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平看来,西楚霸王项羽手下只有寥寥数位骨鲠之臣,除了范增、龙且和周殷外,钟离眜也是其中之一,这四人也被陈平列为反间的主要对象。 钟离眜,钟离氏,名眜,史籍中并未记载钟离眜是如何崛起的,只知道他在楚汉之争时,已经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将领之一,深得器重。钟离眜也没有令项羽失望,它曾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这样一位猛将,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汉王三年四月(公元前204年5月17日至6月15日),刘邦采纳了陈平的献计,拿出四万黄金给陈平实施反间计,任他随便使用。陈平用这批黄金在楚军中大肆挑拨项羽与属下的关系,项羽中计后,果然不再信任钟离眜、范增等人。部分受到猜忌的楚将,担心自己被项羽赶尽杀绝,便投靠了汉军,此时钟离眜却还留在楚军不愿离去。 汉王三年九月(公元前204年10月12日至11月10日),项羽被迫率领军队向东攻打彭越,委任西楚大司马曹咎据守成皋城并告诫他不要出战,钟离眜守荥阳城。 汉王四年十月(公元前204年11月11日至12月10日),曹咎不听项羽嘱托,被汉军引诱出城,在汜水遭遇大败后自刎而死。项羽一路进军至睢阳,听闻曹咎兵败,引兵而回。此时,钟离眜正在荥阳被汉军围攻,项羽来到后,汉军害怕楚军,全都退走。在楚汉之争期间,钟离眜曾与多位汉军将领有过交战,对刘邦造成不小的麻烦。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钟离眜并未随项羽一起战死,而是逃去投奔与他关系很好的韩信。此时刘邦没有忘记钟离眜曾经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对他颇为怨恨,听说他在楚国境内,便让楚王韩信逮捕钟离眜。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韩信打算交出钟离眜以求自保,于是就将钟离眜找来当面说此时,钟离眜大骂了韩信一通,随后自刎而死。 根据一些史料和钟氏系谱记载,后汉的钟离意、钟皓、钟迪,东汉末年曹魏的钟繇、钟会,东吴的钟离牧,很有可能是钟离眜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亚父”范增向来主张杀刘邦。 鸿门宴开始前,范增主张击杀刘邦。鸿门宴席上,范增又指使范增舞剑,意在借机刺杀刘邦。荥阳对峙,刘邦力有不逮而求和时,范增主张趁热打铁,趁机干掉刘邦。 范增已这么努力地表现他对刘邦的不友好了,为何陈平一使离间计,项羽就相信了范增勾结刘邦的鬼话,对范增进行夺权了? 一般人都把陈平离间计的成功归于项羽多疑的性格。诚然,项羽是多疑,但项羽对范增的疑心,其实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说项羽的疑心是有道理的,是因为范增可能不是项羽的人,当然,即便范增不是项羽的人,也不会是刘邦的人,不然就无法解释范增多次主张击杀刘邦的行为了。 虽然范增不是刘邦的人,但范增却是有可能和刘邦联合的人。 为什么我会说范增是有可能和刘邦联合的人呢? 因为刘邦曾经打出了为楚怀王复仇的口号。而范增有可能是楚怀王的人。 项羽取得宰割天下的权力之后,遥尊楚怀王为义帝,这便是刘邦后来说的“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的又来,楚怀王被尊为义帝之后,其实是失去了权力的,但项羽仍旧对义帝不放心,命人杀死了义帝,这便是刘邦后来说项羽“大逆无道”的原因,也正因为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才给刘邦以伐楚的口实,让刘邦为义帝也就是楚怀王的复仇成了可能。 如果范增是楚怀王的人,当然要借刘邦的手,为楚怀王报仇,就像张良借刘邦的手为韩王成报仇那样。 那么,范增是楚怀王的人吗? 答案是有可能。 范增活到七十岁方才出山,出山的第一件事,便是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项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王,从民所望。熊心被立为楚怀王之后,范增便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消失的这段时间,范增在哪? 显然不能在项梁的军中,如果在项梁的军中,以范增这样的身份,绝对得跟项梁一起死在定陶。当然也不能在项羽和刘邦的军中,因为项羽和刘邦一起行动时,从来都是项羽和刘邦两个在一起商量军国大事,项羽对刘邦的意见也很遵从,所以,范增应该是在楚怀王的身边。 消失了一段时间之后,项梁身死定陶,项羽撤军回彭城,随即被楚怀王夺了权,此时范增再次出现,以北上救赵的“末将”身份出现,北上救赵的将领中,三个人的地位最为尊贵,即上将军宋义,次将项羽,末将范增,三人可以算是北上救赵的“最高三人团”,这三人中,宋义是楚怀王的人,项羽不是楚怀王的人,范增应该也是楚怀王的人,也只有二比一的配置,才能对项羽进行绝对的掣肘,避免项羽乱来。 在项羽阴杀宋义之后,北上救赵的将领纷纷表示,项羽有资格做上将军,一起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即代理上将军,这些表示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的,应该也包括范增,范增之所以拥立项羽,应该跟楚怀王将项羽的“假上将军”扶正为“上将军”的原因一样,即客观形势的需要。 之后,鸿门宴前后,范增一直主张杀刘邦,但项羽没有听。很多人认为,杀刘邦是一步妙棋,也有人认为,杀刘邦是一部臭棋,但有一个事实很重要,即,如果杀了刘邦,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必将发生火并,项羽军中仍对楚怀王忠心的将士必将接受楚怀王的领导,项羽即便侥幸活了下来,也将再次失去军权。也正是这个原因,项羽判断范增跟他仍旧不是一条心,没有听范增的话,而是听了项伯的话。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说范增「素居家、好奇计」,《汉书》说范增「素好奇计」,两部史书都说范增是「好」而非「善」,即范增只是「喜好」奇计,而非「擅长」奇计,一字之差,便可知,范增绝非张良、韩信、陈平那样屡出奇计的奇人异士,而是像郦食其、陈馀、陆贾、刘敬、蒯通一样的饱学之士。 尽管范增只是「喜好」而非「擅长」奇计,在反秦和抗汉这两个问题上,范增还是有一些奇计的。 拥立楚王室之后,从民所望。堪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张耳、陈馀为陈胜谋划的「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相类。力主击杀沛公刘邦,以绝后患。