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酒精性脂肪肝
腰部脂肪堆积导致肥胖 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

腰部脂肪堆积导致肥胖 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

一项报道显示,腰部脂肪堆积较肥胖更可能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 NAFLD是一种脂肪堆积在肝脏的疾病。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脂肪堆积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并最终导致肝部出现永久性瘢痕(肝硬化),严重损害肝脏的功能。NAFLD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据报道肥胖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高达80%。'瘦'形式的NAFLD可以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甚至死亡的发生,据报道,16%体重正常的人可发生NAFLD。 “虽然NAFLD通常与肥胖有关,但是研究强调有些患者实际上并不肥胖,”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米兰大学Policlinico医院的内科医生,Rosa Lombardi博士说道,“该研究首次表明了,腰部脂肪较多的瘦型NAFLD患者其实较肥胖型的NAFLD患者危险更大。” 通过对323名瘦型NAFLD患者(BMI≤kg/m2)的研究,研究人员评估了瘦型NAFLD患者的特点。受试者按BMI、腰围和腹部脂肪进行分组。

脂肪肝 2021-07-13
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哪些肝相关的表现形式?

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哪些肝相关的表现形式?

非酒精性脂肪肝涉及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呈现一个广泛的疾病谱。①单纯性脂肪肝:是一种良性的几乎很少呈现进展性病变。从肝病理中仅表现为肝细胞中大或小泡样不同的脂肪变性。②脂肪肝性肝炎:这些患者没有饮酒史,却出现了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改变,除了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变性的特点外,还表现为炎症反应,可伴有或不伴有纤维化。这种脂肪肝性肝炎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为反复发生脂肪肝性肝炎的患者,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隐源性肝硬化。至少有25%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可在肝硬化的同时,并发门脉高压,肝衰竭,甚至发生肝细胞癌。③肝纤维化:约1/4的单纯性脂肪肝可发展为炎症后肝纤维化,其中1.5%~8.0%的患者要发生肝硬化。④肝硬化:一旦发生肝硬化,其后果与门脉性肝硬化相同,即预示着门静脉产生高压,继而会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可曲张,内外混合痔经常可引起出血,随后可见消化道大出血。⑤脂肪栓塞或肝功能衰竭:个别患者会发生脂肪栓塞,甚至出现急性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⑥肝癌:部分肝硬化患者(特别是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和HBVM携带者),更容易转化为原发性肝癌。

脂肪肝 2021-07-13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最初认为,营养不良是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因为几乎所有的嗜酒者都伴有营养不良。饮酒同时往往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乙醇还可损伤胃肠黏膜,引起吸收不良,同时乙醇氧化后引起体内高代谢状态,导致肌蛋白分解,均可造成营养不良。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具有直接的肝毒性作用,是酒精性肝病的基本病因。正常情况下,乙醇进入体内后经胃、小肠吸收,通过血液进入肝,在肝内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经乙醛脱氢酶(ALDH)代谢为乙酸而经尿道排出体外。大量一次性饮酒或长期慢性摄入乙醇性饮品,因严重超过了肝解毒能力,导致血液和肝内大量乙醇及乙醛蓄积。肝中过量乙醛及乙醇氧化代谢产物诱导肝细胞微粒体酶细胞色素P450系统活性,细胞色素P450 2E1酶(CYP2E1)活性升高,产生大量ROS及RNS。ROS和RNS等过氧化物,直接攻击细胞器、DNA导致肝细胞损伤及肝功能紊乱。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肝硬化的病死率与乙醇的消耗量密切相关。长期过量饮酒是AFLD发病的前提条件,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直接肝毒性和间接损伤是导致嗜酒者肝损害的基本原因。但免疫机制和自由基损伤也被认为起重要作用。另外尚有许多因素影响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如性别因素、遗传因素、营养状态、是否合并嗜肝病毒感染、有否使用肝毒性药物或毒物等。此外,脂肪组织本身还能产生很多脂肪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各种细胞因子,这些都参与了酒精性肝损害。   酒精性肝病的致病因素单一,即长期大量饮酒。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的毒性作用、内毒素、细胞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遗传多态性、与病毒的叠加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肠源性内毒素激活Kupffer细胞并大量释放以TNFα为主的细胞因子,是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最重要中间环节。在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受体、胶原等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发生了变化。

脂肪肝 2021-07-13
非酒精性脂肪肝可引起哪些肝外表现?

