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统一
秦始皇统一 天下才建立秦朝 大一统的功臣为什么是商鞅-趣历史网

秦始皇统一 天下才建立秦朝 大一统的功臣为什么是商鞅-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何说秦朝大一统的功臣是商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纵观历史上影响力深远的皇帝,秦始皇必是其中之一,他似乎参透了“天下归一”的政治理念,终其一生都为了完成统一霸业,从而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如此高瞻远瞩的帝王,势必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之名,而秦始皇也因此成为了秦朝乃至整个封建帝制的大功臣。但也有人说秦朝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应该归功于商鞅而非嬴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秦国在秦孝公时期是非常弱小的国家,为了避免被其它国家吞并,秦国必须强大起来,而想要强大就得进行变法。于是秦孝公找到了商鞅,大力支持他在秦国进行变法。即使这样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秦孝公只能压下所有反对的声音,让商鞅毫无顾忌地进行变法。庆幸的是,商鞅的确是个人才,他没有让秦孝公失望,让秦国真正的脱胎换骨了,成就了伟大的基业,那商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将土地分给了农民,并且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一来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充分展现。人们有了生存下去的基础,当然就不会去外面为非作歹,而此举也就起到了稳定社会,促进国内和谐发展的作用。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好处便是人口的急剧增加,秦国的国力也开始不断壮大。而这样的举措大大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让他们失去了土地和特权,因此这也注定了商鞅最后悲惨的结局。  其次,当秦国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和越来越多的人口之后,商鞅开始着眼于发展经济。毕竟当时的国家都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经济,农业也成为了国家强大的根本,于是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将农业发展当成最重要的经济业务。此后秦国的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的税收也得到了保障,国家的经济环境逐渐好转,甚至开始超越周边的国家。除此之外,商鞅还在经济范围内实行了多项举措,比如统一度量衡,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障碍,也让整个国家都节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如此高效的经济运转模式下,秦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为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要归功于强大的军队,而这也少不了商鞅对军队的改革。他开创了军功制,让普通的百姓都有了通过军功而翻身做主的机会。原本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军功获得晋升,这对其他的秦国士兵是非常不公平的,也让秦国的军队变得贪生怕死。而军功制无疑取消了贵族的优待,更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军队。士兵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战,也因此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开始秦朝的军力越来越强大。  商鞅的变法措施在秦国实行之后,确实会损害到某些人的利益,这就是变法会产生阵痛,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从长期看来,变法确实有效提高了秦国的国力,让原本早该被吞并的国家翻身做主,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商鞅最后失去了秦孝公的庇佑之后被处死,而他的变法措施却在秦国延续了下来,这也证明商鞅对秦国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其实远远要超过嬴政。  总而言之,商鞅实行了变法,他的诸多举措都让秦国开始由弱变强,走上了强国之路,而这一切都为后期的大统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到了嬴政这一代,不过是享受到了前人的努力成果,顺势完成了大统一,完全是捡了个便宜。所以说,秦国统一真正的功臣是商鞅一点也不为过,这场大统一的战争早就在百年前就被商鞅所主导,而嬴政只是出现在了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位置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3
北宋统一战争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起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北宋统一战争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起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二次讨伐辽国失败,幽云十六州和辽西、辽东还在契丹手中。党项李继迁及其后代后来控制了夏州、灵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国,也只是成为宋朝的藩属国,即越南的独立。  背景  中原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从此,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为五代。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南方和北方的山西也形成很多割据政权,其中统治时间较长的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作为这一时期地方割据政权的代表,称为十国,并与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个小皇朝,连称为五代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时南北各地仍由五代残余割据政权所控制:荆南高保勖据有江汉三州;周行逢占据湖南十四州;后蜀孟昶据有两川、汉中四十五州;南汉刘鋹据有岭南六十州;南唐李璟据有江南十九州;吴越钱俶占据两浙十三州;北汉刘钧占据河东十二州。此外,尚有契丹(辽)、与宋并立。分裂割据的局面,阻碍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使北宋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胁。  各国情况  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十分残暴贪婪,政治黑暗,而且各政权之间也不时出现战争。  南唐虽然是南方政权里较为强大的,但是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李璟生活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李璟秉性庸懦,爱好文学,比较喜欢阿谀奉承。“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其子李煜即位后,南唐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吴越钱氏一直实行封中原为正朔的政策,在十国中,吴越国是比较安定的地区。但人性怯弱,“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钱)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卵榖,必家至而日取”,人不胜其苦。  后蜀利用中原动乱割据一方为君,君臣竞相奢侈。以至于所用溺器(夜壶),皆以七宝装饰。由于身体逐渐发胖,孟昶外出时不能骑马,而是乘坐步辇,垂以重帘,环结香囊,香闻数里,人不能识其面。由于蜀中久安,宗室贵戚,达官子弟,宴乐成风,以至于有人长到三十岁,竟不识稻麦之苗。加以“增置军旅,用度不足”; 又委政于不学无术和素不知兵的“世禄之子”,王昭远、韩保正等,上下离心。  南汉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残暴。南汉历代君主都好大喜功,营建的宫殿建筑穷极奢华,金银耗费数难计,即可见其产量的惊人。刘鋹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刘鋹政事皆委诸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南汉赋税之重,非常令人吃惊。各州皆有专门的收税机构一制置务,“江湖及池潭破塘聚鱼之处,皆纳官钱,猪、羊、鹅、鹿、鱼、果并外场镇课利,岁收铜钱一千七十贯”。不但税种名目繁多,各地收税标准亦不同。南汉后期,旧将先前多因谗言而被杀,宗室亦遭翦除殆尽,掌兵权的只有宦官而已;楼船战舰、武器盔甲全部腐朽。  北汉地瘠民贫、国小财乏,大多数官吏贪污公款、勒索百姓,国内很少有廉洁奉公的官员。再加上北汉建立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统治者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又滥征赋税以输贡辽,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到北汉灭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为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荆南(南平)最小,只占三州,民贫国弱,“控弦之士不过三万”,即使“年谷虽登夕民困于暴敛,其势日不暇给。”高保勖又极恣淫,“好营造台榭,穷土木之功,军民咸怨。”  由此可见,割据者的政权都已腐朽,上下离心,而中原政权已在改革中国势日强,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出现了周世宗的统一活动。  统一趋势  唐末农民起义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藩镇们展开了兼并战争,导致地区性的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其次,割据者为了巩固统治,在其辖区进行恢复与发展生产,因此各地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最后,割据者的长期兼并战争削弱了各自的力量,有利于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加以契丹贵族的经常南下骚扰,民心思定,要求统一,故出现了统一趋势。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当时处于传统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中原地区,已由出身低微的郭威代汉建立后周王朝。郭威及其继承者为了巩固统治,接受前朝尤其是后汉用人不当实施暴政而速亡的教训,搜罗人才对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和统治,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还提高了军队的素质与战斗力,即“士卒精强,近代无比。”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常愤广明(唐僖宗年号)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因此,在条件成熟时,就开始统一活动。 [30] 他采取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先易后难”的主张,即:先攻下江南(南唐)、岭南(南汉),再取巴蜀(后蜀),其后是辽国的燕云之地,最后是河东(北汉),并以此制定统一大计。 后来赵匡胤“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与周世宗的统一策略就是一脉相承的。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派兵西征后蜀,接连收复前朝丢失的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之地。 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间,三度亲征南唐,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参加过对南唐的作战,将长江以北的淮南之地尽皆夺取,并迫使南唐臣服。至柴荣在位晚期,后周的疆域已扩展到长江沿线,统一趋势已渐成。  起因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为实现统一,太祖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三年(962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1
探索北宋统一战争的经过,最终结果如何?-趣历史网

