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乙肝汤 【方源】 《清热解毒合疏肝实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8例》[徐文军.中国民间疗法,2004,12(7):55]。 【组成】 虎杖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栀子10g,青皮、陈皮各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枳壳10g,黄芪30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4周为1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季某,男,33岁。 主诉:右胁胀痛间作2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年,肝功能指标反复,右胁胀痛间作。 检查:脘闷纳呆,口干口苦,肢体困重,倦怠乏力。查体:肋下2cm能触及肝脏,质地中等,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肝功能检查:ALT 232U/L,AST 156U/L,GGT(谷氨酰转移酶)85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 DNA(+)。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实脾。 方药:上方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15剂后,右胁胀痛明显缓解,肝大回缩,已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食欲好转,二便正常,上方加服丹参10g。 三诊:续服15天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HBV DNA及HBsAg,HBeAg,抗-HBc仍呈阳性。为巩固治疗,守方再进3个月。 四诊:3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 【按语】 湿热疫毒蛰伏肝胆之内,自当以清热解毒之品虎杖、板蓝根、蒲公英、栀子等直捣伏邪。但邪伏肝胆,必致肝胆失于疏泄,气机不利,故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不可不用,青陈皮、枳壳等品正为此意。肝胆气机条达,则有利于祛邪外出,恢复肝细胞功能,同时青陈皮、枳壳又能引诸药入肝经而直达病所,更增疗效。《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最易犯脾,临床中也常见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日久而出现乏力、倦怠、脘闷纳呆、腹胀等中土失健,肝木克土等症状,因而用茯苓、炒白术、黄芪等实脾培中,健运中土之品。 临床观察发现,应用清热解毒合疏肝实脾组方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清热解毒攻邪法。临床亦可见到应用茯苓、白术、黄芪、人参等健脾药使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下降或转阴者,可见疏肝实脾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益肾解毒汤 【方源】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隋殿军,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组成】 肉苁蓉12g,巴戟天10g,当归10g,熟地黄15g,炙蜂房12g,土茯苓30g,升麻10g,桑寄生12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益肾解毒,疏调肝脾。主治迁延性乙型肝炎,属肝脾不和且肾虚者。 【验案】 王某,女,24岁。 主诉:肝区隐痛,腹胀纳差数月,近月加重。 检查:形瘦,面色少荣,倦乏腰酸,带下绵注,经期先后不一,量少色淡,脉弦细尺弱,苔薄根腻,舌色暗红。查体:肝脏胁下2.5cm,质中。肝功能检查:TTT 8U,ZnT 14U,ALT 120U/L,TBIL 10.3μmol/L。乙肝五项检查:HBeAg(+),抗-HBe(-),抗-HBs(-)。 中医诊断:胁痛(湿热邪毒久羁,肝脾失调,客及于肾,奇经受累)。 西医诊断:迁延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肾解毒,疏调肝脾。 方药:淫羊藿12g,当归10g,赤、白芍各12g,肉苁蓉12g,巴戟天10g,土茯苓30g,升麻10g,桑寄生12g,炙蜂房12g,全瓜蒌15g,生甘草10g,红花6g,苍术10g,白术10g。水煎服,15剂。 二诊:胁痛腹胀均减,胃纳增加,精神亦振,仍感腰酸膝弱,带下绵注。原方去瓜蒌、红花,加熟地黄30g,川芎6g,菟丝子12g,再服15剂。 三诊:眠食均佳,腹无胀满,带下亦除,月经仍延期,色量尚可。复查肝功能:TTT 6U,ZnT 8U,ALT 60U/L,ALP 12U/L。仍予益肾为主,佐以解毒。药用:淫羊藿12g,山茱萸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30g,菟丝子12g,肉苁蓉12g,土茯苓30g,升麻10g,炙蜂房12g,甘草10g,怀牛膝12g,川芎6g,制首乌15g,桑寄生12g,枸杞子12g,炒白术12g,晚蚕砂30g。 四诊:续服30剂,自觉症状消失,月经亦调,面色红润,诸恙已瘥。复查肝在胁下1cm,质软,脾(-)。肝功能检查已在正常范围内,HBsAg(-)。仍予原方扩大其制,改为膏滋药1料,以资巩固。