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13亿人中有6亿~8亿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4亿多人感染后身体内产生抵抗力,还有1.2亿人为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 (1)血液途径传播:只要注入含有极微量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在手术、注射、针灸、采血、输血、文身、穿耳环孔等过程中,如果被感染的针头刺伤或接触被感染的血液,或使用公用牙刷、刮须刀片理发刮脸,或在口腔科操作过程中沾染带有微量血液的飞沫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唾液、汗液、鼻咽分泌物与初乳中,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创口进入机体造成感染,尤其是唾液传播。这种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必须煮沸(100℃)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才能灭活。当含乙型肝炎病毒的唾液污染了食具、用具、手及指甲后,很容易引起传播。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有家庭聚集现象,往往一家人中有数个感染者。此外,饮食业的食具未经消毒处理,也极易引起传播。 (3)母婴传播:孕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占5%~10%,母婴传播率为22%~50%。妊娠后期患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为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90%以上被感染,并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约有40%来自母婴传播。 (4)昆虫叮咬传播:热带、亚热带的蚊虫,各种吸血昆虫。 (5)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存在于患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及经血之中,故性接触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人们也把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根据大阪市立大学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肝炎、肝硬化等C型慢性肝病患者每天喝一杯滴漏咖啡,其肝功能能够获得有效改善。该研究结果11日发表在美国在线科学杂志《Plos One》上。 该研究以大阪市立大学附属医院20-80岁的肝病患者376人为对象,对比了他们丙氨酸转氨酶的变化与咖啡饮用频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每天喝一杯以上滴漏咖啡的人与不喝的人相比,一年后丙氨酸转氨酶基本保持在正常值或有所降低,而喝的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 尽管原因尚不明确,但喝罐装咖啡或速溶咖啡并不具有滴漏咖啡的效果。 研究团队中研究老年看护学的佐佐木八千代副教授表示:“肝炎经过10-20年会转变成为肝硬化,希望该研究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前,该团队的大藤里子讲师(公共卫生学专业)曾经发表咖啡具有抑制肝癌效果的相关研究成果。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健康人的肝脏中,脂肪占肝脏总重量的3%~5%,如果超过5%,则属于病理状态,即脂肪肝。目前,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根据“胁痛”、“痰痞”、“瘀血”等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中医认为,脂肪肝的核心问题是脾虚,而脾虚又导致肝气反侮伤脾。 病根在脾虚 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脾虚密切相关。 引起脾虚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酒过量、膏粱厚味、贪逸恶劳等,或素体脾虚失运,加之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浊阻于血脉,影响气血运行,血行不畅可致血瘀,日久影响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津液停滞成痰,最终痰瘀互结。 同时,脾运化水湿的功能虚弱,易致水谷不化,痰湿蕴结,或湿困化热,久则气血痰瘀阻肝络,形成“肝积”。 内外兼治用贴敷 脂肪性肝病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其中,单纯性脂肪肝多表现为肝郁脾虚和肝郁气滞,脂肪性肝炎多表现为湿热瘀毒蕴结,脂肪性肝硬化多为肝络瘀阻。 由于脾虚贯穿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整个过程,因此治疗以健脾益气,顾护脾胃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及患者体质的变化,又会出现血瘀、痰阻等情况,加以健脾疏肝、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和清热利湿等不同治法。 由于脂肪性肝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治疗在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的基础上,采取内服、外敷、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干预的治疗方法。 内服代表药主要是健脾疏肝丸,其功用为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外敷中药有健脾疏肝贴、清热解毒贴、活血化瘀贴等。 肝郁脾虚型的单纯性脂肪肝,临床多见胸胁胀满、纳呆脘闷、大便溏软、舌淡、苔薄黄、脉弦细等症状,因此适合选择健脾疏肝贴。肝胆湿热型的脂肪性肝炎,临床多见肝区胀闷、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状,这类人群适合用清热解毒贴。对于脂肪性肝病病程较久,出现瘀血阻络,肝区疼痛较为明显,舌暗有瘀斑的患者,活血化瘀贴最为适宜。 食疗茶饮防治脂肪肝 由于脂肪性肝病与饮食及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最好方法。 下面介绍一个常用的治疗脂肪性肝病的验方:菊花、生山楂、白梅花、决明子,各取3克左右,泡水代茶饮。 轻度脂肪肝的早期阶段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肝细胞的脂肪化尚且是可逆的,只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相应治疗,多半可以恢复正常。还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 芹菜黄豆汤。鲜芹菜100克,洗净切片,黄豆20克,用水泡胀。锅内加水适量,黄豆与芹菜一同煮熟后食用,一日一次,连服三个月,效果颇佳。 海带绞股蓝汤。海带丝50克,绞股蓝50克,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生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服,一日一剂,连用3~6个月。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1)临床症状与体征:慢性乙型肝炎可由恶心、乏力、尿黄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肝掌、血管痣等慢性体征,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上述表现。 (2)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LT长期正常。 (3)肝组织学检查:慢性乙型肝炎有肝炎病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无明显异常。