探索北宋统一战争的经过,最终结果如何?-趣历史网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二次讨伐辽国失败,幽云十六州和辽西、辽东还在契丹手中。党项李继迁及其后代后来控制了夏州、灵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国,也只是成为宋朝的藩属国,即越南的独立。  经过  袭占荆湖  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十一岁的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张文表乘机兵变,占领潭州(治湖南长沙),威逼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周保权为讨张文表,向北宋求援。赵匡胤决定以假途灭虢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南,以达一箭双雕的目的。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  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  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南岳阳北),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攻灭后蜀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主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宋太祖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命分兵两路: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梁泉,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绵谷,四川广元)、剑门(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  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率军乘胜进攻西县,击溃蜀军,擒韩保正、李进等,继越三泉(今宁强西北阳平关),直趋嘉川(今四川旺苍嘉川镇),俘杀甚众。韩、李余部为阻宋军南进,烧断栈道,退保葭萌(今剑阁东北)。时王昭远、赵崇韬率军据守利州城及其以北的大、小漫天寨诸要点,阻击宋军。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地形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地。王全斌鉴于栈道断绝,难以直进。 [48] 命崔彦进率兵一部抢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自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狭径迂回南进。两路军于深度(小漫天寨南嘉陵江渡口)会师,并夺占桥梁。旋又分兵三路夹攻大漫天寨,大败蜀军精锐,俘义州刺史王审超等。王昭远、赵崇韬率兵出战,三战皆败,遂于桔柏津(今广元西南嘉陵江渡口)渡江,焚浮桥,退保剑门。十二月,北路军占领利州。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宋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普安,四川剑阁)。  东路宋军方面,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下旬,刘光义率东路军,入三峡,连破三会(今四川巫山东北)、巫山等寨,杀蜀将南光海等,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歼水、步军1.2万余人,夺战舰 200余艘,乘胜向夔州急进。夔州为巴东之咽吭,蜀军于城东设锁江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列炮,防御甚严。刘光义军进至浮桥东30里处,为避实击虚,舍舟登陆,夺取浮桥,水陆配合,一举攻破蜀军防线。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宋军涉险远来,利在速战,当坚壁固守。监军武守谦不从,率所部千余人贸然出战,大败而归。宋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率军追击,突入城内。高彦俦力战失败自焚。宋军占领夔州后,沿江西上,收降万、开、忠、遂(今四川万县市、开县、忠县、遂宁)等州,直逼成都。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孟昶闻王昭远等败,惊惧之余,遂命素不习武的太子孟玄喆为元帅,率甲兵万余,增援后蜀的重要屏障剑门。时宋北路军已占剑州(今剑阁)以北的益光(今广元西南昭化镇)。王全斌知剑门天险,不易强攻,命史延德率兵一部,经城东南来苏小径迂回至剑门南,自率主力从正面进攻。王昭远闻宋军将至,仅以偏将守剑门,自率主力退保汉源坡(今剑门东南)。宋军前后夹击,速克剑门,并趋汉源坡。王昭远惊惧,战守无方。赵崇韬布阵迎战,战败被俘,损兵万余。王昭远亦被宋追兵俘获。正月十九日,后主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  灭亡南汉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宋太祖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  开宝三年(970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及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十二月,进至韶州(治曲江,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其阵,占领韶州。  开宝四年(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广东英德)、雄(治浈昌,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  攻灭南唐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屑浙江)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秋浦,安徽贵池),占领采石(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领的十万救援军,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宁,李煜降,南唐灭亡。  灭亡北汉  宋统一江南后,实力倍增。太宗赵光义决心继承太祖遗志,集兵攻灭北汉。鉴于北汉依附于辽,太祖曾三次出征北汉,皆败于出援辽军,遂制定围城打援、先退辽军、后取太原的方略,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亲率大军出征: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招讨制置使,率军围攻太原;以云州观察使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孟玄喆为镇州驻泊兵马都钤辖,分别扼守石岭关(山西阳曲东北关城)、镇州(治真定,河北正定),待击辽援。  十五日,太宗率主力一部出镇州直趋太原。北汉主急乞兵于辽。辽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出东路,另以大同节度使耶律善补率军出北路,分路进援北汉。三月十六日,耶律敌烈于石岭关遭宋军突击,大败身亡。未几,北路辽军亦被击退。四月中旬,宋军扫清外围,集兵数十万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于五月初六举城出降,北汉亡。  结果  中原统一  北宋统一战争历时十八年,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 [29] 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  地区动荡  北宋建立之后,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这无疑是进步的行动。但同时必须看到,北宋的统一战争,也和历史上许多封建王朝的统一战争一样,它的军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程变的掠夺性。比如四川地区的动荡。  随着宋军在四川的暴行不断加剧,群众性的反抗斗争不时发生。“时‘盗’四起”的记载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乾德三年(965年),后蜀溃兵上官进等在梓州(四川三台县)集“亡命三千”,村民起而应之者竟有数万 。接着,在绵州(四川绵阳县)又爆发了全师雄为首的反宋斗争,起而响应的有睦州(四川仁寿县)袁廷裕、资州(四川资中县)黄永浦、普州(四川安岳县)刘硬弓、昌州(四川大足县)杨德晖等。全师雄被推为“兴蜀大王”,军队号“兴国军”,有众10万,除少数降兵外,基本成分是“村民”。 这场斗争波及四川地区的17个州。全师雄于乾德四年(966年)十二月病死,大规模的起义斗争才被宋军镇压下去,但其余波一直坚持到乾德五年(967年)四月,战争横跨三个年头,给宋军以沉重打击和教训,这和后蜀对宋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川地区此时发生之反宋斗争,归根到底是宋军的暴行引起的,宋军的暴行则应归咎于赵匡撤在统一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政策。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当宋军伐蜀时,赵匡胤为了鼓舞士气,曾对大将王全斌等说:“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自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刘延让传》也记载说:“初出师也,太祖命之日:'所得具当倾格藏为肤赏战士,国家所收淮疆土耳。’故人皆效命,所至成功。”由此可见,赵匡胤给将兵的命令,连一句整顿军纪的话都没有,其主要精神就是强调宋政府只要求得到土地,其他一切都不管了,名义上是将财物赏军,实际上是放任将兵掠夺。显然,这种暗示性的命令,就是宋军在四川地区公开抢劫的根据。赵匡胤灭后蜀的目的达到了,但同时却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关于宋军入蜀的种种暴行,可以说史不绝书。《东都事略·卷二十·王仁赡传》记载:“仁胎平蜀,坐没入生口(奴隶)、财货、杀降兵,致蜀土扰乱。……初,大将王全斌贪财货,不取军政,‘寇盗’充斥。”《宋史·卷二百五十五·王全斌传》也记载他。“专杀降兵,檀开公努,豪夺妇女,广纳财货,敛万民之怨磋,致群`盗’之充斥”。如此等等,就是四川人民反宋斗争的基本原因。  影响  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北宋王朝统一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军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北战略方略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二是宋太祖、太宗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抓住战机,充分准备,巧妙用兵,获得胜利,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北宋基本统一了古代中国,为社会安定和发展南北经济文化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1
秦国的统一比后世其他朝代都难,为什么这么说?-趣历史网

秦国的统一比后世其他朝代都难,为什么这么说?-趣历史网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国统一天下,确实要比后世其他朝代都更难。因为当时大家已经习惯了分封制,根本就没有大一统国家这个概念。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最难的。第一个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自然也是如此。  说到底,秦国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六国,而是当时已经传承千年的分封制度。  秦朝的统一,其实并不是由秦始皇这一代人来完成的。而是经过了十几代的秦国国君,持续不懈地艰苦努力打拼,才能够成就的伟业。尤其是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国花了六代人的时间,才从列国当中脱颖而出,传到嬴政手上,真正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国人的老祖宗,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那个时期的颛顼帝,颛顼的后裔大费,曾经是跟随过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在治水成功以后,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当时这个大费,为舜帝驯养、调教他的鸟兽。舜帝非常赞赏大费的功劳,并且赐给他姓,这个姓就是嬴,这也是嬴姓的由来。  当时由于这个大费擅长调教鸟兽,所以人们又叫他为柏翳(伯益),所以伯益就是嬴姓这个部落最早时期的首领。在殷商时期,嬴姓部落开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了当时商朝震慑西戎的得力助手,受到了商朝的特别重视,成为了商朝的贵族。  牧野一战后,商朝关门大吉,周朝开始正式营业。但对于赢氏部落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人家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只不过这时的赢氏,还只是一个部落,而不是诸侯国。  再后来到了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赐封为天子的附庸,这个时候才得到了一块封地,才能够得以祭祀嬴氏们祖先,号称“秦嬴”,秦国自此立国。  从秦人拥有自己的姓氏,再到秦国立国,这个过程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的时间。后又经过一个一百多年,经过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这五代国主的不懈努力之下,到了公元前777年,秦襄公时期才正式被册立为诸侯,才跻身到诸侯国的这个行列里来。  之后又经历了一个一百多年、经过了九代秦国君主的努力奋斗,秦穆公才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从秦穆公开始,秦国的王位又传了十五次,才传到了秦孝公的手里。此时的秦国,虽然已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比起东方六国,其实算是比较弱的一个。所以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秦国的国力开始迅速猛增,逐渐超越其他六国。  秦孝公之后,秦国先后经历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几代之后,终于传到了嬴政手中。秦国传到嬴政手上的时候,已经是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而且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也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给搞得离心离德,彻底分化瓦解。  强大的秦国,分化的诸国,这才是当时嬴政能够统一天下的真正基础。  但是,嬴政掌权之后,想要统一六国,依然十分困难。除了要先后灭掉六国,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原本的分封制度。  在夏、商、西周的这三个时期里,中国都是奴隶制社会,都是以分封制度为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上千年来一直都是如此,大家也想不到会有别的可能。而且,大家也想象不到,如果没有分封制度,全天下就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该如何进行统治。  进入东周时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上周王室的逐渐衰落。各地的诸侯国越来越强,开始进入不断争霸和兼并的年代。秦国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走到嬴政这一步。但是接下来该怎么走,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摆在嬴政面前的最大问题是:统一六国,已经很难。但统一之后,到底又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到底是像周朝那样,继续玩分封制?还是开创一个新的制度,建立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国家?现在我们当然都知道,嬴政选择了后者,成了千古一帝。但在当时来说,这其实是需要非常大的魄力,以及很大的创造力才行。  嬴政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诸多方面,让中原地区从此有了‘我们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光是这份贡献,就足以让嬴政得到千古一帝的这个称号了。  不过,新的制度,并不一定会马上显现出比旧有制度更强的优越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嬴政死后,随着大泽乡起义的开始,六国的旧贵族纷纷揭竿而起,秦国迅速就灭亡了。除了当时秦国统治者自身劳民伤财,失去民心的原因外,恐怕也是当时的人们,觉得大一统国家似乎还没有以前分封制的时候好。当绝大多数人都反对你的时候,自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不过,秦国灭亡之后,随着项羽重新实行分封制,天下依然没能安定下来,战乱反倒是更多了。大家这时候才发现,大一统似乎还是有些优点的,至少统一的时候不打仗。所以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天下再次被刘邦统一,历史进入了汉朝的时代。  汉朝存在的历史,就远比秦朝长得多了。但客观上来说,汉朝其实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算是秦朝生命力的某种延续。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统一天下的时候,不光需要面对如何扫平天下的问题,更需要面对如何改变人们观念的问题。而后来的开国皇帝,大多只需要考虑如何扫平天下,而不需要考虑大家的思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国统一天下,确实要比后世很多大一统王朝,都难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6
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怎么评价李渊负责的后勤?-趣历史网