刘邦的野心和能力,均不在项羽之下,若不趁刘邦尚未做大时除掉刘邦,后面也就没什么机会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会上,项羽已同意项伯对刘邦怀柔的计策,不愿对刘邦动手,范增便撺掇项庄借舞剑之机,行刺刘邦。赶刘邦去巴蜀,并用三秦将守在关中,以阻刘邦。项羽和范增均知,他们的能力在刘邦之下,不使些手段便无法抗衡刘邦,因此,借口“巴蜀亦关中地也”,把刘邦封王于巴蜀,并将关中一分为三,派三个秦国降将章邯、董翳和司马欣镇守,阻挡刘邦出关。拒绝刘邦议和提议,趁热打铁,急攻荥阳,永绝后患。楚汉相争中,刘邦以身为饵料,在荥阳吊着项羽的军队,而后又分兵韩信和其他将领,一南一北两线作战。项羽和范增看穿了刘邦的策略,死死咬住刘邦不放,不断地攻打刘邦的甬道,使刘邦在荥阳成内断粮,刘邦无计可施之际,主动求和,项羽本想答应,但被范增给否了,范增认为,击垮刘邦,在此一举。 范增这五大奇计,奇则奇矣,但也都有着不小的隐患。 第一计,为日后如何解决楚怀王熊心的地位问题,埋下了隐患;第二计和第三计,若得手,会使项羽失去信誉,刘邦若死,项羽未必能以“诸侯上将军”的身份宰割天下;第四计,授人以柄,给刘邦东争天下留了口实,同时又激发了汉军将士打出去的斗志;第五计,使项羽失去被刘邦尊为君王的机会,一旦刘邦金蝉脱壳,就是刘邦卷土重来之时。 历史也证明了,这五计中,项羽没听从没采纳的两计,反倒叫项羽得了与刘邦定「君臣名分」大便宜,有了和刘邦的「君臣名分」,项羽才能名正言顺地以「诸侯上将军」的身份宰割天下,否则,如果刘邦反对并联合未在关中的齐国田荣、燕王韩广、军阀彭越一起反对项羽的宰割天下,项羽还能顺利地宰割天下吗? 另外,范增在项氏军中的身份和地位,也可能和我们设想的大不同。 范增到底跟项氏一党,还是跟楚怀王熊心一党?范增身上的「亚父」标签,到底是项羽对他的尊称,还是范增的一个绰号? 前边说过了,范增主张拥立楚王室后代熊心为王的奇计,其实是为项氏挖了一个坑。 项梁起于会稽,弑杀会稽太守殷通之后,项梁并未立刻打出反秦的旗号,而是拿着殷通的印信,自立为会稽太守,封项羽为副将,以秦国太守的名义攻城下县,待到召平矫陈王诏,拜他为楚国上柱国,项梁才率兵渡过淮水,打出楚的旗号反秦。也就是说,最初起家的时候,项梁是在秦楚之间做了骑墙派,待到楚国给他的诱惑更大,他才决定倒向楚国。 待到景驹自立为楚王之后,项梁这个被矫诏拜为楚上柱国的野心家就以「景驹大逆无道」为由,击杀景驹,景驹一死,项梁便召集陈婴、刘邦、吕臣、英布、蒲将军等「别将」议事,议的什么事,不言自明,当然是他项梁自立为楚王的事了。就在此时,素来在家待着的范增,主动跑出来游说项梁,提议拥立楚怀王后代熊心为王,避免重蹈陈胜覆辙。 后来的事情就很有意思了,项梁、范增、刘邦等人拥立熊心为王,范增便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指导项梁身死定陶,熊心夺去项羽、吕臣的兵卒,拜宋义为北上救赵的上将军,范增才在历史记载中再一次出现,以北上救赵的「末将」身份出现,宋义毫无疑问是楚怀王熊心的人,范增会不会也是楚怀王熊心的人呢?项羽曾想和刘邦一同西进,被楚怀王的诸老臣驳回,范增会不会是楚怀王的诸老臣之一呢? 再后来,陈平使反间计离间钟离昩、范增等「骨鲠之臣」和霸王项羽之间的关系,范增反应巨大,直接祭出告老还乡的套路,项羽也未挽留。项羽为何会相信曾主张击杀刘邦的范增会于刘邦暗地里串通?我以为原因在西边这段记载中: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刘邦确实是唯一一个打出为楚怀王熊心复仇的诸侯,刘邦也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击杀项羽为楚怀王复仇的诸侯,如果范增的心始终向着楚王室向着楚怀王熊心,范增和刘邦背地里串通,也就不难解释了。拥立、辅佐过韩王成的张良,不也借着刘邦的手,在向项羽讨命吗? 最后再来说说范增身上的「亚父」标签。我觉得,「亚父」可能是一个绰号,而非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这是范增第一次以「亚父」的身份出现,这里并没有说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同一部《史记》中,范增还曾被作者司马迁、汉王刘邦、陈丞相陈平称呼为「亚父」。 作者:亚父劝项羽击沛公。/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汉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陈丞相:「……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由此,我怀疑,「亚父」并非项羽对范增的尊称,而是范增的一个标签,类似于英布身上的标签「黥布」,就是个绰号罢了。 如果「亚父」是个绰号,那「亚父」两个字该当何解呢? 我前边提过,范增「素居家」,活了七十多岁的范增,还是挺有才学的,竟然「素居家」,而没有出来做一番事业,岂不怪哉?刘邦的谋臣郦食其与范增的情况有点像,郦食其是活到六十多岁才出山的,但史书中对于郦食其六十多岁才出山的原因是有解释的,郦食其乃饱学之士,身高八尺,向来看不起别人,被别人称为「狂徒」,即名声不大好,所以很少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机会,与郦食其类似,韩信不能被推举为吏的原因是韩信「贫无行」。范增「素居家」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可能就藏在「亚父」两个字上。 「亚」除了「次于」的意思,还有「丑陋」的意思,「父」在《史记》中还有「老汉」的意思,《史记》中朝吕后要水喝的老汉和骗项羽往左走的老农,也都被称做「父」,所以我猜测,「亚父」可能是「丑老头儿」的意思,可能就是因为面貌丑陋,范增才一直都不能出来做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书·陈胜项藉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个反秦斗士,项羽的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都死于秦将手里,项羽和秦国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但事实是,项羽和叔父项梁举兵反秦之初,并没有像刘邦那样,立刻打出反秦的旗号,反倒是借用秦国会稽太守的旗号攻城略地,直到召平矫陈王诏,拜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项梁才正式渡过淮水,打出了反秦的旗号。 也就是说,举事之初,项梁其实一直都是个骑墙派,在拥秦和反秦之间骑墙。 为何项梁不能像刘邦那样,一开始就打出反秦的旗号呢?这里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梁并没有刘邦那样的魄力。 刘邦早年间,去过咸阳,在咸阳城内见过秦始皇帝出巡,在人群中观望的时候,刘邦不禁感慨,“大丈夫当如是”,回到沛县之后,刘邦便叫手下到薛县,为他订做了一个自主设计的帽子,待到刘邦富贵之后,这顶由刘邦自主设计的帽子被人称作“刘氏冠”,据研究,“刘氏冠”的发明,其实是受到了始皇帝冠冕的影响。 