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綝初任偏将军。太平元年(256年),孙綝的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他接替其位,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掌权后,消灭了反对他的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臣,进而升为大将军,封永宁侯。孙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与吴帝孙亮的矛盾激化。他最终废黜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加孙綝为丞相,领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孙綝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被孙休捕杀,年仅二十八岁。他死后,孙休将其与孙峻从族谱上除名,改称故峻、故綝。 人物生平 年少执权 孙綝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皇族宗室。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与东吴权臣孙峻为同一祖父的从兄弟。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率军北伐曹魏途中过世,将后事托付给年仅26岁的偏将军孙綝。朝廷任命孙綝为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受命代理主持朝政,接替孙峻掌控了东吴最高的权力。此前,孙峻的专政及恶行已经引起东吴豪族势力的不满,他们不愿意再看到孙峻之后又出现皇亲宗室继续垄断朝廷大权的局面,以骠骑将军吕据为代表的北伐前线诸将于是联名上书推荐滕胤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孙綝的权力,防止他擅权专政。但孙綝巧妙地改任命滕胤为大司马,且要求他去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吕岱镇守武昌,希望以此让他远离朝廷。 吕据等知道后大为不满,于是从北伐前线率军返回建业,派人通知滕胤,密谋推翻孙綝。孙綝知道之后,一方面派遣从兄右将军孙虑(一说为孙宪)率领驻守都城的军队在江都抵御吕据大军,又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投靠东吴的曹魏叛将文钦、刘纂、唐咨等人攻击吕据。另一方面派遗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前往要求滕胤立刻出发捉拿吕据。滕胤见状,自知已经泄密,于是立刻拥兵自卫,并向典军杨崇及将军孙咨表示孙綝谋反作乱,逼华融等人作书驳斥孙綝。孙綝则上表宣称滕胤叛乱,派将军刘丞率骑兵围困滕胤。滕胤逼迫华融等人矫诏发兵,华融等因不从而被杀。 不久后吕据兵败自尽,但滕胤并不知情,以为吕据会依期进军与他会合,因此面色不变,谈笑如常。有部下劝说滕胤引兵至皇宫的苍龙门,不明原委的禁军将士见到滕胤后,必然离开孙綝而听从滕胤的调遣,那时则可进驻皇宫,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诛杀孙綝。当时已至半夜,滕胤不敢举兵包围皇宫,又仗着与吕据会依约前来支援,于是命令部下继续坚守。到了早上,孙綝剿灭吕据后回师大举进攻且最终杀了滕胤。其后下令诛灭了滕胤、吕据的三族。 假节驻守夏口的镇军将军孙壹是吕据、滕胤的妻兄,而且其弟孙封又因为参与密谋后失败自杀。孙綝于是派遣镇南将军朱异偷袭孙壹,迫使孙壹率部曲千余口逃奔曹魏。 此役后,孙綝暂时控制住了局面,继而迁为大将军,受封为永宁侯。从兄孙虑在孙峻执政时很受厚待,在帮助孙綝平定吕据等人的发难后,得到的待遇反而比孙峻时少,于是很不满,与将军王惇共谋杀害孙綝。孙綝发觉后杀掉了王惇,孙虑被迫服药自杀。 大失人心 太平二年(257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因反对司马氏专权,在寿春举兵叛变,又杀扬州刺史乐綝,派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降,要求派援兵相助。东吴遂派遣文钦、唐咨与全端、全怿等人带领三万人先行赶往救援。魏镇南将军王基围困寿春,但文钦等成功突围入城与诸葛诞会合。曹魏于是集中了朝内外二十余万大军彻底将寿春围困得水泄不通。 东吴于是任命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领三万人屯居安丰。曹魏兖州刺史州泰率军与朱异交战,朱异大败,死伤二千人。孙綝亲率大军进屯镬里,又派遣朱异率领丁奉、黎斐等人的五万军队攻打曹魏。当时朱异屯于黎浆,遣将军任度、张震等募勇敢六千人,在屯西六里处搭建浮桥夜渡淮河,准备修筑半月形的营垒,曹魏监军石苞及州泰发现后将吴军击破。朱异又制造攻城武器车箱围逼五木城,再次大败而归。与此同时魏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从小路奇袭吴军屯放辎重所在地都陆,焚毁了朱异军队全部的军备粮草。 孙綝又再派兵三万命令朱异与魏军死战,朱异不从,孙綝大怒,要求朱异前往相见。此时,跟随朱异军中征战的柴桑督、奋威将军陆抗制止他去见孙綝,朱异于是说道:“子通,家人耳,当何所疑乎!”遂坚持前往。孙綝见到朱异后,马上让力士将其从座位上抓起来。朱异道:“我吴国忠臣,有何罪乎?”但孙綝还是下令处死了朱异,而改派弟弟孙恩虚张声势前往救援,自己则退回建业。寿春城中听闻孙綝退兵,军心不稳,文钦等多次试图突围未果。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出城投降,不久后吴将全怿和全端等人见援兵已绝,也率所部数千人出降。次年春,寿春沦陷,诸葛诞突围途中被杀。孙綝没有成功拯救诸葛诞,却将吴国的重要将领朱异杀死,因此一时之间朝野对他都愤恨不已。 当时,驻守吴国西部边境的骠骑将军朱绩甚至担心孙綝如果继续秉政将使大臣们猜疑离心,使吴国陷入政治混乱,从而让曹魏可以乘衅入侵。