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乙
治疗乙肝的秘方-益气活血解毒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益气活血解毒汤

益气活血解毒汤   【方源】   《自拟益气活血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罗忠民.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11-12]。   【组成】   茯苓20g,生白术、白芍、紫丹参、郁金、重楼、虎杖、猪苓各15g,柴胡8g,三七10g,太子参20g,黄芪、白花蛇舌草各30g。   湿热中阻者,去太子参、黄芪、白术、白芍,加茵陈、黄柏、蒲公英;脾虚者加薏苡仁;肝肾阴虚者,去三七、茯苓、黄芪,加生地、枸杞子、桑椹子、女贞子、沙参;血虚阻络,肝区疼痛甚者,去重楼、茯苓,加鳖甲、生山楂、鸡内金、炮山甲、土鳖虫。   【功效】   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朱某,女,28岁,汉族,律师,1997年2月14日初诊。   主诉:肝区隐痛,伴困倦乏力1年余。   病史:患者于1年多以前自觉肝区不适,疲乏无力,到某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乙肝五项检查结果为“大三阳”。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显。近来因工作劳累而病情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求治。   检查:神情抑郁,倦怠乏力,食欲欠佳,胁胀而痛,脉弦,舌质略红,舌尖有少量瘀点。肝在肋下3cm,质软,有触痛,脾在肋下2cm。肝功能:ALT 20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B超:肝脾肿大。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瘀血阻络,余毒内伏)。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肝脾肿大。   治则:健脾疏肝,活血解毒。   方药:益气活血解毒汤加减。柴胡8g,生白术、郁金、白芍、虎杖、鸡内金各15g,当归12g,紫丹参、太子参、生山楂各20g,三七、土鳖虫各10g,白花蛇舌草、黄芪各30g。   二诊:以上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服药4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回缩至正常范围,经两次复查肝功能,结果正常。乙肝五项检查全部正常。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   【按语】   本方以黄芪、太子参、白术益气补脾,既可培土御木,防肝妄之伤,益气之品又可扶正以祛内恋之邪。柴胡、郁金疏肝调气,解肝木之郁。当归、白芍柔肝养血,使肝木不妄。丹参、三七、土鳖虫、山楂、鸡内金活血化瘀,治肝络瘀阻。更以白花蛇舌草、虎杖清解余毒。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扶正活血解毒祛湿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扶正活血解毒祛湿汤

扶正活血解毒祛湿汤   【方源】   《扶正活血解毒祛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0例》[刘军,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80]。   【组成】   党参15~30g,黄芪20~30g,白术15~20g,淫羊藿10~20g,柴胡10g,丹参15~30g,赤芍15~30g,土茯苓15~30g,虎杖15~20g,珍珠草20~30g,茵陈20~50g,垂盆草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白芍15~30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可服2~4个疗程。   【功效】   扶正祛邪,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白某,女,19岁,2001年3月28日就诊。   主诉:脘胁胀痛,恶心厌油反复发作8个月,加重7天。   检查:食少纳呆便溏,倦怠乏力,尿黄如油,失眠,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苔薄白微腻,脉弦细。肝区叩痛。B超:肝回声密集。肝功能:TBIL 62μmol/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泄)。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治则:健脾除湿,疏肝活血。   方药:扶正活血解毒祛湿汤加减。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淫羊藿10g,柴胡10g,丹参20g,赤芍30g,土茯苓20g,虎杖20g,珍珠草30g,茵陈20g,垂盆草30g,白花蛇舌草20g,白芍20g,泽兰30g,砂仁10g,陈皮15g,甘草10g。   二诊:共服药30剂,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五项:抗-HBs(+),抗-HBe(+),抗-HBc(+)。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本方旨在扶正祛邪,扶正以补肾健脾为主,因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扶正固本可调节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机体抗病毒能力,从而起到调肝养肝的作用。祛邪可针对病因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祛邪之品多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乙肝病毒、保肝降酶作用。湿热疫毒伏于血分,久病必瘀,活血化瘀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之品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改善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柴胡、丹参、赤芍、土茯苓、虎杖、珍珠草、白花蛇舌草等共奏扶正祛邪,活血化瘀之效。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清消补肝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清消补肝汤

