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端午节习俗之一赛龙舟的起源是什么?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发展历程 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种基本形态。 功利型的龙舟竞渡,是指起始萌生阶段的龙舟竞渡,从时间上讲,大致在先秦。原始时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捞、渡水劳动,特别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争斗中,争相竞渡。 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吴国人周处《风土记》是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说明三国时,“端午竞渡”已成为风气。而记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最早文献,是梁代吴均、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资料。其中魏征在《志》中写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驱,梢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自此,端午竞渡这一民俗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上。 竞技型龙舟竞渡,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其发展可追溯至1976年举行的香港龙舟邀请赛,此后,龙舟竞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龙舟运动基本上是一种竞技型的体育项目。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睛)。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尔后,湖南省汨罗市便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办国际龙舟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所谓跳钟馗,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现在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跳钟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南派跳钟馗”,以古徽州歙县地区最为突出,又称“嬉钟馗”。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歙县跳钟馗多在端午节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 跳钟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刚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北派跳钟馗”,以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最为突出。古时跳钟馗常用在送孤、除煞之科仪,所谓送孤意即普度之后送走孤魂野鬼,以免邪魅驻留不去。 详细解释 “南派跳钟馗”,起源于宋元时期,盛于明清之际,每年端午节,在古徽州歙县的堨田村、上朱村、雄村、渔梁村都会举行“跳钟馗”活动,以求赐福镇宅,保佑平安。堨田村端午跳钟馗最为完整突出,源于宋元,盛于明清,衰于近代,但是一直没有断绝,即使在特殊时期,也由白天改到晚上偷偷举行。 堨田上朱本为一村,后来拆分为堨田村和上朱村,钟馗表演也就衍生出两班人马。堨田村的整个"跳钟馗“”表演包含多个曲目,可能不同年份会有增减。但是,一般都会保留最经典的《嫁妹》《巡街》《除五鬼》这些曲目。其中又以《嫁妹》最为喜庆,有红袍官服钟馗、钟馗妹妹、媒婆、轿夫、丫鬟、乐队等人物。 《巡街》曲目最繁盛,有蓝袍钟馗、护法、酒夫、蝙蝠王、蛇、蝎、蛤蟆、蜈蚣、蜘蛛等人物,包含四个仪式:拜老郎、登高、斩五毒、谢老郎。钟馗巡街过程中,经过十字街口、河桥,必要燃放炮竹,以助钟馗除五毒。经过村民家门口,村民会自行烧纸焚香,燃放炮竹,抬出八仙桌,迎接钟馗进家。 《除五鬼》最为惊心,也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在村落水口的明代石桥“普济桥”上举行,钟馗手持朝笏变宝剑,“砍去”五鬼头颅,然后冥纸卸妆,焚香祭拜,送钟馗神回天。雄村端午跳钟馗,主要是形成于明朝,主要表演曲目是《除五鬼》,原来参演人员为村中男人,随着改革开放,村中男人多以外出务工。后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由村中妇女组成一支跳钟馗的队伍,并且增加了喷火的表演。 渔梁村端午跳钟馗,源于明朝,古代主要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其主要表演曲目也是《除五鬼》,为村民祈福,保平安。主要表演形式是,先由五个头系白毛巾,身围红、紫、绿、灰、黄五色包肚,手持棍、叉、脚蹬软底绣鞋的邪恶小鬼,在锣鼓声中上场,绕两圈,摆开架势,呐喊逞威。然后钟馗面涂青绿,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草鞋,筐篮垫肚,畚箕挂股,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或持朝官玉板,前有蝙幅引路,后有黄罗伞盖,旁有酒坛侍者,一步一趋。 “北派跳钟馗”,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除邪、钟馗赐福、钟馗凯旋等五个段落。现代跳钟馗是人们在春节前后,端午前后,夏收前后,秋收前后,一年四季进行庆贺,祈福,镇宅,驱邪,祈求四季安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盛世六和等群众需要活动和群众节庆祈福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端午节一共有多少别称?其实端午节的别称非常多,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端午时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粤人将端午期间下的雨水称之为“龙降水”或“龙舟水”,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菖蒲节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汉代时北方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恶月恶日,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避恶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地腊节 道教《赤松子章历》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祈福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驱五毒?所谓五毒到底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避“五毒”是过端午节的初衷,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据说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辟瘟。 