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维
除了姜维之外,诸葛亮还为蜀汉培养了哪一名猛将?-趣历史网

除了姜维之外,诸葛亮还为蜀汉培养了哪一名猛将?-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除了姜维,诸葛亮还培养一猛将,可惜刘禅不会用,否则蜀国不会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曾经培养过名为姜维的大将。姜维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有他和自己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后来他在朝中为官,正赶上与刘备开战,老百姓都拥护刘备,导致将领认为姜维等人有二心,将姜维等人抛下,不允许他们回城,无奈之下,姜维只好投靠了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没有怀疑他们,还重用了他们。  除了姜维,诸葛亮还培养了一名猛将,名为霍戈。霍戈的父亲是刘备的属下,名为霍峻,在霍峻去世的时候,刘备十分痛惜,所以将霍峻的儿子也就是霍戈接到了自己的府上,当刘备称帝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命令霍戈陪伴在刘禅的身旁,不但可以和刘禅一起学习,还可以随时保护刘禅的安全。  诸葛亮出山后,他发现霍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十分器重霍戈,他让霍戈和自己的养子诸葛乔一起在军营中训练、学习,诸葛亮十分器重霍戈,教给他很多在外面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对待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逐渐地,霍戈学到了很多东西,成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诸葛亮去世之前,他将霍戈叫到自己的跟前,并将刘禅托付给了霍戈,希望他能够辅佐刘禅夺得江山、一统天下,霍戈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  不过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没有人能够管得住刘禅,他本性暴露,每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霍戈多次提醒,可是都被刘禅拒绝了,而且,刘禅听信小人谗言,将霍戈放逐,最后,霍戈没来得及救刘禅,刘禅变选择了投降,霍戈也因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2
姜维的身世如何?他为何如此忠于蜀汉呢?-趣历史网

姜维的身世如何?他为何如此忠于蜀汉呢?-趣历史网

  在《三国演义》的视角中,以蜀汉的兴亡衰败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主线,然而,整个蜀国的故事,却是一个悲剧的典型: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关羽威震华夏却转瞬败走麦城;张飞力敌万人却死于宵小之手;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最终功败垂成……这些三国前期的英雄虽然有着悲剧的结局,但却曾经有过气吞山河,豪气干云的雄伟功绩。而姜维,作为一个曾经的魏将,却承载了本不应该由他背负的整个蜀汉理想破灭的最大悲剧。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他的父亲曾经为曹魏政权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姜维由于父亲的缘故,被提拔为了天水郡的参军。或许,他也曾经想像父亲一样纵横驰骋,为大魏捐躯。然而历史总是爱和人开玩笑,姜维最终归降了诸葛亮,倾心拜在其门下,成为了孔明之后,蜀汉唯一有能力与魏国一决高低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时,运筹帷幄智取三城,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唯有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定下埋伏,险些活捉了赵云。当然,按照《演义》“诸葛多智而近妖的传统”,诸葛亮很快便重新部署,使出一招反间计,赚的姜维走投无路,只得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在整个《演义》的故事线中,狡诈阴险如曹操者,聪明睿智如周瑜者,反复无常如司马懿者,纷纷落败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下,但作者偏偏设计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姜维,打破了诸葛亮算无遗策的记录,这既是作者对姜维的偏爱,也象征着姜维有着优秀的能力,扛起“后诸葛时代”的蜀汉大旗。  诸葛亮得到姜维,大喜过往,准备将毕生兵法所学交予姜维,将其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他在写给蒋琬的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他将姜维的能力放在蜀汉的老革命马良之上,足见对姜维的重视与偏爱。其实,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怎么会看不出汉室不可复兴,曹魏不可卒除的局势,他怎么会不知道蜀国是一盘死棋,他何苦将姜维也拉入自己的苦海,做着西西弗斯的无用之功呢?其实,诸葛孔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伐贼,王业亦亡”,那倒不如豁出去全力以赴战一场。他肯定从这个崇拜郑玄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他肯定知道,这个目光炯炯,面容坚毅的年轻人一定也心怀汉室,是和自己一样的理想主义者;他肯定明白,对于理想主义者而言,放弃比失败更难忍受。姜维的父亲早亡,自幼便和母亲相依为命,熟读儒家经略的姜维当然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但在蜀汉军中,他显然已经接受了诸葛亮的价值观,为一个早已灭亡了十余年的汉室政权做着不可能的复兴,像只飞蛾一般,毅然决然的扑进了那若明若暗的灯火之中。姜维的母亲思子心切,给儿子写信,让他寻找一味中药当归,意即唤子早归。自古忠孝难两全,姜维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远志也是一味药材,姜维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  “长星昨夜坠前营”,公元234年,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在《演义》中,孔明临终前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兵法二十四篇》交给了姜维,从此之后,姜维正式“继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在《三国演义》中,姜维九伐中原,其实在历史上,姜维北伐了十一次之多,但无一例外,悉数败北。在蜀汉外部,邓艾、钟会等人都是姜维的有力对手;而蜀汉内部,蒋琬、费祎等人都不赞同北伐的策略,暗中掣肘于姜维,加之刘禅的近臣黄皓兴风作浪,姜维成为了处在夹缝中的人,北伐之路步步维艰。曾经一度的,姜维将邓艾围困在祁山之上,而黄皓担心姜维功劳过大,连忙怂恿刘禅让姜维退军。这一幕不禁让人想到直捣黄龙的岳飞,正待收拾旧山河,奈何十二道金牌连发,功败垂成。姜维之路,实在要比诸葛亮坎坷的多。诸葛亮念念不忘的是先帝,而姜维年年不忘的是丞相。然而大厦将倾,狂澜既倒,蜀汉的命运已是雨中浮萍一般飘摇无依,英明神武如诸葛亮者,也不过是尽己之能,为蜀汉强行延寿罢了。而姜维,为刘备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公元263年,魏军在钟会、邓艾的统率下大举伐蜀,情势万分危急,姜维放弃了战略重地汉中,转移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防备钟会,钟会久攻不下,正当撤军之时,却传来了一个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邓艾率小股部队绕道逼近成都,后主刘禅在谯周等人的煽动下,成都不战而降。此时此刻,一切的抵抗都失去了意义,一股无名的怒火燃遍了每一位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但是将士们的愤怒很快就平息了下来。是啊,蜀汉国小力弱,将士们连年征战,将军白发征夫泪,早已是不堪重负,就这样结束战争,或许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毕竟,人们只关心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东西。按照常理来论,故事到这里应该要结束了,无论是丞相的知遇之恩还是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姜维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舍生忘死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足够的了。但是姜维毕竟是姜维,在朝中大臣的打压之下他没有放弃,在强敌环伺的战场上他没有放弃,在后方皇帝的掣肘之中他也没有放弃,那么现在,皇帝投降,国家灭亡,又有什么理由能够让他放弃自己的理想,向命运做出妥协呢?他在给刘禅的密折中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早就看出了钟会的野心,他怂恿钟会杀掉邓艾,举兵自立。而钟会也很欣赏姜维的才华,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本来,这个计划成功之后,姜维便可借机杀掉钟会,重新夺回益州,继续坚持抵抗。但是钟会操之过急,事情败露了出去,魏军将士纷纷起来反抗,钟会、邓艾、姜维三人在乱军中皆被杀害。他临终前的一呼:“吾计不成,乃天意也!”执着反抗天命到如此程度的姜维,终于还是在最后一刻,信了天。从刘备起兵的那一刻,蜀汉政权的所有人便开始了一场与天赌命的大梦。他们看见过希望:赤壁的火光,西川的稻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他们也感受过幻灭:猇亭的烈焰,白帝的托孤,关张的殉难,上方谷的瓢泼大雨。蜀汉的所有人,都在汉末三国的的乱世之中尽力的发光发热,虽然都是以悲剧作为终章,但他们曾经荣耀过,也算不得遗憾。唯独姜维,从加入蜀汉的第一天起,整个国家便像一辆过载的大车无可挽回的走向了下坡,姜维便是那个拼死挡在车轮之前的人。  所有的辉煌与荣耀,不过是别人口耳相传的流光碎影,他从来没有拥有过,就谈不上理解失去的滋味。最终,他的奋斗成为了别人乐不思蜀的资本,成了竖子在史书中的笑料,成了整个三国最大的悲剧。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蜀之亡,非将军之罪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05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趣历史网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趣历史网

