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
龙吐珠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龙吐珠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龙吐珠是马鞭草科大青属攀援状灌木,为美丽的观赏植物,一般盆栽因受剪枝的限制,植株长得很矮,常用于温室栽培观赏,可做花架,也有作盆栽点缀窗台和夏季小庭院,及供公园或旅游基地砌作花篮、拱门、凉亭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龙吐珠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吧! 龙吐珠的生长习性 龙吐珠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半阴环境,不耐寒,冬季温度不低于8℃,5℃以下茎叶易遭受冻害,轻者引起落叶,重则嫩茎枯萎。营养生长期温度可以较高,30℃以上高温,只需供水充足,仍可正常生长。而生殖生长即开花期的温度宜较低,约在17℃左右。 龙吐珠的养殖方法 1、土壤:龙吐珠养殖土壤用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盆栽用培养土或泥炭土和粗沙的混合土,常用的土壤配方为腐土4份、园土4份、沙土2份。 2、施肥:龙吐珠施肥不应过多,每半月施肥1次,开花季节增施1~2次磷钾肥、“卉友”20-8-20四季用高硝酸钾肥,或每隔7~10天施1次腐熟的稀薄饼肥水,连施3~4次肥即可。冬季则减少浇水并停止施肥。龙吐珠在栽培过程中若发现有黄化现象,可结合施追肥施用,0.2%硫酸亚铁水,即可使叶片逐渐由黄转绿。 3、光照:龙吐珠冬季需光照充足,夏季天气太热时宜遮荫,否则叶子发黄。光线不足时,会引起蔓性生长,不开花。花芽分化不受光周期影响,但较强的光照对花芽分化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在黑暗中不宜置放时间过长,在温度21℃以上,超过24小时,就会落花。 4、浇水:龙吐珠对水分的反应比较敏感,生长期需要充足水分。茎叶生长期要保持盐土湿润,但浇水不可超量,水量过大,造成只长蔓而不开花,甚至叶子发黄、凋落,根部腐烂死亡,若枝条枯萎,则停止浇水,让其恢复,萌生新叶。夏季高温季节应充分浇水,适当遮荫。冬季要减少浇水,使其休眠,以求安全越冬。 5、换盆:龙吐珠盆栽常用12~15厘米盆,每盆可栽3株。一般每1~2年换盆一次,换盆时间在早春或花谢后均可。换盆时先用碎瓦片垫好排水孔,再放入少量骨粉作基肥,然后装入新的培养土,栽好植株,上留2~3厘米沿口,以便施肥浇水。换盆后浇透水,放背阴处缓苗,缓苗后移至阳光充足处养护。 6、修枝:龙吐珠在扦插苗或播种苗盆栽后长至15厘米时,离盆口10厘米处截枝,促进萌发粗壮新枝。生长期要严格控制分枝的高度,注意打顶摘心,以求分枝整齐,将来开花茂密。在摘心后半个月,施用比久或矮壮素,来控制植株高度,达到株矮、叶茂、花多。 龙吐珠的繁殖方法 1、播种:龙吐珠的种子寿命短,采后即播,播种可于每年的3~4月用浅盆播撒,温度保持在24℃,10天可出苗,苗高十厘米时换盆移栽,第2年可开花。但播种法不易成活,建议使用扦插法繁殖。 2、扦插:龙吐珠扦插一般于每年5~6月进行,可选健壮无病枝条的顶端嫩枝,也可将下部的老枝剪成8~10厘米的茎段作为插穗。插床可用泥炭、珍珠岩、腐叶土、河沙和蛭石等基质,扦插适温为21℃、插床温度为26℃对生根十分有利,插后3周可生根。如用0.5~0.8%吲哚丁酸溶液处理插穗基部1~2秒,可生根快而多。 龙吐珠养殖注意事项 1、龙吐珠主要虫害有介壳虫、白粉虱等,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至1500倍液喷洒。对土壤偏碱而造成的叶片不能正常舒展,叶片失绿发黄,可用0.2%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对花叶病和真菌病,要及时清除脱落的病叶,加强通风,保持叶片干燥,可控制病情。 2、龙吐珠在养殖过程中会生叶斑病,起初只是一个个小褐点儿,如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大片的黑斑,叶片枯黄死掉。所以一旦发现生病,应立即用百菌清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7~8天一次,连续2~3次,可基本痊愈。

2022-09-05
龙血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龙血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龙血树别称马骡蔗树、狭叶龙血树、长花龙血树等,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常绿小灌木,株形优美规整,叶形叶色多姿多彩,为现代室内装饰的优良观叶植物,中、小盆花可点缀书房、客厅和卧室,大中型植株可美化、布置厅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龙血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吧! 龙血树的生长习性 龙血树喜高温多湿,喜光,光照充足,叶片色彩艳丽。不耐寒,冬季温度约15℃,最低温度5~10℃。温度过低,因根系吸水不足,叶尖及叶缘会出现黄褐色斑块。龙血树喜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营养丰富的土壤。树皮一旦被割破,便会流出殷红的汁液,像人体的鲜血一样,因此而得名,大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区。 龙血树的养殖方法 1、土壤:龙血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在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龙血树会生长的更好,可以将松柏林下腐殖质含量高的壤土和河沙混合然后再来养殖龙血树,还可以使用河沙跟腐叶土的混合。 2、施肥:龙血树施肥要施薄肥,施肥应少施用氮肥,多施用磷、钾肥,避免因施用氮肥过多,叶片金黄色斑纹不明显,冬季休眠期要停止施肥。