  清消补肝汤   【方源】   《清消补肝汤治疗乙型肝炎106例》[刘玉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5):444-445]。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黄芪30g,板蓝根20g,郁金10g,何首乌10g,大黄10g,薏苡仁20g,白术10g,甘草6g。   湿热重而伴黄疸者加茵陈25g,泽泻10g;脾虚失运纳呆、便溏者加太子参15g,云苓15g;肝气郁结胁痛重者加柴胡10g,川楝子10g;肝阴不足目涩,口干者加枸杞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注意休息,戒烟酒,避风寒,忌食生冷滋腻之品。   【功效】   清热解毒化湿,疏肝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肝。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42岁,1995年4月2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反复胀痛,乏力5年余。   病史:既往曾就诊多家医院,均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予口服肝必复、灭澳灵,肌肉注射肝炎灵、静脉注射强力宁及煎服中药汤剂等多种治疗(具体不详),症时轻时重,肝功能反复异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近来患者又因右上腹胀痛加重来本院就诊。   检查:右上腹胀痛,乏力,纳呆,面色白而暗,口干苦,夜寐尚安,小便黄,大便尚调,舌暗淡,苔薄黄,脉细濡。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ALT 198U/L。彩超:提示慢性肝损害,继发胆囊炎。   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疏肝利胆健脾。   方药: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黄芪30g,大黄(后下)10g,金钱草20g,郁金10g,何首乌10g,白术10g,云苓15g,薏苡仁20g,青皮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予肝炎灵4ml,每日1次肌注;维生素C 0.2g,每日3次口服。   二诊:治疗1个月后,右上腹胀痛减轻,口干乏力,纳谷增多,小便稍黄,大便调。复查肝功能:ALT<25U/L。乙肝五项:HBsAg(-),抗-HBe(+),余同前。原方去金钱草、青皮,加板蓝根20g,女贞子10g,陈皮10g,继服两个月。   三诊:两个月后,诸恙悉除,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嘱患者继续戒烟酒,避风寒,不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后3次复查肝功能均无异常,乙肝五项复查亦无异常变化。两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   清消补肝汤中重用白花蛇舌草30g,为主药。肝郁气滞血瘀者宜消,消法是指疏肝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减少病变部位缺血,加速病灶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方中用丹参30g,亦为主药,脾虚肝阴不足者宜补,补法是指益气健脾养阴。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益气健脾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而乙型肝炎久难治愈多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低下有关,故本方又重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之黄芪30g,亦为主药。   方中又以板蓝根助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郁金助丹参活血化瘀,兼疏肝理气;以白术助黄芪益气健脾,兼化湿邪,共为辅药。方中又用大黄清热解毒,兼化瘀通腑;用薏苡仁健脾化湿;用何首乌养血柔肝,与黄芪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用甘草益气,调和诸药。   全方围绕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重用白花蛇舌草、丹参、黄芪三药,一清一消一补共为主药,清、消、补兼施,共奏清热解毒化湿,疏肝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肝之效。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升降散