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怎么评价李渊负责的后勤?-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渊的后勤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李渊以开国皇帝的身份(类似刘邦)去当所谓的“萧何”本身就是一件有些拉胯的事情。何况李渊是和李建成、裴寂等等一批人一起当了这个所谓的“萧何”。而秦王李世民一个人却承担了刘邦、韩信以及部分张良。最重要的是,李渊这个所谓的“萧何”当的也不行。  李渊父子入主关中之后,秦王李世民开始单独领兵作战,李渊也开始了所谓的“萧何”生涯。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打了四场大战,分别是:平定薛举薛仁杲之战、平定刘武周之战、洛阳武牢之战、平定刘黑闼之战。而李渊的后勤在这场大战中经常出现问题。  在与薛举的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中,李渊的后勤出现了问题。再加上李世民在前线因病无法指挥,急于决战的唐军便遭遇了建国以来的第一场惨败。而等到第二次浅水原之战的时候,秦王李世民获得了指挥上的全权(也包括后勤调度),唐军便一举消灭了薛仁杲的割据势力。  在平定刘武周的时候,李渊的后勤再次出现问题(引群贼取永丰仓,绝秦王饷道)。幸亏李世民在山西地区深得民心,依靠在就地征粮才消灭了刘武周。有意思的是,李渊的亲信裴寂之前在山西搞就地征粮却引起了民变,而李世民的就地征粮却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积极拥护。  等到了洛阳虎牢之战的时候,李渊干脆让李世民建立只属于自己的后勤机构(陕东道行台、益州道行台),自己解决后勤供应问题。于是李世民在战争初期率少数精锐吸引王世充的主力,派遣主要部队占领了王世充控制的隋朝粮仓,依靠敌人的粮食打赢了洛阳虎牢之战。  在唐朝统一天下后的武德七年(624年),秦王李世民在豳州(今陕西咸阳北部)阻击入侵的东突厥颉利可汗。豳州距离长安城不到百里,结果李渊负责的后勤却中断了(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幸亏李世民临危不乱,用一百骑兵的疑兵计吓走了颉利。  李渊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负责的后勤可以用《册府元龟》的一句话形容:“军资粮食徵税无所出”。另外,李孝恭和李靖南征的后勤总负责人其实也是李世民(时任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可以说李世民是刘邦、韩信、萧何、张良的集合体,李渊的皇位怎么可能坐稳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4
晋朝灭三国统一天下 最后三位国君又是什么结局-趣历史网

晋朝灭三国统一天下 最后三位国君又是什么结局-趣历史网

  对晋朝灭亡三国,一统天下,它分别给三国最后的君主们何等的待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三国割据的局面被晋朝结束,中国归于一统。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先后归于晋朝,三国的君主也都落入了晋朝手中。那么晋朝是如何对待这三国的君主的?马炎平定东吴,三国割据的局面被晋朝结束,中国归于一统。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先后归于晋朝,三国的君主也都落入了晋朝手中。那么晋朝是如何对待这三国的君主的?  一、兵败而亡的蜀汉。  在三国之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就是蜀汉。蜀汉的灭亡,在于君主暗弱,臣子肆意妄为。在朝中有宦官黄皓作乱,依靠刘禅的宠信扰乱朝政。在外界有姜维穷兵黩武,不顾客观条件,无休止的对曹魏用兵。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蜀汉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当时掌握曹魏政权的司马昭,在对形势进行了缜密分析后,决定对蜀汉发动进攻。他不顾手下的反对意见,调集优势兵力攻击蜀汉。由于姜维防御方针错误,再加上内部混乱,使得魏军得以轻易突破秦岭天险,夺取汉中。  在战争后期,姜维率军在剑阁挡住钟会的进攻。但是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破蜀军的抵抗,迫使刘禅投降,蜀汉就此灭亡。在接下来邓艾和钟会的争功动乱中,魏军借机对蜀汉人员进行了大清洗,杀害了包括原太子在内的大批蜀汉官员。刘禅则被保留下来,送往洛阳。  由于刘禅是第一个被俘虏的君主,而且本人还是主动投降的,并且与曹魏的夏侯氏有姻亲关系。为了向割据江南的东吴做宣传,曹魏对刘禅还是比较优待的。原本邓艾在蜀中就擅自做主,拜刘禅为骠骑将军。等到洛阳后,司马昭对刘禅进行了观察,然后再决定对他的处置。  司马昭和刘禅宴会,故意派人表演蜀中的歌舞,其他人听了都感到悲伤,而刘禅则表现得嬉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是不是还怀念蜀中,刘禅回答说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不想念蜀中。由此传下了“乐不思蜀”的成语。  司马昭在经过观察后,认为刘禅庸懦无能,而且做人无情无义,对自己的统治没有威胁。因此,司马昭决定留下刘禅的性命,为统一东吴做表率。他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还赏赐他绢万匹,奴婢百人,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从此刘禅就在晋朝过起了安乐公的生活。  二、前车后辙的曹魏。  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氏,当然不会久居人下。从司马懿高平陵政变起,他们就对皇帝步步紧逼,想要早日改朝换代。曹魏皇帝被他们或废或杀,到了最后一任皇帝曹奂时,曹魏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晋朝取代曹魏,依然是采取了曹魏取代汉朝的方式。所用的程序无外乎还是进位国公、加九锡,然后禅让的那一套程序。在司马炎成为晋王后,曹奂又命晋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县。  这一切已经承认了司马炎皇帝的权威,接下来曹奂又下诏禅让,司马炎在举行禅让仪式后,登基成为晋朝的皇帝。由于这整个一套程序,完全是依照当年曹魏取代汉朝的程序来的,因此在对待曹魏君主的处置,也是依照曹魏对待汉献帝的待遇进行处置。  当年曹魏“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今日司马炎称帝后,他封魏帝曹奂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同时司马炎还下令,将不重要的国家事务也报告给曹奂知情,给曹奂一定的政治待遇。  三、最后灭亡的东吴。  东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东吴在蜀汉灭亡后,它所剩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可是东吴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却异想天开,幻想着灭亡晋朝,一统天下。他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晋太康元年,晋军兵分六路,二十多万军队水陆齐发,采取突袭的战术,对东吴发动了攻击。东吴军队对此没有防备,面对晋军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在短短的时间里,晋军就打到建业。孙皓的军队土崩瓦解,只得投降了晋军。  在孙皓投降后,司马炎对他也进行了优待。他在开战前就宣传不杀死孙皓,如今孙皓来降,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并且还赏赐孙皓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孙皓的太子孙瑾拜为中郎,其他为王的孩子,也拜为郎中。  结语:  在晋朝灭亡三国后,对这三国的君主都进行了封赏。在这三个君主中,待遇最好的是曹魏的君主,不但保有王位,有万户的封邑,孩子还被封为县侯。待遇稍差的是刘禅,他被封为公爵,孩子也被封侯。最差的是东吴的孙皓,自己只被封侯,孩子为王的仅仅做了郎中。  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晋朝是从曹魏禅让而来,为了显示自己皇位的正统、合法性,对曹魏的君主特别优待。刘禅则是第一个归降的君主,要用他向东吴做宣传榜样,瓦解东吴的抵抗决心。东吴则是最后归降的,此时天下已定,这个君主已经失去了价值。同时这种差别也是晋朝向世人的一种暗示,效忠晋朝早晚带来的后果,争取天下的民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3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中原诸国的文字差异有多大?-趣历史网

秦始皇统一文字前,中原诸国的文字差异有多大?-趣历史网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了很多惊动天下的大事件,统一文字就是其中之一。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中原诸国的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五大体系,分别为:齐系文字、燕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和秦系文字。这些文字体系之间,往往差距极大。如果是自己文字体系之外的文字,看起来是相当费劲的。  齐系文字,使用者主要是齐国,再加上鲁国等一些小国。齐系文字以异体字较多,装饰笔画醒目为特点。燕系文字,一般只有燕国使用,因为燕国在北方地区,所以文字中有着浓厚的北方风格。晋系文字,使用范围相对较广,由晋国分裂出来的韩国、赵国、魏国,都使用晋系文字。另外,像中山,西周,东周之类的距离晋国比较近的国家,也使用晋系文字。晋系文字的特点是结构修长,笔画细劲。  楚系文字,主要通行于楚国和吴国、越国、徐国等南方国家。楚系文字的特点是字体颀长,有特殊的形体和字体。  秦系文字,适用范围主要就是秦国。秦系文字比起其他文字来说,更多地继承了原有的西周文字的风格,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来慢慢发展出规整和潦草两个类型。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文字类型,主要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有关。  西周时期,各国文字其实相对统一。因为各大诸侯国都是由西周天子分封的,自然也就延续了西周的文字。西周的文字,也是由商朝乃至更早期的甲骨文演变而来。因为西周时期没有纸,我们后来考古发现的西周文字,基本都是刻在青铜器上面的,所以后世往往称之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和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且转折处较多。而金文则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基本都属于籀篆体。春秋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其实还不是很大。不过,到了战国时期之后,文字就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长期战争,各个诸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所以,各个国家的文字,在书写风格以及形体结构上,也开始出现种种不同。  另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铸刻和写文字的材料的范围也有所扩大。除了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外,还有陶文字,简牍文字,货币文字,石器文字,玺印文字,兵器文字,缯帛文字等文字大量出现。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文字存在的不同的差异,严重妨碍了各地的文化交流。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不同的地方呈上来的文书,所用文字极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始皇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堪称千古一帝。但在学外语方面,秦始皇似乎并不是太擅长。而且,多种文字并行,似乎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所以,秦始皇便直接下令,统一六国文字。  秦始皇的这道命令下达之后,大臣们以战国时期的秦国所用的大篆为基础,并且吸取了齐系文字的优点,创造出了一种形体圆整和笔画简略的新文字,这种文字也被称为小篆和秦篆。  自此之后,小篆就成了秦朝官方的规范文字,同时其他文字也全部被废除。  小篆出现后,各地通行同一种文字,自然方便了许多。不过,小篆这种文字,书写并不是很方便,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程邈的人出现了。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吏,因为犯了事被关押进监狱。程邈在服刑期间,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打发一下时间,说不定还能减刑。于是程邈便开始研究当时的文字,最后总结出了一套更加简便实用的字体。  这套字体,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隶书。  当时字体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他所做的事情在被秦始皇知道以后,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也因此将他从狱中释放。不光将他释放,还在后来将他升为了御史,命他制定出新字体,而他所制定出的新字体就是隶书。  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汉字的传统和书写方式,也就此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总结出这套字体之后,程邈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不但将他赦免,还升他做了御史。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文字的统一,使得历经几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统一起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0
孙权熬死了刘备曹操,为何却没能统一三国?-趣历史网

