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赤小豆用清水浸泡一夜,约八小时左右 2 将泡好的赤小豆和姜片放入汤煲内,大火煮滚后,改小火续煮,约两小时后赤小豆煮熟,不关火继续煮 3 将红薯去皮,切成大小均匀的块 4 把红薯放入汤煲内,改大火煮滚后,再关小火,煮约二十分钟后,按自己的口味加入红糖,搅匀后关火 5 盛出品尝吧!
1 熟透了的香蕉 2 香蕉去皮,1分为4块切开 3 摊开云吞皮,放入香蕉块 4 两边对折,两头捏紧,和包锅贴手法一样就可以了 5 烧热油锅,待油温升高时,放入包好的香蕉卷,大火炸至两面焦黄色 6 捞起用吸油纸吸干多余的油分即可食用
1 凤梨去皮,切丁挤出凤梨汁 2 不粘锅中加凤梨丁500g、冰糖40g,小火翻炒 3 待水分快干时加麦芽糖35g,继续翻搅至颜色金黄,取出放凉备用 4 取曲奇300g碾碎放入碗中,加牛奶160g,搅拌均匀 5 取适量曲奇糊,包入凤梨馅包好后放入方形模具中压平 6 放入烤箱160℃烤制15-20分钟,取出放凉,脱模即可享用
1 准备好所有材料 将其分别放在容器中 2 将蛋白和蛋黄用分蛋器分离 分别盛在两个干净无水无油的容易中 3 将牛奶玉米油倒在蛋黄中 备用(以免蛋黄干掉) 4 用电动打蛋器打发蛋白 砂糖分三次加入蛋清中 先用一档慢速打 然后在逐渐加快速度 5 砂糖完全融化之后提起蛋头出现尖峰状时 这时我们称之为是(硬性发泡)再将玉米淀粉加入打发的蛋白中 用刮刀刮一下容易边缘继续打发 打好放旁边备用 6 将蛋糕粉晒入装有玉米油 蛋黄 和牛奶的容器中 用手持打蛋器将其混合均匀无颗粒 备用 7 将打好的蛋白取出三分之一和蛋黄混合 如图 自下而上翻拌 使其均匀 依次将剩余的三分之二蛋白分别倒入混合好的面糊中 8 如图是混合好的面糊 准备装在模具中(要分别将面糊调好颜色倒入模具中) 我做的渐变色 颜色可以根据您个人喜好调整 烤箱上下火加热160度 烘烤13分钟即可 因为没一部分的蛋糕坯比较薄很容易熟 9 烤好的蛋糕底 晾凉后脱模 备用 10 这步我们来打发淡奶油 打发淡奶油时加少许糖粉 将淡奶油打到可以清晰的看清楚纹路且成固态状 备用 11 将打好的奶油 分别抹在烤好的蛋糕坯上 12 个人比较喜欢玫瑰 所以就选了一支白色玫瑰作为装饰 !这款蛋糕外观很清新素雅 口感奶香味醇厚 不甜 不腻人
1 分离蛋清蛋白,油、牛奶、糖先搅拌均匀 2 加入蛋黄搅拌均匀,筛入低筋粉搅拌 3 搅拌成这个样子,均匀分成六分 4 分别加入色素,一份比一份色素多,搅拌均匀,打发蛋清 5 蛋清加入到蛋黄部 6 倒入模具,烘烤好 7 将奶油打发 分层抹到蛋糕上 8 一层一层摞起来 9 抹外层奶油,裱花,大功告成
王熙凤,《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金陵十二钗之一,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王熙凤很厉害,但荣国府确实在她管理下越管越乱。究其原因,还在于王熙凤的管理能力有被夸大的地方。她有能力不假。却不是顶尖管理人才。与贾母和贾探春比,大有不如。 其实从王熙凤管家也能看出来,她有很多问题。 第一,王熙凤管理没有归属感。 王熙凤不过借调到王夫人家,一则管家,二则替贾赦邢夫人伺候贾母。荣国府一分为二,敕造荣国府属于二房,王熙凤长房媳妇早晚要回贾赦那边。平儿说:“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 正因如此,王熙凤管的不是自己家,她才会严刑峻法,不管不顾的折腾。只要能做出来成绩给长辈看,买到好就可以。像小厮兴儿说得一针见血: (第六十五回)“(她)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 兴儿说得特别好,王熙凤没有归属感的管理,只会竭泽而渔,越管越乱。 注:敕造荣国府和荣国府两码事。上下文分开说是做说明理解作用。 第二,王熙凤没有安全感 王熙凤对敕造荣国府没有归属感,同样当家人也没给王熙凤安全感。 看似王熙凤大权在握,实则王夫人背后才是当家人。王熙凤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好就有责任。 王夫人对她也不是全然信任。王熙凤一生病,安排贾探春、李纨顶上很正常。让薛宝钗插手管家,分明是抢班夺权的意思。 王夫人没给王熙凤安全感,以至于生病轻易都不敢说。怀孕六七个月还张罗管家不敢放权,也是王夫人给她的压力。 一个管理者处在紧张,甚至朝不保夕的管理氛围中,必然事倍功半,不可能管理好。没有绝对权力,就不能有效培养自己的管理体系。只靠她亲力亲为,累死也管不好。 第三,王熙凤弱点太突出 人性都有弱点,欲望越强弱点越突出。王熙凤尤其如此。 秦可卿死后托梦对贾家的发展大计,完全可以说是王熙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思想。她有如此见识,也是全面深刻思考过贾家的发展。如果贾家给机会,她一定能够成长为贾母、贾探春那样全面管理人才。 可惜贾家没给她机会,她也没有励精图治,反而迅速的堕落。她拼命敛财,包揽诉讼,放高利贷中饱私囊。连偷贾母的东西出来典当她都要抽成二百两。如此贪婪,皆因欲望不受控制导致。 王熙凤欲望过多,求不得自然拼命追求。此消彼长,她管理的荣国府成了她敛财,揽权的工具,又如何谈到有效管理?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错了,一倒就是全部。 王熙凤有志难酬就迅速堕落。贪权的结果是搞坏了身体。没有安全感又贪权敛财。以至于上行下效,荣国府的管理也就这样彻底土崩瓦解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有男人们赚不来钱,一环环崩塌,贾家不抄家也挺不下去。 