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阳”的来源有二:一是原来的“大三阳”患者经过治疗好转,乙肝病毒已不再复制。此类“小三阳”患者注意不要过度劳累、酗酒,不要服用热性补品。保持病情稳定,就没有大碍了。另一类“小三阳”患者,为病毒变异所致,进一步作乙肝病毒-DNA检测为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如长期不予处理,可能向肝硬化发展。此类患者如果是孕妇,则多半会传染给自己的下一代。 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阳”状态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乎无复制,肝功能正常,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无须治疗。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反复肝功能异常,其原因可能是感染了一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转移酶升高,导致进行性肝病。因此,这样的“小三阳”乙肝患者仍需要抗病毒治疗。 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拿到乙肝“两对半”的化验单时,看到结果是“小三阳”而非“大三阳”,往往松了一口气,认为自已的病情没有“大三阳”严重,只要多加注意就可以。也有人听到别人说“小三阳”不严重,对“小三阳”放松了警惕。 “小三阳”并非病情轻 真正决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其实“大小三阳”与病情轻重并无对应关系,“大三阳”患者可能终身只是携带病毒,始终不发病,“小三阳”患者却可能得肝硬化,甚至肝癌。
由于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在社会上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造成他们迫切追求所谓“转阴”治疗,并对乙肝的抗病毒药物期望值过高。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不去注意肝功能改善和乙肝病毒-DNA的抑制,而一味期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阴转,因此认为抗病毒治疗无效。其实,目前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仅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完全清除。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细胞的病理损害。这样的治疗必须有一个“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坚持持久的治疗,使乙肝病毒长期处于抑制状况,最终达到乙肝病毒 DNA阴转,肝功能恢复,e抗原阴转,并出现e抗体的病毒“冬眠”状况,使肝细胞得到保护。
抗病毒药物的降病毒能力强弱直接影响乙肝治疗效果的好坏。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检测指标是患者的乙肝病毒-DNA水平,药物的抗病毒能力越快越强,患者乙肝病毒水平就控制得越早越低。快速强效地降低乙肝病毒,可以迅速改善症状、早期控制乙肝病情、降低耐药发生,从而简化治疗。因此,患者从治疗初始就要选用快速强效降病毒的药物。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早期达到乙肝病毒载量阴转的患者群,长期治疗过程中维持乙肝病毒载量阴性、e抗原消失和ALT复常的比例最高,同时,在这群患者中,由于耐药而发生病毒学反弹导致治疗失败的比例最低。
(1)乙肝“大三阳”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 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只能反映机体感染的乙肝病毒,不能反映乙肝病情的轻重,如携带者肝功能正常,可以是“大三阳”,也可以是“小三阳”;慢性乙肝或慢性重型肝炎同样可以是“大三阳”,也可以是”小三阳”。因此,“大、小三阳”并不能反映病情轻重。 (2)乙肝治疗就是“大三阳”和“小三阳”转阴。 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乙肝需要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肝炎病毒和恢复肝功能,清除病毒是最终目的。但从目前情况看,病毒指标阴转,并不完全代表病毒得到清除,还需要判断是病毒变异阴转还是自然阴转,是一过性阴转还是永久性阴转。病毒变异发生的阴转,即病毒在免疫或药物治疗压力下结构发生了改变,伪装起来,逃避免疫监视,其后果更严重。一些乙肝患者e抗原甚至表面抗原都已消失,但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始终阳性,这种情况并非治疗有效,有可能后果更差。由于目前尚无清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物,许多抗病毒用药又可能引起许多新问题,所以乙肝治疗的实际目的是恢复肝功并长期保持肝功稳定,所以一些免疫调整药物及中药制剂,比抗病毒药物更值得重视。 乙肝治疗的方法繁多,包括一般治疗,综合保肝治疗,改善肝功,抗纤维化,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中的关键,但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药物,也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这是导致目前乙肝治疗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言,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肝脏内并无免疫清除作用,因此,不是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实践证明,此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但徒劳无益,还要承受药物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3-6个月1次)检测肝功、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及B超等,动态观察其变化,只要肝功正常,就可不必进行药物治疗。 (3)乙肝病毒-DNA定量高,就必须进行治疗或抗病毒治疗,不治疗病毒就会越来越多。 乙肝病毒-DNA含量高,不是抗病毒治疗的条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言,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肝脏内并无免疫清除作用,此时,乙肝病毒-DNA含量可很高,而重型肝炎,免疫功能提高,有强烈清除病毒的作用,乙肝病毒-DNA含量反而很低,因此,治疗与否,不单纯看乙肝病毒-DNA的含量。血浆中乙肝病毒的半衰期约24小时,每日转换率50%,就是不治疗,乙肝病毒-DNA含量也不会无限制升高。 (4)乙肝“大三阳”必须抗病毒治疗,否则就会走所谓的危险“三步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癌并非乙肝患者的必由之路。乙肝与肝癌关系密切,大部分的肝癌曾患过乙肝或肝硬化,但不是每一位肝炎患者都患肝癌。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及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但应用时要注意适应症,也就是应用时机非常重要,这个时机要靠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和肝功能、B超等综合判断。不可自己盲目用药,否则,效果不好,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5)“大三阳”不一定都需治疗 在医院的肝病门诊每天都会有这样的例子发生。许多人进入了这样的误区,无论检查、看病一定要找专家;认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一定要治疗。尤其是“大三阳”更是不得了,说明病情严重了。实际上这部分人中有的只是一个病毒携带者。 在《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血清表面抗原和乙肝DNA阳性,E抗原或e抗体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转移酶水平持续正常的患者不应进行治疗,需每隔3至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乙肝复制指标、超声及AFP等项目的随访和监测,来观察病情进展情况,然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多数慢性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不伴有或只伴有非常轻的肝脏组织损害,血清转移酶正常,也就是所谓的“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他们大多数不需要任何的治疗。只有发生肝炎者才考虑治疗。因为在当前用于临床的药物中,很难对“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取得疗效。 目前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干扰素、恩替卡韦等核苷类药。但无论哪种药物,对于大部分转移酶正常的病毒携带者来说,疗效都很差。因此,专家认为,这些病毒携带者暂时不治疗。如果今后开发出对于转移酶正常的病毒携带者有效的药物,可能会改变目前的观点。