于是朱绩密书暗中联系蜀汉,让他们事先制定吞并吴国的计划。 擅行废立 孙綝从前线返回建业后,吴帝孙亮已经开始亲政,且派人问责孙綝救援不成而诛杀大将之过。孙綝害怕会对自己不利,回到建业并称病不上朝谒见孙亮。他在朱雀桥南边修建宫室,命令其弟威远将军孙据负责宿卫宫禁苍龙门,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个营地,想要以此来控制朝政以求自保。 太平三年(258年),孙亮因为对孙綝不臣的行径大为不满,于是借口追究其三姐朱公主孙鲁育被杀事件的原委,降诏怒责孙綝的亲信虎林督朱熊与外部督朱损当年没有匡正孙峻诛杀鲁育公主的错误。孙綝上表入谏求情,但孙亮不予准许,派遣左将军丁奉诛杀了朱熊与朱损。 此时,孙亮与孙綝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因此孙亮则私下与其大姐全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讨论诛杀孙綝事宜。但谋事不密,被孙亮的一个妃子知晓,那个妃子是孙綝从外甥女,于是偷偷向孙綝密报此事。孙綝连夜带兵缉拿了全尚,并派遣其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杀害了刘承。然后举兵包围皇宫,命令光禄勋盂宗到宗庙祭祀先帝,召集群臣宣布废掉孙亮,群臣十分震惊,无人敢违抗孙綝的命令。孙綝乃派遣中书郎李祟去夺取了玉玺,以诏书的形式向全国公布孙亮所谓的罪状。尚书桓彝不肯在诏书上署名,被孙綝杀害。典军施正劝孙綝立孙权六子琅邪王孙休为皇帝,孙綝表示同意,于是命令宗正写信给孙休,随后将孙休迎回建业登基称帝。另将废帝孙亮贬为会稽王,送回封国;将全公主迁徙至豫章郡,全尚则被流放至零陵郡。 孙休即位后,孙綝上疏给孙休,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孙休则下诏封孙綝为丞相大将军兼领荆州牧。孙綝之弟孙恩被封为御史大夫、卫将军,孙据为右将军,二人皆封县侯。孙干为杂号将军、亭侯,孙闿也受封为亭侯。孙綝一门五侯,而且皆掌管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是东吴的大臣中一直以来未曾出现的事情。孙綝志得意满,开始肆意妄为,甚至破坏民间信仰,烧掉伍子胥庙,又破坏各地的祠庙,斩杀道士。 权臣末路 孙休登上帝位后,深知孙綝权倾朝野,尾大不掉,因此对他时刻提防小心。有一次孙綝奉献牛酒给孙休,孙休担心酒里有毒,因此没有接受。孙綝于是用酒宴请左将军张布,喝到尽兴时,孙綝口出怨言道:“当初废黜少主时,不少人劝我应该自己即为称帝。我认为当今陛下贤明,所以把他迎立他为天子。皇帝没有我就不可能即位,如今我奉上礼品却遭到拒绝,只是把我当作一般的臣子来对待而已,看来我必须要再次改变计划了。” 张布遂将这件事情告诉孙休,孙休于是紧记在心,怕孙綝会作乱犯上,于是对其多次给予赏赐,又加官孙恩为侍中,与孙綝一起批阅朝廷文书。当时有人告发孙綝怀怨在心,侮辱圣上,意图谋图反,孙休于是将此人抓住交给孙綝发落。孙綝便杀了该告密者,但此后其也开始感到惶恐不安,便通过孟宗向孙休表示自己要出屯武昌。孙休答应了他的要求,敕命孙綝所督帅的中营精兵万余人跟随前往,军队所需要的武库兵器,都下令给与。 将军魏邈劝告孙休,表示如果让孙綝出屯地方的话将会造成国家动乱,武卫士施朔也举报孙綝有谋反的举动。 孙休于是秘密询问张布解决的办法,张布和丁奉商议后决定在腊祭之日设宴来谋杀孙綝。在腊祭宴会当天,孙綝因为此前听到一些风声,遂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席。孙休派出使者十余人去请他赴宴,孙綝无法在推脱,只得前往。行前孙綝与家中约定,在宴会过程中,家人可在府内放火,他就以这个借口伺机返回。后来,孙綝见府中火起,于是向孙休请求返回,孙休不准许。孙綝准备强行离席,丁奉、张布此时示意左右将孙綝捆绑起来。孙綝方才醒悟,于是跪下叩首到:“臣愿意被流放到交州赎罪。”孙休答道:“卿当初为何不流放滕胤、吕据,而却将他们诛杀?”孙綝再次请求道:“臣愿意受罚沦为官奴。” 孙休又答道:“为什么当初不让滕胤、吕据成为官奴!”遂下令将孙綝斩首示众,且宣布曾与孙綝同谋作乱者一概予以赦免,于是孙綝部众放下兵器请降者多达五千人。时为永安元年十二月戊辰日(259年1月18日),孙綝被杀时年仅二十八岁。其弟孙闿乘船想要渡河北降曹魏,在逃亡途中被追兵所杀。孙休下令夷灭孙綝三族,且发掘出孙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绶,将棺木砍碎后直接将其尸体埋葬,以此追究他当年杀害鲁育公主的罪行。 孙休认为与孙峻、孙綝同族是耻辱,特地从宗族中取消了他们的名字,将他们称作“故峻、故綝”。孙休又下诏说:“诸葛恪、滕胤与吕据原来是无罪,而是受到孙峻与孙綝兄弟所残害,我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为他们改葬,并加以祭祀。因为他们而牵连被流放者,都可以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奂(195年~234年),字季明,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孙坚弟弟孙静第四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奂兄长孙皎去世,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黄武五年(226年),担任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嘉禾三年(234年),孙奂去世,时年四十岁。 人物生平 军民称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奂的三哥都护征虏将军孙皎去世,孙奂接替孙皎统领其部众,并以扬武中郎将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孙奂任职一年,遵循孙皎生前的行迹,礼待刘靖、李允、吴硕、张梁、闾举等人,对他们的优长之处都一并利用。孙奂不善于言谈而善于处事,因此军中将士和百姓都称赞他。 