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煮10分钟一般不能杀死寄生虫,至少需要沸水煮15至30分钟以上。烹饪青蛙时,最好将青蛙切成小块,用高温充分加热至熟透,杀死细菌、微生物、寄生虫后再食用,以免对身体造成影响。 青蛙煮10分钟能杀死寄生虫吗 青蛙生活在野外,体内体外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等物质,虽然高温可以杀死一部分细菌,但有些寄生虫是可以耐高温的,所以食用青蛙前一定要长时间加热,以免影响人体健康。 青蛙主要栖息于河流、池塘、稻田等地,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大多在夜间觅食,以昆虫为主食,也会吃一些田螺、小虾、小鱼等,幼蛙发育成熟大约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可以把大米放入冰箱里将虫子冻死,或者在大米里面放姜片、花椒、蒜等驱赶虫子,或者将大米放到阴凉通风处,虫子会爬出来,或者用筛子将大米中的虫子筛除。大米生虫子可能是大米携带虫卵,或虫卵藏在米缸底。 大米生虫子怎么处理 大米生的虫叫米虫,早期是白色的小肉虫,长大成型后会变成黑色的小米虫。 小米虫主要寄生在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及各种谷物中,是谷物中主要的害虫之一。 大米的防虫方法有大蒜防虫法、瓶装防虫法、花椒防虫法、干海带防虫法、食用碱防虫法、白酒防虫法等。
生腌虾无法杀死寄生虫。生腌虾是将虾类用食用盐、白酒以及其他调料进行腌制的食品,属于生食类食品,海鲜类食物中的寄生虫需要彻底加热才能灭杀,生腌虾的制作方式是无法杀死寄生虫的。 生腌虾腌多久才能杀死寄生虫 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动物,种类很多,有南极红虾、青虾、河虾、草虾、对虾、明虾、龙虾等等。 虾有蒸、炸等做法,虾具有很高的食疗营养价值,并可以用做于中药材。 虾肉质松软,易消化,但忌与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水果同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一般来说是可以的,如果出现的是不会飞的黑色小爬虫,而且生虫不是很严重,那么大米还是可以吃的。这种虫子叫大米虫,对大米本身是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把小虫挑出去,洗干净的大米即可食用。但是如果生虫较多,或者出现了其他虫子,那就要小心一点了。 大米为什么会生虫子 大米收割前或生长过程中携带了虫卵,由于虫卵较小,加工过程中难以去除。 在运输过程或储藏期间收到环境的污染,使得虫子生长繁殖。 储存大米时的温度适合虫子的生长温度,使得虫子开始出现。
寄生虫最多的五大食物:小龙虾、黄鳝、牛蛙、田螺、生鱼片。小龙虾的抗污染性较强,一般含有肺吸虫。黄鳝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是颚口线虫,牛蛙体内可能存在曼氏裂头蚴寄生虫。田螺中较为常见的寄生虫是管圆线虫,生鱼片一般含有肝吸虫囊蚴。 寄生虫最多的五大食物 寄生虫是指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可作为病原体,也可作为媒介传播疾病。 寄生虫特征为在宿主、寄主体内或附着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繁殖所需的营养及庇护的一切生物。 常见的寄生虫种类有钩虫、疥虫、蛔虫、血吸虫、绦虫、蛲虫、弓形虫等。
立秋后面粉是有可能会生虫的。面粉是否会生虫主要与储存环境有关,与气候的相关性比较小,如果储存在潮湿的地方,即使是在温度较低的气候中,也是有可能生虫的,最好将面粉密封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保存。 立秋后面粉还会生虫吗 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仍然还在暑热阶段,气温较高,虫子、细菌、微生物等容易繁殖和生长,储存面粉时,最好放置在干净、卫生、干燥、通风的环境之中。 如果面粉中生虫了,在数量较少、破坏程度较低的情况下,经过筛取处理,一般是可以继续食用的,如果虫子数量多,破坏面积大,最好将面粉扔掉,不要继续食用。