非酒精性脂肪肝可引起哪些肝外表现?

(1)胃口特好,过度饮食的人群,脂肪肝的产生常伴随体型肥胖。研究发现:体重超标10%以上的人,肝脂肪沉着占72%,中高度脂肪肝占20%。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在61%以上。肥胖儿童脂肪肝的发生率高达80%。由于肥胖,体型常表现为“苹果型”,有人则表现为“将军肚”。儿童则被称为“胖墩儿”。   (2)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与其他疾病并存,可表现为三酰甘油、胆固醇异常的高血压、冠心病。有些患者常伴尿酸异常的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更多的人则表现为糖尿病。   (3)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则常与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全身不明原因的水肿相伴随。   (4)眼白和皮肤发黄:约15%的脂肪肝患者可发生医学上的隐性黄疸和轻度黄疸。   (5)长期脂肪肝伴有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大,可使血管腔变小,血管弹性变差,脑血管还可形成血栓,长期脂肪肝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脏缺血,心肌痉挛,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脑部血管供血不足或破裂则引起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卒中。   (6)脂肪肝引起肝损伤后,继发体内激素的灭活机制发生障碍。男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会相对升高,可表现为乳房异常发育、睾丸变小、变软,随后阳萎早泄,出现性欲和性功能减退等。   (7)妊娠脂肪肝:多发生在第一胎妊娠第34~40周时,突发严重呕吐、黄疸、上腹痛。病情严重很难与暴发性肝炎区别,如不及时终止妊娠,婴儿和母亲的病死率可达70%~80%。

脂肪肝 2021-07-13
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特点如何?

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特点如何?

