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侠展昭是古典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展昭,姓展,名昭,字熊飞,小伙长得很帅气,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 展昭的名气在宋朝爆棚,为人豪侠仗义、好打抱不平,且身轻如燕,功夫了得,生在南方,因此有南侠之称,后来成了开封府包公手下的“办案”人员。 展昭本是武林人士,为什么成了宋朝官府的狗腿子了? 原来包公在求功名赶考的路上,遇见了展昭,展昭暗中保护包公,到后来二人彼此欣赏,结为莫逆之交。 包公做了开封府尹以后,把展昭带到了宋仁宗面前,在皇帝面前,展昭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当时宋仁宗大喜,封他为四品带刀侍卫,赐号“御猫”。 到后来包公借调展昭到开封府帮助自己破案,从此展昭成了包公身后的跟班,是包公断案判案的“执行庭庭长”。也就是说展昭是看在包公的面子上投靠了宋朝官府。 有人感到了疑惑,历史上真有展昭这个人吗?展昭的原型是谁呢?很遗憾,没有历史资料证明有展昭这个人,展昭的原型是谁无从得知。 但是人们通过《三侠五义》成书的年代以及作者的背景,推测南侠展昭的原型有可能是清代的南方大侠甘凤池。 需要说明的是,《三侠五义》虽然描写的是宋朝包公的事儿,但书的作者石玉昆却是嘉庆道光年间人氏。 石玉昆写这本书肯定有参考的原型,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与展昭经历十分相似的只有大侠甘凤池,因此有人推测南侠展昭的原型是甘凤池。 甘风池,江苏南京人,离展昭出生地江苏常州不远,这是相似之处的第一点。 甘凤池完全可以担当起南侠的称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武术家,先后拜武术名家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通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江湖人称“江南大侠”,甘凤池的绰号和南侠之称不谋而合,这是相似之处的第2点。 另外甘凤池的经历和展昭极为相似,展昭最初是江湖人士,甘凤池学艺出山后也是闯荡江湖,据说他曾收吕四娘为徒,授其功夫助四娘刺杀雍正。不过甘凤池收吕四娘为徒没有史料记载,估计是一种传说。 实际上甘凤池和展昭一样,到后来投靠了官府,甘凤池有可能在南方干过反清复明的事,但史料记载甘凤池后来被江南巡抚李卫捕获后就变节投靠了清廷。 更为巧合的是,甘凤池创了一路拳法取名“双插子”,又称南侠展昭。 此拳法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跳跃旋转敏捷,指尖随眼睛而运动,这些动作都具有猫一般的灵敏,契合了南侠展昭绰号“御猫”的特点。 基于此有没有可能是《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看到了这个名字,然后把甘凤池的事进行艺术再创作,塑造出了展昭这个鲜活的人物。 当然了,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三侠五义》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有原型,包公咱就不用说了,锦毛鼠白玉堂的原型是清朝山东平度县,号称胶东首富白家的后人。 据说白玉堂是白家第六代当家人,其文才出众,曾中过举人,挂四品道衔,为人好善乐施,有“白善人”之称。 再比如书中的北侠欧阳春,也有其人,由此推断,南侠展昭的原型有可能是甘凤池,当然了,也只有作者石玉昆才能明确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文/秉烛读春秋 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 包拯,包青天,中国老百姓无人不知,他断案如神,爱民如子。展昭是包青天的贴身护卫,左臂右膀。