治疗乙肝的秘方-升降散

升降散   【方源】   《升降散为主治疗乙型肝炎52例》[吴沛田.新中医,2002,34(2):58-59]。   【组成】   蝉蜕8~10g,僵蚕9~15g,姜黄9g,大黄6~15g。   湿热邪毒偏重,见尿黄口苦,身黄目黄,苔黄腻者,加虎杖、茵陈、滑石、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脾虚肝郁,见体倦乏力,纳呆胁痛,舌淡脉沉者,加香附、郁金、茯苓、党参、莱菔子、贯众等;脾虚为主,见头晕乏力,腹胀便溏,加党参、白术、山药、半边莲等;脾肾阴虚,见腰膝或少腹不适,乏力肢肿,便溏尿短,舌淡脉沉者,加黄芪、女贞子、太子参、茯苓、桑寄生、淫羊藿等;肝肾阴虚,见腰酸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者,升降散去姜黄,加山茱萸、白花蛇舌草、女贞子、旱莲草、虎杖、大青叶、玄参等。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两个月为1个疗程。患者治疗时间在2~3个疗程以上。   【功效】   调和气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殷某,男,39岁,1996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两胁隐痛,神疲乏力,心烦口干加重1个月。   病史:患乙肝6年余,曾住院治疗。近年来肝功能有时异常,经治疗后缓解。   检查:肝肋下约2cm,质中,有触痛,脾未触及。肝功能:TBIL 32μmol/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B超:肝稍大,内部回声光点明显增粗。   中医诊断:胁痛(湿毒蕴结,肝脾不和,肝肾亏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调和气血,解毒祛湿。   方药:升降散加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女贞子、淫羊藿、香附、白芍、丹参。   二诊: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B超检查未见异常,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复查均为阴性。续服上方两个月未见异常。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按语】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其组成既有气分药蝉蜕、僵蚕,又有血分药姜黄、大黄。全方使气血调和,升降畅通,符合肝藏血、主疏泄之体阴用阳特点,故以此方为主,配用祛湿、解毒、调血、扶正之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而奏效。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肝病一号

治疗乙肝的秘方-肝病一号

肝病一号   【方源】   《肝病一号治疗乙型肝炎100例》[薛惠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21-22]。   【组成】   柴胡1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白芍30g,川芎12g,枳壳6g,香附6g,甘草5g,黄柏10g,猪苓15g,薏苡仁30g,丹参1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效】   疏肝柔肝,利湿解毒活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彭某,男,40岁,职工,2003年1月15日就诊。   主诉:胁痛,不思饮食8月余。   病史:患者于2002年5月因乏力,胁痛,不思饮食,厌油腻,口苦,腹胀,小便黄,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乙型肝炎”,多方就医,效果欠佳。   检查:舌红,苔厚腻,脉弦滑。肝功能:ALT 264U/L,AST 253U/L,ALB 64g/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 DNA 8.4×103拷贝/ml。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湿热中阻)。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解毒,清利湿热。   方药:肝病一号加苍术15g,龙胆草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0剂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腹胀消失,胁痛减轻。固守原方,续服。   三诊:服4个疗程后,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HBV DNA 3.2×103拷贝/ml。继续服用原方。   四诊:服药6个疗程,诸症消除。乙肝五项:抗-HBs(+),余(-)。   【按语】   肝病一号由柴胡疏肝散加黄柏、猪苓、薏苡仁、丹参、虎杖、白花蛇舌草而成。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黄柏、猪苓、薏苡仁苦而不甚寒,利而不伤阴。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乙肝平

治疗乙肝的秘方-乙肝平

乙肝平   【方源】   《乙肝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0例》[张振榆,等.陕西中医,2003,24(1):30-31]。   【组成】   半枝莲、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生黄芪、丹参、旱莲草各15g,龙胆草、郁金、鸡内金、桑寄生、板蓝根、猪苓、虎杖、香附、柴胡各10g,木通、竹叶、知母各6g。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行气,益气滋阴,平肝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姜某,女,29岁,1998年1月3日初诊。   主诉:右胁部间断性疼痛两年。   检查:腹胀,厌油物,口苦口干,恶心,纳食减少,身体渐消瘦,小便黄,夜晚五心烦热,精神疲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 111U/L。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解毒平肝,益气养阴。   方药:方用乙肝平。连服30剂,后配乙肝散服1个月。   二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面色红润,精神好,体重增加,肝功能检查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转阴。   【按语】   方中龙胆草、郁金、鸡内金能降低转氨酶;虎杖、木通、柴胡能降低总胆红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土茯苓清热解毒;丹参活血化瘀;猪苓、竹叶利湿使毒邪从小便而出;生黄芪、旱莲草、桑寄生益气补肾,扶正祛邪。诸药合用,补而不滞,祛邪而不伤正,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行气,益气滋阴,平肝解毒之功。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健脾益肾解毒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健脾益肾解毒汤

