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皇帝李世民和杨坚都曾与鲜卑人有过深厚的关系。他们的统治期间,鲜卑人的角色不可忽视,而他们对待鲜卑人的态度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李世民与鲜卑人的关系。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他的统治下,鲜卑人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李世民的母亲独孤伽罗就是鲜卑人,他的皇后长孙皇后也是鲜卑人。因此,李世民对鲜卑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尊重鲜卑人的文化,还积极推行鲜卑化政策,使得鲜卑文化在唐朝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杨坚与鲜卑人的关系。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在他的统治下,鲜卑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就是鲜卑人,他的皇后萧氏也是鲜卑人。因此,杨坚对鲜卑人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尊重鲜卑人的文化,还积极推行鲜卑化政策,使得鲜卑文化在隋朝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李世民和杨坚都是伟大的皇帝,他们对鲜卑人的尊重和包容,使得鲜卑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统治,无论是在唐朝还是在隋朝,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晋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鲜卑所建,国号为“燕”的政权并非只有一个,而是足足达到了五个,后世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称之为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燕(337年至370年):鲜卑慕容氏所建,被前秦所灭 三国时期,在轲比能被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后,鲜卑各部“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慕容部与宇文部、段部原本居于辽西,后于西晋初期迁徙至辽东。西晋末期,当中原陷入混战之时,拓跋部、段部等鲜卑部落先后依附于西晋重臣参与其中,而慕容部却并未参与其中,而是在不断壮大自身。 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皝继承鲜卑大单于之位,其弟慕容仁则割据辽东。三年后,慕容皝大举攻伐慕容仁,重新统一慕容鲜卑,并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自立为燕王。在慕容皝的统领下,慕容鲜卑先败后赵,又破扶余和高句丽,并攻灭宇文鲜卑和扶余,从而雄踞北方。 慕容儁即位后,慕容氏开始向中原发展,先从后赵手中夺取幽州,又攻灭冉魏,占领河北地区。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儁自立为帝,定国号为“燕”,迁都于邺。 慕容儁死后,十一岁的慕容暐即位,前期在太原王慕容恪的辅佐下,前燕政局尚且稳定,而且一度从东晋手中夺取了中原控制权。当慕容恪于建熙八年(367年)去世后,由于辅政的上庸王慕容评平庸且贪婪,前燕开始走下坡路。 东晋大司马桓温北伐时,前燕一度极为危险,幸好慕容暐的叔叔慕容垂主动请缨,这才击败了桓温,然而得胜归来的慕容垂却遭到了慕容评的猜忌,以致慕容垂最终转投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坚任命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 慕容垂的出走,可以说为前燕敲响了丧钟,在王猛的率领下,前秦军队开始猛攻前燕,在将前燕主力消灭之后,苻坚率兵十万包围前燕都城邺。建熙十一年(370年),慕容暐逃出邺城,试图返回辽东,途中被前秦抓获,前燕灭亡。 前燕灭亡之后,由于前秦天王苻坚以仁义自诩,因此并未对慕容氏展开清剿,这不仅使得慕容氏逃过一劫,也为日后慕容鲜卑的复国埋下了种子。 后燕(384年至407年):慕容垂复国,被北燕取代 前秦统一北方之后,开始对南方的东晋虎视眈眈,后起倾国之兵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发动“淝水之战”,却没想到遭遇惨败。