拜将封爵 黄武五年(226年)七月,孙权得知魏文帝曹丕去世,于八月兴兵讨伐江夏郡 ,围攻石阳城,孙奂以当地主人的身份,派自己的部将鲜于丹率领五千人先截断淮河水道,自己统率吴硕、张梁等五千人马作为大军的前锋,迫使高城投降,得到三位投降将领。大军撤返后,孙权下诏让孙奂的部队在前面停下,车驾经过孙奂的军队时,见孙奂军容齐整,孙权感叹地说:“当初我担心他迟钝,现在看他带兵,诸将领中很少有人赶得上他的,我没有什么担忧的了。”随即任命孙奂为扬威将军,封爵沙羡侯。任命吴硕、张梁为副将,赐爵关内侯。 去世 孙奂喜欢读书人,命令亲兵子弟都读书学习,其中有数十人在朝中为官。嘉禾三年(234年),孙奂去世,时年四十岁。孙奂死后,其子孙承继承他的爵位,以昭武中郎将的身份接替孙奂统领兵众,兼任郡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有关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但很多论著都没有把宋代妇女中的宗妇这个特殊群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而宗妇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既是宋代宗室成员,也是宋代社会上层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北宋宗妇的社会地位,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宋宗室的社会地位以及北宋上层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 一:北宋宗妇的人身自主权 在中国古代,人身自主权尤其是婚姻方面的自主权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普通妇女的人身自由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如贞洁观念等有所放宽,社会不再过分强调女子从一而终。 但是,作为皇室宗族正妻的宗妇,因为身份特殊,故在结婚、离婚、改嫁以及对外交往方面的自主权,与普通妇女相对比,所受的限制仍然很多。 (一)婚姻的自主权有限 宋代在婚姻上是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法律上也承认父母的主婚权利。 而皇族宗室的婚姻不仅要体现族中家长即皇帝的意志,更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北宋宗室的婚姻从结婚对象的选择,到正式完婚,都必须在严格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基本没有婚姻自主权。 因为宗室与当朝皇帝的关系有亲疏远近,关系越亲密,婚姻的自主权越小。 因此宗室的婚姻由皇帝等直接钦定也屡见不鲜,而宗子相较于宗妇而言,是具有一些婚姻自主权的。 如赵宗彦被张氏的贤淑美丽所打动,在获得宗族审查允许后,求得良缘。 其墓志铭中写道:“夫人生而淑丽,闻诸姻党。时平阳懿恭王少子,今司御率府率宗彦遴求佳配,协干宗事,允矣邦媛,宜于吉卜。 乃展禽帛之聘,归于邸第。” 赵世颙也同样如此:“闻夫人之懿,因问名而卜之吉,遂纳币贽雁,以庆历丙戌十一 月归于吴邸。” 与宗子相比,宗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基本处于被动弱势地位,故在宗妇的墓志铭中 多出现“选配”的辞藻。 如赵世谟夫人:“既生贵族,遂选为皇侄,右骁卫大将军世谟之配。” 有赵世昌夫人“豫藩房之选”,赵仲炎夫人“今慈寿太皇太后养于内阁中,仁宗选皇族之秀,以归于右监门卫大将军仲炎”。 这与皇帝选妃已无太大差异。 可见,宗妇嫁入宗室仅仅是自身家族与皇族的双向选择,而宗妇本人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基本没有自主权可言。 (二)离婚的自主权受限 尽管在与宗子结为夫妻成为宗妇后,政策上有种种待遇,但是在婚姻生活中,宗室的与普通人家一样也会面临诸多问题。 而宗室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多为与其他大家族联姻,为政治婚姻,是利益结合。 因此为了维护宗室婚姻的稳定,防止因宗室随意离婚而影响皇权的稳定,在宗妇和宗子的离婚上,北宋有诸多的限制。 宋神宗熙宁十年下诏:“宗室离婚,委宗正司审察,若于律有可出之实或不相安,方听;若无故捃拾者,劾奏。” 宋哲宗元符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三省言:“今后宗室及非袒免离妻,如已经开封根治者,令大宗正司并限半月审察。” 从两则史料可见,宗室离婚并非易事。 首先,夫妻不和必须已成事实。其次,需要由直接管理宗室事务的大宗正司在具体的期限内彻底审查,是否准许离婚还需要酌情而定。 在北宋宗室中,因夫妻不和的典型案例是赵颢与其夫人冯氏。 《宋会要辑稿》 中记载冯氏因与丈夫不和而送至瑶华宫: “哲宗元祐二年六月六日,诏扬王颢妻崇国夫人冯氏先送瑶华宫入道崇:宜特赐法名 守冲,仍赐紫衣,号希真凝寂大师。先是元丰二年,以与王不协,送瑶华宫,至是始有是命。”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冯氏)失爱于王,屏居后阁者数年。” 元丰二年春,岐王宫失火,岐王乳母因与夫人冯氏不和,便同两名婢女诬陷是夫人冯氏纵火。 而岐王素听信乳母和婢女所述,便上诉于太后,“太后怒谓上必斩之,上素知其不睦,必为左右所陷”。 待查明真相后,夫人泣拜谢罪,乃曰:“纵火则无之,然妾小家女福薄,诚不足以当岐王伉俪,幸赦其死,乞削发出外为尼。” 太后曰:“闻诅詈岐王,有诸?”对曰:“妾乘忿或有之。” 神宗乃罪乳母及二嬖人,命中使送夫人于瑶华宫,不披戴,旧俸月钱五十缗,更增倍之,厚加资给,曰:“俟王意解,当复迎之。”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冯氏与岐王不和而受乳母挑拨离间,虽然最终神宗严查真相而还冯氏清白,但冯氏仍被送入瑶华宫,“俟王意解,当复迎之。” 元祐二年丙戌,哲宗又下诏“赐扬王妇崇国夫人冯氏为希真凝寂大师,赐紫衣,法名守冲,居瑶华宫。冯氏在元丰中以扬王不睦听离,送瑶华宫入道,未赐法师名号,故有是命。” 