乙醇(酒精)具有肝毒性,饮酒者不管营养不良或营养良好都可促发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是原有营养不良状态者,更易导致脂肪变并可在病理组织中看到酒精性马洛里小体(Mallory body,又称透明小体);在超微结构中则可见:肝内脂滴积聚,线粒体增大,嵴膜变形和嵴粒脱落,晶体包裹异常浑浊,线粒体内磷脂酰胆碱缺乏,并出现严重的膜结构性改变;同时可见滑膜内质网增生,高尔基体增生和肿胀,肝细胞窦面变平和吞饮小泡或小泡脱落于肝窦内。经过酒精性肝炎后,脂肪变肝细胞坏死、纤维化最后引发肝硬化。   (1)ALD基本组织病理学特点   ①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是ALD最早和最常出现的病变,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约90%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ALD的主要脂肪变性形式为大泡性脂肪变,表现为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单个的圆形大脂滴,常将胞核挤向边缘。早期脂肪变主要分布于肝腺泡结构的3带。当脂肪变肝细胞达细胞总数的30%或以上时称为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变加重可见以肝腺泡结构的3带为中心弥漫分布至2带甚或1带。脂肪变根据范围可分为轻度(脂肪变的肝细胞达30%~50%)、中度(50%~75%)和重度(>75%)。无合并症的单纯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不引起明显的炎症或窦周纤维化。脂肪泡破裂可引起脂肪性肉芽肿,但较为少见。酒精性肝细胞脂肪变是可逆的,一般戒酒后2~6周脂肪变可消退。小泡性脂肪变较少见,约占ALD患者的1%。一般多见于乙醇摄入量>140g/d的嗜酒者,其特点为胞质内充满着较多微小脂肪泡(多   ②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常见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及透明样变和Mallory小体的形成。乙醛与微管蛋白结合损坏微管功能,使蛋白分泌受阻,液体滞留,导致肝细胞肿大、淡染呈气球状,故称气球样变,有的肝细胞进一步肿大,细胞骨架中间丝大部分消失,胞质透明,又称酒精性透明细胞。这些细胞内有时含Mallory小体。Mallory小体是脂质过氧化终末产物丙二醛使中间丝交联、集聚,与胞质内因应激而表达的热休克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形成的大分子蛋白质聚合物,在HE染色中,呈现鹿角状或不规则形状紫红色团块,以泛素免疫染色呈强阳性。由Mallory最先发现,故得名。Mallory小体有趋化性,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戒酒后消失较慢。Fench等的统计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的Mallory小体出现率分别为76%和95%。Savolainen等报道,Mallory小体的出现率与日均饮酒量有关,乙醇摄入量为40~80g/d时,Mallory小体形成增多,但较小;若乙醇摄入量>80g/d,Mallory小体进一步增多;而当乙醇摄入量>160g/d,则Mallory小体形成相当明显。ALD病变越严重,Mallory小体越多,其广泛形成是ALD发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Mallory小体虽非ALD所特有,但在小叶中心见到明显的Mallory小体形成对ALD有诊断意义。有时还可以见到巨大线粒体,小型肝细胞、肝细胞内淤胆以及小胆管增生等。当病变进一步发展可见肝细胞坏死灶并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凋亡小体,病变严重者可形成桥接坏死。   ③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较早,且较弥漫,常见3种类型病变。   窦周纤维化(perisinusoida fibrosis,PSF)正常窦周主要是纤细的网状纤维(Ⅲ型胶原),仅在肝窦分叉处有少量Ⅰ型胶原。当窦周有过多Ⅰ型胶原沉积时,称为窦周纤维化。窦周纤维化常伴有窦毛细血管化,范围广泛时可影响代谢交换,增加窦内阻力,引起门静脉高压。窦周纤维化按程度分3度:a.轻度。ALD早期即可出现,首先见于肝腺泡3带中央静脉周围,网状纤维染色可见局部窦壁网状纤维增粗、变直,伸入肝细胞间窝或间隙,环绕肝细胞周围。b.中度。Ⅰ、Ⅲ型胶原纤维(尤以Ⅰ型胶原增多最为明显)沿窦周沉积增多,环绕单个或小团肝细胞,呈铁丝网格状或龟壳样,范围多较广泛,可波及1/2或2/3的肝小叶,纤维明显增粗,严重者致窦腔狭窄。c.重度。窦周纤维化明显加重,被环绕的肝细胞萎缩、消失,胶原密集成网状或形成纤维间隔,常致肝小叶结构紊乱。   终末静脉周纤维化:是终末支肝静脉壁及其周围纤维化,静脉周径至少2/3发生纤维化增厚(>4μm),且随病变发展而加重。终末静脉周纤维化甚为常见,已被公认为肝硬化发生的中间阶段。终末静脉周纤维化按发程度也分为3度:a.轻度。终末静脉轻度增厚,常伴有小叶中心带窦周纤维化,小叶结构保存。b.中度。终末静脉明显增厚,伴有小叶中心纤维化,严重者形成小叶中心至汇管区(C-P)或中心至桥接(C-C)的纤维化,这是发展至肝硬化的重要中间环节。c重度。小叶中心带广泛纤维化,终末静脉明显增厚,管腔逐渐闭塞,最终形成静脉闭塞性病变,常引起小叶内广泛的纤维瘢痕,肝门静脉高压。   汇管区及其周围纤维化:ALD时汇管区胶原纤维增多,但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周围可见星芒状纤维化,纤细的不全纤维间隔自汇管区呈放射状伸入小叶内。   长期大量饮酒,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的毒性作用不仅加重肝细胞代谢障碍,也直接刺激肝Kupffer细胞活化而分泌大量细胞因子激活肝星状细胞,同时也直接刺激星状细胞增生并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使ALD纤维化常较明显,呈现出较为特异的广泛的窦周纤维化以及终末静脉周纤维化,形成以3带为中心的血管纤维间隔,最终形成小结节性肝硬化。   (2)《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对酒精性肝病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酒精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3)ALD不同病期的发病机制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慢性乙醇损害可导致多种类型肝组织病理上的改变,包括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坏死、肝细胞凋亡、炎症细胞浸润、肝静脉硬化、滑面内质网的增殖以及线粒体的畸变等。尽管早期酒精性脂肪肝也出现其他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诸如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坏死、凋亡、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等,但Mallory小体以及进展性的肝硬化仍然是人类早期酒精性脂肪肝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表现。   ①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变性是酒精性脂肪肝最常见的组织学改变,发生率在10%~90%。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原因是脂肪的代谢紊乱如脂肪酸的氧化率下降、三酰甘油的合成增加、脂肪的输出减少以及肝外的脂肪动员等。此期主要是由于乙醇在肝内代谢过程中,使氧化型辅酶Ⅰ转变为还原型辅酶Ⅰ,因而氧化型辅酶Ⅰ减少,还原型辅酶Ⅰ增多,成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刺激脂肪合成,同时乙醛和大量的还原型辅酶Ⅰ抑制线粒体功能,使脂肪酸氧化发生障碍,加上营养不良和微管系统损坏导致肝脂蛋白合成、分泌受阻,减少肝内脂肪向肝外转运,结果肝三酰甘油的清除率下降,影响肝脂肪代谢,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的组织形态学表现为脂肪变性;而肝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与脂代谢紊乱,如脂肪酸氧化率下降、三酰甘油的合成增加、脂肪输出减少以及肝外脂肪动员等密切相关。肝脂肪浸润可分为大泡(每个肝细胞形成一个大的脂滴)和小泡(每个肝细胞形成几个小的脂滴)样浸润。小泡样脂肪变性和酒精泡沫样脂肪变性属同一病理过程,大量微小脂滴(小于1μm)将肝细胞的细胞核包裹在中央。肝脂肪的沉积具有多样性和沉积区域的不一致性,主要聚集在肝静脉以及门静脉、肝小叶静脉区及其周围。目前发现,脂肪变性是ALD的早期改变,当去除乙醇影响因素后,脂肪变性可恢复正常。但也有研究表明,在脂肪出现异常变化过程中发生的代谢紊乱可使肝细胞遭受进一步损害。肝沉积的脂肪越多,肝细胞遭受损害的易感性就越高。而乙醇诱导的脂肪肝,极易受氧化应激以及内毒素、炎症细胞因子介导,而进一步加重肝病理性损伤。最近有研究发现,酒精性脂肪肝病变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受体表达的减少可能在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酒精性肝炎(ASH):此期则主要是由于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使肝细胞支架结构之一的微管受损,而且乙醛与微管蛋白的结合,阻止了微管蛋白的再结合,使微管内微管蛋白聚合,细胞间蛋白转运引起肝内蛋白蓄积,蛋白吸收水导致水潴留,肝细胞呈气球样肿胀。而且,乙醇氧化过程中激活黄嘌呤氧化酶,增加超氧离子和自由基的生成,同时乙醛结合GSH使其含量减少,引起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质的磷脂溶解导致质膜流动性和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大量钙离子(Ca2+)内流,引起细胞凋亡。当血中乙醇浓度过高时,肝细胞内MEOS激活,使异种抗原和某些药物代谢为肝毒性物质的可能增加,同时肝细胞对毒性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于是导致细胞的毒性损伤。其次,乙醛等活性物质可使肝细胞成分抗原性发生改变,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和细胞毒损伤,氧耗增加,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缺氧,加重肝细胞的损伤。此外,乙醇还可以导致自由基介导的肝损害。酒精小体可引起免疫反应,由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沉积,成为持续性肝损伤的又一原因。长期大量的乙醇摄入可导致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脂肪性肝炎。肝实质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作为评价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重要指标。在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改变中,肝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具有重要病理学价值。即使去除影响脂肪沉积因素后,脂肪性肝炎很少(<10% )能恢复到正常肝组织学结构。肝脂肪的异常蓄积被认为是炎症进展的必要条件,因为酒精性脂肪肝更易存在各种诱发炎症的因素。脂肪性肝炎进展为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50%,同时肝相关性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上升。研究表明,对脂肪性肝炎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和延缓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发生、发展。人类脂肪性肝炎形态学类型,包括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肿胀坏死等病理学改变。最近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也是酒精性肝炎的重要病理学标志。在肝脂肪异常蓄积诱导炎症反应过程中乙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量摄入富含未吸收的脂肪酸及增加铁负荷诱发的氧化应激也可加重炎症反应过程。   ③酒精性肝纤维化:肝小叶静脉周围的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星状细胞转化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在乙醛的作用下均表现为胶原的蓄积,产生层粘连蛋白及Ⅰ、Ⅲ型胶原。另外,乙醛与前胶原肽形成复合物,还可抑制胶原合成的反馈调节机制,导致胶原合成增加。同时,乙醇的另一产物乳酸也能刺激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肝细胞变性坏死刺激胶原增生,炎症介质可刺激肝间质载脂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肝代谢异常引起的脯氨酸也刺激胶原的合成。   ④酒精性肝硬化:持续酗酒者肝纤维化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纤维化从中央静脉逐渐向窦壁周围延伸,形成窦周纤维化,向汇管区扩展,然后进一步弥漫包绕肝小叶,最终形成肝硬化。肝硬化代表胶原降解低于合成,胶原酶活性降低。肝静脉区域的纤维化在脂肪肝纤维化进程中被认为是不可逆的第一步,并最终导致肝硬化。脂肪肝纤维化进程的特点是星形细胞(HSCs)的增殖并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尽管有研究表明几类分子在脂肪肝纤维化进程中起到了作用,但是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损伤和纤维化进展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未详细阐明,需进一步研究。