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教授认为:虽然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可发生脂肪变,但其程度很少能达到病理学和影像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因此通常并不将其归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范畴。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会相当常见,国内一份调查提示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合并脂肪肝者占10.8%。由于二者同为肝病变,且对病程进展和病变又有相互影响作用,因此对病毒性肝炎合并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常见原因有: (1)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病程中过度营养致患者体重增长过快,出现超重和肥胖有关。 (2)病毒性肝炎治疗过程中,患者过于严格卧床休息,活动减少可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3)感染肝炎病毒之前即有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存在,如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据现有资料显示,肥胖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肝的发生率为30%~10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75%;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为20%~92%。这些原因可能仍是病毒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4)肝炎病毒的感染也可能是诱因,目前对此仍有争议。
施军平在2009年初发表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诊治对策》中认为:肝脂肪变是慢性丙型肝炎(CH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一个共同病理改变,对于血清HBV/HCV现症感染指标阳性的脂肪肝,首先应准确分清临床类型,根据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两者关系初步分为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以及脂肪肝合并亚临床型慢性嗜肝病毒感染。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患者异常升高的ALT和AST等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还是脂肪肝所致,还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直接决定我们治疗方案的制定。 尽管HBV感染可导致脂肪变,但其程度很少能达到病理学和影像学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因此,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少见,而往往伴随有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对于ALT升高但HBV DNA阴性患者,基本上可以排除HBV感染因素所致,其出现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及组织学改变主要是由脂肪肝所致。而HBV DNA阳性患者同时合并有脂肪肝者,既可以是原来就存在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也可能在HBV感染过程中伴随体重快速增加和肥胖而出现,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生化学指标很难判断何者为其主要因素,目前主要是通过肝活检来协助诊断。依据肝小叶内是否有中性粒细胞以及汇管区是否有淋巴浸润等病理表现来判断,如肝小叶内与汇管区炎症并重,可以认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主要病变在肝小叶或汇管区炎症明显轻于肝小叶内,可以考虑为脂肪肝所致;反之,则考虑为HBV感染因素所致,当然这也非绝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HBV感染所致肝脂肪变性不如丙型肝炎常见,程度也较轻微,一般不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鉴别。然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丙型肝炎有时难以区分,因丙型肝炎在肝细胞变性方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泡性肝脂肪变性和灶性气球样变。但在丙型肝炎方面,上述变性之肝细胞相混杂呈灶性分布,并且凋亡小体、门脉淋巴滤泡、门脉周围纤维化和汇管区炎症明显,常合并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碎屑样坏死伸向小叶内,导致汇管区明显扩大,甚至桥接形成宽大纤维间隔。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易有Mallory小体,窦周纤维化,气球样变和糖原核。 通常认为HCV现症感染(血清HCV RNA)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排除标准,但有研究者将组织学上有典型脂肪性肝炎表现,而不是丙型肝炎所表现的门脉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轻到中度的脂肪变的HCV感染者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事实上,约10%的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当然血清抗HCV和HCV NRNA是否阳性仍非常重要,结合肝组织学改变以汇管区为主,临床表现类似于普通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而患者常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征象,基因分型为3型,我们可以认为是HC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脂肪肝,因为HCV感染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可介导肝脂肪变发生。