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幽默的表情怎么能错过收藏,有了这组好笑的表情就可以将欢乐带给好朋友啦。
韩范的情侣头像气质都是很出众的,今天就给大家更新一组很好看的又很火热的扣扣幸福的头像啦。
南宋灭亡的时候有多惨烈?南宋真的一丝赢蒙古的机会都没有吗?当年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崖山海战,南宋输给了蒙古,君臣百姓坚决不降,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海面上浮起的都是有骨气的汉人的尸体。 崖山之战的失败,导致华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汉文化受到沉重打击,因而有“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那么,南宋在面对蒙古进攻的时候,到底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呢?这得从当时“国际间”的形势说起。 北宋、南宋从来没有收复北方广大区域,例如燕云十六州,因而认真说起来不是大一统政权,北方、南方都有其它国家,北方陆续出现的是辽国、金国、西夏,最后才是蒙古。南方则有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中的那个。西边还有一个吐蕃,但那个时候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权力分散状态。大理国不是南宋的威胁,北方那些却全都是,宋朝在它们的压力中艰难求存,能延续这么久还不容易。 军事上,宋朝不如辽、金,甚至打不赢本是臣属的李元昊,凭着对宋战争的节节胜利,李元昊最后得以建立起以党项人为主体的“大白高国”,也就是西夏。但经济上,宋朝却是完全可以碾压诸国。正是靠着经济优势,宋朝先后和辽、金、西夏达成协议,每年都以巨额“岁币”的方式,用金钱买来弱势的和平。 之后雄心勃勃的成吉思汗崛起,统一草原诸部,新生的蒙古帝国立马呈现出无比强劲的吞并实力,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其它国家,平衡迅速被打破。此时辽国已被金国灭亡,蒙古的第一目标是金国。但西夏横于蒙古与金国之间,向来是金国的附庸。成吉思汗便先进攻西夏,金国本应救援西夏却坐视不理,西夏被逼到灭国的边缘,臣服蒙古反攻金国,成为蒙古的爪牙。 双方打了许多年,西夏国力尽损,不想再为蒙古卖命,一反抗就被灭了,之后蒙古继续进攻金国。此事本应引起南宋的警惕,西夏说灭就灭了,看那架势也想灭金国,金国灭完,不就轮到自己?有个词是唇亡齿寒,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南宋也应该联金抗蒙才对,但南宋做了百多年前宋徽宗联金灭辽一样的选择,这次是联蒙灭金。 这一方面是因为南宋和金国有大仇,被金国欺负惨了,尤其靖康之耻,是南宋君臣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要是联金抗蒙,显然与国仇家恨背道而驰,南宋朝廷必然要担负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反过来联蒙灭金则是堂堂正正的报仇雪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机会北伐灭金收复故土,士兵们都很乐意。 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去世前留下“联宋灭金”的战略,他的继任者积极与南宋接触。那时南宋并不排斥蒙古,也不相信蒙古有能力统一南北,欣然结盟其背后,还有点让金国和蒙古互相消耗的厚黑想法。但南宋决策层,显然忘记了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历史教训。可以这么说,联金抗蒙是南宋最大的翻盘机会。 金国存在,是避免南宋与蒙古骑兵直接接触的天然屏障,金国能为南宋分担来自蒙古的压力,蒙古也能帮助南宋制衡金国。南宋最明智的做法,是直接出钱出粮,让金国出人在北方跟蒙古人死磕,陷入对耗的局面,如此三个政权形成鼎立的平衡局面,甚至南宋能在金国、蒙古两败俱伤的时候,跳出来轻松地收拾残局。只可惜,南宋错失大好时机。 金国一灭,宋、蒙联盟立刻破灭,宋国趁蒙古大军北撤,派兵北上收复原北宋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被蒙古军击败。至此,蒙古就对南宋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进攻。 南宋最后一个翻盘机会,是在蒙哥汗命丧钓鱼城之后。位于四川合川的钓鱼城十分坚挺,硬扛住了蒙古铁骑的轮番进攻,蒙古大汗蒙哥还被城中发射的飞矢所伤,死在了城下。他死后蒙古发生内乱,忽必烈为了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只得暂时与南宋息兵修好,全力平乱。 这对南宋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休养生息时期,大可趁机发展军备,强兵固边,做好再次战争的准备。但是,南宋理宗在短暂的雄起后变得荒淫无能,国事交付小舅子贾似道。 贾似道是个奸臣,擅权专政,网罗亲信,打击陷害有功将领,弄得朝堂乌烟瘴气。等忽必烈处理好内部事务,腾出手来对付南宋时,南宋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蒙古和南宋,一个是锐意进取、兵强马壮的新兴势力,一个是官员腐败、兵备松弛的老牌政权,谁会赢答案很明显。历史不是没有给过南宋机会,但朝廷内部的腐朽,终将扛不住蒙古铁骑一波接着一波的冲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异母弟弟,那么历史上的福王朱常洵真的胖成300斤吗?