在养殖龙血树的时候,最好是每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施用一次硫酸亚铁,这样可以保持土壤的PH值是适宜的,保证龙血树很好的生长。 3、光照:龙血树虽然很耐阴,但是它也很喜欢阳光照射以及暖和潮湿的环境,但长时间放在太过荫蔽的地方也可能会使得它的叶子褪色,因此最好是把花盆放在东南方向的窗台上,这样可以让它充分的吸收阳光。夏天的太阳太大,要把花盆搬到室内,特别是在中午太阳高照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适当的给龙血树遮荫,防止其叶片被烧伤。 4、肥水:龙血树喜欢蔬松肥饶、通透性比较好的基质,可以使用无土养殖的方法,使用珍珠岩、泥炭土和蛭石充分混合的基质。其清洁干净、无菌无味且通透性较好。无土栽培的肥水治理,最重要的就是追施营养液,一般我们家庭中栽培的龙血树数目也不多,所以可以不专门配制营养液。 龙血树的繁殖方法 1、扦插:龙血树扦插时间在5至6月,扦插前可挑选观赏价值较高的母株,取其生长两年以上的健壮枝条,每段长约10~20厘米,有叶无叶均可。扦插后一般15至20天切口便产生愈伤组织,25至35天就能出现根的原始体,35天至40天就能萌发新根,两个月以后,便可用培养土翻盆移栽。 2、压条:龙血树的茎干大多直立生长,发枝少,植株生长数年后,基部叶片脱落,自然失去观赏价值,根据这种情况可在5至7月的高温湿润季节进行高压繁殖。龙血树高压后,要随时检查基质是否干燥,要随时补充水分。一般经过30至40天的培育,环切部位便有新根出现,9至10月便可切离母体另行栽培成为一棵独立生长的植株。 龙血树的注意事项 1、龙血树不仅很耐阴,而且还喜欢温暖湿润和阳光的照射。因此在养殖龙血树的时候,最好是把花盆放在东南方向的窗台上,这样可以使它充分的吸收阳光。到了炎热的夏天时,要把花盆转移到室内,防止叶子被烧伤。 2、如果是在室内养殖龙血树应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若长时间没有阳光的照射,也可以利用晚上的灯光,将龙血树放在40瓦的灯光下,进行人工灯光补助照射,这样还可以保证叶片的美观,到了晚上最好是把龙血树放在窗帘里面,并且用厚型窗帘阻挡冷空气,不然冬天太冷容易被冻坏。 3、龙血树喜温暖,不耐严寒。在20~28℃的温度之间生长的最好,如果您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以及其以南的地区的话,建议10月下旬之后就要把龙血树转移到室内了,不然会受到早霜的侵害,整个冬天最好把室温都控制在10~20℃之间。

2022-09-05
龙门石窟里的雕刻为什么会有外国痕迹?-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雕刻为什么会有外国痕迹?-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那么中国的龙门石窟里,为什么会有外国痕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域外造像  龙门西山珍珠泉附近的新罗像龛,是韩国古代在龙门石窟的造像龛,是唐王朝与新罗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新罗国与唐朝关系友好,有密切联系和往来,有大批留学生来唐学习,韩国8世纪中叶的石窟庵佛教造像也受到了唐朝龙门石窟造像风格的影响,所以该龛可能是到唐朝留学的新罗僧人开凿的。  唐龙朔元年(661年)在吐火罗故地(今阿富汗北部)置州县,以吐火罗王为大汗都督府都督。唐朝与吐火罗国在佛教文化等方面有交流,《新唐书》、《旧唐书》均有记载。吐火罗僧宝隆造像龛,位于龙门东山看经寺上方偏北之山腰处,龛门西北向,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九月一日雕造。  西域乐器  伴随丝绸之路,中国的乐队出现了不少的新乐器,在龙门石窟现存的17种乐器中,有9种是从西域传来的。汉魏以来由波斯、印度通过佛教传来了曲颈琵琶和五弦琵琶,对中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雕刻在龙门石窟万佛洞两壁壁基的伎乐天女,手持曲颈琵琶,身上丝带仿佛也随着音乐起舞飘扬,大有不同凡俗、飘飘欲仙的神秘感觉。这些精美的乐器也让冰冷的石窟鲜活起来,并充满着美妙的音乐之味。  希腊石柱  爱奥尼柱式,源于古希腊,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  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门券拱下雕刻一对柱头,带有明显的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头痕迹,属于古希腊爱奥尼亚风格式石柱,是典型的希腊文化艺术之一。龙门出现的这种希腊式石柱可以说是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多元文化交融之产物。  欧洲纹样  龙门石窟的装饰纹样中,多有经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乃至欧洲的图案造型。古阳洞北魏龛楣常见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也传达出西域传统艺术题材的深远影响。  龙门石窟地处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洛阳,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见证。龙门石窟这些惟妙惟肖的石刻艺术遗存,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见证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经贸与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人类文化明珠,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将永远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30