孙权熬死了刘备曹操,为何却没能统一三国?-趣历史网

  现下说到三国归晋,大家都调侃是司马懿这个老不死的,熬死了同期所有对手,笑到最后。其实不然,还有个孙权,他竟然比司马懿还晚死一年。  那为什么,统一三国的不是孙权呢?孙权也算是个牛人,曹操曾带着歧义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仲谋是孙权的字,意思是生下的儿子得像孙权。只是不知道,曹操的这个‘像’,是指智慧上的像,还是面貌上的像?若是智慧则很好解释,若是面貌,那代表人妻曹看上了孙权的孕妻啊!  孙权活得久,这是事实。但他活得久的方式,却比较难以启齿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皆尚武,尚武是好事,不然打不下东吴的这片江山。  可将军百战死,孙坚孙策意气风发,却双双遭到暗杀,给孙权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因此孙权执掌东吴后,处处小心翼翼。  当老大,为自己安全考虑,无可厚非。不过乱世里,老大必须学会刷存在感,并拉下面子笼络人才,比如曹操赤脚迎许攸、刘备三顾茅庐等等。孙权却鲜有这样的事迹。因为东吴家业,是他的父兄一手创造,留下来的武将谋士集团,足够他挥霍一阵子。  孙权深居简出,放权大将,使得他身为老大的影响力,严重不足。来看看两个例子。  一是曹操南下,陈军赤壁。按理来说这应该相当于国战,孙权再怎么样,也得坐镇军中不是?可他倒好,一手交给周瑜去操盘。  二是刘备举兵七十万,摆阵夷陵。这又是国战,孙权你露个面总行吧?不行!交由陆逊全权负责足矣。  孙权的此等做法,太托大了,跟历史上的一个牛人很相似——秦始皇。秦始皇当年坐在咸阳宫,放手王翦王贲父子、李信等人带兵统一六国。  但孙权,能跟秦始皇相提并论吗?而且还有一点,东吴的地理位置,在三国里是垫底的。曹操握关中,坐拥华北;刘备占蜀中,易守难攻。曹魏蜀汉皆是一等一的粮仓,恢复能力强。赤壁之败后,曹操依旧是三国老大;夷陵大败后,蜀汉不出几年,照样能挥师北伐。  要是孙权输一次,恐怕直接倾家荡产!  最后,是立嗣环节,表明了孙权,缺少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  孙权的立太子之路,异常坎坷。最先的太子孙登早夭,就出现了孙和孙霸的二宫之争,尽管孙权决定再立孙和为太子,但他又偏爱孙霸,给予了孙霸几乎同等地位,这样你让大臣们怎么站队?  更搞不懂的是,孙权临死前又一次改变主意,废掉太子孙和,赐死孙霸,重新立孙亮为太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9
北魏雄踞北方一百余年,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趣历史网

北魏雄踞北方一百余年,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趣历史网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魏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北魏是由游牧民族建立,不擅长江南水战,到了南方战斗力锐减。二是因为北魏的统治者拓跋氏,出身游牧民族,在南方的汉人眼里,并非正统,所以遇到的抵抗比较严重。三是因为北魏前期强大的时候,南朝也很强大,后期南朝稍微衰弱一些之后,北魏自己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  要想弄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北魏的历史说起。  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族,本是游牧民族,分成了很多个部落。而其中的拓跋部落,生活在今天的黑龙江地区。东汉后期,因为汉朝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终于打垮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匈奴,所以漠北草原上出现了真空,于是拓跋部落便开始西迁,进入更加肥沃的漠北草原上生活。  此后,在整个三国时代,因为中原内部战争频繁,对于北方的控制力开始逐渐被削弱。在这个时期,包括鲜卑拓跋部落在内的众多游牧民族,开始陆续南迁,逐渐逼近中原王朝的边境,甚至干脆被曹魏迁入内地生活。  再之后,三国时代结束,晋朝一统天下。晋朝统一天下后,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西晋皇族的这场内斗当中,很多原本驻守在北方边境上的司马家王爷们,为了争夺权力,纷纷带兵南下,这就使得北方边境的防务逐渐空虚。许多内迁的游牧民族,趁势而起,开始组建自己的政权。最终,北方群雄并起,西晋灭亡,残存的西晋皇族,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朝廷,史称东晋。  历史由此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就在这个时期,拓跋家的一位先祖,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并州刺史刘昆,立下了大劳,被即将灭亡的西晋朝廷,封为代公。两年之后,西晋灭亡,拓跋家建立的代国,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不过,这个拓跋家建立的代国,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因为几十年之后,北方一个名叫前秦的政权,率先崛起,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在前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拓跋家建立的代国也被灭了。不过,拓跋部落却幸存了下来,选择依附于前秦。  正是因为拓跋家当时投靠前秦的这个选择,给拓跋氏保留下来一部分火种,才使得后来拓跋家有了再次复兴的机会。  不久之后,这个机会来了。  前秦统一北方之后,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东晋。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南下进攻东晋,彻底统一天下。然而可惜的是,最后双方一场大战之后,原本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前秦,却反倒被东晋朝廷以弱胜强,一战击败。  这场大战,就是历史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因为前秦一战打光了大半精锐,再难压制那些原本依附前秦的部落。所以,没过多久之后,原本依附前秦的那些部落,纷纷反叛,北方再次彻底分裂。拓跋氏也和其他部落一样,纷纷脱离了前秦的控制,自立一国。  这一次,拓跋氏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领导者,拓跋珪。  十年之前,拓跋氏建立的代国覆灭,身为宗室的拓跋珪,领略了国家灭亡的心酸苦楚。十年之后,当前秦骤然衰落的时候,拓跋珪召集昔年拓跋氏的旧部,斩杀了前秦派来统治他们的人,重新自立为一国。  这一年,拓跋珪年仅16岁。  此时的拓跋珪,虽然年幼,却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智慧和勇气。在接下来的北方混战当中,拓跋珪一边对内进行改革,励精图治,将原本处在奴隶制体系下的国家,逐步引导走向封建体制。然后拓跋珪又开始连续率军对外征战,先后击败了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部落,然后和后燕后秦并称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拓跋珪的奋斗,奠定了北魏的基础。而且,拓跋珪上位后,因为自称为魏王,所以后来的北魏国号,也就由此而来。  不过,拓跋珪早年虽然英勇,但随着北魏逐渐强大起来,拓跋珪却开始固步自封,渐渐沉迷于酒色,滥杀无辜,最后被自己的次子所杀。拓跋珪死后,其长子拓跋嗣带兵入宫,干掉了自己的弟弟,然后顺利登基。  拓跋嗣登基后,倒也算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对内改革内政,任用贤明,对外则持续扩张,继续扩大北魏的地盘。拓跋嗣在位期间,承上启下,北魏开始逐渐成为北方的霸主。  就在拓跋嗣在位的这段时间里,南方也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变故。  东晋灭亡,大将刘裕篡位,建立了刘宋政权。  历史由此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在历史上,刘裕也是一位战力彪悍的开国君主,战功显赫。刘裕登基之后,曾一度想过率军北伐,统一天下。然而,就在刘裕刚刚登基两年之后,刘裕便因病去世了。  刘裕的死,让刚刚建立的刘宋政权,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就在刘裕去世后不久,北魏的第二位皇帝拓跋嗣,也病死了。拓跋嗣去世后,其子拓跋焘继承帝位,成了北魏的第三位皇帝。  和之前两位北魏皇帝一样,拓跋焘上位的时候,同样十分年幼,仅仅只有十六岁而已。然而,拓跋焘在能力方面,同样不输他的父亲和爷爷。拓跋焘登基后,在北魏原有的基础上,继续率军征战天下。十六年之后,拓跋焘终于扫平了整个北方。  此时,天下便只剩下两大巨头:北魏和刘宋。  既然只剩下了两大巨头,双方自然要分出个胜负。首先出手的,是南方的刘宋政权。刘裕去世后,其长子刘义符即位,然后刘义符却是个荒淫无度之人,最后被大臣们废黜,然后拥立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和他的哥哥不同,才能极强。刘义隆即位后,对内剪除权臣,很快掌握了大权。然后,刘义隆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北魏,希望能够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统一北方,甚至达成中国古代军事至高成就,封狼居胥。  然而,刘义隆的这场北伐,虽然初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最终却被拓跋焘打败,甚至丢掉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盘,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  刘义隆的年号为元嘉,后世辛弃疾的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的便是这段历史。  一场大战之后,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谁也奈何不了谁,只能继续保持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就在双方休战后不久。刘义隆和拓跋焘两人,同时因为自身的原因被刺杀,而且两人被刺杀的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年。  刘义隆和拓跋焘的死,让北魏和刘宋政权,各自陷入了内乱。为了解决内部矛盾,两家只能暂时休战,将统一的事情暂时搁置了下来。  此后的十多年里,刘宋和北魏双方,暂时保持了互不侵犯的状态。而北魏这边,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换了三位皇帝。而且这三位皇帝,没有任何一个能活得过三十岁。如此一来,北魏的朝政混乱程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直到十多年之后,皇位传到了拓跋宏手上。  拓跋宏五岁即位,而且寿命同样不长,仅仅只活了三十三岁。但是,拓跋宏在位期间,却对北魏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革。拓跋宏在位时发现,北魏之所以之前南征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在南方汉人的心中,拓跋家出身游牧民族,并非正统,所以不接受他们的统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跋宏决定,开始进行汉化改革。将原本北魏的鲜卑制度进行改良,推动北方人民通婚,将北魏由原本的游牧文明,逐渐变成了一个中原王朝。为了更好地进行汉化,拓跋宏甚至还主动给皇族改了姓氏,由原本的拓跋姓改为元姓。  所以,从拓跋宏开始,此后的北魏皇帝,其实就不再姓拓跋,而改姓为元。  拓跋宏在位期间,南方再次出现剧变,原本强大的刘宋政权,大权旁落,被权臣萧道成篡位。萧道成篡位后,建立了萧齐政权,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可惜南方发生剧变的时候,拓跋宏还不到十岁,自然无法带兵南征。等到拓跋宏有能力领兵之后,南方的萧齐政权已经稳定了下来。这也使得后来拓跋宏虽然率兵南征,但最后却无功而返。而且,在这次南征过程中,拓跋宏又身染重病,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拓跋宏去世后,北魏依然很强大,依然具备南下征伐的能力。但是,随着北魏开国日久,北魏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在国家管理制度上,其实先天就要比正统中原王朝要弱。这主要是因为,中原王朝已经习惯了农耕文明的模式,主导的国家管理制度,也更符合农耕文明的特点。所以,北魏政权的管理模式,哪怕经历了拓跋宏的改革,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随着北魏开国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问题,也开始逐渐爆发出来。  比如中下层官员的贪污暴虐,比如国家机器的整体运作,比如历代封建王朝都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当这些问题逐渐爆发出来以后,底层百姓开始活得越来越难,所以便只能走向起义的道路。  于此同时,北魏高层也开始出现权臣擅权、外戚干政等诸多问题。拓跋宏去世以后,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北魏先后换了八位皇帝。如此频繁地换皇帝,再加上内部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北魏自然就再没有余力去进攻南方了。  另外,就在拓跋宏去世几年之后,南方也再次剧变。萧齐政权的宗室萧衍,成功篡权。至此,萧齐政权结束,萧梁政权开始,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不过,萧衍虽然是萧梁政权的开创者,但本人却是一个奇葩。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曾多次把自己卖入佛门,根本无心北伐。最后,南梁内部,也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北魏混乱的这三十多年里,南方也没有大规模的进攻北伐,给了北魏一定的喘息之机。  而北伐这边,随着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北魏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上的控制,也开始逐渐失效。东汉末年的剧本,开始再一次上演了。  为了平定农民起义,北魏朝廷不得不给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名叫尔朱荣的人,凭借着镇压农民起义,逐渐拥有了雄厚的军事实力。  此后,尔朱荣开始将目光投向京城。当时恰逢京城内发生内乱,太后把持朝政,小皇帝只能做一个傀儡。眼见太后把持朝政,小皇帝年龄大了之后,自然想要夺权。太后为了继续掌权,干脆直接把小皇帝给毒死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尔朱荣打着替小皇帝报仇的旗号,率兵杀向京城,同时拥立皇室成员元子攸为帝。最后,尔朱荣成功攻破京城,拥立元子攸顺利即位,成了北魏的头号大权臣。  此后,尔朱荣开始率领军队,平定各地的叛乱。手里有元子攸这张牌,尔朱荣一路大胜。然而,随着尔朱荣势力越来越大,元子攸开始越发忌惮尔朱荣。而且,此时的元子攸,已经被尔朱荣彻底架空,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为了拿回皇权,元子攸趁尔朱荣入宫之际,派人干掉了尔朱荣。然而,在尔朱荣死后,尔朱荣的旧部则打着替尔朱荣报仇的名义,将元子攸杀害了。  至此,北魏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国家,但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元子攸死后,各地群雄纷纷自立,开始进攻尔朱荣的余部,扩大自己的势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州刺史高欢率先崛起,率兵攻入洛阳,清理掉残余的尔朱氏余部,拥立元修为帝。然而元修上位之后,仍是要处处受高欢的制约,虽然有一部分实权,但仍然与傀儡无异。  面对这样的局面,元修也曾想过要像之前的元子攸那样,刺杀高欢,但却始终没有机会。而在高欢的步步紧逼之下,元修想到了另外一条路。  这条路,就是逃跑。  元修决定,从洛阳逃往关中的长安,去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在元修的精心策划下,这场逃跑竟然还真的成功了。最终,元修逃入了关中。  但元修怎么都没想到,他所寄予厚望的宇文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  随着元修西逃,高欢怒不可遏,于是便又拥立的元家宗室元善见为帝。而关中那边,随着元修彻底进入关中,宇文泰也露出了自己的獠牙。最后,直接干掉了元修,尊元宝炬为帝。  至此,北魏彻底分裂,双方都坚称自己领导的魏国,才是正统的魏国。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双方争战不休,但谁也没能奈何对方。原本两强争霸的天下,变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而在后世史书上,高欢主导的那个魏国,被称之为东魏;而宇文泰主导的那个魏国,被称之为西魏。  就在北魏分裂的这段时间里,南方也再次动荡。萧梁政权被大将陈霸先篡权,萧梁灭亡,南陈政权建立,也就是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  再之后,随着宇文泰和高欢相继去世,他们的后人各自篡取了政权。宇文家的后人,建立了北周政权。而高家的后人,则建立了北齐政权。再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以后,北周灭了北齐。然后北周皇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导致外戚杨坚上位。最后,杨坚篡权,建立了隋朝。隋朝开国之后,杨坚派大军南下,灭掉了南陈,彻底统一了天下。  纵观北魏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北魏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其实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魏是由游牧民族建立,不善水战。所以,在北魏初期的那几次南征当中,基本上打到长江流域,便已经到了极限。想要打过长江,需要强大的水军,这显然是北魏政权所不具备的。反之也是一样,南方的政权因为缺乏强大的骑兵,在陆战上很难击败北魏,所以南北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第二,拓跋家出身游牧民族,不被当时的南方汉人视作正统。所谓,当北魏南下进攻的时候,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第三,随着拓跋宏去世,北魏开始进入衰退期。此后的南朝,虽然也开始逐渐衰落,但北魏内部的环境,已经不足以支撑北魏再次南征统一天下。北魏后期,农民起义频发,高层外戚把持朝政,皇帝短命,朝政混乱。到了这个时候,南北朝双方内部,都存在巨大的内政问题。大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国内的内政问题。至于统一天下这件事,自然也就没人再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8
东汉末年最后是三分天下 最后为什么是晋朝统一天下-趣历史网

