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对人体的危害,说到乙肝,大多数的朋友对于这种疾病并不陌生,这是一种传染性比较高的疾病,很多的患者由于这种疾病的影响,生活工作甚至是学习都不可避免的收到了波及,所以对于这种疾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乙肝对人体的危害都有什么呢? 乙肝小三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仍是很大的。首要,乙肝小三阳具有传染性,乙肝小三阳病人的传染性尽管小,病毒的仿制趋缓,乙肝小三阳表现也比较轻,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乙肝小三阳的危害小,更不代表病人的肝脏不会受损,实际上,许多乙肝小三阳病人都是在“无表现”的粉饰下终究开展成肝硬化、肝癌的。 诱发并发症 乙肝小三阳会对肝外安排产生影响,产生多种并发症。近来的研讨发现,在肝外的许多器官安排中,也能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它们避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堆积于肝外的器官安排中,在临床上能够导致许多疾病。对其他器官的侵略有肾,胆,心脏等器官的侵略,对关节,血液的侵略。 其次,因为乙肝小三阳病人体内有病毒存在,对肝脏危害会比较大。所以不论乙肝小三阳病人体内的病毒是不是现已危害到肝脏,乙肝小三阳病人都应该定时到医院查看,这样也能够及时发现自个的病情,趁早医治。假如乙肝小三阳病人的hbv-dna阳性,且病人的肝功能反常,此刻一定要活跃医治,避免医治不及时导致病情恶化。 另外,对乙肝小三阳病人来说,定时到专业的肝病医院及时做查看也是防止病情恶化的要害。 乙肝对人体的危害有什么,以上就给您讲述完了,当然这并不是对人体所有的危害,给患者造成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对于患者来说尽快的治疗是最好的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痛苦的方法,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及时的进行治疗哦。
一、慢性乙肝的危害性及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 在各类(型)肝炎中,慢性乙肝对人体危害最大。由于乙肝病毒(HBV)不易清除,病程超过6个月,便成为慢性乙肝,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现症的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人。慢性乙肝的危害性一是通过血液将乙肝病毒(HBV)传染给他人;二是会激发肝脏纤维化。据观察,轻度慢性乙肝约65%肝脏纤维化,中、重度慢性乙肝则100%纤维化,其结果可形成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范化治疗,每5年就会有12%~2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有6%~15%的肝硬化患者演变成肝细胞癌(HCC),又有20%~23%的患者会发生肝衰竭,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这时进行治疗,不仅治疗难度大、疗效差,而且费用昂贵,许多患者经济上难以承担。如果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抗病毒等正规的系统治疗后,就有可能有效地阻止这一进程,减少或推迟肝硬化的发生。 二、慢性乙肝治疗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目前,治疗慢性乙肝是世界性的难题,至今国内外还没有一种治疗慢性乙肝的特效药物,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使用了许多药物,但疗效均不明显,病情总发生反复。乙肝之所以成为顽症,从医学角度看,如前面所述的与乙肝病毒(HBV)的结构、感染方式、免疫特性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很小的病毒,它不仅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而且还是泛嗜性病毒,其他脏器内也存在,当人感染乙肝病毒(HBV)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HBV)有坚硬的蛋白外壳,因此,治疗乙肝的药物很难直接对乙肝病毒(HBV)产生作用,必须依靠人体的免疫功能。 2.乙肝病毒(HBV)在体内会繁殖即复制,由本书第四章中介绍的乙肝病毒复制性的特点可知,在复制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催化剂”,另一个是“模板”。没有这两个因素,乙肝病毒(HBV)就不能复制。 乙肝病毒(HBV)复制的“催化剂”叫作乙肝病毒基因(DNA)聚合酶(HBVDNAP)。这种酶存在于乙肝病毒(HBV)的内核,与乙肝病毒(HBV)的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病毒基因(DNA)共同构成乙肝病毒的核心。它的作用就是“催化”乙肝病毒基因(DNA)按照一定的“模板”复制出螺旋状的病毒基因(DNA)链。没有这种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HBV)的复制就会停止。 乙肝病毒的基因(DNA)是由两条螺旋形的基因(DNA)链围成的一个环形结构。这两条基因(DNA)链一个叫“正链”,另一个叫“负链”。较长的负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环状,较短的正链没有封闭,呈半环状。在感染肝细胞之后,这条半环状的基因(DNA)链要以负链为模板,在催化剂——乙肝病毒基因(DNA)聚合酶(HBVDNAP)的作用下延长,最终形成完整的环状。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DNA)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环状的双股基因(DNA),叫作共价闭合环状基因(即cccDNA),这就是一般称作病毒复制的“原始模板”。这种“原始模板”形成后,病毒基因会以其中的1条cccDNA为“模板”,利用肝细胞基因中的酶和聚合酶(HBVDNAP)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复制,形成负链、正链,最后再装配到一起,形成新的乙肝病毒颗粒,这样病毒就会按照这种“模板”的形状不断地复制出许多新的病毒基因,同时再去感染更多的肝细胞。 由于乙肝病毒(HBV)的复制是在肝细胞内进行的,而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肝细胞内发挥抗病毒作用。而乙肝病毒在人体肝脏以外的组织中的潜伏期平均为90~120天,因此,抗病毒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经过系统的、有足够疗程的抗病毒治疗。 