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是宋朝时期的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汴京城时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也不过三百,可是传到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这里,却拥有后宫佳丽嫔妃上万人侍寝,真真的美女如云,令吾皇万岁万万岁色眼一片雾霾。干脆他谁也不宠幸,心里唯独装着一位青楼女子。 身为一国之君却甘愿拜倒在青楼女子的石榴裙下,人们不禁要问:一位落入风尘的女子凭什么让真龙天子为她竞折腰?说来话长也。此女子本姓王名师,是京城汴梁一位染坊老板王寅之女。由于老板家里不差钱,所以小王师三岁习文,苦读诗书;四岁练琴,精通音律。就在五岁那年,父亲因性格秉直得罪官府蒙冤入狱屈死牢中。失去靠山和经济支柱的小丫头,只得随母亲沿街乞讨。由于小王师生得一幅美人坯子,故被从事青楼娱乐业的老板李蕴看中,收为义女,为其改名李师师。 在青楼里,年幼的李师师琴棋书画,歌舞弹唱都有飞速的提高,人也越来越精明俏丽。待到二八芳华,她若一朵带露的红玫瑰,娇艳欲滴。一时间,京城大地,她成了风月场上的头牌名妓,令那些纨绔子弟,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 赵佶,天生一个风流鬼,即使躺在大宋的万里江山上,心里装的却是天下第一美人。他的前七代祖宗爱美人更爱江山,甚至为了争夺皇权兄弟间还互相残杀,至今还是一桩悬案。谁知皇位传到他这里,心里只有美女,早把江山社稷扔到九霄云外。一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赛西施胜玉环的大美女,他的心里早就跑进二十五只小老鼠,哪里还能坐住那把龙椅,睡稳那张龙榻! 一天晚上,赵佶脱下黄袍马褂,乔装打扮成布衣平民沿街寻访,终于找到了灯红酒绿的“李家私人会所”。进得门来,前台小姐问他约见哪位妖姬,他脱口而出三个字,吓了小姐一大跳,上下打量一番后,笑而答曰:“对不起,凡见李师师者,必赋诗一首。”赋诗?对赵佶来说岂不是小菜一碟!只见小姐铺开草萱,赵佶提笔挥然纸上:“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诗罢,小姐急忙呈于楼上。李师师一见大吃一惊,这“瘦金体”出自宋徽宗之手,原是皇帝驾到。读罢诗句,她面颊绯红,顿感皇上不仅才情过人而且更懂佳人之心,随即相迎入室。 不如不相识,相识俩情痴;不如不相见,相见别更难。自从那一次初相识,赵佶的余生满眼都是李师师,她成了他的唯一老情人,哪里还有后宫佳丽三千,哪里还有大宋社稷江山?更可气的是这位昏君竟把前线将士的军饷用于打造李师师的私人会所,看到新建成的青楼大院,美轮美奂,干脆改名为“大宋国天上人间”。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当时就拨给李师师金银珠宝十余万两。 记得张爱玲赠给胡兰成照片的背后有段文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位风流皇帝遇见姓李的即使在千年前也是如此。有一次,江南蜜橘刚上市,巡抚大人就飞马送入京城。徽宗左看右看舍不得亲尝一口,立马提一箱子送去见老情人。 那一晚,李师师的音乐老师兼经纪人,集诗人与大导演于一身的周邦彦,正在此巫山云雨,忽听皇上来敲门,大事不妙,东躲西藏,最后只得趴在床下。看到赵佶亲自为李师师剥橘皮喂橘瓣,听到皇帝和自己心爱的人打情骂俏,床下之“贼”是何等滋味,你懂的。终于等到皇帝老儿天明归去,姓周的方从床下钻出来,未及掸去身上的尘土,便提笔作一首《少年游》,以解一夜难言之隐。 (以下为宋徽宗的画作) (二)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闘巍巍 《尚书·旅獒》有云:“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周武王听从手下太保的劝告,吸取商朝覆国的教训,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大藏獒分给大臣们喂养。可是那位宋朝的第八代君王早就忘记祖先的遗训,竟然玩起奇形怪状的石头来。 得知当朝天子喜欢石头,各地的玩石达人纷纷进献,令宋徽宗龙颜大悦。看着那些色彩斑斓的奇石怪物,皇帝一高兴就给进贡者封官加爵。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上下都知道疯狂的石头能让自己升官发财,个个争献之。宰相蔡京更是曲意逢迎,在大美江南苏州府专门设立奇石珍品收藏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亲自把收购来的奇石运往京都。一时间,运河之上彩旗招展,船队罗列,浩浩荡荡,好不威武。为了便于管理和运输,蔡京把十艘船编为一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梁山好汉曾劫之。 运到京都的石头如山,宋徽宗举全国之力亲自主持兴建一座极具南国风光的奇石博物馆,美其名曰:“艮岳”。在这座豪华奢侈的皇家园林中,除了怪石嶙峋,还有珍禽异兽放养其间。皇上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平民百姓却苦不堪言。 忽一日,赵佶想起自己的好朋友米芾家里有一块“三品石”,就差人前去取石。米芾是著名的书法家,也是玩石狂人,认为“三品石”是传家之宝,镇宅之物。它是后主李煜所藏,南唐灭国后,又传到米芾之妻李氏(李煜第五代孙)手中,李氏嫁于米芾,就把它作为陪嫁物赠与米芾收藏。