东汉末年最后是三分天下 最后为什么是晋朝统一天下-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魏蜀吴为什么没有一家能统一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群雄割据,尔虞我诈,最终只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立国,此后竟无一家一统天下,论三国后期人物英雄,远比不上三国初期的英雄人物,为何最后三国依次灭亡,反而让晋朝统一了天下?  魏国,曹操创立,但至死未称帝,其儿子曹丕称帝。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以其家族势力和个人超凡的智慧打下了全中国三分之二的江山。  文臣武将也是最多的,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已极少的兵力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袁绍。官渡之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中国北方,为以后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政治优势,几乎统一天下已成定局。但随后发生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以及其优势的兵力渡过长江,去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决战。可是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完败而告终,从此曹操止步于长江,子孙后代也未能踏过长江半步。  虽然曹操是三国里最强大的,但是北方也有强大的外族敌人,对我中原虎视眈眈。而且赤壁之败后,兵力大减。再加上汉朝廷虽名存实亡,但还是有许多人是为了振兴大汉才追随曹操的。这真是内忧外患,所以,曹魏不是不想统一天下,而是自己根基未稳。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后代再无像曹操一样,有雄才大略之主。  蜀国,一个28岁还在卖草鞋的男人创立。刘备的创业过程那是真的历尽千辛万苦,犹如丧家之犬。成为徐州之主,可是没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地盘。好不容易借到了荆州,却又被孙权打了回去。最后只有益州西南之地,得以立国。  刘备这个人,大半辈子都是在颠沛流离。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刘备自从成为人上人以后,那是昏招频出,倚老卖老。全然不是创业时的刘备,在夷陵之战败了以后,动摇了国本,如果不是诸葛亮死撑,蜀国绝不可能坚持那么久。  绝大多数人,一旦稍微有些成功,就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好像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天天嚷嚷着复兴汉室,结果只会败得更惨,刘备就是这种人。他把益州人民弄得的民不聊生,天府之国被他压榨的人民连饭都吃不上了。所以刘备是根本不可能统一三国的。  吴国,孙权创立。孙权在三个国家里可谓是最舒服的,吴国的家业是他的哥哥孙策一手打下的。孙策26岁时去世,孙策不死,便无三国。孙权继承了孙家的基业,孙权此人趋于保守,占有江东之地。只要没人来打我,我绝不主动去攻打别人,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  孙权晚年昏庸无比,使得江东之地人心惶惶。而且后世子孙堪比董卓之辈,嗜杀成性,不管人民死活,最终灭国而亡,下场非常凄惨。所以吴国是三国之中最无大志的一个国家,也没有能力统一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5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为何没能统一天下呢?-趣历史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为何没能统一天下呢?-趣历史网

  曹操,一世之雄,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征讨四方,灭袁绍,吕布,刘表,韩遂等,可以说一手之力挽汉朝大厦将倾之势,使汉朝国祚延长几十年。曹操曾说过,如果不是自己那不知道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可是为什么最终没能统一天下呢?  一.志量不足  初平五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谦,双方相持不下,谁知道老家兖州被吕布一锅端了。当时只有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形势危急,军粮耗尽。面对危局曹操想投靠袁绍,甚至准备把家眷迁到邺当人质,幸好被程昱劝住,不然统一北方的肯定是袁绍了。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把吕布围困在下邳。吕布坚守不出,久攻不破,眼见粮草将尽,曹操准备退兵。幸好被荀攸郭嘉死死拦住了,最终用水灌下邳灭了吕布。如果曹操退兵,吕布这搅屎棍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年,到时候跟袁绍里应外合,官渡一战的走向就难说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势大咄咄逼人,曹操与荀彧商量准备撤兵回许都,被荀彧劝下,这才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一统天下的志量不足,他面临危机,面对强敌所表现出的畏惧,彷徨,游移的情绪,令人分辨不出,他究竟是想做一方霸主,还是想统一华夏。  二.军阀思维  曹操在争夺徐州过程中,进行了屠城,大失民心,造成日后徐州反复易手。在官渡之前,曹操在徐州一地耗费太多精力。最关键的是他因此错失了徐州的糜氏,以及琅琊诸葛氏,反而成全了刘备,这两家最终也成为蜀汉最重要的班底。曹操屠徐州的行为,根本就是军阀思想在作怪,并没有一统天下,待天下百姓如一的胸襟和思想。  曹操并不信任手下将领,最信任的将领都是自己族内兄弟,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等。而徐晃,于禁、乐进等名将在曹操时期都只是为将而,并没有作为主帅出征。  在合肥之战时,当时乐进,张辽,李典都在合肥。曹操远在汉中征张鲁,但他千里派人进行战术安排,派张辽,李典出战而乐进守城,可是张辽李典根本就不和睦。从这看出,曹操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是极度不信任的,甚至还遥控指挥有几分蒋公的味道。曹操还是把军队当作自己的私产,毕竟对于军阀来说军队就是命根子。  三.战略错误  攻打江东应该是曹操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当时曹操占了荆州,贾诩就劝导不必要现在征讨孙权,应安抚百姓为主,静待时机。此时江东可以说已经一派混乱,曹操占据的荆州和合肥,江东也无地理优势被人掐头去尾,扼住咽喉。而且内部主和派意见很大,曹操只要静待时机说不定江东内乱传檄而定。但是曹操不听非要一战而定江东,最终赤壁之战大败而归。  虽然输了赤壁,但是曹操还有机会就是征讨汉中的时候。当时张鲁投降了曹操,西川门户洞开,而刘备并没有在蜀地站稳脚跟,只要曹操此时入蜀,不是没有打败刘备的可能。只要占了蜀地,那么平定江东孙权是迟早的事情。  李世民曾评价曹操道: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归根到底还是曹操自身能力不足,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3
刘裕是如何建立南朝宋的?他如果多活几年也许能实现统一-趣历史网