猪肉的寄生虫主要是猪肉绦虫,其虫卵是不耐高温的,猪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因此烹饪时务必将肉煮熟。为防误食虫卵,应将切生、熟肉的刀和砧板分开。此外,猪肉在零下12-13℃环境中,经12小时,可全部杀死囊尾蚴。 猪肉炒几分钟能杀死寄生虫 猪肉绦虫是中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会寄生于小肠,囊尾蚴寄生在肌肉、脑、眼等处。 猪肉绦虫中间宿主主要是猪,囊尾蚴多寄生在猪的肌肉、肝脏、脑等器官内,为白色小点。生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豆猪肉”或“米心肉”。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用保鲜袋密封装好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或放在冰箱冷藏室内。开封的挂面最好是在1-3个月吃完,时间长了很可能会滋生细菌和小虫子。 干挂面怎样存放不生虫 挂面放在冰箱冷藏室一定要密封装好,否则很容易吸收冰箱内的湿气,也会和其他食物串味。 挂面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把大部分水分脱掉了,只要保存方式正确通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如果挂面已经发生了霉变,尽管看到的霉点比较少,也不要再食用,里面可能已经滋生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食用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
荞麦壳枕头会生虫。荞麦枕头长虫的条件是过于潮湿的环境。因为长期使用枕头,汗液和唾液等会让枕芯受潮,如果不及时晾晒,就容易生出潮虫了。在使用荞麦皮枕头前,建议对荞麦皮进行蒸煮灭菌和清洗处理,晾干后就不易生虫了。 荞麦壳枕头会不会生虫 劣质的荞麦枕头多是用荞麦皮填充,不完整,易破碎,健康理疗效果略差。 优质荞麦枕头多用荞麦壳,成壳好,更保健。 荞麦分为苦荞和甜荞,荞麦枕头最好用纯棉粗布。
可以将大米放到阳光底下暴晒,这样小虫子就会从大米里面跑出来,也可以用筛子将大米里的虫子筛出来。处理完后的大米应该及时食用完,并在里面放进一小袋花椒或者几瓣大蒜防止再次长出虫子。 整袋大米生虫子处理小诀窍 把大米放到阳光下暴晒时,建议时不时翻动一下大米,因为虫子会躲在米里面不爬出来。 花椒本身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用来驱赶虫子,用纱布把花椒包起来放进装米的袋里即可起到预防大米生虫的效果。 大米一般是有保质期的,放置时间长了很容易就会受潮生虫,开封的大米最好在1-3个月内吃完。
昨日,刘芳拿着头部CT介绍,3年前她虽然通过手术取出了裂头蚴寄生虫,但还是留下后遗症,常常昏迷倒地。 重庆晨报记者 李斌 摄 大眼睛、白皮肤,漂亮的刘芳原本有一份不错的职业,前程光明,但一场病痛改变了她的一切。 三年前,她被西南医院诊断为大脑左侧额叶寄生虫感染。手术后,虽然寄生虫取出,但她却患下了症状性癫痫,经常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倒地抽搐。 随时发病:身边完全不能离人 前晚9点过,江北区读书梁,从刘芳的房间里突然传来“咚”地一声响,正在客厅看电视的万大珍立即奔到女儿房间,看见女儿倒在地上抽搐、口吐白沫,女婿在一旁费力地想将女儿从地上抬起。万大珍赶紧上前与女婿一起将女儿抬到床上平躺,让她能够保持呼吸顺畅,并用大拇指使劲掐女儿的人中。3分钟过去了,女儿渐渐苏醒过来。 刘芳的病为症状性癫痫,通常晕倒3~4分钟后便苏醒,不发病时跟正常人一样。自从生了病后,刘芳不能外出工作,身边需要有人寸步不离地照顾。刘芳说,她现在每天要刻意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敢太激动,因为想得太多都会发病。 可怕病因:青蛙体内的寄生虫 2008年的一个周末,刘芳在江北花卉园免费教一些老年朋友跳拉丁舞,由于老年朋友学习新动作比较慢,刘芳有点急了。这一急,她感觉眼前一黑,失去知觉。醒来后,她发现自己全身酸痛无力,对先前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印象。刘芳对这次晕倒没有在意,认为只是自己休息不好,加上之前情绪激动才导致晕倒的。直到随后连续几次突然晕倒,才引起了刘芳的重视。 她前往西南医院检查,诊断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她得了大脑左侧额叶寄生虫感染,医生要求她立即住院治疗。手术后,医生从她脑里取出了一条名叫曼氏迭宫绦虫的裂头蚴寄生虫,长约10厘米。 医生说,裂头蚴一般寄居在蛙类和蛇类的体内,爆炒也不会死。刘芳想到,有一段时间自己经常和朋友在外面吃青蛙火锅,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才感染了这种寄生虫。 据了解,裂头蚴的虫卵先是在食客的肠壁上吸咐,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发育长大。 渴望病愈: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现在,刘芳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看电视、打毛衣、辅导孩子的功课。