随访1年,未见复发,3次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肝功能检查只有抗-HBs阳性,患者已恢复工作。 【按语】 本方为陈继明主任医师的经验方,治疗迁延性乙型肝炎,适用于病程长,肝功能反复异常,表面抗原持续阳性,出现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腰酸膝弱,足跟疼痛,或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见症者。如系肾阴肾精亏损,多伴见咽干少寐,胁痛隐隐,舌红苔少,脉多弦细而数;若肾阳肾气虚衰,则伴见少气懒言,形寒怯冷,腹胀便溏,足跗浮肿,舌质胖淡,脉沉而细等。无论肾阴、肾阳亏虚又多兼口苦溲黄,脘痞纳差,或齿衄、鼻衄等湿热邪毒未尽的表现,呈现虚实错杂的病候,应在辨证确切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善于随证化裁,选择方药,便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疏肝活血汤 【方源】 《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章力勤.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44]。 【组成】 柴胡15g,白术、白芍、郁金、丹参各12g,茯苓15g,虎杖、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三七5g。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44岁,教师,1997年7月22日初诊。 主诉:肝区隐痛,乏力,纳差2年,逐渐加重。 病史:患者自述2年前,自感身体乏力,不欲饮食,肝区隐痛,在某医院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两对半”为“大三阳”,诊断为乙型肝炎。经多方治疗无好转。 检查:舌苔薄,脉弦。查体:肝肋下3cm,质软触痛,脾肿大。肝功能检查:TTT 18U。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抗-HBc(+)。B超检查:肝、脾肿大。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瘀血阻络)。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柴胡、白术各12g,丹参、郁金各15g,虎杖、薏苡仁各30g,三七6g,茯苓、白花蛇舌草各20g,桃仁10g。每日1剂,连服15天。 二诊: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 三诊:连续服药3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脾正常,连续两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 中医认为,本病初是以湿热疫毒浸淫,血热毒邪内蕴,正邪交争为主。若余邪未清,正气损耗,病程漫长,以致气血失调,肝郁脾虚,水气互结,血脉瘀阻;后期多属肝肾阴虚,正虚邪实。从临床观察看,本病患者大多有乏力、胁痛、脘腹胀痛、纳差等症状,辨证当属肝脾功能失调。肝郁血瘀,湿热阻滞,脾胃功能失调可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
舒肝解郁化瘀汤 【方源】 《舒肝解郁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温如丰.山西中医,2000,16(3):16]。 【组成】 茵陈、板蓝根各30g,丹参24g,茯苓、车前草各20g,白芍18g,地耳草、白花蛇舌草各15g,香附12g,青蒿、郁金、虎杖、鸡内金、大黄、柴胡、党参各10g。 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液600ml,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 【功效】 清热除湿,疏肝解郁。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邱某,男,56岁,工人。 主诉:肝区隐痛,腹胀,厌食油腻,食少纳呆,小便色黄,乏力1年余,加重1个月。 检查:右胁隐痛不适,面色萎黄无华,巩膜轻度黄染,皮肤未见黄染,腹胀,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大。查体:肝脏右肋下3cm,质地较硬,肝区有明显的叩击痛,脾脏未扪及。肝功能检查:TTT 30U。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舒肝解郁化瘀汤加减。茵陈、板蓝根各30g,丹参24g,白芍18g,柴胡、党参、郁金、青蒿、虎杖、鸡内金、大黄各10g,茯苓、车前草各20g,地耳草、白花蛇舌草各15g,香附、莱菔子、大腹皮各12g。每日1剂。 二诊:3周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大增。继续服用上方。 三诊:3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 本方用茯苓、党参之类健脾益气,使后天之本旺盛,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及再生,从而使肝脏修复;茵陈、板蓝根、虎杖、青蒿、地耳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柴胡、白芍、香附疏肝理气解郁,使肝之气机通畅,有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丹参、郁金、大黄、鸡内金攻积导滞,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液的阻力,增加肝脏的血流量,改善肝细胞的缺氧状态,使肝之瘀得以消散。党参还可促进白蛋白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对抵抗乙肝病毒,抑制病毒复制,防治肝硬化,促进肝病痊愈,巩固疗效,均有重要的意义。