龙门石窟里的书法艺术价值有多高?有哪些意义?-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书法艺术价值有多高?有哪些意义?-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那么龙门石窟里的书法艺术价值有多高?有哪些意义?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龙门石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龙门石窟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代表,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是唐楷书体典范,与宋真宗《龙门铭碑》并称龙门书法艺术“双璧”,为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龙门二十品,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  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  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此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刻石。两者功用相同,都是为歌功颂的。  但在创作时条件不同,一个是光平如镜,而另一个则是凹凸不平,书写的环境也不会那么优游自在。于是,摩崖书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  龙门石窟的意义是非凡的,而不仅仅是雕塑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30
龙门石窟里的西山石窟是什么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么?-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西山石窟是什么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么?-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那么龙门石窟里的西山石窟是什么朝代建造的?雕刻了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西山石窟:北门---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南门。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现简要介绍一些出名的建筑景点。  卢舍那大佛,是根据武则天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大卢舍那像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卢舍那大佛雕刻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在光明皇后力劝下,740年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于是在奈良(平城京)东大寺建造卢舍那佛铜像。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  今龙门西山石窟区的“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  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然而这却是与宋潜溪寺毫不相干。清·路朝霖:“按今龙门山半,宾阳洞前之榜曰‘潜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题,非其原地也”。  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万佛洞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内的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30
龙门石窟为什么会在唐武宗之后就走向衰落?-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为什么会在唐武宗之后就走向衰落?-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在盛唐得到快速发展,但从唐武宗后走向衰落,那么当年的唐武宗都做了哪些事情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末以及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石窟创作逐渐衰落,而金元之间的战争,彻底结束了它辉煌的创作历史。至此,它作为被万人敬仰的古迹历史才刚刚开始。由于佛教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以及佛道之争等原因,造成了“三武一宗”四次灭佛运动,龙门石窟由此遭受重创。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  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即位后,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  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而“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30
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趣历史网