被人煮了吃掉了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第一,遵纪守法。 朱常洵就藩洛阳27年,基本算是老老实实守在王府,没有为害一方。不敢说没有欺男霸女,因为这个不好界定,但起码没有罪大恶极的事情,这一点是肯定的,各种明史资料都没有发现福王朱常洵罪大恶极的记载。 第二,身体健康。 朱常洵活到55岁还身体健康,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不懂节制,不懂修身养性,以朱常洵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很容易纵欲过度,过早掏空自己的身体。要不是被李自成处死,朱常洵应该可以活到更高年龄。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是一个爱惜身体、懂得节制的人。 后世说他体重300多斤,其实是诬陷。万历皇帝的5个儿子基本长得都比较清秀,再说了,在古代落后的医疗条件下,300多斤体重的人很难活到55岁。 第三,天资聪明。 至今没有发现朱常洵直接参与“国本之争”的记载,朱常洵被父母长期留在身边,主要是因为朱常洵十分讨父母喜欢,万历皇帝和儿子朱常洵几乎要天天见面,而长子朱常洵一个月才能见到万历皇帝一两次。这固然有子凭母贵的因素,但是,如果朱常洵长得不好,不乖巧聪明,肯定不会受到父皇如此特殊的喜爱。 第四,立场坚定。 虽然有过”国本之争”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但朱常洵对朝廷的忠诚从未有二心。侄子朱由校当皇帝的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福王朱常洵曾向侄子天启皇帝朱由校报告,要捐银子给朝廷打战,并请求在洛阳为太监魏忠贤建生祠,朱由校同意。 朱常洵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此时天启皇帝朱由校正联手太监魏忠贤攘外安内:一是要稳住辽东局势;二是要清除东林党,重建朝廷权威。福王朱常洵的举动就是明确支持侄子朱由校工作,这两件事充分证明了朱常洵头脑清醒、政治正确。 河南孟津县文管会于1986年收集到的明福王朱常洵圹志 第五,以身殉国。 1641年,朱常洵的洛阳城被李自成攻破,当时洛阳能守得住吗?很难。朱常洵在这个地方才呆了27年,在洛阳的根基不深。但是朱常洵做了应有的抵抗,因为农民军太强大了,洛阳被攻破,朱常洵战略转移未成,被李自成手下抓获,朱常洵没有投降,被处死。 崇祯皇帝得到消息后,痛苦流泪,哀叹道:朕竟不能保一叔!李自成的农民军退出洛阳后,崇祯皇帝让地方政府收敛朱常洵的遗体重新安葬,并赐朱常洵谥号:忠。后世称朱常洵为福忠王。 从以上五点分析,不难发现,福王朱常洵是个不错的人,各方面都经得起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邢岫烟是《红楼梦》中邢忠夫妇的女儿,邢夫人的侄女。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红楼梦》里的邢岫烟给人的印象是穷姑娘,可是追究起来,邢岫烟还真不是穷姑娘,她出身于仕宦家庭。 邢岫烟贫穷的表现 1.没有房子租赁庙里的房子。 邢岫烟家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三口租赁庙里的房子。邢岫烟对宝玉说过,她家寒素,租赁了蟠香寺的房子,在那里住了十年。因为妙玉也在蟠香寺修炼,所以她无事就到庙里去给妙玉作伴。房无一间,自然是穷人。 2.薛姨妈说邢岫烟是荆钗布裙的女孩。 荆钗布裙是典型的贫寒人家女孩的形象,人们据此认为邢岫烟是穷姑娘。 3.邢岫烟当了棉衣。 邢岫烟住在迎春的院子里,免不了有用到迎春物件的时候,可是迎春的“那些妈妈丫头哪一个是省事的,哪一个是嘴里不尖的”。为了自己好过一些,邢岫烟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此,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4.邢岫烟没有斗篷。 冬天下大雪,大观园的姊妹们不是穿着大红猩猩毡或者羽毛缎的斗篷,就是皮褂子或者是鹤氅。唯独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 邢岫烟没那么穷 1.邢岫烟有伺候自己的丫头。 邢岫烟和大观园里的姑娘们比,她是穷姑娘,可是如果把邢岫烟放到社会上去比较,邢岫烟不算穷。邢岫烟有一个小丫头篆儿伺候。普通人家的姑娘自己伺候自己,或者为家庭操劳;有些有钱人家里也有佣人,一定不是一个姑娘一个丫头,一个家庭用一个丫头也就不错了。有多少人家的姑娘能有专门的使唤丫鬟呢!所以邢岫烟的生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西厢记》里,莺莺小姐也就一个丫头——红娘。 皇宫里,皇上的妃嫔所用的宫女也不多。清朝各等级的妃嫔所用的宫女数量有规定。皇贵妃8名、贵妃8名、嫔妃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2名。所以邢岫烟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子能有一个专门的丫头伺候,也很有体面了。 2.邢岫烟每月有一两银子的收入。 住进大观园后,王熙凤按迎春的例,每月给邢岫烟2两银子当零花钱。邢夫人让邢岫烟省出1两银子给父母,所以邢岫烟每月有一两银子的收入。刘姥姥曾经说过20两银子够一个庄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因此,邢岫烟这1两银子相当于庄稼人半个月的生活费。 如果邢岫烟在自己家里生活,每月花不了一两银子。因为生活在贾府,要打点贾府的丫头婆子,所以邢岫烟的生活费才不够用。 普通人家的小姐大约也没有一两银子的零花钱。史湘云一个月的生活费也没有2两银子。当湘云张罗邀诗社时,薛宝钗对湘云说: 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要紧的事。 