温阳方 【方源】 《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的临床体会》[李小丘.四川中医,2004,22(1):44-45]。 【组成】 附子、淫羊藿各20g,巴戟天15g,肉桂5g,桑寄生、白术、丹参各30g,黄芪40g,陈皮、茵陈各10g。 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 温肾助阳。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蒲某,男,50岁。1997年5月初诊。 主诉:饮酒后觉脘胁轻微闷胀不适10余年,近期加重。 病史:患者1986年9月普查身体时发现HBsAg(+),ALT 400U/L,未见任何不适症状,经自买灭奥宁、肝血宁、维生素B6等保肝药服后自觉情况正常,未再服药。 检查:面色稍滞,稍显疲乏,口淡,纳食稍差,脘胁闷胀,大便稀薄,四肢略显软,稍嗜睡,尿不黄,舌淡,苔白腻,脉濡稍弱。查体:肝脾不大,无明显压痛。辅助检查:ALT 800U/L,HBsAg滴度>1:256,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温阳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 方药:温阳方加减。附子、巴戟天各20g,白术、丹参各30g,茵陈、陈皮各10g,肉桂、甘草各5g,桑寄生15g,黄芪40g。 二诊:服药两周后,患者自觉轻微发热,口微渴,大便稀溏好转,尿微黄。邪有由阴转阳、正有抗邪之趋势,用原方加枸杞子20g,茵陈增量为20g。 三诊:再服1个月,患者自觉精神好转,纳食可,脘胁胀好转,大便基本成形,其余症状皆有改善。查ALT 500U/L,未复查HBsAg。将上方附子、巴戟天、茵陈减量服。 四诊:服上方1个月后,患者的各种症状均已不明显,ALT 200U/L,依原方再服1个月。 五诊:服上方1个月后,各种症状消失,精神好,食欲正常,ALT 100U/L以下,HBsAg滴度1:8以下,HBeAg(-),产生了抗-HBs。 六诊:1个月后来院复查肝功能、“两对半”均正常。 后随访1年,一切正常。 【按语】 一般认为肝阳常有余,病理上多亢旺。但肝“体阴而用阳”,既然“用阳”就有不足之时。形成肝阳虚的因素大致有:用药伤阳,素体阳虚,忽略对肝阳的重视。乙肝的治疗大多爱用苦寒清泄之品,认为“肝炎”一定是“火”盛,长期使用就会损伤肝阳。 现代研究表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缺乏清除病毒的防御功能,是导致HBsAg长期滞留体内,使该病向慢性转化、长期僵持的原因。温阳可以温化湿浊邪毒。慢性乙型肝炎,由于阳气不足,温通、温化功能低下,湿浊易生不易化,停滞于体内,反过来又阻止阳气的运行,同时湿浊为阴邪,又易伤阳,这些都可能影响阳气对机体的温煦、鼓舞。所以,湿浊邪毒是使病情缠绵的重要因素。温阳就可以温通气血津液,使之运行而不滞。温化可以使津液蒸腾,滋润机体,而不致停滞为患。
自拟星井散 【方源】 《自拟星井散治疗乙型肝炎56例》[孔霞,等.四川中医,2004,22(9):52]。 【组成】 星星草、井荷叶、黄芪、炒白术、山楂、蒲公英、白芍各500g,茵陈、白花蛇舌草、鸡内金各400g,紫花地丁300g,甘草100g。 将上药粉碎,过筛备用,上药为1个疗程用药。每日2次,每次取药粉50g,加水350ml,煮沸15分钟,取药液内服,可服3~8个疗程。 【功效】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滋补肝肾。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潘某,男,38岁。 主诉:两胁不适,神疲4年余,逐渐加重。 病史:患乙型肝炎4年余,曾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 检查:神疲,两胁不适,纳差多梦,双下肢无力,舌紫红,苔微黄,脉弦。查体:肝脾未触及。B超:肝略大,回声稍增粗。肝功能:ALT 734U/L,TBIL 29μmol/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 DNA(+)。 中医诊断:胁痛(湿毒内蕴,肝脾不和,肝肾亏虚)。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滋补肝肾。 方药:自拟星井散。 二诊:5个疗程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无异常,HBeAg、HBV DNA阴转。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方药中星星草、井荷叶为民间用药,河南许多地区均可采到。走访民间,单用两药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两药有清肝利胆抗炎的作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与上两药合用,能抗炎、抗病毒。茵陈滋阴清肝热,白芍滋阴养肝,黄芪补气、利水。白术、鸡内金、山楂健脾胃,因气行则血行,脾土旺后肾自强。甘草有类激素作用,以助上药之效。诸药合用,互助互济,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共奏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滋补肝肾之功,故有较好的疗效。