那么,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包拯是在民间颇受欢迎的一位北宋名臣,在民间的许多话本中,都有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英勇形象,他对于权贵阶级根本毫无惧色,哪怕冒着得罪皇室宗亲的风险,也要秉公办案,给老百姓一个公道。在民间传说中,他有着一张好像涂了锅底灰的脸,脑门上还有一个类似月牙的痕迹,百姓们亲切的称他为“包青天”。 在电视剧中,包拯还有了一个更形象的称呼“包黑炭”。可想而知,他的脸有多黑。其实,真正历史上,包拯并没有那么黑的脸,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戏剧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中,黑脸就代表忠臣,包拯当然会有一张黑脸了。在电视剧中,包拯还有几个小伙伴,公孙策,展昭,以及四大护卫。这几个人有的机智聪慧为他出谋划策,有的武功高强为他保驾护航,是他的心腹和得力助手。 但是,有一回包拯竟然和展昭翻脸了,下令处死他,就连四大护卫也牵扯进了张龙赵虎两人。这是为何呢?这是一件有关皇室的大案子,有人盗取了给太后解毒的药物,太后的命危在旦夕,但是却查不出来是谁偷得。于是皇帝就把这件事交到了王干的手上。经过初步调查,基本可以确定两个嫌疑人,岳千仇和聂小红。王干仗着皇帝的命令,抓起人来毫不手软,借此机会,他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他还抓了聂小红的家人,说:如果不乖乖认罪,把东西交出来,就要以欺君之罪杀了她全家。这时展昭正好也在抓犯人,看到王干仗势欺人,就带着张龙赵虎帮聂小红。 这下得罪了王干这个小人,他直接上奏皇帝说,展昭抗旨不遵,阻挠他捉拿真凶,按律当斩。然后展昭等人就被关进监狱。包拯刚好负责此事,包拯狠不下心,但是圣意难违,流着泪也要处死展昭等人。不过好在最后岳千仇把解药交了出来,太后无恙,展昭等人也被赦免了。 总结:我的回答结束了,喜欢的朋友点个赞才走嘛。点赞支持,感恩戴德!
导读之所以最终岳飞被处死,恰恰是因为岳飞是宋高宗一手提拔的将领。换言之,宋高宗处死岳飞,影响最小,他心里愧疚感更小。 中兴四名将里张俊早在宋徽宗朝就已经成名,而且是最早拥戴赵构的武将,这种定策之功就值一块免死金牌,更别说张俊还和秦桧一块构陷岳飞。 刘光世,是北宋著名武人集团西军在南宋中枢的代表,他本人是西军著名将领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之子,要知道西军集团在最初南宋军队里势力是最强的,比如镇守四川的吴家兄弟就是西军出身,如果对刘光世动手,可能会造成西军不稳。 韩世忠,他本人是西军小兵出身,也是在北宋末年战乱里脱颖而出的,而且他控制军队人数只有3万,原本秦桧是准备拿韩世忠开刀的,宋高宗根本不知道,结果韩世忠向岳飞求救,不但担任枢密副使的岳飞阻止了秦桧,而且韩世忠还跑到宋高宗身边哭诉,要知道韩世忠在“苗刘兵变”的时候立下过勤王保驾的大功,所以宋高宗报下了韩世忠。 至于岳飞,大家去看岳飞履历,就能发现,岳飞是真正在宋高宗手下一步步被提拔起来的;虽然岳飞战功卓著,但是没有宋高宗的提拔,岳飞也很难这么快就成为南宋初年顶级武将。 而且“岳家军”实际是南宋中枢最能控制得住的一支军队,“岳家军”超过2/3的高级将领都不是岳飞的亲信,而是朝廷配属给岳飞的下属。 也就是说,对于秦桧和宋高宗来说,他们都把握杀了岳飞,不会引起“岳家军”兵变,而且,对于宋高宗来说,反正岳飞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那么他杀了岳飞,也无非把他给予岳飞的荣耀再收回来。 所以,不管秦桧和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显然,杀岳飞的后遗症是最小的。 中兴四将第一名韩世忠;这个人看的最开,当赵构准备收回兵权时,他做的最干脆,不用给我安排虚职,我心甘情愿告老还乡享清福去了,从此不问世事,您彻底放心了吧? 泛舟西湖,不问政事,甚至以前一起浴血奋战的部下来看他,韩世忠的态度是谢绝会客。手里没有兵权,在朝廷里不做官,手里无权。不结交武将世家独善其身。对赵构的威胁基本是零,试问这样的人会被杀? 中兴四将第二名张俊;这个人是最没有野心的,也是赵构最放心的。但是在宋金议和后,赵构第一个拿他下手。第一步是安插朝廷的人进他的部队领导层,替换出一些关键将领。