为了防五毒,在端午节,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也有人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颈上缠绕五色丝线,以求长命百岁;大人们还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据说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端午节驱五毒的方法 1、五毒图: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的上面,就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2、五毒兜: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面有绣织的五毒图,寓意是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用温热的鸡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滚几遍,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3、戴香包:“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4、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5、五毒鞋:五毒鞋因其鞋身上缝制了五毒虫而得名,五毒鞋是在端午节那天一早穿起,一直到次年,再换新鞋,直到小孩三周岁。端午节穿五毒鞋的习俗,就是通过以毒攻毒,赶走五毒。 6、五毒饼:端午应节食品中的“五毒饼”,是一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上的玫瑰饼。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7、炒五毒:把银鱼、韭菜、虾米、茭菜、黑豆腐干等一起炒成一盘“黑菜”。这是出于驱毒等需要。农历五月初五,是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出动的时节,而古代的消毒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吃了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黄”中一定要有雄黄酒。 此外,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还要赐扇,捕蛤蟆,沐浴兰汤,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等等。在端午节,有的人还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那么各地的习俗有哪些不同?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广东 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舟、食粽、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 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 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 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 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漳县,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江西 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 湖北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五月十五又称“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或折艾悬门,以辟疫。 台湾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台湾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有的地方或以“午时水”洗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其实这个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 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杭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中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要说香包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许多地方都盛产,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 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端午节吃五黄的食俗是怎么来的?五黄是指的什么?其实“五黄”就是指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也有其他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据民间说法,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更好的驱毒避邪。 端午有个说法,叫做:“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五月又称五黄月,所以端午节要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另外,还要吃“一红”,它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后菜汤红色)。 江南的端午还有吃“五黄”与“五白”的的食俗。“五黄”者,为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说法不一,有人将黄梅、黄泥螺也作五黄之一。因雄黄有毒,现今将雄黄入白酒内饮者已少见,今多见以黄酒替代雄黄酒)。“五白”者,为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黄”与“五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当然,为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为了投汨罗江的屈原,吃粽子与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这是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 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蝴蝶兰:其花型灵动飞舞,颜色艳丽,象征着阖家幸福。 栀子花:送给爱美的小女孩,可以插于发际。 百合花:亲朋之间带上百合花和粽子一起送上祝福,代表着团团圆圆。 天堂鸟:祭奠已故的亡人。 菖蒲:能带走不愉快,使心灵得到舒缓。 端午节送哪些花 1、蝴蝶兰 蝴蝶兰的花语是高洁、鸿运当头、幸福美满,其花型灵动飞舞,颜色艳丽,在端午佳节,可以赠送给领导、长辈、朋友,祝福阖家团圆、生活幸福。 2、栀子花 我国南方女子有佩戴栀子花作饰品的习惯,特别是在端午节,无论老幼,都喜欢将栀子花插于发际,或佩于衣襟,象征幸福吉祥,为节日带来浓厚的氛围。 3、百合花 百合花寓意美好祝福,是团圆幸福的象征,在端午佳节的时候,亲朋之间可以带上百合花和粽子一起为他们送上祝福,希望一直能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4、天堂鸟 天堂鸟花的寓意是可以将人们的思念和祝福之前传递到遥远的天堂,如果想在端午佳节缅怀已故之人,可以用天堂鸟鲜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菖蒲 端午的习俗是在家中挂艾叶、菖蒲来祈福,可以挑选好看的菖蒲盆栽送给亲朋好友,菖蒲的花语有信任你,而且其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花草四雅,能表达赞赏和信任之情。 neiye_fyshang();