健脾益肾解毒汤   【方源】   《健脾益肾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7例》[牛雷,等.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2):760-761]。   【组成】   太子参30g,白术30g,茯苓30g,山药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黄精15g,青皮、陈皮各10g,白花蛇舌草30g,叶下珠15g,当归10g,丹参15g,虎杖15g,山楂15g,甘草10g。   上药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禁房事,注意休息。   【功效】   健脾益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42岁,2002年8月就诊。   主诉:肝区隐痛,腹胀不适,神疲乏力2月余。   病史:乙型肝炎病史5年余,经中西药治疗效不佳,肝功能反复异常。   检查:不思纳谷,伴口干咽燥,面色姜黄,形体消瘦,小便淡黄,大便稍结,舌质淡红,苔薄少,脉弦细。肝肋下15cm,质软,轻触痛,脾未扪及。肝功能:TBIL 43.61μmol/L,ALT 513μmol/L,GGT 280μmol/L。乙肝五项:“大三阳”。   中医诊断:胁痛(脾虚不运,气机郁滞,肝肾不足,阴津亏损)。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慢性,中度)。   治则:健脾益气,滋养肝肾,兼以清热解毒。   方药:健脾益肾解毒汤加柴胡10g,茵陈30g,神曲15g。每日1剂。   二诊:服药10剂后,症状逐渐好转,精神转佳,食纳增加。为巩固疗效,用健脾益肾解毒汤原方继服。   三诊:3个疗程,诸症消失,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   方中选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助运,可以祛湿热,调气机,养肝体,有助于消除致病因素。健脾益气药尚可调节人体免疫机能,促进肝脏组织的修复和肝功能的恢复。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可以提高肝血流量,促进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的变化,同时具有控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和肝功能的恢复。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乙肝清毒扶正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乙肝清毒扶正汤

  乙肝清毒扶正汤   【方源】   《乙肝清毒扶正汤治疗乙肝115例》[李振爽,韩庆亮,陈霞.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11):15]。   【组成】   茵陈、猪苓、虎杖、蒲公英、连翘、枸杞子、何首乌、赤芍、郁金、丹参、山楂各15g,女贞子30g,甘草10g。   转氨酶高、肝功能不正常者加柴胡、五味子、败酱草;早期轻度肝硬化者加桃仁、红花等;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云苓、白术、太子参等;病久阳虚者加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甚者加附子、肉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除湿解毒。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12岁,1993年4月就诊。   主诉:右胁下疼痛,纳差,乏力数月。   检查:尿黄,舌红苔厚腻,脉弦数,余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大三阳”)。   治则:解毒除湿,扶正固本。   方药:乙肝清毒扶正汤加柴胡、五味子各10g,败酱草30g,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二诊:守方服药1个月,纳差、尿黄、肝区疼痛消失,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指标无变化,仍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上方去柴胡、五味子、大黄,加山茱萸15g,黄精30g。   三诊:连服2个月,全身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指标全部为阴性。连续3年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   方中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等均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不同程度地抑制乙肝病毒,清除抗原体复合物,改善肝功能,防止肝细胞坏死。诸药并用,可起到显著的益气养阴,清热除湿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作用,从而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改善肝脏微循环,恢复肝功能,以达治愈之目的。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芪贞七莦散