3.乙肝病毒(HBV)在某些药物作用下,会发生病毒基因(HBVDNA)变异,产生耐药或免疫逃避,因而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当慎重。 4.乙肝病毒(HBV)感染肝细胞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毒可能与肝细胞的基因发生整合,一旦发生这种现象,治疗难度会发生明显加大。 5.乙肝病毒(HBV)的复制模式不同于一般病毒,它会形成复制的原始模板(cccDNA),一旦它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它就长期稳定地贮存在肝细胞核内,像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的“野草根”一样,正如俗话所说:“除草容易,除根难”,乙肝病毒(HBV)在人体内很难完全被清除,半衰期10~100天,与肝细胞的寿命相仿,一般的抗病毒药对模板无效,因而乙肝患者停药后往往会发生病情反复。 不过,乙肝病毒(HBV)复制也有“冬眠”的时候。感染机体的乙肝病毒(HBV)处于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的“小三阳”状态时,就是乙肝病毒(HBV)复制的冬眠期。这时,病毒几乎无复制,它的“野草根”cccDNA深深地隐藏在肝细胞核内处于“休眠状态”。但是像这种状态的病毒还可能“复活”,可能由于某种因素诱发使其重新转变为e抗原阳性的病毒复制状态。在乙肝病毒的“冬眠期”,病人的病情相对稳定,传染性很小,但目前所有的抗病毒药物对藏在肝细胞深处的休眠病毒基因也无可奈何,因此,在这一时期使用何种抗病毒药物也是徒劳的。 综上所述,治疗慢性乙肝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但是它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乙肝病毒基因(DNA)聚合酶(HBVDNAP)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乙肝病毒(HBV)的复制就会停止。因此,抑制乙肝病毒基因(DNA)聚合酶(HBVDNAP)的药物,就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这种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等核苷酸类似物)的问世让广大慢性乙肝患者看到了曙光。我们也坚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从发现乙肝病毒(HBV)颗粒到解开病毒复制之谜,又进一步发展到现在抑制病毒基因(DNA)聚合酶药物的发现,一步一步地前进。坚信不久的将来,“斩草除根”的药物、对抗“休眠期”病毒的药物就会出现,人类终究会战胜乙肝病毒这一顽敌。
乙肝疫苗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种疫苗,也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手段。接种完乙肝疫苗后,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但究竟儿童乙肝疫苗有效期是多久呢?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3年。 接种后,如果产生了抗体。对人的保护期在10年左右,有些是终身的。具体要看个人情况。所以,一般情况下要求一年检查一次,如果抗体滴度低,或无抗体,需要及时注射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随时间推移,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HBs滴度降至保护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抗-HBs滴度。 若抗-HBs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1,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抗-HBs滴度最高值为101—1000m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抗-HBs;若抗-HBs在1001—10000mIU/ml时,应在2—4年内复测;当抗-HBs大于10000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当发现抗-HBs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抗-HBs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为何要打乙肝疫苗 首先,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因为乙肝疫苗可以很好的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出生后成功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够确保将来不会感染乙肝,因此,新生儿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其次,乙肝若不有效的治疗就会向着肝硬化、肝癌的方向发展,因此说,有效的预防乙肝就是成功的预防肝硬化,预防肝癌的发生,是预防肝硬化肝癌的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三十几块钱,民众都能接受。 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宝宝在接种疫苗之后抵抗力会减弱,因此如果宝宝生病的时候是不建议接种疫苗的。有的家长则表示宝宝如果只是轻微的感冒咳嗽对接种疫苗没有大碍,究竟这是真的吗?宝宝感冒能打乙肝疫苗吗? 宝宝感冒能打乙肝疫苗吗 一般成人感冒医生都不建议打的,小孩子的免疫力比成人耕地,所以还是等宝宝感冒好了再去打比较好,适当的推迟几天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在感冒的时候,身体是一个超免疫状态的,可能将疫苗当做异物完全破坏掉,这样打疫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乙肝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接种后一到三天抵抗力较低,感冒时抵抗力本身就差,感冒注射疫苗后,抵抗力会更差,病情会加重。建议最好完全感冒治愈后隔段时间才可以打乙肝疫苗,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多喂水,同时应该多给宝宝喂开水,注意观察宝宝各方面的情况。 乙肝疫苗注意事项 1、打乙肝疫苗前必须将疫苗摇匀,以达到有效接种。 2、接种前询问过敏史和病史,过敏性体质和患者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慎用。 