  对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煞费苦心,那么这个姜维到底有多厉害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姜维,字伯约,姜维最初为魏国将领的,却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看出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良将,出于爱才之心使用反间计得到姜维。姜维来到蜀汉收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以接班人来培养。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撒费苦心,那么姜维的能力可想而知。  魏国的钟会也非常敬佩姜维,给姜维评价非常之高。钟会写信给姜维说,您拥有文德和武功,身怀盖世的谋略,在巴蜀和汉中都建立了非常大的功业,您的名声在整个华夏大地传扬,远近的人都慕名归附。  《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从中可以看出姜维出众的军事能力和武力,让钟会也非常欣赏。既然如此,魏延与姜维相比谁的能力更强呢?魏延当时在蜀汉后期,可谓是蜀汉第一大将,赵云虽然武力强于魏延,但领兵作战能力却不能与之相比  先说魏延能在蜀汉排第几?我认为,魏延排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之后,排第六。除了这五人,无人能超过魏延。先看史书记载,《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勇猛过人,当时的人都刻意避开魏延的锋芒,也就是说, 包括姜维在内,只有一个人不服魏延,就是杨仪,当然,杨仪是书呆子,真打起来,魏延一刀就把他砍了。  姜维官至大将军,文武全才。  姜维一心继承丞相遗志,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费祎死后,姜维大权在握,九伐中原,可惜受阻于魏国名将郭淮、陈泰、邓艾等。蜀汉后期,军中虽有姜维主持大局,但朝政不在清明,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只能屯田避祸。  为什么诸葛亮不把北伐的重任交给当时的赵云、魏延等人,反而交给了投降的姜维呢?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两人拥有共同的志向,诸葛亮未出山时就已经把自己的志向向刘备公开了,中兴汉室,还于旧都。姜维呢?“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这点非常重要,诸葛亮认为姜维和自己的志向是一致的。得到姜维之后,诸葛亮大喜过望,“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要知道,永南和季常都是蜀汉的杰出人物,这两人都比不上姜维,那姜维真是人上人了。  选中接班人后,诸葛亮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对姜维的培养上,可以传授其毕生所学。关于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姜维也深深感激,这点从他在给母亲的书信中也有体现,“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后来姜维的一系列举动也证明了诸葛亮的眼光。  “(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所具有的优秀素质,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看出的,同时也蜀汉众望所归。  说到姜维,先说说姜维的忠心,大家知道姜维是败将出身,之后才归顺的蜀国,但是他对蜀国的忠心是没话说的,姜维虽然到蜀国了,但是他的母亲却还是在魏国,在古代将孝心看得非常重,姜维能做到这一点,那对蜀汉是有一种怎么样的赤胆忠心?这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所以就足够说明了他的伟大。  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崭露其军事才能,从公元238年一直到263年,一共进行了大小北伐10余次,其中败仗占大多数。虽然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就其最终结果来看,足以看出姜维其实是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真本事的。  起姜维这个诸葛亮唯一的徒弟也是有意思,姜维原来是魏国人,姜维的父亲是魏国官员,大概在姜维15岁左右的时候,为了镇压羌、戎族的叛乱,不幸战死。因为死在沙场的缘故,魏国赐他的儿子姜维中郎职务,可谓少年得志。  是后来投降的蜀国,诸葛亮对于姜维却是很器重,不但把他蒋琬等人,还引见给了后主。对一个年轻的叛将如此垂青,可见姜维确实有过人之处,这让姜维一下就从曹魏的地方小将一下成为蜀汉中枢的一份子,而姜维之后就渐渐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而且一心忠于蜀汉,早年效力的曹魏已经成为他致力讨伐的对象。  蒋琬费祎死后,姜维被升任为大将军,逐渐掌握了蜀汉的军务大权,而摆在姜维眼前的情况是,蜀失掉荆州后只剩一州,而魏国独占九州,蜀国天然的盟友吴国也因为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多疑,在吴国国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腥风血雨,骂死陆逊、赐死朱据,开了孙吴流血政争先河,无暇他顾。  对于姜维的最后一计,就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姜维当时的造诣。由于姜维长年北伐,导致蜀汉国力空虚,就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都反对北伐,再加之黄皓弄权,蜀汉已经是国不成国,家不像家。  公元263年,曹魏钟会,邓艾伐蜀,姜维与钟会对峙于剑阁,而诸葛瞻则战死绵竹,姜维与钟会僵持不下之际,邓艾率领2000军士,偷渡了阴平,刘禅投降,蜀汉政权灭亡,而此时听闻消息的姜维不得不投降于钟会,但姜维心中仍然装有一计,此计便是说动钟会反叛曹魏,而以此来达到兴复汉室的愿望,虽然说动钟会,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彻底辜负了恩师诸葛亮之重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7
夏侯霸投靠蜀汉后,为何也没有得到姜维的重用?-趣历史网