以防部队生乱。张俊对此恭顺配合,毫无怨言。 第二步,明升暗降,升为枢密使,枢密使基本和宰相平级,枢密院是朝廷中军事最高层,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结合体。但是枢密院是军事决策部门,决定战略而不管战术,所以枢密使大部分是文官来做。张俊等于是从大军区司令员升到了总参谋部做部长。官升了,但是不能直接指挥部队了,军权被收走了。张俊完全配合,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麻烦。 中兴四将第三名岳飞;上书反对,枢密副使我不愿意做,我要回自己的部队。不同意我就给你脸子看,要不我干脆辞职不干了,就是不受这窝囊气。 如果岳飞真的像韩世忠那样看破世事,甘愿退隐山林,赵构肯定乐疯了,但是岳飞不是,他是耍脾气,借辞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情况赵构怎么可能放她走?没法向天下人交代。关键是岳飞辞职不是真心,即便是走了也是个不稳定因素。他的儿子和女婿还都在部队里占据关键位置。女婿张宪还在部队搞了不少小动作,暗中调动部署部队北移。而且岳飞手下七名亲信实名举报,说张宪这些调动是岳飞暗中安排的。说岳飞让儿子岳云带信给张宪让他这么做的,但是这封信张宪看完就烧了,找不到了。 不管这七个人说的是否属实,岳飞到底有没有给张宪写信。这些都不重要。但是,能够确定的是岳飞对朝廷的安排非常不满,虽然被调离部队,但是对自己部队的影响力还在。一个在军中影响力很大的人对朝廷不满,结果还用想吗? 刘光世就不用说了,早就失势了,绍兴七年就以身体不好为由交出了兵权,杀岳飞的时候,他不过是万寿观使,危险系数为零,赵构想都不会想他。 » 秦桧是怎么害死岳飞的 秦桧和宋高宗为何只处死了岳飞
熊廷弼的战绩确实没有什么,他被誉为辽东第一名将主要应该是对比。因为清著明史对明末历史的修改很大,所以这段历史更需要自己去思考,对比。 熊廷弼厉害主要还是因为他两次督府辽东都是临危受命,第一次是在萨尔浒之后,辽东边军损失殆尽,他能迅速稳定局势,并对努尔哈赤形成压制。第二次是在浑河惨败之后,沈阳等地丢失,明军最后的野战部队都被袁应泰玩没了,朝野震动,东林党不得不再次启用政敌熊廷弼,熊又一次稳定了局势,提出东联朝鲜建立东江,西联林丹汗,对后金进行封锁,连皇太极都承认当时是后金最难的时候之一。说实话,他实际斩首没有毛文龙多,也没有袁嘟嘟那么会吹,但他在辽东掌权之时辽东最稳。 另外的对比就是东林两次排挤熊廷弼造成的后果,第一次直接用自己人袁应泰代替了熊,造成了沈阳等辽东全丢,浑河惨败。第二次没有罢免熊,派了个王在晋当他上司捣乱,辽西走廊全丢。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没有东林的两次送人头,历史应该会不一样。 1619年萨尔浒之战,大明的四路大军被歼了三路,损失的兵力高达45000人。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朝廷上下都是震惊万分。面对着后金逐渐壮大的危险局势,万历皇帝紧急召见曾经巡按辽东的熊廷弼入京,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和右佥都御史,统管着整个辽东地区的事务。 熊廷弼为何被处死 揭秘熊廷弼怎么死的 熊廷弼是湖广江夏人,万历进士,他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在八年前第一次巡视辽东时,就上疏提出东女真人志向远大、贪图明朝的土地和人口,日后必为腹心之患。但是奈何营当时后金实力弱小,这个建议并未引起明廷重视,任由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发展壮大最终无法收拾。 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惨重,导致辽东形势急转直下,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迫使朝鲜对后金与明朝采取中立政策。尚在明军手中的沈阳、辽阳和其他城堡也人心惶惶,军民纷纷逃窜。后金完全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熊廷弼接手的是个烂摊子。 