“三品石”就是他的命根子,自然是不想给,可是名气再大也抵不过一个“皇”字,赵佶就把米芾投入大牢,看他要石头还是要人头。李氏得知丈夫因为一块石头被抓,连夜将石头亲自献于宋徽宗。一见“三品石”,赵佶喜不自胜,啧啧称赞:“国之瑰宝,盖世无双!”差人取来笔墨纸砚,当即写下:“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闘巍巍……” 宋徽宗白天望着石头发狂,夜晚躺在美人的梦乡,哪里知道毗邻的金国人正在面向大宋江山虎视眈眈。难怪元代大儒郝经说道:“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三)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赵佶本是一代艺术大师,偏偏生于帝王家,没长政治家的的脑袋瓜,偏偏又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历史选择他去统领千军万马,只能面对苍天一声吼,这该怪罪于谁?如果身不负江山之重任,我敢说诗书画三绝,绝不会是他们赵家人孟也。 赵佶一生写诗作词一千多首,收入古代诗词网的就有四百四十七首,其中用“宴山亭”、“燕山亭”、“临江仙”、“念奴娇”、“满庭芳”、“眼儿媚”、“小重山”、“声声慢”、“醉落魂”、“探春令”等词牌名所著之作,让我们千年之后和着冷月垂落的韵符,依然陶醉在人间冷暖自知的光阴里,不知道是自己的汴梁情愫太重,还是真的忘不了那些平平仄仄的过往。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透过线装的书笺,我知道,赵佶没有帝王的霸气和谋略,没有王者风范和胆识,可是穿越大宋八千里路云和月,仍有光彩夺目的文字。宋词里如若少了赵佶的不甘和心声,那便真的“彻夜西风憾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如果说作词还不是赵佶的强项,那么书法便是千年帝王中的佼佼者。他的草书,信马由缰,一气呵成,俊逸洒脱,狂放自如,一眼看出师出名门大家而又自成一体。尤其称颂的是他的楷书造诣极深,既能博采众家之长,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独创自己的书法体系。他的字间架结构严谨,形体纤细若骨,笔画挺且直,顿挫布节锋芒毕露,在刚劲挺拔中秀出艳丽的风姿,后人把他独创的这种字体称为“瘦金体”。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读着唯美的词句,仿佛赵佶正在手握一支比万里江山还重的金体笔,在无限感慨中,一撇一捺书写属于自己的瘦金体。那字,是真的瘦,瘦成一树千年迎雪绽放的梅。 对了,赵佶在我国艺术殿堂上最大的贡献还有他的花鸟画。在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就下令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共收藏作品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之多。至今他的作品《腊梅双禽图》、《红蓼白鹅》、《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等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台北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几十家馆院收藏。 除此之外,赵佶这位艺术大师只因一梦,就令工匠们烧制出天青色的汝瓷,将我国的瓷器制造业推上世界之巅。今天的我们再回首,仿佛偷窥到天青色的空中,有他最清纯的艺术之梦,窃听到天边飘来一首含情脉脉的歌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可见,褪去皇帝外衣的宋徽宗,还原一个不戴皇冠的赵佶,他绝对是一位艺术大家,人们怎不怀念他! 只可惜,公元1127年,金人在马背上一声振臂高呼,在一片喊杀声中,统治167年的北宋王朝,竟然断送在那位紧握瘦笔人之手。宋徽宗父子被掠北国受尽凌辱,但是,他至死没忘:“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会重演。有多少人说是宋徽宗葬送了大宋王朝,换作别人,有可能历史会被改写。可是,谁又能说清楚到底是宋徽宗误了国,还是国误了赵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靖康之耻赵构为何不救“二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靖康之耻被认为是我们汉民族历史上最大的耻辱。堂堂一个大一统帝国,帝国的两个皇帝都被金国人给俘虏,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其实深扒历史,可以发现,靖康之耻发生的时候,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在被金国人俘虏“运回”国内的路上,我们宋军是完全有机会发兵“迎回二圣”的。就说帝国康王赵构,他身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他在东京城附近就拥兵几十万,如果算上陆续勤王的义勇军这些杂牌军,估计一百万大军还真不是“号称”。这百万大军也不是全部是乌合之众,其中属于宋朝正规军就不下十几二十万,名将宗泽麾下的部队就非常能打。 只可惜,令人看不懂的是,面对靖康之耻这样的国家耻辱,面对失去亲人百姓的痛苦,赵构他却一直按兵不动,眼睁睁的看着金国人耀武扬威的带着一大帮美女、工匠、皇室成员和庞大财富回到老巢。 