项梁和项羽避祸于吴中时,二人也曾在人群中见过秦始皇帝出巡,项羽见到秦始皇,指着秦始皇的车辇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这句话往往被人认为是项羽少有大志的标志,但项羽说完这句话,项梁是什么反应呢?项梁直接捂住项羽的嘴巴,跟项羽说,别乱讲,会杀头的,会被灭族的。 从刘邦和项梁二人都曾亲见秦始皇出游的事情上来看,项梁就远没有刘邦有胆,远没有刘邦有魄力。 其次,项梁做事,在不骄不躁的时候,其实很谨慎。 这从项梁被会稽太守殷通邀请共同举事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会稽太守早有异志,也因此,殷通一直收留着被秦国通缉的项梁。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谋反的消息传到会稽,殷通就邀请项梁做他的“大将”,同时,殷通还告诉项梁,他还打算邀请桓楚也做他的“将军”,项梁听到这里,立马明白过来,机会来了。 项梁跟殷通说,桓楚正隐藏在沼泽里,只有他的侄儿项羽知道桓楚的藏身地点,请殷通叫项羽一起来商量大事,殷通信得过项梁,就让项梁去找项羽,项梁找到项羽,就跟项羽商量了如何击杀殷通,待到部署好,项梁就回去见殷通,跟殷通通报项羽已到,殷通就让项羽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几个人寒暄一会,项梁对项羽使了使颜色,跟项羽说,“可以了”,项羽拔剑击杀了殷通。 项梁也是武将,为何不亲自击杀殷通,反让项羽来击杀殷通呢?这就是项梁谨慎的地方,项梁担心,仅凭他一个,未必能成功击杀殷通,就算成功击杀了殷通,也未必能走出殷通的太守府,所以找来侄子项羽助阵,项羽力大无穷,力能扛鼎,有了项羽的相助,自然是上了双保险。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会上,刘邦向项羽表达了俯首称臣的意愿,当时已经是诸侯上将军的项羽拿下了最后一个诸侯,成功地窃取了宰割天下的权力。随后,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和两个侯。刘邦也是被项羽立的十八路诸侯王中的一个。 项羽分封了这么多的诸侯王和侯,但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中,所有诸侯王要么选择中立,要么选择帮刘邦,为什么就没有选择帮项羽的? 首先,项羽的分封并不公平,对项羽心怀不满的诸侯很多。 被项羽封为南皮侯的陈馀就曾公开表示,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原来的王被封到了恶地,原来的臣被封到了善地。这分明是在挑拨原来的王和原来的臣之间的关系。 对于项羽的分封时使的坏心思,肯定不是只有陈馀一个人看得出来,那些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也肯定能够看出来,能够看出项羽使的坏心思。既然大家都看得出项羽在使坏,在项羽被刘邦反攻时,大家自然是坐山观虎斗,眼睁睁地看着项羽被刘邦削弱实力,其实也挺好的。 其次,大多数诸侯王只是想关上门来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当自己的王。 这里边最明显一个诸侯王,便是九江王英布。英布跟刘邦一样,是独立起家的,虽然投靠项梁时的兵力不如刘邦,但英布也跟刘邦一样,自始至终都是一支独立武装,也跟刘邦一样,在反秦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也正因为这样,在项羽宰割天下的时候,英布跟刘邦一样,也被封王了。 回到九江之后,虽地小物薄,但英布也很知足,毕竟曾经还是受过秦的黥刑,坐过秦的监狱,几年之后便翻了盘,成了王。英布就想在九江安安稳稳地做一个王,结果呢?项羽跟刘邦打起来了,项羽竟然要他帮忙,他并不想掺和,不想得罪任何一方。所以他只给项羽派过去五千兵。 总之,项羽在分封时,不够公正,引发其他诸侯的不满,也没有诸侯愿意跟项羽站在一起。相反,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极力拉动各个诸侯王,许之以利,自然也就争取到了好多诸侯。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伯,名缠,字伯,楚国下相人。是春秋时期姬姓项国后代,战国末期的楚国将门项氏族人,也是项羽的叔父。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项伯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为何最后会投了汉王刘邦,并抛掉了祖传的姓氏改姓刘氏? 首先,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时,项氏已是孤家寡人、独木难支。 经过三年多的楚汉相争,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握手言和,刘邦之所以选择和谈,是因为刘邦的父母妻儿都在项羽的手上,而刘邦一时半会也灭不掉项羽,霸王项羽之所以选择和谈,是因为项羽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能征善战的将军减员厉害、富有战斗经验的士兵也减员得厉害,粮草还不多了,整个楚国又几乎被刘邦和刘邦的盟友给围住了。 本来,和约签订完,刘邦也打算西归的,但张良和陈平已经看穿了项羽身上的问题,知道项羽大概率是不行了,所以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乘胜追击,不给项羽喘息之机。刘邦追到垓下,又把韩信、彭越等诸侯叫来,都用不着刘邦亲自出手,让诸侯军上去顶一阵,就能把项羽给灭了,项羽自知大势已去,打算效仿刘邦逃出生天的方式,跳出汉军和诸侯军的包围圈,奈何项羽平时都开顺风船,没开过逆风船,不知道怎么逃跑,所以逃跑也很失败,逃到乌江边,就逃不下去了,只好自刎。 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项氏已成孤家寡人,项羽的残部被刘邦和诸侯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击败,项伯等项家人还拿什么来和项羽对抗? 其次,比起彻底亡族灭种,改姓刘氏也不失为识时务的选择。 实话实说,抛弃祖传的姓氏,改姓别人的姓氏,其实是心理上很难接受的一件事,即便是那个人的姓氏是所谓的国姓,也会很不爽。但改姓并不会让项氏彻底亡族灭种,虽然他们失去了自己祖传的姓氏,但起码他们的生命还在,他们还可以继续繁衍,他们还可以偷偷教导后代,他们本来是姓项的,他们项氏跟刘邦打,打输了,如果不选择投降,他们将亡族灭种。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识时务的角度来讲,项伯和其他项家人的选择,其实还是正确的,毕竟也打不过刘邦,硬抗只有死路一条,好死不如赖活着,与其去死,不如将就活着嘛。