乙肝治疗的疗效应从多个方面来评价,病毒指标转阴只是评价疗效的其中一个参数。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抑制乙肝病毒、修复肝损伤、治疗肝组织纤维化、增强机体免疫,防止慢性乙肝进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部分患者达到康复。对一些患者长期进行治疗即使暂时没达到病毒指标转阴,也可因乙肝治疗病毒量下降或停止复制,肝脏的炎症病变减轻,肝功能得到改善,防止了肝脏的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所以判断治疗效果应综合评判,此时还应结合肝脏组织学检查。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治疗乙肝的目标是持续抑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对一些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即使没有彻底清除病毒,也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病变,改善肝功能,延缓肝脏的纤维化与肝硬化进程。所以判断治疗效果应综合评判。 何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乙肝病毒-DNA≥105拷贝/毫升,谷丙转移酶(ALT)≥正常值的2倍。 (2)乙肝病毒-DNA≥104拷贝/毫升,谷丙转移酶(ALT)≥正常值的2倍,e抗原(E抗原)阴性。 (3)对部分肝功能正常但是病毒量较高(乙肝病毒-DNA≥105拷贝/毫升)的慢性携带者,尤其是年龄>35岁时,可考虑进行肝活检,若检查发现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肝组织炎症或肝纤维化,则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4)已经出现明显肝硬化表现的患者,不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不论谷丙转移酶是否升高,只要病毒量较高,都应考虑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乙肝的治疗首先要明确哪些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哪些患者暂时还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时,病毒多了不一定出现严重肝损害,病毒少了也不一定肝脏损害就轻。对乙肝发病机制研究表明,机体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应答是造成肝损害的主要因素,如果仅仅表现为乙肝病毒指标阳性,肝脏没有明显的炎症损伤,肝功能正常,我们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患者无论病毒数量多少,目前国际上专家共识认为可以暂时不治疗,只需保持良好的心态、戒酒、不过度疲劳,不使用损肝药物,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和B超。 如果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行肝活检,发现肝内有明显炎症者,为防止这些患者快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可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需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主要是指那些肝脏损害明显,肝病进展较快的患者,治疗的目标是减少肝细胞损伤,保护肝脏功能,并让患者的肝脏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维持其终生不出现肝功能衰竭。对某些病毒复制活跃,肝损害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无黄疸、大三阳、乙肝病毒-DNA阳性、转移酶高出正常2-10倍,肝穿为轻中度活动性炎症变化、无明显肝硬化、无重叠其他病毒感染、无免疫缺陷、女性患者选用干扰素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常因适应症掌握不好,所以疗效不好,甚至弊多利少。 对确诊为母婴传播致病者单独使用α干扰素。 国内外大量临床经验业已证明,对确诊为母婴传播致病者施行α干扰素治疗效果不佳。 不定量(或定性)检查乙肝病毒-DNA就使用拉米夫定。 尽管e抗原阳性者的乙肝病毒-DNA一定是阳性的,但应用拉米夫定后,其血清e抗原阴转的出现时间一般较晚,如治疗前不进行检查,就缺少判定其病情是否好转的指标,易造成患者的无效花费。 对慢性乙肝活动期患者,等待其转移酶(ALT)降至正常时才进行抗病毒治疗 单独应用拉米夫定十分安全,对重症肝炎患者也可以应用。因此,对慢性乙肝患者绝不用等待其ALT下降后再行抗病毒治疗,否则会影响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分情况地一律使用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
有些乙肝患者长期不愿就医,也不愿听从医生的系统治疗,甚至放弃定期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监测。这种“轻敌”的思想常常导致患者到了病情严重时,甚至已经发展为重型乙肝或肝硬化晚期才不得不就医,因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尽管我们说过,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切忌盲目用药。但对转移酶长期异常,病毒复制阳性的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把乙肝病毒当作“敌人”,那么,由于“敌人”的大量复制,已经造成“我方”——肝细胞的损害,我们就不能等闲视之了。这会儿,我们可要拿起抗病毒药物这个“武器”去打“敌人”了。乙肝病毒这个“敌人”可狡猾了,我们在和它作战时,也要懂得一点儿“战略战术”。 (1)不要轻视“敌人”:的确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生不发病。但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在体内静悄悄地进行,多数慢性乙肝患者在丙氨酸转移酶(ALT)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不像感冒发烧或腹泻,患者本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治疗。因此,我们常说乙肝病毒是体内潜伏的“特务”,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 还有一种“敌人”不能轻视,就是假“小三阳”状态。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阳”状态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乎无复制,肝功能正常,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无须治疗。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反复肝功能异常。这样的“小三阳”患者尽管血清中的e抗原阴性,但体内的病毒没有“冬眠”,它们也像“大三阳”一样在体内不断地复制(乙肝病毒-DNA阳性),病情仍可不断进展。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转移酶升高,导致进行性肝病。因此,这样的患者体内的病毒仍需要抗病毒治疗。经过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的复制会很快被抑制,肝细胞的坏死也就随之停止了。 (2)要掌握“战机”:与乙肝病毒“作战”的最佳时机是乙肝病毒-DNA阳性的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丙氨酸转移酶(ALT)在100-400单位/升左右。许多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出结论: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的乙肝患者疗效较差。因此,在肝功能正常时过早“出击”,由于体内免疫系统的“积极性”没有发动起来,不仅不能控制“敌人”,还容易“暴露”我们的“武器”,使敌人“想”出对付我们的办法,即发生病毒变异,产生耐药。如果我们“出击”太晚了,“敌人”对我们的肝脏破坏得太厉害了,尽管我们使用抗病毒药物这个“武器”能够暂时控制住“敌人”,但肝脏也不会得到很好的修复了。 (3)不要害怕“敌人”:一些患者过于害怕“敌人”,尤其害怕病毒的变异。所以,尽管“敌人”已经给我们的肝脏造成了破坏,但就是不敢拿起“武器”和敌人斗争。其实病毒变异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可怕的。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会发生变异。这是因为人类要用药物去抑制病毒的生长,而病毒本身也要去适应环境得以生存。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发生变异,因此每年都要制造出新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细菌也会发生变异。