她说,因为这个病她什么都做不了,三年来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但病情都不见好转。 而在生病前,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喜欢跳舞、运动,在工作上也十分出色,曾经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主任。她很怀念以前的自己。 新闻链接.>感染者都喜欢吃蛙肉蛇肉 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中一般需要3个宿主。常见的最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此外还有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而人体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晨报记者在网上查阅了关于曼氏迭宫绦虫的相关资料,关于曼氏迭宫绦虫感染人体的病例在网上不下10例,大多患者都喜欢吃蛙肉以及蛇肉。 裂头蚴,在蛙身上通常寄生于蛙腿的肌肉内。广东曾经有过一起类似病例,患者曾先生因为吃了蛙肉而导致头部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最后通过手术治疗从头部取出一条长约9厘米的裂头蚴虫。 新闻延伸.>这五大原因易引起癫痫病 1.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导致大脑皮层炎症和水肿,引起成人癫痫发作。 2.颅脑外伤。外伤后癫痫的发生率为0.5%~50%,昏迷时间越长,脑实质损伤越重,发生率越高。如急性期颅内血肿压迫,脑实质损伤后水肿导致的颅内高压,都可导致成人癫痫发作。颅脑手术后的损伤、脑细胞功能紊乱,也能发生成人癫痫。 3.酗酒也是成人癫痫形成的原因,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可造成癫痫发作,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低下,甚至痴呆。急性乙醇中毒,可直接引起癫痫发作。 // 4.脑寄生虫病。由于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使虫卵进入体内,随血循环寄生于大脑皮层,引起成人癫痫发作。 5.刺激、情绪波动,癫痫的发作,也有可能是情绪被刺激,导致脑部活跃速度加快。 (责任编辑:王健淇)
市民买到可疑鲷鱼吓丝丝 专家表示把虫去除鱼烧熟仍能吃 “最近新闻里说,地中海发现一种可怕的‘外星寄生虫’,专门寄生在鲷鱼的舌头上,我今天也买到一条这样的鱼,不知道情况是不是一样!”昨天(10日)上午,家住(上海)武宁南路达安花园的张先生致电本报反映此事,不知名的寄生虫让他毛骨悚然。 中午,记者来到张先生家中,正值午饭时间,张先生却不敢将这条鲷鱼烧了吃。他说,上午在武定路菜市场的水产摊上买了这条鲷鱼,约15元,打算中午烧来吃。他在家洗鱼时发现鱼嘴里有白色异物,用筷子夹出来一看,竟然是一个带壳的不知名昆虫! 记者看到,这条鱼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口中含着的这个异物跟大拇指一般大。这个昆虫通体白色,已经死亡。“当时我在洗鱼,它差点从鱼嘴里掉出来,把我吓了一大跳。”张先生仔细查看鱼嘴,发现鱼的舌头已被咬掉大半,而虫子正好取代了舌头的位置。 “这不就是前几天新闻里说的‘外星寄生虫’吗?”张先生指着网页上的新闻告诉记者。几天前,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地中海发现一种可怕的寄生虫,其外形与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无异,它们“攻占”了鲷鱼的舌头,并取而代之,吸鱼的血。这种寄生虫在地中海地区迅速繁殖,有些地区几乎一半的鱼类都被其感染,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贝蒂”,它们在过度捕捞的水域中传播速度非常快。据了解,“贝蒂”通过鱼鳃进入鱼体,雌性寄生虫占据舌尖后,逐渐蚕食血液,供自己生长。对比网上的“外星寄生虫”和张先生厨房里的不明虫体,两者果然非常像。 记者随即来到武定路菜市场,在一些摊位,摊主掰开活鱼的嘴检查,都未发现异物。也有一些摊主因为怕影响生意,谈“虫”色变,直接告诉记者“我家不卖鲷鱼”。 // 那么,张先生买到的这条鱼还能不能吃?记者咨询了上海海洋大学潘连德教授,潘教授看了照片后表示,把虫去掉,鱼烧熟仍能吃。至于这究竟是寄生虫还是固着性软体动物,需进一步研究。 渔政专家表示,在地中海发现的“贝蒂”对人类不造成威胁,但其会抑制鱼类的生长繁殖,并且会降低鱼类的寿命。一般来说,鱼的腹腔、鳞片下可能存在寄生虫,必须清洗干净,高温烹制后仍可食用。但是,专家也提醒市民,尽量不要生吃鱼类海鲜,因为寄生虫被食入人的腹中后,可能影响健康。 (责任编辑:徐晓宇)