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四年,汉王刘邦和霸王项羽签订和平协议,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 项羽在和约签订完成后便马不停蹄地东归,而汉王刘邦则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和约,追击霸王项羽,至垓下,汉军和楚军交战,汉军再次战败,刘邦又祭出出汗对峙时的手段,深沟壁垒,与楚军对峙,与此同时,刘邦再次下令,命韩信率齐军起来支援,韩信至垓下,只一战,便彻底击败楚军,霸王项羽逃啊逃,逃到乌江岸边,逃不动了,只好自刎。 为什么韩信一出手,就击败了霸王项羽?韩信到底厉害在哪里? 首先,韩信从来都不打无准备之仗,韩信从来都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与汉王刘邦不同,刘邦不是将军,是王,刘邦有时候明知未必能胜,也必须打。 比如著名的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发生前,娄敬已经向刘邦指出,匈奴把勇士隐匿起来,以老弱病残示人,这分明是在诱敌深入,刘邦当然应该已经领悟到娄敬的意思了,但在娄敬之前,派出的十几批探子都说可以打,刘邦早就已经下令全军开拔了,如果突然下令折返,又没什么特别重要理由,不就证明刘邦缺乏远见、反复无常吗?刘邦怎么可能接受这种设定?这将多么有损汉军的士气?因此,刘邦明知某一场仗不应该打,但也不得不打。 韩信这里就不一样了,韩信如果知道某一仗打不赢,就暂时不会动,这也是韩信看上去那么厉害,但平定一个小小的赵地还需要一年多时间的原因,因为韩信要步步为营。 其次,项羽在垓下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末,再怎么斗也斗不过刘邦和韩信了。 其实,项羽之所以会和刘邦和谈,就是因为项羽已力不能支,当时,经过三年左右的楚汉之争,项羽已没有能力和刘邦争斗了,项羽的盟友越来越少,项羽的将军折损越来越严重,项羽的粮草也越来越不挤,项羽也被刘邦和刘邦的盟友给团团围住,这种情况下,让百战百胜的韩信出马,对项羽给予最后一击,还不轻松制服项羽吗?项羽在垓下的十万大军被全歼,带着八百勇士仓皇出逃到乌江岸边,只剩下二十多个人相随,面前却只有一艘孤船,前路越走越窄,已窄到几乎无路可退的情况,项羽除了选择自刎,还能怎么办啊? 参考资料:《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战,崇拜项羽的人会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的神操作,项羽精心设计了巨鹿之战,创造性地搞出了破釜沉舟,他们还说,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参照项羽的破釜沉舟搞出来的。 巨鹿之战到底是项羽的精心设计,还是歪打正着呢? 首先,项羽要打巨鹿之战,其实是很短视的行为。 项羽本是北上救赵的副将,上将军是宋义,宋义率楚军到达安阳镇时便停了下来,按照宋义的说法,之所以要停下来,是想看着秦军和赵军在巨鹿两败俱伤,如果秦军击败了赵军,宋义就率楚军北上,趁着秦军衰惫时对秦军迎头痛击,顺便占领赵地,如果秦军最终输给赵军,宋义就可以率楚军挺进武关,占领关中并据关中号令天下。 不夸张地说,宋义这一招数的确高明,但项羽当时见到楚军缺粮了,就慌了,就认为应该赶快去巨鹿解了赵国的围,只要解了赵国的围,楚军就可以吃巨鹿城内的粮食了,后来,项羽就把宋义给杀了,把宋义杀掉之后,项羽为了立威,急于到巨鹿跟秦军决战,只要能击败秦军,项羽的地位就能稳固,如果项羽不能击败秦军,项羽的地位就不稳固,项羽是权力动物,没有权力不如死,所以项羽一定要赌一把,反正楚军已经没什么粮了,索性来个破釜沉舟吧。 可以说,项羽就是短视、就是赌博。 其次,项羽打巨鹿之战,其实是歪打正着。 我前边已经讲了,项羽就是在赌,反正楚军也没粮了,项羽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楚军没粮的问题,项羽就回到之前的思路里了,项羽想当然地认为,巨鹿城内有粮食,只要解开巨鹿之围,赵军就能拿出巨鹿城内的粮食跟楚军共享,所以项羽在渡河之前只让士兵带三天粮,还砸了锅,渡过河之后还砸了船,反正后退也是没粮,没粮也得饿死,前进虽然可能会被秦军杀死,但只要杀掉了秦军,就能吃巨鹿城内的粮食了,楚军为了能活下来,各个以一顶十以一顶百,奋勇杀敌,而王离军围困巨鹿城很长时间了,非常疲倦,根本就顶不住楚军为了活下来的拼命,最终败给了项羽。 也就是说,项羽其实是歪打正着地赢了巨鹿之战,但项羽进了巨鹿城之后,才发现巨鹿城内也要断粮了,因为没粮,就不能和驻扎在棘原的章邯军硬耗,也不能再用破釜沉舟的方式来激发楚军的士气,因为破釜沉舟本质上就是望梅止渴嘛,可再一,不可再二再三,所以项羽只能跟章邯和谈。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虞姬(?-公元前202年),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史记》记载,虞姬是项羽的宠妃,很可能是项羽最宠爱的妃子,“常幸从”三个字就能说明虞姬在项羽心中的分量了,“常”就是经常,次数很多的意思,“幸”就是被君王临幸、为君王侍寝的意思,“从”就是跟随、跟从的意思。 既然虞姬能经常地跟随项羽,还能多次得到侍寝的机会,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虞姬的子女呢?难道说虞姬就不曾为项羽生儿育女吗?难道说虞姬和项羽是柏拉图之恋吗?或者说虞姬为项羽生了孩子,但因为某种原因不可能被记载在史书中。 首先,虞姬不生育的概率很低。 在中国小说的创作中,经常有互为镜像的角色,比如宋江和武大,武松和潘金莲,在《史记》中,有一个人可以跟虞姬算是互为镜像的,这个人便是戚姬,戚姬是刘邦的宠妃,戚姬也有类似“常幸从”的机会,是“常从上之关东”,“常从上之关东”的戚姬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刘如意,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子,一般认为,刘邦得到戚姬的时候,应该已经五十多岁了,五十多岁的刘邦尚能跟宠妃戚姬而胜于女,三十出头的项羽没理由不跟冲诶虞姬生儿育女,除非项羽不育或是戚姬不孕。我个人认为,项羽不育或虞姬不孕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虞姬不生育的概率也很低。 其次,史书上没记载项羽的子女,或有隐情。 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明确记载了,项羽是有妻子的,项羽也重用妻子的族人,再加上《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把秦王室的很多宫人运回彭城,把齐王室的很多宫人也俘虏了,运回彭城去,种种记载都说明了,项羽其实也是好色,这样好色的人不可能一个子女都没有,但《史记》中却没记载项羽的子女,或许有什么隐情。 