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也能经常听到“抄家”这种刑罚。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刑罚可以说是皇帝用来惩戒王公大臣的最爱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王公大臣全部都罪孽深重,不可饶恕。那么,皇帝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抄家呢?抄家之后的财产又去了哪里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明清时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因此,社会上的财富主要就集中在那些封建大地主和皇帝身边的人身上,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官员。抄没这些人的家产可以大大的充实国库。 同时抄家不仅抄的是财物,家中的妇女子女也是财物的一部分。所以,抄家时不仅财物要被抄没,犯官家中的妇女也要被罚往教坊司,作为官妓接客。要知道在贞洁观念极强的明朝,家中有一个在教坊司的女性家属,绝对是一个家族的耻辱。而这又对那些时常前往教坊司的官员一个震慑,因为当他们看到昔日同僚的妻子女儿如此这般,自然也会在心底敲响警钟。 不过,抄家和其他惩罚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缴获大量的财物,那么这些财物的具体用途有哪些呢? 首先会减轻老百姓的税收。古代的老百姓赋税很高,贪官被抄家后国库殷实,自然也可以减轻一些税收改善一下百姓的生活。这也是为啥贪官倒台百姓都拍手称快的原因之一了。 其次就是补充军费。军队对于国家而言非常的重要,不过军费开支却是相当高的,但国家也会有国库空虚的时候,例如明朝后期就因为国库空虚,甚至没钱发军饷,导致明朝的军队实力非常弱。比如嘉庆皇帝在任的期间,戍边的军队已经没钱养了,此时有人弹劾权臣严嵩,最终严嵩被罢免并被查抄了家产,据说收上来三万两黄金,上百万辆白银,这些钱也大部分都用于供养戍边的军队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官员抄家后的钱并没有被收进国库,而是成了皇帝的私房钱,最知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嘉庆查抄和珅了。乾隆过世没多久,大贪官和珅就新上任的嘉庆皇帝赐死,而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价值超过了八亿两白银,已经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十五年的收入了,不过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嘉庆自己的腰包。 综上所述,抄没官员家产不管是对皇帝来说,还是对平民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不过,抄家的时候也需要选自己信任的人去,不然负责抄家的人能通过谎报金额的方式昧下一部分财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要说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那肯定是非清乾隆时期的和珅莫属了,他是乾隆皇帝晚期最宠爱的臣子,依仗着乾隆皇帝的权势贪婪无度,十几年就贪了朝廷几十年的税收。在乾隆皇帝死后,和珅就失去了靠山,继位的嘉庆皇帝对他这种贪官污吏十分不满,一上位就派人搜寻他的罪状,最后依律下旨抄家,这一抄家就抄出了无数金银财宝。 民间直接唱起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童谣,可见和珅是多么有钱了。有很多人都说,如果不是靠山乾隆皇帝突然去世的话,和珅不会落得那么一个凄凉的下场。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和珅的真正靠山并不是乾隆皇帝,而是一个在史上名不经传的人物,如果不是这个人英年早逝的话,嘉庆皇帝根本就不敢杀和珅。 兄弟情深 和珅的真正靠山名叫和琳,也就是他的亲弟弟,要说这兄弟俩之间的感情,那可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和珅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生下了弟弟和琳,血崩而亡,就这样,这兄弟俩成了没娘的孩子,日子过的那是十分心酸。和琳的降生带走了母亲的生命,和珅却对这个弟弟毫无恶感,还觉得他自出生就没了母亲,远比自己要可怜,对他十分的宠爱,他们的父亲是个武官大老粗,对两个孩子的照顾都十分粗疏,所以和琳自小对兄长的感情最深。 这样平静的日子还没过几年,哥俩的父亲也突发疾病去世了,家中的顶梁柱瞬间变成了只有九岁的和珅,无论在哪朝哪代,吃绝户的现象都屡见不鲜。 虽然钮祜禄家还有这哥俩作为后嗣,但是他们毕竟年幼,亲戚们还是如狼似虎地扑了上来,想要抢占他们家的家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哥俩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培养了不少的忠仆。