那么,赵构为什么这么做呢?难道他真的被金国人打怕了?结合多个方向分析,真相恐怕令人有些意想不到,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张人人眼红的龙椅。 天资聪颖的九王爷赵构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宋钦宗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康王,根据官方资料显示,赵构从小就聪颖好学,据说一天可以背下好多篇文章,不仅如此,武力值也达到了弯弓一石五斗,可以说,以这样的武力,赵构在战场上轻松迎战几个金国士兵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赵构勇敢赴金营 如果按照正常继位制度,那么哪怕你赵构再是文武双全,你也和皇位无缘,毕竟赵构连第二第三顺位继承人的身份都没有。但所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金国人的入侵给赵构带来了天大的机遇,也助长了赵构觊觎皇位的野心。 公元1126年,金国元帅完颜宗望一路打到开封城下,已成惊弓之鸟的北宋政府不得已答应了金国人派遣亲王去谈判的条件。这一年,年仅20岁的赵构主动请缨代表皇室前去谈判。可以说,这一次赵构的主动请缨显示出来的勇气和胆略,让宋徽宗宋钦宗两人刮目相看,也让朝廷的诸多大臣们第一次注意到了康王赵构这个皇室边缘人。 这次出使金国大营,赵构表现出了不卑不亢,其不怕死的气概让金国元帅完颜宗望也不相信这是软弱的汉人。赵构这次出使金国,虽然没谈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赵构的这份勇气和为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却让赵构初步有了积累班底的资本。 通过在金国大营的几天,赵构对金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金国针对宋朝的战略,对于金国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瀚等几位统帅的性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赵构日后的“上位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情报。 靖康之耻 同年8月,金国人再次入侵大宋。这个时候,赵构本身也是要去金国人那谈判,结果肃王却去了,赵构留在了磁州,正因为这个巧合,让赵构远离了东京城这个“靖康之耻”发生地,也让他成为了靖康之耻唯一一个没被金国人抓住的大宋朝嫡传皇室人员。 赵构拥兵百万,却按兵不动 12月,赵构奉命在河北地区组建勤王军,宗泽和汪伯彦担任副元帅。在两位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将帮助下,赵构很快组建起了数万大军,赵构第一次成为手握兵权的王爷。 然而,在东京城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朝廷多次派使者前来催促赵构带兵勤王的时候,赵构却磨磨蹭蹭的没有及时的去救援京城。到了12月16日,宗泽、杨祈中、张俊等多位大将陆续带兵到大名府会合的时候,赵构仍然没有丝毫动作。不久,赵构听从部下的意见,将部队驻扎在东平府一线。公元1127年4月,靖康之耻“爆发”!北宋最后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人俘虏,无数妃子宫女以及大臣,工匠被抓。根据历史记载,这场浩劫,至少有三千人以上被抓,如果算上普通老百姓,人数更是超过十万。 赵构为何见死不救? 面对这样的天大耻辱,手握近百万大军的赵构却始终没有派出有力的军队前去救驾。不得不说,靖康之耻的发生,赵构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要知道,面对这样的屈辱,一些民间义士自发地组建义勇军去和金国战斗,而宋朝更为精锐的政府军却没有丝毫的动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那么,赵构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靖康之耻的发生,而不去带兵救人呢? 历史学家们提到,赵构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去救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以及千千万万的百姓,这不是因为他怕金国。 通过那次出使金国,他近距离的接触过金军,金军战斗力强是事实,但是属于“血统纯正”的金军却很少,哪怕是那些号称十万之众的大军团,真正属于战斗力强悍的金军也肯定不足一万人,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属于收编的辽国仆从军,甚至是一部分汉人伪军。因此,如果赵构决心和金国战斗一番,那么以当时赵构手中的几十万上百万大军,哪怕不能打败金军,但那是很有可能救回二圣的。毕竟,普通士兵的伤亡,人家赵构可不放在眼里呢? 但赵构没有这样做。其实他为的就是那把龙椅。如果救回二圣,那么他最多有一个“救驾有功”,最多得到一些赏赐,皇位仍然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弄不好,两位皇帝回来,还会给自己扣上一个拥兵自重的帽子,那不是悲剧了吗? 