我认为,项羽肯定是有子女的,但项羽的子女都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诛杀了,因为《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条记载,“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这条记载的意思很明确,即项羽这一枝之外的其他项氏成员,刘邦都没有诛杀,那就是说,项羽这一枝属,统统都被刘邦诛杀了,说得更直白些,项羽的所有子女,都被刘邦诛杀了嘛。也就是说,虞姬也可能有孩子,然后也被刘邦诛杀了。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陈丞相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楚霸王项羽勇悍仁强,为什么陈平、韩信等人却选择背楚投汉? 在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韩信和刘邦有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中,韩信就开门见山地问刘邦,你觉得自己和项羽比起来,到底谁更勇悍仁强。 刘邦沉默良久,最后回应一句,不如。 正是这句不如,才显得汉王刘邦比霸王项羽更胜一筹,才让陈平、韩信等人选择背楚投汉。 为什么说刘邦这一句不如,就反映出刘邦比项羽更胜一筹? 首先, 正因为项羽比刘邦勇悍仁强,所以项羽才不会重用陈平、韩信等人。 在韩信和刘邦的对话中,韩信强调了项羽的各种优点,然后指出,项羽虽然有这许多优点,但项羽很小气,项羽在该赏赐有功将士的时候,却把刻好的印信放在手里反复把玩,直到印信的棱角都被项羽给磨掉了。 有些事情是一体两面的,项羽的那些优点,也决定了项羽的缺点。如果项羽不是那么地勇悍仁强,项羽也就不能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也就不能靠三万精兵在彭城击败十几万的汉军了。正因为项羽这么地勇悍仁强,所以项羽才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他是不需要其他人的,其他人的成功,可能还是靠他项羽罩着才成功的。 项羽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对于其他人,才在该赏赐有功之臣时犹豫不决,正因为项羽犹豫不决,才会使那些有功之人心生异志。也正因为项羽勇悍仁强,所以才不愿重用陈平、韩信等人。 其次,正因为刘邦比项羽更有自知之明,所以刘邦才能重用陈平、韩信等人。 自举事的那一天起,刘邦就很重视人才建设,先后吸纳了张良、郦食其、陈平、韩信等许许多多的人才,比较起来,项羽那边能受到重用的,几乎就是项家人和跟项羽有姻亲的人,项羽重用这些人,大抵是因为,反正每个人都不如他,他就重用这些有裙带关系的吧,毕竟这些人还是自己信得过的。 刘邦那边就不一样了,刘邦始终觉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刘邦一直都在礼贤下士,一直都在四方招募人才。 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弱点,知道自己不是最强的那一个人,所以陈平、韩信等人才能受到刘邦的重用。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章邯(?―前205年),秦朝末年著名将领,秦二世时期任职九卿中的少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但让项羽一战成名的巨鹿战场上,项羽仅仅是消灭了王离、苏角、涉间三名秦将所统领的秦军,并未消灭秦国最后一位名将章邯所统领的二十万秦军,然而不久,秦将章邯就向项羽投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的记载,项羽能在巨鹿战场中打胜,其实是有赌的成分,然后运气站在了项羽这一边,项羽赌赢了。 项羽之所以会率楚军渡河,到巨鹿城外与王离、苏角、涉间所率领的秦军作战,有两个原因。 一是项羽曾奉楚怀王的命令,以次将的身份和上将军宋义一起北上救赵,楚军行至安阳镇,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阴杀了宋义,取代宋义,成为上将军。如果项羽不北上救赵,便名不正言不顺,名不正言不顺便地位不稳。为了稳固地位,项羽只能硬着头皮,去和巨鹿城外的秦军作战,一旦项羽赢了,那就是赢家通吃,若是项羽输了,和没保住地位的结果,也没什么分别。 二是宋义和项羽所率领的楚军缺粮,日后的楚汉相争中也是如此,项羽率领的楚军总是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必须得搞定粮草,搞定粮草,才能稳住军心。为了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项羽想到的办法是驰援巨鹿,早日解除巨鹿的威胁,就能让楚军到巨鹿城内去吃赵军的粮草。 最后,项羽赌赢了。 项羽虽然赌赢了,但项羽到达巨鹿城内,发现了一个坏消息,那便是巨鹿城内也没多少军粮了。要不然我们怎么说项羽头脑简单呢?如果项羽能好好动动脑,便能想到,巨鹿是一座孤城,被秦军围困数月,围得水泄不通,不缺粮草才怪呢。 巨鹿城内没有粮草,秦将章邯又率二十万秦军驻扎在棘原,项羽没法跟章邯硬碰硬,只要计赚章邯。项羽用陈馀计,一边派楚军先锋英布攻打章邯,一边利用章邯和秦二世、赵高之间的嫌隙游说章邯倒戈。章邯狐疑,拿不定主意,便不愿跟英布硬碰硬,章邯不跟英布硬碰硬,又被秦二世和赵高怀疑,章邯最终走投无路,只能跟项羽议和,向项羽投降。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元年,刘邦先于其他诸侯军进入关中,逼迫秦王子婴向自己投降。 按照楚怀王与各路诸侯尤其是与楚地各路诸侯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意思是说,谁先打进关中,谁就能取代秦王成为秦地新的君王。 刘邦是先打进关中的,照约定,刘邦应该成为新的关中王,刘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在一开始,刘邦就进了秦宫,享受秦王原本享受的一切,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王袭击关中,刘邦还在函谷关布下了守兵。 项羽率巨鹿战场上的诸侯军抵达函谷关时,才知道刘邦已经先自己两个月进入关中,大怒,命英布攻破函谷关,随即驻扎在鸿门,此时,刘邦已经采纳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从咸阳城退了出来,还军灞上,但未与项羽相见。 