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趣历史网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中郑国公常茂只是袭父亲常遇春的爵位罢了,并没有什么实质功绩。常遇春何许人也?朱元璋曾言:“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  常茂,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凭其父亲常遇春的功绩,被朱元璋允许可袭父亲常遇春的郑国公爵位,一跃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可知,常茂之名还是朱元璋所赐:“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已经位极人臣的国公,却被朱元璋给流放龙州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常茂袭父亲常遇春爵位的时候,才年满十五岁,并且当时的太子朱标还是他的姐夫,大将蓝玉是他的亲舅舅,就连同样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宋国公冯胜更是其老丈人。所以在这样庞大的关系网之下,明初可以说是没有哪一家的年轻一代敢惹他,就算是比他长一辈的也管不到他,如此便导致常茂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  《明史•常茂传》记载:“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  本以为常茂会一直以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维持下去,但就在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纳哈出拥兵二十万驻扎在开元金山,时刻威胁着大明王朝的统治。于是,朱元璋便以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领步骑二十余万出征金山,同时为了锻炼那些二代将领,就下令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随行。  面对明朝大军,纳哈出自知不敌,便选择假意投降,然后寻找机会逃走。常茂本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受约束的那种,所以在军营中非常不适,再加上作为顶头上司的老丈人冯胜时不时说其几句训诫之言,导致两人的关系很是紧张。在一次酒宴上,纳哈出用蒙语跟属下说着明人听不懂的话,不巧的是,常茂的亲卫听得懂蒙语,于是在喝了不少酒的常茂耳边小声说:“纳哈出想要复叛逃跑。”  于是常茂就抽刀上前捉拿纳哈出,在纳哈出没有防备之下将其臂膀砍伤,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轩然大波,纳哈出的部下随时可能会发生激变,最后还是在冯胜的劝慰之下,纳哈出及其部将才安稳下来,并真心向明朝投降。  对于常茂的举动,即便是他老丈人的冯胜也不敢隐瞒,就将捷报与长毛的所作所为全部上报给了朱元璋。不过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常茂的不满,他认为这是冯胜在针对他,于是也上书揭发冯胜在军营中的不法之事。朱元璋一看,这叫什么事啊,一个是自己的大将冯胜,一个又是被自己视为子侄的常茂,于是便各打五十大板,夺了冯胜的兵权,发配常茂至龙州。《明太祖实录》:“郑国公常茂坐前惊溃虏众,罪当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30
为什么说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趣历史网

为什么说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趣历史网

  为什么说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这是因为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石窟作为一种人类在与自然的抗衡中祈求上苍永远让人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历史见证,让人在一种敬仰前人对上苍与佛的虔诚之时,更多的是平添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伊阙改称为龙门。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行走在石块修建的古道上,人们会深深地被龙门石窟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厚重感吸引、震撼。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得到透彻的解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剪刀手佛像是怎么回事?剪刀手是什么意思?-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剪刀手佛像是怎么回事?剪刀手是什么意思?-趣历史网

  想知道龙门石窟里的剪刀手佛像是怎么回事?剪刀手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可能是阿弥陀佛的意思。  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这个“剪刀手”佛像,作为龙门石窟极其少见的佛像,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景区的网红景点,每天来这里排队打卡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是冲着这个剪刀手佛像来合照的。  来到宾阳中洞,由于这个是北魏时期的建造,所以整个内部构造都具有那个朝代的痕迹,穹窿顶上的彩绘,中央雕刻的莲花座,周边的佛像神态都是比较饱满的,给人一种慈祥的感觉。  据了解,这尊佛像是宾阳北洞内的阿弥陀佛,造像在历史上遭到破坏后才呈现出“剪刀手”姿态。这尊“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最北边的宾阳北洞中。  佛像为洞中主尊阿弥陀佛,他端坐在方形座上。