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禅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趣历史网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趣历史网

  对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登基之后开始大封群臣,诸葛亮功劳最大,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并担任监察百官和军队的司隶校尉之职。此时的诸葛亮不但主管政务,还是军中大佬,重权在握,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蜀汉政权刚一建立就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所杀,荆州因此丢失。刘备气急败坏,于是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张飞在军中被两个小兵杀死,自己后来也遭遇了战败。  刘备惨败夷陵之后,因为气火攻心而一病不起,住在白帝城疗养。  223年,刘备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对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还不止,必定有一番大作为。我的儿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确实太差无法辅佐,你就取而代之吧。  刘备与诸葛亮有几十年的友情了,而且他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他这番话也许是真情实意的。  但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主上,所以刘备说这番话,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必定不会觉得刘备是真的要他取刘禅而代之,而是在对他进行试探,或许也是一种敲打。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这番话效果很好,诸葛亮马上就对他表忠心说,我必定竭尽全力做好肱股之臣,也一定会做个忠臣,一直到我死为止!  刘备听完诸葛亮这番话,很是满意,于是就让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不久之后,刘备就去世了。刘备死后一个月,刘禅在成都登基称帝,时年十七岁。  刘禅小时候虽然几次身临险境还差点没命,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刘备立为汉中王王太子,十五岁的时候又成为皇太子。不到两年时间,刘备又成为皇帝,他的人生总体而言还是顺风顺水的。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对诸葛亮虽然很信任,但是刘禅会继续信任他吗?  据记载,刘禅登基之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还让他以丞相的身份另外开府办公,朝中所有大事也均由诸葛亮做出决定之后再报告给刘禅。此时的诸葛亮其实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决策者,而刘禅则完全沦为一个签字盖章之人。  不过这件事也很好理解,毕竟刘禅年纪小,他还没有才能治理国家;而那时候蜀汉政权并不稳固,也需要诸葛亮集中权力进行整治;再加上刘备托孤在前,诸葛亮作为辅臣大臣代替刘禅处理朝政也是合情合理的。  实际上,诸葛亮跟刘禅的私人感情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刘禅的支持者就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当初刘禅在长坂坡落难,刘备自己逃走了,是赵云不顾个人安危救了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后来孙夫人在返回东吴的时候带走了刘禅,又是赵云和张飞把他给救了回来。  在刘禅成长的过程中,诸葛亮等人一直竭尽全力呵护他。特别来到益州之后,诸葛亮等人又支持他成为刘备的继承人。诸葛亮还是刘禅的老师,他不但教授刘禅学问,还教刘禅治国之策,两人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实在刘备心中,他对益州集团一直是有戒心的,他后来之所以娶益州大臣吴懿之妹吴氏为妻并立其为皇后,为的就是稳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从荆州集团找一些信得过的人来辅佐刘禅,而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李严则被刘备拿来作诸葛亮的帮手,所以也成为托孤之臣。  对于刘禅来说,刘备的心思他即使不知道全部,但也知道个大概,所以他能够信任的也只有荆州集团。就比如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刘禅不但重用诸葛亮,还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皇后。  所以说,刘禅重用诸葛亮,这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他个人感情的需要,更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足而必须这么做的。  那么在面对刘禅信任的时候,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又活了将近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做事的风格就是一切取决于自己,并不与刘禅商量,只是会在决策后进行汇报。  就比如说,诸葛亮说改革就改革,说打仗就打仗,甚至在他北伐失败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惩罚,而不是让刘禅处罚他;而且在李严延误粮草这件事上,诸葛亮也坚持将这个托孤大臣废除掉。  乍一看,诸葛亮貌似完全将刘禅给架空了,自己则以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是权臣,所以后世就有人说刘禅忌惮诸葛亮功高震主,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对其心存不满,想要对其有所行动;而诸葛亮则因为害怕遭到刘禅清算,所以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带着甲士百人同去,以防不测。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出自《三国志》,而是自于《晋书.桓温列传》:  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甲仗就是被甲持兵的卫士,于是就有人觉得自己抓住了诸葛亮的把柄,说他是心存异心的权臣。  可是,把桓温跟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这件事本身就不靠谱。  桓温也是权臣,但是他废掉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也就是简文帝。上面这段话说的就是简文帝在刚成为皇帝之后,下诏给桓温赏赐,还让他可以跟诸葛亮一样可以携带甲仗百人上朝。  这实际上是司马昱在给桓温洗白,他将桓温比作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臣,也可以显示出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司马昱说诸葛亮带着百名甲士上朝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实际上,这段话给了后世之人很大的误解,因为在古代,赏赐大臣带甲士上朝是皇帝给大臣的荣誉,历史上享受这种待遇的大臣并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真的让大臣带着甲士去上朝!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拥有甲士的相关记载,除了不可信的《晋书》之外,在《三国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是这么说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虎贲是皇宫卫士,刘禅赏赐给诸葛亮六十名虎贲,是对诸葛亮功劳的嘉奖,但诸葛亮能真的带着虎贲去上朝吗?即使带了,又有什么用,宫中效力于刘禅的虎贲更多,能打得过吗?  所以说,带甲士百人上朝这件事本身就很扯,不可信。