治疗乙肝的秘方-芪贞七莦散

  芪贞七莦散   【方源】   《芪贞七莦散加减治疗乙型肝炎的体会》[曾金花.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8)]。   【组成】   北芪15g,龙胆草10g,淫羊藿10g,猪苓15g,白花蛇舌草30g,菟丝子15g,鹿衔草20g,虎杖20g,贯众15g,茵陈30g。   水煎服,每日1剂,服5个月。   【功效】   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益肝肾。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吴某,男,35岁,已婚,商人,2002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两胁隐痛不适,周身疲乏,胃纳差,腹胀1年。   病史:1年来患者经常出现感冒症状,畏寒,头晕重,头痛,口苦,咽干,常感两胁隐痛不适,面色晦暗,欲呕,周身疲乏,胃纳差,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曾经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后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检查:肝功能:AST 32U/L,ALT 30U/L,TTT 8U,ZnT 6U。乙肝五项:HBsAg(+),抗-HBc(+),HBeAg(+)。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方药:芪贞七莦散加减。龙胆草15g,淫羊藿15g,猪苓15g,白花蛇舌草30g,菟丝子15g,鹿衔草30g,虎杖15g,贯众15g,茵陈15g,丹参15g,川楝子10g,女贞子15g,泽泻15g,竹茹8g。9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以上方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两胁疼痛、腹胀、胃纳差仍存在,上方去泽泻、竹茹,加槟榔8g,延胡索8g,山楂16g,北芪15g。9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西药辅助治疗。   三诊:以上症状基本好转,但失眠仍存在,上方去龙胆草,加夜交藤15g,酸枣仁10g,丹参15g。9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两胁不痛,失眠好转,胃纳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细。上方重用北芪30g,加白芍15g。中西药配合治疗5个月后,到我院复查,肝功能:AST、ALT、TTT、ZnT均正常。乙肝五项:HBeAg(+),抗-HBs(-),抗-HBc(-)。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乙型肝炎患者因气机郁滞而出现胁痛、胸闷口苦等症,多因寒湿兼有血瘀迁延日久,脾阳不振,湿化寒化,可转阴黄、胁痛。芪贞七莦散中北芪补气益血,有保护肝脏作用;女贞子滋肾益肝,用于肝肾阴虚,强腰膝,养阴益肾,补气疏肝;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对乙肝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菟丝子补肝肾;龙胆草清泻肝火,清热燥湿,有促进胃液分泌作用;丹参活血祛瘀,解肝毒;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槟榔疏肝理气,行滞消胀;川楝子疏肝止痛。以上各种药配合使用,能起到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益肝肾,抗病毒及增强抵抗力之功效。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用芪贞七莦散加减运用,配合西药辅助治疗乙型肝炎,已获得满意疗效。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疏肝实脾解毒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疏肝实脾解毒汤

疏肝实脾解毒汤   【方源】   《疏肝实脾解毒汤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体会》(张林,等.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肝病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组成】   党参30g,茯苓15g,白术30g,青皮10g,甘草10g,柴胡10g,白芍20g,当归20g,北五味子15g,茵陈50g,虎杖15g,鸡骨草30g,白花蛇舌草25g。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疏肝实脾,清热解毒。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之肝功能失代偿期前或早期。   【验案】   王某,男,47岁,干部。   主诉:肝区时痛,胃脘胀满,食少纳呆两年余。   病史:乙型肝炎“大三阳”两年余。中西药未断,未见效。素喜辛辣、肥腻,时有酗酒,性情急躁,易怒,很少有体力劳作。   检查:体瘦,面微暗无光泽,巩膜不黄,大便微稀,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而涩。血压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 200U/L。B超:肝波密致细小,网络欠清。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益气,健脾,解毒。   方药:疏肝实脾解毒汤加减。白术10g,北五味子10g,白芍10g,白花蛇舌草10g,大青叶25g,郁金10g,橘皮10g,莱菔子20g。每日1剂,治服将息同上。   二诊:服上药7剂,胁痛减轻,余皆好转,二便饮食尚可,脉弦细,B超检查肝胆脾胰正常。按上方去郁金、橘皮,服10剂。   三诊:查肝功能ALT 80U/L。乙肝五项:HBsAg(+),抗-HBc(+)。面有光泽,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按上方续服20剂。   四诊:诸症均消,唯时有胁脘不舒,脉弦细。ALT正常,B超正常,HBsAg(+)。上方另加:莱菔子25g,丹参20g,神曲10g,砂仁10g,连服20剂。查肝功能ALT正常,乙肝五项皆为阴性,诸症消退,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疏肝实脾解毒汤以四君之苓术健脾祛湿,培土利窍,因土恶湿,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以养其身;参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补而不燥腻。四君可使中州健运,气血化生旺盛,百脉充盈,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增强,故百病可去。还以逍遥之柴胡、白芍,另加青皮等酸味入肝,疏肝解郁,清泄肝脾郁热,通利肝胆郁滞。更因肝木克脾土是正常生理互相制约的规律,但是木邪亢旺脾土之生机,必受乘伐,则中州失运,派生百病,故治理肝病之时,培土补中,疏肝荣木,即可自强,又可祛邪。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养肝活血解毒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养肝活血解毒汤