再说回王熙凤之能,总结一句就是她确有其能,却远不如贾母、探春,而且“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行才是一个管理者最应该有的本事。否则迟早出事,可惜王熙凤德行负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爽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大司马曹真长子。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三国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携皇帝曹芳外出祭陵之时,悍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一举清除了曹爽这个政治上的最大敌人,开始了司马氏独掌大权的高光时刻。 一直有人认为,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时的获胜,赢得相当侥幸。毕竟,此前的司马懿,被曹爽逼得都装病好几年,远离朝廷的政事、军事,朝廷里的一些重要位置,特别是洛阳城的兵权,都掌握在曹爽手中。 但这场政变最大的亮点就是,突然爆发的司马懿,以几乎碾压之态,让此前权势滔天的曹爽,在应对司马懿的政治进攻时,完全没有章法,在政治及法理上,被压得死死地。 曹爽的失败,其实是他自己作死,忽视司马懿,不是导致他失败的最关键因素,没能团结起应该团结的力量,才是他在政变时,只能缴械投降的主要原因。 政治争斗不比战场拼杀,战场上的争锋,还有以少胜多的可能,但政治争夺的精髓无非是看谁的支持者更多,没有以少胜多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曹爽远远不如司马懿。 “高平陵政变”发生时,从当时曹魏的最高决策层的态度上来看,大多数都是站在司马懿一边的。 根据《三国志·曹爽传》中的记载,司马懿在劝说郭太后(魏明帝曹叡妻,魏少帝曹芳养母)下诏书时,和他一起在奏疏上联名的有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 太尉臣(蒋)济、尚书令臣(司马)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 当郭太后接受司马懿的上书,并发出太后诏书后,司马懿在安排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效忠司马氏的亲信接管洛阳兵权时,还有司徒高柔站在司马懿一边,《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载: 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 这其中涉及到的最高决策层人士,有皇太后郭氏、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令司马孚,加上辅政大臣、太傅司马懿本人。 法理上,军事机构的最高长官太尉,政事机构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能代表皇族的郭太后,全站在司马懿一边,三公中,除司空王凌外,有两位支持司马懿。 这样的牌面打出来,曹爽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办法抗衡。 而这些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曹魏朝堂上的最高决策人中,有一些本是曹爽可以争取的政治盟友。 尚书令司马孚不用说,他肯定是支持司马懿,司徒高柔(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兄)曾担任过颍川太守,自然也亲近跟颍川势力关系密切的司马氏。 但郭太后和太尉蒋济,并非司马氏的人,完全是曹爽自己作死,把他们推到司马懿那边去的。 郭太后是皇族长辈,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支持代表宗室的曹爽的,可曹爽曾经的一个行为,让郭太后开始敌视曹爽,《晋书·五行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魏齐王正始六年(公元245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 曹爽当时为了更好地掌控住皇帝,强行把郭太后跟皇帝曹芳分开,赶到永宁宫居住。 他的这个行为,不但把郭太后得罪了,连天下人都看不下去,所以史官把后来发生地震的原因都推到了曹爽身上,认为是曹爽欺负郭太后,使皇帝不能膝下尽孝,导致的上天惩罚。 因此事,郭太后深恨曹爽,所以,当司马懿要求她站出来讨伐曹爽时,她肯定是赞同的,有郭太后的名义,司马懿在政治上,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再说太尉蒋济,他支持司马懿,是因为曹爽在掌权后,纵容亲信删改国家法度,让这位四朝老臣不爽了,他还专门上书警告曹爽,《三国志·蒋济传》中记载: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会有日蚀变,诏群臣问其得失,济上疏曰:“……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 蒋济说你们这帮庸才没资格改法度,曹爽当然不听,该干嘛还干嘛,于是,把蒋济这位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信任和提拔起来的元老,推到了司马懿一边。 “高平陵政变”发生时,蒋济是直接跟着司马懿去收拾掉曹爽的。 蒋济配合司马懿搞掉曹爽,非为私利,在他眼中,这是为公,劝说曹爽缴械投降时,也是他给曹爽写的亲笔信,他在信中承诺只剥夺曹爽兵权,不要曹爽及其一家老小的命。 但司马懿让蒋济失言了,找了个谋反的借口,诛杀了曹爽满门,蒋济因此不愿意接受司马懿给他的封赏。 可蒋济的推辞没有被准许,结果,导致蒋济觉得对不起曹真和曹爽,在曹爽被杀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郭太后和太尉蒋济,一个是曹氏皇族代表,一个是曹氏提拔起来的四朝老臣,天然的是曹爽的政治盟友,却因为曹爽的胡闹,导致他们在曹爽跟司马懿之争时,支持了司马懿。 如果没有郭太后和蒋济的配合,司马懿要搞政变很困难,郭太后代表着大义名分,蒋济既是三公,又是军事机构名义上的最高长官。 他们的支持,能让司马懿理直气壮的掌控洛阳兵权,以及能在法理上居高临下的指责曹爽。 再加上尚书令司马孚,司徒高柔,难怪曹爽在司马懿的政治进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他手上除了一个小皇帝,就啥都没有,拿什么跟司马懿争? 在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最高决策层人士中,一半都是曹爽硬推给司马懿的盟友。 不是司马懿多厉害,而是曹爽自己作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们都知道,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和政治家,如果没有他,明朝恐怕是支撑不了那么久的,那么“夺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天,于谦在干什么?他为什么不会阻止政变的发生呢? 众所周知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为了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而发动的政变。既然是政变,自然不会向任何人透露他们的计划,毕竟干的可是掉脑袋的事情,所以,于谦也无从得知他们的阴谋,自然也谈不上阻止。 事发当晚,反叛人员以瓦剌骚扰边境为借口,调集军队向皇城进发。石亨掌管着皇城的钥匙,所以反叛军们的出行是畅通无阻的。 进入皇城内部后,他们首先去南宫迎接了被囚禁的朱祁镇“太上皇”。接上他之后,直接冲进东华门,来到召开朝廷会议的奉天门,把朱祁镇扶上奉天殿的宝座,敲响钟鼓,召见群臣,正式宣布朱祁镇复位。 这次复辟事件的重点其实还是在于朝臣们同意与否。如果大臣们一致反对,这种“复位”将是一个笑话,毕竟朱祁镇引发了土木堡之变,是个昏君。然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现任天子朱祁钰病重,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他唯一的侄子,朱见深,不仅是一个少年,而且是朱祁镇的儿子,所以搞来搞去最后都会是朱祁镇一脉当皇帝,所以大臣们觉得朱祁镇复位还挺正常的,毕竟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所以大家就接受了这次“夺门之变”。 此时,于谦也在钟鼓所召大臣之列。也就是说,于谦在面对坐在奉天殿宝座上的朱祁镇时,也接受了这个事实。虽然他事先不知道政变,所以没能阻止。但是知道了之后,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虽然于谦是忠臣,但他不是效忠于朱祁钰的忠臣,他也不效忠于朱祁镇,他真正效忠的,想守护的,只有大明王朝和亿万百姓,至于皇位上坐着的是谁,只要他姓朱,不要是个昏君,对于谦来说都没多大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秦琼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中真的保持中立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朝局更是如此。对于一位拥有功劳和威望的名将来说,他在朝廷斗争中的站队往往不取决于自己的性格。那些觉得秦琼性格老实就认为他会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的观点是有些想当然了。 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中,大臣想要保持中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第一个条件是与太子、秦王、齐王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比如东宫和秦王府的属官是不能保持中立的。第二个条件是大臣获得政治资本的经历与三个嫡出的皇子没有直接关系。 以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的中立派代表、“军神”李靖为例。李靖在武德三年(620年)时就离开了秦王府,与李世民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而李靖对统一天下的功劳主要都是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如萧铣、辅公祏),与太子、秦王、齐王都没什么直接关系。 