3、及时接种,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接种,越早越好。如果出生48小时以后接种,效果明显降低。 4、注射接种者一般情况,如有发热、严重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应暂缓接种。 5、根据接种对象选择乙肝疫苗种类,阻断母婴传播用重组(酵母或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其他人群免疫用重组(CHO)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新生儿出生后很重要的一针,对其以后乙肝疾病的预防有很大的作用,爸爸妈妈们在宝宝出生后得时刻注意疫苗注射的相关信息,谨遵医嘱,给宝宝一个良好的防御环境 乙肝疫苗的有效时间 日前上海和北京的流行病学专家公布了重要的研究结果。他们在上海某区调查了接种疫苗11年以来的孩子共3578例。专家们的调查并不是在接种疫苗后11年进行一次性调查,而是在接种1、3、5、7、9、11年各调查一次。接种疫苗后体内如果产生抗体(抗-HBS),则说明有免疫力,不会患乙肝。 专家们指出,抗乙肝抗体的阳性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11年后仍有近60%的孩子存在抗体,也是非常可贵的,这对于阻止乙肝病毒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虽然抗体水平有所下降,但感染率并没有上升,专家们认为,注射乙肝疫苗后除了产生抗体是一个有利因素外,可能还有别的因素。
有人认为,一针疫苗就能管一辈子。其实,新生儿必须要普种乙肝疫苗,孩子从出生日开始,按照“0、1、6方案”,出生后不超过48小时要立即注射1针,之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1针,3针都注射完才算完成对乙肝的免疫程序。完成疫苗免疫程序的孩子,保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疫苗的作用不尽相同。对有些人能达到终身免疫,而在有些人身上效果会逐渐减弱。成年人可以先到医院进行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如果水平很高就不需要再注射,如果水平降低就不妨再打一针。乙肝疫苗的有效期虽然因人而异,但通常3-4年就应该加强一次。 经过调查证实,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有40%可感染乙肝病毒。而“大三阳”孕妇有90%以上会传给婴儿。以上两种类型的孕妇所生婴儿,即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一定能阻止乙肝的传染。因为有不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已受到病毒的感染,或在出生过程中经过羊水感染,或在母乳喂养时受到感染。又因为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要在注射第2针(2个月后,才能产生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所以感染乙肝病毒者要想生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就要先行治疗,尽量做到在没有病毒复制后再怀孕。或是在妊娠后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连续3个月,共注射3次。婴儿出生后还要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样才能防止感染。婴儿(包括成人)在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在体内可保存约3-5年,以后表面抗体逐步减少到测不出。所以在第1次注射乙肝疫苗后,最好在第5年时再次补种乙肝疫苗,维持疗效。
近日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的消息。治疗性乙肝疫苗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意味着治疗乙肝已经有了新的绝招,以下简要做一说明和介绍: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对预防性疫苗进行改进,弥补和激发机体的某些免疫反应,修补机体对于乙肝病毒的免疫缺陷,激发机体自身产生清除病毒的能力,治疗性乙肝疫苗是对预防性疫苗实施结构改造或是添加新型佐剂来达到治疗目的的,现在正在试验进行中的有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免疫复合物疫苗、抗体化抗原疫苗等,这些疫苗可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力,有利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我国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处于免疫麻痹、免疫耐受阶段,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无济于事,治疗性乙肝疫苗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正确识别乙肝病毒,打破机体免疫耐受状态,从而恢复和启动免疫应答机制,产生内源性细胞因子,再配合抗病毒药物,达到治愈乙肝的目的。但是治疗性疫苗尚处于试验阶段,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现已通过Ⅰ期临床试验(健康志愿者初步安全性试验),现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有效与安全性的患者试验研究),如果顺利的话,还需要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如果Ⅲ期试验顺利结束,试验结果证实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都令人满意,方可上市,让广大患者使用,这样一个试验周期应该在4年以上时间。治疗性乙肝疫苗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研发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治疗性疫苗适用对象是持续性感染的乙肝患者,患者机体免疫应答水平常较低下,使用疫苗时有一定副作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损伤;治疗性疫苗的组成也不像预防性疫苗那样单纯,它需要不断调整组合,以便打破免疫耐受,提高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疫苗的稳定性、佐剂的选择都有待时间的检验。