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诸葛亮大权独揽,他是忠心的吗,刘禅是真的信任他吗?  诸葛亮是不是忠心,我们拿事实来说话,看看都干了啥。  据史料记载,刘备死后,诸葛亮夙夜不怠,以帮助蜀汉一统中原从而恢复汉朝的统治为己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国内环境,还加强了军事建设,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再出兵北伐中原。  只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实力上的硬伤,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遭受失败,但他为国家尽心尽力这件事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他最后还是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去世的。就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绝对是忠臣。  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他对刘禅也很忠心。  当时蜀汉的情况其实并不好,因为荆州的丢失,让蜀汉断了一条腿,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跟东吴和魏国相比。刘禅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是个傻子,但他的才能跟诸葛亮相比,还是要差一大截的。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虽然不是个贪权之人,但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也不得不将权力握在手上,因为只有他能够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说安排后勤,指挥军队,并与益州集团进行周旋,这些都是刘禅做不到的,哪怕他是皇帝呢。  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是为了自己而不放权的,一是他在死后,除了800棵桑树和朝廷是赏赐的15顷田之外,没有太多的财产留给子孙;二是诸葛亮在死之前,曾上书对刘禅说,不要刻意优待他的儿子。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所以说,诸葛亮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及家人谋取一点利益,这就足以说明他的忠诚之心。  只不过后来刘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他任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高官,但后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也都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他们均在蜀汉灭亡之前战死沙场,为蜀汉殉了葬。  而刘禅对诸葛亮其实也是一直很信任的,诸葛亮掌管朝政,刘禅则只负责祭祀,他从来没有干涉诸葛亮,也没有给诸葛亮穿小鞋,甚至对诸葛亮还很依赖,真的做到了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看待。  不过有人诬陷说,是因为刘禅昏庸不明事理,所以才对诸葛亮没有猜忌之心的。这种看法来自于东晋孙盛,他是这么说的:  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这不但是在诬陷说刘禅傻,还是在诬陷说诸葛亮不忠。但孙盛毕竟是晋国臣子,所以他这么说刘禅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理解。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其实很聪明,跟诸葛亮的感情也很好,他很信任诸葛亮,常常为诸葛亮干一些外围的辅助工作。  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四郡之后,刘禅就曾主持对南方四郡和益州重新进行行政区域改革,并且任命官员前去治理,这些都是诸葛亮不在朝中的时候刘禅替他干的,最后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纵观刘禅和诸葛亮相处的十二年间,两人极少有正面冲突,原因就在于,刘禅以诸葛亮是托孤之臣而对其极为尊重,而诸葛亮则以刘禅是皇帝而对其极为忠心,而且从不以自己的威望来压迫刘禅。  这其实是一段君臣佳话,但被心有叵测之人抹黑了他们的关系,说刘禅暗弱而诸葛亮是个不忠心的权臣,实在是荒谬至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2
刘禅和诸葛亮真实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两人是权力之争还是主义之争-趣历史网

刘禅和诸葛亮真实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两人是权力之争还是主义之争-趣历史网

  对刘禅和诸葛亮的真实关系,是君臣,师生,还是彼此争斗的政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导语: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权力之争还是主义之争呢?我们都知道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生前便委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临终时更是将自己的儿子刘禅叫到跟前,当着他的面,让刘婵认诸葛亮做了“相父”。  后来更是直言,若刘禅能成器,便辅佐他,若实在“烂泥扶不上墙”,那这蜀国从此姓诸葛也罢。虽说这些话是背着刘禅说的,但是刘禅真的想不到这些吗?  因着三国里对刘禅的丑化,我们打心底里就认为刘禅就是个弱智的昏君。其实,《三国演义》中对刘禅的贬低,只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现实中的阿斗真的有这么不堪入目吗?  我们试想,刘备死后,蜀国共存在了四十多年,而诸葛亮只活了九年,若是阿斗真的这么“烂泥扶不上墙”,蜀国的那三十多年又是怎么活过来的呢?所以我们只能说阿斗是贬低自己以自保,并不是像三国中所说的那么蠢。  那么阿斗对诸葛亮到底是不是完全信任的呢?上文说到,阿斗采用的是大智若愚战略,并不是真的傻,对这样一个聪明人来说,完全信任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不信任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被迫信任。他深知,就算自己不信任,也是斗不过诸葛亮的。所以只能放手,让诸葛亮做自己想做的,自己呢就“乐不思蜀”。  又有刘禅听从谗言将诸葛亮从战场上召回的传言,这又是不是代表刘禅对诸葛亮还是不信任的?其实不然。刘禅并非不信任诸葛亮,也深知自己和他的权力之争是毫无意义的,若是诸葛亮真的有意与他争权,自己早已不在君王的宝座上。其实,刘禅有的更多的是对诸葛亮政策的不认可。  刘备之于诸葛亮,可谓是情深意切。临终时的一席话,更是让诸葛亮一腔热血,只想为属国献身。以至于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只想北伐,干出一番事业,完成刘备的遗愿。  但刘禅却是一心向往和平,为百姓着想,内心里是不希望诸葛亮北伐的,因为北伐不仅伤钱还伤人,可刘禅的小细胳膊哪里拧得过诸葛亮这根大腿呢,也只能同意北伐了。  又何来刘禅向往和平,为百姓着想一说呢?就《三国演义》来说,它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慧,极力贬低刘禅,但在这样严重的“丑化”之下,仍未提一句刘禅迫害百姓,或是搜刮民脂民膏之类的话,这足以说明刘禅是真的为民着想。  所以说,当诸葛亮提议北伐的时候,刘禅心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但又拗不过诸葛亮两次写《出师表》请求出征。  这时候蜀中也有大臣考虑到了北伐劳民伤财这一点,就向皇帝提了一嘴。这样一来,刘禅越是想到了北伐所损失的人力物力财力,心想再这样下去,国家根基就不稳了。于是就有了刘禅听信谗言,将诸葛亮从战场上召回一说。  对于权力之争这一点,在刘阿斗与诸葛亮之间应该是不存在的。刘阿斗确实是害怕劳民伤财又无所作为,但对权力却并不过分追求,要不也不能把兵权都交出去,而自己“乐不思蜀”。  也还好是有诸葛亮和姜维撑着,不然阿斗可能在刘备死后几年就向曹魏投降了。所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权力之争,但刘禅本人十分不喜欢这个谣言。  