正因如此,李靖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是可以保持中立的,他的老搭档兼老上级李孝恭也是如此。但与李靖相比,秦琼就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了。武德二年(619年),秦琼离开王世充投奔唐朝,被任命为秦王府的马军总管,后来升任为秦王府的右三统军。 直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秦琼都是隶属于秦王府的右三统军,李世民当了太子后才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更何况秦琼投奔唐朝后的战功全都是跟着秦王立下的,没有秦王李世民就没有唐朝功臣秦琼。由此可见,秦琼不可能在武德太子之争和“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 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夜,太子李建成就对齐王李元吉说:“尽杀叔宝(秦琼)等(出自《 新唐书》)”,将秦琼视为必须除掉的秦王府武将。就算秦琼心里真的想保持中立,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会相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建成麾下的数千兵马都去哪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武德太子之争本质上是李渊与李世民的政治斗争,所以李渊有意放纵李建成在长安招兵买马。除了制度规定的东宫卫队之外,李建成还专门组建了名为“长林兵”的三千人的直属部队。再加上齐王李元吉的卫队,李建成阵营在长安对李世民阵营可谓“飞龙骑脸”。 正因如此,决定发动政变的李世民阵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将李建成和他麾下的数千兵马分开,否则只有八百人的秦王府没有胜算。于是李世民故意在李渊面前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根据史书分析,李世民肯定没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的实锤证据。 听到秦王李世民的告发后,一时头脑发热的皇帝李渊命令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几位宰相在清晨进宫,与李世民当面对质。在收到父皇的命令后,与二哥李世民一起上过战场的李元吉有些不太好的感觉,建议大哥李建成要么称病不去,要么多带些人马以防不测。 然而李建成认为称病不去和多带些人马会让父皇认为他们“做贼心虚”,也不利于即将实施的清洗秦王府武将的计划,因此拒绝了李元吉的建议。于是李建成就这样丧失了自己最后一个翻盘的机会,他和李元吉只带着少数随从和护卫进入了李世民预先设好的埋伏中。 因为李建成大意了,所以李建成麾下的数千兵马在“玄武门之变”爆发时远在东宫。在得知事变爆发的消息后,李建成的数千兵马在冯立、薛万彻等将的带领下赶到玄武门与秦王府展开激战,一度让李世民感到非常棘手,但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留下显著的事迹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史书记载分析,秦王李世民集团在“玄武门之变”中需要完成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是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是阻止东宫和齐王府的援兵杀入太极宫;第三是及时控制皇帝李渊。正因如此,秦王府的人马也分成了三队,分别执行三个目标不同的任务。 李世民亲自率领的队伍在玄武门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书记载“玄武门之变”时大多是围绕李世民的队伍记载的,而负责阻止援兵和控制皇帝李渊的两支队伍的记载却很少。不过根据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分析,秦琼在“玄武门之变”时应该是负责阻止援兵的。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余党”是指失去领袖的残余势力,而东宫与齐王府的援兵是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才赶到了玄武门。也就是说,秦琼(秦叔宝)在玄武门讨的“建成余党”就是东宫与齐王府的援兵。 另外,根据《旧唐书·隐太子(李建成)传》记载:“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也就是说东宫与齐王府的援兵是被支持李世民的数百骑兵打散的。 当时玄武门支持李世民的武装部队有两支:一是名义上忠于李世民的玄武门守军;二是李世民带来的秦王府兵马。根据唐朝律法的规定,玄武门的守军值班时连城门楼都不能下,就更不要说配备马匹了。因此打败东宫与齐王府援兵的数百骑兵应该是秦王府兵马。 