炎热的夏季,保存大米不是件容易事儿。一不小心就会让大米发霉、生虫,其实这个难题通过普通的塑料瓶就能解决。 把家中的塑料瓶收集起来,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如果需要装的大米比较多,可选用大容量的瓶子。大米装进瓶子之前,必须确保大米是干燥的,放入后赶紧拧紧盖子。这样做不但整齐省地方,还能避免大米生虫和发霉。除了大米,红豆、紫米、小米等粮食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保存。 // 如果能接受花椒的味道,也可以用纱布包一些花椒粒,放入装米的塑料瓶里,然后把盖子盖严。花椒有驱虫作用,使粮食保存效果更好。
河北保定张女士提供:夏天炎热,米面很容易生虫。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小妙招,用纱布包几包花椒,放在米袋子或面袋子里的不同位置,保准米面不生虫。 黑龙江省健康管理学会委员徐伟点评:花椒之所以可以驱虫,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抗氧化物,具有特殊的香味。而米虫对气味非常敏感,对这种特殊的气味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具体方法是:准备几块干净的小纱布块,每块都包上少许花椒壳,扎好后放置在米或面中,分别放置在袋子的不同位置,以确保对整袋米面产生作用。另外,还可以将米袋浸在烧开的花椒汁里10分钟,晾干后再用来装米,也可以有效防虫。最好用新买的花椒,气味浓。隔一段时间,花椒味变淡了,就重新换新的花椒纱布包。 // 同理、八角、茴香、白酒、大蒜都可以起到防米虫的功效。在米缸里放一只干净的酒瓶,酒瓶口高于米面,瓶内装上100克白酒,既防生虫也能防蛀。或在大米中混合放入一些大蒜瓣,也能防止生蛀虫。如果米面已经长虫了,可将新鲜的生姜放入其中,把虫子驱赶出来。
受访专家 郭增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病研究所研究员 张劼楠,浙江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所长 高键,上海中山医院营养科副主任 卞华伟,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营养科副主任 杨钦泰,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李鹏,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朱丽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 袁正丽,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3岁男孩眼睛里长活虫!这是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2012年1月在线阅读点击量最多的文章,这则耸人听闻的消息来自中国。 寄生虫都跑到人眼里去了!其实何止眼睛,跑进人肝里、肺里、肠道里、喉咙里、甚至脑子里的寄生虫多了。寄生虫之所以能进人体内,都是因为人们这张贪吃的嘴。 夏季来临,专家忠告要防好六条虫。 1. 肺吸虫:随醉蟹入口,能全身游走 《舌尖上的中国》让江浙一带的醉蟹火遍全国。纪录片中一位上海的中年女士用活螃蟹加黄酒,腌制出的醉蟹蟹肉白嫩、蟹膏流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随着醉蟹入口,肺吸虫也堂而皇之地进入肺里。“宁波市每年都会查出60~80例肺吸虫病,其中大部分是吃醉蟹、醉虾导致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所长张劼楠说。 “和体内的其他寄生虫不同,肺吸虫在体表会游走。”6岁的小女孩背上有个比鸡蛋还大的肿块,令人吃惊的是这个肿块竟然会游走,今天在背部下面,明天就游到背中部了,送到医院确诊为肺吸虫感染,原来是小女孩前不久生吃了醉蟹惹的祸。张劼楠说,肺本身比较娇气,里面有了寄生虫,除了常见的咳嗽、胸痛、有胸腔积液等,如果任其游走到大脑,会有癫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肺吸虫病本身不太可怕,确诊后吃杀虫药两三天就好了,但是由于肺吸虫病症状与结核病、肺炎等相近,容易误诊。有两个提示可怀疑是肺吸虫感染:一是,血常规检查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另一个是否常生吃虾蟹类食物。 目前,只有各地疾控中心或寄生虫病研究所才能检测是否为肺吸虫感染,检测肺吸虫抗体只需抽3毫升静脉血即可。 