夏侯霸投靠蜀汉后,为何也没有得到姜维的重用?-趣历史网

  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属魏国了。天下州郡魏国占据最多,人口、资源他都强于蜀汉和东吴。所以到后期,大多数有识之士都选择为魏国效力了,因为最终的趋势就是魏国一统三国。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却有一位曹魏的宗亲选择了投奔“仇敌”蜀汉,为何也没有得到姜维的重用?  夏侯霸  这位舍弃魏国的宗亲地位,置家族于不顾,选择投奔蜀汉的人就是夏侯霸了。说起夏侯霸,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熟悉,但是说起他的父亲,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夏侯霸的父亲是夏侯渊,曹操手下名将,定军山被黄忠阵斩的那位。根据时间推算,夏侯渊死的时候,夏侯霸已经有三十岁左右了。听闻父亲的死讯,夏侯霸发誓一定要为父亲报仇,事实上他也一直在践行这个誓言,一直处于对抗蜀汉的前线。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二人,在最初的斗争中,司马懿失败,曹爽获得大权。由于夏侯霸是曹氏宗亲颇具才能,又是名将夏侯渊之子,与蜀汉有血海深仇,于是曹爽十分看重夏侯霸,任命他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并封他为博昌亭侯,镇守陇西。  《资治通鉴》 :右将军夏侯霸为曹爽所厚,以其父渊死于蜀,常切齿有报仇之志,为讨蜀护军,屯于陇西,统属征西。  而他在陇西这段时间,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对待当地少数民族十分友好,改善了当地人与朝廷的关系,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拥戴。由于他的良好表现,他再次被升为征蜀护军。夏侯霸大权在握,积极地开展了针对蜀汉的作战,以报父仇。而他本身也是个极有军事才能的人,多次使蜀汉军队遭受损失。  公元247年,魏国陇西周边的羌人联合反叛,包围了当地的城镇,想要投降蜀汉。而姜维在接到羌人的投降意愿后,也积极地出兵响应,这就是姜维的第三次北伐。姜维兵出陇右,率军猛攻夏侯霸部,夏侯霸拼死反击抵抗,最后在郭淮的支援下,两军战于洮西,成功击退姜维,平息叛乱。  公元248年,姜维为了接应归顺的胡人再次出兵北上,夏侯霸率军出击,功的阻击了姜维,使得蜀军和胡人不能合兵一处。  这一时期的夏侯霸,长期和蜀汉交战,战绩也是不错的,多次挫败蜀军的入侵,长此发展下去,有曹爽的支持,夏侯霸仕途将会一片光明,官职越来越高。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形势急转直下。  投奔蜀汉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将魏国大权从曹爽手中抢过来了,并将曹爽杀掉了。除掉曹爽后,司马懿又派人将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霸的侄儿)召回,任命郭淮代替夏侯玄的职位。夏侯霸敏锐地发现事情不对劲,劝夏侯玄不要回京师,结果夏侯玄不听,最终被害。  而夏侯霸与新任的征西将军郭淮也是素来不和的,担心郭淮会来谋害他,在将曹爽、夏侯玄、郭淮等一系列变动串联起来后,夏侯霸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氏篡夺曹魏权势后,所有拥有兵权的宗亲都将会遭到剪除。最终,迫于无奈,夏侯霸选择了背弃司马氏控制下的魏国,投靠了蜀汉。  而夏侯霸在最初投奔蜀汉时,其实心里还是十分忐忑的,他不知道自己在蜀汉将会受到何种待遇。于是刘禅宽慰夏侯霸说,夏侯渊是在两军交战中阵亡的,属于正常的现象,并不是死于刘备之手,刘备和他没有什么大的仇恨。而自己妻子的母亲也是夏侯氏,论起辈来是夏侯霸的堂妹,自己的儿子也是夏侯氏外甥之后,两家本就有血缘关系。刘禅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夏侯霸的疑虑,刘禅为了表示对夏侯霸的拉拢重用,封他做了车骑将军。  看起来,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待遇还不错,为何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年龄  张飞的妻子夏侯氏是夏侯霸的堂妹,而根据推测,夏侯氏应该是公元187年出生,所以夏侯霸出生年月应该是公元186年左右,所以到他投奔蜀汉时,其实也已经有60多岁了,而那个年代的60岁,其实也算是一个十足的老年人了。  二、降将身份  其实夏侯霸投奔蜀汉后,还是跟随姜维参加过北伐作战的,根据史书记载,他的战绩也还是不错的。但是最后,由于他曹氏宗亲的身份,始终受到蜀汉国内的指指点点,经常被嚼耳根,上层对他没有百分百信任,所以姜维也不敢特别重用他。而他在投降蜀汉不久就去世了,所以给大家的感觉是他没有受到重用。  夏侯霸一生与蜀汉为敌,最终却被迫投降,为蜀汉效力,经历让人感叹。而他投降后,待遇虽然不错,却给人留下没有受到重用的感觉,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年纪和身份,假如他多活几年,说不定史书上就会有他更多的记载,毕竟当时蜀汉后继乏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6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趣历史网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趣历史网