再结合“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的记载,打败东宫与齐王府援兵的数百骑兵应该就是秦琼指挥的,他的任务就是负责阻止援兵。正因如此,秦琼没有出现在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的焦点现场,导致有些史料没记载秦琼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对于经历过多少恶战的秦琼来说,率领数百骑兵打二千敌军算不了什么,尤其是敌军还是已经失去战斗目标的“建成余党”。于是秦琼与东宫与齐王府的援兵并没有发生史书认为值得记载的激烈战斗。综上所述,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就没有留下显著的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秀,即汉光武帝,字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励精图治,开创“光武中兴”。经过长达十二年的东汉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的局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秀开局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刘邦的九世孙,身上有着皇室正统的血液。而刘秀从一个农夫,变成东汉的开国皇帝。这个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会用人、会打仗、知进退。 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世孙子,他是长沙王刘发这一脉的后人。之所以会从皇族子弟,变成一个农夫,主要是因为汉朝当时实行的推恩令。 从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推行推恩令。大致就是每个皇族去世后,其权力和地盘,都要分给好几个儿子。这就导致诸侯的权力和地盘越来越少,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对权力的再次分割。诸侯的地方以前由长子继承,颁布推恩令之后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蛋糕就那么大,土地越分越小,权力也逐渐收归中央。因此到了刘秀家的时候,他的父亲刘钦只是一个济阳县的一个小县令了。 汉哀帝元年,刘秀出生于济阳县。据史料记载,在他出生的那个晚上,屋子里并没有点蜡烛,但是屋子里却非常明亮,屋子里充满着红色的光线。古人好占卜,刘钦没想明白这种情况是好是坏,于是请人来算了一卦。来人对刘父说到,这是大大的吉兆,放心好了。正赶巧,刘钦房前的小米长了苗,异常旺盛,麦穗远远比一般的都多和饱满,因此刘钦给他的孩子取名叫做刘秀。 刘秀此人长得比较高大,而且嘴也大,这在史书中被称为与众不同的相貌。在刘秀的父亲刘钦死去后,刘秀和妹妹举目无亲,只好投靠南阳的叔叔刘良。寄人篱下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处处受人的讥讽。寄养在叔叔家的日子里,刘秀对于农活比较上心,这也就成为了许多人口中的农民,他的哥哥还嘲笑他的所作所为,讥讽他干农活能有什么用?像我一样和侠士来往才是大丈夫所为。 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刘秀其实比他哥哥更聪明。 后来刘秀到了长安读书,在这过程中,懂得了不少治国之道。之后不久,汉哀帝死了,当时汉朝外戚势力很庞大,达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皇帝一死,太后王政君的家族集团,果断把控朝政。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先后立了汉哀帝的两个儿子为皇帝,虽然表面上王莽为汉臣,实为皇权的真正掌控者。在初始元年的时候,王莽不再有所顾忌,直接废除了刘婴,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王莽篡位。 王莽当上皇帝后,另建新朝,另起年号。西汉在维持了214年的光景之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王莽当上皇帝以后,由于改革过于直接,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动了很多人的奶酪。既包括贵族利益,也包括许多普通老百姓。因此,没过多久之后,铺天盖地的反对王莽的起义开始了,其中就包括赤眉、绿林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也包括一些地主和豪强,纷纷起兵拉着队伍造反。 刘秀这一支血脉,虽说是正统,但是是比较远的一支。刘秀此人非常谨慎,不到起事的最佳时刻,绝不动手。他和他哥哥不一样,他的哥哥更多的是勇,并不是权谋。眼见着各地起义大军风起云涌,在经过再三的权衡之后,刘秀也决定起义反抗王莽。 但是起义总得有一个旗号,他们打的旗号,就是恢复汉高祖刘邦的基业。刘秀和从宛城起兵,后来来到了舂陵,遇到了他的哥哥刘縯,兄弟二人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但是他们兵力稀少,更是缺少懂军事的将领,甚至于武器装备差到要骑牛代步。