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由于大拇指被破坏,所以如今呈现出来的手势像极了人们现在拍照时伸出的“剪刀手”。  佛像的手势究竟是什么含义呢?龙门石窟研究院一名专家说:“在佛教中,这叫手印,有上百种之多。”据《中国石窟•龙门石窟》卷二记录,宾阳北洞开凿于唐贞观末年至永徽初年,正壁圆雕造像一铺五尊,阿弥陀佛居中,高7.25米,胸厚1.28米,肩宽3.8米。  坐佛头饰肉髻,右额残。面部方圆,下颏收敛处较短,颈部有三道蚕节纹,胸部浑圆突起。左手展掌,手心向前,下垂。右手向前,伸二指。身着褒衣袈裟,衣褶舒朗,左肩衣褶绕过胸部搭在右肘上,背光为莲瓣形,外饰火焰纹,直达穹顶。  专家表示,在《佛教诸尊手印》一书中,记载有好几百种手印,其中有好多都与这尊阿弥陀佛的手印极为相似。“我们推断,佛像的大拇指也是竖直向上的,但是早在国家对石窟保护前就遭到了破坏,‘剪刀手’的手势纯属巧合。”  专家说,龙门石窟内佛像的残损主要是由古代“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及后周世宗灭佛事件的合称)和近代盗凿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该佛像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桥下龙门石窟西山石窟内,万佛洞和潜溪寺之间,步行可到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么?-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么?-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么?其实在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看经寺  开凿时间:武则天时期。  构造: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  特点:不雕佛像,仅雕罗汉,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  地位: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擂鼓台三洞  名称由来: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  构造: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  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地位: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构造: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  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  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  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摩崖三佛龛  造像:共七尊。分别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特点: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中间主佛: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  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  价值: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人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里的药方洞有哪些动人的传说?-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药方洞有哪些动人的传说?-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药方洞的存在是为了治病救人,那么药方洞有哪些动人的传说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而药方洞还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呢。  传说公元650年的一天,洛阳龙门寺院中一群僧人正在商议着什么,原来,他们想把大家千辛万苦搜集来的民间药方永久的保存下去,就决定把这些药方刻凿在石窟中。但是,就在即将动工前,他们又碰到了一个难题,这就是该把这些药方凿刻在哪个洞里呢。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小和尚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前几日我偶然在一个石窟中看到一块石碑,碑中这样写道:自非倾珍建像,焉可炻彼遗光,若不勤栽药树,无以治滋聋瞽。意思是说,出资开龛造像,就好像勤种药树,可以解除耳聋眼瞎等疾病的痛苦,我看这洞中石碑的寓意和咱们刻药方救人的善意刚好吻合,干脆就把药方刻在这个洞口的石壁上”。  听完小和尚这一番话,其他的和尚点头称是,一致决定把药方镌刻于小和尚说的那个洞中,并且将其取名为“药方洞”。就这样几个和尚背起药方、刻刀,登上石窟一连数月,他们吃住在龙门石窟不曾下山,终于将140多个药方完完整整地刻好了。  自此以后,许多无钱看病就医的贫苦百姓都纷纷来此寻找药方,而药方洞也开始慢慢被人们熟知。  明年还有一传说,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一王姓人家,世代以买鹿肉为生,一日王母得病,服药无效,日见沉重,遍寻中原良医,皆不见好。  王氏为孝子,发大愿救母,于是至东郊伊厥(龙门)山上拜神求签,行至半山,忽见一母鹿卧于树下,正于搭弓射箭,却见鹿不惊亦不走,于是好奇近前,原为一病鹿,遂动恻隐之心未伤害。  刚出一箭之地,又见一小鹿,口衔一圆盖长茎赤色之草,朝母鹿方向奔去,王氏好奇,返回偷看,见小鹿以口衔之草喂母鹿,第二天,第三天,每日如此,早晚不断,及至四日,母鹿病愈,站立可走,王氏躲于树上偷看四天,大为感叹,人说鹿为神物,可通人性,果不其然。  