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乙型肝炎
为什么将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

为什么将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定植于肝脏。病毒复制后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唾液、乳汁、汗液、精液、羊水、阴道分泌物、月经、胎盘等多种体液中。其可经血液传播,也可经母婴传播及消化道传播,因为乙肝患者的精液和唾液中乙肝病毒阳性率甚高,性接触或接吻都会传染,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也列为性传播疾病的范围。

乙肝 2021-08-02
蚊虫能传播乙型肝炎吗

蚊虫能传播乙型肝炎吗

吸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血的蚊虫体内和口器中,可以检测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虽然迄今尚未找到蚊虫传播乙肝的更为确切的证据,如乙肝病毒能否在蚊体内复制而达到一定感染浓度,但蚊虫成为乙肝传播媒介的可能性是有的。因此,对乙肝的预防不但要注意输血、注射、手术等,还应消灭蚊虫,露宿时要设蚊帐或驱蚊,防止被叮咬。

乙肝 2021-08-02
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HBV主要侵犯肝脏,在肝内繁殖复制,但对肝细胞无明显的直接损害作用。只有人体对侵入的HBV发生免疫反应才出现肝脏病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可能出现的自身免疫相互关联参与发病才能引起疾病。不同疾病类型以不同的免疫反应为主。      1.急性肝炎      HBV在肝细胞内繁殖,并不损伤肝细胞,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其确切机制尚待阐明。急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正常,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在肝细胞膜上表现为特异性抗原。HBsAg可能是主要的靶抗原。肝细胞膜上的靶抗原与致敏的T淋巴细胞结合,通过淋巴细胞活素杀死肝细胞,同时,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如抗-HBs),释放入血,中和病毒,将病毒清除,感染停止,疾病痊愈。      2.慢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病变主要由细胞免疫异常所致。免疫效应所攻击的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的抗原,如HBsAg、HBcAg、肝特异性脂蛋白及肝膜抗原等。免疫反应低下者,所产生的抗-HBs不足以清除体内HBV,病毒大量复制,持续不断地导致部分细胞病变,即为慢性迁延性肝炎。HBcAg较少表达,不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肝细胞不受累,即为慢性HBsAg携带状态。      3.重症肝炎      宿主的免疫反应亢进,产生抗-HBs过早过多,与HBsAg形成过多的复合物,导致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或过多的HBsAg和抗-HBs复合物在肝窦内沉积,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缺血坏死,波及全肝。除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外也发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T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也发挥效应,促进肝细胞坏死,引起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乙肝 2021-08-02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因素有哪些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因素有哪些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约65%的感染者并不发病,仅表现为短暂的亚临床症状,出现轻度、一时性疲乏和纳差,大多数受染者并不介意,而体内的HBV已被清除,抗-HBs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持久的免疫力,约25%的感染者发病,表现为典型的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的临床经过。约10%的感染者常由急性变慢性或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慢性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最初感染乙肝病毒时的患者年龄。新生儿感染HBV,90%~95%要成为慢性携带者;儿童期感染后约20%、成人约10%发展为带毒状态。   2.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比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不能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有关系。   3.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后常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制剂治疗者,常能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也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4.既往有其他肝炎或肝病史者或有并发症者,再感染HBV时不仅容易急转慢,而且预后较差,如原有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糖尿病等。   5.其他因素,如急性期的肝炎患者过度劳累、酗酒、性生活过度、吸毒、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营养不良、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或滥用药品等均可由急性转为慢性。   临床上发现ALT持续高水平超过1个半月不降者,急性肝炎HBsAg持续阳性在12周以上,HBeAg阳性8~10周以上不转阴者,就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

乙肝 2021-08-02
如何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如何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系用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分离提取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其抗体效价在100IU/ML以上。      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适应证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以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和其所生的婴儿。   (2)意外感染的人群。   (3)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4)免疫功能低下者。      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法      (1)HBsAg阳性的母亲的使用:从产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一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次剂量200~400IU。   (2)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的使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100~200IU,并可同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按医生推荐的方案使用。

乙肝 2021-08-02
临床上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率及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怎样