准备:五谷杂粮400克(这个可以根据自家的存粮随意调整,我就用了家里现有的荞麦仁、薏仁、小黄米、紫米、高粱米和绿豆)提前用冷水浸泡4小时,糯米提前用冷水浸泡1-2小时,然后混合在一起备用粽叶提前浸泡并且刷洗干净,棉线剪成包扎需要的长度备用 包粽子:粽叶两张交叠,卷起成漏斗状,填入混合好的馅料,把上方的粽叶往下压,把漏斗里的馅料压紧,将盖住漏斗的粽叶两边分别折下去然后用棉线扎紧 煮粽子:水滚以后放入包好的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后煮3小时以上并且关火后要焖一会至熟(用的是电压力锅,同样是滚水下锅煮,45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之后也要焖一会)端上刚刚才煮好的粽子,清香扑鼻,沏一壶茶,请慢慢品尝。 // 又快过端午节了,这时间过得可真快,去年自己第一次包粽子瞎折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不一晃一年又过去了~~今年原本不打算包粽子的,因为家里人对糯米的东东不太感兴趣,都只是浅尝辄止。不过既然有三天的假期要准备过端午节,那么多多少少包一点来应景吧,粽夏叶飘香,这样感觉才更有过节的气氛呢。 这次在原料上稍微做一点调整,用五谷杂粮来代替一部分的糯米,比较符合现代的我们想要多吃粗粮的养生观念,吃起来感觉也更健康。 (责任编辑:王健淇)
这不奇怪呀重庆的习俗。我们这里也是。 因为乡下老家还有很多亲人。还有村子里人。 象我们乡下请客亲点的就要吃上三天。疏点的就是一天。如果是谁在市区买房子或者是办其它的酒宴的话。放在酒店请客。只能吃一顿。不热闹。、 大家都这祥。就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我儿子结婚。买房子乔迁之宴就都是两次办。乡下老家办一次。城里办一次。因为城市人不到乡下去吃。路太远了。乡下的亲戚不愿跑到城里去吃一顿。也赚路远。 因此。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 重庆人养育小孩有哪些习俗? 小孩初学走路时,在其两足的中间,用刀在地上割三刀,让 他将来走路稳,俗名“割绊脚绳”。两个小孩比了谁高谁矮后, 要互相离开跳一跳,不跳将来长不高。。小孩在屋内打伞,将来长 不高。小孩咬指甲,于本身或父母不利。小孩吃饭掉了筷子,是 要被责打的预兆,俗云“筷子落地要挨打”,拾起的时候,要唱 “筷子落地,买田买地,伸手去捡,一本万利”。 用手指了月亮, 耳朵要被月亮割一条裂纹,如果这样,每夜月出时,对着夜作一 揖,。不要被别人看见,慢慢就会好的。小孩不要吃猪蹄,否则将 来长大了,要踏脱媒人(即无人做媒),不好找媳妇。小孩看了 母鸡生蛋,容易害羞脸红。未满12岁的小孩,不可以吃未见过 天的蛋(在腹内形成而尚未生出者)和脑髓,吃了没有“记忆 力”。 小男孩吃了鸡爪,将来会找钱;小女孩吃了鸡爪,要“抓 心”(就是心不静闲)。小女孩吃了鸡翅,会梳头。小孩缺唇, 是他母亲未分娩的时候,用刀砍了门槛。小孩初生不大小便,将 房内壁上钉拔出,并通鼠穴即愈。小孩初生不哭、不出声,可令 人足踏房门口,喊小儿父乳名,即出声。 重庆人坐月子有哪些习俗? 产妇在坐月子时,如果换了鞋子,将来婴孩就会“认人”, 不要陌生人抱他。未满月的婴孩,如果放在桌上睡了,有人在吃 饭时用筷子指了他,那么,以后每逢吃饭的时候,他都要拉大 便。婴孩产下第三日,俗云“洗三”。敬供送子娘娘的熟公鸡, 闭着嘴的,下次生男;开着嘴的,下次生女。婴孩初生未满一月 时,不可翻动所睡的床,否则,婴儿以后呼吸要发出“呼呼” 的声音。产妇房内忌穿有皮毛或带有金属品的人进去,因为他会 把产妇的乳汁带走。婴儿“洗三”的艾叶水中煮有滚婴儿头部 的鸡蛋,俗名“滚脸蛋”,不生育的妇人也要生。 重庆人拜师学艺有哪些习俗? 重庆人拜师学艺很有些讲究,旧时,学艺拜师,要办酒席请 客,写投师约帖,并在供奉的祖师爷神像前点燃香,烧钱化纸, 当众给师傅癒头,随后跟着师傅出门做手艺。一般三年“出师”, 这三年是没有分文工钱的,不仅如此,出师时,除办酒席请客外, 还要买衣帽鞋袜等物谢师。师傅在谢师席上口含一块肉,吐在徒 弟的口中,徒弟要咽下肚去,叫“入口传肚”(肉口传肚)。以后 逢年过节,仍要给师傅送礼,终身不变,以示不忘师恩。 重庆人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重庆民间是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 日,人们在这一天有饮雄黄酒、插艾叶、挂菖蒲、吃粽子和咸蛋 的风俗。有的地方将艾叶、艾根做成像“老虎”样子的“艾虎” 挂在门楣中央,把菖蒲做成宝剑挂在屋下。关于这一传统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挂艾叶、菖蒲为 了纪念屈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老百姓贫苦,没有钱买 绸缎布料来制作为屈原招魂的旌幡,只能就地取材,用艾叶、菖蒲来代替;另一种说法饮雄黄酒、挂艾叶是为了避邪杀毒,预防 瘟疫,保人安康。 这种传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端午节正值初 夏,蛇、蝎、蚊、蝇等十分猖獗,各种病菌滋生也最容易侵犯人体,故民间就用一些能制杀病菌的药物来抗御。雄黄是“解百 毒、辟百邪、杀百虫”的良药,把雄黄酒涂洒在人身易暴露的地方如耳、鼻、手等处,可以避虫咬。 艾的茎叶中含有芳香油, 对各种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艾作为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 常悠久,有两三千年了。此外,人们还以中医传统“闻香祛病”的疗法,用布、锦 制作成各种形态的香囊(包)、香串、香珠,装入中药制成具有芳香气味又有避瘟功效的药散,佩戴胸前,或置于居室,通过 口、鼻、舌和皮毛等感觉器官发挥功能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避 瘟保健的目的。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端午节的寓意,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我国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传承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美妙传说。 二、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有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还有着方方面面的深刻文化内涵。 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对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屈原在端午节的故事里就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千年来人们都不会忘怀。 四、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食粽、悬艾叶菖蒲、佩香囊、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粽子在端午节的含义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高考遇上端午节端午节古诗四句,不只是今年,往年也不只一次地遇到过。端午节与高考没有必然的联系,照样吃饭,照样高考。 现在大学招生,不是像若干年前那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了,而是要选择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毕业后便于就业,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要有学历,更要有学力,也就是说空洞无用的理论,对社会已经用处不大了,现在是又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人类社会要向智能化进军,所以每一个考生和家长,都要关心大学的专业,明确上大学的目的。 