使用青霉素治疗一段时间,细菌就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这就是细菌发生了变异的结果。乙肝病毒也是这样,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就会发生变异,使其对这种药物发生了耐药。一旦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可再选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尽管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种类较少,但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新药物逐渐上市。如果积极治疗,使病毒很快受到抑制,肝细胞坏死停止,肝功能好转,就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展,为进一步的治疗或等待更有效的药物出现赢得了时间。 (4)要会使用“武器”:我们在打击敌人时,如果武器很多又很好,足以消灭敌人,我们当然可以机枪、炮弹一起上,把敌人彻底消灭。但如果我们的武器很少,又不能把敌人打跑,我们就需要节省武器,牵制住敌人,先用机枪,再用大炮。和乙肝病毒“作战”也是一样。现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还很少,如果我们不论“战机”,不管“武器”,干扰素、拉米夫定一起上,甚至再加上阿糖腺苷、泛昔洛韦什么的,尽管一时“敌人”缩了头,但等到敌人“变了脸”,对这些“武器”都产生了耐药性,我们可就没辙了。还有,用了那么多的“武器”,万一产生了不良反应“伤”了自己,那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所以,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应盲目联合应用,而应采用一种抗病毒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另一种药物的序贯治疗方法,但更换药物的最佳时机和品种仍在研究之中。 (5)不要对“敌人”放松“警惕”: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不要因为肝功能正常了,乙肝病毒-DNA转阴了,我们也就对“敌人”放松“警惕”了。因为目前的药物还不能把乙肝病毒完全清除,尽管病毒被抑制住了,但这些“敌人”还在体内,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异,再次对肝脏进行破坏活动。因此,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或达到疗效停药后,都应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敌人”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6)要和“敌人”打“持久战”:由于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只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因此目前国际上推崇的治疗方法就是对慢性乙肝进行长期管理。换句话说,就是和乙肝病毒打“持久战”。一般的抗病毒药物半衰期是十几小时,长效干扰素半衰期可达到4-5天,因此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每天用药,或每周用药。不能今天服药,明天漏服;或者想起来就治疗,忘记了就停药;也不能刚刚达到初步疗效就停药。这样的治疗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要坚持持久的治疗,使乙肝病毒长期处于抑制状况,最终达到乙肝病毒-DNA阴转,肝功能恢复,e抗原阴转,并出现e抗体的病毒“冬眠”状况,使肝细胞得到保护。 对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国内外目前仍然首选α-干扰素,疗程半年至1年,其完全应答(肝功能恢复正常,表面抗原血清转换,乙肝病毒-DNA转阴)率约为40%。但由于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如流感样症状等),且有多种禁忌症(如妊娠,精神病史),故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拉米夫定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之一,长期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降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其特点是对降低血清乙肝病毒-DNA水平快速有效,成人、儿童的疗效相似,安全性良好,服用方便,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干扰素,尤其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首选抗病毒药物。其主要缺点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相关性乙肝病毒变异率增加,使其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能力降低,随之出现乙肝病毒-DNA反弹,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开始治疗后不能随意停药,停药后部分患者出现丙氨酸转移酶(ALT)、乙肝病毒-DNA水平升高,个别患者病情明显加重。故本药的使用应严格按专科医生的指导进行。阿德福韦酯是国内推出的新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对拉米夫定耐药相关性变异的乙肝病毒有效,但目前广泛应用时间不长,总的有效率尚难以评估,主要缺点是起效较慢,约2-6个月才出现疗效。 乙肝的治疗已经出现的“曙光”,一些药物已经能够控制病情,一些药物正在研究和开发。但仅靠这些抗病毒药物作“武器”,不讲究“战略战术”地一通瞎“打”,很有可能没有战胜“敌人”,反倒伤了自己。
近年来一些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盲目联合多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其实,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相同的;还有一些药物,尽管他们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但经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多数专家并没有看到联合用药比一种抗病毒药物单一应用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另外,乙肝病毒也不像艾滋病病毒的抗药性那么强,必须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所谓“鸡尾酒”疗法下才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乙肝病毒对抗病毒药物十分敏感,尤其是新一代的核苷类药物,80%以上的患者在小剂量下就能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应盲目联合应用,而应采用一种抗病毒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另一种药物的序贯治疗方法,但更换药物的最佳时机和品种仍在研究之中。 乙肝联合用药须谨慎 两种核苷类药物联用并不比单用其中一种更有效。单用拉米夫定组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分别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到第52周时,乙肝病毒-DNA的下降以及e抗原转阴率,两组没有区别。但是转移酶(ALT)的复常率却出现变化,单用拉米夫定组复常率为70%,联合应用组只有48%。因此,核苷类药物之间的联用不应提倡。 核苷类药和干扰素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也不被提倡。在一项多国协作的研究中,对226位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普通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的e抗原/e抗体转换率为36%,单用拉米夫定组的转换率为22%,单用普通干扰素组为19%,表面看来有一定差异,但是在长期随访中却没有明显差别。因此专家们认为,联合应用二者不会提高疗效。 抗乙肝病毒药物联用中草药有待论证。我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肝在我国应用广泛,但多数药物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其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这是一个客观的评估。盲目加用中草药一是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不少乙肝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或缺乏运动,或长期输液、或过食肥甘厚味,体重不断增加,做B超检查时,确诊为慢性肝损害合并有脂肪肝,这种情况非常多见,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以下简要给予解答。 