他的小妾也是个良善之辈,对夫人留下来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他们怜惜哥俩年幼丧父丧母,于是共同出手抵御“外敌”,钮祜禄家的家产因此保住了大半,那些亲戚只能失望而归。 这段不幸的经历给年幼的和珅和和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或许正是因为此事,长大之后的哥俩才会对权力有那么重的欲望,如果没有权力的话,他们连自己的家产都保不住,只能任人欺凌。不过比起和珅,和琳受到的打击还是较少的,和珅疼爱这个年幼的弟弟,遇到事情总是自己扛,为了给两人找一条青云之路,他自小就发奋图强,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清朝的第一学府咸安宫。 能在这个学府里读书的,那可都是王公贵族,朝廷重臣的后裔。和珅天资聪颖,功课出众,做事又八面玲珑,很会讨人欢心,所以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在咸安宫中混得如鱼得水,结识了不少人脉。 在毕业之后,他借助这些人的关系,谋得了乾隆皇帝的贴身侍卫的职位。乾隆皇帝是个标准的文青,平生最喜欢的就是那些舞文弄墨的年轻人。再加上和珅又生的俊美潇洒,完全戳中他的审美点,所以他对和珅青眼有加,大手一挥就让和珅开始了这一生的青云之路。 一路高升 青云直上之后,和珅自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宝贝弟弟和琳,不过他此时已经在文臣中站稳了脚跟,为了避嫌,和琳就得走另一条道路了,他让和琳去学武,争取将来在武将中脱颖而出,兄弟两人一文一武,简直不能再完美。 和琳是这个哥哥一手拉扯大的,从小就很听哥哥的话,哥哥叫他去学武,他也就乖乖地去学武了,和珅的决策没有错,和琳的确是个习武的好料子,他年纪轻轻的就学得了一身的好武艺,连朝中的老武将都对他赞赏有加。自身实力出众,哥哥又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琳很快就跟随哥哥的脚步青云直上,在这个时候,哥哥又给他推荐了一位顶好的上司阿桂。 阿桂出身满洲贵族,战功赫赫,是朝中武将中最耀目的一条金大腿,和琳跟随他之后,得到了不少好处。除了阿桂之外,和珅还给和琳找了另外一个靠山福康安。福康安的身份更不简单,他是乾隆皇帝的原配妻子孝贤皇后的亲侄子,按照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这么深厚的感情,有这么一位顶头上司在,和琳想要立什么军功简直就是手到擒来。 福康安对和珅和琳兄弟也十分友好,他之前被御史参奏过贪污受贿,担任主审官的和琳知道他的身份子,收受这么点儿贿赂根本就不算什么事儿,就直接放水,说这事儿都是个误会,福康安投桃报李,自然会对和琳多加关照。在哥哥和众多大腿的关照下,和琳的仕途走得十分顺畅,刚刚四十岁就成了四川总督,朝中数一数二的大员。 这个时候他的哥哥也混到了和中堂的位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兄弟两人一文一武相互辉映,在朝中守望相助,直接把持了整个朝政。 英年早逝 然而命运的幸运不会永远降临在某一个人身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和琳在42岁这一年遭遇了灭顶之灾。 这一年,和琳跟随福康安去征讨造反的贵州苗民,在这场战争中,他表现极佳,身先士卒杀敌无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清军在他的带领之下一连攻破了六十多个城镇,乾隆皇帝大为欣喜,特地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对于朝廷大臣来说,人生三大乐事莫过于升官发财死上司,和琳是三件全遇到了,在不久之后,他的顶头上司福康安染病去世。 和珅趁机进言,推荐自己的弟弟作为新的主将,乾隆皇帝对这哥俩十分放心,于是就下旨让和琳接替了福康安的位置。和珅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提议将自己的亲弟弟送上了死路。攻打平陇的时候,和琳染上了瘴疫,在军中一命呜呼,和珅接到消息之后得死去活来,他自小相依为命的弟弟死了,从此之后,他在这世上就成了个孤家寡人。 和琳的死不仅给和珅带来了深重的情感打击,还严重损坏了他的政治布局,他这么多年之所以毫无顾忌,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就是因为他有这个手握兵权弟弟,但是和琳一死,他就成了没牙的老虎,只能任人宰割。事实也果然如此,在和琳死后不久,乾隆皇帝也寿终正寝,继位的嘉庆皇帝就是那位不被和珅看在眼里的太子。 他在乾隆皇帝和和珅面前装了那么多年的孙子,早就看和珅不顺眼了,大权在握之后,他立刻举起了屠刀,给了和珅下狱抄家处死一条龙服务。 和珅的政治布局其实并没有错,他已经是文臣中的顶流,再有一个掌握军中大权的弟弟,那就算是新帝登基,也无法动他分毫。但是和琳英年早逝,他真正的靠山轰然倒塌,所以他最后才落得那么一个凄凉的下场,如果和琳没有死的话,那嘉庆皇帝根本就不敢动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搞垮了胡雪岩一时无两,也就是扳倒了左宗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没有粮饷,慈禧太后象征性地给了500万两军饷,此后再也没见慈禧掏钱。这点钱,真不够远征军长途跋涉之用的。 