但刘禅还是关心诸葛亮的。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存到诸葛亮住宅查看,看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父居然如此清贫,刘禅一气之下摔了杯子。诸葛亮跟刘禅陈述自家情况时说的不假,确实是能养活自家子弟,还尚有余粮。  以他的财力,养活他这一大家子,确实也够了,但是对于这蜀国之相来说,确实算不上富裕。刘禅就想,相父你这是何苦,没有你哪来的蜀国,你为何过得如此清贫,为何不像我一样。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看到诸葛亮排位是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他想到诸葛亮为了北伐,劳民伤财、损失了很多士兵和钱财不说,还把自己也搭了进去,想到以自己之力,根本无法对抗司马懿,蜀国也无可用之人,刘禅只觉得凄凉和难过,以至于到最后为了百姓放弃了父亲的百年基业。  结语:但刘禅爱护百姓的心却从未变过,以至于后来被攻入都城时,刘禅直接投降,使得蜀国成为了三国中第一个退出这场斗争的。刘禅真的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诸葛亮只一心想要北伐,干出一番大事业,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由此看来,两人的初衷从一开始就是相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2
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趣历史网

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趣历史网

  对刘禅最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刘禅,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的,他的父亲刘备是一个厉害人物,在乱世里打下了基业,建立了蜀国,还给他留下了诸葛亮这种忠诚又有能力的老臣。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刘禅稍微争气一点的话,也许蜀国就可以延续很久。可惜刘禅虽然有一个很厉害的父亲和一大堆靠谱的属下,但是自身却是个庸人,因此蜀国在他手里越来越弱,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许多朋友都会好奇,他在蜀国亡了之后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让笔者来给您解惑。因为他是主动投降的,所以在蜀国灭亡了之后,他没有被直接杀死,而是被封为了安乐公。安乐公这个爵位也挺有意思的,这并不是对刘禅的美好祝福,而是对他的警告,意思是你最好乖乖的,这样你才能过得安乐,不然后果自负。  因为他身上流着汉朝王室的血,所以魏国的掌权者是很忌惮他的,没让他留在自己的老家西蜀,而是把他迁移到了魏国的都城洛阳。不得不说,魏国的掌权者还是很谨慎的,毕竟刘家在蜀国的势力根深蒂固,但是在洛阳就没什么支持者了,这样刘禅就算感到不甘心想造反,在当地也找不到什么支援的力量。而且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子看着的话,如果他稍有异动,就可以直接把他杀了,避免把事情闹大。刘禅显然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他在洛阳的时候很低调,生怕惹到了人被杀了。  虽说刘禅表现得很安分守己,但是魏国的掌权者还是对他不放心,毕竟那些掌权者都是比较狠辣的,估计在他们心里,还是斩草除根比较安全,所以后来就有人试探刘禅。这些人为了试探刘禅,就特意举办了一场宴会,宴会里演奏的不是洛阳流行的曲子,而是蜀地乐曲。当然来赴宴的除了刘禅还有很多蜀国旧臣,这些人一听到久违的蜀地乐曲,就想起了家乡,于是十分伤心,有的人甚至哭了。但刘禅却一点也不伤心,反倒是玩得很开心。  魏国的掌权者看到他没心没肺的样子也觉得得很奇怪,就问他,你想不想蜀国啊?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刘禅说自己想念蜀国的话,那他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被魏国人找借口杀了。但是他是一个很无能的人,对他来说,当蜀国的皇帝太累了,每天都要处理一大堆事情,都没空玩,反倒是在洛阳当安乐公舒服多了,每天啥也不用做,可以尽情享乐,于是他就回答说这个地方好,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魏国的掌权者听了之后也对他很无语,觉得他实在是太废物了,连被自己忌惮的资格都没有,于是就放下了对他的戒心,让他安稳地度过了余生。  因为刘禅实在是太废物了,所以很多人都很好奇,他真的是刘备的亲儿子吗?确定没有抱错孩子吗?在笔者看来,他之所以会这么蠢,完全没有继承刘备的半点精明,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刘备太溺爱他了,让他无法在磨练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刘备为了收买人心轮他的时候把他的脑子给轮坏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把他的脑子给轮坏的话,那刘备可就亏大了,手下的忠诚固然重要,可跟继承人的重要性还是没法比的。如果刘备知道自己当初的一轮会轮出来这么一个废物儿子的话,估计他当时怎么也下不了这个手的。不过也有可能刘禅并没有他表现出来的这么蠢,也许他只是知道蜀国太弱了,跟魏国没法比,与其跟魏国作对,吃尽苦头,倒不如投靠魏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虽说亡国之君的名头不好听,但是好歹保住了性命。你是怎么看待刘禅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9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趣历史网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  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年老的刘备开始立储君,这位储君便是刘禅,可刘禅在之后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主动投降,导致朝代灭亡了。  《三国志·蜀书》中交代了刘备的妻妾和儿女,刘备的妻妾有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  刘备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婵、刘封、刘理、刘永,还有两个女儿,但在长坂坡之战中被曹纯的虎豹骑生擒,后来下落不明。  刘备的几个儿子  刘禅的生母是甘夫人,在刘禅之前是刘备还有儿子的,但徐州期间,因为战乱应该都被杀死了,所以在五十岁老来得子的刘备自然是非常疼爱刘禅的。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是刘备在投靠刘表的时候,因为膝下无子收的义子,刘封年轻气盛,多次立功,但有一次关羽走麦城的时候,刘封拒发救兵,导致关羽被杀。  孟达怕刘备怪罪自己,投奔了曹魏,后来带着夏侯尚、徐晃来攻打上庸,孟达给刘封写信,告诉他利害,劝刘封投降,但是刘封坚决与曹魏开战,最终只能弃城逃回成都,随后被刘备赐死。  孙夫人和吴夫人都没有为刘备生下儿子,他们两个是谁生的历史并没有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刘备入川之后所生的。  刘理被封为安平王,后因病而故,刘永被封为甘陵王,后来被谗言所害,不能入朝,后来蜀汉灭亡之后,被迁往到了洛阳。  刘备传位给刘禅的原因  一是刘禅的拥护者很多,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都支持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刘备的大将。  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关羽和张飞来说,刘禅就是他们的希望,因为刘备老来得子,所以他们爱屋及乌,也为了长远的发展,所以他们会无条件的支持刘禅,而赵云两扶幼主,刘禅更是他用命救回来的。  诸葛亮身为刘禅的老师,为了他自然是鞠躬尽瘁的。  二是废长立幼是取祸之道,刘禅是刘备的长子,甘夫人在刘备的心中地位是相当高的,刘禅身为长子,也被人当作“嫡子”对待。  刘表想立长子刘琦,结果听信小妾的谗言,转而立次子刘琮,这样的结果带来的则是两个儿子反目成仇,最后导致朝代灭亡。  虽然后来刘备宠爱的吴夫人立了皇后,但吴夫人终身无子,再加上刘理和刘永年纪尚小,依据前人废长立幼后换来的结果,刘禅就成了稳妥妥的继承人。  