这里明确了在元丰年间,冯氏已经与赵颢“听离”,送入瑶华宫。 而冯氏的处境也从不披戴、不赐法师名号转变为赐予法号,说明冯氏已经真正出家入道。 由上可知,在北宋虽然按律规定,准许宗妇与宗子离婚,但在实际执行上,限制还是很严格的。 从冯氏与赵颢离婚后被送至瑶华宫出家入道可以推断,一旦嫁入皇族成为宗妇,离婚的自主权是非常有限的。 (三)改嫁的自主权有严格限制 在宋代对贞洁观的要求已经放松,在夫妻一方死亡后,男方续弦或女方再嫁或改嫁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在目前笔者所搜集到的宗子墓志铭中弦的例子屡见不鲜。 可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宗妇在丈夫死后改嫁的案例,并且在宗妇的墓志铭中,还大力赞扬那些为夫守寡的宗妇。 这说明对宗子续弦和宗妇改嫁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北宋时期对宗妇改嫁是如何规定的呢? 北宋之初,因宗室成员较少,且与皇帝多为近亲,因此在宗妇改嫁的问题上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但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加,丧夫的宗妇开始增多,宗妇改嫁的问题日益凸显。 庆历四年,宋仁宗下诏令,“宗室大功以上亲之妇不许改嫁”, 并且大功之外的宗妇必须是“夫亡而无子者”,才允许“服除听还其家”。 但宗妇在除服后允许归家,而至于归家后可不可以改嫁并未说明。 到了仁宗嘉祐四年,汝南郡王赵允让认为:“‘托姻皇属,而不得一望禁闼,非所以显荣之也。’奏通其籍。又宗妇少丧夫,虽无子不许更嫁。‘此非人情’。乃为请使有归。” 至此,北宋皇帝才允许丧夫且无子的宗妇改嫁。 对于宗妇的改嫁,北宋的限制尽管有逐步放宽的趋势,但是基本原则始终没有改变。 即宗妇改嫁必须是丧夫并且无子,这与民间妇女只要丧夫就可改嫁相比要严苛许多。 而且,除了相关的限制外,由于宗妇受教育程度和道德修养相对较高,本身就十分注重贞洁观,因此在宗妇的墓志铭中,为夫守寡的宗妇有许多。 其中就有丧夫且无子符合改嫁条例的宗妇,这些人选择孤苦一生,以示忠贞。 如宗妇李氏:“归于世坚也,凡若干年,而世坚卒,无子。夫人自誓不嫁,宗族敦迫,其守益坚。” 赵令讲夫人张氏:“屯卫捐馆,既除丧,君尚少,父以其无子,欲更嫁之,君泣,以死自誓不许。” (四)对外交往的限制 北宋对宗妇的对外交往,出入宫禁等自由也有所限制。 对于宗妇对外交往的约束,北宋采取的是礼法并济,礼节约束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宗妇自不必多言。 在法律上,如绍圣四年,哲宗下诏:“宗室若妇女自外还京,并报宗正。” 宗妇在随丈夫离京外任回京后,须单独再向大宗正司申报。 总之,北宋的宗妇由于其皇室宗族的身份,日常的行为举止都代表着皇族,故在婚姻及对外交往等人身自主权上受到的约束和限制相较于民间妇女更为严苛。 另外,受教育程度和修养也约束了宗妇的自主行为。 二:北宋宗妇的法律保护 在中国古代,多以复合式家庭为主,家中成员众多,关系复杂,北宋的皇族宗室也是如此。 随着北宋立国日久,宗室人口逐渐增多。为了防范和便于管理宗室,北宋建立了多个宅院,让宗室聚族而居。 宗妇嫁入宗室后,由于接触到的夫家成员多,关系复杂,难免会发生口角甚至是肢体冲突,因此,宗妇在皇族宗室中的法律保护问题就值得关注。 宗室婚姻带有一定的利益倾向,多数是两个家族的政治联姻。 由此,宗妇在夫家的地位与处境也是影响君臣家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制衡君臣之间的家族关系,皇帝自是希望看到宗室成员的家庭和谐安定。 此外,宗室内部的和谐安定也是巩固皇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皇帝会努力减少宗室中夫妻相犯的案件发生,往往会对施暴一方予以重罚,以警示宗室。 宗妇作为宗室中的弱势群体,在此等环境下,人身安全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维护。 (一)殴打宗妇的法律惩罚 宗室殴打宗妇依法律会受到赎铜的惩罚,但是在实际的法律案件中,受到的惩罚会加重至贬责。 贬责是指通过展磨勘年限、断绝朝谒、降官贬职以及削夺爵位等,是对有官宗室犯罪的重要惩罚方式。 如熙宁元年,贵州防御使赵宗悫因借亲弟新妇钱物不还,又行殴打,法止赎铜。 但是神宗审理案情后特下旨重罚,降赵宗悫官职为左武卫将军、莱州防御使。 熙宁十年,定武军节度观察留后赵承裕因为责骂大宗正司,殴打侄妇,也是受到了贬责惩罚,磨勘年限由半年延长到一年半。 (二)殴打宗妇致死的法律惩罚 宗室殴打宗妇致死会受到锁闭的刑事惩罚。 锁闭是除死刑外,宗室犯罪处罚中最重的惩罚方式。 一般适用于死刑以降,情节特别严重的案件。锁闭不仅要囚禁其身,而且依法当戴枷锁,故称锁闭。 北宋宗室锁闭多囚于别宅外第,因罪行较重,对罪宗的监管也相当严厉。 如元丰三年赵克颂殴妻致死案,神宗下诏:“克颂先以心风欧妻致死,外处锁闭。” 元丰七年赵克颁殴妻致死案,神宗下诏:“宗室克颁因心疾殴妻死,外宅锁闭岁久, 可免监守。” 上述二者因心疾发作过失伤宗妇致死,被判锁闭。 此外,情节严重者不仅锁闭还会受到贷死除名的双重刑事惩罚。 如赵仲蕝命侍婢以药粥毒死妻夏氏,属于故意杀害宗妇,情节比较恶劣,由此宋神宗下诏:“右监门率仲蕝贷死除名,依从党例锁闭。” 总体来说,宗妇自嫁入宗室后基本无外界活动,人生轨迹都是围绕着夫家宗族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皇帝对宗妇的法律保护是比较重视的。 三:北宋宗妇的犯罪惩治方式 宋代的司法制度在中央和地方上都已比较完善,司法也趋于公正和平等,但是公正和平等是相对而言的。 在法律上,北宋有一部分人还是享有特权,如《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的“八议”中的特殊人员犯罪可以“议定奏裁”适当减免罪责,并呈报皇帝定夺执行。 而位于“八议”之首的就是议亲“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 但是北宋因宗室人口众多,并不能将袒免或缌麻作为皇族特权,实际上已经扩展到所有的宗室子孙,宗妇也自然在其范围之内。 (一)对宗妇的司法管理 北宋之初,宗室成员较少,宗室的法律案件多由皇帝亲自奏裁。 但是随着宗室人口的扩大以及司法案件的增多,皇帝无力亲自裁定所有宗室法律案件,到宋仁宗时期创立了大宗正司,其职责为: “掌纠合族属而训之以德行、道艺,受其词讼而纠正其愆违,有罪则先劾以闻;法例不能决者,同上殿取裁。……凡宗室服属远近之数及其赏罚规式,皆总之”。 至神宗时期更是规定皇族凡有违越过失,从大宗正司举劾。 大宗正司属于相对独立的宗室司法管辖机构,这本身就是宗室法律特权的一种体现。 对于宗妇犯罪, 大宗正司主要是核实罪行上奏皇帝,由其裁决。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 宋理宗景定元年下诏:“除命官、命妇、宗妇、宗女及合用荫人奏裁外,其余断讫以闻。” (二)对宗妇犯罪的惩治措施 针对宗妇犯罪,北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惩治措施。 如神宗“熙宁四年十月五日下诏:“赦前责降宗室近已等第叙复外,其宗室妇女曾因罪者,令大宗正司具(折)以闻。” “熙宁七年,诏大宗正司具赦前贬官宗室及有罪妇女或削封邑、冠帔、停俸者元犯以闻。” 主要是削封邑、冠帔、勒住请授,严重的会强制出家为尼或入道。 对于已经因罪被削封邑冠帔、停俸和勒住请授这种惩罚较轻的宗妇犯罪案件,朝廷会要求大宗正司详细上报再次核实,适当减轻惩罚。 对于罪行较轻的宗妇,北宋多是形式上的惩罚,并且会多次核实,适当减轻甚至赦免。 对于罪行较重,如犯奸等而受到强制出家为尼或入道的宗妇,在惩罚上就较为苛刻。 首先,宗妇在一年内不得见亲属,一年后仅允许“与祖父母及本宗有服期亲”的妇人和亲生儿女在“侧近处相见”,但不得留宿,每月不得超过一次,丈夫无探视权。 其次,宗妇因罪剃发出家,除特恩外,无归俗的条例。 哲宗时,宗子赵令群妻子高氏:“犯罪落发,隶妙法院。” 元祐五年,高遵路妻子曹氏乞求女儿归俗,“刑部勘会比之王氏遇赦数多,欲依例放逐便”,呈报皇帝, 哲宗御批:“除宗女及王舜封女归俗体例外,更有无似此体例,亦无许陈乞归俗法。” 王氏是因父亲王舜封奉使高丽有劳,才恩准归俗,是一时特旨,难以为例。 宗妇既无放归俗条贯,“其高遵路妻所请,宜更不施行。所有刑部定夺不当,取勘闻 奏”。 可见,宗妇与宗女因罪落发为尼,除特旨外不可归俗,一旦被判处强制出家,不会因“遇赦”等原因而减免责罚,基本没有还俗的可能。 直到南宋绍熙五年,光宗才下诏:“应宗妇宗女因事令入道尼,如后来能自循省,仰大宗正司保明,特与放令自便;不愿者听。” 尽管对宗妇强制出家的规定比较严苛,但相比死刑已经是极为优待了。 在北宋,宗子在犯大过如谋逆时,都会被处以死刑,但并没有发现有宗妇因罪处死的案例。 如赵世居被处以死刑,而其妻子则是被强制出家为尼。 此外,为维护宗妇的尊严,对于涉及宗妇隐私丑闻的罪行,会隐晦上报。 神宗时,大宗正司曾因认为这种行为是亵渎礼数,“乞自今有犯者送入内省,委官劾实,节案以闻”,但神宗并没有同意施行此法。 证明这种隐晦上报隐私丑闻罪行,皇帝是默许的。 此等作法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维护宗室的名誉与尊严,但从侧面可认可了宗妇的法律特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刘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于是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吏治。郄俭为黄巾军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汉章帝元和(84年-87年)年间,刘馀一支徙封竟陵。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延熹三年(160年),因老师祝恬(汉桓帝时司徒)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故而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入主益州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郤俭已被黄巾军首领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县。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内心别有图谋。 “五斗米道”首领张鲁的母亲长相美丽,加上懂得神鬼邪说,和刘焉家有往来,刘焉就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杀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却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刘张两家由此结怨。刘焉则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从此中断与中央朝廷的联络。他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天下诸侯讨伐权臣董卓之时,刘焉也拒不出兵,保州自守。犍为郡太守任岐及之前平乱有功的贾龙在司徒赵谦的游说下起兵反对刘焉,赵谦又奉命率军进益州,但是因贾龙等被刘焉击杀,于是撤军。 中原大乱之下,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这支军力在刘璋继任后,虽然侵暴百姓并引起了不少民患,甚至有一部分参与了反叛,但是也成为平定赵韪内乱的决定性力量。 初平二年(191年),刘焉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意指其图谋不轨)”。 疽发而死 此后,刘焉称病,让朝廷将其子奉车都尉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刘焉趁机将其留下。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与次子、治书侍御史刘诞、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但密谋败露,逃往槐里。