显然湘云的零花钱不足2两银子,多说三吊钱,一两半银子。而且湘云的零花钱也不够花。所以邢岫烟的零花钱不够花实属正常。 邢岫烟出身仕宦家庭 邢岫烟的姑姑是贾赦的夫人,一等诰命夫人。古代男女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填房的家庭比嫡妻的家世要低一些,但也不能低太多,否则会被同僚笑话。古代人最讲脸面和体面,如果邢夫人的家世太低一定高攀不上贾赦。她之所以能给贾赦当填房一定能配得上贾赦。因此邢岫烟的祖上应该是官吏,祖父也应该是一个当官的。 尤氏是贾珍的填房,贾珍是三等将军。尤氏的继母是安人,古代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因此尤氏父亲应该是六品官。 邢夫人的父亲,即邢岫烟的祖父的官职至少是五品官,否则配不上一等将军贾赦。邢岫烟不是普通的穷孩子,她出身于官宦家庭。 邢家曾经很富有 邢家应该很有钱,后来父母双亡,家产慢慢被邢大舅败光了。邢夫人出嫁时,至少带了两个陪房,一个是王善保家的,一个是贾母生日期间惹恼了尤氏的婆子的亲家。 第七十五回,邢夫人的胞弟邢大舅酒后曾对着贾珍说,“老贤甥,你不知我邢家底里……只有你令伯母(邢夫人)年长出阁,一分家私,都是她把持带来……一应用度,都是这里陪房王善保家的掌管。我便来要钱,也非要的是你贾府的,我邢家家私,也就够我花的了。无奈竟不得到手,所以有冤无处诉。” 看来邢家有一大份家业。邢夫人结婚时带走很大一部分,剩下的被邢大舅挥霍光了。后来邢夫人让王善保家的给邢大舅一定的零花钱。 邢大舅即使穷了,依然和贾珍、薛蟠等人混在一起,吃喝嫖赌的。邢大舅没有过穷人的日子,而是过着纨绔子弟的日子。邢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穷。 邢岫烟为何能融入贵族小姐圈? 邢岫烟这样的穷姑娘能闯进贵妃亲戚的圈子里,走进大观园,并且成功融入这个圈子,有四个原因缺一不可。 第一,邢岫烟出身于官宦人家。 邢岫烟虽然有一对酒糟透了的父母,但有一个良好的出身,她的爷爷是当官的,她属于官宦人家的后代。 第二,邢岫烟的背景:有一个一等诰命夫人的姑姑,和一等将军的姑父。 邢岫烟之所以能走进贵族小姐的圈子,完全因为她有一个好姑姑——邢夫人。邢夫人是一等将军贾赦的夫人,堂堂的一品诰命夫人。正因为邢夫人,邢岫烟才有机会住进大观园,才有机会和顶尖的黛玉、宝钗、探春等千金小姐为伍,加入大观园诗社,成为豪门千金圈子里的一员。 第三,邢岫烟才貌双全,个性恬淡,成功融入贵族圈 邢岫烟在贵族圈子里,没有被荣华富贵迷惑,她坚守本心,不妄自菲薄,也不矫揉造作。而是举止文雅,谈吐大方,超然如野鹤闲云。邢岫烟有才华,她的咏红梅花诗,体现了她的才华和生活态度,做人准则。 第四,大观园贵族小姐圈重视个人能力 在贵族小姐圈里,看人下菜菜碟的人多了去了。《甄嬛传》里的夏冬春,出身显赫。在待选秀女的圈子里,她与其他秀女拼爹,比衣服质地,比装饰。夏冬春见安陵容穿着寒酸就瞧不起安陵容,欺负安陵容。 大观园里的贵族小姐们,探春、林黛玉等人不是夏冬春那样的庸脂俗粉。她们和甄嬛一样品行高洁,她们交朋友不是相中对方的背景,而是因为喜欢这个女孩子的才华、能力和品格,因此她们能接纳邢岫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北京什刹海地区曾经是王府集中之地,前海西街就坐落着堪称中国第一豪宅的恭王府。这座宏伟无比的院落占地面积约为61120平方米,里里外外皆使用最好的金丝楠木作为装饰。 尽管这些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主要是用于衔接,但如今一棵金丝楠木原木的价值已经高达27亿,可见光是恭王府里处处可见的金丝楠木就价值连城。 恭王府里的金丝楠木并非出自和硕恭亲王奕的手笔。在此之前,恭王府不叫恭王府,而是叫“和第”,谐“合地”之音,取“钟灵毓秀”之意,他的首任主人正是清朝著名巨贪和珅。 据史料记载,恭王府原址是和珅父亲留下的一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愈加破败。今非昔比的和珅就在原址基础上,修建了这座象征着权贵的“和第”。 一、互相伤害的冤家 如今提及和珅,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由国家一级演员王刚所饰演的和珅。剧中的和珅心狠手辣,媚上欺下的奸滑小人形象深入人心,与大才子纪晓岚是一对老冤家。 一次,众官员在得月楼设宴,刚刚破获甘肃监粮要案,又升迁为礼部侍郎的纪晓岚久久未至。本就心存嫉妒的和珅便授意在场官员,等纪晓岚一来,就寻机挫一挫他的锐气。 席间,一条狗跑到门外捡食掉落的肉块。和珅见状,故作惊疑地问这是狼是狗?一旁的新任江南道御史有意讨好和珅,故意回答一句“侍郎,是狗”,引得哄堂大笑。 向来机智的纪晓岚一听便知此话居心何在,于是调侃和珅身为尚书竟然不懂分辨狼与狗,又说尾巴下拖的是狼,上竖是狗。一句“尚书是狗”令和珅顿时不知该如何反驳。 江南道御史仍然不服,直说狼吃肉狗吃屎,所以是狼还是狗很容易分辨。纪晓岚见江南道御史急欲奉迎的模样,当即反唇相讥说狼固然吃肉,但狗也吃肉,可见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 剧中的纪晓岚无愧于铁齿铜牙之名,不只以牙还牙直指和珅是狗,还骂御史吃屎,令江南道御史果真一脸吃了屎般哑口无言。然而,这一段小插曲尚不及二人狱中谈话来得经典。 二、贪之有理的谬论 乾隆派和珅南下治理灾情,经了解发现朝廷拨放下来的赈灾粮款,被燕城当地一些官员暗箱操作后,全数进了薛姓老板的钱庄,然后将一斤人吃的口粮换成三斤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 燕城官员以次充好,层层盘剥,大小官员都在贪墨朝廷的赈灾粮款,令陷入水深火热的灾民吃不上大米。纪晓岚对此十分愤怒,和珅却说倍觉欣慰,两人在狱中由此展开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在和珅看来,牲口所吃的麸糠也是可以让人吃的,能果腹就能活命。