“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统率的三千鲜卑军队全身而退,并以拜谒祖灵为由,返回邺城联络旧部,准备复国。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迅速陷入崩溃,各地叛乱此起彼伏,慕容垂也奉命率兵两千前往河南平定丁零族翟斌的叛乱。不过,一心复国的慕容垂岂会再给前秦卖命,途中他在儿子慕容宝和慕容隆的配合下,全歼了监视自己的符飞龙所部,又收拢了翟斌的部队,并带兵向邺城进发,途中于荥阳自称大将军、燕王,正式立国,史称后燕。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慕容垂攻占邺城,镇守邺城的符丕撤至晋阳,同年十二月,慕容垂定都中山,次年二月,慕容垂于中山正式称帝。此后,慕容垂先是消灭了翟魏,又攻灭了西燕,从而使统治区域扩大到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基本恢复了前燕的版图。 在攻灭西燕后的第二年,即建兴十年(395年),有些忘乎所以的慕容垂不顾大臣反对,又对北魏发动了进攻,结果惨遭战败。建兴十一年(396年),慕容垂再度攻打北魏,此战虽然攻陷了北魏都城平城,但慕容垂却于回军途中病逝。 慕容垂病逝后,太子慕容宝即位,北魏拓跋珪趁机大举进攻后燕,一路势如破竹。在外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后燕内部又生乱,由于赵王慕容麟和尚书郎慕舆皓等人阴谋叛乱,慕容宝最终率一万骑兵逃出中山城,北上逃往龙城。 慕容宝逃往龙城后,后燕开始陷入一系列的内乱之中,慕容宝自己也死于叛军之手,慕容盛短暂恢复政权后去世,其子慕容熙即位,慕容熙在位期间荒淫乱政,又于建始元年(407年)被中卫将军冯跋等人所杀,后燕灭亡。后冯跋等拥立慕容宝养子慕容云为天王,是为北燕。 西燕(385年至394年):慕容泓复国,被后燕吞并 慕容泓是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被前秦攻灭后,慕容泓与一众慕容子弟被迁往关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崩溃,在得知慕容垂起兵复国,攻打邺城的消息后,慕容泓也偷渡潜入河东,召集当地数千鲜卑人于华阴起兵。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在打败前秦将军强永后,慕容泓自称都督陕西诸军事、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并粉碎了苻坚之子苻睿的围剿,同时起兵的慕容冲等前燕皇族也纷纷前来投靠,一时间声威日盛,很快便聚集了十余万人。 之后,慕容泓率兵攻向长安,却在途中遭遇兵变,被谋臣高盖、宿勤崇等所杀,慕容冲被拥立为皇太弟。更始元年(385年)正月,慕容冲于阿房城称帝,改元更始。 在付出惨痛代价却始终无法占据关中后,左将军韩延等劝说慕容冲东归,但被其所拒,韩延遂于昌平元年(386年)二月利用鲜卑军民思归关东的情绪杀慕容冲,拥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段随因为不是慕容氏出身,根本无法服众,不久便被左仆射慕容恒、尚书慕容永所杀,前燕宜都王慕容桓之子慕容顗又被立为燕王。 慕容顗即位之后,慕容永开始率领四十余万鲜卑人离开长安东进,途中西燕仍然持续内斗不止,先是慕容顗被慕容恒之弟慕容韬所杀,慕容恒立慕容冲之子慕容瑶为帝,结果慕容瑶又被慕容永所杀,慕容永又改立慕容泓之子慕容忠为皇帝。 同年六月,慕容忠也被杀,慕容永遂被推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继续率部东进,并击败了阻拦自己的前秦军队。慕容永原本打算投靠后燕,但眼见自己壮大,便也有了野心,于是在攻占长子后,便于此称帝,也定国号为燕。 后燕与西燕皆为前燕宗室所建,且国号相同,于是便产生了法统之争,慕容永原本打算扩张实力后与后燕相争,然而先是在亲征河西时被后秦姚苌所败,后又在攻打洛阳时又被东晋所败,结果西燕只能困守山西一地。中兴八年(393年)冬,慕容垂在消灭翟钊后开始大举进攻西燕,次年慕容永兵败被杀,西燕灭亡。 北燕(407年至436年):后燕分裂而来,被北魏所灭 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冯跋发动政变诛杀慕容熙,拥立慕容云为天王,仍沿用国号“燕”,史称北燕。不过,慕容云在位仅两年,便于正始三年(409年)被宠臣班离、桃仁所杀,冯跋平定内乱后,被推为天王,改元太平。冯跋其实也是鲜卑出身,其父曾在西燕慕容永麾下效力。后燕被一分为二 冯跋在位期间,继续沿用后燕制度,同时又汲取了后燕败亡教训,对内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对外则与柔然、契丹、东晋都保持着友好关系,虽然偏安一隅,倒也颇为稳定。 太平二十二年(430年),冯跋病亡,其弟冯弘杀冯跋之子冯翼,自立为帝,改元大兴。 