由于乙肝病人的个体差异、乙肝病毒的突变、疫苗的剂量等问题尚未解决,治疗性疫苗还不能马上上市,投入临床使用,处于验证中的治疗性疫苗必须严格按照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程序,进行临床试验,只有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临床新药批准文号,才能让广大患者使用。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二阶段,所有参加受试人员必须签订协议,所有治疗和检验费用都由医院方面承担,患者是不用花一分钱的。如果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的销售所谓治疗性疫苗的广告或是宣传,肯定是骗人的。同时,必须强调治疗性乙肝疫苗研发还需要进行长期临床试验观察,疫苗疗法不能取代药物治疗,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已经获得重大进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及时用药,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乙肝的危害性有以下6点: (1)乙肝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传染性强,且难于控制。 (2)携带乙肝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3)影响正常生活。一个人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干扰正常生活,影响升学、就业、入伍、婚嫁,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4)乙肝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5)乙肝预后较差。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25%的人最终将转化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约1000余万例,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6)无特效药物。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特效药物消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一旦发病只能对症治疗。我国每年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直接费用超过1000亿元。 因此,乙肝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我国为乙肝高发区,全国每年乙型肝炎发病人数约269万。全国约有1.3亿多人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约有22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肝可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每年约16万人因原发性肝癌死亡,而因肝硬化等病死亡人数更多。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对人民的健康、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目前仍然认为“慢乙肝是治不好的”(相对于慢丙肝可以治好而言),那些短期内抗病毒治疗停药没有病毒学反弹的患者,往往是借助自身的免疫清除,而完全靠药物控制必须是长期治疗。但是,虽然抗病毒治疗不能短期彻底治愈乙肝,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却能够明确地控制病情,阻止疾病进展(临床证据1级),这是抗病毒治疗诞生之前无法做到的。 记得25年前,文献提示其乙型肝炎肝硬化5年生存率55%;也有文献表明,代偿性肝硬化6年生存率54%,失代偿性肝硬化6年生存率21%。现在,虽然没有药物可以撼动慢性HBV的复制模板cccDNA,即不能彻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但核苷(酸)类似物的问世也是里程碑式的进步。早期肝硬化规范抗病毒治疗,完全可以将病情静止下来而不进展到失代偿,肝癌的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至于慢性乙型肝炎,通过规范地治疗和随访,完全可以避免肝硬化的发生。我们现在已经从其上游(预防接种)和下游(控制HBV DNA复制)两面包抄,最终征服慢性乙型肝炎的征战已经开始:就预防而言,几代人之后,慢性HBV感染将变成小概率事件;就治疗而言,失代偿肝硬化、肝癌等恶性事件正在减少之中。
之前报道说深圳一名新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68分钟后死亡这一则新闻让很多家长都非常的担心疫苗的接种是否会给宝宝带来生命危险,而且这是近一个月来全国发生的第四起疑似“疫苗致死”案,究竟乙肝疫苗致婴儿死亡原因是什么呢? 乙肝疫苗致婴儿死亡原因 在湖南、广东、四川发生接种乙肝疫苗4例死亡病例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下发通知,要求暂停使用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全部批次重组乙肝疫苗。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是对生命负责任的表现。 公众对该事件有一系列问题:这个通知是否为马后炮,没有多大意义;50%以上乙肝疫苗的市场缺口如何解决;非得坐等45天的鉴定结果吗,有无直接检查涉案生物制剂与婴儿死亡之间关系的方法,等等。 乙肝疫苗致婴儿死亡原因—官方称是偶合症,即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若是这样,当然与疫苗本身无关。这样的结果震荡最小。 若不是这样,而是生物制剂本身有事,那就要查清是制造厂家的事,还是运输环节的事,还是使用医院的事。查清了原因,追究责任就水到渠成了。 接种疫苗的禁忌 有以下情况的宝宝一般应禁忌或暂缓接种疫苗 1、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宝宝不宜接种 2、体温超过37.5℃,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宝宝不宜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接种 3、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宝宝不宜接种 4、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接种 5、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宝宝不宜接种 6、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宝宝不宜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接种 7、如果宝宝每天大便次数超过四次,须待恢复两周后,才可服用脊灰疫苗 8、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宝宝,六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9、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接种 10、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此外,家长在带宝宝接种疫苗时,一定要将宝宝当时的身体情况详细反映给医生,最好携带相关病史资料。 