只要能让灾民活命的,就是确确实实的好东西,吃麸糠总比啃树皮、嚼草根和吃观音土好。 纪晓岚不知道观音土是什么,和珅却说见过被观音土活活撑死的人,以及方圆千里之内的树皮皆被啃食殆尽的苍凉,甚至是骇人听闻的易子而食。 在严重灾荒面前,大米比任何金银珠宝都更值钱。燕城官员将一斤口粮换成三斤麸糠,换个角度而言,等于原本只能救活一个灾民的粮食,现在能保全三条人命。 灾区里受灾的不只是百姓,还有当地大大小小的官员,所以朝廷拨放的赈灾粮款永远都不会够。唯有先救了官才能救民,就像“官”字的上下两个口,须得先喂饱上面的口,才能去喂下面的口。 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纪晓岚,对和珅的这番谬论无法苟同,而和珅仍旧坚持水至清则无鱼。如果发放下来的是大米,经过那么多大小官员的手,最后到百姓手里的又能剩多少呢? 征服大小金川和平准噶尔部之后,国库早已空虚,如何担得起纪晓岚一句轻飘飘的“粮款不够可以再向朝廷请求拨放”? 和珅直叹纪晓岚只会满脑子圣贤地指点江山,却根本不懂现实为何物。现实就是偌大官场里盘根错节,贪官总比清官多,如果不同流合污,重重阻碍之下只会举步维艰,哪怕想为百姓谋福利也谋不动。 和珅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贪钱敛财也是一种必要的官场手段,是贪得有理的,并非为贪而贪。剧中并未提及和珅为官的这些年究竟贪了多少,史料却有明确记载。 《庸庵笔记》是晚清政论家薛福成的见闻笔记,在这部笔记里就清楚记录着和珅被查抄的家产名录。从金钱、文物珠宝、珍稀器物到房产,真可谓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据内务府估价,这些东西总价值约为8亿两白银,这个估价并未包括无法估算的花园亭台、字画及当铺经营所得,而乾隆时期的国库收入每年也不过几千万两。 三、走近真实的和珅 影视剧里的纪晓岚与和珅是一对嬉笑怒骂的老冤家,但历史上的纪晓岚不仅没有铁齿铜牙的好本事,反而还有口吃,也并不受乾隆器重,那么真实的和珅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1.文武双全,貌若潘安 公元1750年7月1日,福建副都统钮钴禄·常保的长子出生,取名钮钴禄·善保,上学后由先生替他改名为钮钴禄·和珅。 幼时的和珅颇为坎坷,虽是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可惜三岁丧母九岁丧父,自小与弟弟相依为命,幸得家中一名老仆和父亲一名偏房的保护,才免于流落街头。 遭逢变故的和珅更加刻苦读书,10岁的时候被选入雍正设立在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这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官学,足够优秀的可塑之才方能被选中入学。 雍正时期的咸安宫主要培养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到乾隆年间则大量增收八旗里的优秀子弟。咸安宫里的教员主要是翰林,最低也是进士、举人出身。 和珅的求学生涯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咸安宫的学子文武兼修,四书五经、满蒙藏文及诗词书画一样不少,骑射、摔跤和军事也是必修课,而且每年都要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优异者会授予相应官职。和珅自幼天资出众,勤奋刻苦,博闻强记,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连著名学者袁枚也曾赞其聪明机智,知书达理。 公元1769年,十九岁的和珅进入皇宫做三等轻车都尉,后成为粘杆处侍卫。粘杆处是清朝的情报机构,是专门替皇帝清除烦扰的神秘组织,可见和珅文武双全。 公元1773年,和珅被钦点成为乾隆仪仗队的侍从。由于乾隆十分看重颜值,所以这支御前仪仗队可以说是皇宫侍卫里的门面担当,和珅能被钦点,其颜值之高可想而知。 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曾评价和珅白皙英俊,举止潇洒,极具大国宰相之风。史载和珅之子俊逸可喜,与父亲极为相似,可见父子二人皆俊逸文雅,莫怪民间传说和珅是美貌妃子转世而来。 2.能力出众,善于理财 公元1777年3月2日,皇太后钮祜禄氏病逝,与之感情甚笃的乾隆悲痛欲绝,在皇太后寝宫里坐了三天三夜,一众大臣纷纷苦口婆心地劝谏乾隆保重龙体。 唯独和珅并未劝乾隆节哀,而是默默跪在那里陪伴乾隆,不思茶饭,三天下来亦是面容憔悴毫无血色,乾隆看在眼里更是欣慰。 和珅的这一招无声胜有声,可以说他善于阿谀奉迎,但不得不承认和珅的职场智慧堪称一绝,否则别人是伴君如伴虎,缘何就他能伴出个权势滔天、富可敌国? 和珅不过而立就位极人臣,靠的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溜须拍马,他的理财能力可是相当超群。 公元1776年,和珅接管左翼税务,这可算是一份苦差。总管清朝财政的户部,内部核算方式效率低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常常是账都算不清楚,这也是户部堂官频繁撤换的原因。 一年之后,和珅呈给乾隆的奏折里,各项税收精确到分厘,每一项支出均列有详细汇报。除去上交的税银和消耗外,竟然还有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二两三钱九分七厘的盈余。 满分100分的答卷,和珅硬是给出了120分的答案,怎不令乾隆火速提拔?之后,和珅掌管户部和内务府,大清王朝的财政都掌握在他手中,是清朝的管家,也是乾隆的私人理财经理。 康熙曾说“永不加赋”,以至于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相对固定,但乾隆绝非一个崇尚节俭的皇帝。