就在这非常关键的时刻,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给项羽送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曹无伤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但就是这一信息,使项羽愈加愤怒,于是项羽下令,全军埋锅造饭,第二天便攻破刘邦军。见项羽大怒,范增火上浇油地说,他曾让人望气,发现刘邦所在的地方,天上的云气成五彩,这是天子气,所以必须要把刘邦给灭掉。 项伯有不同意见,项伯去了灞上,见了刘邦,跟刘邦讲了项羽的部署,刘邦决定,亲至鸿门,第二天,刘邦只带了八百十人,到了鸿门。为什么刘邦明知项羽要杀他,还敢去鸿门呢?刘邦就不怕死吗?就不怕项羽真的杀了他吗? 在《史记》的关于鸿门宴的记载中,有一个人,可能蕴藏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这个人的名字叫纪信。 如果有人详细读过楚汉之际的历史,应该对这个名字有着很深的印象,纪信在楚汉相争中,也已经是将军了,但为了保护刘邦从荥阳城中逃出,纪信假扮了刘邦,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诓骗了楚军,给了刘邦逃出荥阳城的机会,而假扮了刘邦的纪信,被项羽活活烧死。 纪信能假扮刘邦,肯定是因为纪信在身形、相貌、动作等方面和刘邦相仿,所以才能骗过楚军的眼睛,简言之,纪信很可能是刘邦的替身,刘邦到鸿门去,把纪信带在身边,很可能是纪信已经做好了替刘邦死的准备,这也可能是刘邦敢去鸿门赴宴的一个原因,既然亲至鸿门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身边又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替身,还怕什么呢?当然说去就要去了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最终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项羽为什么会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巴蜀汉中地区封给刘邦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元年(前206年),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关中,秦朝灭亡。灭秦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在全天下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毁掉了秦始皇的统一成果。而在这十八位诸侯王中,项羽最不放心便是鸿门宴后与其关系公开恶化的刘邦。 因此如何压制刘邦,就成为项羽在分封诸侯王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可是在经过一番考虑后,项羽却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巴蜀汉中地区封给了刘邦,让刘邦坐稳了天下第二大诸侯王的位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虽然没有人敢公开指责项羽不遵守“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行为,但毕竟这是背信弃义的行径,项羽在面子上也是有点挂不住。而巴蜀汉中地区以前也是秦国的,项羽宣称这些地区也算是“关中”,封给刘邦就不算“违约”了。 其次,由于交通条件和缺乏相关资料,在楚地长大的项羽一直认为巴蜀汉中地区是贫瘠的“蛮荒之地”而非“天府之国”。其实刘邦当时也是这么认为,在刚得到分封的消息后差点去跟项羽拼命,还是萧何拿出的秦朝档案才让刘邦改变了主意。 第三,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巴蜀汉中地区的对外交通非常艰难,“天府之国”既是“保险柜”也是“死胡同”。后来诸葛武侯的北伐很大程度也是败在这个上面的。项羽认为把刘邦封到巴蜀汉中地区,刘邦便再无出头之日了。 最后,刘邦及其部下基本都是出身于关东的楚地,对于巴蜀汉中地区非常陌生,充满了恐惧心理。把刘邦封到巴蜀汉中地区,那么他的部下肯定会因为思乡之情而大量逃散,刘邦在巴蜀汉中地区也没有什么人脉基础,肯定会自然消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那场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主要是因为他实在是没有理由去杀刘邦! 如果他真的杀了刘邦,极有可能会引来其他诸侯王的敌视,继而导致所有诸侯王一起围攻他。要是那样的话,项羽就算再强,也会变得十分危险。 最关键的是,鸿门宴上的项羽,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有关鸿门宴的这些恩怨纠葛,我们还得从刘邦项羽起兵之后开始说起。话说当初陈胜吴广起兵之后,迅速席卷天下。在陈胜吴广起兵之后,远在沛县的刘邦,以及会稽郡的项梁项羽叔侄,也都开始起兵响应。 在刘邦和项家叔侄起兵的同时,各地的六国旧贵族后裔,也开始纷纷起兵。尤其是那些六国王族后人,他们在原本自己国家的地盘上,本来就有很高的声望。所以,他们起兵之后,很快就能得到当地百姓的响应,迅速壮大。 所以,一时之间,在六国故土区域,开始纷纷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但是接下来,因为秦朝当时的军事力量还比较强,所以当秦朝集结了各地的兵力,并且赦免了几十万的骊山徒,将这些骊山徒又组成大军之后,同时又把那些在北方防备匈奴的长城军团,调回国内清理起义军的时候,起义军瞬间就扛不住了。 所以最终,陈胜战败而死,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主力,也被清剿殆尽。 随着陈胜吴广被杀,接下来秦军要清剿的,自然就是那些六国旧贵族率领的残余势力了。这些复国势力,虽然暂时没有陈胜吴广这么强,但是崛起的速度却很快。 所以接下来,由章邯统领的一支秦军主力,开始转移到楚国旧地这边。因为当时在楚国的众多复国势力当中,就数项家叔侄的势力最大,所以章邯当时直接就奔着项家叔侄去了。 然后,双方一场大战,作为叔叔的项梁战死,项家军也被重创。 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总会提到这样一件事:说项羽在自尽之前,有个老头在乌江旁边,想要用船把他带回江东,卷土重来。但是项羽因为羞愧,觉得当初和自己起兵的那些江东子弟,都已经战死了,自己无言对江东父老,所以就自尽了。 因为这个故事,导致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觉得,当年和项羽一起自会稽郡起兵的那些老班底,都是刘邦干掉了。 其实还真不是。 这些追随项家叔侄起兵的老班底,很多人在项梁被杀的这一战当中,其实就已经被章邯干掉了,而且数量不少。 