任何疫苗在接种后都有可能产生不适反应。如果宝宝在接种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但很快就消退,这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而这些症状如果加重,最好尽快到医院治疗。
乙肝疫苗多久起效?有的人可能会回答打针以后马上起效,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乙肝疫苗注射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药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乙肝疫苗多久起效的问题,以及接种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吧。 乙肝疫苗多久起效? 乙肝疫苗注射全程需要6个月内打三针,接种第1针后1个月,大约30%的人出现抗体;接种第3针后1个月,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峰。换句话说,乙肝疫苗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有30%的人开始起部分效果,第三针注射完成后1至2个月乙肝疫苗肯定会起效了,这个时候去医院检查效果,如果有乙肝表面抗体,就可长期获得保护不被传染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1、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孩子,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2、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3、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4、过敏性体质和孕妇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5、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孩子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 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有些人发现自己得了乙肝后,心中十分着急,不仅四处求医问药,而且给自己注射上了乙肝疫苗,其实得了乙肝后,才想起要注射乙肝疫苗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此时注射疫苗,即无预防作用,也无治疗作用。 1乙肝疫苗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预防效果,但注射者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无论注射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 2对由于以往感染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两对半”检查表面抗体呈阳性),更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不过接种后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 3与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及家庭成员,检查“两对半”后,如果所有5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是绝对必要的。 4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经积极治疗的,完全治愈并康复,检查乙肝病毒“两对半”表面抗原已阴转,只剩下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又始终不能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使自己以后不再得乙肝。
怎样注射乙肝疫苗 辽宁 副主任医师 卫晓鹏 编辑同志: 近日,我的几位同事感染了乙肝病毒。朋友们也让我去注射乙肝疫苗。请问,怎样注射乙肝疫苗?在注射疫苗后,免疫力可持续多久? 上海 沈 芳 沈芳读者: 我国是乙肝发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较高的国家之一。注射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降低乙肝的发病率(注射后的保护率在70%~90%)。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需3针,在半年内完成,即分别在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但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单项阳性的新生儿、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者及医务人员应首次注射30微克,即分别在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10微克、10微克。成人或儿童在注射前,必须化验乙肝三项及肝功能。肝功能异常或表面抗原呈阳性者不能注射此疫苗。另外,发热或患有急性、慢性严重疾病者也禁止注射乙肝疫苗。 观察发现,在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人群中,有60%左右的人在5年后体内仍存在乙肝表面抗体,需间隔几年再加强注射乙肝疫苗,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但人们可以定期到医院查一下乙肝表面抗体最好每年一次,如果乙肝表面抗体转阴或滴度明显下降时,可再加强注射乙肝疫苗1次,剂量一般为10微克。