乾隆是有名的“散财童子”,但和珅掌管下的内务府不但井井头条,年收入更是达500万两银子。 总结 纵观和珅的一生,虽然童年遭遇不幸,却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勤奋,仅用七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侍卫晋升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而立之年就多重要职加身,深得乾隆信任。 文武兼备、才貌双全的和珅本来可以成为励志典范,可他克制不住日渐膨胀的贪欲,大肆敛财,结党营私,目无法纪。曾经那么优秀的人,最终也只落得个万人唾弃的骂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好看又不落俗的真人情侣氛围感的情侣头像给大家了,好看的情侣扣扣头像赶快跟小编一起收藏着吧。
延禧宫属于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六宫区的东南下角。那么历史上令妃真的住在延禧宫里吗?延禧宫有哪些主人?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发展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延禧宫建立,初名长寿宫。 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康熙朝,康熙四妃之首惠妃那拉氏曾在此居住。 乾隆朝婉贵妃陈氏曾在此居住,令妃并未在延禧宫居住,影视剧中皆为杜撰。 道光朝恬嫔富察氏曾在此居住,道光二十五年,延禧宫大火,恬嫔葬身火中。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 在宣统元年(1909年)端康皇贵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还没有修筑好,清王朝就覆灭了,所以,就留下了这座皇宫中的西洋烂尾楼,俗称“水晶宫”。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 主要布局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水殿:水殿的墙壁隔着两层玻璃,玻璃夹层里注水养鱼,在建筑外面也注水养鱼,环以假山相饶。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水殿的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翊坤宫真的是年妃的居所吗?翊坤宫的主人都有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简介 翊坤宫位于永寿宫之北,储秀宫之南,长春宫之东。东西十二宫以东为尊,以靠近中轴线为尊,以靠近乾清宫为尊。 翊解释为辅佐,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翊坤即辅佐皇后管理六宫之意。 因翊坤宫是2012年热播宫斗大剧《后宫·甄嬛传》中华妃年世兰的寝宫而被人们熟知。翊坤宫始称万安宫,明嘉靖十四年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1885年慈禧五十大寿,光绪帝为慈禧太后庆祝寿辰,以储秀门体和殿为旧址改为穿堂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关上殿门,南北即不能通行,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自院落。慈禧也在体和殿用膳。 翊坤宫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相关匾额 正殿“有容德大”“履禄绥厚”匾东配殿“庆云斋”西配殿“道德堂”皆慈禧太后御笔《清宫述闻》记载:“初,翊坤宫前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懿恭婉顺’。东壁悬张照敬书《昭容评诗赞》,西壁悬《昭容评诗图》,后殿恭悬御笔‘懋端壶教’。按:圣制。乾隆制也。”(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懿恭婉顺”匾题于乾隆六年,“懋端壶教”题于乾隆十四年) 部分主人 明朝 万历朝:郑贵妃,入宫先为淑嫔。 崇祯朝:袁贵妃,崇祯元年被封为袁淑妃,育有一位公主。 清朝 康熙朝:宜妃郭络罗氏。 雍正朝:敦肃皇贵妃,即年贵妃;年氏,年羹尧的妹妹,雍正帝为亲王时年氏为侧妃,雍正继位后封贵妃,后晋封皇贵妃,为雍正生育了三男一女。 乾隆朝:清高宗继皇后,那拉氏,佐领讷尔布之女。雍正十二年被指婚为宝亲王侧福晋,乾隆二年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晋贵妃,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后册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十五年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南巡时因忤旨剪发囚禁于翊坤宫后殿,收回四分册宝、可以说不废而废。次年七月十四病故。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殇。 惇妃,汪氏,初为永常在,后晋永贵人,再晋惇嫔,再晋惇妃,后因杖毙宫女而降为嫔,后又升为妃。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女固伦和孝公主,为乾隆皇帝最幼女。上甚钟爱,以其貌类己,尝曰:“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嘉庆朝: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安嫔。 道光朝:祥妃慈禧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 光绪朝:光绪十三年,慈禧为十七岁的光绪举行选秀,光绪在体和殿被迫纳慈禧侄女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瑾珍两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逗比必备的趣味欢乐的表情包是不是很幽默了,超级火爆的又很幽默的趣味表情不要错过啦。