脂肪肝 2021-07-13
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同一种疾病吗?

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同一种疾病吗?

如果从脂肪肝的单纯病理角度去着眼,可以把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是同一种疾病。因两者单从肝穿刺病理是很难区分开来的。这也是与将慢性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炎叫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一样,两者病理上无法区分,所以病名可相通。然而在临床实际中,酒精性脂肪肝完全由长期饮酒、酗酒所引起,脂肪肝完全是继发的。只要下决心戒酒并及时防治,就可获得康复;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由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脂症产生脂肪肝,也可因使用类固醇皮质素,用避孕药、胺碘酮,治高血压用的硝苯地平口服而继发;有的则因做了胆、胰改道手术,或切除了一大段小肠,做了胃成形术后继发脂肪肝,还发现采用过静脉内高营养的患者,患有结节性脂膜炎的患者,小肠有憩室的患者,都可继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正因为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两者的诱发危险因素完全不同,在临床上表现的转归也不同,因此,他们可以在“脂肪肝”的前提下放在一起叙述,也可分开来阐述。因为他们毕竟是在疾病过程中曾有类同的(脂肪肝)病理阶段。而从不同起因和不同的转归去认识,则属于不同系列的不同性质的两类疾病。

脂肪肝 2021-07-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转归情况如何?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转归情况如何?