刘裕是如何建立南朝宋的?他如果多活几年也许能实现统一-趣历史网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363年,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一户非常贫寒的人家内,出生了一个小男孩。  说起来,这户人家虽然很穷,但家世却很显赫。这家人的祖上名叫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在汉朝的时候,这家人祖上也是很显赫的。可惜汉朝灭亡之后,天下先后经历了混乱的三国时代,以及接下来的西晋和东晋十六国,这家人就彻底衰败了。  而且,西晋灭亡之后,很多北地士族衣冠南渡,这家人也是如此。在南逃的过程当中,他们家基本上没带什么钱财。所以到了南方之后,家里就彻底穷了。  在这个小男孩出生的这一天,他的母亲因为生产的时候家里太穷,生产环境太差,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而小男孩出生之后,他的父亲则是因为请不起乳母,一度想过要放弃他。后来多亏了邻居家有个大婶,恰好在哺乳期,把小男孩带在自己身边抚养,这才让小男孩活了下来。  因为小男孩家里太穷,按照当时的习惯,他的父亲就给他起了一个不太好听的小名,叫做‘寄奴’。当然,后世更熟悉的,还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刘裕。  刘裕出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是单纯觉得,他只是一个苦孩子而已。但却没有人能预料到,小男孩出生的这一天,将会是一个朝代的开始。  这个朝代,叫做刘宋王朝。  刘宋王朝的故事,就是从刘裕的出生开始的。  刘裕出生的时候,正是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当时东晋这边,世家大族林立,几个大世家几乎架空了皇帝。东晋名义上虽然是由司马家统治,但实际上却是有下面的各大世家自治。而且就在刘裕出生的时候,当时的东晋中央,正在被大权臣桓温控制,皇帝彻底被架空。  与此同时,在中原北方,前秦、前燕、代、前凉等几个政权,各自割据一方。不过,刘裕出生的时候,前秦已经传到了苻坚的手上,并且开始逐渐崛起。  在刘裕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北方的前秦开始不断壮大,继而统一了整个北方。在刘裕20岁那年,苻坚指挥前秦大军,挥师南下,号称投鞭断流,打算一战灭了整个东晋。但结果。倾国南下的前秦,最终却被东晋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结束后,苻坚逃回北方,两年后被部下反叛所杀。同时,随着淝水之战战败,前秦彻底崩溃。整个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  至于东晋这边,打赢了淝水之战以后,司马家的皇帝难得硬气了一次,皇帝司马曜掌握了不少实权,成了整个东晋历史上最有实权的一个皇帝。但结果,就在司马曜刚刚打算收拢权力的时候,却因为酒后失言,被自己的一个宠妃用被子给闷死了,死得极其窝囊。  司马曜死后,东晋皇帝再次被架空,再次变成了那种世家大族自治的局面。  以上这些,就是刘裕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经历的完整历史。但遗憾的是,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刘裕连个次要人物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个背景板。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苻坚打淝水之战的时候,刘裕可能正忙着在家乡的牌桌上赌钱。  出身底层的刘裕,早年的经历其实并不是什么励志故事。因为家境贫寒,刘裕早年没读过多少书,稍微长大一些之后,便不得不靠着编草鞋养活自己。刘裕早年的故事,和三国时代的那位刘皇叔很像。都是出身贫苦,都是以编草鞋为生的。但不同的是,刘裕多了一个兴趣爱好,那就是赌博。  据说刘据青年时代,特别喜欢一种赌博,而且是赌一种棋类游戏。这种棋类游戏,据说有点像现代的飞行棋。刘裕特别喜欢赌棋,而且经常赌得倾家荡产。除此之外,据说刘裕的个人武力值很强,所以年轻的时候,经常打架斗殴,成了家乡一霸。  不过,刘裕早年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后来好歹还是娶了媳妇。这主要得归功于他爹,因为他爹后来倒是很上进,当上了东晋的郡功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刘裕虽然不务正业,但还是娶了他爹同事的女儿,名叫臧爱亲,俩人还生了个女儿,叫刘兴弟。  对于刘裕本人来说,结婚生孩子这件事,当然是一件喜事。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刘裕当时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未来将会直接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  后世很多历史上学家曾经笑谈,如果当时刘裕生的是个男孩,那后来或许就没有南北朝了,刘宋政权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  就这样,在荒废了二十多年以后,随着刘裕成家生子,刘裕似乎开始觉醒了,终于决定去外边闯一闯,干一番事业。后来,刘裕直接投身军伍,成了北府军内部一个将军身边的司马。  刘宋政权的历史,其实就是从刘裕参军这一刻开始的。  进入军队之后的刘裕,仿佛一下子就开窍了,直接打通了任督二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当时恰好东晋已经到了王朝末期,因为世家大族林立,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东晋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接下来,刘裕便率领东晋军队,镇压农民军。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当中,刘裕身先士卒,每战必亲临战场,而且杀得比谁都狠。就这样,短短三年时间里,刘裕转战江南,硬是把农民军打得走投无路。就连农民军的首领孙恩,都被逼得跳海自尽了。  因为有着平定农民军的功劳,刘裕迅速升迁,逐渐成了东晋内部的实权派将领。恰在此时,东晋中央因为镇压农民军,损失惨重,这就让地方上的那些世家大族看到了机会。地方军阀桓玄,直接率兵入京,控制了京城,后来更是直接逼迫司马家禅位,自己做了皇帝,后世史称桓玄之乱。  桓玄掌权之后,刘裕见到桓玄势大,所以就暂时臣服于桓玄。而接下来,因为当时东晋的农民起义还没有被彻底平定,所以桓玄就只能派刘裕再次出击,去平定农民军。在平定农民军的过程当中,刘裕不断联系自己的老战友们,准备寻找机会起兵,反抗桓玄。  公元404年2月,也就是桓玄刚刚称帝两个多月以后,刘裕在京口地区起兵。令人意外的是,刘裕刚刚起兵,便得到了四方相应。不光很多刘裕的老战友起兵响应,就连很多世家大族,也纷纷开始响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很复杂。主要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南方士族来说,他们更希望司马家在位,因为这样对他们分裂自治有帮助。而桓玄做皇帝,对他们自身的利益是不利的,所以他们才会起兵帮刘裕。  总之,最终刘裕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口气打回了建康,消灭了桓玄领导的势力,并且迎回了之前被桓玄废黜的晋安帝。如此一来,刘裕自然就成了东晋内部最大的权臣。  客观来说,刚刚掌权的刘裕,或许还只是想着做一代贤臣,辅佐东晋王朝称霸崛起。所以接下来,刘裕掌权之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压制地方世家,清理桓玄一族的余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整个东晋政权,瞬间肃然一清。以往那种中央被架空,地方世家大族自治的局面,终于被扼制住了。  此后,刘裕又开始率军北伐。在东晋的历史上,从东晋开国,一直到东晋灭亡,东晋其实进行过很多次北伐。比如祖逖、庾亮、桓温等人,都曾经主导过北伐行动。但结果,他们的北伐,全都因为东晋内部的各大世家掣肘,最后失败了。  唯有刘裕这次不用,因为在北伐之前,刘裕已经大力压制过东晋内部的世家。而且刘裕出身底层,没有家族的拖累,受到其他世家的掣肘更小。  如此一来,刘裕的北伐,自然是最有效果的一次。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刘裕灭南燕,占领江淮地区;镇压农民军余部,攻取岭南地区;平刘毅,彻底控制了刘毅手中的荆州地区;西征巴蜀,灭亡谯蜀政权,直接把整个蜀地都收入囊中。  总之,经过八年的努力之后,刘裕彻底统一了南方。在整个东晋历史上,就数东晋即将灭亡之前,地盘最大,这无疑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  而统一南方之后,刘裕又开始挥师攻入关中,直接灭了后秦。公元417年,刘裕已经控制了关中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并且占领了潼关。而且同时还控制了关中区域的重要通道潼关,并且在潼关以东,拿下了洛阳地区。  此时的东晋,距离真正统一中原,其实已经很近了。一旦占领了整个关中,东晋便彻底在北方扎下了根。接下来只要不断找机会,趁着北方那些割据政权,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攻,就可以彻底统一北方了。而且,当时北方并不是由一个政权统一,而是由好几个政权统治。这种情况下,只要再给刘裕几年时间,刘裕统一中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在不断征战的过程当中,刘裕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真正对他北伐形成最大阻碍的,其实并不是北方的那些割据政权,而是东晋内部的那些世家大族。东晋因为历史上的那些特殊原因,导致东晋从开国的那天开始,就出现了司马家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  而对于这些南方的大世家来说,刘裕北伐成功,这其实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局面。因为一旦刘裕北伐成功,刘裕就会在东晋政权内部,彻底一家独大,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不管是之前祖逖、桓温等人北伐,还是刘裕进行北伐,这些世家大族其实暗地里都在使绊子。  除此之外,东晋的司马家皇族,也让刘裕非常心寒。司马家虽然是皇族,但对东晋的控制却非常有限,而且腐败无能。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当中,改变着刘裕。如果说,当年在京口起义的时候,刘裕还有着一腔报国热血,想要做一个纯臣。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刘裕早已经有了改朝换代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只要东晋还在,那些世家大族还在掣肘自己,自己就很难真正让国家强大起来。而且,膨胀的权力欲望,也让刘裕对皇位无比向往。  原本按照刘裕的计划,他想先成功北伐,统一中原之后,再篡取司马家的皇位。但是,刘穆之的去世,却彻底打断了他的计划。  对于刘裕来说,刘穆之是他的左膀右臂。每次刘裕率兵北伐的时候,都是刘穆之帮他坐镇京城,居中调度,并且监视那些世家大族,以防他们从背后掣肘刘裕。但刘穆之死后,刘裕却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替代刘穆之的位置,继续帮他盯着后方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如果刘穆之不行,那为什么刘裕不让自己的儿子负责呢?刘裕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坐镇中枢,然后自己带兵继续北伐。  真实的原因在于,当时刘裕的儿子,年龄太小了。  刘裕未发迹的时候,虽然有一个原配妻子臧爱亲。但是臧爱亲只是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并没有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虽然现代讲究男女平等,但是在刘裕那个时代,儿子和女儿,差别真的挺大的。有了这个女儿之后,刘裕就开始投身军伍,此后的十多年里,刘裕一直忙着各种斗争,也没时间回家和媳妇生孩子。  所以,刘裕生下第一个儿子刘义符,那已经是他攻取岭南的时候了。等到刘穆之去世的时候,年龄最大的刘义符,此时也才只有13岁而已,根本就无法承担坐镇后方的任务。  于是,在刘穆之死后,刘裕被迫撤兵。同时,因为关中地区尚未被彻底平定,刘裕便留下了自己的二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但问题是,刘义真当时只有12岁。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算他爹给他留下了一大堆猛将,他又怎么可能独自守住整个长安呢?  所以,就在刘裕撤兵之后不久,留守长安的官员,便发生了内讧,北方的赫连勃勃趁势南下,长安得而复失,关中地区也就此脱离了刘裕的控制。  这对刘裕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此后的刘宋政权,再想攻入关中,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与此同时,回到南方的刘裕,开始抓紧时间准备篡权。此时的刘裕,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东晋。就算是那些世家大族,也不可能阻止刘裕篡位了。  所以接下来,公元418年,刘裕担任相国,并且加赐九锡。同时,刘裕废晋安帝,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皇帝,这就是晋恭帝。  又过了一年之后,随着篡位的流程逐渐结束,刘裕正式逼迫司马德文禅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就这样,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就此开国了。  但是说实话,刘裕建立刘宋政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开启一个南北朝,而是真的想要彻底统一中原。以当时的刘宋政权来说,确实也完全有能力,彻底统一天下。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刘裕篡位之后,仅仅只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刘裕就去世了。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刘裕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所以抓紧时间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为了防止自己去世之后,那些世家大族再为司马家复国,刘裕直接下令,在整个刘宋政权内部,对司马家斩尽杀绝。这其实也不能怪刘裕,毕竟当年桓玄篡位的时候,刘裕就曾经利用过这一点,最终干翻了桓玄。  此外,刘裕还大幅限制那些世家大族的权力,直接剥夺了他们豢养私军的资格,所有军权收归中央。并且大力裁撤荆州地区的官员编制,强化中央集权。  如此一来,刘家虽然是出身底层,没什么家族力量支持,但总算也能控制住局面,不会被那些世家大族彻底架空了。  其次,刘裕又整顿户籍,严禁那些世家大族藏匿人口。这个改变,更是从经济上打击了那些世家,进一步限制了南方大族的权力。  另外,刘裕还降低税赋,营造出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让刘宋政权迅速恢复国力。  等到做完了这些之后,刘裕对于南方的控制,已经更上一层楼,不用担心那些世家大族再造反了。所以,两年多以后,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再次北伐,去打一下北方正在逐步崛起的北魏。  但可惜的是,还没等刘裕出发,刘裕就病重了。  此后,刘裕不得不抓紧时间,布置死后的事情。在他的布置下,老大刘义符被扶上位。但同时,因为刘义符年龄比较小,直接也没接受过什么帝王培训。所以刘裕不得不让徐羡之、傅亮、谢晦以及檀道济这四个人,在他死后辅政。  做完了这些之后,公元422年五月,刘裕终于病逝,彻底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刘裕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1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趣历史网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趣历史网