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的万圣节到了,俏皮又这么搞怪的万圣节幸福的情侣头像也给大家啦。
从中山靖王到刘备,漫长的时光已经过去了270多年,那么刘备的皇族出身是真的吗?为什么没有人怀疑过他?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刘备确实是真的皇室后人,有“宗族世谱”为证,刘备的出身就可靠了。当年刘备第一次见到汉献帝,说明自己的家族祖先时,汉献帝的反应如下:“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 说明汉献帝是让部下寻找“宗谱”,而不是由刘备提供家谱。可见在皇宫里确实有宗谱这种东西,甚至很遥远的宗室都有记载。 刘备不可能事先预测到汉献帝会查宗谱,并且他也没有机会在宫里篡改宗谱,加上自己的名字,刘协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也不是傻瓜,刘备被刘协奉为皇叔之前,必须有验证程序。要是没有验证方法,阿猫阿狗都能说自己是皇室宗室,岂不是贻笑大方? 而且,皇叔的身份听上去很唬人,但其实没什么珍贵的,也不值得去冒充。因为从刘邦建立汉朝到东汉末年,几百年过去了。几百年来,皇室族人不知道有多少。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那么多远房族人,宗亲早就变得不值钱了。 就好像刘备是皇叔,但幽州刘焉,刘焉的儿子刘瑁都是宗室,一抓一大把的皇家人,根本不值一提。至于刘协为什么会去重视刘备,只是因为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他也没什么可用的人才。只有刘备是强大的汉室宗亲,不重视他重视谁呢?如果掌握兵权的刘焉刘瑁站在献帝旁边,献帝也一定会把他们争取过来。 既然“皇叔”身份不值钱,那么刘备为什么如此重视“皇叔”的地位?这是因为他以仁义著称。作为一个仁义的长者,他不可能无缘无故造反吧?有了“皇叔”的身份,他可以更顺手地冒充汉献帝的代理人,讨伐曹操,然后趁机自己当皇帝罢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海瑞是中后期明朝的知名清官,清到不能更清的那种,那么他真的是道德楷模吗?为什么他的妻妾儿女很多都选择自杀?这和他本人到底有没有关系? 海瑞祖上也是朝廷官员,但父亲一生没有入仕,只是个廪生。廪生就是“公费生”,享受政府膳食补助的在学生员,当然膳食补助不可能太丰厚,所以海瑞小时候很穷。 不光是收入不多,海瑞的父亲还在海瑞四岁这年就去世了。母亲靠着微薄的家产(据说是几十亩田地),抚养海瑞长大。像一般的孤儿寡母一样,海瑞的母亲性格极为强势,而且母亲感情特别深厚。 海瑞为人极其严方,对官场中习以为常的贪污深恶痛绝。他不仅自己不贪一文,也不允许别人贪一文,并因此建立了崇高的个人声望,在官场掀起一股“君子和而不同”或者说是“水至清则无鱼”的清流。 好吧,海瑞家里没钱,自己又不贪,肯定不会太富裕。不过毕竟是官员,再说明朝官俸微薄,养家糊口、维持基本生活,还是能做到的。海瑞的生活节俭克己,更多是一种严于自律的自我要求。 也就是说,“穷得吃不起肉”,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如果有他认为有合理的理由,他还是买得起肉的。比如浙江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以海瑞的孝敬,母亲的生日是大事,这样重要的日子可以买肉,他也买得起二斤肉。 至于娶妻纳妾,和买肉一样,只要海瑞认为有合理的理由,他就娶得起。你要娶一个名门大户、门当户对的女子为妻,那需要纳彩送聘;你要不计门第、娶一个穷人家的女子,又能花多少钱?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里的描写可以看出,明朝买一个女孩子最少只需要三四两银子。 重要的是,海瑞这样节俭克己的人,为什么认为三妻二妾是必要的? 因为子嗣。 海瑞的第一个妻子许氏,育有两女,后来离异。 继室潘氏,一个月不到又离异。再娶王氏,生长子海中砥、次子海中亮,俱早夭,又生一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海瑞及其母亲,大概很重视子嗣问题。当妻子生不出儿子,或者生了儿子养不大,就用纳妾来弥补。他先后纳妾邱氏、韩氏。 邱氏自缢而死,韩氏生一子海中期,亦早夭。 看这段记录,会不会有个疑问:既然娶妻纳妾都是为了子嗣,为什么与第二任妻子结婚不到一个月就离异?难道一个月就能知道妻子有不孕之症? 不光的休妻。海瑞的第三位妻子早逝,有政敌攻击说是被他虐待而死。海瑞还专门为此辩解,说妻子是病逝的。但是在这位妻子病逝的几天之中,他的一位侍妾也上吊而死,海瑞对这一点是承认的。 两个妻子被休,一个妻子早逝,一个侍妾上吊;三个儿子全部夭折,还有一个女儿绝食自杀(这是太残忍的事,我都不忍心细述了)。海瑞的家庭为何会这样? 前面说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海瑞过分严苛地律己律人,使身边人难以忍耐。这可能是一家之中多有夭亡的重要原因。 还有,小说演义中的海瑞是断案如神的“海青天”形象。但历史上的他,却并非如此。