端午节虽然放假三天,但高速公路依然收费,也是为了高考减少大中城市车的流量,保障考生顺利进入考场。 我认为端午节对考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会在吃过粽子之后,缓节精神的紧张,在笑声中走进考扬。 从报道高考的新闻来看,不少家长在记者现场采访时,记者问过几个家长,记者说,你对你的孩子有什么期望?家长说,期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至少也要考个九八五的大学。记者又问道,你的孩子有把握考上九八五的大学吗?家长回答道,有信心考上九八五的大学。家长个个充满信心。 记者问家长,今年高考恰逢端午节,你认为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家长都说端午节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成绩,他们对改善生活,吃点好饭,孩子们会正常理解为过节改善生活,是正常的改善生活,不会敏感到专门为他参加高考专门做的好吃的,那样会影响孩子的精神状况,造成经神紧张。 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怀揣大学文凭,他们平时对孩子的学习都抓得很紧,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都了和指掌,所以他们对孩子期望美梦成真,是有依据的。 端午节进考场,他们如果能想到屈原博文强志,学富八斗,他们会用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考出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最后用四句不成形的诗作作结吧:恰逢端午进考场,考生摩拳又擦掌。要学屈子才学高,强国追梦有力量。
【屈原写端午节的诗句一】 1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5、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6、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8、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9、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1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11、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13、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7、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9、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20、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2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22、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23、魂兮归来!——《招魂》 2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25、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2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29、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30、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屈原写端午节的诗句二】 1.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东君》) 2.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山鬼》) 3.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山鬼》) 4.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礼魂》) 5.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6.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7.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8. 世溷(hun)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9.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10.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11.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12.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13.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14.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 15.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 16.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chai)?(《离骚》) 1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18.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19.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2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21.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2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23.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4.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25.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26.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27.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28.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29.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大司命》) 30.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端午节著名诗句,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扩展资料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争论。