而找一些借口不去救二圣,那么作为大宋皇室最后一个嫡系血脉,那么自己当上大宋皇帝,那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后来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岳飞那么牛逼,战功赫赫,却因为有“迎回二圣”的嫌疑,赵构最后借着大汉奸秦桧的手除掉岳飞的原因,也许,在赵构看来,没有什么比皇位更重要,谁敢动自己的位子,那么就要谁死。 总结语: 当然,靖康之耻的发生,其深层次原因,我们后人仅凭一些不完整的历史资料是很难了解清楚的,但有一点是八九不离十的,那就是,赵构为了一己私欲,却没有为阻止靖康之耻出一份力,这无疑是他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耻辱。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评价不高,说他是投降皇帝的原因之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囚禁八年,竟然还能生下14个孩子,宋徽宗究竟有多么的荒唐? 历史上因为外族入侵,而导致灭亡的国家也不少,为何只有靖康之变被称为靖康之耻呢?这就不得不提北宋最后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了。 宋徽宗即位后,北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但宋徽宗倒是心大,不仅没有心思和能力去好好治理国家,还把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具有艺术细胞的他喜欢写诗作画,任凭奸臣当道,也丝毫不理会,只顾着声色犬马。 此外,宋徽宗还有青楼天子的称号,虽然他的后宫佳丽无数,可他还是不满足,就连他看中的青楼女子也被接进宫中。 北宋在宋徽宗这样的治理方式下,江山理所应当的崩塌了,不过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举动,可能是他不想让自己背负末代皇帝的骂名,于是赶紧找儿子赵桓当背锅侠。 赵桓即位后被称作宋钦宗,他也知道这个皇位坐不稳,但硬是被亲爹架在这个位置上,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的。 宋钦宗也没什么大能耐,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一心为国的李纲,自己还想着跑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更是风雨飘摇。 靖康元年,北宋都城被攻破,北宋灭亡。 都城被洗劫一空,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沦为阶下囚,所有皇室女性成为金人肆意发泄的玩物,有的不堪受辱而选择自尽。 被俘虏的几千名北宋宗室到了上京后,还要进行屈辱的牵羊礼。 什么是牵羊礼呢?就是所有俘虏都要赤裸上半身,披上羊皮,再往脖子上系个绳子,让金人像牵着羔羊一样牵着走。 不得不说,这种仪式侮辱性极大。接着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分别被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这两个封号可谓是具有讽刺意味,可两人为了活命还是欣然接受了。 而被俘虏的女眷们就更加惨了,她们要么被赏赐给金国的王公贵族,要么被分到浣衣院里工作,这个浣衣院,可不是洗衣服的地方,而是皇家妓院,就连一国太后韦太后都在这里被肆意蹂躏。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徽宗怎么会生下14个子女呢? 虽然金国人非常瞧不起徽钦二帝,但由于当时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建立了南宋,金国一时半会又无法灭掉南宋,所以金人清楚的知道,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攥在手心中,就可以有一些谈判的余地。 金人把尚还有利用价值的宋徽宗安排到了五国城,也适当给他提高了待遇,还给他送去了一些美女。 宋徽宗在这里过的乐不思蜀,他甚至觉得这样的生活比自己原来做皇帝时还要好,因为不需要上早朝,也不需要为前朝的政治感到担心,每一天只需要吃喝玩乐就可以了。 有不少人觉得他实在是无耻到了极致,可是宋徽宗却毫不在意。 在被俘虏的九年时间内,宋徽宗连着生下了14个孩子,其中有六个男孩和八个女孩,这样的生育能力让人感到非常的惊讶。 可实际上只有宋徽宗自己心里明白,在金国的日子有多么的屈辱,因为这些孩子并不都是他的孩子。 金国的大臣将领们对宋徽宗根本没有丝毫的尊重,就算偶尔来到这里,也是冲着宋徽宗旁边的美貌女子来的。 据说当时在金国有一个妻管严的大臣,他的妻子非常凶悍,他不敢往家里带任何一个女人,就连养在外面的女人都被他的妻子害死了。 并且金国的情况和宋朝不一样,他们的妻子握有一定的权利,不仅如此,这位大臣的妻子娘家很有实力,他一时之间也不敢得罪自己的妻子。 到了后来他发现有很多大臣,都喜欢来到宋徽宗这里进行玩乐,他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即使这些金国的大臣向宋徽宗讨要女子,宋徽宗也不敢拒绝。 宋徽宗算得上是一个非常能忍的皇帝,哪怕知道这个女子肚子里面的孩子一定不是自己的, 他也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看待,不但不敢说出其中的具体情况,而且还表现出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由此看来,宋徽宗在金国生的这14个孩子,不但因为他本人好色,还有就是喜当爹了,可以说是非常荒唐了。 