正常人的肝脏脂肪含量约5%。如果长期过度营养、大量嗜酒、慢性疾病或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时,都可以使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增加(超过5%的上限),这种情况称作脂肪肝。病毒性肝炎休养或稳定期间,由于过度营养,消耗又少,体重过度增加,也可发生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大多处于肝炎的恢复期或稳定期,突然发胖,体重增加5~20kg,平均10kg以上。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腹胀、肝痛,晨起刷牙时恶心欲呕,有轻度水肿等;50%~80%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浊度试验同时升高。60%的患者糖耐量试验异常;30%左右的患者酚嗅磺肽钠试验异常。血脂分析80%的患者有总脂升高,胆固醇次之,β脂蛋白只少数升高。对于脂肪肝的诊断,除上述病史外,血脂检测和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是不可少的,B超特点是:肝实质内呈细点状中等强回声,后方及深部组织回声衰减,肝内血管走向紊乱,小血管分布减少。要确诊脂肪肝最权威的依据是肝脏穿刺病理检查。 治疗脂肪肝的措施,最根本的是控制饮食,使每天饮食的总热量控制在2.000kcal以内;其次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使其每天不少于80g,而食物中脂肪和糖的含量也要控制。对于肥胖者或超体重者,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要求每周降低体重1~15kg,使其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左右范围,对于体重不增加的脂肪肝患者,可不必严格控制饮食,仅需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即可。另外控制饮食的同时要配合活动,注意体力上动静结合,当转氨酶在150单位/升(正常值40单位/升)以上时,应以休息为主,如转氨酶在40~80单位/升,可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散步、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等。活动多少以自觉周身微微出汗,休息后不再感疲劳为宜。当转氨酶持续在50单位/升以下,则可半日轻工作,但不能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可以多打几节太极拳,快速散步,慢跑步,适当游泳等,时间和强度都应循序渐进。 治疗脂肪肝尚无公认的特效药物问世,降血脂药物,如胆碱、蛋氨酸、维丙氨等,曾用于治疗酒精性、营养不良性脂肪肝等病症,对于乙肝合并脂肪肝疗效不肯定;另外实验研究可以治疗脂肪肝的药物还有马洛替酯、多价不饱和卵磷脂、牛磺酸等,但是临床实际疗效并不理想。目前治疗脂肪肝最为有效和安全的药物仍然是中药和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有绞股蓝冲剂、月见草油胶囊;大黄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儿茶素等)制成的大黄糖浆、大黄提醇片,降低三酰甘油、β脂蛋白疗效明显。用单味中药萆薢制成的降脂散治疗脂肪肝并高血脂者疗效显著。 总之,肝炎后脂肪肝的患者要牢记“三低三限二适当”的口诀。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三限即注意限制体重,限制动物脂肪,限制纯糖类食品;二适当即要适当补充优质动物蛋白,辅以适当活动和锻炼。
(1)大、小三阳全转阴 许多患者认为“大三阳重,小三阳轻”,只有“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甚至大、小三阳全部转阴”才是乙肝治疗的最终目标。 乙肝核心抗体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乙肝核心抗原产生的一种应答物,它不能转阴,也无需转阴,让它转阴没有任何道理。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一般说在我国的慢性乙肝中让它转阴是非常不现实的,医学家们也不要求它转阴,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肯定能使它转阴。小三阳中的e抗体,它是人体免疫系统针对e抗原产生的一种应答物,也不是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根本无需转阴。因此,那些宣称“大、小三阳全转阴”的广告肯定是假的,那些宣称“大、小三阳全转阴”的医生肯定是冒牌的。 (2)盲目追求e抗原转阴 e抗原转阴是许多患者治疗的目标。不少肝功能正常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也在接受干扰素等转阴治疗,极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甚至使患者提前进入免疫消除期,加重了病情。《中国乙肝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制定正确的治疗目标是获得科学的治疗方式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医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3)片面追求转阴 慢性乙肝是很难根治的疾病,彻底清除病毒目前尚不可能。国际公认的乙肝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不是片面追求病毒指标“转阴”。 对于慢性乙肝,“大、小三阳”是通俗的说法。“大三阳”患者的e抗原为阳性,说明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对于“大三阳”患者,“转换”比“转阴”更为重要。所谓“转换”是指标志乙肝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的e抗原由阳性转为阴性,同时人体产生的“中和”e抗原的e抗体由阴性变为阳性。只有实现了这一“转换”,才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有可能得到抑制。 虽然乙肝病毒的复制可在短期内被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有效地抑制,但很难被彻底清除,停药后经常出现病情反复。而e抗体“转阳”,意味着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已经被激活,对携带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展开“攻击”了。因此,即使停药后,也能保证病情平稳,有效地遏制病毒,控制病情。因此,e抗原消失,e抗原阳性向e抗体阳性的“转换”是治疗“大三阳”患者的关键。 “小三阳”患者的e抗原呈阴性,但不是所有“小三阳”患者都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有些“小三阳”患者e抗原呈阴性的原因是因为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所以,即使e抗原指标呈阴性,乙肝病毒-DNA仍然在不断复制,因此疾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些患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病情进展速度比“大三阳”还要快。据统计,在中国的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中,近30%是“小三阳”患者。 因此,乙肝患者必须辩证地看待乙肝转阴。“所有指标转阴”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不可能实现。有些阳性抗体根本无需转阴,如e抗体;某些指标“转阴”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如反映病毒复制指标的e抗原。 中华医学会近日公布的《中国乙肝患者认知现状研究报告》显示,33%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彻底清除病毒”,55%的被调查者认为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大三阳转阴”。所以,改变乙肝患者对“转阴”的误解,使他们认识到“转换”的重要性已成为乙肝治疗领域中的当务之急。 (4)一味追求“转阴” 发现乙肝病毒标志阳性,首先应进一步检查其他肝功能、B超、乙肝病毒-DNA等,而不是急于吃药,追求“转阴”。如急性乙肝,绝大部分患者各项阳性标志一年左右自然转阴。单项表面抗原阳性或“小三阳”,如其他各项检查均正常,也无自觉不舒服,就没有必要治疗,因为此时患者处于“冬眠期”,根本没有“转阴”特效药,平时不过度劳累、不饮酒、不盲目用药、定期到医院复查即可。 对“大三阳”,也应在谷丙转移酶(ALT)升高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 (5)不顾病情,盲目转阴 有的农民患者告诉医生,为了乙肝表面抗原阴转,卖掉了房子和耕牛,结果闹得“家破人亡”,但对于病情一事无补。 虽然乙肝疫苗的应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接种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于疾病预防的知识和重视程度的不同,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一些10岁左右的小患者。