三是刘备细心培养刘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当刘禅的老师,可见刘备对刘禅的重视,对刘禅花费的不少心血,再加上刘备的监督,才能让刘禅遍学诸子百家。  刘禅并不是大家知道的资质愚钝,反而是个明智的君王。就连诸葛亮都评价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加上刘备一直要求刘禅,“读汉书、礼记,间暇厉观诸子及六韬”,就连习武都是刘备从刘禅小的时候亲自教导,这也可以看出刘禅不是资质愚钝之人,很有可能是大智若愚。  蜀汉朝代灭亡  刘禅在皇位上稳稳地坐了十四年,这其中诸葛亮的功劳是最大的,刘禅登位时年仅十七岁上下,刘禅上位后自然是什么也不懂,诸葛亮作为刘禅的老师开始辅政。  在诸葛亮扶持刘禅的十几年中,刘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但凭相夫做主”,这正是他的聪明所在,如果刘禅一上位就开始强制收诸葛亮的权力,那朝堂上定然是一片混乱的。  诸葛亮也对刘禅鞠躬尽瘁,于是平稳地度过了十余年,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开始收权,将朝中大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并且面对蜀汉那个时候的背景,还能在三国存活了数十年,就足以说明,刘禅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刘禅宠幸奸臣黄皓,是因为诸葛亮死后,姜维要继续北伐,刘禅不认同这个做法,这个时候黄皓就站了出来反对,于是刘禅就开始宠信黄皓,致使黄皓成了制约姜维的人。  刘禅宠信黄皓是为了避免姜家一家独大,但姜维是个奸诈小人,仗着刘禅对自己的重用,在朝中拉帮结派,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魏军大举进攻蜀汉的时候,姜维率蜀汉主力驻守剑阁,赶回来支援是来不及的,在面对魏国大军时,注定是要战败的,于是刘禅选择了主动投降。  刘禅之所以选择投降,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二是为了避免伤亡,能够让蜀汉的老百姓安稳度日,避免战乱。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到洛阳,司马昭并不放心投降的刘禅,怕他有报仇复国的想法,在一次喝酒的时候,司马昭让人演奏起蜀中的音乐,刘禅的旧臣们听了都低头垂泣不已,司马昭试探的问他有没有想念蜀汉,没想到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这个时候刘禅的回答也是寄人篱下,迫不得已,也有可能是他的真心话,因为他并不想做皇帝,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告诉有心人,自己没有心思去夺回蜀汉,只想安度晚年。  刘禅也是三国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虽然前期有诸葛亮扶持,在诸葛亮死后,蜀国还能继续三十年,这足够说明刘禅也是一位合格的君王。  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长时间不停地战争内耗,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战败,还有蜀汉地域的偏僻,蜀汉灭亡不能够完全怪刘禅,面对当时的局面,就算是诸葛亮也不一定能够扳回一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8
刘禅在位时间长达41年 刘禅为何没有给刘备报仇-趣历史网

刘禅在位时间长达41年 刘禅为何没有给刘备报仇-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和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为何一直不给刘备报仇?  一提起刘禅,人们往往会想起“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词,认为他昏庸无能,断送蜀汉江山。事实上,刘禅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君主,即使不如父亲刘备,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一副痴呆模样。  诸葛亮死后,刘禅独掌大权二十九年,国内从未发生叛乱,他也没有滥杀大臣,蜀汉的灭亡并非他一人之错。然而,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为何从来没有想过给父亲刘备报仇,讨伐东吴呢?  许多人都说刘禅懦弱,连父仇也不管,但刘禅一次酒后吐真言,他不能讨伐东吴,实在有诸多无奈。  第一,因为刘禅登基之初,权力一直掌控在诸葛亮手中。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且说出了“君可自立”这种话,诸葛亮当即表示愿意肝脑涂地,辅佐新君。刘禅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诸葛亮才是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定下了大计方针,重新与东吴结盟,一致对抗曹魏。刘禅如果想要与东吴对敌,诸葛亮这一关他就过不了。  第二,刘备夷陵战败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已经不能够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刘备当初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只留下了镇守汉中和南蛮的少量兵力,然而却由于战术失误,被陆逊火烧连营,最后溃败回白帝城。尽管也收拢了一些残兵败将,但毕竟精锐已经损失了大半,还要留下一定的兵力抵御曹魏,蜀汉已经分不出兵力来征讨东吴了。  第三,蜀国的立国之本是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所以曹魏才是最大的敌人。刘备就是靠着兴复汉室江山这一句口号起家,收拢了一批忠于汉室的人才,所以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还是要不断北伐,因为一旦停止对曹魏用兵,人心便会散了。如果蜀汉不去跟篡汉的曹魏较劲,反而去跟东吴火拼,不但失了人心,斗得两败俱伤后还会让曹魏坐收渔利。刘备夷陵战败的苦果,也只能自己硬吞了。  第四,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已经没有大将可用了。随着赵云、诸葛亮、魏延等人的相继离世,蜀汉的第一代开国元勋基本已经没有了,缺乏后继人才。诸葛亮生前苦心培养了一个姜维,蜀汉后期基本靠他一个人苦苦支撑,但他主要也是与曹魏对敌,对祁山一带地形和风土都了如指掌,但如果让他去对抗东吴,在水上作战没有任何优势。如果除了姜维,蜀汉在东线还有一员上将,或许勉强能够跟东吴一较长短。  其实,自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隆中对便失败了一半,无法与汉中形成两路出兵的战术方针。刘备为了夺回荆州,起兵与东吴决战,再次大败亏输。从此,蜀汉便彻底失去了北定中原的希望,即使如诸葛亮这般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维持蜀汉偏安一隅而已。  刘禅在位期间,曹魏占有天下大半的领土和人口,如果自己一心要为父报仇,与东吴开战,只会加快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而已。刘禅即使想要为刘备报仇,也是有心无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13
诸葛亮去世后,哪3位朝廷重臣被刘禅下令处死了?-趣历史网