宋徽宗最终也没有活着回到自己的故乡,在他去世后宋钦宗又活了21年,有次金人让宋钦宗打马球,身体柔弱又不会骑马的宋钦宗最后从马上摔了下来,被马匹践踏而死。 两个北宋末代帝王的下场都十分凄惨,不过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受到战争牵连的人们。 好死不如赖活,在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身上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既没能做到天子守国门,更做不到君王死社稷,靖康之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应。 靖康之耻也给后人留下了教训,只有血性不丢脊柱不弯,才能守护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靖康之变,又叫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其实前三个看上去都不怎么符合这件事的实质,只有最后一个,真的是十分贴切了。靖康之耻,其实宋徽宗跟宋钦宗两个人谁也跑不了,都是主要责任。 徽宗是个文艺青年,而且他还是一个有远大的理想,跟宏图大志的文艺青年。但是没有用,宋朝的土地还是被辽国给抢了,而且还迫于辽国的淫威之下,年年都要进贡,年年都要给人家交保护费。地白让人抢了不说,钱还得年年交。 当时的宋徽宗除了吃喝玩乐,也有曾有过理想,就是要收回燕云十六州,还说什么要变法。不仅仅要实行变法,还要实行迷信。其实他们爷俩都挺迷信的。宋徽宗刚登基两个多月的时候,检测到天上除了日食。于是这家伙给宋徽宗吓得,天天焚香祷告,连早朝都不上了。 后来宋徽宗遇到了林素英,在加上当时的宰相亲信是蔡京童贯,都是弄臣,不是什么好人,直接就给宋徽宗给说迷糊了,天天就是神仙长,神仙短的,一个接着一个拜,天天不理朝政。军事军事也不管,百姓百姓也不问的,只靠迷信治国,那还能有好? 虽然北宋是亡在宋钦宗手里,但是北宋的覆灭,绝对是宋徽宗一手葬送的。金国刚刚崛起初期,一开始金国的敌人是辽国,这个时候金国就派人来大宋说,咱么合作合作,一起攻打这个辽国。其实如果宋徽宗如果不答应,那么每年就是给辽国交点钱,而且金宋之间隔着辽国,金国一定是不会直接攻打大宋的,最起码不会被灭国。 但是万万没想到,宋徽宗偏要作这个大死,给接下来了,说什么都不想再给辽国交钱当什么小弟了,说啥就要打辽国。而且当时金国给出的条件也很诱人,就是战争主力都是金国出,大宋只要从旁辅佐就可以了。等到辽国覆灭之后大家五五分账,燕云十六州将会归还给大宋。宋徽宗本来就对辽国有气,一听金国这个计划,他当时高兴的都要疯了,这燕云十六州回来了,大宋不是站起来了吗? 呵呵! 就在金国出兵攻打辽国的时候,方腊又来谋反了。等到宋徽宗把方腊摆平之后,人家金国都打完仗收拾东西回家了,虽然人家完事了,但是宋徽宗还是厚着脸皮跟人家要约定好的燕云十六州。这真是人不要脸谁也没办法啊。但是金国肯定不会没事帮你去收土地啊,所以金国就说想要自己去打。 最有意思的是宋徽宗还真就自己去打。呵呵!自己去打,大宋要是能打的过还至于给人家交保护费交了这么多年?还至于地盘让人家占领了这么长时间?结果这一打,直接全暴露了。已经被金国打得近乎快要灭国的辽国,面对宋朝的大军,依然可以轻易碾压。这金国一看,大宋除了有钱是啥也不行啊?至此之后,金国就不再忌惮宋朝,反而是想要攻击宋朝了。 后来阿骨打死了,阿骨打好歹还能跟大宋谈判,你们给点钱,就没事了,大家还是好邻居。但是金国后继之君,可从来不跟你扯这些没用的,见你大宋这个实力,一路上是浩浩荡荡,直奔汴京。直接就冲你们家家门打过来了。 结果没办法,宋徽宗在和平的时候,天天就靠着迷信治国,兵部穷的叮当响,蔡京富的流油,加上自己还不会打仗,简直是什么办法都没有啊。 但是别看宋徽宗治国不行,跑到时跑的挺快,直接就把烂摊子丢给了儿子,宋钦宗。而且还是强制性的,直接是给宋钦宗绑走,硬是给按上皇位登基的。就宋徽宗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而言,别说跟老爹一样不行的宋钦宗,就是给真神仙也未必能救得了大宋了。 就这样,在宋钦宗刚刚登基一年之后,金国就大军南下。不但攻破了北宋都城开封,就连宋徽宗和宋钦宗爷俩儿,也被抓了俘虏。 北宋的灭亡,不怪宋徽宗,还能怪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人们提到皇室公主时,大家都会觉得她们很幸福,既不用像皇子一样争夺皇位,也不用像后妃那般争宠,一生下来就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与权利。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公主都如此好运,部分公主的命运还不如寻常女子来的开心自由,她们可能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北宋末年的公主们,命运更是坎坷,她们的结局各异,但都是悲剧收场。 赵缨络,初封顺福公主,后改封顺德帝姬,是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九女。靖康元年(1126年),赵缨络嫁给了向子扆,这一年她十六岁。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看准时机骤然挥师南下,攻取汴京城后,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上金国,此外还带走了城中所有金银财宝和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北宋自此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赵缨络身为公主,自然也被成为了俘虏,这一年她十七岁。 