当然如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征象,同时血清抗HCV和HCV RNA阳性,诊断就显得非常困难,也有可能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HCV基因分型可能有助于诊断,有研究表明在基因3型患者中,仅是4%~5%。相对于HBV而言,脂肪肝合并亚临床型慢性HCV感染者则非常少见。 不仅病毒性肝炎可引起或合并脂肪肝,反过来脂肪肝对病毒性肝炎的进程和预后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加速或加重肝纤维化、肝硬化甚或HCC病情。
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的资料表明:普查发现男性成年人60%超重,女性体重45%超重,其中1/3的肥胖症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做了肝活检,病理研究显示:标本中单纯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60%~9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检出率为20%~25%,由脂肪性肝炎发展成相关肝硬化的检出率为2%~8%。 日本和上海资料均发现:近15年来,随着超重和肥胖症及其相关性疾病的增多,成年人中发现脂肪肝的患病率迅速增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从少见病迅速发展为常见病、多发病。长期随访过程中,发现原先无脂肪肝者可能因为新近体重增加2千克左右,B超就出现了脂肪肝;原先已诊断脂肪肝的成人可因近期体重下降仅3千克左右而B超和化验显示脂肪肝已明显减轻,甚至消退。 另外亚洲黄种人的体质指数危险因素确实与欧美白种人不一样。如果采用针对白种人肥胖症的判断标准(BMI>30kg/m2),那么仅有2%~3%的亚洲成人可被诊断为肥胖症。事实上,亚洲人种肥胖相关的糖、脂代谢障碍在BMI值较低时早已发生。 近期研究亚洲与欧美体脂分布的BMI的关系发现:新加坡成年人BMI比白种成年人平均低3kg/m2。来自中国香港和印度成年人的研究显示:亚洲人的BMI大约为23kg/m2时,已出现临床上血脂紊乱、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症候群等疾病表现。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为亚洲成人制定了新的BMI标准,规定亚洲人的体重指数(BMI)在23~25kg/m2即定为超重,BMI>25kg/m2即为肥胖。而当出现BMI>30kg/m2时即为重度肥胖。 按照BMI的新标准衡量,改革开放近30年来肥胖症的增长不仅侵犯成年人,目前已向青少年渗透。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确实应受到政府,卫生部门、医卫防疫人员和各个家庭的关注。
与许多其他类型的慢性肝病一样,许多NASH患者是无症状的,或可以表现为多变的或不明确的症状(例如疲劳、不适、右上腹隐痛等)。患者通常有肝大,有一些患者有脾大,但不常伴有肝门静脉高压的征象。实验室检查往往有血清氨基转移酶轻、中度升高,通常AST/ALT比值小于1;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也常见于NASH患者;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较少见;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高血糖比较常见,据报道发生率为25%~75%。患者必须做肝炎病毒标记和自身抗体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NASH通常因实验室检查发现异常而得到诊断。NASH中也有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严重,呈亚急性临床经过,多由于服用一些特殊药物引起,表现为剧烈的、迅速出现的、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例如,一些予以特定治疗的核苷类似物、抗有丝分裂药物或四环素治疗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死亡。NASH主要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与酒精性肝炎类似,如脂肪肝、肝炎[肝实质炎症伴(或不伴)有局灶性坏死]和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包括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病一样,在NASH脂肪肝中以大泡性脂肪肝占优势,其不同程度地浸润整个肝小叶,也有很少一部分NASH表现为显著的微(小)泡性脂肪肝,其他如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马洛里小体也同样存在于NASH患者中。 一般会引起典型NASH的药物或毒物为:①金属物质。锑、钡盐、硼酸盐、二硫化碳、铬酸盐、磷、稀有元素、铊化合物、铀化合物。②细胞毒性或细胞生长抑制药物。L-天冬酰胺酶、甲氨蝶呤、氮杂胞苷(azacytidine)。③抗生素。重氮丝氨酸、平阳霉素、嘌呤霉素、四环素。④其他药物:胺碘酮、香豆素(3-α-丙酮基苄基-4-羟基香豆素、苄丙酮香豆素钠)、二氯乙烯、乙硫氨酸、溴乙烷、雌激素、氟司洛尔(flestolol)、糖皮质激素、降糖氨酸、奥拉米特(orotate)、哌克昔林、黄樟脑。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哌克昔林会引起一系列肝疾病,包括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损害,常伴有马洛里小体,并可导致肝纤维化。某些抗心律失常和抗心绞痛药物,如哌克昔林、胺碘酮,会引起磷脂性脂肪肝,表现类似急性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有马洛里小体和融合的脂肪变性样改变。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多种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患者由于肝氧化利用脂肪的能力低下,同时去脂因素缺乏而使脂肪外移减少,在此基础上,加之急性肝炎治疗时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采用高热量高糖饮食,以及过分限制体力活动,终致并发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此即所谓的“肝炎后脂肪肝”,进而加重原有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甚或病情好转后又反复,导致病变迁延。