养肝活血解毒汤   【方源】   《养肝活血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赵岁录.河南中医,2001,(07)]。   【组成】   沙参、麦冬、白芍、丹参各30g,五味子、贯众各15g,藏红花5g,三棱、茯苓各9g,三七、苦参、虎杖、半枝莲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肝活血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甄某,男,34岁,农民,2000年4月4日初诊。   主诉:肝区隐隐作痛,脘腹饱胀,头昏,乏力两年余。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两年余,曾多次住院治疗,疗效不佳。   检查:肝区隐隐作痛,脘腹饱胀,头昏,乏力,食纳不佳,形体消瘦,大便溏而不爽,小便色黄,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肝界肋下两横指,脾脏未触及。B超:肝脾肿大,肝内回声增强。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 590U/L,TBIL 36μmol/L。   中医诊断:胁痛(肝瘀血滞,湿热疫毒蕴留不去)。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养阴,活血解毒。   方药:养肝活血解毒汤加栀子15g,黄连3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服药1周后,肝区隐痛、脘腹饱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成形。以上方为主加减。   三诊:服药两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ALT降至正常。再服药调理两个月,乙肝五项指标转阴。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养肝活血解毒汤方中沙参、白芍、麦冬养肝敛阴;红花、三棱、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半枝莲、贯众、虎杖化湿清热解毒排毒。养肝活血排毒法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免疫调控、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亦有一定的作用。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茵薏四逆散

治疗乙肝的秘方-茵薏四逆散

茵薏四逆散   【方源】   《茵薏四逆散治疗乙型肝炎42例》[龚时贤.陕西中医,2001,22(7):400-401]。   【组成】   茵陈、柴胡、白芍、赤芍、枳壳各10g,薏苡仁3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每日分早晚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利胆,理脾和胃。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沈某,男,44岁,干部,1998年9月10日就诊。   主诉:肝区隐隐作痛,脘腹饱胀1年余。   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1年余,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检查:头昏,恶心欲呕,胃纳不佳,大便溏,小便黄,舌嫩红,苔厚腻,脉弦。肝肋下两指,脾未及。B超:肝脾肿大,肝内部回声光点增粗。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肝功能:ALT 700U/L,TBIL 32μmol/L。   中医诊断:胁痛(寒湿困脾)。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   治则:温化寒湿,疏肝和胃。   方药:茵薏四逆散加减。茵陈、柴胡、白芍、赤芍、枳壳、苍术、白术、厚朴、泽泻、苏梗各10g,薏苡仁、茯苓各30g,焦山楂15g,干姜、桂枝、甘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服药1周后,肝区隐痛、脘腹饱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成形。以上方为主增减。   三诊: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ALT降至正常。再用药调理1个月,乙肝五项转阴。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按语】   乙型肝炎患者有右胁疼痛、纳差等表现,多由湿邪或湿热之邪困脾或侵扰肝胆所致。湿邪疫毒持续感染使乙肝缠绵难愈。湿毒留滞,肝脾不和,导致肝气郁滞,气血不利,或化热伤阴,或耗伤正气,形成诸多变证。故用茵薏四逆散加减,茵陈、薏苡仁化湿解毒;由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组成的四逆散善于调理气机,能疏肝利胆,理脾和胃。肝脾枢机运转,气机通达,则脏腑功能复常,气血阴阳调和。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乙肝汤