靖康二年二月十八日,完颜宗望设宴,王妃、帝姬们被换上舞女的衣服,为他们劝酒助兴。宴会结束后,赵缨络被金朝大臣完颜宗翰带走。二十四日,完颜宗翰将赵缨络留在了自己的营寨中。后来赵缨络与被俘的北宋人员,分批被押往金朝都城。到达上京后,他们被迫进行牵羊礼,以此表示投降归顺。在这之后,赵缨络便跟随完颜宗翰一起生活,是否生下子女,史书并未记载。 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七月,完颜宗翰以谋反罪被杀,九月,赵缨络来到关押父亲宋徽宗与前夫向子扆的五国城,被东路都统习古国王按打曷羁押于寨中,没过多久便死在了按打曷的营寨中,年仅27岁。 有人说赵缨络是被改嫁给了按打曷,也有人推测赵缨络并不是改嫁,她本来是要送去五国城,结果半路被按打曷扣留,并活活折磨死了。关于赵缨络为什么会去五国城,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如果有来生,但愿她能过上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靖康之难后,囚禁在五国城的宋徽宗,除了生孩子外还干了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二月二十五日,宋京城汴梁被金兵攻陷,北宋灭亡。徽宗、钦宗及其皇室宗族、王公大臣、宫女、匠役一万余人被俘北迁。 此时,宋徽宗的九子赵构已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金国为了防止徽宗、钦宗与南宋的联系,没把他们留在离中原较近的西京(今大同)、燕京(今北京)、中京(今内蒙宁城县)、韩州(今吉林四平市)、上京(今阿城白城)等地,而是历经四年的辗转迁移,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二日,才到了更为遥远的胡里改路,即辽代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边旧古城)。 在五国城,徽宗、钦宗和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开始了后半生的囚禁生活。 在五国城,徽宗、钦宗曾经有一次逃离的机会。有一个来自西京的皮毛商人名叫陈忠,几乎每年都要来上京、五国城等地收购毛皮,被南宋派到金国的通问使洪皓收买,将岳飞、韩世忠抗金以及康王赵构(宋高宗)继位的消息转告给徽宗、钦宗。并让陈忠给徽宗、钦宗带去了桃、李、粟、面四种食品,按时他们“逃离束冕”。可惜由于金国对徽宗、钦宗实行着十分严格的看管,最终逃跑计划失败。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徽宗十五子沂王赵㮙与驸马都尉刘文彦(徽宗七女显德帝姬赵巧云之夫)联合告发徽宗预谋反金国。得到消息的驸马都尉蔡鞗立即联系徽宗十二子赵植、驸马宋邦光等人秘密告诉了徽宗。听闻此事后的徽宗似乎并不紧张,一方面安排蔡鞗过松花江前往金人军帐探听消息,一方面召集所有大臣开会商计讨论对策。 似乎金国人并不相信徽宗会谋反,一个月后才派了两个使臣前来调查此事。经过一番辩解,事实证明了赵㮙、刘文彦都是诬告。金国人问徽宗如何处置诬告者,徽宗答道:“这两人虽然忤逆不孝,但都一个是我的儿子一个是我的女婿,我不忍伤害他们。” 就这样,徽宗、钦宗在五国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单调、孤独的囚禁生活,他们每日都在企望康王赵构能来解救他们。徽宗曾派臣子曹勋偷偷潜回南宋,让他交给赵构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徽宗还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康王赵构 "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但康王出于种种目的,未能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九年后,徽宗在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去世,卒年54岁。再过二十一年,钦宗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去世,卒年57岁。 史料记载:靖康之难前,徽宗生了三十二子三十四女;靖康之难后,徽宗生了六子八女。在如此屈辱的囚禁生活下,九年内徽宗除了生孩子外,还干了什么? 囚禁的生活稍稍安定后,徽宗又有了读书写诗的雅兴。徽宗喜好读书,有时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在汴京时,宋徽宗虽然过着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但他却是一个造诣很高的艺术家、诗人。平时爱好读书、写字、绘画和写诗,而且在诗、画和书法上皆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到五国城后,由于这里相对比较闭塞落后,读书的机会极少,他经常对臣下抱怨“无书可阅。”有一天,听到墙外有人喊卖书,徽宗立马脱下衣服去换书。 囚居在五国城生活显然是穷极无聊,又无书可读,常引话题而议论人生。徽宗每逢佳节在宴会上总爱与钦宗赋诗。有一次他读了《唐书·李泌传》,知道李泌为国尽忠,复兴社稷,后被奸佞嫉恨,徽宗读后甚为感动令大臣张玮抄录一份,赐给韦贤妃。