舒肝解毒汤 【方源】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隋殿军,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组成】 当归12g,白芍15g,柴胡15g,茯苓15g,板蓝根15g,败酱草15g,茵陈30g,川楝子12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甘草6g,生姜10g,红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功效】 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属肝郁脾虚有热者。 【验案】 简某,男,36岁,1991年3月24日就诊。 主诉:右胁肋隐隐作痛,脘腹胀满1年余。 病史:自觉全身疲倦乏力,右胁肋隐隐作痛,初未介意。1990年9月初体检时发现ALT升高(84 U/L),HBsAg滴度1:64。随后又做了“两对半”:HBsAg(+),抗-HBe(+),抗-HBc(+)。曾服肝泰乐、肝必复、云芝肝泰、灭澳灵和复方树舌片等药半年,病情时轻时重。 检查:小便微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稍数。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有热)。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方药:当归12g,白芍15g,柴胡15g,茯苓15g,板蓝根20g,败酱草15g,茵陈30g,川楝子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五味子12g,焦三仙各12g,甘草6g,生姜、红枣适量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连服9剂后,饮食明显增加,照上方加鸡内金10g,继服9剂。 三诊:4月12日,又服药9剂,饮食明显增加,右胁肋疼痛减轻,继续照上方服用。 四诊:连服药32剂,查ALT正常(20U/L),HBsAg滴度1:8。“两对半”检查:抗-HBe(+)。为巩固疗效,首方去金银花、蒲公英、茵陈、川楝子,加党参12g,黄芪20g,继续服用近2个月,检查肝功能均正常,“两对半”各项皆为阴性。随访半年,身体健康,复查“两对半”3次,诸项皆为阴性。 【按语】 本方为赵清理主任医师的常用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健脾和胃,此乃逍遥散抑肝健脾之意。板蓝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抗菌谱较广,又兼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对肝炎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对多种病毒、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肝胆疾患所常用。以上诸药相伍,既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杀灭病菌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过疏肝健脾而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以扶正,此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实乃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理想方剂。
宣肺健脾温肾汤 【方源】 《宣肺兼健脾温肾法治疗HBsAg阳性40例》[张涛.新中医,1998,30(7):41]。 【组成】 瓜蒌、桔梗、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20g,桑白皮、炒白术、巴戟天、茯苓、丹参各15g,太子参、淫羊藿、陈皮各10g,甘草6g。 每日1剂,煎服2次,分早晚服。 【功效】 宣肺健脾,温肾解毒。 【验案】 李某,男,28岁。 主诉:右上腹间断性隐痛伴轻度腹胀半月余。 病史:患乙型肝炎1年余。 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大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查体:腹软,肝脾未触及,肝区有轻度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正常。“两对半”为“大三阳”。B超检查未见肝脾异常。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宣肺健脾,温肾解毒。 方药:宣肺健脾温肾汤加延胡索15g,郁金20g,香附30g。 二诊:服15剂后复诊,诸症消失,大便成形。 三诊:继服3个月后检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c(+)。随访无复发。 【按语】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HBsAg阳性多从肝脾肾入手,治法也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疏肝、健脾祛湿、培补肝肾等为主。而从肺入手,采用宣肺为主兼健脾温肾佐以排毒法治疗尚少见报道。 本方用宣肺健脾温肾解毒法,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宣肺可增强水湿的排出,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有助于脾运化水湿,可防止和治疗内湿,使湿邪尽快消除,有利于HBsAg阴转。