现已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有25%的人群肯定向肝硬化进展,并有10%的患者最后因肝相关的病因而死亡。还可能有50%的中老年患者会发生心脑血管病,甚至卒中而猝死。   2009年2月23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发表第三军医大学陈东风教授关于NAFLD的自然史的文章,内容如下。   (1)单纯性脂肪肝:单纯脂肪变性是NAFLD的开始阶段,通常可无任何症状。患者病程多缓慢,大多数患者并不进展至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通常预后良好。然而即使是预后良好的单纯性脂肪肝,亦不能视为静止性病变。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单纯性脂肪肝向NASH相关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随访3.8~5.9年,肝硬化发生率和肝病相关病死率分别是5%~8%和2%~8%。Anderson等荟萃分析1 515例病态肥胖患者肝组织学改变,其中80%有肝脂肪变,5%~63%有炎症,29%有肝纤维化,3%有肝硬化。Matteoni等发现,59例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年内仅3%发生肝硬化,而73例NASH 5、10年肝硬化概率分别为15%和25%。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8kg/m2、高三酰甘油血症、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5,以及ALT>2ULN和AST/ALT比值>1等指标为NASH并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Fassio等对106例NAFLD动态肝活组织检查显示,NASH患者肝病进展速率为0.059纤维化单位/年,约为慢性丙型肝炎的1/2(0.12纤维化单位/年),但重度NASH患者为0.28肝纤维化单位/年。在比利时Cotrim等报道的1 138例NAFLD患者中,41.3%合并代谢综合征,血清ALT、AST、GGT升高率分别为55.8%、42.2%、63.1%;其中371例有肝活组织检查资料,其中25.3%为单纯性脂肪肝,74.7%为脂肪性肝炎(NASH),71.2%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尽管10年内可能有15%~25%的NASH并发肝硬化,其中30%~40%最终死于肝细胞癌(HCC)、肝功能衰竭和移植肝复发。然而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NASH的概率可能仅有10%~20%。DamLarsen等研究417例肝活组织检查证实的单纯性脂肪肝,发生肝硬化的进程慢且概率低。Patrick对132例NAFLD患者做肝活组织检查,随访18年,原有肝坏死(有或无纤维化)的患者中,25%发展为肝硬化,11%因肝病死亡;原有肝纤维化的患者中80%发展为肝硬化,NAFLD是隐匿性肝硬化的最主要因素。   (3)NASH相关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ler carcinoma , HCC):一般认为,一旦形成肝硬化,NAFLD的自然史则可能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相似。处于硬化期的NASH患者预后不良,9%~26%的患者可在随后的4~10年中死亡,绝大多数死因为终末期肝病。国内外研究者同时对NAFLD患者进行平均8年的随访中发现肝硬化的发生率是20%,HCC的发病率是1%,肝相关的病死率是9%。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在相近的随访时间内,肝硬化、HCC死亡的发生率分别是5%、3.1%。因此,作为NAFLD演变的最终阶段,NASH相关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预后较差。

脂肪肝 2021-07-13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自然史与转归怎样?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自然史与转归怎样?

2005年Wieckowska A等进行的一项为期16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与成年人一样,儿童NAFLD也有向肝硬化发展的进展性临床过程,成年人NAFLD的疾病谱在儿童中均能见到。成年人单纯性脂肪肝预后较好,但儿童单纯性脂肪变性是否呈良性经过以及是否随着时间的延长向NASH发展目前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儿童NASH与成年人NAFLD的预后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对100例NAFLD儿童做肝组织活检,结果表明NASH占68%,纤维化发生率也较成年人高,提示儿童NAFLD的预后可能较成人差,但预后与特定的人群有关,西班牙、亚洲儿童NASH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但原因不明,可能与儿童NAFLD患者存在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导致的代谢紊乱或者肥胖儿童抗氧化物水平显著降低等因素有关。   儿童NAFLD可能是代谢异常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发展的肝表现,代谢异常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可能是影响儿童NAFLD预后的重要因素。低幼儿童也可发生NAFLD。文献报道有1名2岁半的幼儿患NASH。在罗马的病例系列研究中最小的患儿为3岁,圣地亚哥最小的为2岁。多伦多10岁或10岁以下儿童的比例为25%。   NAFLD的自然进程与组织学分型密切相关。仅有脂肪变性而没有炎症的患者预后良好,常常不伴有组织学进展。相反,NASH患者则可能会进展至肝硬化。进展性肝纤维化是NAFLD发展为终末期肝病的高危因素。对成人,年龄、肥胖和糖尿病是NAFLD进展至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5岁,AST/ALT>1并伴有肥胖和糖尿病患者肝纤维化的危险增加50%。然而至今还缺乏相应的研究以评估NAFLD在儿童中的风险。目前还没有能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对超重或肥胖并患有脂肪肝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是减肥,增加体力活动,均衡饮食,避免不必要的药物。

脂肪肝 2021-07-13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