诸葛亮去世后,哪3位朝廷重臣被刘禅下令处死了?-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朝廷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去世后,被刘禅下令处死的3位朝廷重臣,分别是刘琰、李邈、杨仪,其中杨仪有自知之明,知道刘禅有想杀他的想法了,自己就自杀了,省去了刘禅的动手步骤。至于刘禅为何要处死这3位重臣,实际上这就是刘禅的聪明之处了,刘禅可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小绵羊,人家是皇帝,杀伐果断,虽然整体上不如刘备,但是经过刘备和诸葛亮的调教,刘禅本身也不是啥善茬!  刘琰这个人,基本上可以算是刘禅的“皇叔”了,他和刘备很早就相识了,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当刘备还在豫州时,就已经征召刘琰为从事了。由于刘琰这个人和刘备同宗同姓,且善于交谈,所以刘备经常带着刘琰参与各种应酬交际,可以说刘琰在刘备集团的资格非常老,且深受刘备信任。由于刘琰属于刘备集团的元老人物,且又是刘禅的叔叔辈人物,所以刘禅最开始对刘琰其实是非常尊重的,封刘琰为都乡侯,之后又屡次给刘琰升官,最终升到了车骑将军的职位。  按理说刘琰地位这么高,刘禅需要他的支持,应该和他关系不错,为何刘禅会选择杀掉刘琰呢?实际上这件事情说起来完全是刘琰的问题,怪不了人家刘禅。  《三国志》: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琰和刘禅的仇怨都是因刘琰的妻子胡氏而起。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正月,刘琰的夫人胡氏进宫向太后祝贺新春,太后专门下令留下胡氏陪伴。这其实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因为自刘备死后,太后寡居宫中,十分孤独,而刘琰的夫人胡氏很可能与太后是认识的,两人聊得来,也就多相处一段时间了,这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是太后亲自下令刘琰妻子留下的。  可是刘琰这边却不依不饶,他认为妻子胡氏在宫中呆了一个月,肯定和刘禅有染,毕竟宫中就只有这么一个男人,于是逼问胡氏。子虚乌有的事情,胡氏哪里敢承认呢,又不甘心被刘琰侮辱抛弃,于是直接把刘琰这事给捅出来了,这一下刘琰可就倒了大霉了。你竟然敢怀疑皇帝和你的老婆有染,你这不是侮辱刘禅吗?刘禅脾气再好,那也不能让你这么侮辱吧?而且刘禅年纪多大,胡氏年纪多大,刘禅要啥样的美女没有?何必跟大臣的妻子胡搞?刘琰此举简直就是在侮辱刘禅的品味。  你说这种事情,你私下里瞎想想没人管得了你,可是现在这事被胡氏给捅出来了,那不就是逼着刘禅自证清白?刘禅不杀你,那不就是心中有愧吗?最终,刘琰被判在闹事中执行了死刑,而自此以后,大臣的妻子母亲入朝庆贺的习惯也被取消了。事情的最终结果是刘禅以雷霆手段判了刘琰死罪,还了自己一个清白,维护了刘家的权威。从刘禅的处理方式来看,他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一样,是一朵白莲花,人家也是有脾气的,有威严的。  看完了刘琰的最终结局,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大家最关心的事情,看看刘禅和胡氏俩人究竟有没有事情?  一、太后的命令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胡氏之所以留在宫中,完全是因为太后特意下令。所以说,刘禅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胡氏会留在宫中,胡氏很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太后在一起的,女人嘛,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刘禅胆子再大,也不敢去太后宫中拿人吧?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如果刘禅真有小动作,估计是瞒不过太后的。而从众人的反应来看,很明显,这事发生的几率极小。  二、诸葛亮还活着  胡氏留宿宫中之时,诸葛亮还活着,而诸葛亮本人,对刘禅的教育和管教是极为严格的,此时的刘禅根本不敢有丝毫松懈,哪里敢去触碰大臣的妻子?而且据史书记载,刘禅身边有很多诸葛亮的人,他们负责呆在刘禅身边,提醒警示刘禅,可以说,刘禅的一举一度诸葛亮都是知道的,所以说,刘禅和胡氏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事。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胡氏和刘禅之间应该是没事的,刘琰完全是在诽谤刘禅,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刘禅处死刘琰时,诸葛亮并没有出手阻拦,这咋拦?换成诸葛亮,估计也会弄死刘琰,太没眼力见了,瞎搞!  李邈原本是刘璋手下牛鞞长,刘备入主益州后,李邈投降,被刘备任命为了益州从事。之后李邈又多次升官,成为了丞相参军、安汉将军。原本李邈和诸葛亮关系还是不错的,不过在马谡一事上,两人产生了矛盾。街亭之战,因为马谡不听调度,被魏军击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所以诸葛亮想要诛杀马谡,以儆效尤。李邈为马谡求情,结果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还被诸葛亮给遣回了蜀地,估计也是自此以后,李邈埋下了对诸葛亮仇恨的种子。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失色,众人哀悼,刘禅更是穿着白色衣服为诸葛亮举行哀悼仪式,而就在这种时候,李邈不合时宜的提出了奏疏。  《华阳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诸葛亮于蜀汉有大功,深得蜀汉人心,结果人家还在办葬礼,李邈就上书诽谤诸葛亮,说诸葛亮是弄国的权臣,希望刘禅处理诸葛亮,这让刘禅非常愤怒。虽说诸葛亮在世时,对刘禅非常严格,但那都是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啊,如果诸葛亮真想要篡夺蜀汉,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是人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贡献了一生的力量。这种忠臣怎能容忍别人亵渎?而且还是在葬礼期间!李邈此言,其心可诛!  当时的刘禅,对诸葛亮还是非常有感情的,对诸葛亮这个相父还是非常尊敬的,哪能容忍别人如此污蔑?而且当时的朝堂,刘禅其实还没有完全掌控权力,诸葛亮经营蜀汉这么多年,留下了大量的心腹,如果不严肃处理李邈,这些人会怎么想?一旦诸葛亮有罪的这种风声放出去了,那些手握重权之人,可是能够威胁到刘禅的。所以说,从刘禅处死李邈的做法来看,刘禅这个人还是非常看得清局势的,做起事情来,还是非常高明的。  杨仪之死,估计很多人都是比较了解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在临死之际,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命令杨仪统军回蜀,而并没有将兵权交给魏延,实际上就是担心魏延一心北伐,并非司马懿的对手。且不说诸葛亮的这个担心正不正确,就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魏延给坑惨了。他明知杨仪和魏延二人不和,是死对头,还把大军交给杨仪,这不是逼着魏延有所行动吗?最终魏延起兵进攻杨仪,被杨仪诛杀。而杨仪领军回到成都后,原以为会受到重用,接替诸葛亮的位置,结果事情出乎意料。  杨仪回到成都后,刘禅虽然对他安抚有加,但是并没有把诸葛亮的权位交给杨仪,而是给了蒋琬。这让杨仪非常愤怒,经常私下里抱怨,结果他抱怨的事情又被费祎捅到了刘备那边,最终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三国志》: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其实从诸葛亮对刘禅的建议和费祎给刘禅打的小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那就是这些人都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得那么伟光正,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杨仪自己嘴巴臭,乱说话。当他被刘禅宣布流放后,他并没有接受教训,仍然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终惹怒了刘禅,被下令捉拿,而杨仪也自知无路可逃,最终选择了自尽。  在处理杨仪这件事情上,刘禅其实做得还算是不错了,杨仪说的那些话,本身就已经是死罪了,但刘禅最终还是饶了杨仪一命,也算是刘禅的仁慈。只不过杨仪不知进退,仍然上书诽谤,最终获罪自杀,这可完全怪不得刘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06
刘禅当初为什么要打开城门投降 蜀汉国内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趣历史网

刘禅当初为什么要打开城门投降 蜀汉国内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趣历史网