这个时候胡雪岩出现了,他拍着胸脯保证,钱的事情请左宗棠放心。为了中华版图的完整,怎样也得搞来钱。于是乎由胡雪岩牵线搭桥,左宗棠以清朝部分关税作为抵押,向洋人银行借钱。 在1877年、1878年和1881年,左宗棠三次向洋人借款,合计1375万两。此外在胡雪岩的努力之下,左宗棠又跟华商们借来了800多万两银子。这才解决了收复新疆的军饷问题。 别以为借钱很容易,这里面名堂很多,霸占新疆的阿古柏,背后是英国和俄国在支持着。也就是说左宗棠去打阿古柏,等于是在跟英国、俄国较量。那列强们咋还肯借钱给你呢?没有哪个列强希望清朝能打赢这一仗,因为打赢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就逐渐找回来了,到时候列强就不太好欺负我们了。 连恭亲王亲自去跟洋人借钱,都被人家拒绝了。可胡雪岩偏偏就办成了这件事,把左宗棠给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左宗棠大赞胡雪岩: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除了给左宗棠筹集了军费,胡雪岩还特地置办了胡庆余堂。左宗棠大军一路上的伤员,全都是胡庆余堂免费医治,这可解决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 商人当然是图利的,胡雪岩在办成这件事的时候,自然也收了一些手续费。不过跟他的功劳比起来,这点钱压根算不上什么。此外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后,胡雪岩也因为相助有功,被朝廷授予了布政使衔。自此胡雪岩成为了正儿八经的红顶商人。 一、胡雪岩的走红,有人看不惯。平定太平军的老部队里,曾国藩拿大头,大部分人跟李鸿章的关系都不错。比如说曾国荃是他的胞弟,何璟、李宗羲跟李鸿章是同年进士,张树声是李鸿章的门生,刘秉璋和李鸿章更是世交。唯独左宗棠独树一帜,跟李鸿章对着干。 李鸿章表面上毫不在意,而且左宗棠连曾国藩都敢顶撞,更加不把小一辈的李鸿章放在眼里了。所以李鸿章从来不在私事上跟左宗撕破脸。 可是在公事上,李鸿章却寸步不让。尤其是海防和塞防之争的时候,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把钱都花在建设海军之上。而左宗棠则坚决支持要收复新疆,国家领土寸步不让。 这事儿是两个人彻底公开决裂的表现,从此两方力量走上了对立局面。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有力帮手,自然也进入了李鸿章的视线之中。 1881年左宗棠彻底收复新疆,他也因此入主军机处,相当于是朝中宰相,这就更让李鸿章不爽了,于是李鸿章打算收拾他。 但是明面上大家还是同朝为官,所以李鸿章便打算先搞掉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别以为只有左宗棠才有钱袋子,李鸿章的钱袋子盛宣怀,一直躲在暗处,可就更厉害了。 盛宣怀早年是李鸿章的秘书,仅仅1年时光,就升任了知府,此后在李鸿章的引导之下,盛宣怀走上了一条亦官亦商的道路。 也就是说,很多商业上的事情李鸿章不好直接出面,所以盛宣怀一直都是他的忠实代理人。在盛宣怀的努力之下,他们这个集团,建立了一堆庞大的企业。宰相的代理人开公司,谁敢不给面子? 要拿胡雪岩开刀,盛宣怀自然是最重要的棋子。于是乎盛宣怀就这么动手了,可以说胡雪岩的悲剧,就是盛宣怀一手直接造成的。 二、挤兑风波,直接把胡雪岩搞破产了。一家银行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挤兑。因为银行收了老百姓们的存款以后,不可能原地放在银行里落灰,他们必须要想办法将钱生钱,比如说贷款给老百姓买房子,或者拿去投资炒地皮等等。 这么一来钱不就暂时拿不回来嘛!如果此时所有的储蓄客户都上门来取钱,那这家银行肯定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最终只能是破产倒闭的结局。 盛宣怀就是玩了这么一出,把胡雪岩整得服服帖帖。当时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资2000万两白银,想要把蚕丝的价格打下来。 这事儿引起了洋商们的强烈抵抗,于是乎历史上第一场中外商战就这么爆发了。洋商们联合起来,抵制胡雪岩压低价格,想要垄断市场的行为。 盛宣怀第一次出手: 本来胡雪岩胜券在握,因为他早就花大把的钞票,将国内的新丝都给收入囊中。眼看着洋商们就要向胡雪岩低头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放出消息欧洲生丝大丰收,人家不缺生丝了! 这事儿你闹的,是否真的大丰收,我们无法考究了,总之胡雪岩的事业因为这一消息受到了重创。而帮助洋商们抵抗胡雪岩的人,就是盛宣怀! 盛宣怀第二次出手: 盛宣怀不断蛊惑人心,使得洋商们一直坚持着与胡雪岩对抗,最终熬垮了胡雪岩。就在胡雪岩借钱继续商战的时候,盛宣怀再次出手。 盛宣怀给官场的朋友上海道台邵友濂打了个招呼,使得邵友濂故意拖欠了胡雪岩的饷银长达20日。朝廷不给钱,你也不能去告人家吧?再说了,人家也不是不给,只是晚个20天而已。 千钧一发之际,甭说20天,哪怕是1天,都能要了胡雪岩的老命。为此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钱庄里抽调了80万两现银周转。 盛宣怀第三次出手: 他知道胡雪岩借了不少钱,手里资金肯定空缺。所以立刻找来了媒体,谎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要破产了。 