然而,徽宗对这一切醒悟得太迟了。 对家族内部的人、上下左右的人,如果有不守规矩的,徽宗常常出面加以教育、规劝、调解,进行宽厚耐心的教育。 囚禁期间,金国内地异乡的风土人情加上做囚徒受尽精神折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共写诗千余首,后来因为十五子沂王赵㮙与驸马都尉刘文彦诬告自己谋反,徽宗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忍痛把一千余首诗都烧了,仅剩下十几首。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在北题壁》:“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描绘出徽宗彻骨的孤独之感。 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而关于钦宗的死因,众说纷纭,传说为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叫56岁的钦宗和82岁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宋钦宗从马上跌下来,被马乱践而死。 纵观徽宗的一生,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是历史上最没有出息的一代帝王。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柔福帝姬的疑团,最不可思议的就是真假柔福帝姬的问题了,没有人知道南宋初期那个自称从北方逃回来的赵多富是真是假,明明所有人都验证过是真的,但是韦太后回来之后却说,真正的柔福帝姬早就已经死了,现在这个是假的,于是假公主被斩首。看似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在怀疑这件事情呢? 柔福帝姬是宋徽宗之女,最可惜的就是当她正在一个十七岁非常好的年纪的时候,发生了靖康之变,被掳北上。这期间柔福帝姬遭受过怎样的折磨,想必也不用多说,面对俘虏金国人怎么可能会对他们有多好呢?后来赵构南迁建立南宋政权,有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出现了,经过当年宫里人的验证,这就是真公主。 但其实当时也不是没有疑点,真正的公主没有这个女子那么大的脚,但她解释说,自己受尽折磨,又长途跋涉才终于回来,这双脚当然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大一点自然也很正常。于是,宋高宗,也就是公主的哥哥,也接受了这个说法,将她封为公主,所有人都以为当年的公主终于回来了,直到韦太后回到宋朝。 韦太后是宋高宗的生母,因为南宋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所以她才被放了回来,宋高宗终于又见到了母亲,自然是十分开心。然而韦太后回来之后,听说了关于柔福帝姬的事情,很惊讶,说真正的柔福帝姬早就已经病死在了金国,这个人又是从何而来?宋高宗于是抓住柔福帝姬审问,终于招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她说自己名为静善,靖康之变时被掳北上,遇到一个宫女说自己长得很像柔福帝姬,又听她说了很多宫闱秘事,于是静善就开始模仿柔福帝姬,后来辗转流亡,还被拐卖给了一个小土匪,土匪被剿灭之后她骗官兵说自己是柔福帝姬,想逃过一命,官兵不敢懈怠,把她送回了皇宫,这才有了后面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其实也在怀疑这个假公主会不会真的就是真公主,只不过是因为韦太后怕她说出自己在金国遭遇过的一些丑事,所以想方设法也要杀了她,而宋高宗面对一个是自己的妹妹,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哪一个分量更重,就不用说了,所以也听从了韦太后的安排。所以不管到底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最终都以假公主的身份被斩首。但不管这个公主是真是假,她们都是无辜的牺牲品,真公主如果在金国死了,那是因为宋朝无法对抗敌人,保卫自己的家人,如果是被当做假的处死了,那就是宫廷争斗中又一个冤魂,她们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们从大家都知道的:开创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先河的杯酒掌兵权的典故说起主要事迹,黄袍加身、死的不明不白这三件事都是他,但是我们将这三件事情串联起来,可能会思及极恐; 不信?大家来看下,咱们的宋太祖是当时后周的以为大将军,属于那种位高权重类型的,手下的干将数不胜数,势力范围也是数一数二的,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当剩下“孤儿寡母”的皇室,身为“托孤”重任的将军,竟然会被手下的人“以下犯上”,来个黄袍加身?自己不情不愿的?