益气凉血活血方 【方源】 《益气凉血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刘悦明.陕西中医,2000,21(1):10]。 【组成】 黄芪30g,赤芍10~15g,三七(冲)3g,丹参、茜草、丹皮、虎杖各15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液约400ml,分早晚2次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凉血活血,祛瘀止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滕某,男,42岁,工人。 主诉:右胁刺痛,口苦,纳差,恶心呕吐1年,加重3天。 病史:1年前某医院诊为乙型肝炎。长期ALT异常。 检查:精神差,舌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巩膜轻度黄染,肝掌阳性,肝肋下可触及,叩痛阳性。肝功能检查:TBIL 43.3μmol/L,ALB 31g/L,GLO 30g/L。乙肝五项检查:HBesAg、HBeAg、抗-HBc均阳性。B超检查:肝区光点均匀、粗大。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30g,当归15g,赤芍、丹参、生地黄、茜草、丹皮、虎杖各12g,郁金、枳壳、白术各10g。 二诊:服药2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TBIL 30μmol/L,ALB 34g/L,GLO 30g/L。续服上方。 三诊:6周后,复查ALT、TBIL恢复正常,ALB 36g/L,GLO 28g/L。原方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肝主疏泄及藏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气已虚,其邪尚存,病程常迁延不愈,以致瘀久生热,故方中所用赤芍、丹参凉血活血以化瘀;生地黄清热凉血,化瘀生新;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丹皮苦辛凉,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补虚固本;虎杖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可奏凉血活血,祛瘀止血之功。
黄芪解毒活血汤 【方源】 《黄芪解毒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7例》[徐立明.江苏中医,2000,21(10):22]。 【组成】 炙黄芪30g,太子参、丹参、败酱草、槟榔、山楂各15g,炒白术、当归、大黄、郁金、菟丝子各12g,白花蛇舌草、虎杖、车前草各20g,参三七粉(冲兑)4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对中青年患者,另酌情饭后服季德胜蛇药片,每次0.6g,每日3次。 【功效】 益气扶正,清化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杨某,男,42岁,教师。 主诉:右胁隐痛,纳呆,嗳气7年,近日加重。 病史:患乙型肝炎7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多次检查肝功能异常。 检查:面色晦暗,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肝大右肋下2cm,有压痛。肝功能检查:TTT 18U,ZnT 15U,甲胎蛋白(AFP)(-)。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扶正,清化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解毒活血汤。 二诊:连服15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嘱服季德胜蛇药片10天后,再服黄芪解毒活血汤15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肝超声波检查:肝右肋下0.5cm。随访1年,情况良好,肝功能、乙肝五项复查正常。 【按语】 本病的治疗以“调节免疫,拮抗病毒,改善肝功能,防止纤维化”为纲要。黄芪解毒活血汤以益气扶正,清化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力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乙肝病毒,截断病邪深入,促进肝脏机能恢复。
自拟柴芍丹 【方源】 《自拟柴芍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体会》[孙学勤,等.现代中医药,2004,(3):27]。 【组成】 柴胡10g,香附15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10g,白术12g,丹参15g,桃仁12g,甘草6g,白花蛇舌草12g。 每日1剂,水煎至300ml,分3次服。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李某,男,39岁,干部,2000年6月15日初诊。 主诉:长期自觉右胁胀痛不适10余年,逐渐加重。 病史:患者有乙肝病史10余年,其兄患肝炎后肝硬化病故,长期以来自觉右胁胀痛不适,故多疑虑,忧虑重重,担心自己患肝硬化甚至肝癌。 检查:整日郁闷不乐,疲乏无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双侧见肝掌,面色灰青,舌质微暗,苔白,脉弦。