临床上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率及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怎样

急性乙肝慢性化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5%~10%,国内则报道为18.7%~30.2%,甚至有更高者。如果严格掌握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急性发作病例,发现真正的急性乙肝预后良好,80%以上患者可以痊愈。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其自然阴转率为85%,持续阳性率为15%。凡HBsAg持续阳性者均演变为慢性乙型肝炎及带毒者。

乙肝 2021-08-0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一种常见的疾病,已危害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由于病情的反复发作,疗程长,致使患者生理、心理都受到影响,加上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过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1.饮食指导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如西红柿、柑橘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有一定作用。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用油煎、炸的方法,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又可减轻肝脏的负担。      2.治疗与休息      病情活动期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减轻体力消耗,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保证肝细胞再生修复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觉疲劳为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绝对禁酒、禁烟。酒精对肝脏而言是一种毒品,它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可加速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导致严重的肝损害和酒精性肝硬化。烟草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需要在肝脏中分解。因此,吸烟可使肝脏负担加重,影响肝功能。患者应遵医嘱,不可乱用药,以免损害肝功能或加重肝脏负荷。在服药期间不应擅自停药,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转氨酶正常后亦要坚持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      4.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严重的情绪紊乱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加重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过度兴奋、愤怒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肝脏,只有保持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肝病的康复。

乙肝 2021-08-02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分黄疸型及无黄疸型。基本病变相同,病变程度有轻重之分,85%可恢复正常,10%~12%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约3%可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1%可转变为急性重症型肝炎。   临床上在黄疸前期大多数患者发病缓慢,可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尿色发黄,肝区胀痛,肝轻度肿大,血清ALT升高。黄疸期,巩膜皮肤黄染,尿色更深。此时发热消退,乏力、胃肠道症状逐渐好转。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少数患者脾轻度肿大。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ALT显著升高。恢复期,黄疸渐退,食欲恢复,体力逐渐恢复,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炎病程约一月,亦有延期恢复者。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比黄疸型多见,症状较轻,有肝功能异常,但不出现黄疸。

乙肝 2021-08-02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家庭内传播的主要因素,凡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感染,其中35%~60%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家庭聚集现象,很大原因是母婴传播造成的。      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包括4种途径:   (1)妊娠期: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宫内感染。   (2)分娩期: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而被感染。   (3)产褥期:婴儿在喂养的过程中被感染。   (4)日常生活中:因为与母亲接触频繁,受到母亲的唾液、血液以及其他体液的感染。   在4种途径中,以第一种为主要途径。所以女性在怀孕前,应做全面体检,确认自身健康,健康的母亲最好接种乙肝疫苗。已经怀孕的女性若已经受到感染,孕妇可从怀孕7个月起,每月打1支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如果是临近生产的孕妇发现得了乙肝,在发现时可立即打1支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胎儿出生后,24小时内立即打1支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同时打第一支乙肝疫苗,以后婴儿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进行乙肝疫苗的加强注射。

乙肝 2021-08-0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1)不抽烟、不喝酒。因为抽烟喝酒的人比一般人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4~5倍,同时肝硬化机会也会增加。   (2)避免食入含黄曲霉素来源的食物,如花生制品、臭豆腐、豆腐乳、豆瓣酱等。   (3)多食蔬菜、水果。   (4)不随便食用所谓的“补肝”物品,有时愈补会愈加重病情。   (5)若体力允许,可做适度的运动。   (6)避免使用民间所谓的“治肝草药”,这样会加重病情,增加患肝癌及肝硬化的机会。   (7)少食寒凉食物,如冰类制品等。   (8)不可劳累过度,应在晚上11点前休息。   (9)避免罹患其他肝炎的机会,如丙型肝炎及药物性肝炎等。应该避免打针、输血、针灸、穿耳洞、共用牙刷、共用刮胡刀、服用未知的药物。