这场大战之后,章邯觉得,楚国旧地这边的反秦力量,应该已经被镇压得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自己就带着主力北上,去和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一起围剿北方的反秦势力了。当时章邯盯上的主要目标,就是刚刚复兴的赵国,这也就是那场巨鹿之战开始的原因。 因为章邯走了,所以接下来,项羽才有能力召集旧部,不至于被彻底打散。而刘邦这边,因为当时刘邦比较弱,所以章邯对他也没什么亲自出手的兴趣,只是派了一些小部队去清剿刘邦,但这些小部队,后来又被刘邦击败了。 如果严格来说,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邦和项羽才算是真正的起义军领袖。在此之前,项羽只是追随他的叔叔项梁,自己说了不算。而刘邦则是实力低微,甚至一度被人差点消灭,也称不上是什么领袖。 但是,因为当时起义军内部,个头最大的几个,都被消灭了,所以他们才有机会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巨头。 接下来,楚国复国势力这边,那位之前被项梁拥立起来的楚怀王,趁着项梁被杀,开始联系其他楚国旧臣,准备重掌大权。之前项梁活着的时候,这位被拥立起来的楚王,其实就是一个傀儡而已。 面对楚王这种近乎‘卸磨杀驴’的行为,项羽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当时他正忙着收拢余部,再加上章邯之前重创了项家军,他手下的军队,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再之后,就是巨鹿之战的剧情了。章邯北上之后,和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一起围攻赵国,赵国随即向其他国家求救。此后,各国纷纷派出援兵,这其中尤以楚国派出的援兵最多。 因为在这之前,各国几乎都被扫荡了一遍,楚国虽然也被重创,但是剩余的实力依然可观。所以,当时楚国这边派出了最多的援军,前去援救赵国。 但问题是,就算当时楚国派出的援军最多,据后世史学家推测,这个最多的援军,满打满算其实也就只有五万人而已。 在派出这支援军之前,楚王让宋义作为上将军,项羽作为副将。这里多说一句,这个宋义之前做过楚国令尹,也就是其他国家的丞相。虽然他起兵的速度慢了点,但是在楚国旧贵族群体的心里,地位却很高。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有一些直辖军队,但声望远远不够。在很多老牌楚国亡国贵族眼里,他只是一个毛头小子而已。 所以,当时那位楚王,之所以要用项羽作为副将,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希望借着巨鹿之战,消耗掉项羽所有的兵力,让自己彻底掌权。二是因为当时在楚军内部,项羽直接控制的军队,数量依然有几万人。如果不派项羽过去,楚国援军的兵力不够。 总之,从楚王的角度来看,派项羽过去,其实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计。 只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开战之后,项羽后来直接刺杀了宋义,然后自己接管了整个楚军。接管楚军之后,项羽又破釜沉舟,率领不到五万人的楚国援军,击败了王离统领的长城军团,彻底解除了秦军对巨鹿地区的围困。 据后世史学家推测,当时王离统领的军队,总规模应该在二十万人左右。而王离被消灭之后,同时在巨鹿战场旁边,章邯统领的军队,依然也有二十万的规模。只不过,因为之前项羽打得太快,再加上秦国高层内斗,章邯当时没出手,暂时作壁上观而已。 所以,项羽破釜沉舟,干掉了王离之后,接下来联军就公推项羽为盟主。同时,因为章邯那边还有二十万大军,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章邯其实在和项羽对峙。 与此同时,楚王那边,又派出了刘邦,走另外一条路线,直接进攻秦朝首都咸阳。而秦朝这边,赵高干掉了秦二世胡亥,拥立了秦王子婴,然后自己又被子婴干掉。 咸阳那边的事情,直接导致章邯对秦国高层彻底失望,此后直接投降了项羽。而项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之后,一边带着联军向咸阳方向进攻,一边在路上找了个机会,将投降的二十万秦军降卒,全部坑杀了。 而刘邦这边出击之后,因为当时咸阳内乱,而且所有军队几乎都被派出去了。所以接下来,刘邦很快就打到了咸阳,并且迫使秦王子婴投降。子婴投降之后,刘邦以最快的速度,接管了整个咸阳,并且控制了函谷关。 所以,等到项羽带着联军,抵达函谷关的时候,项羽突然发现,函谷关已经被刘邦控制了。此时的项羽,担心刘邦先他一步,摘取胜利果实。而且项羽更隐隐担心,刘邦的背后是那位楚王。 他很担心真正要摘果子的,其实是楚王。一旦楚王摘取了胜利果实,那他就彻底白打了,而且回去之后,也肯定没什么好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才会下令,直接进攻函谷关,然后带着联军,气冲冲地杀向咸阳。 很多文学作品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总会说项羽莽撞。但实际上,项羽当时做的很多决定,其实背后都是有深意的。 以上这些,就是鸿门宴开始之前的所有前置剧情。 据史书记载,项羽抵达咸阳城外的时候,麾下统领了四十万大军。而刘邦这边,则是只有十万大军。因为刘邦自知兵力比不过项羽,所以才会主动低头,前去参加鸿门宴。 但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问题了。 项羽哪来的四十万大军? 要知道,就在一年之前,项梁刚刚被杀,项家军被重创。项羽就算能收拢余部,手上最多也就两三万精锐而已。等到宋义和项羽前去增援巨鹿的时候,麾下也就只有五万人而已。 在那场巨鹿之战当中,项羽虽然以多胜少,打败了王离。但是用五万人打二十万人,项羽不可能没有损失!这也就意味着,巨鹿之战打完之后,楚国派来增援的这五万人,一定出现了很大的战损! 按照中国古代打仗的正常流程,王离被打败之后,项羽确实有可能会收编他的溃逃军队,重新收为己用。与此同时,项羽也会利用自己的威望,不断吸引各地的百姓前来参军。经过这样的折腾之后,项羽麾下的军队数量,确实有可能再次增加。 但是接下来,章邯投降之后,章邯带的那二十万秦军,则是被项羽全部坑杀了。 盘点过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项羽当时名义上或许确实统领了四十万军队!但这四十万军队当中,有多少是和他从楚国一起过来的,那就说不好了。如果按照正常的伤亡比来算,最多也就两三万而已。 那么,除了这些军队之外,剩下的军队是哪来的呢? 显然,很大一部分,是项羽收拢王离溃逃的军队,以及各地前来投奔的百姓。另外一部分,恐怕就是各国复国势力统领的军队了。 这些军队加在一起,确实很可怕,但是真正能让项羽轻易指挥的,恐怕并没有多少。 反观刘邦这边,刘邦自从被楚王派出来,进攻咸阳,一直都是自己做主。