大兴二年(431年)六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攻打北燕,石城郡、建德郡等十余郡皆被攻克。冯弘自知南敌,遂多次派遣使者向北魏求和,但因不愿让太子冯王仁为质,始终难以达成,不得已之下冯弘甚至派人联络高句丽,请求归附。 大兴六年(436年),高句丽派将领葛卢等率兵接应冯弘,冯弘遂率众逃亡高句丽冯弘到了高句丽,却仍然摆着皇帝架子,结果惹怒高句丽,扣押其侍从和太子冯王仁。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向高句丽索取冯弘,冯弘及其子孙十余人遂被高句丽所杀,北燕彻底灭亡。 南燕(398年至410年):后燕分裂而来,被东晋所灭 后燕慕容宝在位时,其叔叔慕容德镇守邺城,后燕永康二年(397年)十月,北魏攻破后燕都城中山,后燕被截为南北两部分。慕容德担心北魏趁势来攻,遂于次年率军民南迁滑台,于此称燕王,史称南燕。 南燕虽为一国,但其地处北魏与东晋之间,且地没有十城、兵不过数万,国力极为有限。 前秦被后秦攻灭后,前秦宗室符广率众来降,慕容德于是将其安置在乞活堡。后符广自称秦王反叛,慕容德于是留鲁阳王慕容和守滑台,自己亲征符广,将其杀死。 当初慕容宝北上龙城后,曾南下黎阳,但未被慕容德接纳。当时,慕容和的长史李辩劝慕容和接纳慕容宝,被慕容和拒绝,由于担心当初的计谋泄露,便趁着慕容德在外征战,再度劝慕容和反叛,再度被慕容和拒绝,于是李辩杀慕容和,以滑城投降北魏。 滑城丢失后,慕容德率军南下,夺取徐州、兖州大片领土,后于隆安四年(400年)在广固南郊正式称帝,改年号为建平。在慕容德休养生息之时,东晋权臣桓玄意图篡权,大肆诛杀异己,结果冀州刺史刘轨、襄城太守司马休之、征虏将军刘敬宣、广陵相高雅之、江都长张诞等全部转投慕容德。 建平六年(405年),慕容德去世,侄子慕容超即位,结果不久南燕也陷入内乱。慕容超与慕容法本有旧怨,慕容超即位后,慕容法干脆和慕容钟、段宏等人反叛,慕容超则将其同党侍中慕容统、右卫慕容根、散骑常侍段封等全部杀死,又派兵去攻打慕容法等人,最终段宏和慕容法投奔北魏,慕容凝投奔姚兴。 击败慕容法后,慕容超开始沉迷享乐,导致朝政日渐混乱,南燕国势日渐衰弱。太上五年(409年)夏,刘裕率领军队北上,南燕军队根本无力抵御,不久便兵围南燕都城广固。次年正月,广固城破,慕容超被抓后押送至建康斩首,南燕灭亡。 如上,作为慕容鲜卑建立的五个政权,前燕是最为强大的一个,最终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崩溃,慕容垂和慕容泓先后起兵复国,分别建立后燕与西燕,西燕则被后燕所灭。再后来,后燕又被北魏从中切断,分为南燕和北燕两个割据势力,最终北燕被北魏所灭,南燕被东晋所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鲜卑族为我国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鲜卑族,先秦时已游牧狩猎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其族名始显于东汉初年。亦有学者认为鲜卑族源于春秋以前的山戎或白夷,战国前后与乌桓等加入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成为东胡的余类及别支。秦汉之际,匈奴击破东胡后,鲜卑从中分离出来,据保鲜卑山(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东部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辽东塞外之鲜卑山;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一说在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北、通古斯卡河南),并以鲜卑山命族名,各部均受匈奴统治。汉武帝遣师击破匈奴东部地区,部分鲜卑南下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北匈奴被东汉击破被迫西迁,鲜卑趁势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进,据有匈奴故地,吸收北匈奴余众十余万落(户),遍布于东起辽东、西至陇右一带,由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多元现象。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其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与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出现了宇文鲜卑。一说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吐谷浑部。