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我前面也分析过了,海瑞的母亲是强势的严母,又是孤儿寡母的模式,婆媳之间天然存在着心理上的深刻仇恨,“她们只是爱着同一个男子的两个女人”。 本来,男子应该是“双面胶”,做母亲与妻子的调剂。但以海瑞这样严苛的性格,肯定不会和稀泥。再加上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的理论,他一定是纵容、甚至帮助母亲欺压妻妾,顺待着也过分严厉、不近人情地要求儿女。 海瑞是文化人,大概不至于家暴。但精神上的压迫,也足以要了妻妾儿女的脆弱的小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闻李建成曾经给李世民下过毒,希望用毒酒毒死他,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话,那李世民喝了毒酒,怎么没死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承认了玄武门之变,但是为了美化自己,他也确实修改了真实的历史,趣历史小编认为,他编造了一个李建成用毒酒害兄弟未遂的故事,来为自己的谋反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就因为李世民没被毒酒毒死就说李建成下毒是编造的,也不完全科学,因为众所周知,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说不定李建成下的毒剂量不够,加上李世民聪明,及时的把酒吐出来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现代医学也证实了,对于食物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催吐。 据史书记载,李建成确实给李世民喝过毒酒。然而,这不是皇帝的“毒酒一杯,赐死”,而是寻常兄弟宴饮里下的毒。 历史上没记载毒和酒的比例,多少酒,多少毒?李世民喝了多少?都是未解之谜,《资治通鉴》里只简单地记录着:“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这些文字上看不出李世民中毒的剂量,但很明显中毒时间不长(酒席中途,或者刚喝完,还没回家),而且很快就吐血了,并且吐血吐的非常多。 吐血本身对身体伤害就很大。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吐血是因为毒物对胃的刺激,就像我们吃了变质的食物可能会呕吐一样,会不会带出一些毒素,减少毒素对身体的伤害? 然后李世民回到自己的府邸,作为唐朝赫赫有名的秦王,经常需要行军打仗的,第三大有权有势之人,李世民肯定是拥有顶级医疗团队的,高明的大夫为他解毒保他一命应该也不是难事。 所以,李建成到底有没有给李世民下毒已经成了千古悬案,怎么解释都是说得通的,我们也只能相信历史书上记载的事情,不能妄加揣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朱厚照经常上街强抢民女是真的吗?请听我详细道来。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禁食猪肉 朱厚照因为自己生肖属猪,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猪肉,“内批仍用豕”;旋即在大学士杨廷和的反对下,降敕废除。 自封朱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来到宣府,并决定在这里营建镇国府。为什么称“镇国府”呢?原来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并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后来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亘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向朝廷称臣的,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明史·武宗本纪》说他“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强抢民女 史载,武宗“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其侍臣知悉主子怪癖,竟助纣为虐,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到后来,武宗就连平民寡妇亦不放过,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 历史评价 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袭人,《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宝玉房里大丫鬟之首。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晴雯、芳官、四儿等人被撵出怡红院时,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说过这一句话:打量我隔得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 很多人揪住王夫人这句话里的“心耳神意”,得出了一个看上去十分正确的结论,那就是怡红院里所有的事,都是袭人在王夫人跟前告了密,所以她对宝玉之事才了如指掌。 这个推论到底站不站得住脚呢?不管是不是这样,反正后文连贾宝玉对一向贤良忠诚的袭人,都有些疑心了。 