  对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为何蜀国要不停的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军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双方并未交战,后世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蜀国军方领袖,自238年起,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是262年,蜀国灭亡之前的一年。  诸葛亮与姜维两人一共进行了16次北伐,但历史上的蜀国,人口稀少只有百余万,还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以蜀国国力根本难以平定魏国,而且持续北伐又严重损耗国力,这种“无用功,却损耗蜀国国力”的北伐,以诸葛亮与姜维眼光,不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危害,既然如此为何诸葛亮与姜维还在不停的北伐,他们真实的目的何在?  在人多就是力量的三国时代,魏国、吴国、蜀国人口差距很大,其中蜀国最弱,可谓是“弱不禁风”。  1,《文献通考·卷十》记载: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663423户,人口443万人。  2,《文献通考·卷十》记载:280年吴国灭亡时,东吴有53万户,官吏3.2万,士兵23万,男女人口230万,后宫5000人,因此总人口大约256万。  3,《晋书》等记载,221年时蜀国有20万户90万人,263年蜀国灭亡时一共有108.2万人,其中户数28万、民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  以上人口属于在册人口,实际人口肯定远不止这一些,但管中窥豹可知,蜀国的确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个,人口还不到魏国的四分之一。以如此孱弱的国力,别说几乎不可能平定魏国了,可能反而会让自己越打越弱,因为蜀国经不起一场大败,而魏国失败多次也不会伤筋动骨,以诸葛亮的才华,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也不会天真的认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既然如此为何还不停的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其实不是消灭魏国,而是攻占凉州,所谓“得蜀取陇”。  1,如果只是自保,蜀国尽管占据荆益二州,但战略回旋空间较小,一旦魏军突破天险,蜀国核心就暴露在魏国兵锋之下,逃都没有地方逃。  2,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蜀国北伐只能“出秦川”,但出秦川却非常艰险,只有穿子午谷、过褒斜道这两条路。而从陇右凉州出秦川,却是一条平坦大道,因此诸葛亮北伐首先是为了取陇右。魏延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并非不懂,而是认为太难,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知道蜀国太弱,经不起失败,不能轻易冒险。  3,秦陇唇齿相连,取陇可打破魏国得陇望蜀的美梦。  4,陇右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且才多将广、良马众多,另外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总之,诸葛亮一旦成功图谋陇右,不仅改写蜀国战略居民,更能大幅度增强蜀国力量。  通过汉中之战,蜀国夺取汉中,一旦诸葛亮再取陇右,使蜀、汉、陇连成一片,蜀国不仅拥有更大战略空间,还能增强国防安全与国力,更能开启“出秦川”的坦途,此后再请孙权“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围圈,就会改变蜀汉仅据川蜀偏僻一隅、远离秦川中原,势孤力单的局面。  其实,蜀国这一战略早已存在,刘备很早就把凉州列入猎取版图之中。刘备在世时,孙权派遣诸葛瑾索要荆州,刘备回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凡尽以荆州还吴耳。”汉中之战后,马超投降刘备之后,重用马超是为了“西和诸戎”,取其凉州,再挺进中原。  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与姜维十一次北伐,总体目标不是北伐平天下,而是图谋陇右。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等,姜维也多次出兵攻打陇右。  诸葛亮与姜维不停北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熟知的“以攻代守”。  曹操在位时,208年南征爆发赤壁之战,213年南征在濡须口与孙权会战,217年南征又与孙权战于濡须口;曹丕在位时,222年、 224年、225年三征东吴;曹睿继位之后,于228年三路攻吴,双方爆发石亭之战,魏国大败;252年,司马昭率军7万在时隔24年之后又一次南征。通过这些历史可见,魏国平天下战略应该是“先平东吴”。  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其次才是东吴孙权,但令人奇怪的是,魏国为何不先打蜀国,先解决最弱的一个,而是一直南征吴国?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诸葛亮与姜维的不停北伐,让魏国不得不战略防守蜀国。  由于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但仅仅死守,未必不会出现疏漏,而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不仅消耗魏国实力,也能让魏国疲于应付,这样才能实现“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的战略。  除了以上两个战略目标之外,诸葛亮与姜维北伐目的也有所不同。  诸葛亮在位时,大权在握,蜀国几乎是他一人说了算,可以按照战略规划行事,但诸葛亮死后,蜀国朝廷渐渐被奸臣把持,尤其是备受刘禅信任的黄皓。  董允在世时,每一次见到黄皓都严厉批评,让黄皓不敢为非作歹,所谓“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董允去世(246年)之后,朝中便无人控制黄皓为非作歹了,甚至于黄皓因为嫉恨黄皓,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  姜维深知其中利害,一直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因此,除了为以上两个战略服务的北伐之外,姜维11次北伐中还存在保护兵权的目的,尤其蜀国灭亡之前一年的262年北伐,纯粹就是为了保住兵权。  可惜的是,北伐是一把双刃剑,蜀国不停北伐,却没能实现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反而让蜀国不堪重负、兵困民疲,耗损国力至巨,以至263年被魏国轻松灭亡。其实,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就劝告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魏国几代帝王疯狂南征,却一直没能占到东吴便宜,几乎不是打败就是无功而返,相反一次重兵平蜀却顺利灭蜀。或许,蜀国是“成也北伐,败也北伐”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文献通考》、《晋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6
魏延和姜维都驻守过汉中,但为何两人的结局各不相同?-趣历史网