刘范不久被杀,刘诞亦被抓获处死。议郎庞羲送刘焉的孙辈入蜀免受牵连。此时绵竹发生大火,刘焉的城府被焚烧,所造车乘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四周民房亦受其害,刘焉不得已迁州治到成都。因为伤心死去的两个儿子,又担忧灾祸,不久便发背疮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又有法正为内应,进至成都。成都吏民都想抵抗刘备,但刘璋为百姓计而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刘备占据成都后,刘璋以振威将军的身份被迁往荆州居住,关羽失荆州后,刘璋归属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不久后去世,卒年不详。 人物生平 承继父位 刘璋为刘焉幼子,母费氏,是后来娶了刘璋女儿的费观的族姑。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向汉灵帝建言设立州牧总管各地军政大权,自己出任益州牧,而刘璋与兄长刘范、刘诞都留在京城,只有刘瑁随刘焉入蜀。刘璋后来出任奉车都尉,受朝廷派遣诏谕刘焉,刘焉就把他留下不再返回朝中。 兴平元年(194年),刘范在长安与马腾密谋进攻权臣李傕,泄露之后与刘诞一起被杀,而刘璋则得以幸免。刘焉的世交议郎庞羲保护刘焉的几个孙子,送入益州。刘焉因为逝子之痛,又逢绵竹城中大火,不得已迁治成都,背疽发作逝世。 内乱四起 刘焉死后,益州官吏赵韪等希望利用刘璋温仁,于是上书推举他继掌益州刺史,得朝廷诏为益州牧,同时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将领沈弥、娄发、甘宁起事反对刘璋,被赵韪打败后奔荆州。 在此以前荆州牧刘表上书告发刘焉僭越身份,在乘车器物衣服方面和天子比拟,因此赵韪驻兵朐腮以防备刘表。当初南阳、三辅的几万家百姓流亡到益州,刘焉将他们全部收为部众,称为“东州兵”。刘璋性情柔弱宽容,缺乏威信谋略。束州入侵凌横暴,成为百姓的灾难,刘璋没有能力制止,旧有的士人相当埋怨并且叛离。赵韪在巴中,很得百姓士兵的欢心,刘璋将大权交给他。赵韪见到民心不和,就暗中勾结州中的世家望族。 建安五年(200年),赵韪发动叛乱,蜀地多处响应,幸得刘焉之前收容荆州、三辅流民建立的“东州兵”拼力死战,才平息了叛乱,杀赵韪于江州。 刘璋为人懦弱,原本依附于刘焉的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但多次被张鲁所破。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自率兵征讨荆州,刘璋于是派出使者致以敬意。曹操加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封其兄刘瑁为平寇将军。刘璋因此派别驾从事张松到曹操那裹,但曹操没有按礼节接待。张松心怀怀恨,回来后劝说刘璋同曹操断绝关系,他对刘璋说:“刘豫州与您为宗室兄弟,可以与他结交联盟。”刘璋皆以为是,故派法正前往与刘备结好联盟,随即又指示法正和孟达送去数千兵卒帮刘备抵御曹军,法正完成使命归还。 引狼入室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说曹操将派兵到汉中征讨张鲁,心中恐惧,张松又劝说刘璋:“现在州中将领庞羲、李异等人都居功自傲,且心怀异志,如不能得到刘豫州的帮助,益州将外有强敌攻击,内遭乱民骚扰,必定走向败亡。”刘璋又听从了张松之言,立刻派法正率部队迎接刘备。[6]刘璋的主簿巴西人黄权劝阻说:“刘备有骁勇的名声,现在要是以部下的身份对待他,就没法满足他的心愿;要是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不容二主,造不是使自己安全的办法。”从事广汉人王累将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全都不予采纳。 刘备从江陵率军赶到涪城,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多人,车驾幔帐,光耀夺目,前往与刘备相会;刘备所率将士依次前迎,大家欢聚宴饮百余日。刘璋以大批物资供助刘备,让他去讨伐张鲁,然后两人告别。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进驻葭萌。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灾难临头,就把张松的图谋禀告了刘璋,刘璋将张松收捕处死,下令所有关隘的守卫部队封锁道路。刘备大怒,掉转兵力攻打刘璋。 双方战争历时近三年,期间刘璋军杀死了刘备军军师庞统,使得刘备陷入苦战。后来诸葛亮、张飞、赵云三路援军由荆州支援刘备。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并派简雍劝降刘璋。当时城中有三万精良部队,粮食够支持一年,官吏百姓都想抵抗。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于是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哭的。 刘备把刘璋迁至公安,并将财物归还于他,再佩振威将军印信。 逝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遣吕蒙、陆逊袭击荆州,刘璋因此归于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居于秭归,约在221年后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宇(?-278年),字彭祖,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与环夫人之子,邓哀王曹冲同母兄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人物生平 封爵变迁 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改封鲁阳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进为公爵。