2. 肝吸虫:生鱼中的数目最多 顺滑入口的生鱼片,是饕餮一族的最爱。 痛快了嘴,担心受累了肝。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在日本、韩国、法国等27个沿海国家都曾有爆发肝吸虫病,仅日本就曾报告过3万多病例。 我国广东省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据广东省卫生厅疾病预防控制处的数据显示,仅在1990年至2004年间,广东约500万居民感染肝吸虫病。 别想当然地认为肝吸虫就会老老实实待在肝脏里,它会神出鬼没出现在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喉咙。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耳鼻喉科杨钦泰、李鹏副主任医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年12月刊撰文,介绍了一幕奇异场景。“用电子纤维喉镜取异物,没想到取出一条活生生的虫子,大约4毫米长,紧紧吸在喉部黏膜上,一碰虫身就向不同的方向伸缩”,后经证实,这个姑娘20天前吃过生鲩鱼。 对于肝吸虫高发的广东,吃客们的态度如何?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营养科副主任卞华伟把他们分为两个阵营“吃货级”和“美食家级”,划分标准很简单,能不能在美餐后留意身体的变化。“我有个朋友超级爱吃生鱼片,但是吃后会自觉到医院测个大便,作专门的测肝吸虫项目,只要8块钱,发现虫卵及时吃药排虫,自然能够安全享用美食,这就是美食家级的。” 此项检查可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做虫卵计数的检查。 卞华伟介绍,肝吸虫虫体大小为5~10毫米,而人的肝脏约两个手掌大小,不及时排虫,肝脏就会挤满肝吸虫,多则数百条甚至上千条。他曾看过一个教学视频,肝吸虫患者的肝脏密密麻麻的都是蠕动的虫子,真是触目惊心。而且虫子在其中繁衍、死亡,死亡的虫子通过胆汁流到胆囊,会阻塞胆管,导致胆囊炎等胆道病变。而留在肝脏内的肝吸虫会影响肝脏正常工作,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了还会变成肝硬化。 一般来说,淡水鱼中更易有肝吸虫卵,少吃淡水鱼的鱼生,而吃三文鱼等海鱼,也要选择切鱼时“一种鱼一个砧板”的饭店,因为可能厨师在切完淡水鱼后,刀和砧板沾上虫卵,再切三文鱼等海鱼,就把虫卵“人工移植”到海鱼上。 3. 牛带绦虫:嫩牛排中个头最大 “你猜猜一条牛带绦虫有多长?”一提这个话题,郭增柱研究员就让记者猜。“体内的虫子再长能有多长,一米吧?”记者很好奇,“错了,一般的有4~8米!想想,肚子才多大,这么长的活虫子,有一个病人肠子里寄生了31条!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打下来的虫子装了满满一个大广口瓶!”听到这里,记者直反胃。 后来和高键医生谈起,他也肯定,这种说法并非夸大其词。 高键介绍,牛肉是最不应该生吃或嫩吃的,牛身上有许多人畜共生的寄生虫和病菌,而牛带绦虫以人为其惟一终宿主。现在不少人应酬时为了显示自己“洋派”,牛排要五六成熟,或干脆点价格昂贵能生吃的牛肉,万一感染了牛带绦虫真是得不偿失。 特别是从菜场、超市买回的牛肉,自己做牛排时一定不要贪图尝鲜,完全做熟了再吃。高键吃牛排的经验是,至少要九成熟,单纯就口感来说,此时牛肉的醇香完全散发出来,又不会老得咬不动。 郭增柱提醒,到西藏等牧区旅游的人最好不要吃小贩制售的风干牛肉干,以防感染。感染了牛带绦虫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是这么长的虫子在肚子里,有时也会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类似蛔虫感染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因发现大便或内裤中有白色扁片虫而就诊。 4. 管圆线虫:最喜欢藏在螺蛳中 郭增柱回忆,2006年福寿螺事件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人忐忑不安来北京热带病研究所做检查,反复和医生确认自己是否被感染。“在这个事件中,寄生虫病从让人忽略的角落一下子被公众所认识。”福寿螺因此退出了食客们的餐桌,其实,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退,看着各个海鲜大排档上种类繁多的螺,郭增柱也隐隐担心。 广州管圆线虫并不仅仅藏身在福寿螺体内!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詹希美教授就做了对东风螺的调查,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比例高达27%,最多的一只携带了622条广州管圆线虫。 