魏延和姜维都驻守过汉中,但为何两人的结局各不相同?-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无事,为何姜维却连30天都守不住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外部因素,主要便是曹魏对于汉中的态度,以及蜀汉在汉中的战略部署,这在魏延和姜维分别镇守汉中时期,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1、曹魏方面:魏延时曹魏内部不稳,姜维时曹魏虎视眈眈。魏延镇守汉中时期,曹魏方面可谓急剧动荡,先是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曹丕即位后,尤其是篡汉建魏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内部,根本无力对外发动战争。然而,曹丕在位仅仅数年,便于黄初七年(226年)去世了,曹叡即位之后,曹魏虽然大多时间都在与蜀汉、东吴发生战事,却是守多攻少,对外扩张能力实在有限。而到了姜维时期,曹魏内部却早已经稳定,且从实力上已经对蜀汉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因而开始再次对蜀汉虎视眈眈,始终想要从汉中打开缺口,隔三差五的便对汉中发动进攻。  2、蜀汉方面:魏延时蜀汉占据主动,姜维时蜀汉处于被动。魏延镇守汉中早期,由于蜀汉和东吴围绕荆州展开争夺,因而魏延在汉中主要以战略防守为主,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曹魏内部问题,汉中少有战事发生。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和东吴再度议和恢复结盟关系,此后蜀汉为了打开局面,诸葛亮开始多次率领蜀汉军队由汉中北伐,这一时期汉中方向虽然战事增多,但蜀汉却是主攻一方,因而处于战略主动。但到了姜维时期则不然,姜维虽然也意图从汉中方向打开局面,但由于蜀汉和曹魏国力差距越来越大,局势对蜀汉已经越来越不利,最终彻底落入了战略被动。  在曹魏和蜀汉的此消彼长之下,魏延与姜维驻守汉中时面对的情形已经截然不同,总体来讲,姜维面对的局势要比魏延困难很多。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蜀汉内部对汉中的支持力度,以及蜀汉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魏延和姜维面临的情形同样截然不同。  1、支持力度。魏延作为一个从基层一步步爬起来的将领,因为长期跟随刘备作战,深受刘备信任,这也是刘备在任命汉中太守时,没有选择张飞而选择魏延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刘备的原因,魏延驻守汉中时期自然是受到全力支持的。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又多次从汉中发动北伐,蜀汉对于汉中的关注和经营,自然也是舍得下血本的。而姜维时期则不同,姜维本就是魏国降将,虽然深受重用,但在蜀汉内部根基却比较浅,再加上先有费祎掣肘,后有黄皓乱政,以及汉中多年无大规模战事,姜维受到的支持力度实在有限,甚至一度自保都出现了问题。  2、国力问题。魏延驻守汉中时期,蜀汉正处在最鼎盛时期,即使后来丢失了荆州,又遭遇了夷陵之战的战败,但蜀汉国力却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因而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强盛。而到了姜维时期,由于曹魏的根基本就比蜀汉深厚,双方发展速度本就差距明显,再加上蜀汉多年北伐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导致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越拉越大。  3、统治问题。魏延时期的蜀汉可以说正处在刚刚创业成功的阶段,在人才储备、团队凝聚力、团队战斗力方面都处在鼎盛时期。然而到了姜维时期,蜀汉方面不仅人才凋零,且内部分化极为严重,团队战斗力同样下滑极为严重。最典型的就是两次汉中之战,刘备和曹魏争夺汉中时,即使蜀汉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仍然取得了最终胜利。而到了姜维时期,姜维早在钟会治兵关中时便已经上书刘禅,请求作出应对,但在黄皓的谗言之下,直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蜀汉这才作出应对,面对魏国的进攻,蜀汉已经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落入了全面战略被动。  综上所述,虽然魏延和姜维驻守汉中的结局不同,但不能就此说明姜维不如魏延,姜维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已经是糟糕到了极点,别说是姜维,就是诸葛亮再生,恐怕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最后纠正一点,网上有传言说魏延驻守汉中四十年之久,其实并不对,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担任汉中太守,到建兴十二年(234年)去世,满打满算不过十五年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3
姜维为何选择在沓中屯田,真实原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姜维为何选择在沓中屯田,真实原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被后主刘禅大将军,执掌蜀汉兵马,继续北伐中原的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最终,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蜀汉告别了三国历史的大舞台。对于姜维来说,虽然从沓中成功赶到了剑阁一带,却还是没能改变蜀汉灭亡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蜀汉末期,姜维为何选择在沓中屯田,沓中位置有多重要?  一  首先,在蜀汉末期,大将军姜维之所以选择在沓中屯田,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沓中的位置远离蜀汉都城成都,在没有办法除掉黄皓的背景下,姜维选择来到沓中,自然是为了躲避黄皓之后的加害。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祸乱朝政。黄皓从黄门令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刘禅弟弟刘永憎恶宦官黄皓,黄皓取得刘禅的信任把持朝政后,在刘禅耳边谗言离间刘永,刘禅渐渐疏远刘永,以致刘永竟多年不能朝见刘禅。景耀二年(259年),樊建担任尚书令(丞相),姜维常常在外打仗,黄皓玩弄权柄,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地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  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对于姜维来说,虽然是蜀汉的大将军,但是,黄皓作为深受刘禅信任的黄皓,完全不惧怕姜维。在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在和宦官的较量中,最终丢掉了性命。所以,对于姜维来说,自然也担心自己重蹈大将军何进的覆辙。在无法除掉黄皓的背景下,姜维显然不愿意回到成都,因为一旦回到成都,自己很可能会被后主刘禅解除兵权,从而彻底失去还手之力。  二  于是,在公元262年,姜维率领大军来到了沓中屯田。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尽管黄皓背后有后主刘禅撑腰,却也无法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姜维怎么样,这让姜维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是一个处于岷山、迭山环抱中的小型盆地。对于沓中对应的甘肃省舟曲县,到成都的距离超过了500公里,也即相当于一千里了。所以,因为距离遥远,等到姜维屯兵沓中的时候,黄皓也拿姜维没有办法了。另一方面,作为蜀汉大将军,姜维之所以屯兵沓中,也不完全是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因为沓中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常重要。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沓中在今甘肃省舟曲县一带。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地,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173米—4504米之间。白龙江谷地海拔较低,其高度在1200米左右,南北两侧的山地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中部的大草坡、葱花坡、吊草坡一带,山势较缓,海拔在3000米左右。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复杂的地形,让姜维在沓中屯田比较安全,也即不用担心曹魏大军的进攻。  三  同时,舟曲县属温暖带气候区,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23天,年降雨量在400-8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舟曲县日照数为1842.4小时,日照率42%,年内8月份为日照最多月,年总辐射为105.8千卡/㎝2。舟曲县的热量分布很不均匀,年平均气温12.7℃,最热月平均气温23.1℃。并且,舟曲县主要河流有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及其40多条支流。从这一角度来看,舟曲县,也即沓中具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这,自然成为姜维在该地区屯田的重要原因,也即在沓中屯田的话,能够种植粮草,从而为后续北伐中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汉末三国时期,相对于曹魏和东吴,蜀汉并没有经常屯田,这很可能是因为蜀汉本来兵马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拥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所以没有屯田的必要。但是,因为连年兴师动众,蜀汉的国力无疑受到了巨大的损耗。在此基础上,姜维在沓中屯田,自然也是希望扭转这一困境,也即姜维的打算就是通过屯田来积累粮草。等到粮草足够的时候,再对曹魏发起进攻。因为蜀汉的道路比较艰难,在沓中屯田之后,可以降低粮草运送的损耗,这同样是对蜀汉北伐有利的事情。  四  最后,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沓中的核心地域大峪乡,位于白龙江南岸的大峪沟内,距舟曲县近百里之遥。大峪沟的入口处地域狭窄、峭壁林立,是一处构筑关隘抵御外敌的天然地形。谷口西山顶上有黄土台,台上筑有马莲城,登城远眺,方圆数十里地域内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在此基础上,大峪沟内地势开阔平坦,又有上万亩肥田沃土,既适合驻军,又便于屯田储粮。迄今为止,大峪乡境内仍留有大量的古遗迹,皆为姜维驻军时命士兵们开凿挖掘的岩洞、古堡及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蜀汉大将军姜维屯驻沓中,不仅仅是要屯田避难,还做了长远的防御策略。在地理位置上,连接秦蜀之间的阴平古道,就正好从沓中地区穿过。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蜀汉姜维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等人在凉州地区大败雍州刺史郭淮的那一场战役,就是自沓中的阴平道出蜀,进入凉州地区与魏军交战。在三国时期,曹魏的重兵往往布置在雍州一带,而在凉州一带,曹魏的兵力是薄弱的。所以,姜维在沓中驻兵屯田,也是为了方便进攻曹魏的凉州区域。因为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姜维只能将进攻的重点放到了凉州一带。如果司马昭没有在公元263年发动魏灭蜀之战,那么,姜维很可能会以沓中作为基础,从而发起进攻曹魏的战役。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8
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既不是马超也不是姜维,而是谁?-趣历史网