乙肝 2021-07-31
乙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乙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13亿人中有6亿~8亿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4亿多人感染后身体内产生抵抗力,还有1.2亿人为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   (1)血液途径传播:只要注入含有极微量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在手术、注射、针灸、采血、输血、文身、穿耳环孔等过程中,如果被感染的针头刺伤或接触被感染的血液,或使用公用牙刷、刮须刀片理发刮脸,或在口腔科操作过程中沾染带有微量血液的飞沫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唾液、汗液、鼻咽分泌物与初乳中,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创口进入机体造成感染,尤其是唾液传播。这种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必须煮沸(100℃)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才能灭活。当含乙型肝炎病毒的唾液污染了食具、用具、手及指甲后,很容易引起传播。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有家庭聚集现象,往往一家人中有数个感染者。此外,饮食业的食具未经消毒处理,也极易引起传播。   (3)母婴传播:孕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占5%~10%,母婴传播率为22%~50%。妊娠后期患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为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90%以上被感染,并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约有40%来自母婴传播。   (4)昆虫叮咬传播:热带、亚热带的蚊虫,各种吸血昆虫。   (5)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存在于患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及经血之中,故性接触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人们也把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

乙肝 2021-07-3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区别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区别

(1)临床症状与体征:慢性乙型肝炎可由恶心、乏力、尿黄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肝掌、血管痣等慢性体征,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上述表现。   (2)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LT长期正常。   (3)肝组织学检查:慢性乙型肝炎有肝炎病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无明显异常。

乙肝 2021-07-27
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

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

1.控制传染源      (1)患者的隔离:急性乙肝患者的隔离期最好至HBsAg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管理。   (2)携带者的管理:对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测各项传染性指标,阳性者应禁止献血和从事托幼工作及餐饮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每一个献血员和每一个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方法检测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阳性血液不得被使用。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灸针,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不耐热的器械可用2%戊二醛浸泡2小时消毒,洗漱用具要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凡HBsAg阳性母亲生下的婴儿都应在分娩后立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注射3次后保护率约为80%。   (2)被动免疫: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若联合使用高滴度抗HBV-IgG(HBIG)注射,可提高保护率至95%。HBIG也适用于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      4.防治原则      目前,乙型肝炎治疗上比较肯定的药物为α干扰素。国内外均有报道经连续大剂量注射α干扰素半年后HBsAg转阴的例子。但最近发现,一些转阴后病人在停用干扰素后又转为阳性。其他如胸腺素、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肝炎虽有报道,但效果欠佳。   近来,对乙肝疫苗的研究及应用十分活跃。乙肝基因工程(酵母重组HBsAg)疫苗已大规模投入应用并取得可喜的结果。多肽疫苗、融合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的研制方兴未艾,相信经过多方努力,控制乙肝的愿望会成为现实。

乙肝 2021-07-24
预防乙型肝炎

预防乙型肝炎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播风险: 如果您是承运人或者试图了解他们是否患有这种疾病,请告诉任何性伴侣。 使用安全套练习安全性行为。 只使用以前未使用过的干净针头。 不要共用牙刷,剃须刀或修指甲器具。 只允许使用经过良好消毒的皮肤穿孔设备,例如纹身,穿孔或针灸。 如果您有风险,请接种HBV疫苗。

乙肝 2021-07-24
妊娠重症乙型肝炎的救治措施

妊娠重症乙型肝炎的救治措施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且变化快,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①保护肝脏,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大量维生素和葡萄糖,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可输注白蛋白和新鲜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功能。②防治肝昏迷,为控制血氨,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氨及毒素的吸收;口服新霉素减少游离氨及其他毒素的形成和吸收。③防治DIC。④防治肾功能衰竭。改善肾血流。⑤产科处理:在保肝治疗后肝功能继续恶化者可终止妊娠。

乙肝 2021-07-23
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全世界已经给予超过10亿剂乙型肝炎疫苗,是迄今为止最安全,最有效的疫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许多不同的医学学会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疫苗安全性的研究。没有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疫苗导致婴儿猝死,自闭症,多发性硬化症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乙型肝炎疫苗的常见副作用可能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发红。对于那些有酵母过敏史或对疫苗有不良反应史的人,不推荐使用这种疫苗。

乙肝 2021-07-18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