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为下邳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单父王。 明帝宠信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燕王。魏明帝曹叡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即位后,宠幸曹宇,赐予王位。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征曹宇入朝仕官。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宇回邺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诏回京都。 固辞辅臣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嘱咐后事。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殿中有一只鸡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怕有后患,私下想加以离间。 曹宇性情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让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正是如此吗?”刘放、孙资答道:“燕王实际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所以这样。”曹叡问:“谁可以承担?”当时只有曹爽一人在旁,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召回司马懿参与。”曹叡问:“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叡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见游说曹叡,曹叡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刘放随即上床,把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宫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曹宇等流泪而出。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夏,曹宇回到邺城。 晚年生活 景初、正元、景元中,一直累积增加食邑,一共达五千五百户。其子常道乡公曹奂,在高贵乡公曹髦被弑后入继大宗,是为魏元帝。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降封曹宇为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霖(?—251年),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孙,魏文帝曹丕之子,高贵乡公曹髦生父,母为仇昭仪。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初三年(222年),册立为河东王。六年(225年),降为馆陶县王。魏明帝即位后,格外受到宠爱。太和六年(232年),封为东海王。嘉平二年(251年2月5日),曹霖去世,谥号为定,嫡子曹启嗣位。庶长子高贵乡公曹髦,成为曹魏的第四任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受封 曹霖,是仇(qiú)昭仪与曹丕的儿子,生年不详。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封其子、弟为王,曹霖被立为河东王。 黄初五年(224年),曹丕又下诏,要将诸王降为县王。黄初六年(225年),曹霖改封于馆陶县。 爱宠优异 黄初七年(226年),曹霖之父曹丕去世,曹霖之兄曹叡即位。曹叡因为曹丕去世时的遗愿,对曹霖的宠爱超过了其他的曹氏宗亲诸侯。但曹霖性情粗暴,对家中婢女媵妾等多加以残害。 太和五年(231年)八月,曹叡下诏,说自己没有见到各位诸侯王已经十二年,令诸王和宗室的公侯每人带嫡子一人入京觐见;日后若有幼主在位、母后在宫的情况,再按照曹丕的诏令办。曹霖应当在入京觐见之列。 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叡下诏改封诸侯王,各王均以郡为国。曹霖于同年改封东海王。 正始二年(241年),曹霖之子曹髦出生。 身后之事 嘉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51年2月5日),曹霖去世,谥号为“定”,其子曹启继承东海王的爵位。 嘉平五年(254年),曹芳被废,曹丕诸子中只有曹霖还有直系男性后嗣在世,与曹叡的血统最近,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据《魏略》记载为曹霖在世诸子中的长兄)遂被立为皇帝。曹叡曾于太和三年(229年)七月,下诏禁止入继大宗的小宗之子追尊亲生父母为帝后,而曹霖也的确没有获得追尊的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是个人就应该有名字朱慈炤,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般父母给子女起名,或者长辈给晚辈起名。考究一些的要么请人算命,要么按族谱排字辈。但大概率来说,起名权还是在父母手上的。 但是对于明朝,特别是中后期以后的那些远支宗室来说,请个名比登天还难。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王府代奏根据明代的封爵制度,皇子封亲王,成年以后要去自己的封国就藩。对于皇帝来说,亲王们都是小宗。但是在各自的封国,首封亲王就是老祖。