治疗乙肝的秘方-乙肝汤

乙肝汤   【方源】   《乙肝汤治疗乙型肝炎150例》[李志坚,等.中国民间疗法,2001,9(9):36]。   【组成】   黄芪30g,茵陈30g,丹参30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5g,五味子15g。   肝脾肿大者加郁金10g;湿重者加茯苓30g,薏苡仁30g;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腹胀者加大腹皮15g。   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   【功效】   扶正保肝,解毒化瘀。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孙某,男性,32岁。   主诉:右胁肋胀痛1年,纳差乏力月余。   病史:患者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1年余而来诊。   检查:面色萎黄,精神抑郁,腹胀便溏,苔白,脉弦细。肝右肋下2cm,有触痛。肝功能:ALT 280U/L,AST 50U/L,ALP 180U/L。乙肝五项:HBsAg、抗-HBc、HBeAg均阳性。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血瘀)。   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   治则:疏肝健脾,解毒化瘀。   方药:乙肝汤加郁金、白芍。   二诊:服3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随症加减。   三诊:继服30剂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HBsAg转阴。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   方中黄芪、白术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虎杖、茵陈、白花蛇舌草有抑制HBsAg的作用,可减轻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丹参有改善肝内微循环,防止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五味子能降酶保肝。故本方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有抗病毒的功能。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益气清热煎

治疗乙肝的秘方-益气清热煎

益气清热煎   【方源】   《益气清热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赵玲玲,等.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47-48]。   【组成】   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枸杞子15g,茯苓10g,白术10g,虎杖15g,金钱草20g,山豆根15g,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12周为1个疗程。   【功效】   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曹某,男,24岁,学生,2003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胁肋不适,胁下胀痛,乏力2周。   病史:患乙型肝炎5年。   检查:气短懒言,动则汗出,口微苦,纳呆腹胀,精神抑郁,大便不调,小便黄,舌下脉络青紫,舌苔薄黄腻,脉弦滑。面白无华,颈前有两颗蜘蛛痣,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肝大肋下2.5cm,表面光滑,质韧,有压痛,脾可触及。肝功能:ALT 276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湿热瘀阻)。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方药:益气清热煎。   二诊:用药20天,精神好转,诸症减轻。   三诊:服药两个月,ALT恢复正常。   四诊:连服两个疗程,患者精神转佳,面色转红,食欲增加,乏力、腹胀消失,二便正常。肝区压痛消失,脾未及。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缓和。乙肝五项:HBeAg(-),抗-HBc(-)。   【按语】   药理实验证明:黄芪、山豆根、虎杖、当归、甘草降低ALT作用明显,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乙肝抗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党参、白术、枸杞子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并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激活体液免疫反应的作用。黄芪、山豆根、甘草还能诱生干扰素,增高干扰素滴度,抑制病毒复制及感染的肝细胞释放乙肝病毒。金钱草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板茵汤