  还不了解:刘禅投降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难怪刘禅不战而降,你看绵竹之战中,战死多少蜀汉开国功绩的后代?  一、艰难的蜀汉开国  刘备建立的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开国是最难的。当曹操官渡之战灭掉袁绍时,孙策已经打下了江东,而刘备却还在东逃西窜,无立锥之地。  当曹操灭掉乌桓,准备向荆州刘表发起攻击时,孙权已经当了几年东吴大哥了,刘备却对刘表哭诉:瞅瞅我,半生蹉跎过,如今大腿上都长了赘肉,却还是一无所有。  啥叫差距?这就是差距,好在刘备抓住了,赤壁之战这最后的一次机会。自此后终于翻身把歌唱,耍赖也好,不讲武德也罢,反正刘备一竿子插入了西川。  对刘备忌惮心最重的,除了曹操外,恐怕就是周瑜了,临死前还在叮咛孙权,你把刘备养在荆州,等同于养虎。奈何天嫉公瑾,36岁英年早逝,孙权也并未把他这话放在心上。  以至于刘备都杀入西川了,孙权还觉得没事了,结果东吴一位神算般的人物,吴范坐不住了,对孙权说:“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  孙权一撇嘴表示:瞎白话个啥,吕岱刚从刘备那里回来,都告诉我了,如今的刘备已经半死状态,还想夺西川?做梦!(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吴范显然恼了,也不管君臣之礼了,说道:“我是给你在说天道,你瞎打什么茬?吕岱说的那些都是人事!”(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  后世都说,刘备入川犹如免费旅游。实则真实的情况是,他差点死在西川。但凡刘璋或孙权能重视一点,或醒悟得早一点,刘备真就交代了。至于曹操,他那时无暇他顾,正跟马超死掐呢,等于马超间接救了刘备一回。  这就是刘备艰难的开国。奈何刘备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千辛万苦打下来的蜀汉,竟然被儿子刘禅轻轻松松就葬送了。而且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让刘禅成为了“永远长不大的阿斗”。  二、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那么蜀汉为何亡得那么“洒脱”?有人剑指诸葛亮:就是他,天天北伐啊北伐的,穷兵黩武,把蜀汉搞崩了。  当然还有姜维,没诸葛亮的本事,却比诸葛亮还不自量力,他的九伐中原刚结束,蜀汉就亡国。所以一个诸葛亮,一个姜维,要为蜀汉灭亡承担责任。  还有人眼光更长远,点指着关羽摇头:就是他,拒不执行联吴抗曹的方针,骂黄忠比武马超,在内部制造矛盾,还擅自开启襄樊之战,导致荆州丢失,刘备为了给他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又惨败给陆逊,所以,罪魁祸首是关羽。  其实笔者觉得,这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重。当人们纷纷指责诸葛亮、姜维和关羽时,其实也反向证明了,若没有诸葛亮和关羽辅佐,刘备想开国蜀汉,就犹如镜中花。  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打开了刘备视野,让刘备拥有了清晰且可行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刘备白帝城死后,若不是诸葛亮独臂撑天,蜀汉早就亡了。  关羽的武略,是蜀汉最高级别的,单挑、统兵外加水战样样皆精。尤其是水战方面,让孙权提心吊胆。孙权不怕曹操,是因为曹魏没有能水战大将,但关羽的荆州水军,比东吴水军还猛,因此孙权这才说啥也要搞死关羽。  姜维更是蜀汉最后的屏障,刘禅那都投降了,姜维却还在谋划着,借邓艾之力,复国蜀汉,只不过最终没有成功罢了。  能力越大,责任越重,蜀汉数来数去,也就这么点牛人们,比不得曹操和孙权,因为笔者宁肯认为:指责诸葛亮、关羽和姜维,无非反应的是,“爱之深痛之切”的复杂心情罢了。  那么刘禅为啥最终要不战投降呢?笔者认为,这就要从绵竹之战说起了。因为这一战中,蜀汉开国功绩的后代,几乎遭到了团灭……  三、绵竹之战  司马昭之所以,执意发动这次灭蜀之战,根由就在于他杀掉了魏帝曹髦,承受着巨大压力。所谓内部问题,外部解决,因此灭蜀之战,从这个角度来言,就是一次转移焦点之战,司马昭动用了十八万人马,以心腹钟会为主帅。  当时的姜维,已经注意到魏军的动向,由于此刻他在沓中屯田,便一封奏折告知刘禅,务必注意,应采取行动(《三国志》: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惋惜刘禅却听信黄皓之言,而不予理睬。情况已经摆明:司马昭必须要打,且还要大打,动静越大越好,刘禅却认为没事,酒照喝,舞照跳。正是在这种态势下,灭蜀之战开启了,司马昭分三路大军,分别由钟会、邓艾和诸葛绪统领,扑向蜀汉。  危难之时,姜维爆发出超常的才能,概括来说就是: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终于在剑阁,把钟会给顶住了!须知满打满算姜维才六万多人马,对方却是十八万。  也就是说,姜维用六万人马,愣是顶得钟会上不去下不来,都开始盘算着撤军算了,毕竟都拿下了汉中,这就是大功劳,完全可以向司马昭交差。但邓艾却不答应,表示自己带着三万人马,去偷袭阴平。  结果邓艾还真得手了,最终带着一万多人,杀入到了蜀汉腹地。这一下刘禅慌了,咋办?姜维明显是回不来,就只能自救。于是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临危受命,带着刘禅的禁卫军等,杂七杂八大致有三万人马,开赴绵竹抵挡邓艾。  诸葛瞻虽是诸葛亮之子,却是第一次统兵。同时他手下的人马,也是跟他一样,平日里跟着刘禅,摆个POSE啥的,显得很威武,但从见识过战场的残酷。  所以,这就决定了虽诸葛瞻手下人马比邓艾多,却始终差那么一口气。而这口气,则是必须经过血与火的锤炼,才能培养而成。  因此,绵竹之战,虽诸葛瞻指挥有误,但还真不能太苛求他。倘若他真能打赢了这一战,那么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这支大军,都意味着变成了真正的虎狼之师。一切只能说,蜀汉当亡!  因此虽在开局之时,诸葛瞻一度占据了优势,打得邓艾手下,纷纷要求撤军。可邓艾是百战之帅,清楚此刻退兵就意味着全军覆没。故而拿出必死之勇气,向诸葛瞻进行反扑——向前有生路,退回一步,就杀谁!  这一下子蜀汉这群新兵顶不住了,被打得崩了盘。绵竹之战,变成了蜀汉灭国前的最后一战。  须知刘禅为了打赢此战,拿出了所有老底,并把蜀汉开国功绩的后代,几乎全派来了,因为刘禅非常清楚,在生死存亡之时,只有这些开国功绩的后代,战斗意志才是最坚决的。  四、战死的开国功绩后代们  那么绵竹之战,有多少蜀汉开国功绩的后代殉国?共五位!  分别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战死。  张飞的孙子张遵,战死。  黄权的儿子黄崇,战死。  李恢的侄子李球,战死。  再加上赵云的儿子赵广,战死在沓中。  以上这些位,都是正当年,属于蜀汉顶梁柱,却遭了团灭。为啥绵竹之战后,蜀汉朝廷上一片投降声,就没有臣子主张抵抗?道理就在这,蜀汉的主战派,不是在外面征战,就是死于绵竹之战,自然发不出声音来了。  于是,刘禅这才选择不战而降,说来说去,非是不战,而是绵竹一战过后,蜀汉的脊梁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06
刘阿斗,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刘阿斗,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刘阿斗、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 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刘备死时,刘禅还是个刚刚成年十七岁青年。刘备将政事交托于诸葛亮,军事交托于李严,但短短几年,诸葛亮就运用政治手段,将李严架空,集军政大权为一身,而刘禅名为君主,实无一点权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中的后主传和诸葛亮传中都没有刘禅主动将国家都托付给诸葛亮的记录,也没有刘禅荒淫纵欲、贪图享乐的记录。陈寿唯一诟病刘禅的,只因为他任用了阉人黄皓弄权。诸葛亮大权在握,支手遮天,刘禅二十二岁时,还把他当成小孩子管束,刘禅不把自己没有的权力“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能还给他吗?!一个被诸葛亮党羽禁锢在宫廷中,连出宫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刘禅,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动,才可以出宫的“皇帝”,和一个傀儡有什么区别,他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可以让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诸葛亮的党羽和被荆州势力压制的服服贴贴、心怀怨愤不平的东、益二州本土势力外,荆二代中也没有一个可用之才,禁锢深宫的刘禅除了阉人黄皓,他还可以用谁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呢?!黄皓是个阉人,他帮助刘禅夺回军政大权,他弄权,刘禅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诸葛亮、费袆、蒋琬、姜维更容易吗?!