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既不是马超也不是姜维,而是谁?-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是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三国后期的第一猛将,历来争议比较多,有说是马超的,有说是赵云的,也有说是姜维的,事实上这些看法都不正确!严格来说,马超和赵云应该算是三国前中期的猛将,而且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有非常多的猛将,他们排不上第一。姜维跨度比较大,倒是能算三国后期的猛将,但是同真正的第一猛将相比,姜维还是差了一点!真正的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既不是马超、赵云,也不是姜维,而是文鸯!  说起文鸯,估计很多人都不是非常清楚,因为大多数看三国只看到诸葛亮死后,之后许多人就没再继续看下去了,然而诸葛亮死后,蜀汉还继续存在了数十年,在这数十年中,天下还是出现了许多人才的。而这个文鸯,就是魏国那边的人才!  文鸯父子原本是忠于曹家的军队,由于司马家篡夺魏国大权,引起了文鸯父子的不满,于是他们决定起兵反抗司马家。当时司马家的领头人是司马师,他听说淮南竟然发生叛乱,立刻抽调军队前来平叛,行军速度远超众人想象,很快就到达了前线,令文鸯父子吃了一惊。行军作战,贵在出其不意,所以文鸯父子决定趁司马师立足未稳,展开夜袭!  当时司马师正在休息,忽然营寨内喊声大震,直接把司马师给吓得眼珠都掉出了。这可不是吹的啊,文中是真的这么写的!  原文:师大惊,心如火烈,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血流遍地,疼痛难当;又恐有乱军心,只咬被头而忍,被皆咬烂。  不得不说,文鸯的夜袭,给司马师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此时,文鸯的表现才刚刚开始!  文鸯勇猛敢战,所到之处,魏军无人敢当,直接把魏军给杀了个人仰马翻,还数次率军冲击司马师的中军,不过由于文鸯的军队人少,所以一直没能冲进司马师的中军。原本文鸯是和父亲约定好一起进攻的,结果他父亲的援兵迟迟未到,所以随着时间的拉长,文鸯军队突袭的效果越来越差,等到魏国大军都反应过来时,战况逐渐由突袭变成了两军硬碰硬!  在正面对战中,文鸯曾和邓艾爆发过激战,双方对战了五十合,不分胜败。而后由于魏军人数越来越多,文鸯不敌,只能率军撤退。而就在撤退途中,文鸯再一次显示出了他强大的武力!  当时文鸯自知突袭失败,开始撤退,但魏军这边不依不饶,一直在尾随追击文鸯,于是文鸯独自返回,直接将前来追击的魏军打得人仰马翻,被迫撤退!  文鸯一人击退数百元魏将,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种强悍的战力,估计也就只有当年的长坂坡的赵云才可以做到了!击退魏军后,文鸯继续缓缓撤退,而魏军这边,估计认为自己几百人被文鸯一人击退,太没面子了,又重新追了过来,又一次被文鸯击退。就这样反复数次,魏军终于认清了现实,他们根本不是文鸯的对手,只能无奈撤退!  原文:于是魏将百员,复来追赶。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  说实话,很多人估计没有看到三国后期的这个故事,如果真的看到了文鸯的作战表现,一定会被文鸯的勇猛所震撼,这是一个多么强悍的人啊,几百人都打不赢他一个!在后文中,罗贯中估计也觉得文鸯的表现实在太逆天了,不好形容他的武力,于是直接把文鸯比喻成赵云,让大家对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事实上,我们经常说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赵云的战绩,而是文鸯的战绩!文鸯才是那个七进七出的猛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17
在诸葛亮的扶持下,马谡的地位与实力会远超姜维吗?-趣历史网