乙肝五项检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肝功能:TP(总蛋白)62g/L,ALB(白蛋白)30g/L,GLO(球蛋白)32g/L,A/G(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0.94,TBIL 30.6μmol/L,DBIL 16μmol/L,IBIL(非结合胆红素)14.06μmol/L,AST 120U/L,ALT 80U/L,GGT 110U/L。HBV DNA 6.8×106拷贝/ml。B超:肝右叶厚10.6cm,左叶厚7.2cm,斜径11.4cm,肝光点密集粗大,门静脉内径1.2cm,脾厚4.6cm,脾门静脉内径0.7cm。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瘀血阻滞)。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治则: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自拟柴芍丹加减。柴胡10g,当归12g,香附15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丹参15g,桃仁12g,炒麦芽15g,山楂30g,延胡索12g,鳖甲(先煎)15g,白花蛇舌草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拉米夫定(每次100mg,每日1次)口服。 二诊:3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HBe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B超示肝脏正常,脾厚4.2cm。继用上方治疗。 三诊:3个月后,无自觉症状,肝功能正常。B超示肝脏正常,脾厚4.0cm。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后用上方研末装入胶囊,每次6粒(相当于生药3g),每日3次口服。治疗6个月,HBV DNA连续3次均正常,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芍药、甘草抑肝和脾而益阴缓急,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桃仁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降低血清ALT和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甘草能抑制Ca2+移入细胞内引起细胞的损伤;白花蛇舌草内含齐墩果酸,有降低ALT,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肝组织的炎性反应和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茯苓、白术有增强免疫及保护肝功能的作用;丹参、桃仁有抗纤维化的作用。诸药配合,具有疏肝健脾,化瘀活血之功,能改善肝功能,逆转肝纤维化。配用拉米夫定,是因为该药是胞嘧啶核苷类似物,RNA逆转录酶的有效抑制剂,对血清HBV DNA呈现显著而快速的抑制作用,对肝组织学有改善作用。 本方加减每日1剂煎服,配合拉米夫定常规口服,坚持用药10~12个月,可收到消除胁痛、腹胀、乏力、便溏等症状,减轻肝脾肿大,恢复肝脏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转和防治肝纤维化等显著疗效。有效地预防了单用拉米夫定停药后易复发和用药过程中病情加剧的不良反应。
疏肝健脾活血汤 【方源】 《疏肝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8例》[刘宗银.四川中医,2003,21(6):39-40]。 【组成】 柴胡12g,白芍20g,白术、丹参、郁金、赤芍各15g,茯苓、薏苡仁、虎杖、白花蛇舌草各30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 【功效】 活血化瘀,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邓某,男,23岁,1998年6月8日初诊。 主诉:右胁隐痛,乏力,食欲不振3年。 病史:3年前,因体倦乏力、肝区隐痛去某医院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两对半”为“大三阳”,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经多方医治无好转。近期因大学毕业找工作而感病情加重,前来我院求治。 检查:肝区隐痛,纳差乏力,舌淡苔薄,脉弦。查体:肝在胁下3cm,质软触痛,脾肿大。肝功能:ALT 250U/L,TT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5U。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B超:肝大,脾大。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瘀血阻络)。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疏肝健脾活血汤加减。柴胡12g,白术、郁金、丹参、赤芍、白芍各15g,茯苓20g,虎杖、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红花10g,甘草6g。 二诊:后以该方随症加减,坚持服药4个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消失。三次复查肝功能、B超均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 本病在治疗上应全面兼顾,整体调节,抓住湿热、毒邪、正虚、血瘀这一病机特点,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为其基本治法,兼证则配以益气理气、滋补肝肾等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补中除湿;丹参、郁金、赤芍活血祛瘀;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达疏肝健脾、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之效。使肝郁得解,脾虚得补,瘀血得消,湿热毒邪得除,则诸症自愈。