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已被列入计划免疫项目,但是其接种普及率并不高,许多人对于接种乙肝疫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都不清楚,非常有必要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1选用怎样的乙肝疫苗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昔日使用的血源性疫苗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剂量为每只5μg。 2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尽快(一定要在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内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注射1支,6个月后再注射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谓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注射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一般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为2年以上,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2) 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乙肝病毒e抗原为阴性,俗称为“小三阳”]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报道认为第1针可打两支(10μg/1ml)效果更好。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俗称为“大三阳”)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μg,生后2、3、5个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μg,生后立即及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两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3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1)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2)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 (3)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 (4)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 4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注射乙肝疫苗。 (1)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国际单位/升,应在半年内接种。 (2) 抗体滴度在10~10国际单位/升者,在1~2年内复种。 (3) 抗体滴度>10国际单位/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5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乙肝疫苗有可能抑制麻疹疫苗抗体的产生)。 6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注射乙肝疫苗 (1) 对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接触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然后接种乙肝疫苗(打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1周)。 (2) 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3) 接种过乙肝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水平不够应加强1针乙肝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7.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接种乙肝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中许多工序都能杀死血液中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病源微生物,经过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破损、变质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需要用核糖核酸增殖法检出病毒(HBV DNA阳性),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8.边远地区尚无法做到乙肝疫苗的普种,至少要对以下处于乙肝病毒高度危险状态易感者的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全部新生儿和幼儿园的孩子。危险职业的工作人员:传染病、口腔科、血液透析室、血站、保育员等。使用血液制品者。新入伍的军人。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人、性接触者。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所以爸妈一定要及时给宝宝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让宝宝远离乙肝之灾。