麾下军队的战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好在反对王莽的势力,实在过于庞大,刘秀弟兄和绿林军的队伍进行了合作,相互借助彼此的力量,并且成功将王莽派来平叛的将领杀死。在更始元年的时候,绿林军率先立了刘玄为帝。但是南阳一派的刘氏子弟,心中多有不服,内心虽然不承认,但是表面上还是要尊上。由于绿林军势力太过于庞大,而刘秀兄弟的军队,在反莽联军中力量比较弱小,只好委曲求全。 刘玄被拥立为帝后,刘秀的哥哥被任命为大司徒,而刘秀本人则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新的朝代和新的皇帝的建立,使得王莽新朝大为震惊。王莽在惊慌之下,派出了大司空王邑与大司徒王寻发,调集了军队一共四十二万,向昆阳和宛城进发,打算将刘玄以及一系列集团扼杀在摇篮里。 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就此爆发。 在同年的五月份,王寻发和王邑率领着军队南下,并且与战场上的其余旧部会合。这庞大的势力,使得刘秀的部队不得不前往昆阳避其锋芒。但是刘秀在昆阳的部队人数,远远不如王莽的军队人多,才去去几千人。当时不少汉军都觉得应该放弃昆阳,去荆州坚守城池。然而刘秀认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有自保的机会,如果分散部队,那么结局一定是失败。 做下决定之后,刘秀连夜带着几十人,向周围的根据地调兵遣将,一共加起来也就两三万人左右。王邑和王寻发等人自恃武力强大,选择了强攻昆阳城池,搭建云梯步步紧逼。刘秀背水一战,亲自带领数千人冲在最前头,与王莽军队厮杀在一起,汉军士气大为提高。 再之后,刘秀采用迂回策略,渡河前往敌军大本营。这时,王邑等人竟然还不以为然,不出全部兵力,仅仅带领数万人与刘秀展开搏斗,但是最终却因此战死。军营中的将领看到主帅双双被杀,顿时没了主心骨,纷纷倒戈逃跑。昆阳城中汉军则打开城门乘胜追击,一时间血流成河,昆阳保卫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当然,昆阳之战如果要详说的话,过程其实极为精彩。据说在两军开战之前,有大量陨石从天而降,砸到了王莽方面军队的大营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戏称刘秀是大魔导师的缘故。但不管怎么说,凭两万人打垮四十万人,这种战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刘秀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自此一战,刘秀声名远扬,王莽朝代根基动摇,不久之后,绿林军冲入皇宫杀死了王莽宣告了王莽朝代的结束。但是由于功高震主,刘秀的哥哥被刘玄莫名杀害。刘秀此时则是极为知进退,以退为进,彻底放弃兵权,开始做出一副声色犬马的样子,让刘玄对他放弃了警惕。 不久之后,刘玄对他彻底放松警惕,开始暂时信任刘秀,派刘秀前往河北平定反叛势力。刘秀终于等到了自己想要的机会,进入河北后,连战连胜,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根基。等到刘玄反应过来以后,刘秀已经在河北的根基已成,便和刘玄彻底决裂。公元25年,刘秀在今河北邢台地区登基,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 此时的刘玄,已经被赤眉军进攻杀死,起义军内部彻底四分五裂。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秀率军南征北战,先定关中,再平陇西,最后攻略川蜀。自河北称帝以后,刘秀花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扫平诸强,彻底统一了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武德太子之争中,李建成真的无条件信任齐王李元吉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礼法身份,齐王李元吉都是距离皇位继承最远的嫡子。大哥李建成继位也好,二哥李世民登基也罢,对李元吉来说应该都没有什么区别,他完全可以在太子之争中保持中立。当时和后世有不少人都怀疑齐王李元吉如此积极参与太子之争的真实动机。 根据史书的蛛丝马迹推测,李元吉积极参与太子之争的真实动机是他也想当皇帝,只是他自己当皇帝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于是李元吉的计划是先联合大哥李建成干掉实力最强的二哥李世民,然后再搞掉大哥李建成。那么李元吉就会成为李渊唯一的嫡子,进而当上太子。 李元吉曾经给李渊献上了一块写有“李渊万吉”四个字的石头,得到了李渊的奖赏。可是李元吉私下里却对部下表示:石头上的“李渊万吉”其实是“李渊元吉”,意思是李渊之后的皇帝就是李元吉。李元吉还搞了很多类似“李渊元吉”的事情,这一切都被太子李建成看在眼里。 李建成的政治水平虽然比不上李世民,但他绝对不是政坛白痴,怎么可能看不出李元吉的野心呢?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建成对李元吉说:“吾当使人进说,令付吾国务。正位已后,以汝为太弟”。也就是说,李建成表示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元吉。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有五个儿子,当上皇帝后无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这种明明有亲生儿子却表示要传位给弟弟的言论,贞观名臣褚遂良认为这不是扯淡就是别有用心。