王氏忽悟,若能以此赤草医母,定然有效?于是,第五天,王氏带箭上山,隐于树后,欲射鹿夺草,却不见二鹿再现,等至天黑,正于彷徨离去之际,只见小鹿出现,口衔赤草,朝树奔来,弃草于树下,而后飞奔远去,王宝遂下树拾草,星夜回家。将赤草分5份,每日一份,煎汤喂母,日见好转,未及一周,母病转轻,及至10日,可下地行走;半月不到,已完全痊愈。  王氏感恩鹿衔神草救母之恩,遂关掉祖传鹿馆,终身不再杀鹿,专心采药行医,救助更多病人,三十余年于民间搜集上百奇效偏方,救助当地无数百姓。为永传后世,王氏发愿,在东郊伊厥山石崖之上建一药方洞,将所搜集民间验方刻录其上,并叮嘱后人,世代不断补充。  王氏家族后人历经二百余年,至唐武则天年代,方才填满,共载药方147个,且皆以1、2味药的单方或简方为主,许多无钱看病的百姓闻之,纷纷来此寻方,且用后皆有效验,故此药方洞名闻天下,为世人熟知。为此后人留下,宝神鹿衔芝救母,药方洞普度众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介绍-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介绍-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建造于公元525—527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开凿方法  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也是龙门石窟的一种,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  地理位置  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  开凿时间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  名称由来  莲花洞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  洞内布局  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  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  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迦叶手执锡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阿难致礼肃立。菩萨像清秀华丽,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  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  窟外门楣处刻有火焰纹,中刻一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赵岩题“伊厥”二字。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  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  价值影响  莲花洞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西山佛像为什么比东山多?详解其原因-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西山佛像为什么比东山多?详解其原因-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是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那么龙门石窟西山佛像为什么比东山多?其实,古人的智慧非常高。在开凿石窟时,不仅要考虑岩石的完整性、硬度等条件,还要考虑断裂、坡度等地质因素。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山体坡向因素  龙门石窟的山岩整体上向西北方向倾斜,伊河切穿伊阙峡谷后,在西山形成了陡崖,即反向坡,在东山则形成相对平缓的坡面,叫正向坡。西山这种反向坡属于稳定坡,坡面陡且向内倾斜,开凿石窟时不但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岩层稳定性好,洞窟不容易滑移和坍塌,因而适宜开凿洞窟和地下洞室。  而东山的正向坡,属于不稳定坡,地形比较平缓,在这种坡上雕刻石窟不仅工程量加大,而且由于洞窟顶部岩石节理与裂隙朝向的缘故,很容易发生岩石滑移、坍塌和破坏,不利于开凿洞窟。因此,古人有限选择西山雕凿石窟。这是决定西山洞窟较东山数量多、密集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山体整体性因素  龙门西山整体性较好,没有大的冲沟发育,而东山有万佛沟、老君犁沟等冲沟,把东山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小山包,破坏了东山的整体性;东山岩层较薄,节理发育,给石窟佛像的开凿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窟龛数量不及西山多。  岩层倾向因素  西山岩层倾向背向崖壁,对洞窟开凿后的保存非常有利,山间裂隙中雨水多顺着岩层流走,不易在洞窟内流出;而东山则相反,开窟后岩层倾向朝向洞窟,渗漏水很容易汇集到洞窟壁面渗出,带来溶蚀风化问题。  朝阳朝向因素  另外,西山面对朝阳,东山背阳;位于西山的佛像尤其是卢舍那大佛,可以每天迎接朝阳,环境更干燥,利于石窟的保存。因此,古人多选择在西山开窟造像,致使西山石窟越来越密集,而东山则少得多。  此外东山的洞窟只集中在南段,且大型洞窟少。那东山什么类型的洞窟比较多呢?答案是禅窟。  因为东山植被茂密,树荫密布,所以夏天比较清凉,而且禅窟就是僧人用来打坐清修的洞窟,所以修行环境好,还有就是因为东山大型石窟少,所以来进行祭祀活动的人会比较少,宁静雅致,对于僧人的静修也有好处。所以古代僧人乐于在东山禅窟里打坐清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8
龙岗留学生创业园规划,深圳市户口创业人员有哪些补贴?