  对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是否还能攻破山海关,继而统一中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清朝的建立来说,多尔衮绝对功不可没。而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满清照样有机会入关,只不过过程会坎坷很多。  多尔衮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十四岁就被封为贝勒,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如果多尔衮比皇太极年长一些,或许最后继位的人就是多尔衮了。  而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也曾经有实力继承皇位。只不过当时多尔衮害怕和豪格争夺皇位,导致清朝严重内耗,所以最终让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承了皇位。要知道,多尔衮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因为他过人的文韬武略,被皇太极封为和硕亲王,手握重兵。而且多尔衮手下的军队,还是当时大清王朝的主力军。  就是这样的多尔衮,对清朝的建立过程来说,绝对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要问,没有多尔衮的话,清朝还能不能顺利入关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是因为清朝太强,而是因为明朝内部矛盾太多了。  当时的明朝内部,重要职位的大臣不作为,贪污腐败比比皆是。当一个朝廷从内部开始慢慢瓦解,除非“救世主”出现,不然就是气数将近,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早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期,由于明朝政府的腐败,民间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农民起义。到了明朝末年,势力最大的当属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后来李自成更是整合了所有的起义军,一举拿下了明朝的京城,崇祯皇帝也因为京城被攻破,最终上吊自杀。  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当时清朝这边在位的皇太极,还没等统一天下的心愿达成,就突然脑溢血,猝死在了宫内。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多尔衮是完全有实力干掉豪格继承王位的。  但是,当时的很多大臣和满清贵族,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乱,知道先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下清朝江山的不易,所以大家都是抱着能不打就不打的态度,都想坐下来,好好商讨一下继承大统的这件事。  多尔衮自然也知道,自己手握小半个国家的兵权,击败豪格自己上位没问题。但在这种特殊时期,造成了极大的内耗,那么清朝在关外的统治,很有可能就会瞬间土崩瓦解,清朝本身也会四分五裂。  这种结果,多尔衮也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多尔衮和豪格就各退一步,两人一致决定,谁也不当这个继承大统的人,最后年仅八岁的福临就被推了上去。福临之所以被推上了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母亲。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身份不是一般的高,孝庄太后可以说是当时蒙古那边的代表人物,完全可以代表蒙古诸部那边的意见。  所以,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也能顺利入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因为明朝的情况就摆在那里,但要是没有蒙古这个盟友,清朝恐怕就很难顺利入关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单凭清朝自身,兵力和明朝还是相差得很悬殊。所以蒙古这个至关重要的盟友,必不可少,不然也就没有后续了。所以,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在当时非常具有话语权,清廷内部基本上少有人敢惹。  而且最重要的是,据说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关系,也是不清不楚的。所以多尔衮愿意力推福临上位,这样自己就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再加上孝庄太后的关系,经过多尔衮多年的运营,又把当时的王朝推向了新的高度。就连曾经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的豪格,后来也被打入大牢,最后死得不明不白。  而多尔衮掌权之后,恰在此时,明朝内部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吴三桂主动联系清朝这边,打开了山海关,正好赶上了入主中原的最好时机。  正是因为这样复杂的历史原因,在入主中原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上,只有多尔衮能挑起这个大梁,多尔衮时刻在关注着明朝内部的风吹草动。  得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多尔衮自然知道时机已到,几乎是率领清朝全部主力,前往山海关,还带上了当时赫赫有名的“红袍大炮”。在这个节骨眼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又和李自成彻底翻脸,直接打开了山海关,要和清朝一起联手进攻李自成。  这种情况,对多尔衮来说无异于是件大好事,于是多尔衮一鼓作气,联合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前去攻打李自成。最后在山海关大战当中,李自成终于还是败给了多尔衮。此后,李自成率领麾下参与军队,退出了北京地区,而多尔衮则是顺利控制了北京。  就这样,多尔衮的政治影响力,顺利从关外移到了关内。  此后,多尔衮又指挥清朝军队,不断压迫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的生存空间,最后彻底吞并了李自成的全部地盘。而李自成被消灭之后,多尔衮又指挥清朝大军,继续南下,逐步灭掉了四川的张献忠,以及残存在南方的南明政权。到了多尔衮去世之前,清军已经基本拿下了大半个中原,并且成功渡过了长江。到了这个时候,残存的南明政权,其实已经不成气候了。  从以上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多尔衮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当中,确实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在清朝入关的那段历史当中,多尔衮才是清朝的实际指挥者,也是真正的无冕皇帝。  所以,在回顾了多尔衮攻略中原的大致过程之后,我们不妨回到问题本身。这样的多尔衮,如果他不存在的话,那清朝是否还能顺利入关呢?  首先,我们假设历史上不存在多尔衮,但就算多尔衮不存在,他麾下的那些清朝军队,依然还是存在的。如果在那段历史上没有多尔衮,那么这些清朝军队,应该顺理成章地归豪格管辖。  要知道,当时在争夺皇位的这件事上,豪格的支持者可是比多尔衮还要更多。只不过当时多尔衮手握重兵罢了。而如果历史上没有多尔衮的话,这些军队则会完全听命于豪格。  当然,仔细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豪格的性格和认知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地方不如多尔衮。但即便如此,豪格的才能,依然足够担任清朝的皇帝。而且,如果是豪格即位的话,清朝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反倒是更容易团结起来。  其次,如果多尔衮不存在的话,吴三桂和李自成还是会翻脸。因为在清朝入关之前,多尔衮的存在,对明朝这边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就算豪格掌权,明朝这边恐怕还是会发生同样的剧情。所以如果多尔衮不存在的话,那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豪格联手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当中,击败吴三桂,继而入主中原。  另外,多尔衮的军事才能,也没有达到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地步。多尔衮确实很强的,但多尔衮的军事才能,最多只是名将级别,无法在大势上做出多少改变。所以,就算没有多尔衮,甚至没有多尔衮这一系的很多猛将,清朝和南明政权的交手,最后结果恐怕还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就算多尔衮不存在,清朝还是有很大可能,最终会顺利入主中原。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多尔衮确实非常厉害,对清朝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所以如果真的没有多尔衮的话,那清朝很有可能最后依然能够顺利入关,继而统一天下。但时间方面,恐怕就要延后许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1
关羽如果不丢失荆州,蜀汉政权有可能会统一天下吗?-趣历史网