满天星灭澳汤 【方源】 《自拟满天星灭澳汤治疗乙型肝炎128例》[李陈泉.四川中医,2000,18(2):26]。 【组成】 满天星、茵陈、土茯苓各20g,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金钱草、夏枯草、栀子、黄柏、苍术、厚朴、陈皮、丹参、虎杖、党参、女贞子、何首乌、淫羊藿、甘草(蜜炒)各15g,黄芪(蜜炒)80g,枸杞子25g。 每2天1剂,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期间忌烟、酒、高脂肪食物。30剂为1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梁某,男,40岁,干部。 主诉:肝区不适,纳呆,厌油,腹胀3年。 病史:平素嗜好烟酒,患乙型肝炎,在县、市各级医院服中西药治疗无效。 检查:纳呆,厌油,身软,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濡。乙肝五项检查:“大三阳”。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满天星灭澳汤加白豆蔻、五味子各15g。 二诊:服药320剂,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检查均正常,症状全部消失。追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方中满天星对HBV DNA、HBsAg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山豆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解毒,抑制体液免疫反应;党参、黄芪通过扶正补虚达到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且对HBV DNA有抑制的作用;丹参、虎杖活血化瘀,抑制HBV DNA复制;茵陈、栀子、苍术、厚朴、陈皮、白豆蔻、金钱草、夏枯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健脾消食,降低血清胆红素,消炎降酶,抗肝脏损伤,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黄柏有抑制HBsAg作用及利湿退黄;甘草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乙肝病毒得除,正气得复,肝脾肾得健,疾病自愈。
健脾泄浊汤 【方源】 《健脾泄浊汤治疗乙型肝炎96例》[许国新.四川中医,2000,18(1):31]。 【组成】 土茯苓、丹参、生麦芽各30g,虎杖20g,重楼、薏苡仁、茯苓、山药各15g,郁金10g,熟大黄6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两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泄浊解毒,健脾疏肝和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江某,男,29岁,瓦工。 主诉:右胁下胀痛,口干口苦,食欲不振,乏力5年余。 病史:患乙型肝炎5年余。屡经西医治疗,经常反复,“两对半”检查一直为“大三阳”。5年来不能从事瓦工劳作。 检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巩膜不黄,肝脏右胁下2.5cm,肝区叩击痛阳性。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健脾泄浊汤加减。 二诊:1个疗程后,不适症状消失。复查乙肝五项:HBeAg(-),HBsAg(+),抗-HBc(+)。上方酌减清热解毒药物,加用黄芪30g,白术10g,枸杞子15g,健脾阳而益肝阴。 三诊:服药2个疗程,HBsAg(-),并出现抗-HBs(+)。随访数年健康,已在建筑工地打工两年。 【按语】 方中土茯苓、重楼、虎杖、熟大黄等清热解毒利湿,有抗乙肝病毒、降低ALT、促进乙肝抗原转阴作用;茯苓、薏苡仁、山药、生麦芽健脾而无壅滞之弊,不失肝病实脾之旨,其中薏苡仁一味,具有抗癌防癌之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郁金行气解郁,祛瘀止痛,能降酶恢复肝功能。加黄芪、白术、枸杞子益气健脾补肾,可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升高白蛋白,防止肝糖原减少,保护肝脏。另外,黄芪补中益气,诱生干扰素,有抑制乙肝病毒繁殖的作用。如此组方,共奏泄浊解毒,健脾疏肝和血之功,使其更加切合病机,以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目的。