这条虫子有多凶猛,看看当年福寿螺的报道(《被小虫颠覆的生活》2006年9月7日总第368期3版)就知道了,发病迅速,一进体内就直奔人体司令部的神经系统,除了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会发生休克、狂躁甚至死亡。 好在隐藏在螺类中的寄生虫怕热,高温煮熟就会死亡,这也是最有效防止这条线虫的途径。 5. 弓形虫:和人一样爱吃涮锅 “来我们科看弓形虫感染的备孕或孕妇比较多,再就是吃涮锅后的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朱丽影介绍,弓形虫病最会隐藏,除了接触过猫狗,最多的原因就是涮火锅一味追求鲜嫩口感,肉片入锅蘸蘸热水就出来,真是名副其实的“涮”。不少患者查出弓形虫还以为检查结果有误,明明家里家外都不接触猫狗,气呼呼找医院理论,在感染科才了解真相。 一般来说,羊群中弓形虫的感染率为61.4%、牛为13.2%,弓形虫的幼虫往往藏匿在这类受感染的动物肌肉细胞中,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人们吃火锅时,往往只把肉片稍稍一烫,这种短暂的加热并不能杀死寄生在肉片细胞内的弓形虫幼虫。 正常人感染弓形虫绝大多数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只有少数人初次感染(或称原发性感染)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关节痛和腹痛,几天或数周后随着人体产生免疫力,症状消失。但是,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或有严重免疫缺陷的病人,弓形虫感染便会转为急性或亚急性感染,这时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有的甚至发生严重的后果。 吃火锅时,火锅肉要切薄、煮熟。涮火锅时各类肉制品要煮熟,使食物在火锅汤料温度达到100℃时涮煮并保持一定的时间,目测鸡肉、鱼肉变成白色,猪牛羊肉变成浅褐色,虾蟹变成橙红色,加热食物的体积较大时,要延长加热时间。 6. 颚口线虫:爱在皮肤下挖隧道 白白的皮肤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红色线条,就像虫子爬过一样。其实,这不是虫子在表皮爬过,而是寄生虫在皮肤下“挖隧道”呢。祸首不是别的,就是颚口线虫! 和体内其他寄生虫相比,这条虫子活得比较憋屈,只能以幼虫形式存在,不能发育成成虫,所以就在体内乱窜发泄不满。 “曾有个女性患者,因皮肤瘙痒、红肿,怀疑是荨麻疹,对症下药后,却总不见效,后来,皮肤看上去就像一幅‘地图’,血常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医生怀疑是感染了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是颚口线虫感染。追溯源头,发现是因为吃了爆炒鳝鱼。”袁正丽说,除皮肤上的表现外,感染此虫后,有的还会有低烧的表现。 “之前,还有个20多岁的女孩儿,听说生吃泥鳅能去火,为了祛脸上的青春痘,就试着吃了两条,没想到,痘痘没祛成,却惹上一身病。反复发低烧,去医院也查不出问题来。后来又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折腾了一个多月。到最后,也是被确诊感染了颚口线虫病。”袁正丽提起了前几年的一个生吃泥鳅引起线虫感染的病例。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课题,为追踪颚口线虫的来源,他们曾采购了10斤黄鳝,然后解剖分离,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平均每斤黄鳝体内居然有25条颚口线虫。 “生吃泥鳅能去火”,前几年,某所谓养生专家的这个偏方害了不少人,很多人不仅没去火,还吃出了寄生虫病。 // 袁正丽介绍,颚口线虫的成虫寄生在猫狗等身上,其幼卵随猫狗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后,最终寄生在泥鳅、黄鳝、青蛙等身上,如果人吃了未煮熟的泥鳅(一般在70℃以上高温加热4~5分钟才能杀死)等,幼虫就会进入体内。 除了在皮肤游走外,幼虫还可能会“流窜”到内脏,到达肺部,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钻入眼睛,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失明;最可怕的是,如果幼虫钻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颅内感染、颅内高压,有生命危险。 感染了颚口线虫后,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上升。