我们再次呼吁,加强乙肝防治的科普知识宣传,普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因为一旦患了乙肝,治疗非常棘手,但是目前的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非常肯定。因此,我们应该从免疫预防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根本上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对于没有进行有效预防而获得乙肝病毒感染的患儿,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都非常着急。由于这部分患儿在今后的入托、升学等环节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家长就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治疗。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冷静、科学处理,不能盲目、过度治疗。盲目、过度治疗不仅不能帮助患儿,很可能还会出现有害的结果,到头来后悔不已。 对策:转阴不是目前可以追求的治疗目标。对于打着转阴的旗号,骗取钱财的做法,广大的慢性乙肝患者更要擦亮眼睛。 各种乙肝的所谓转阴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中最复杂、疗效最不明显、最易导致治疗紊乱的一个环节。科学地说,最有可能转阴的肝炎病毒指标是e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乙肝病毒-DNA)。表面抗原的转阴比较困难,即便是转阴了,仍需观察转阴是一过性的还是永久性的,是属血清转阴还是变异转阴,若属变异转阴则更不好。因此,目前乙肝的治疗不应一味追求转阴,治疗的目标应重点放在病毒复制指标转阴以及防止传染性和纤维化上。治疗原则应该是免疫疗法与抗病毒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治疗的最佳时机是转氨升高的乙肝患者,因为此时免疫细胞已被激活,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病例双转阴(乙肝病毒-DNA和E抗原)可能性很大。 慢性乙肝患者担心自己向肝硬化或肝癌方向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没有必要视其为必然结局。慢性肝炎是否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是人体本身的免疫状态、基因特点、遗传因素等。主观方面的因素是如何正确用药及如何调整心态。正确用药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防止肝硬化的重要因素。 片面追求“转阴”不科学 评价乙肝治疗的效果,病毒标志物转阴是其中的依据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在药物的作用下,某一项或几项病毒标志物的转阴是可以实现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乙肝已经治愈”的结论。此时应科学、慎重判定转阴的实质,全面地测定体内乙肝病毒数量、活性、复制能力等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拟定今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如果因此停止用药治疗,将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还会使病毒急剧反跳,加重病情。 乙肝标志物全转阴几乎不可能,尤其是第一项表面抗原转阴实属罕见。现在众多的乙肝患者由于受许多不实广告大张旗鼓的宣传,有着和小黄相同的认识。像小黄这样的患者已属于无活动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的传染性极小,只要肝功能正常,除了饮食等特殊行业有规定外,完全可以从事其他正常的工作。 如患有乙肝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积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治疗乙肝需长期反复。乙肝本身具有复发的特点,甚至在一些很小的因素影响下都会导致复发,如感冒、腹泻等其他疾病的干扰;过于劳累、喝酒或情绪不佳等。目前,许多乙肝患者在被医生判定为可以停药后,容易走上两个极端,有些人感觉万事大吉,对病情不管不问;另外一些患者却觉得随时可能复发,这病根本没法治,背上沉重心理包袱。事实上,病情复发后,只要按疗程用药,同样可以达到控制状态,控制得好,有的人可以十几年不复发。因此,患者在停药后,正确态度是:尽可能消除导致乙肝复发的不利因素外,同时应定期复查病毒指标和肝功能,必要时进行B超检查。
(1)追求新型治疗方法,忽略基础治疗措施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彻底治愈乙肝是惟一的正确途径。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单纯依靠抗病毒药物来清除病毒,是很困难的。因此完全可以理解肝炎患者对于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渴望。 对于乙肝治疗科学技术新进展的关心和期盼,不能代替目前的正规治疗。有些患者整天忙于寻找新型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对目前临床已经证明有效的治疗措施却视而不见。个别患者对于治疗领域的新进展了如指掌,却连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都没有采取。这无疑是不正确的,在可以进行治疗的时侯,应该积极依靠现有的医学技术进行基础性治疗。 (2)本末倒置,重治疗轻生活 很多患者将乙肝治疗中的短期指针“达标”当作唯一目标,情绪经常随着指针的波动而起伏不定,神经紧张,并出现担忧、焦虑甚至恐惧,失去正常生活的信心,犹如一团乱麻。对他们来说,乙肝恰似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着自己的生活甚至整个家庭,久久不能散去。 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生活。乙肝患者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需要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生活。快乐和药物一样重要。对于每一位用药治疗者来说,药物不仅使你本身健康,药物还使你拥有幸福和睦的家,你的快乐会使药物的药效提高,你的快乐会使你周围的人、你的家人快乐和幸福。我们希望每一位肝病患者走出乙肝治疗的“迷宫”,放眼生活,关注长远,聚焦未来,建立理性的治疗目标和生活目标,把握健康生活的每一天。 (3)重治不重养,重养不重治 一些乙肝患者由于工作或学习紧张,认为自己每天治疗就能把病治好,不重视休息。也有一些患者认为目前乙肝无特效药,治疗白花钱,因此不需要治疗,只重视调养。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只有做到治疗和调养并重,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希望这些患者到医院,在传染病专家的指导下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4)重药轻养 常言道,肝炎的治疗是“三分靠药七分靠养”。仅重视药物而忽视调养,就本末倒置了。得病后患者首先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注重心理保健,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良好的心理是康复的基础。 休息能增加肝脏血流量和增加氧气供应,对乙肝恢复十分重要,但不少患者没引起重视,常因过度劳累而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合理营养可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缩短病程,乙肝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切忌增加营养过急和滥用滋补品。 (5)乙肝患者需要吃保健品 乙肝人群只要保持肝功能和B超正常,一般不用一些保健品。常常吃各种保健品或偏方。甚至有些保健品对乙肝患者自身就是个危害。很多药物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过多服用只会加重乙肝患者肝脏负担。 乙肝患者只要生活规律、避免劳累、避免长期熬夜、忌烟酒、注意饮食,并且在正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处治疗和定期随访,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重要的是要及时抑制病毒复制,积极治疗肝脏的炎症和已经存在的损伤(尤其是肝硬化)。 (6)追求高营养 有些患者,为了治疗乙肝,天天“进补”,结果出现肝功能的进一步异常,以及严重的脂肪性乙肝。因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人体的各项物质代谢,在肝功能异常的时候大吃大补,必将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肝功能恶化。 长期的高脂肪、高糖饮食,可出现肝肿大、肝区不适、血清转移酶轻度升高等征象,故饮食上应避免营养过剩。 