关羽如果不丢失荆州,蜀汉政权有可能会统一天下吗?-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丢失荆州对刘备来说损失有多大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关羽如果不丢失荆州,蜀汉政权说不得还真有可能就统一了!  蜀国衰落不单单是关羽丢荆州这一件事,它是由失荆州引起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先是公元219年,吴国大都督吕蒙偷袭荆州,关羽丢失了荆州的三郡,接着新近得手的上庸也叛归魏国,公元221年,刘备为关羽报仇,在夷陵惨败。这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蜀国的重大损失。  一、武将方面  五虎大将五去其四,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在这段时间相距亡故。  1、关羽丢失荆州被孙权所俘,与其子关平一起被斩首。  2、张飞因思念关羽,伤心过度,醉酒鞭打士卒,被部下范疆、张达所杀。  3、黄忠参与夷陵之战,因不服老,赌气出战,中了冷箭,因年岁太高不治身亡。  4、马超长期镇守边关,大仇不能得报,抑郁不得志,在任上病逝。  5、除了这些能攻城拔寨的三国一流武将,蜀汉还损失了大批的青壮年将领。比如荆州派系的赵累、王普,包括关羽长子关平。益州派系刘备新提拔的傅彤、张南、冯习、程畿、黄权等。  这些损失直接造成了蜀汉将领体系的青黄不接,一些年轻后备不得不直接站出来挑大梁,缺少指导性的成长。 比如关兴、张苞,诸葛亮就很少将二人拆开,像使用赵云、魏延那样,让二人独挑大梁。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缺少锻炼,但是蜀汉阵营又十分的缺少人才,不得不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当然历练一番之后,肯定是能得到重用的,可惜的是二人都英年早逝!  二、军队方面  1、关羽攻打襄阳,至少有三万的精锐部队,其他杂牌军队也不下数万。荆州被抄后路,这些军队死的死,散的散。  2、刘备复仇号称70万大军,按史实来看这个数量是有点夸张了。不过七八万的精锐应该还是有的,夷陵之败,几乎损失殆尽,至少跑回来的得打个大大的折扣。  3、夷陵之败,水军将领黄权被迫帅军投降魏国,蜀国的水师建制几乎取消。  这些损失,让后期诸葛亮北伐在兵力上显得捉襟见肘,从来没打过富裕仗,只能是寻找魏国有变时,才敢出击,而且不得不采取士兵轮换制。  三、兵源和财政收入  荆州虽然只有三个郡,但是都是有影响力的州郡,比如江陵就是荆州的大郡,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比如武陵,这个郡有不少少数民族,刘备在处理少数民族上面还是很有成效的,夷陵之战,就得到了蛮王沙摩柯的支持。  三郡的丢失,不仅丧失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还减少所辖的人口基数。  另外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蜀汉高层的决策失误,使得上庸也丢失。后来曹魏直接将上庸及周边组合了一个新城郡。这个郡财政、人口、兵源也是相当可观的。  最坏的还是直接封死了蜀汉向宛洛进攻的通道。使得后期,诸葛亮北伐只能走祁山这条运粮困难的山路。  想要实现当年的隆中对,想要荆、扬牵制曹魏,只能看盟军吴国的心情。其中一次北伐就是盟军先撤,使得诸葛亮北伐独木难支,也被迫撤退!  四、损失了战机  汉中争夺战以曹操失败告终,这场失败证明此时的蜀汉兵锋正盛。曹魏虽然强盛也不得不暂避锋芒。如果此时刘备一鼓作气继续北上的话,再依靠马超在雍凉一带的影响,其实是完全可以拿下这块“养马场”的,甚至长安都可以一鼓作气。  当然曹操也采取了措施,在汉中丢失之前,提前迁走了汉中的人口,这使刘备不得不暂时停止前进的步伐。  不过这个困难也只是短暂的,随着刘备迁部分益州百姓入汉中和安排军队屯田。这个问题2-3年内就可以缓解。  但是随着主战场的转移,以及夷陵战败,国力降到冰点,蜀国不得不进入长时间的休养生息。  这不但空耗了诸葛亮将近6年的精力,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造成诸葛亮无将可用。  假如没有这一系列的损失,五虎将方面,黄忠年岁大了,雍凉攻略可能指望不上,但是张飞、马超年岁还行,若二人在,再加上大批青壮将领在,兵力也充足,这会是什么情况呢?完全可以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3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能统一天下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趣历史网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能统一天下 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没能统一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曹操,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词人。在东汉动荡的末年,曹操纵横捭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手下文臣武将,先后吞并: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腾,张鲁等,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  曹操建立了曹魏政权基础,不断发展壮大,手下谋士将领极多,如五大谋士,八虎骑,五子良将等,可谓人才济济,不可一世。最后曹操荣登魏王,达到权力顶峰。但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能统一全国,为什么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几个重点原因。  首先,曹操谋略超群,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各次战役中,曹操都是临阵指挥,在军中运筹帷幄。因为有了前期的一次次胜利,就加重了曹操的自负心态,所以在很多重要时刻,自满自大都为失去天下埋下伏笔。比如,在曹操吞并汉中张鲁时,刘晔就建议曹操马上攻打刚取得益州的刘备,趁其立足未稳,出其不意攻击。但是曹操却说到,不可得陇望蜀。就这样,曹操就失去了一次灭掉刘备的良机。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统领八十多万人人马,可谓春风得意,却明目张胆的发文恐吓孙权,而不是安抚孙权,集中力量攻打刘备。在这种自负天下唾手可得的心态下,轻视敌军,最后导致赤壁大败。  在张松出使曹魏,准备把西川送与曹操时,曹操却藐视益州豪杰,将张松乱棍打出。这样又失去了一次夺取天下的机会。  然后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下统一北方,但好多士大夫仍然觉得曹操是汉贼,所以出现了好多次叛乱,如衣带诏的董承;许昌起事的耿纪,韦晃;邺城叛乱的魏讽,陈祎等。虽然曹操每次都平定了叛乱,但也使曹操的北方政权遭到打击。北方的士大夫如此,南方的也是同样,都觉得曹操是专权的逆贼,所以在曹操南征的时候,阻力很大,大都各为其主,拼死反抗。  其次,是外部原因,曹操天下已得大半,使其他诸侯十分恐惧,互相团结。孙刘联盟是在曹操赤壁之战时建立的,面对强大的曹军,孙刘将军互相协作,共同抵御。使曹操左右掣肘,不能集中力量攻取一方。  最后,曹操虽然是天下最大的诸侯,同样在魏蜀吴领导人中也是年龄最大的。赤壁之战时,曹操五十四岁,刘备四十七岁,而孙权却不到三十才二十六岁。曹操南征北战,日渐苍老,而孙权却慢慢成长,实力不断壮大。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战乱纷飞,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实难统一天下。曹操谋略过人,却也狡诈多疑,面对周瑜,诸葛亮等,仍然很难吞并孙刘联军,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  只记得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9
孙策要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趣历史网

孙策要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能一统天下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孙吴能一统天下吗?答案是肯定的!  孙策其人,先不谈政事,他相貌英俊,翩翩公子少年,也许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大乔。  古往今来的英雄少年,孙策也是如此,他有雄心壮志,父亲孙坚死后,他审时度势,把遗体送回江东,然后投奔袁术。到了江东时期,他多次到扬州名士张纮那里,并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主意——投奔袁术,取回兵权,后与叔父联合,广招士兵,东据吴郡,会稽,报仇雪耻,外藩臣服。孙的慷慨陈词感动了张纮,他提出南渡,并承诺支持孙坚的一切行动。  有勇有谋,礼贤下士,既有主见,又善于驾驭全局,对比他死后,孙权躲起来哭泣,对比刘备三顾茅庐,却没有自己的主见,实乃大将之风。要知道这一年,孙策才十七岁,却有王者风范。  至于孙策的政治行动,简言之,就是平定江东,占领江东六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东吴政权奠定基础。  如果没有孙策建立,以孙权的实力,恐怕很难在刘备、曹操等强敌之下生存下去。  第一,孙策是长子,是小霸王;第二,孙权自幼在父兄羽翼之下长大,若不是孙坚死了,大权不会落在孙坚手中;第三,孙权是从小就养大的继任者,一个是难免有宠爱的幼子,两个人的政治素养肯定是有区别的,而且差距很大。三国时期,一位优秀的领袖,先占了上风。  与孙权相比,孙策更得民心,军心更稳。孙策暴毙,当时继承权落到了孙权手中,实在是太多人不服气,江东叛军暗地里蠢蠢欲动。  另一方面,孙策比孙权更懂用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孙坚和周瑜的交情,对比一下孙权和周瑜的关系。惺惺相惜的孙坚和周瑜,一周瑜在孙坚手下得重用,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本来想在乱世开创盛世,但孙策却英年早逝。当时,孙策死后,孙权政权未稳,与江东世家又多有不和,而此时,周瑜带兵出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孙权的一种拥护,但当时在孙权心中,一定是有空隙的,他认为周瑜既是拥兵自重,同时,历史也证明,后来周瑜在孙权手中并没有完全重用。  最为重要的是,孙策在东吴是中流砥柱,随时都能力挽狂澜。那么孙权呢?由于他的性格和能力,使他难以成为江东的中流砥柱。在江东,孙策是一位为数不多的锐意进取的人物,他一死,就使东吴完全丧失了入关的信心,但在三国时期,孙权更愿意扮演一个能守住自己的疆土和边疆的统治者。  古往今来,杨柳依依,今人思量,雨雪霏霏,在天地之间,有孙策生,有大丈夫之谋,有君王之智,也有成名中原之志,有周瑜之义,有其他臣子之助,东吴改写历史在所难免,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记起一件事,周瑜进府到奈何桥见孟婆便问:“江东旧主孙策可在此投胎转世?”孟婆云:“七年前化作东风。”山高水低,生死未卜,生死攸关,但孙策已经走了,空留一丝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6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