龙岗留学生创业园规划,深圳市户口创业人员有哪些补贴?

看到这个问题龙岗留学生创业园规划,刚好自己朋友申请成功下款,所以特意来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其实申请创业补贴的条件很简单,稍微注意一些细节,就很容易满足条件的,所以你不要不相信,这个是真实的,我身边的创业者很多都成功拿到了,这个本身就是政府给的创业资助,白给的钱,不要白不要勒,更多也是为了减轻创业者前期的压力 以下是具体的条件: 1、全日制专科以上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 2、深圳在读大学生 3、港澳台居民 4、留学毕业五年内的回国留学生 5、深圳户口(办理失业登记) 6、退伍军人 7、随军家属 8、残疾人 以上最重要的就是符合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可以的哦,然后公司必须在新注册3年内,就2024来说,必须是17年7月以后注册的公司就可以啦~。 申请流程会稍微复杂一些,当然你可以找人指导你去申请办理,现在还在申请60万的免息创业资助贷款,所以整个申请流程我朋友没有操什么心, 以上分享可以参考,这个补贴要看情况,我朋友有2个股东符合条件,申请了差不多15万,还有2项补贴按季度发放的,别的一次性的补贴都拿到手了。

资讯百科 2022-08-28
龙门石窟“特窟”之一的看经寺里面有什么?-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特窟”之一的看经寺里面有什么?-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特窟”之一的看经寺里面有什么?此石窟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开凿的一座皇家洞窟。窟作平顶方形,进深13.9米,宽11.2米,高8.3米,内有大量文物,十分精美。  地点介绍  看经寺位于东山万佛沟北侧,洛阳香山。为东山最大的洞窟。洞的正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上刻着“看经寺”三字。  洞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洞内东、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台基上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  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象,与《历化法宝记》云“西国二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所谓“二十九祖”。神态刻划细致入微,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生动有致,栩栩如生,是龙门石雕罗汉群像中的杰作。  该窟开凿年代约在武则天时期。另外在窟内放置有宋代圆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几排小千佛像外,还有一些莲花供养菩萨。  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保护开放  2016年3月10日,龙门石窟面向公众开放一座“特窟”——看经寺。游客可走进该洞窟,近距离欣赏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29尊唐代石刻罗汉雕像。所谓“特窟”,指文物极为珍贵、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的洞窟。出于文物保护考虑,这一类洞窟很少面向公众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7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有哪些动人的传说?-趣历史网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有哪些动人的传说?-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位于洛阳,是一座大型石窟建造群,并且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关于龙门石窟,有哪些动人的传说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经过了长途跋涉之后,在龙门前面的一条河,停住了脚步。这时太阳已经快要沉没到龙门的背后,只有山顶上还沐浴着一道到金光,和尚已休息了大半天,环顾四周,想找个栖身度宿的岩洞。  当他的视线触及前面的龙门石壁时,忽然全身一阵,惊呆了:原来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幕不可思议的奇境,怪石林立的龙门山上,在金光夕照中,出现了千百尊佛,他们袒胸裸背,斜披着袈,他们有的盘,有的垂脚而坐,有的斜依岩石,猛兽驯服在他们脚边,他们或双手合十,或俯首微笑,背后都闪着金光……  和尚激动得全身颤抖,不敢在逼视这金光闪闪的景象,只顾葡伏在地上顶礼膜拜。与此同时,他立即许下了建造石窟寺的誓言,这就是后来的龙门石窟。  当然,流产最广的传说好事禹凿龙门的传说。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  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与治水有关的事都记到大禹的名下。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洛河)和伊水(伊河)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  大禹首先疏通了洛水(洛河),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伊河)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伊河)和洛水(洛河)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著名的龙门石窟所在,距洛阳约12公里。龙门山被伊水(伊河)分为东山和西山,河水从二者之间穿过。东、西二山活像大门的两边,因此这里被称为伊阙。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  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7
<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