而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将“鲜卑”名称据为己有,而称慕容、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宇文氏为匈奴。 总之,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各部之间极不平衡。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诸族、部落融合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与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几十万。东部鲜卑经过大首领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分别在中原与河陇地区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他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而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其生命力最强,一直延续至隋唐之后;663年吐蕃击破吐谷浑,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之地,最后一个鲜卑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鲜卑系我国古代民族之一,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先附东胡后附匈奴,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寖强于东汉末、三国及西晋,兴盛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其语言习俗同乌桓相近,原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常处;后在汉族影响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有所发展。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至隋唐以降,鲜卑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感谢邀请关陇门阀。 关陇军事贵族一般也称为关陇集团,是鲜卑军事贵族和汉族豪强的集合体,首创于西魏,历经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初四代,掌握着极大的政治话语权以及军事权力,最后于唐朝彻底衰落。 关陇集团体现的是北周传统,也就是君主和贵族共治,说白了就是一种封建制度,因为贵族的权力来自于战功而非君主自上而下的授予。 同时,由于关陇集团的共治局面,使得从北周到唐朝政权能够平稳过渡。原因无他,大家都是这个集团出来的,能保障大家的既得利益就行,谁当皇帝不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隋末天下大乱的局面李唐能夺得天下的原因,因为关陇军事贵族都站队李唐。毕竟李唐是自己人,而关东豪强是外人,关键时刻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向着自己人才能保障既得利益。而且,李唐消灭山东豪强也可以视为自北周、隋朝以来第二次统一战争。因为毕竟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大一统,而是南北分治、东西分治的观念,要不怎么隋朝不行了地方势力全冒头了。 至于关陇集团最后的衰落也是必然的,因为李唐重点打击的就是关陇集团,毕竟要为了屁股底下的龙椅考虑。打击方法也不外乎两种,一个就是科举取士,并赋予知识分子极高的社会地位;第二就是打击武将的政治地位,毕竟一个功勋卓著的武将政治地位还不如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秀才。而且科举出身的文官和贵族不同,贵族的权力来自于战功,文官的权力来自于君主自上而下的授权。换句话说,文官是君主的奴才,或者说是家奴,家奴为了维护主子,再恶心的事都能干出来。 而且,关陇集团在这种氛围下,也放弃了对战功的获得,基本都走上了科举正途。所以关陇集团必然会走向衰落,要不怎么后面出了个武周。 全文完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门阀士族? 1.汝南袁氏: 代表人物:袁绍,袁术等 2.颍川荀氏 代表人物:荀彧、荀攸等 3.弘农杨氏 代表人物:杨彪、杨修等 4.陈郡袁氏 代表人物:袁涣 5.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王允、王凌、王昶、王浑 6.