祛邪扶正汤 【方源】 《祛邪扶正调理气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王浩.黑龙江中医药,2000,(6):38]。 【组成】 茵陈、蒲公英、半枝莲、党参、黄芪各20g,苦参、紫草、重楼、鳖甲、丹参、柴胡、白芍各15g,淫羊藿、五味子、枸杞子、灵芝各12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补益肝肾,行气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刘某,男,46岁,干部。 主诉:右胁疼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4年。 病史:患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4年。 检查:口干喜饮,睡眠欠佳,腰膝酸软,舌质红,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略数。肝功能检查:GLO 250g/L,TTT 10U。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 中医诊断:胁痛(湿热浸淫,正气亏虚,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补益肝肾,行气化瘀。 方药:祛邪扶正汤,每日1剂。 二诊:服药3个月后,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能:GLO 60g/L,TTT 3U。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抗-HBc(+)。继续巩固治疗。 三诊:两个月后,复查乙肝五项:抗-HBs、抗-HBc均阳性。 【按语】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是祛邪、扶正、调理气血相结合。方中茵陈、苦参、紫草、重楼、蒲公英、半枝莲均为清热化湿,凉血解毒之品;党参、黄芪、甘草健脾益气;淫羊藿、五味子、枸杞子、灵芝补益肝肾;丹参、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阴柔肝,与柴胡合用,使之疏肝而不伤阴。上述各药配合,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补益肝肾,行气化瘀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党参、黄芪、灵芝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毒和清除病毒的能力,并对肝脏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主要表现为诱发体内产生干扰素。丹参、鳖甲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修复,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紫草、苦参、重楼、蒲公英、半枝莲均具有抗病毒作用;五味子具有降低ALT作用。本方作用全面,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明显。
愈肝煎 【方源】 《“愈肝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5例》[周琴.江苏中医药,2003,24(5):21-22]。 【组成】 生黄芪4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鸡内金15g,柴胡6g,郁金12g,白芍20g,虎杖20g,白花蛇舌草30g,平地木15g,丹参30g,土鳖虫12g,女贞子20g。 肝区疼痛加延胡索、香附;黄疸加茵陈、地耳草;湿重加苍术、薏苡仁;肝脾肿大加龟甲、鳖甲;阳虚明显加仙茅、淫羊藿;瘀血明显加赤芍、水蛭;出血加茜草、仙鹤草;浮肿或腹水加猪苓、马鞭草。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益气解毒活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朱某,男,40岁,1997年3月19日初诊。 主诉:右胁疼痛,神疲乏力,纳谷不香1年。 病史:4年前患乙型肝炎,1年前复发。于其他医院先后用肝炎灵、甘利欣、联苯双酯等药治疗,肝功能始终不能恢复正常。 检查:面色萎黄,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肝功能检查:TBIL 44μmol/L,ALT 258U/L,AST 136U/L。HBV DNA 3.86×106拷贝/ml。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解毒,活血祛瘀。 方药:愈肝煎加茵陈、延胡索。 二诊:连服20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 三诊:继续愈肝煎加减治疗3个月,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抗-HBc(-)。HBV DNA,8×103拷贝/ml。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愈肝煎选用虎杖、白花蛇舌草、平地木清热解毒,具有消炎、降低血清转氨酶和较强抗乙肝病毒作用。“久病入络入血”,丹参、鸡内金、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阻断邪气深入,疏通肝脏微循环,防止肝组织纤维化,改善肝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肝病久延不愈,穷必及肾,取女贞子益先天之本,濡养肝木之体。本方集益气解毒活血于一炉,将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三法综合运用,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