有些人前几年已注射过乙肝疫苗,但是最近查体时发现自己又得了乙肝(抽血化验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 1遇到这种情况,先不必惊慌,应该尽快前往权威的专科医院进行复查,因为有时查体工作在基层小医院进行,结果可能有误差,在大医院进行复查时,一定要做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查,如果其中表面抗原、e抗原、HBVDNA指标同时阳性,或其中有一项为阳性,说明就是现症感染者,得了乙肝,需要治疗;如果这三项指标都为阴性,则说明不是乙肝,以前检查结果有误。 2如果复查结果确实是乙肝,说明以前注射过的乙肝疫苗没有起到预防作用,这是由于以前注射乙肝疫苗时,已有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亚临床感染,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病毒处于低水平、低复制状态,一般的生化免疫方法查不到病毒,如使用反向血凝法检测结果,有30%左右的误差;另外,过去在基层单位,检查乙肝只依据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结果,而这项结果即便是阴性,有时也会是乙肝现症感染者,即所谓的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人,这些病人,如果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可能为阳性。 3有的人注射过乙肝疫苗后,检查一度出现了具有保护性质的乙肝表面抗体,但是,这种抗体的出现并非永久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有可能慢慢消失,当乙肝病毒入侵时(感染乙肝病毒时),机体也就没有了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注射后产生的有益的表面抗体一旦形成,可存在时间长短不一,有些人可持续数十年,而有的人仅仅二三年,因此,注射过疫苗的人,也需每一年复查一次乙肝“两对半”,看看到底还有没有表面抗体存在,如果没有,还需加注射一个免疫程序;如果表面抗体滴度很低,说明保护作用很弱,可以加注射1.针加强。 4有极少数人,检查乙肝表面抗体一直为阳性,但是还是得了乙肝,实践中还发现,一些儿童尽管接受了被动和自动免疫;注射过3针或3针以上疫苗,测出了较高的保护性抗体,但仍发生了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肝炎。主要原因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变异病毒,发生变异后就成了乙肝变异新病毒,其生物特性,特别是乙肝病毒编码蛋白如乙肝表面抗原的抗原蛋白发生了新的变异,导致感染发病机制新的变化。这不仅给免疫预防带来了新问题,还给诊断、预后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对乙肝变异病毒的免疫和防治问题,正是国内外正在研究的热点之一。
有不少人按照规定接种了乙肝疫苗,过了几年后,查体发现还是得了乙肝,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接种乙肝疫苗就白注射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见到不少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注射了疫苗会不管用呢? 1接种乙肝疫苗时机太晚接种疫苗之前,早已感染乙肝病毒。有的人出生时没有注射乙肝疫苗,到了青少年时期,甚至更晚的时间才注射乙肝疫苗,如果在年幼时早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始终存在,病毒呈现隐性感染状态,这种情况下,再接种多少疫苗也不会管用。有些人接种之前检查没有发现乙肝,但是并非真的就没有,要特别注意化验是否准确,一些小医院,检验水平有限,仪器设备落后,结论不一定可靠;有些单位使用反向血凝方法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可能使20%~30%的乙肝患者漏诊;如果只检查表面抗原为阴性,尚不能完全排外乙肝,有一部分患者为表面抗原阴性型乙肝,这些患者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或乙肝病毒DNA为阳性;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接种前乙肝病毒实际早已存在,再接种多少次疫苗都不会管用。 2乙肝病毒变异发生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变异病毒,发生变异后,就会形成新的变异病毒亚种,其生物特性,特别是乙肝病毒编码蛋白发生变异,乙肝疫苗对于这些变异病毒,起不到任何预防作用。 3接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质量问题乙肝疫苗属于生物制品,需要在2~8℃环境中冷藏保存,如果长时间放于常温或高温环境中,疫苗将会变质,失去免疫能力。超过有效期的疫苗,免疫能力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疫苗长期放置后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前必须先摇匀后再用,如果不摇匀就用,效果不好。 4接种的程序不对目前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多采用0、1、6个月接种方法(即第1次接种后1个月、6个月时再分别注射1次,一共注射3次),如果不按此方法接种,效果可能不好。 5接种部位不对目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采取上臂三角肌注射,因为三角肌处血管少,皮下脂肪层薄,且不易损伤神经,预防效果好,如果在臀部肌肉或其他部位注射,效果可能不佳。新生儿和婴儿应该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处接种疫苗。 6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肾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者,都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些人群注射乙肝疫苗,表面抗体形成应答率只有17.6%,对于这些人,注射乙肝疫苗需要加大剂量。 7.与某些人的遗传基因缺陷有关参与控制乙肝表面抗体形成反应的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应基因区(DR区),如果该区域发生变异或缺损,就可以对乙肝疫苗无应答。 8.接种疫苗不是终生保护的一般1个完整接种程序,一旦产生保护性抗体,成人持续保护时间在7~9年,儿童3~5年,所以,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员,仍需每年例行1次检查,如果发现表面抗体己消失或滴度降至保护限度以下,必须及时补种。 9.有其他疾病存在时注射乙肝疫苗,效果不佳。如果接种疫苗时,处于发热、严重皮肤湿疹、过敏、急慢性器质性疾病(心脏病、肾炎等),预防效果不佳。 10.无反应或低反应者即便是严格按照以上正规的免疫方法接种疫苗,仍有5%左右的人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或者仅产生少量抗体,不足以产生免疫效果,这些人被称为乙肝疫苗无反应或低反应者,对于这些人,可以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剂量,每月1次,共进行4次。也可在注射疫苗之前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如猪苓多糖、胸腺素等,增强这部分人群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尽快产生表面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