清河崔氏 代表人物:崔琰、崔林 7.颍川陈氏 代表人物:陈群、陈泰 8.颍川钟氏 代表人物:钟繇、钟会 9.河内司马氏 代表人物:司马懿全家(这个不用多提了) 10.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 代表人物分别有:顾雍、陆逊、朱桓、张温 呃,一时间就想到这么多,真要数的话其实太多了,总的来说,三国前期,士族的力量还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看三分天下的曹操、孙权、刘备都不是这个士族圈子中的,只是随着政局趋于稳定之后,士族逐渐开始发力,慢慢蚕食、同化着曹孙刘三个国家的政权基础。 而司马氏夺取天下以后,更是进一步膨胀,到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偏安南方的东晋更是将门阀制度推到了顶峰,直到刘宋的建立,才多少消弭了一些,但过了一百年左右,北方宇文泰一手培养起来的关陇贵族门阀,在一系列灭国战后,最终在杨坚的隋朝一统,后来的唐朝其实也是关陇门阀的一支,所以这个关陇贵族的影响,又持续辐射到了唐朝前中期……..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协成员)这是我回答的第 74 个三国问题啦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唐高宗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 1.武则天受还是太子的李治的喜欢。 在太宗生命垂危时,二人在照顾太宗时发生了肌肤之亲。尽管这个时候,李治已经有了妻子了,但,武则 天是他按自己的意愿找到的第一个爱人,不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后来,尽管皇宫佳丽姹紫嫣红一大把,但,不顾伦理、不顾身份与地位,主动与之亲近的女人,对李治来说,武则 天是第一个!武则天无异于李治的初恋,而初恋对任何男儿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就算是当代,还有很多热血男儿,在事隔多年后,依然会为自己的初恋情人赴汤蹈火呢!何况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治呢? 2.武则天有主见,是自己的好帮手。 高宗性格比较怯懦,而武则天有强硬的一面。高宗上位伊始,大权始终在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手中。长孙无忌是开国元勋,太宗的托孤大臣。他政务娴熟,党羽遍布朝廷,位高权重。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强人,几乎可以一手遮天。资历尚浅的李治,对这个长袖善舞的舅舅往往俯首贴耳、言听计从,否则,这个老家伙会联合其它重臣给颜色看。 而武则天伺候了太宗十多年,耳濡目染,积累了一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宫斗术,她又有不畏强暴、敢作敢为的品质,对付权势熏天的的长孙无忌把好手,李治需要这样的同盟军。所以,李治支持这位曾经的小妈,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3.武则天曾经是位好妻子。 早期的武则天也尽显了贤妻良母的一面,这是说她没有被立为皇后之前。尽管后来武则天豢养男宠,把性当作取得欢愉的工具!但在他当皇后以前,除了曾经有太宗这个前夫外,在感情上对高宗是很忠诚的。 而且,她对生轻的高宗尽了柔情密意,聪明的她早知道,要实现自己的使命,必须笼络这位有皇位的青年。而在李治看来,这位才貌出众,对自己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小妈,就是梦寐以求的妻子,比仗势欺人的王皇后强多了,李治自以为他是好妻子。丈夫支持妻子,在中国是很正常的。 4.在后期,武则天受李治支持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武则天能力突出。 实践已经证明武则天是自己处理政务的好帮手,高宗自己身体有病,工作上需要她帮忙。而且武则天肚子也争气,为李治生了四男二女六个孩子,母以子贵,武则天在高宗心目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武则天后来能称帝,当然,当然少不了高宗早期对她的信任和支持以及临终前嘱托;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协助高宗处理政务和‘‘二圣临朝’’时的历练,武则天已经成为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了,她完全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而且,高宗的儿子面对贞观之治与永徽之治的全盛局面,确没谁能当重任,让大唐再上台阶!所以,至死,高宗都支持武则天参政议政。