如果怀疑是感染此病,最好及时将血液样本送到相关的寄生虫病研究机构做检测,确诊后,一般通过吃打虫药即可治愈。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小龙虾在污水里长大”、“吃小龙虾等于吃垃圾”等传言,让很多消费者开始对小龙虾心存芥蒂。吃小龙虾会导致肌溶解吗?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吃小龙虾会导致肌溶解?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接连曝出两起因食用小龙虾而患上“横纹肌溶解症”的案例。这些患者均表现为肌肉酸痛难忍,被诊断为肌肉溶解症。 针对此次的小龙虾致病事件,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横纹肌溶解症因小龙虾体内某种毒素引起。“可能是一种未知的毒素导致的横纹肌溶解,到目前为止没有这种证据表明,毒素是跟洗虾粉、重金属或农药残留有直接的关系。而毒素致病是龙虾还是烧制过程引起尚不清楚。”南京市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科长郭宝福在接受采访时说。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陈舜胜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关于吃小龙虾导致肌溶解的证据非常少。 为此,专业人士提醒,为了防范横纹肌溶解症,食用龙虾时除了剪腮、抽筋、清洗干净之外,也不能贪吃。“提倡一次性不要吃太多,”郭宝福说,“一般来说最好不要超过10只。因为就发现的这些病例来看,往往都是一次性吃的量比较大的。” “洗虾粉”究竟是个啥 2010年,南京市多家医院陆续收治了20余位因食用小龙虾而入院的病人。这些患者被诊断为肌肉溶解症,质疑为清洗小龙虾时所用“洗虾粉”所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伦照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小龙虾外壳凸凹不平,污渍较难清洗。商家每天要卖出大量小龙虾,如果每只都仔细清洗,花费成本太大。而用少量“洗虾粉”,10来分钟就能洗净小龙虾,且颜色会比用清水洗的鲜亮。 “洗虾粉”的主要成分为草酸,是有机酸中的强酸,对人体危害很大。草酸在100℃时可完全分解,但分解过程中可和多种化学元素形成有毒物质,威胁人体健康。不少人由此认为,洗虾粉中的“草酸”是导致肌溶解的主要原因。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其实草酸在食物中广泛存在,比如菠菜中就含有不少。虽说草酸本身具有腐蚀性,只有短时间内大量食用,才会因刺激人体消化系统导致呕吐恶心等症状。但目前肌溶解的病人没有类似症状,所以说明草酸并不是导致肌溶解的元凶。 小龙虾是臭水沟里长大的?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小龙虾在臭水沟里长大等传闻不绝于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陈舜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小龙虾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干净和污泥环境中都能生存。 相比之下,在清洁水质中,小龙虾能吃到新鲜食物,繁殖能力更强,个头长得也大。而脏的环境会使其生长繁殖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要多次脱壳,污水环境会使其脱壳次数减少或不脱壳。 陈舜胜指出,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可以说,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小龙虾是清水养殖的。 小龙虾富含重金属? 事实上,小龙虾对重金属十分敏感,一方面,在重金属超标的水体中,它们无法成功脱壳,也无法成活。另一方面,重金属具有可积累性,自然界中食物链越高端的生物体内重金属积累越多,而小龙虾处于食物链的底端,所以,在正常养殖情况下,其重金属残留一般不会超标。 陈舜胜告诉记者,他们曾对市场上的小龙虾做过初步调查,目前市售小龙虾中重金属镉、铅、汞含量几乎都没有超标。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也曾做过检测,除虾线部位外,小龙虾的重金属含量都达标。