亲王嫡长子袭封爵位,其他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封爵位,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自镇国将军开始,其后代逐代降封,次序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乃至降无可降的奉国中尉。王府内建家庙,以首封亲王为始祖。当年周王朱橚在王府内祭祀太祖朱元璋,遭到了亲哥哥永乐皇帝的斥责,因为这是皇帝的活,和亲王没有关系。 乙卯,上闻周王橚于国中作殿奉祀太祖高皇帝,赐之书曰:《礼》支子不祭,王国庙祀则肇于始封之王。若太祖高皇帝之祀,朝廷自有宗庙,王今祀于国中过矣。孔子曰祭之以礼。若不得为而为之,不可为孝。王其审礼而行,毋贻物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 朱元璋画像 同理,各封国之内,亲王最大,和朝廷之间的正式沟通只能由亲王来进行。上到郡王、将军,下到中尉,均受本府亲王管辖。请名这件事情,需要各郡王府上报亲王府,再由王府长史司向朝廷奏报。由于不请名就无法请封,即获得爵位,结果长史司趁机喝拿卡要,大肆敛财。到了明代后期,有些低级宗室本身自己都快饿得吃不上饭,哪有钱去行贿,结果就有人一辈子都是“无名之辈”。比如万历年间晋王府有宗室叫做“小八老”,周王府有宗室到了六七十岁还在称呼乳名。 有的时候即使过了长史这一关,如果亲王看你不顺眼,一样会“挟私不为奏请”。比如明代靖江王朱佐敬和弟弟奉国将军朱佐敏关系破裂,朱佐敬就迟迟不给朱佐敏两个儿子请名。靖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后代,虽然只是郡王,但是上面并没有亲王,靖江王本人就和他府亲王一样。最后逼得朱佐敏走投无路,只能扬言进京告御状。这场口水官司打了多年,朝廷才最终给他两个儿子赐名封爵,也不知道之前欠的岁禄有没有补足,大概率是赖掉一大半。 壬午,书谕靖江王佐敬曰:曩因王奏奉国将军佐敏违礼犯分等情,已敕佐敏具实回话。今得彼奏云因请授二子名分,亲欲启王。王怀旧嫌,不容入见,亦不为奏达。又同各将军率二子赴府谢过,王复不纳,止令纪善宣旨谕责。彼情不能通,故欲来京陈诉,别无他情。观彼乃固僻不通之人,因王拒绝之甚,衷情不平。欲求开释,余皆服过。已敕令回府,改过自新,务尽逊悌之礼。…佐敏所请二子名分,今名其长曰相穆、次曰相积,俱封镇国中尉。冠服、禄米,悉命该部施行。…—《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桂林靖江王府 礼部审核在长史司和亲王本人都点头的情况下,长史将需要请名的宗室名单奏报宗人府(后改为礼部)进行审核。在明初的时候宗室人少,这个流程很简单。但随着人口的繁衍,审核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时候,朝廷通知各王府:今后男性宗室到了八岁才可以请名,女性宗室到了十五岁才可以请封。到了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的时候,朝廷再次严令宗室子弟凡是未婚先孕的子孙,不可请名。 庚戌,礼部奉旨检详累朝政令凡涉王府者,条列上请。…凡王府婚礼奏选有制,若未娶正室而侍女先有生育者,辅导官举奏区处。所生子女不得请名请封,著为令。辅导官匿不以闻,坐之。—《明武宗实录卷五十八》 此外有的宗室生子太多,也给审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比如著名的山西晋藩庆成王府。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的时候巡抚山西都御史杨澄就上奏称庆成王子女多达94人,只怕其中有“收养之弊”。此事虽经礼部查勘得实,但对于朝廷来说负担实在太重,礼部每年都为此牵扯了大量的精力。 礼臣拟名礼部审核通过之后,礼部仪制司会根据太祖皇帝留下的取名规则,为各府宗室起名字。朱元璋是个绝对的劳模,连子孙后代名字怎么起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癸巳,上以子孙蕃众,命名之际虑有重复。乃于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一字为一世。以某字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则临时取义以为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复拟续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岷王府复原图 举个例子,明成祖朱棣那一脉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字辈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第三个字按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原则起名。比如明仁宗朱高炽,就是高字辈火字旁。崇祯帝朱由检,就是由字辈木字旁。 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那一脉的字辈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镕字辈对应的土字旁,也很有趣。 当然到了后期由于宗室人口众多,为了避免出现重名,礼部只能大量使用生僻字,甚至自行造字,只为给这些天潢贵胄凑个名字。难怪有人说朱家子孙的名字,就是一部化学元素周期表。 皇帝赐名一般来说礼部拟名之后,皇帝需要再审核,但流程都走到这儿,基本也就是过过场子。最后皇帝会选一个时间统一赐名,并将相关信息登记进入玉碟。有了名字之后,到了对应的年龄才可以请封,才可以拿到岁禄。所以请名这件事情看似小事,实则无比重要。 结语:从中后期开始,由于嫌弃越来越多的宗室人口是朝廷的包袱,从请名这一环开始就进行了层层堵截。可惜这些措施只是节流,没有真正的开源,宗室问题最终也是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众多稻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