资金链如果不断,哪怕你现在一毛钱都掏不出来,你还可能是首富。可是资金链一旦断了,那对不起,你瞬间就成了负债若干的穷光蛋了! 阜康钱庄即将破产的消息传出来以后,百姓们纷纷跑来取钱,胡雪岩为了兑现,不得不贱卖生丝。高价买来的生丝,只能低价折卖出去,一波亏损800万两。 再加上百姓们的挤兑风潮风靡各地,胡雪岩在全国各地的钱庄分号纷纷倒闭,谁手里有这么多现款呢?显然是盛宣怀在搞他嘛! 总结:双雄陌路,清廷让左宗棠亲自来查胡雪岩。1883年,首先来查办胡雪岩资产的是闽浙总督何璟以及浙江巡抚刘秉璋。何璟是李鸿章的同年,刘秉璋是李鸿章的世交,他们俩出手,等于是宣判了胡雪岩的死刑。 可是到了1884年,清廷又将胡雪岩的案子,交给了左宗棠来查办。其实就是说清廷把实情都调查清楚以后,卖给左宗棠一个面子,让他亲手解决了胡雪岩。 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此时却走到了对立面。左宗棠不得不查封胡雪岩的所有资产,最终导致胡雪岩彻底没法翻身。 1885年9月,左宗棠在福州病逝。同年的11月份,胡雪岩也在贫病交加中走了。谁也想不到,当初两个收复新疆,为中华挽回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英雄人物,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参考资料:《清史稿》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谁也没想到,其实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积怨已久。他死后不久,万历皇帝便下令将其抄家,而且剥夺赐予他的玺书、四代诰命,甚至差点要对张居正开棺鞭尸。能做到如此地步,只证明了一件事,就是万历皇帝内心是十分痛恨张居正的,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会让万历如此怨恨他呢?难道张居正此前一点没有察觉?张居正的这番经历,十分的出人意料。 1、内阁首辅张居正,大明的政治家,首辅。他执政期间,大力改革,改善了国家的风气,社会相对稳定,百姓也有土地耕种。 明朝通过张居正的改革,大有焕然一新的意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明朝的颓势。 而且张居正也不是曹操似的人物,他也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有对皇帝不满意便废而又立。 可以说张居正是一心为了大明,一心为了百姓。但是没有想到他的结局会如此悲催。 虽然张居正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弄权,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权臣。然而,为何万历皇帝如此恨他,在他死了之后还要被明神宗抄家,甚至险些遭开棺鞭尸,这是怎么回事呢? 2、悲惨下场其实张居正之所以落得如此结局,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他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别忘了,皇帝再小,也是他的领导者,而张居正既然不想做权臣,那么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是不要对皇帝过于指手画脚。 万历继位初,张居正和太监冯保一举把高拱拉下了台。张居正开始担任首辅,而冯保也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太监。 由于万历还小,那么身为首辅的张居正很自然的担任了培养万历皇帝的重任。起初,万历对张居正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张居正和太后对万历的教育非常之严格。要知道万历当时已经是皇帝了,可不是太子这样的接班人,可是太后对其的训斥是经常事,还常常威胁要废了他。 这个太后也真是没谁了,你威胁就威胁把,还老拿张居正狐假虎威,比如经常吓唬儿子“你再闹!让张先生知道了,看你怎么办?”好像是“狼来了,看你怎么办?” 而张居正也是,他是万历的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对于万历来说,毕竟也是皇帝,张居正这样如此严厉,甚至一度吓得万历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 3、处境不利如果说翅膀没硬一切都好说,但是等到万历长大了,必然是要憎恨以及报复的。 随着万历的成长,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也意识到了张居正的权力过大,正所谓功高震主,显然万历是不喜欢他的。 同时,张居正的上位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是通过不断地打击政敌,与太监合作才成为了首辅。 而他在改革过程中又得罪了不少大臣,所以满朝文武,憎恨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所以即使张居正死了,还是有人告他的状,可见他当时并不得人心。 » 为何称张居正为千古一相 张居正为什么会被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