另外,肝炎病毒本身,特别是乙、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影响血液和肝脂质代谢,直接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后者病理上表现为明显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汇管区为主的炎症浸润。国外文献报道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大约35.7%慢性乙型肝炎和55.7%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肝脂肪变性。我国大陆若干城市报道:慢性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为15%~20%。 在临床上要注意鉴别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和肝组织学改变是由NAFLD所致,还是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果患者体重超重或有近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史,伴血脂、血糖、尿酸增高,血清胆碱酯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和β球蛋白升高,而肝炎病毒现症感染指标为阴性,考虑肝功异常等是由脂肪肝所致。肝活检显示病变主要集中在肝小叶内,而汇管区病变并不明显,或汇管区炎症明显轻于小叶内炎症。控制体重可使肝脂肪沉积减轻伴肝功酶学指标改善。一般每降低1%的体重可使血清ALT下降8.3%,减重10%可使ALT复常。同时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维生素E和熊去氧胆酸有助于肝炎患者的康复。
1.控制传染源 (1)患者的隔离:急性乙肝患者的隔离期最好至HBsAg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管理。 (2)携带者的管理:对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测各项传染性指标,阳性者应禁止献血和从事托幼工作及餐饮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每一个献血员和每一个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方法检测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阳性血液不得被使用。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和针灸针,重复使用的器械必须经高压或煮沸消毒,不耐热的器械可用2%戊二醛浸泡2小时消毒,洗漱用具要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凡HBsAg阳性母亲生下的婴儿都应在分娩后立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注射3次后保护率约为80%。 (2)被动免疫: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若联合使用高滴度抗HBV-IgG(HBIG)注射,可提高保护率至95%。HBIG也适用于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 4.防治原则 目前,乙型肝炎治疗上比较肯定的药物为α干扰素。国内外均有报道经连续大剂量注射α干扰素半年后HBsAg转阴的例子。但最近发现,一些转阴后病人在停用干扰素后又转为阳性。其他如胸腺素、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肝炎虽有报道,但效果欠佳。 近来,对乙肝疫苗的研究及应用十分活跃。乙肝基因工程(酵母重组HBsAg)疫苗已大规模投入应用并取得可喜的结果。多肽疫苗、融合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的研制方兴未艾,相信经过多方努力,控制乙肝的愿望会成为现实。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播风险: 如果您是承运人或者试图了解他们是否患有这种疾病,请告诉任何性伴侣。 使用安全套练习安全性行为。 只使用以前未使用过的干净针头。 不要共用牙刷,剃须刀或修指甲器具。 只允许使用经过良好消毒的皮肤穿孔设备,例如纹身,穿孔或针灸。 如果您有风险,请接种HBV疫苗。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且变化快,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①保护肝脏,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大量维生素和葡萄糖,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可输注白蛋白和新鲜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功能。②防治肝昏迷,为控制血氨,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氨及毒素的吸收;口服新霉素减少游离氨及其他毒素的形成和吸收。③防治DIC。④防治肾功能衰竭。改善肾血流。⑤产科处理:在保肝治疗后肝功能继续恶化者可终止妊娠。
乙肝汤1 【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30g,马鞭草30g,虎杖15g,贯众15g,白术15g,茯苓15g,枳实15g,党参20g,炒山楂18g。以上为成人量,小儿药量酌减。 【随症加减】食欲减退加炒麦芽12g,陈皮12g;湿偏盛加佩兰9g,藿香9g,生薏苡仁12g;热偏盛加黄芩12g,栀子9g;低热加银柴胡、石斛各9g;血瘀加丹参15g,炮穿山甲12g;肝区痛加川楝子9g,炒延胡索12g;血虚加制首乌12g;阴虚加生地黄15g,北沙参15g;阳虚加淫羊藿12g,肉桂3g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浓汁150ml,早晚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健脾,清热解毒。 【临床运用】198例患者,经治疗,HBsAg,HBVDNA阴转76例,大小三阳转为无症状HBsAg携带101例,HBsAg滴度有明显下降21例。 【经验心得】本病证候常以实为主。方中白花蛇舌草、虎杖、贯众、马鞭草清热解毒;党参、白术、茯苓、炒山楂补气健脾,又防苦寒药长服伐胃;枳实、炒麦芽疏肝健脾,有攻有补,寒温相佐,长期服用,患者乐于接受,以利病邪祛除。 【方剂出处】张铧,等乙肝汤治疗乙型肝炎198例河南中医,2004;24(6):30