治疗乙肝黄疸为主的秘方-板茵汤

板茵汤   【方源】   《板茵汤治疗肝炎60例》[李清林.陕西中医,2004,25(10):901-902]。   【组成】   茵陈、虎杖、板蓝根、半枝莲、焦山楂、五味子各15~30g,丹参15g,白芍、当归各10~15g,茯苓20g,白术10~15g,柴胡、炙甘草各3~6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化瘀。主治急、慢性肝炎。   【验案】   王某,女,30岁。   主诉:身黄,小便黄,腹胀,右胁疼痛10余日。   检查:纳差,厌食油腻,恶心乏困无力,且患者自述父亲有“肝炎”病史。舌淡苔黄,脉濡数。巩膜及全身黄染,心肺(-),腹软,肝肋下2cm,压痛(+),脾脏肋下未触及。血常规未见异常。肝功能:ALT 200U/L以上,TBIL 126μmol/L,DBIL 71μmol/L。乙肝五项:HBsAg(+)。B超:肝肿大。   中医诊断:黄疸(湿热型)。   西医诊断:急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活血。   方药:茵陈50g,虎杖、板蓝根、半枝莲各30g,丹参、焦山楂、白芍、茯苓各15g,当归、白术各10g,五味子20g,柴胡6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口服,上方连服30剂。   二诊:腹胀、恶心消失,饮食渐增,右胁微痛,仍有乏困感。肝功能:ALT 56U/L,TBIL 46μmol/L,DBIL 27μmol/L。诊断辨证同前,效不更方,上方再进30剂。   三诊:诸症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ALT 25U/L以下,TBIL正常,DBIL正常。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板茵汤中茵陈、虎杖、板蓝根、半枝莲减量,白术加量。处方:茵陈、虎杖、半枝莲、焦山楂、白芍各10g,板蓝根、丹参、当归、五味子各15g,茯苓20g,白术50g,柴胡、炙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口服,上方连服15剂,以收全功。   【按语】   板茵汤中板蓝根、半枝莲清热解毒,茵陈、虎杖清热利湿,丹参、焦山楂活血化瘀,白芍柔肝缓急以止痛,柴胡中量运用以疏肝解郁,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壮生化之源,当归活血、补血,五味子酸敛肝气以防疏泄太过,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则肝毒得解,湿热得清,肝气得舒,瘀血得化,脾气得健,肝急得缓。本方在临床运用时应依据邪正消长,轻重缓急,辨证化裁用药而收良效。

乙肝 2021-07-20
治疗乙肝的秘方-芦灵丸

治疗乙肝的秘方-芦灵丸

芦灵丸   【方源】   《自拟芦灵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0例》[佘万祥,等.四川中医,2004,22(11):49-50]。   【组成】   芦荟、灵芝、虎杖、垂盆草、葛根、连翘、五味子各30g,白芍、茯苓、丹参各15g,柴胡、鸡内金各10g。   将以上诸药除灵芝、虎杖外,在60℃温度下烘干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剩余粗纤维与灵芝、虎杖加清水共煎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原药1g,与上述药粉泛丸如绿豆大,60℃烘干,分装即得。每次口服5g,每日3次。   【功效】   养肝健脾,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验案】   薛某,男,37岁,2001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患乙肝2年余,因劳累而致病情复发半个月。   检查:右胁隐痛不适,饮食减少,食后脘腹作胀,体倦乏力,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滑。肝肋下2cm,剑突下3.5cm,质II度,脾肋下未及。肝功能:ALT 358U/L,TBIL 18.5μmol/L,余均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 DNA阳性。B超:提示慢性肝病,胆囊炎。   中医诊断:胁痛(湿热内蕴,肝脾失调,正气受损)。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治则:扶正解毒,疏肝运脾。   方药:芦灵丸,口服,每次5g,每日3次。   二诊:10天后右胁隐痛、乏力纳少、脘腹作胀明显好转。   三诊:继服20天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ALT 65U/L,TBIL正常。仍予本丸续服1个疗程。   四诊:肝肋下2cm,剑突下3cm,质I度。肝功能示ALT、TBIL均正常。乙肝五项HBsAg、抗-HBe、抗-HBc均阴性。HBV DNA阴性。B超示:肝病性胆囊炎。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本丸1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芦灵丸中灵芝、五味子、白芍、茯苓、鸡内金养肝健脾以扶正;芦荟、虎杖、垂盆草、葛根、连翘清热利湿解毒以祛邪;丹参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柴胡疏肝理气。全方共奏扶正解毒,疏肝运脾之功。纵观本方,养肝健脾补而不腻,清热利湿解毒而不伤正,通过扶正祛邪,达到保肝降酶,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从而使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阴转。

乙肝 2021-07-20
< 29 30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