对策:患者可以正常食用高蛋白食品,如植物蛋白(豆腐、豆制品)、动物蛋白(海鲜)。推荐海鲜和鱼类,因为鱼类脂肪含量较低,对患者较为有益。此外,肝炎患者千万不能喝酒。 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适当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瘦肉、鱼、蛋、奶、豆制品)、糖(米面、食用糖)、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成人每日保证蛋白质70-80克、糖300-400克、脂肪50-60克即可。由于我国习惯于低脂肪饮食,故不必过分强调限制脂肪,以食后无不适感为度。另外,应禁酒,因为酒精可直接损害肝细胞,促进脂肪在肝细胞中沉积,并可引起肝硬化。故肝炎恢复期应绝对戒酒,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应终身戒酒。 (7)偏听偏信,营养缺乏 认为有营养的食物会生湿热,一点油腻的食物也不敢吃。其实这样也不好,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脂肪过低则不能满足患者机体的需要,还会造成肝脏营养不良,一样对人体有影响。 慢性乙肝患者是不是要忌口,究竟怎样忌口,这也是慢性乙肝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不同,因此,慢性乙肝患者的忌口情况也不相同。但是,我们有时也会见到由于不适当的忌口,造成营养不良,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患者的抵抗力低下,不利于肝炎的康复。 对策:原则上来说,除了禁止饮酒之外,慢性乙肝患者可以自由饮食。对乙肝患者发病早期给易消化,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但应注意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疾病后期,食欲好转后,应给予较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饮食,不强调高糖低脂饮食。 (8)盲目忌口 有些乙肝患病确实需要忌口,因此不少人就误解了忌口的意义,盲目认为乙肝患者不能吃鸡肉、羊肉、鱼肉等。结果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胡乱忌口,这样一来,人体需要的营养缺乏,造成营养不良,出现贫血等情况,从而造成抵抗力低下,不利于肝炎的康复,容易造成感染。 民间向来就有患病要忌口的说法,不少人道听途说,轻信乙肝患者不能吃鸡肉、羊肉、鱼肉等。不少乙肝患者列出长长一条“忌食”单。结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胡乱忌口,这样他们无法得到营养,几年下来,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些患者为了治疗肝病,天天“进补”,结果出现严重的脂肪肝。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 实际上乙肝患者的饮食基本原则是在肝功能异常的时候,主张清淡饮食;当肝功能恢复正常时主张综合营养,蔬菜、水果、瘦肉类、豆制品等都需要,但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食品。 (9)不吃鸡、鱼 不少患者认为患肝炎后须禁食鸡、鱼等食品,因它们认为是“发物”,会加重病情。其实,为促进肝功能恢复,肝炎患者饮食宜以营养价值高的鸡肉、奶类、瘦肉、鱼类等动物蛋白为主。每天保证蛋白质60克以上。腹胀时,减少产气食物如牛奶,甜食的摄入。当然,狗肉(热性大、自不强、会加重病情)、虾蟹、咸菜、咸鱼等还是少吃或不吃为妙。 (10)多活动、勤锻炼 适当的活动的确有利于机体的各种代谢,能促进消化。但是对以肝功能异常的乙肝患者而言应当主张“静养”,避免活动,因为在活动时由于机械性的损伤可以加重肝功能的异常,同时由于人体活动时需要能量,而能量的产生有依赖于肝脏的代谢,势必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肝功能。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期应多卧床休息。但随着黄疸消退、症状减轻和肝功能好转,应适当增加下床散步和做医疗体操。运动毕竟是机体的天然需要,能增强衰弱器官功能和自我调节过程,改善负面情绪。动静结合的自我保养有利于慢性肝炎患者的康复。过分强调休息和静养,对运动限制过严并不好。
乙肝患者往往不明白或忽视自我观察。因此,患者应学会自我观察病情,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应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了解病情。 (1)食欲。往往在病情早期波动时出现。如食量下降,厌食肉类和油腻食物,严重者一见到肉类食物或闻到食物的气味都会发生恶心、呕吐。 (2)体力。感觉体力下降,尤其是处于休息状态亦觉疲乏,甚至四肢软弱无力,不愿走动时,应警惕病情反复。 (3)体重。体重明显增加,需注意合并脂肪肝或腹水的可能。若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全身消瘦,则需作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并发了肝癌。 (4)小便。在病情发作出现黄疸之前,通常先有明显的尿黄。 (5)烟瘾。原先烟瘾很大,一旦突然不想抽烟或每日抽烟次数明显减少,这亦很可能是病情活动的预兆。 (6)腹部。若出现明显的上腹胀且见隆起,常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7)皮肤。面部出现色素沉着,皮肤失去润泽,胸前和颈部可见到毛细血管扩张或形状像蜘蛛的血管痣(蜘蛛痣),手掌可见大、小鱼际部位呈紫红色(肝掌)。这些通常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特殊表现。 (8)眼睛。眼睛干涩是许多慢性肝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但巩膜出现黄染是病情明显活动的征象。 上述这些观察指标,在肝炎活动过程中通常是几项同时或相继出现,一旦出现其中一项指标以上,宜尽早到医院做专科检查。 为慎重起见,每半年检查一次肝功能;病程较长或年龄较大(40岁以上)的慢性患者,尚需要定期做“B超”和甲胎球蛋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炎活动,尽早得到合理的治疗。
(1)不愿接受长期治疗 有调查发现,65%的患者只愿意接受3年以内的治疗,25%的患者认为治疗一年就差不多。多数患者在第一年大都愿意认真接受治疗,第二年就马马虎虎,到第三年往往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接受治疗,很多患者都害怕长期服药。 (2)进行抗病毒治疗时DNA一转阴就马上停药 每个人最终取得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与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每个患者的疾病进展、家属史、治疗的配合度等密切相关。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最大限度消耗病毒储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必须按规则用药,不可漏用、忘用或随意停服抗病毒药,以致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影响疗效。同时,有些患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之后,很快取得了一些效果,例如体内乙肝病毒的含量下降了,或e抗原转阴了,这时候切勿凭自己的判断自行停止抗病毒治疗,必须咨询专科医生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否则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 对策:口服的抗病毒药的疗程是没有确定的,按照实践的经验,至少要治疗两到3年。这是因为临床显示,12%的e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一年后,e抗原可转阴或转换,但这些患者还要坚持治疗至少一年后可停药。而大部分乙肝患者则需要长期治疗。 (3)在血清e抗原转阴,但尚未出现e抗体时停药 在抗病毒治疗时,乙肝病毒-M血清转换规律与机体自然清除病毒不同,未出现e抗体,过早停药疗效不能巩固。 (4)不坚持长期治疗 一些患者在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今天服药,明天漏服,或者想起来就治疗,忘记了就停药;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后刚刚达到乙肝病毒-DNA阴转的初步疗效就误认为病毒已被清除,可以停药了。这样的治疗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乙肝加重。这是因为目前一些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服药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弱或停止;停药后,乙肝病毒会重新活跃。因此,一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和长期治疗,达到一个持续地抑制病毒的效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由于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的时间较长,如干扰素的疗程需6-12个月,核苷类药则至少在1年以上,苦参素疗程不低于6个月,而且也难以根治乙肝,不少患者由于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原因,对长期抗病毒治疗难以接受。