概括起来有六种说法:一说是祭奠龙的节日,二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四说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六说是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 端午节民俗活动: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3、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关于端午的习俗内容英语有necks: 1、Eating zongzi 吃粽子 Zongzi are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different fillings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This traditional food is popular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金字塔形的饺子,里面填有不同的馅,包在竹叶或芦苇叶里。这种传统食物在端午节期间很受欢迎。 2、Drinking realgar wine 饮雄黄酒 Realgar wine is Chinese liquor seasoned with realgar. It is a custom to drink the wine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雄黄酒是用雄黄调味的中国酒。端午节喝酒是一种习俗。 3、Dragon boat racing 赛龙舟 Dragon boat racing is a traditional pastime where crews of 22 seated in long, dragon-shaped boats race lengths of up to 2000m. The Rac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are held all over China. 龙舟赛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22名船员坐在龙舟上,比赛长度可达2000米。龙舟赛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各地举行。 4、Wearing a sachet 佩香囊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parents typically dress their children up with a sachet. They first sew little bags with colorful silk cloth, then fill the bags with perfumes or herbal medicines, and finally string them with silk thread. The sachet, which is said to be able to ward off evil, is usually hung around the child\’s neck or tied to the front of his or her garment as an ornament. 在端午节期间,父母通常给孩子穿上香包。他们先用彩色丝布缝制小袋子,然后在袋子里装满香水或草药,最后用丝线把它们串起来。据说可以驱邪的香囊通常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他或她的衣服前面作为装饰。 5、Tying five colored rings 系五彩线 Tying five brightly-colored decorative rings around children\’s wrists, ankles and neck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said to help the child ward off pests. 据说在端午节期间,在孩子的手腕、脚踝和脖子上系上五个色彩鲜艳的装饰环有助于孩子抵御害虫。 特朗普是美国推出来的小丑吗? 谢邀!美国多数选民对特朗普的厚望和殷切期待!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美国广大选民的悲哀。 正值疫情肆虐下的美国来看,显而易见地是有些落寞和凄凉。国民如同一盘散沙,富人、官僚、资本家为自己的私利争斗,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者组成的执政团队,一天到晚抹黑、甩锅中国,却没有把精力、财力、物力集中用于抗疫上,结局可想而知。 为什么?美国选民能选出一个小丑般的总统,从过程上来评判,即是偶然也是个必然的选择。究其深层的原因,首先,纵观其建国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杀戮、掠夺、侵略、以强凌弱的历史。 虽然目前美国有许多进入世界高校教育前十的著名学府,可它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依托是追求金钱、利益的最大化。特朗普也恰恰是在该文化的沐浴下,得以孕育和成长起来的。他算不上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普通商人。 可就是在他的价值观意识牵引下,他的格调,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得到了充分满足。他让许许多多美国人民为之兴奋、为之倾倒。他的竞选口号是“美国优先!美国利益至高无上”。完全迎合了许许多多美国人膨胀的虚荣心态,煽动起了美国广大选民心中盲目的希望。 其实,特朗普内心十分清楚自己国家的现状。众所周知,无工不富!商品只是一种进行交换的终端而已,如果离开了或失去了以工业制造为基础的支撑,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可特朗普恰恰是看到了美国国体致命结构性的缺失。为此,他当选总统后就必须虚张声势,避实就虚,扬长避短,拼命地吹大虚拟经济的泡沫,将股市、债券等金融市场做为他任期内首抓的经济基本盘,采取加征关税的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而在国际上频频退群、毁约等,以此来减少政府支出。为他的美国优先让路、谋利。同时,增加军费,来保障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维持住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 由此,不难看出美国文化的贫瘠、苍白、肤浅,就只剩下钱了。在此文化背景下被选出来的总统,该是如何表现的呢?对其信口雌黄,朝令夕改,颠三倒四,满嘴跑火车的小丑形象也就会习以为常了。 相较之下,中国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经济方面中国有着上千年名列前茅的历史,除了物质这个雄厚、庞大的基础之外,绝离不开更博大、深厚、可持续的文化精神。 在这次疫情突然降临时,中华优秀的文化让多少国人成为了英雄。而美国则是如此的不堪,小丑频出。所以,特朗普能成为美国人民选出来的小丑,实属意外之喜了!
▲端午节诗词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端午节对联。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贺新郎(端午)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线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 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 显 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节对联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节启朱明榴图南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年。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