在诸葛亮的扶持下,马谡的地位与实力会远超姜维吗?-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如果诸葛亮不杀此人,以后他会大有作为,成为超过姜维的蜀汉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马谡被刘备评价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显然是不认同刘备的这个观点的。即便刘备临终前还在唠叨,让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但诸葛亮依然非常看重马谡,经常和马谡谈论军国大事,为马谡营造了很大的声望。诸葛亮南征孟获时,还特意向马谡征求意见,而他采用的策略,也确实是由马谡提出的,可见诸葛亮是多么看重马谡,这也侧面说明,马谡这个人是有真才实学的,并非刘备所说的那么言过其实!  《资治通鉴》: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战略,轻松打赢了南中之战,收服了南中各部,于是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也带上了马谡,希望好好栽培一下马谡,让马谡弥补缺乏实战的短板。在此之前,马谡一直是以参军的角色存在,说白了就是一个参谋,只负责提建议,不负责具体实施操作,但诸葛亮觉得马谡这人有大才,值得栽培,于是他想带着马谡实战一番,顺便让马谡获取战功,凭借战功升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才会力排众议,让马谡去守卫街亭!  说实话,街亭这个地方,想要守住其实并不难!首先,正史中的街亭是有城池的,马谡完全可以据城力守;其次,街亭有守城成功的先例。两百年前的略阳城,东汉猛将就凭借一两千人挡住了上万敌人的进攻,而略阳城距离街亭不远,所以说街亭非常好守,只要别主动出战,据守城池就可以了!在诸葛亮看来,这就是送上门的功劳,所以他让毫无领兵经验的马谡上去了,希望给马谡刷战功。谁料马谡竟然不听诸葛亮的命令,主动出击,跑到山上扎营,最终被张郃击败!  可以看到,就诸葛亮对马谡的安排和任用来看,他是有心将马谡培养成接班人的,姜维根本比不上马谡的地位!所以若是诸葛亮不杀马谡,那么马谡后期必将大有作为,在诸葛亮的扶持下,他将会愈发厉害,无论是地位还是实力都会远超姜维!  街亭战败后,诸葛亮非常生气,因为他认为按照他的策略去守城,根本不会丢掉街亭,是马谡的不听命令,才导致了此次北伐的大败,所以诸葛亮表示,一定要杀掉马谡,以儆效尤!而听闻诸葛亮要诛杀马谡,蒋琬站出来求情了。  《资治通鉴》: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蒋琬是诸葛亮的继任者,非常有才能,能得到他好评的人,才能必定不弱。而蒋琬对于马谡的评价是智计之士,杀了可惜,可见他对马谡的才华还是比较认同的!更为重要的是,此话是马谡街亭战败后,蒋琬才说的,也就是说,在蒋琬看来,马谡虽有街亭之败,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马谡没有才能,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马谡,马谡这个人是有真才实学的,杀了太可惜了!  从诸葛亮和蒋琬这两个大才对马谡的任用和评价来看,马谡这个人,并非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那么简单,他是有真才实学的!若是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没有杀掉马谡,以马谡之才,吸取此次的教训后,日后必将更加强大!马谡本身就属于荆州派,诸葛亮和蒋琬又这么看重他,以他的才能,日后很可能成为超过姜维的蜀汉重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16
《三国志战略版》姜维怎么样 三国志战略版姜维评测