然而专家指出,延长疗程的治疗可提高长期抑制病毒的疗效,而不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病情将持续进展。因此,抗病毒治疗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根治,还不如说是为了长期阻止病情发展,减少和避免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这对于乙肝患者同样意义重大。 (5)抗病毒需要终身用药 应对慢性乙肝,需要进行抗病毒。但是,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要坚持多久,停药后会不会导致病情反复? 不少乙肝患者认为,乙肝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终身服药。这种错误的观念多年来一直很有市场。这一方面影响了服药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一方面也让不少患者把抗病毒治疗视作“不归路”,在开始治疗时犹豫不决。有的人为此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有的人则就此沦为虚假广告的牺牲品。 抗病毒治疗并非需要终身用药。一般认为,e抗原阳性患者治疗后,如果实现了 “双达标”,即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同时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e抗原消失、e抗体产生),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都达标,那么就可以考虑停药。近年来一些临床数据也表明,确实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替比夫定等在抑制乙肝病毒-DNA和促进e抗原转换方面有助于患者实现“双达标”。 (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不坚持系统用药,抗病毒治疗如打仗,不能“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或者见好就收。抗病毒后病情好转,但并不是“天下太平”,停药后往往导致复发。中途停药的原因不外乎三种:①病情真的有所缓解,自己没什么不适的感觉了;②限于自己的经济条件,“好了,就省点钱吧!”③道听途说,发现“另有高招”,故改道而行。 这几乎是多数慢性乙肝患者的“通病”。自己有了症状,感觉不好时就找医生开药治疗。过了几天、十几天感觉有好转,立即停药,见好就收。过段时间感觉“不太好”,再找医生开药,如此反反复复。 慢性乙肝是一种很顽固的疾病。治疗必须有系统性、完整性,按疗程用药,“打打停停”、“见好就收”违背了肝炎的治疗原则。慢性乙肝特点之一是容易复发,用药后好转并不是痊愈,而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就要加重一次,使慢性肝炎加速肝纤维化,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诚然,有人不能按医嘱完成药物的疗程是因经济条件限制,但是,在病情加重后再用药治疗,经济上的损失更大,如错过治疗良机,治疗困难度也增加了。慢性肝炎的治疗一定要考虑“治疗经济学”,病情轻时花的钱少一些,并能控制住病情,病情重时花的钱多,控制病情也有困难,患者痛苦也多,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又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 慢性乙肝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长期用药,特别是应用抗病毒药取得疗效后,更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不应当“缓口气”、“歇一歇”,而应使抗病毒药充分发挥作用,抗病毒药治疗“松一松”,病毒就要“攻一攻”,反反复复,肝纤维化不断加重,最后导致肝硬化。要有恒心、有决心、有信心,将抗病毒药治疗进行到底,曙光就在前头。 乙肝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不断的复制是乙肝迁延不愈和病情加重的根本原因,所以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而且也是一个持久战。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乙肝也是这样,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乙肝不像肺炎、肠炎那样,经过治疗后细菌很快能被清除。 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物,所以对于乙肝的治疗缺乏统一的标准用药。 现在,市面上治疗乙肝的药物和疗法特别多,首先请大家不要相信一些广告提出的“一两个疗程就可以根治乙肝”的吹嘘,在现有的医学水平上这是不可能的。患上乙肝后,如果治疗乙肝的初选药物不合适,会造成乙肝病毒耐药变异,不仅降低抗病毒的效果,而且会增加治疗成本。所以,乙肝患者最初用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瞄准高效、低耐药性的抗病毒药物。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时间长,至少一年。接受抗病毒治疗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诊,由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所以,慢性乙肝患者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选用何种抗病毒治疗药物,制订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例如,干扰素类药物,疗效肯定,疗程比较确定,但是由于需要注射给药,副作用相对较大,重症肝炎、肝硬化患者和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在病情没有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都禁用该药。而核苷类药物的缺点是疗程不确定,盲目停药有导致病毒“反跳”、病情加重的风险,但长期服药有可能引起病毒变异、耐药,使病情反复。 乙肝患者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治疗慢性乙肝不能速战速决,必须打持久战,必须坚持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再加上免疫调节剂和日常合理的饮食搭配,利用自身免疫力逐渐清除病毒,进一步控制乙肝病毒复制。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人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处于麻痹阶段,未能清除病毒,而导致病毒长期潜伏,与肝细胞发生整合,这部分人群没有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乙肝病毒指标阳性,医学上也称之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或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很多见,据调查资料我国约10%的人群属于这种情况。我国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判定标准是: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半年以上,但肝功能检查始终正常,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外表上看和正常人没有两样。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实际情况也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健康携带”状态,而绝大多数患者实际处于慢性肝炎的各个不同阶段。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过去称为“HBsAg健康携带者”,这是因为没有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的缘故。但近年来根据大量肝脏穿刺活检研究的结果,证实所谓健康携带者的肝组织正常者只占极少数,而且在电子显微镜下也不能排除肝炎病变,显然称之为健康携带者是不妥的。研究资料表明,慢性感染者中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携带者实际已经进展为肝硬化甚至于原发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一般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残留期(低复制期或无复制期)或终末肝病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都处于免疫耐受期,多数携带者是在幼小时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缺乏识别和清除病毒的能力,导致病毒长期潜伏,到了青年或中年阶段,机体进入免疫清除期,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炎症发作,平静的携带阶段也就随之结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乙肝病毒赖以持续生存的宿主,对乙肝的传播和发病起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目前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治疗,存在不少困惑。