如果李建成赢得太子之争的话,他与李元吉的感情几乎不可能让他主动地搞“兄终弟及”。 正因如此,李建成“以汝为太弟”这番话表明李建成根本不是无条件信任齐王李元吉,只是在干掉李世民之前需要维护与李元吉的联合。如果“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李建成的话,李建成与李元吉之间很可能会上演一场比“玄武门之变”血腥几十倍的“夺嫡之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中宗李显为什么不感激帮助他登基的“神龙政变”功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后世史书对“神龙政变”多有溢美之词,但“神龙政变”本身其实是一场有点无厘头的政变。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标志着武则天正式决定“复李唐神器”,即将皇位还给李唐。“复李唐神器”的政治安排让武则天后期的朝廷一度非常和谐,颇有治世气象。 然而或许是因为功绩导致的傲慢,又或许是对李唐夫妻的郁闷,武则天晚年过度宠信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而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也仗着武则天的宠信为非作歹,先后得罪了李唐皇族、朝臣主流和禁军将领。最要命的是,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成为“复李唐神器”的变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老化,武则天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很少上朝和会见大臣,只有在宫里陪驾的二张兄弟能够经常见到武则天。这意味着如果武则天在宫中病逝,二张兄弟有足够的条件篡改武则天的遗诏,将皇位传给武家。这也是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原因。 但问题是,直到“神龙政变”成功,二张兄弟破坏“复李唐神器”也只是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而已,武则天更没有改变“复李唐神器”的想法。也就是说,张柬之他们为了可能存在的变数杀死了二张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武则天“复李唐神器”的既定安排。 为了实现武则天的既定安排而逼武则天退位,“神龙政变”的荒诞之处就在于此,而其中最尴尬的人就是太子李显。对于李显来说,“神龙政变”没有帮他登基,只是将他登基的时间提前了。而李显却要为“神龙政变”背上“以子反母”的不孝罪名,还要将权力封给政变的功臣们。 李显登基后,“神龙政变”的功臣立刻成为李显皇位的最大威胁。李显清楚“神龙政变”的荒诞性,对“神龙政变”功臣本就没什么好感。现在“神龙政变”功臣又威胁了他的皇权,李显自然不会感激“神龙政变”功臣,而是想办法彻底消灭这些“神龙政变”的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徐州的一代奇才陈登与昭烈帝刘备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陈登出身于徐州当地的大士族,依靠徐州牧陶谦的举荐而踏上仕途,辅佐陶谦将徐州治理成东汉末年最先恢复生产的州之一。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逝,临终前将徐州牧让给了刘备。在刘备来到徐州和继任徐州牧的整个过程中,陈登都是刘备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可以肯定地说,在刘备第一次坐领徐州的时候,陈登就是刘备最重要的属下。然而在建安元年(196年),被刘备收留的吕布通过偷袭夺走了刘备的徐州。由于事起仓促外加徐州是陈登的最大利益,陈登只能选择辅佐吕布。但陈登非常讨厌吕布,此后便暗中谋划消灭吕布。 当时既有能力又有需要消灭吕布的军阀只有曹操,陈登自然与曹操保持联系,帮助曹操削弱吕布的力量。而当时表面上依附于吕布的刘备也在暗中联合曹操图谋吕布,可以推测的是陈登应该与刘备有暗中的联络配合。刘备与陈登的关系在这时期从主臣转变为盟友关系。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第二次入主徐州。而曹操弃袁绍于不顾,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刘备。有意思的是,当时就在徐州担任广陵太守的陈登在曹操东征刘备的战争中没有留下记载,可以推测陈登对进攻刘备是抵触的。但他也不想与曹操为敌,全程采取了中立态度。 综合来讲,陈登与刘备的关系经历了主从、盟友、相对中立三个阶段的变化,但从来没有变成敌对关系。而从刘备在荆州还替陈登说话的故事来看,刘备与陈登的私交应该很不错的。如果刘备能在徐州站稳脚跟的话,陈登恐怕就是季汉的第一等重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网上很火的表情“放下助人情节不然乳腺结节”小编觉得很有趣,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