《三国志战略版》姜维怎么样 三国志战略版姜维评测

三国志战略版武将有很多,好多人说,我只有某国的武将特别多,怎么办啊,想要知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三国志战略版姜维这位武将的详细介绍吧。 三国志战略版姜维评测 【姜维】 个人认为是诸葛亮的某种替代,同样对夺魂挟魄有需求。但战法功能比不上诸葛亮,姜维属于是一个8回合的稳定输出武将,附带一些削弱敌方属性的能力。在姜维的搭配方面,我们要注意从减伤、控制、治疗的角度提升队伍的坦度。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国志战略版姜维评测了,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之后会持续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内容。 三国志战略版 新手入坑 攻略心得 最新资讯 WIKI百科 武器特技 防具特技 马匹特技 第七轮竞猜 求贤令 S10北定中原 个性加点 建筑用地 开荒攻略 S10终极天赋 地图机制 赛季机制 更多相关资讯攻略请关注:三国志战略版专题

手游攻略 2022-06-25
姜维之简介

姜维之简介

姜维之,教授,西安培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四十年代末即执教于邵力子先生及夫人付学文女士、杨虎城将军及夫人谢葆珍女士共同创办的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自1952年起历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西安市财经学校校长、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先后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理事等职。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获得评价4人物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姜维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出生日期:1926年9月9日(农历)逝世日期:2007年11月20日职业:教育家、校长主要成就:陕西民办高校第一人 将西安培华学院做大做强 人物简介2 姜维之(1926--2007)教授,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家、西安培华学院老院长姜维之教授,1926年农历9月9日出生在河南镇平县。其父早年在西安、郑州等地经商,属殷实之家。1946年姜维之来到西安求学。1949年5月西安解放,经地下党朋友的推荐,于当年8月起执教于培华,历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西安财经学校校长、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先后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理事、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49年8月起执教于培华,历任西安培华财经学校校长、西安财经学校校长、国家统计局长春统计学校校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西安培华学院院长。先后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理事、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姜维之教授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五十六年风雨兼程,五十六年耕耘不 获得评价3 姜维之院长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历年来,他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工作者,其创业事迹曾被收入《1990年陕西省及西安市名人录》,并多次被国内外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1998年,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新闻人物编委会推选他为世纪之交教育界“十大新闻人物”;同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总署又授予他“21世纪封面人物”荣誉证书;2002年,在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两会”召开期间,新华社西部特刊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访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校长姜维之》,200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以“二十载铸就‘培华’品牌,古稀年开创民办先河”为题,同年,人民日报《时代潮》以“姜维之与共和国同步走向辉煌”为题,先后对他的创业事迹及培华学院发展经历进行了特别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5年5月国家教育部授予他“西部教育顾问”称号,同年,他又被评为“2005感动陕西十大校长”和“中国高校杰出校长”。200 人物事迹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姜维之便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1958年,他被错划成“右派”,到河南农村受了12年“改造”之苦,1978年平反后,又回到西安教育岗位。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姜维之受改革新思潮影响,产生办学冲动,为此信念他不懈努力,上下求索,终于在198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是年57岁。2003年4月,姜维之76岁,他的学校更名“西安培华学院”,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西安培华学院也由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成为西部12省市区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03年对姜维之来说,可谓双喜临门。西安培华学院如今已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民办高校的“领头羊”。姜维之院长是一位永不服老的,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他正坐在新校区办公楼前的藤椅上沉思。暖风轻拂着他身后的垂柳鲜花,也轻吻着他矍铄的面庞,满头的银丝。秋日纯净的阳光雕出了他健朗的身躯和凝望远天的双眸。他的思绪

人物百科 2021-11-06
姜维壮简介

姜维壮简介

姜维壮(1923年12月—2017年8月23日),男,1923年12月出生,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1949年2月参加工作,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财政理论奠基人之一,曾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辽宁财经学院财金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科研所长、科研处长等职务。2017年8月23日晚逝世,享年9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荣誉4人物逝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姜维壮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龙口出生日期:1923年12月逝世日期:2017年8月23日职业:教授毕业院校:莫斯科财政学院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生平2 1949年6月在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从事翻译工作;1950年在中央劳动部政策研究室从事调研编译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东北大区财政部税政金融处作调研工作;1953-1957年在莫斯科财政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57-1962年在中国财政部科研所作科研工作。1962年起,先后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辽宁财经学院财金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研究所所长、科研处长等职务。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特聘专家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江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和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财政部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在职财政干部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评审委员、北京市教育局高级学术职称评审组副组长。 人物荣誉3 改革开放以来,独自编写和主编、主持、参编、翻译出版专著、教材、国家课题等27项,论文119篇,总字数752万,其中自写182万。主编的专著《当代财政学若干论点比较研究》、《中国分税制的决策与实践》获北京市第二届、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教材《比较财政管理学》获财政部1996年优秀教材荣誉(特等)奖;论文《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是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获1989年中国财政学会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财政体制改革理论探索》获1995年中国财政学会第二次全国财政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论文《财政监督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获财政部监督司和《中国财政》杂志社有奖征文特别奖;课题《公共经费研究报告》获1999年中国财政学会第三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论文《财政专业若干问题成因与对策思虑》获1999年中国财政学会第三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奖。1983、1987、1989、1991 人物逝世4 2017年8月23日,中国财政理论奠基人之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姜维壮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百科 2021-11-06
姜维简介

姜维简介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姜维字号:字伯约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天水冀县出生时间:202年去世时间:264年主要作品:《蒲元别传》主要成就:洮西大破王经官职:大将军爵位:当阳亭侯,平襄侯追封:开明王(西魏) 人物生平2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囧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回到成都后, 主要成就3 当初刘备为汉中王,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但是姜维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于是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都立围守,以备强敌。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伐蜀,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无耐,写信给驻守在汉城的蒋琬之子蒋斌,劝其投降,但遭到拒绝。而此时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 人物评价4 钟会:①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②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左思: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