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川贝母的功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编讲的哦。 川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用量3~9g;研末冲服一次1~2g。 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川贝母的功效 一.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1.咳嗽,风寒暴咳喘急。 2.中风窍闭,惊痫等。 二.解郁散结; 1.郁症,忧思郁结,胸闷脘胀。2.瘿瘤。3.乳痈,痈疽肿毒。4.乳汁不下。 川贝母的应用 1、治疗前列腺肥大 贝母,苦参,党参各25 g.水煎服.一般连服3~5剂后即见功效. 2、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 川贝粉碎,过80~100目筛后,分装备用.每日按每千克体重0.1 g,分3次服用. 3、治疗肝硬化腹水 川贝,制甘遂(醋炒至连珠)各15 g,共为细末.清晨空腹时用大枣20枚煎汤送服或装胶囊内服,每周2~3次.另将白茅根煎水代茶饮.腹水消失后续服补中益气丸.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者禁服. 4、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相关综合征 (1)阴虚外感发热者,宜养阴清热,宣肺解表,方中可用川贝母.(2)气虚外感发热者,治宜益气固表,清热解毒,方中可用川贝母.(3)气虚阳明热盛者,治宜益气生津,清热解毒,方中可用川贝母.(4)肺气阴两虚者,治宜益气养阴,清肺润燥,方中可用川贝母.(5)痰热壅肺者,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方中可用贝母. 5、用于慢性扁桃体炎和腺样体肥大 治宜宣肺化痰,益气软坚,方中可用浙贝母. 6 、用于乳腺癌 治宜疏肝健脾,解郁活血,软坚散结,方中可用浙贝母。
川贝母有啥副作用呢?很多朋友都在问这个问题,下面就让小编来回答您吧。 川贝母 【别名】虻,黄虻,苘,贝母,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母【药用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成份】1.暗紫贝母 鳞茎含生物碱:松贝辛(songbeisine),松贝甲素(sonbeinine)。还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尾-谷甾醇(尾-sitosterol)。 2.卷叶贝母 鳞茎含生物碱:川贝碱(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 3.棱砂贝母 鳞茎含生物碱:棱砂贝母碱(delavine),棱砂贝母酮碱(delavinone),川贝酮碱(chuanbeinone),棱砂贝母芬碱(delafrine),棱砂贝母芬酮碱(delafrinone),(22R,25S)-5-茄啶-烯-3尾,5α,6尾-三醇〔(22R,25S)-solanid-5-en-3尾,5α,6尾-triol〕,贝母辛碱(peimissine),西贝母碱(imperialine)即是西贝素,川贝碱,炉贝碱(fritiminine)。【功能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 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⑤《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⑥《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 ⑧《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选方】①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②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③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④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⑦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⑨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⑾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⒀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⒂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⒃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川贝母的副作用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庄》:"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槐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黄绿贝母兰是一种产于我国云南地区的一种植物,多生长在书上或者岩石上,生长环境的海拔相对比较高,不只在我国,在一些东部国家都有所踪迹。黄绿贝母兰的根茎很硬,在植物中属于比较少见的一种品种,整体花瓣细密,呈现了分裂的状态,但是这种分裂的状态又与整体的一致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看着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作为一种植物来说,黄绿贝母兰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黄绿贝母兰的功效与作用 1、黄绿贝母兰的观赏价值 黄绿贝母兰是一种植物科的花卉,作为一种比较罕见的花卉,自然有着它的欣赏价值。因为海拔较高的缘故,正常来说,我们无法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往往是通过一些图片来了解一下这种花卉,但这并不碍于我们去欣赏并里哦啊接黄绿贝母兰,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定黄绿贝母兰的观赏价值。 2、黄绿贝母兰的栽培价值 虽然对于生长环境,黄绿贝母兰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往往比较难做到,野生的环境显然更有利于黄绿贝母兰的生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黄绿贝母兰现在也可以进行人工种植了,相信假以时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补,黄绿贝母兰的栽培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3、黄绿贝母兰的食用价值 黄绿贝母兰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一种花卉,而且有一些例子已经证明了它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我们现在因为手边的资料有限,不能更多的去了解黄绿贝母兰,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黄绿贝母兰在食用方面的价值一定会越来越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贡献出自己的独特功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贝母粥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的哦,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具体的介绍一下吧,希望您会喜欢。 贝母粥 食谱原料 川贝母,大米粥,冰糖适量 贝母粥的做法 1、 将贝母研成细末备用; 2、 将大米粥先用小火煮开,加入贝母粉、冰糖; 3、 再用小火烧煮片刻即成。 适用人群 7-9月宝宝 健康提示 可润肺养胃、化痰止咳。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贝母在《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汇言》始有川者为妙之说,《本草正》于贝母条后,别立土贝母一条(指浙贝母),清《本草从新》始于贝母条下分别附述象山贝母与土贝母之性味功用。但综合以前各家所述产地、形态及附图,早已包括百合科贝母属的川贝、浙贝,以及葫芦科的土贝母等在内,则有关性味功用的记载,当亦非专指川贝而言,惟近今以川贝之植物品种为最多。 《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此有数种。鄘《诗》言采其WENG。陆机《疏》云: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