没有关系鲜卑族俗称其主为。 从语言和传承上看,现代朝鲜民族的祖先主要是生活在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谋韩三部。三韩的后裔建立了百济,新罗二国。这正是现代朝鲜,韩国的直系祖先。他们所讲的语言,虽然名义上属于阿尔泰语系,但实际上是比较封闭,与其他阿尔泰语系民族交流较少。也就是说,从语言上看,和其他阿尔泰语系民族没有什么太接近的。 百济的统治者并不是当地的土人,而是来自中国东北的扶余人,扶余人属于肃慎民族的一个支系,和三韩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着。而新罗的王室,确实是三韩的部落首领,朴氏和金氏后裔。新罗一统半岛后,三韩各部遍布半岛已成定局。随后即便有后三国时代,王氏高丽。也没有改变这种定局。 至于韩国人和朝鲜人宣传的高句丽,和新罗,百济并不是一家。高句丽的王室,上层精英是来自扶余的部落首领,其统治的人民是肃慎民族的各个部落。他们仿效鲜卑各部以及中原王朝,汉化水平相当高。所讲语言与三韩完全不同,在习惯上,高句丽也是把百济,新罗视为蛮夷。更何况,唐灭高句丽之后,将大量高句丽王族,贵族和平民迁徙到中国内地。高句丽和如今韩国,朝鲜真没有什么传承关系。 再来看看鲜卑。鲜卑民族属于东胡民族的分支,东胡民系的后裔非常广阔。他们是和肃慎同样古老的一个民系,东胡灭亡后,鲜卑人一直生活在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群山森林之中。他们的语言是无可争议的属于阿尔泰语系。该语系的蒙古语族就是鲜卑后裔。古代历史上的蒙古,室韦,契丹确实是鲜卑后裔。而后来的通古斯诸民族,如女真,鄂伦春,赫哲和鲜卑都没有关系。 更何况连祖先语言都不知如何规划分类的三韩了。 古代鲜卑族和现代朝鲜,韩国没有血缘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传承关系。 何谓拓跋、秃发、慕容鲜卑? 拓跋、秃发、慕容是姓氏也是部族名称,同属于鲜卑,其中秃发是拓跋鲜卑的分支。吐谷浑是慕容鲜卑分出去的,后来变成姓氏和部族称号。 鲜卑的前身是东胡——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名,东胡有好多部落,被匈奴打到辽东塞外后,落脚在鲜卑山一带的称为鲜卑。鲜卑也有好多部落,其中包括拓跋部,不过那时还没有拓跋这个称谓,是后来发达了才有的。根据《魏书》的说法,拓跋氏源出黄帝,“黄帝以土德王”,而“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于是以“拓跋”为姓。 秃发部原属于拓跋鲜卑,《晋书》在介绍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的创建者秃发乌孤时说,“其先与后魏同出”——后魏就是拓跋氏建的北魏。乌孤八世祖匹孤从塞外迁居河西,亦即今天的甘肃中部一带,所以也称河西鲜卑。《新唐书》记载,南凉末主秃发傉檀的儿子秃发贺投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说“与卿同源,可改为源氏”,于是成了源贺。可见北魏官方也认可这种溯源。 秃发部最初也没有姓,《魏书》中说,匹孤的老婆生孩子,“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一觉醒来被窝里多了个娃觉得新鲜,就让娃姓了“秃发”,因为鲜卑人管“被”叫“秃发”。类似日本以“桥下”“山本”为姓。 匈奴衰败后,鲜卑在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杀回故地,划广阔区域为东、中、西三部,分设大人统领。其中中部大人的称号为“慕容”,其后世迁居辽西便以慕容为姓。 此外《晋书》还给了两种说法:一是先祖莫护跋仿效燕代人戴“步摇冠”,被人呼做“步摇”,后来讹音为“慕容”。此说较牵强;再就是取意“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类似刘勃勃以“徽赫与天连”改姓“赫连”的官方口吻,也有附会之嫌。 吐谷浑最初是个人名,叫慕容吐谷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廆的庶兄。慕容涉归将部族交给了慕容廆,也分给慕容吐谷浑1700户。二部挨着结果马打了起来,哥俩也发生了冲突。慕容廆说你应该走远点省得马再打架。吐谷浑说远点就远点,带着部众一路向西,走到枹罕(今甘肃临夏)才落脚。 吐谷浑作为姓氏是慕容吐谷浑的孙子慕容叶延定下来的,他根据《礼记》中“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的说法,拿爷爷的名字做了姓,以示“尊祖之义”。后来部族也就称作吐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