让贾宝玉想不通的事有两件,一件是“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一件就是对袭人说的“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细思这两件事,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在宝玉看来,怡红院里的事,一向做的都是比较私密的,外人不大可能知道,但偏偏王夫人就知道了,所以他疑心怡红院出了“内鬼”,有人将此事泄了出去。 思来想去,他身边的丫鬟,大多都受到了牵连和波及,却偏偏有一个阵营没事,这就是以袭人为首的老实人阵营,因此他疑心袭人很正常。 可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只说了一句“天知道罢了。” 也是因为袭人这话没有直接否认,更没有明白承认,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让很多人认为袭人这是做贼心虚。怕被宝玉嫌弃不敢承认,但又因心虚也不敢否认。 真的是这样吗?要弄清这件事,其实并不难。我们只分析袭人有没有告密的必要就知道了。 在王夫人清理宝玉身边丫鬟之前,袭人其实已经拿到了宝玉第一姨娘的席位,只要继续对宝玉忠心耿耿,小心服侍,王夫人自然是不会亏待她的。 而早在贾府那年元宵之前,袭人娘病重要回家探视时,其实她的准姨娘身份相当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这件事王夫人知道,王熙凤知道,下面的那些婆子丫鬟心里一定也都清楚,只是贾母、贾政可能还不知道罢了。但即便如此,以此时袭人的身份,又有哪个丫鬟能争得过她呢? 换句话说,袭人作为怡红院的一姐,贾宝玉身边的首席丫鬟,王夫人早就认定的准姨娘,她根本没必要为了自己的前途去告密,或者想尽办法把其他大小丫鬟都挤走,因为她已经站在了最高处。 退一万步来说,袭人即便想要告密,以她怡红一姐的身份,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和出马,因为告密这件事本身有着很大的风险,传出去就是给自己树敌,袭人那么聪明,怎么可能干这种蠢事? 一个被上面认定的准姨娘,为了自己的位子去告密,甚至诽谤中伤其他丫鬟,难道王夫人是傻子,会看不出她的居心?袭人怎么可能做这种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 贾宝玉认为怡红院的事做得机密,不会传出去,这正是他不够成熟的地方。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啊,况且他的怡红院那可一直都处在风口浪尖上,不知道被多少人盯着呢。 其实袭人根本用不着告密,自有人替她完成这件事。比如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素日与晴雯等丫鬟有恩怨的婆子,在王夫人跟前稍稍说那么几嘴,就等于在王夫人心里种了草。 原文说的是“这王善保家的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以为得了把柄。” 其实王善保家的都还是“小菜”,毕竟她是邢夫人的陪房,进园子的次数应该有限,但像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这些荣府有头脸的陪房和管家,那可就不一样了。 你当这些婆子都是吃素的吗?如果有哪个丫鬟敢怠慢她们,你以为她们会大度地放过吗?不定在主子跟前给你怎么穿小鞋呢。荣国府上下几百号人,关系错综复杂,一句话能成一件事,一句话同样可以毁掉一个人。 再者,还有宝玉的乳母李嬷嬷,探春理家之后在园子里各处管事的何婆子、夏婆子等人,这些婆子与怡红院的丫鬟芳官、晴雯等人可有不少过节,而宝玉生日夜宴时,底下服侍的老嬷嬷们也都有参与的。 就只这个群体的存在,怡红院有什么事传到王夫人耳朵里,再正常不过了。比如四儿说同日生的就是夫妻这句话,袭人怎么着也不至于在王夫人跟前嚼这个舌吧?反而是那些婆子却可能因四儿有恃无恐瞧不上她们而怀恨在心伺机进谗言报复。 有人可能会抓住袭人扶芳官宝玉身边躺下作为她的“罪证”,这是袭人高明的地方,当时大家都喝多了,她也可以说自己喝多了,啥都不记得了。当然,也可以看成是她有意如此,让酒后失态的芳官落在众人眼里。 就这件事之后,她什么都不用做也不用说,事后自有人替她把这话传到王夫人耳朵里。而王夫人若上了心,叫袭人过去核实一下,这却是有可能的。那时候,袭人哪里还用说话,只要点个头或摇个头,就直接可以定人生死了。 除了婆子的谗言,王夫人自己的亲眼目睹,其实晴雯、芳官们自己的言行也把自己害了,这根本不用袭人去做什么,她们注定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袭人是个聪明人,她将怡红院乃至贾府看成了一个职场,而要在职场站稳脚跟甚至稳步晋升,光忠诚尽职还不行,还得抱大树,也就是要跟对人。 应该说,袭人属于合格的打工人,双商时刻在线,懂得为自己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从来没有什么太离谱的言行会落人话柄,你再怎么挑,就是挑不出她的错处来。 再看晴雯、芳官等人,这哪里是打工人啊?说好听了就是陪宝玉吃喝玩乐的半大孩子,说难听点就是自己作死的节奏啊。在她们眼里,怡红院似乎不是职场,而是游乐场。 玩得忘乎所以,甚至自以为有宝二爷撑腰,什么都搞得定,也没人敢动她们,却不知道,她们的言行都被身边素日与她们有隙的婆子看在眼里,这些婆子,没事在一块还能聊出事来呢,更不要说晴雯、芳官等人的做派,完全就是明摆着让人挑错。 有婆子在暗中捣鬼,自己在明处作死,这还用袭人去告密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连赵姨娘都知道的事,可笑的是宝玉还以为怡红院是铁板一块密不透风呢。 袭人告密?已经胜券在握的她,不至于也犯不着。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猖狂。袭人作为怡红一姐,对晴雯的张扬,芳官的蹿红,四儿的口不择言,放任不管,由其自生自灭,才是最狠的一招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