乙肝复元汤 【药物组成】生黄芪、紫丹参、六月雪各30g,怀山药、炒冬术、枸杞子、平地木各15g,茯苓、酸枣仁、生麦芽、生山楂各20g,泽兰叶、炒楮实子、白花蛇舌草、鸡内金、川楝子各10g。 【随症加减】湿偏盛去酸枣仁、楮实子,加白豆蔻仁、生米仁;热偏盛加生山栀子、龙胆草;湿热两盛加生山栀子、绵茵陈;肝脾肿大加制鳖甲、生牡蛎;右胁疼痛加柴胡、炒延胡索;早期肝硬化加京三棱、炮山甲;气虚加党参;血虚加制首乌;阴虚加生地黄、熟地黄;阳虚加仙灵脾。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15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临床运用】67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显效4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显效率6866%,总有效率9552%。 【经验心得】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亦取决于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而且以正气为主要因素。因此,作者自拟乙肝复元汤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方中生黄芪、炒冬术、茯苓、怀山药、枸杞子、酸枣仁、楮实子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平地木、白花蛇舌草、六月雪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臣;泽兰叶、紫丹参活血化瘀,鸡内金、生麦芽、生山楂消食和中,川楝子疏肝理气为佐使,诸药合用,获桴鼓之效。 【方剂出处】姜成军乙肝复元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7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6):241
自拟乙肝转阴汤 【药物组成】叶下珠、虎仗、山豆根、茵陈、白芍、山楂、黄芪、白术、丹参、柴胡、补骨脂、何首乌、板蓝根、甘草。 【随症加减】黄疸加黄藤、山栀子;脘腹闷胀欲呕吐加山苍术、苏梗;肝肾阴虚加生地黄、旱莲草、女贞子;肝脾肿大加杉车勒、鳖甲;气血虚加党参、黄精。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清热解毒。 【临床运用】35例患者而防肝侮治愈14例(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抗原转阴)。好转15例(症状体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HBeAg转阳),无效8例(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无明显改善)。 【经验心得】方中:黄芪、白术、何首乌、补骨脂、白芍益气健脾、补肾助阳、填精补髓、养血柔肝、护肝降酶、抗乙肝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丹参、柴胡、甘草、山楂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回缩肝脾、抗病毒、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板蓝根、茵陈、山豆根、虎杖、叶下珠,清热解毒利湿、护肝降酶、利胆退黄、抑制乙肝病毒。诸药合用起到了良好的恢复肝功能,促使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的效果。说明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药理研究筛选用药是今后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方剂出处】吴之旺,等自拟乙肝转阴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9-10
自拟乙肝汤 【药物组成】虎杖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栀子10g,青皮、陈皮各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枳壳10g,黄芪30g,甘草10g。 【随症加减】胁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各10g;黄疸明显者加茵陈、广金钱草各30g;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丹参各30g;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各10g;五心烦热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g;食欲差者加山楂、麦芽各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4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临床运用】16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2例,显效86例,好转6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107%。 季某,男,33岁。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年,肝功能反复中度升高,右胁胀痛间作、脘闷纳呆、口干口苦、尿黄、大便黏滞秽臭、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从未系统正规治疗,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查体:肝肋下2cm,质地中等,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232U/L,AST156U/L,GGT85U/L,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阳性。遂以清热解毒、疏肝实脾法,基本方治疗15剂后,右胁胀痛明显缓解,肝大回缩,已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食欲好转,二便正常,上方加丹参10g续服15d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HBVDNA及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cAb仍呈阳性。为巩固治疗,守方再进3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 【经验心得】作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乃患者受邪日久迁延而致,为正邪相持状态,治疗上除祛邪外,应当兼顾扶正。具体而言,湿热疫毒蛰伏肝胆之内,自当以清热解毒之品虎杖、板蓝根、蒲公英、栀子等直捣伏邪;但邪伏肝胆,必致肝胆失于疏泄,气机不利,故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不可不用,青陈皮、枳壳等品正为此意。肝胆气机调达,则有利于祛邪外出,恢复肝细胞功能,同时青陈皮、枳壳又能引诸药入肝经而直达病所,更增疗效;《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最易犯脾,临床中也常见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日久而出现乏力、倦怠、脘闷纳呆、腹胀等中土失健,肝木克土等症状,因而以茯苓、炒白术、黄芪等实脾培中,健运中土之品,实乃“未病先治”之意。临床观察发现应用清热解毒合疏肝实脾法组方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清热解毒攻邪法。临床亦可见到应用茯苓、白术、黄芪、人参等健脾药使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下降或转阴者,可见疏肝实脾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剂出处】徐文军清热解毒合疏肝实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