学院党委研究决定,设立严高鸿基金。2011年9月10日教师节,学院颁发首届“严高鸿奖”。2012年年五四青年节,学院颁发首届“严高鸿奖学金”。
高鸿(1918年-2013年)陕西泾阳人,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1947年9月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2月回国。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经历3个人履历4人物生平5个人成就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高鸿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泾阳出生日期:1918年6月26日逝世日期:2013年6月14日职业:化学家、教育家毕业院校:中央大学化学系主要成就: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终身教授代表作品:《极谱电流理论》、《仪器分析》等 个人经历2 高鸿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资深院士光荣称号。现为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个人履历3 高鸿1918年出生在陕西泾阳县。高鸿的父亲高季维,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在于右任先生领导下工作。后来,高季维被革命军委任为乾县县长,赴任途中遭遇敌人伏击。父亲意外离世时,高鸿还不满一岁,自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高鸿的童年时代,陕西关中地区战乱频起,饥荒、蝗灾、霍乱等灾祸不断。高鸿回忆童年生活时,曾提到1927年10月经历的一场战争。当时,冯玉祥部队围困泾阳一个月,人称“一军围城”,城外的另一支军队伺机进入城内,两军肉搏。那时,高鸿和母亲已经搬进县城,两军的主战场就在母子俩租住的房子附近,肉眼所见之处,血肉横飞、遍地尸体。虽然所处环境如此艰难,但在慈母的呵护下,高鸿顺利读完小学,升入中学。高鸿15岁那年,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临终前将他托付给了堂叔。母亲去世后,高鸿跟随堂叔一家到了南京。此后,他先后在南京、扬州、西安等地读中学。1938年,高鸿考入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194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 人物生平4 高先生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难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在他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与看法。他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中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个人成就5 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先生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该书培育了几代人,现在中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化学界同仁几乎人人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发挥了作用,对台湾同行也产生了影响。1988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学者李远哲博士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禁止出售,他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因而李远哲称高鸿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获得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高鸿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国家教育部1990年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
高鸿业先生,江苏徐州铜山区人,1921年出生,无党派人士,中国经济学界杰出教育家,西方经济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资深翻译家,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荣誉教授。于2007年5月17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研究贡献4主要著作5个人荣誉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高鸿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徐州出生日期:1921年7月逝世日期:2007年5月17日职业:著名经济学家,资深翻译家毕业院校:交通大学信仰:无党派人士代表作品:《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评萨缪尔逊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人物经历2 1921年7月,高鸿业生于江苏徐州,1944年获交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46年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改学经济学。1952年到1954年,任美国贝克莱加州大学经济系助教,195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美国密苏里大学管理学院聘为商业统计学副教授。1957年,高鸿业先生响应祖国号召,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回国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他与其他学者共同主编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1962-1964年),介绍和评析现代西方经济学。改革开放初,高鸿业先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西方经济学,坚决主张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他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有必要结合中国国情,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有用的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研究贡献3 迻译和评论西方经济学的代表性教科书和经典专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为数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为数众多的西方经济学专著中是经典专著。应商务印书馆之约,高先生先后翻译了这两部西方经济学名著。在改革开放初期,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译本的出版,对我国读者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多数读者很难辨别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非。高先生认为,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翻译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而且有责任为中国读者正确导读。为此,除了写作译者序,他从1984年下半年起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上连续发表10篇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的系列文章,对该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后来,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以《评萨缪尔森〈经济学〉》为书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这一专著在当时代表了国内系统研究和评论西方经济学的最高水平,对青年学 主要著作4 1.《评萨谬尔逊经济学》(1988年)2.《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1988年)3.《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994—1996年)4.《西方经济学》(1996年),《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1996年)5.《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2002年)6.译著有萨缪尔逊《经济学》第十版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7.主持翻译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和萨缪尔逊《经济学》第十二版 个人荣誉5 高鸿业先生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北京市归侨侨眷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吴玉章奖金;1993年获北京市十佳教师、人民教师称号;2005年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他治学严谨,许多著作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西方经济学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获1989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现代西方经济学》获199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评萨谬尔逊经济学》获198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996年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级教材,该书第二版于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书的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九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