实际上,黄皓只是刘禅夺回权力的工具,虽然他在费袆、蒋琬死后,顺利夺回了政权,却在夺回军权时失败了,姜维及时逃回汉中,拥兵自重,延续了拖垮蜀汉政权的失败战争,国家的军队常年在那屡败屡战,国家怎么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只有政权,没有军权的跛脚丫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国家经不起常年战争的消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去为军队服务了,国家的财力也大多投入到军事上了,国家经济靠什么来发展,靠谁来繁衍生息呢?! 后人常受演义、评书和无用文人们的鼓惑,对真正的历史记录一无所知,把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守阴平、阳关,黄皓问卜,告诉刘禅魏兵不来,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群臣,就不顾史书记录的事实,把实际上还是采纳了姜维建议,并及时派出了援军的史实,说成刘禅只顾贪图享乐,没有采纳姜维建议的谣言传了近两千年。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御的阴平与邓艾所偷渡的阴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同叫阴平,但姜维所建议的阴平关是在今天的甘肃,而邓艾偷渡的阴平却是今天四川的阴平山,它位于阴平关、阳关、剑阁的深远后方,如果不是姜维放弃祁山险道不守,放曹魏军进汉中,偷渡阴平,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刘禅派出的援军就己经到达阴平关,还与交战失败的姜维在阴平关会合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刘禅又派出了最后一支还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才干平庸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率领下,被不听劝告的诸葛瞻白白浪费了,坐看邓艾夺取涪关得以喘息、补给,错失蜀汉最后的屏障,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骨气、气节从来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质,成大事者,当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机而动,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诸葛瞻之败,刘禅己无人、无兵可用,成都号称还有几万兵,实则己非刘禅可用,群臣一片请降之声,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败,何必拉百姓无谓牺牲呢?!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于良臣、成事之臣。勤奋不代表能做正确的事,好心办坏事,是经常发生的事。 刘禅乳名“阿斗”因何而来? 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他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孝怀皇帝又称后主,汉昭烈帝刘备的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曾经在晚上做梦梦到吞下了北斗星而有了刘禅,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经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来形容一些庸碌无能的人。 历史评价: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李密: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资讯百科 2022-05-30
刘阿斗,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刘阿斗,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刘阿斗。 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死数年,以至于遭受亡国之辱了。 蜀汉皇帝:刘禅(少年) 蜀汉继承了汉朝体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论道,事务决于台阁即尚书台。大臣加“录尚书事”头衔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书台的相关文书事务,兼有行政权和决策权,尚书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无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诸帝那样,天天四更赶早朝,忙到晚上还要批阅无数奏折、举国事无巨细大小皆察,这便是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刘禅选择的为君方式,便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为国家尽可能发挥才干。 蜀汉皇帝:刘禅(中年) 蜀汉政权加“录尚书事”头衔者,继丞相诸葛亮之后,还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数人。他们要么是诸葛亮生前的亲信,要么是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他们任职期间的军政成绩,皆离不开刘禅的首肯和鼎力支持。 蜀汉四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特别是姜维身为曹魏降将,执掌重兵,连年北伐,屡败屡战,是以“军旅数出,百姓彫瘁”,文武重臣如诸葛瞻、董厥;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都对其甚为不满,谋划着要削夺他的兵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才让姜维始终掌握了国家半数以上的精兵。 蜀汉大将军:姜维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言是“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刘禅在位的绝大部分时期,确实深切秉行两位父辈的遗训,他根本无需乾纲独断,大权独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便已经充分履行了自己身为君主的职责。 如果刘禅有幸生逢大一统王朝的两汉治世,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他的历史评价,也未必会低于汉元帝,汉和帝,汉安帝等汉朝先帝。 只可惜刘禅治理的,却偏偏是蜀汉这么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亡的政权。 蜀汉政权从立国起就先天不足,两汉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凉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兖州、豫州一共九个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得到了交州,以及荆州,扬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只得益州一州,国力军力相比于魏国,皆处于绝对劣势。 即使以诸葛亮被后世广为赞誉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过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阴平两个边郡,最终耗尽心力,死而后已。 几十年时间推移,随着曹魏政权控制的中原九州,生产力不断恢复和发展,此时的蜀汉无论北伐还是坐守,都无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国内战“淮南三叛”,双方就动员了总计四十余万大军(司马昭26万vs诸葛诞15万),等到司马昭击平国内反对派,整合中枢后,其可动员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 而此时蜀国常备军不过10万2千,其盟友东吴常备军也只有23万,两国兵力之和,亦不过只有魏国的六成左右。 