在这一路上,刘邦不断收拢各地百姓,所以才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当时刘邦麾下的军队,虽然也不是什么精锐,但很多都是刚刚加入他麾下的新兵。但要论团结的话,刘邦麾下的团结程度,恐怕要远胜项羽那边了。 如此一来,双方的真实势力,到底孰强孰弱,可能就有点说不清了。 所以,如果刘邦当时要表现出占领咸阳的想法,那他面对的,将会是所有的各国复国势力,再加上一个强大的项羽,那就是真正的十万对四十万的局面了。 反之,如果刘邦表现的姿态低一些,表现自己并不想占领咸阳,大家可以共同分蛋糕。这样一来,至少各国的复国势力,不会再为难刘邦。 至于项羽本人,虽然名义上是联军的盟主,可以随意调动联盟内的军队。但问题是,项羽此时如果真的杀了刘邦,其他诸侯王势必会不服气,甚至有可能为了自保,直接和项羽决裂。一旦那个局面出现,项羽就算再强,最后也一定是必败无疑。 最关键的是,从当时项羽的角度来看,刘邦是他最大的敌人吗? 显然不是啊! 和刘邦相比,此时对项羽威胁最大的,显然是那位楚王!那位楚王,此时才是悬在项羽头上的剑。因为他一直想着脱离项家的控制,甚至削除项家的兵权。所以,对项羽而言,当务之急并不是干掉刘邦,而是先从这场秦朝崩溃的盛宴当中,瓜分足够的好处,拥有自己的地盘!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和刘邦直接翻脸,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在刘邦主动低头,表现的姿态很低的情况下,项羽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刘邦的低姿态,然后先让自己做那个分蛋糕的人,主持这场瓜分秦朝的盛宴。自己再利用这个身份,瓜分最大的蛋糕。 鸿门宴开始之后,项羽的逻辑,大概就是这样的。他或许并不喜欢刘邦,但是就眼下的局面来看,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刘邦的诚意。 如此一来,项羽自然不可能选择杀刘邦了。非但不能杀,在鸿门宴上,有人想杀刘邦的时候,项羽还得想办法保护他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最终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明明定都于楚东的彭城,项羽的国号为什么却叫“西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秦朝灭亡后,定都于彭城(今徐州)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奇怪的是,彭城位于原来楚国地盘的东部,既然如此,项羽的国号为什么叫“西楚”而不是“东楚”呢? 大约在周朝文王武王之时,楚人在如今的江汉平原一带兴起。到了春秋时代,楚国积极对外扩张,逐渐成为诸侯中的“超级大国”。但楚国的核心统治地区还是位于湖北之内的江汉平原。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其他战国六雄五国的阻碍,楚国转而向东扩张,先后吞并了宋国的彭城一带和强大的越国。此时的楚国除了起家的江汉平原之外,又得到了江淮和江浙两个富庶地区。 于是楚人将起家的江汉平原称为“南楚”,将以彭城为中心的江淮地区称为“西楚”,将彭城以东的吴越之地称为“东楚”。“西楚”指的是楚国新占领地区的西部,而不是整个楚国的西部。 秦朝灭亡之后,分封天下的项羽将“南楚”分给了其他诸侯王,而自己却定都于彭城。而按照楚国人的传统叫法,彭城位于“西楚”,因此项羽便自封为“西楚霸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项羽为什么要延续分封制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项羽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历史人物,其带领诸侯联军,在巨鹿之战中一举击败秦国四十万主力部队。基本上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虽说最后秦王子婴是向刘邦投降。但实际上,刘邦能够攻破关中天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巨鹿之战的失败,让秦人失去了取胜的希望。 因此没有做出什么有力的抵抗,才让秦朝灭亡。所以说秦朝的灭亡,头功要归在项羽身上。后世人这么看待,当时人也是这样看待。因此在秦朝灭亡后,关于如何处置秦朝的领土,主动权掌握在项羽手中,倘若项羽也学后来的刘邦承续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那我不能说项羽不会输,至少胜算会高很多。但项羽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回到了秦朝一统六国之前的状态。将整个统一的秦帝国,再次瓜分成了多个诸侯国。并且项羽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并不能实际控制这些诸侯王,这其实就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毕竟你顺风的时候,即使你不能控制这些诸侯王,他们也会听你的。可你一旦处于下风,落井下石那是必须的。尽管项羽恢复分封制度的做法极为不明智,甚至被人骂作沐猴而冠。但项羽仍然坚持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我先要纠正一下某些人对项羽的偏见,因为影视作品和小说,某些人对项羽的看法偏向于吕布张飞那种有勇无谋的匹夫(当然这也是偏见)。但实际上项羽不能说多么有文化,可他的文化水平,肯定要比刘邦高。心眼多少这不清楚,只是单纯说文化程度,毕竟两人虽然都不学无术。 可项羽毕竟出身世家大族,该有的文化熏陶还是有的。所以我不认为项羽恢复分封制度只是因为他的短见,这里面也有他的想法。那他的想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心里不想当秦始皇,倒是想当春秋五霸。春秋时期,春秋五霸即使没有统一天下。 实际上也掌控着整个天下,其权威要远远超过名义上的周天子。而春秋五霸,也成为后世君主的向往所在。项羽想要当春秋五霸,倒是没什么错。可他忽略了一点是,当时之所以能有春秋五霸,像宋襄公那种靠名声和家世的很少能够成功上位。 主要靠的还是硬实力,所谓硬实力,就是五霸所掌握的国家,他的国力远远超越其他国家。到了战国时代,七国鼎立,小国被消灭殆尽,就没有这个五霸维持秩序的可能了。而到了项羽时代更是如此,他想当五霸维护国际秩序,但其他诸侯想的都是怎么吃掉别的诸侯。 这种情况下,你项羽想要维护秩序,势必与所有诸侯为敌。如果没有刘邦的话,那项羽的结果应该是吃成个秦帝国,然后再次分封。有了刘邦,那项羽的覆灭也在意料之中了,毕竟他不是只有刘邦一个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