沈阳和辽阳是辽东的两大军事重镇,辽阳更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行政中心,辽沈绝对不容有失。要确保这两地万无一失,首要任务就是收拾人心,重拾信心。为此,熊廷弼雷厉风行,斩首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来祭奠死节的将士;处死了贪污的将领陈伦;上书弹劾、罢免了拒援铁岭的总兵官李如桢。经过一番整肃,辽沈人心渐稳。辽东军民经萨尔浒大战,个个对后金畏之如虎。熊廷弼刚到达辽东时派遣佥事韩原善去安抚沈阳,韩原善被敌人吓破了胆不敢去。又命令阎鸣泰前去,谁知阎鸣泰走到虎皮驿,竟然大哭而返。于是熊廷弼决定亲自去巡视,他不顾众人劝阻,从虎皮驿抵沈阳,再乘雪夜赴抚顺。打鼓奏乐进入抚顺城后,祭奠了先前阵亡的将士,又深入奉集展示军威、观察防务以后这才返回。经此一番巡视,萦绕在军民心头的恐惧渐渐散去。 熊廷弼为何被处死 揭秘熊廷弼怎么死的 熊廷弼对明廷和后金在辽东的实力又清醒地认识,他认为明军当时全面处于下风,所以提出了“以守为正着”的军事防御思想,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壕,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几个月以后,防御形势大为改观。在熊廷弼的苦心经营下,明军的战斗力迅速恢复、提高,抵挡住后金军的一次次猛烈进攻,辽东局势渐趋稳定。 熊廷弼虽然满腹经纶、武能安邦,但他脾气火爆,禀性刚直,喜欢骂人,不甘谦恭下人。而他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是明王朝崩溃前夕,朝廷从上到下政治败坏,所以他的清高和智慧就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朝堂上有那么一帮小人心里时刻算计着怎样打击他。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一直尽力支持他的万历皇帝驾崩,这帮小人见机会来了,立即跳出来,对熊廷弼群起而攻之。诬陷他“经臣之虑,别有自谋”,把与君权专制最矛盾的,最能刺痛皇帝神经的言辞都加到了熊廷弼的身上。天启皇帝不辨是非,最终同意熊廷弼的去职 努尔哈赤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他趁熊廷弼被罢,明军军心浮动的大好时机,亲率八旗铁骑攻下沈阳、辽阳城破,辽河以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熊廷弼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辽东局势愈加糜烂。不得已,明廷只好再次启用熊廷弼。 熊廷弼为何被处死 揭秘熊廷弼怎么死的 熊廷弼历来是主张明军应该积极主动防守的,但巡抚王化贞却与他意见相左主张积极进攻后金。王化贞是典型的好高骛远,他对一切事务如兵马、甲仗、粮草、营垒等细节问题都不加过问,一心想联络漠南蒙古各部,获得支持,荡平后金,建立不世功勋。但事实上,他连亲信部下孙得功早已被后金收买都浑然不知,还在大声主张进攻。二人理念不同,矛盾日渐尖锐,而熊廷弼因为性格原因,朝中大臣大都对他不满,所请之事十有八九得不到应允,这就为以后失败埋下隐患。 辽沈失守以后,山海关以东的军事重镇当属广宁,广宁一旦失去,明朝的防线就只能内退到山海关一线。明军在广宁设置了三道防线一是借助辽河拉筑第一道防线;二是借广宁城外围的西平堡、镇武堡、镇宁堡等构防第二道防线;三是以广宁的城防,作为第三道防线。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大军攻偷渡辽河,包围广宁城外围的西平堡。王化贞听信了孙得功的话,发动了广宁的全部兵力增援。两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就率先领头逃跑,明军大败。当时熊廷弼驻军闾阳,由于与王化贞有矛盾,手里只有五千可用之兵,所以没有出兵救援。 熊廷弼为何被处死 揭秘熊廷弼怎么死的 话说王化贞一路败逃,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到头来怎么样呢?”