当魏国几十万大军如泰山压顶之势来攻,汉中要地失守,大半国土丢失,邓艾的百战精兵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魏国名将:邓艾 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纷纷举起白旗,抛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抛弃刘璋一样,刘禅也不能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历史盖棺定论。 他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都因此变得不值一提,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乐不思蜀 晋武帝司马炎给刘禅的谥号是“安乐思公”,到了永嘉之乱,匈奴人的胡汉政权攻破长安洛阳,一边将刘禅的子孙连同司马氏皇族一起杀尽,一边又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 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若刘禅死于亡国之前,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 他的发妻张皇后早逝,被刘禅谥为“敬哀皇后”,“敬”也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谥号,谥法云,“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则刘禅在位的前四十年的治绩,原本是完全当得起“大汉孝敬皇帝”(简称“汉敬帝”)这样的谥号的。 在蜀汉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西蜀大地成了许多政权的兵戈交锋之所。西晋、成汉、东晋、前秦、谯蜀、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因此,蜀中百姓愈发怀念刘禅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阴,实属必然。 他们自发为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建立了蜀后主庙,和刘备的蜀先主庙,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并位于成都,享受后人香火祭拜。 这两庙一祠的格局,也从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续了近千年光阴。北宋时有个益州知州蒋堂,因大兴土木建铜壶阁,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毁刘禅祠,引发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满,被贬官徙职。刘禅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久之,或以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蒋堂传》可惜随着后世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君臣法则从秦汉时的“君臣互择”变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在元末明初成书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就变成了诸葛亮在世时,就听信谗言败坏国事、令诸葛亮在大好时机退兵的昏君,“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诸葛亮,也因此被贬低成听其乱命而退兵,错失北伐良机的愚忠之臣。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影响力巨大,关于三国的戏剧、影视、游戏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国志》正史。《演义》大行于世后,刘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区经过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规模战乱,每一次都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新朝建立后从外地的移民迁移,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蜀中百姓对刘禅长达千年的怀思,同样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不但后主庙被废弃,被称为“武侯祠”的刘备和诸葛亮合祀庙中,也再没有了刘禅的容身之所。 ——可叹阿斗,何以临难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资讯百科 2022-05-30
刘禅简介

刘禅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孝怀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经历3历史评价4轶事典故5家族成员6墓葬遗址7史籍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刘禅别称:蜀汉后主、阿斗字号:字公嗣、升之所处时代:蜀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荆州出生时间:207年去世时间:271年主要成就:发展经济,与民休息,后自摄国事在位时间:223年五月—263年十一月谥号:思公(晋)、孝怀皇帝(汉赵)庙号:仁宗(汉赵)年号: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生平经历2 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是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禅被继母孙夫人携返东吴时被张飞和赵云截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其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 历史评价3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李密: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薛珝: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王崇:①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②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易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远至五城。使 轶事典故4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魏略》记载:当初刘备在小沛,未曾想曹操突然来打,慌忙逃跑丢弃家属,当时刘禅几岁,跟着人西入汉中被人卖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因乱失散的刘备长子刘禅,遂养以为子,为娶妻立家,刘禅只记得其父字玄德。邻居有姓简的一个人,后来刘备攻下益州简某当了将军,刘备派遣简某到汉中和刘禅相见,由张鲁送归益州,刘备立为太子。*但《三国志》载刘备最后一次在小沛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而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且赵云第二次救幼主是建安十七年(212年),所以此事真实性存疑。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 家族成员5 女儿 墓葬遗址6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由于洛阳市文物部门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致使刘禅之墓已经夷为平地。一说刘禅墓(阿斗墓)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的“阿斗寨”附近。 史籍记载7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三十三:《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至七十七:《魏纪二》至《魏纪九》

人物百科 2021-11-06
<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