所以,吃小龙虾导致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啤酒+龙虾,当心痛风找上你 如今正是吃小龙虾的时节,武汉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护师李喆雯提醒,这时的龙虾各个虾黄肥满,嘌呤含量最高,如果短时间内食用过多,加上豪饮啤酒,很容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痛风的发病原因与遗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因素有关,但它的急性发作常常与大吃大喝有关。无节制地饮食可使血尿酸浓度迅速达到高峰,导致痛风出现随时发作的风险。 控制高嘌呤的食物摄入,尤其防止短期内迅速聚积,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调节饮食构成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非常重要环节。一般饮食分为高嘌呤、中嘌呤和低嘌呤三类。我们应该了解食物中嘌呤的大致含量,做到心中有数。 ①每100克食物中嘌呤含量大于150毫克以上的为高嘌呤类,主要有豆苗、黄豆芽、芦笋、香菇、鳕鱼、海鳗、动物肝脏、蚌蛤、干贝、带鱼、链鱼、鸡汤等。 ②每100克食物中含50毫克~150毫克嘌呤为中嘌呤类,主要有肉类、鱼、虾、螃蟹,豆类以及笋干等。 ③每100克食物嘌呤含量小于50毫克的为低嘌呤类,主要有五谷类、蛋类、奶类以及各种水果、蔬菜和油脂等。 不仅是痛风患者,普通人也应少吃中嘌吟食物,不吃高嘌呤食物。这样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而不至于产生尿酸盐结晶,从而使关节组织免受损伤。 吃醉虾,小心感染寄生虫 在福建、江浙等东南沿海省份,流行一种叫“醉虾”的美食,就是把小活虾泡入酒中,使之变“醉”。 做法是:先把调料放入玻璃器皿中,然后放入活虾,最后倒入黄酒将其淹没,加盖数分钟后即可食用。这样既可以尝到虾的鲜香,同时可以品到酒的清冽。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明提醒,醉虾虽然美味,但接近于生吃,所以存在一定的隐患。 以前的海水、河水水质好,污染少,安全性相对高一些。但现在污染严重,很多寄生虫和细菌就会附着在虾体上。如果不经高温蒸煮,就算用高度白酒、辣椒等充分腌制,也很难杀死寄生虫和细菌。 少量食用醉虾,胃酸可将寄生虫和细菌杀死;而食用过多或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肝脏和大脑比较常见。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食欲不振、进食后上腹胀痛等消化道症状;慢性重复感染的重症病人上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 寄生虫进入肝内会损害肝组织,甚至诱发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黄疸、贫血、消瘦和浮肿;进入脑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及时就医。 专家教你放心吃小龙虾 小龙虾虽然有不少健康隐患,但是很多人对这美味还是难以舍弃。上海华东医院主任营养师陈霞飞介绍,小龙虾的营养还是值得肯定的。其最主要营养是蛋白质,含量要高于大多数鱼虾;脂肪含量却很低。小龙虾还富含钙、钠等矿物质。 对于如何吃到放心的“麻小”,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大型饭店,少去大排档、小餐馆等卫生状况无法保障的地方吃小龙虾。 第二,不论是在家还是餐厅,吃小龙虾时都要格外注意卫生。在家吃小龙虾,买回后,要先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好在水中放养一两天。烹调前,要先去头。再用刷子刷洗虾壳。此外,小龙虾一定要煮熟,一般应用中火煮30分钟。 第三,在餐厅就餐,如看到特别鲜亮,但虾钳较少的小龙虾,使用“洗虾粉”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应慎食。 吃小龙虾前,首先看小龙虾的外壳,如果表面颜色很深,并且发暗,说明虾的质量不好。其次看小龙虾的腹部,如果有发黑发暗或者有油泥也不要食用。最后扒开虾头部分,如果里面是黑的,说明烹调前虾就死了,不建议食用。 第四,小龙虾去了头吃。由于小龙虾生长环境污浊,吃小龙虾确实存在一些卫生隐患。 它的体内易积聚有害物质,特别是头部很容易吸附重金属和细菌。因此,吃小龙虾可能引起过敏和急性肠胃炎,龙虾的头颈有导致肺吸虫病的危险。 // 第五,除了要去掉虾头和虾壳外,吃小龙虾时还要除去虾线。这是因为,虾线里面装的是粪便,烹饪温度和时间达不到要求可能藏有病菌。 具体做法是,把小龙虾的头去掉后,剥开虾背壳,将虾肉中间的一条从头部延伸到尾部的细线去除,这条细线有的呈黑色,有的呈白色。 最后,陈舜胜提醒,小龙虾虽然美味,但每周食用最好别超过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