这些在我们以上帝视角来看,就是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而且他们所有参与人员还表演的很嗨,殊不知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各自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些微妙东西的种子; 事实也是证明了,之后首先埋在宋太祖内心深处的种子先发芽了,可能是之前滋味的很好,雨露均沾的情况,这颗种子迅速的增长,终于在一个大摆宴会的晚上,开花结果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被摘收的果子,在我们以个人的角度来看,真的是这手玩的漂亮,太祖解除了别人可能黄袍加身的可能,同时,将这些有功之臣重赏,仅仅是解除兵权而已,没有杀害一个“功臣”,那句很有名的“狡兔死,良狗烹”在这里不适用了;但是也是因为此种事情的发生,奠定了宋朝之后多年的政策方向,“重文轻武”是直接导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以及滋养了某些人内心逐渐燃起的火; 当火焰越来越旺的时候,已经没不了了,要么焚烧他人,要么牺牲自我,太祖的兄弟赵光义将太祖送进了棺材,从这三件事来展开的说说赵匡胤的生平,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他的人生作为以及性格特征,让我们能够很客观的认识到他; 虽然宋太祖的某些实施计划及行为在百年后看起来是不可行的,但是因为思想的僵化制度的冗化,没有及时的改进相应的措施造成的,所以说后人的批评之类的,可能有失偏颇,大家觉得呢? 宋徽宗赵佶有哪些主要事迹? 宋徽宗赵佶并非一无是处。客观上说做皇帝不太合格,政治上昏庸无能,是个典型的当官不行但在个别领域有特长有才华的领导,就其在书画上的艺术成就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对中国书画历史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这种人,算是时代把他放错了位置。不过历史没有对与错,把时间的轴线拉长,一切都有存在的道理。 个人感到,其主要成就有:一是重视画院、设立画学。赵佶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就很喜欢书画,与当时不少画家都有联系,比如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有事没事就和他们凑在一起交流研习,活的不亦乐乎。他上任后,唯我独尊,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利用手中的权力,设立画学,扩充翰林图画院,命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不小的推动作用。这些是开创性的,凭良心说还是了不起的啊。从另一面说,他要不是皇帝的话,这些事不可能办得了。 二是发展人才、推动繁荣。这个皇帝如此喜欢书画,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自然也对书画界的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听说当时画学列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英才。画学也被分为不同的学科,共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科,主要是摘取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培养,而后不断进行考核,选拔人才。他在位时,画家的地位和待遇都有所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要比其他方面的艺人要高,这个不足为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那个单位领导有文体方面的爱好,那个单位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就和领导走的近,也容易受重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他指示和带动下,一时间书画创作大为繁荣,涌现出很多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三是屡有佳作、留传后世。赵佶多才多艺,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偏重于水墨画,但传世不是很多,大多都丢了。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他创造的“瘦金书”,一直以来受书法家重视。笔者对这种字体也很喜欢,多有临摹。正如有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有资料说: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有关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四是崇奉道教、有所贡献。徽宗还有个爱好,就是对道教很信奉,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家各类书籍,主导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他还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神化人物传记。他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总之,这个皇帝的艺术贡献不可小视。大家还有啥不同的观点,可以一起交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