王化贞深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可是熊廷弼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放火烧了全部积蓄,掩护败军和百姓退入山海关。后金军追赶二百里,因路上没得粮食吃才被迫退兵回去。 广宁失守后,熊廷弼为自己进行了辩解,认为自己的经略只是徒有虚名,王化贞拥兵十四万,自己只有五千,身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徒有经略之名而已,失地的责任理应由王化贞以及支持王化贞的内阁和兵部诸大臣负责。但朝廷拒绝了熊廷弼的申辩,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最终被处死,传首九边(将他的首级在北方的九处军镇辗转示众),尸弃荒野。 熊廷弼胸怀大略,最终却惨遭横死,除去明廷朝政腐败、吏治昏暗等客观原因外,他的性格缺陷无疑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助推剂。学者阎崇年认当时广宁虽然失守,但后金军尚未到达广宁,仅有叛将孙得功哗变,以熊廷弼在军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应是可镇压乱兵。再者,即使广宁确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贞所言,守卫宁前(宁远、前屯),后金兵力有限,无力深入,整个辽东也未必沦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贞闹笑话,将物资一律烧毁,引导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却没有进行最后的广宁保卫战,于是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占领辽东,成为后来被杀的一大口实。 熊廷弼与辽东的缘分 熊廷弼也算年少成名,28岁的年纪乡试第一,并于次年进士及第。仕途第一站是是保定推官(管一府刑名),不久就升为监察御史,从这个角度来说,熊廷弼也算春风得意。 熊廷弼与辽东产生关系是1608年(万历36年),那年他作为监察御史被指派巡按辽东,一去就弹劾在辽东镇守30年,威名赫赫的李成梁无故放弃辽东六堡,并指出辽东几大势力,需要重点防备的就是建州女真。当时的努尔哈赤还一副恭顺模样,所以不得不承认熊廷弼的眼光。他第一次在辽东的几年,辽东军纪好转,屯田大兴。结果如此功绩,他任期届满居然被打发到南京任学政去了。明朝的南京基本是养老官员的汇集地,由此可见熊廷弼在官场的不受待见。 熊廷弼第二次与辽东产生关系是几年后明军萨尔浒大败,辽东局势不可收拾时熊廷弼因为熟悉辽东且第一次巡按辽东时表现出来的才能被指派来收拾残局。还没走到辽东,开原失手,到了山海关,铁岭失守,而且明军守将比难民逃的快。辽东几乎不可收拾。 熊廷弼一再告诫皇帝要给予全权。通过一年多时间,三边布置,积极防御,加以中时军纪,辽东局势一时好转。击败了努尔哈赤对沈阳的进攻,在熊廷弼还在辽东的时候与后金形成了战略对峙态势,有效遏制了后金的扩张。 结果第二年,还酸新人熊廷弼的万历皇帝崩,一年之内明朝换了三个皇帝,熹宗朱由校年轻即位,东林党得势,于是不属于东林党的熊廷弼被去职。换上了主张主动进攻的袁应泰。 结果不出意外,袁应泰的主动进攻导致辽事再一次败坏,不但熊廷弼守了几年的沈阳陷落,辽西几乎全部落入后金之手,朝廷不得不第三次启用熊廷弼。 结果这一次在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同时,又提拔王化贞为辽东巡抚,这样辽东一地有两个主官,而且经抚不和。王化贞在朝廷的势力也不是孤傲的熊廷弼能比的。熊廷弼的第三次辽东之行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收场。 后来一意孤行的王化贞大败,但在后方无一兵一卒空有经略虚名的熊廷弼先被下狱,并在党争的影响下被传首九边。而最大责任人王化贞在自己朝中贵人的保护下一直到崇祯五年才被杀。 » 熊廷弼为什么说死的冤 熊廷弼为何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