一方面缺少有效的药物,由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病毒基因已经发生整合,而目前绝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整合型的乙肝病毒无能为力,均属无效,所以很多学者主张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必进行抗病毒治疗。另一方面,大多数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并有部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理所应当早期治疗。我们认为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对于携带者应该认真检查,搞清楚患者肝脏内部的实际情况,具体措施是:首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认真的体检,包括检查肝功能系列指标(包括肝功酶谱、胆红素、蛋白比值等)、乙肝病毒系列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及乙肝病毒DNA检查)和B超,有条件者可以进行肝穿刺检查。其次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携带者是否需要用药治疗:如果携带者肝功能系列指标全都正常,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检查为阴性,肝穿结果显示肝脏炎症积分小于4分,可以判定这部分人群属于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他们暂不需要用药治疗,但是仍要建立档案,定期复查。如果肝功系列指标检查正常,但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肝穿结果显示炎症积分大于4分者,可以判定属于炎症活动者,应该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应该根据肝穿结果和患者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来说,患者乙肝复制指标为阳性,肝脏炎症活动明显者,适合使用以抗病毒为主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的主要药物为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这些药物都需要长期使用,使用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多,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如果肝穿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可以加用一些抗肝纤维化药物,例如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虫丸等。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调查表明:属于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携带者属于病情程度轻重不一的乙肝病人,根据国际、国内权威乙肝防治指南意见,前者暂时无需治疗,后者需要治疗。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划分较为宽泛,并不严格,我国所认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多数是潜伏状态的各种慢性乙肝病人;国际上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界定比较严格,只有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一种,诊断标准更加严格,肝穿检查必须强调。
从理论上说,抗病毒治疗就是应当彻底清除病毒,但实践证明清除病毒是非常困难的。国际和国内都一致认为治疗乙肝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治疗目标是减轻肝脏炎症、预防进展为肝纤维化和(或)肝功能失代偿、确保乙肝病毒DNA持续转阴和肝功复常。长期治疗目标是阻止肝炎反复发作、预防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最终延长病人生存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可行程度又将治疗目标分为3级。第一级是理想的治疗目标,即彻底治愈乙肝,其标准是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全部转阴,肝组织内免疫组化证实乙肝病毒消失,肝脏炎症、纤维化终止。依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第二级是力争实现的治疗目标,即患者经过治疗后获得持续的完全应答,停药后不复发,达到乙肝病毒e抗原与e抗体的血清转换以及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第三级是更为现实的目标,也是最基本的治疗目标,即通过维持治疗来达到血清病毒转阴或低水平复制和肝功能复常。依照目前的实际水平,使用各种药物治疗,达到第一级治疗目标非常困难,有可能达到第二级目标,第三级治疗目标则相对容易。因此,当前可行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应当是确保达到第三级目标,力争达到第二级目标,通俗的比喻就是“保温饱、奔小康”。对于乙肝抗病毒治疗不能抱以奢望,目标要现实和可行,这一点需要医务人员清楚,也需要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交代清楚。
乙肝“大三阳”,也就是医学上讲的“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阳性,此时乙肝病毒DNA项目检测都为阳性。乙肝“大三阳”患者如果血清谷丙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者,应该重点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乙肝病毒DNA定量大于1×105拷贝/毫升,谷丙转氨酶水平大于80单位/升,或谷丙转氨酶小于80单位/升,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大于4分,或大于2度炎症坏死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的意愿,选用IFNα(普通α干扰素)(ALT水平应小于400单位/升)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乙肝病毒DNA阳性但低于1×105拷贝/毫升者,经监测病情3个月,乙肝病毒DNA仍未转阴,且谷丙转氨酶异常,则应抗病毒治疗。具体抗病毒药物和使用方法如下:①IFNα500万单位(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个月。如有应答(有效),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年或更长。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如治疗6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②PegIFN α2a(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③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1年时,如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检测下限,谷丙转氨酶复常,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但未出现乙肝病毒e抗体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与e抗体之间的血清学转换,经监测2次(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④阿德福韦酯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⑤恩替卡韦0.5mg(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⑥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同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不同时期的抗病毒治疗代表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抗病毒效力较强,没有明显副作用。但是疗程漫长,不能轻易停药,一旦停药有可能出现“反弹”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