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乙
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就不必和肝炎病人隔离吗

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就不必和肝炎病人隔离吗

  乙型肝炎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相对的,就是说对一定量一定毒性的乙肝病毒,对一般健康人可以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发生改变,那么结果就不一样。因此,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仍要注意避免和乙肝病人的接触,特别是接触传染性比较强的(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的血液或其血制品。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的皮肤破损时,偶然接触到乙肝病人的血后,可以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以起到暂时的保护作用。   乙型肝炎的病毒和甲型肝炎的病毒虽然都能侵犯肝脏并引起肝脏细胞的损害,但它们的毒性并不相同,它们的传播方式、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也不完全一样。所以用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制备出来的无毒性、能防止乙型肝炎病毒侵袭的乙肝疫苗,只能预防乙型肝炎,不能预防甲型肝炎。

乙肝 2021-07-17
乙肝疫苗能预防肝癌吗

乙肝疫苗能预防肝癌吗

西医学已经证实,肝癌发病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那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否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呢?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感染非常有效,这已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各种年龄组都得到证实。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母亲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中,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对预防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携带很有效。自1984年7月开始,10年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在台湾地区开始实施,优先对那些母亲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新生儿接种疫苗。为了预防水平传播,1986年方案扩大到所有新生儿,并在10年内逐步做到对所有易感染者给予接种。   1983年,江苏启东地区用乙肝疫苗预防肝炎,至1990年成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结果显示,5岁接种组乙型肝炎表面体(抗HBs)阳性率达83%,高于未免疫组的23%;接种组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2.54%,低于未免疫组10.0%,免疫保护率为75%;接受第4针加强免疫者,保护率达81%,说明使用每针5μg的低剂量疫苗,经3~4年后可获期免疫效应。   国际抗癌联盟曾经预测,肝癌可能是第一个可用疫苗进行预防的人类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以及一些国家性机构也都提倡肝炎高发国家实行新生儿预防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肝炎低发国家中的高危人群首位当属生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也应预防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据统计,母亲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其婴儿40%~60%感染乙肝病毒。此外,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血友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或异性伴侣、吸毒者、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接触血液和血液制品者,因偶然机会做皮肤穿刺时接触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等均应列为接种疫苗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肝癌通常是在慢性肝炎20~50年后才发病的,这就意味着使用乙肝疫苗预防肝癌,需经历几十年观察才能得到证实。

乙肝 2021-07-17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可预防乙型肝炎,在新生儿出生后1~2天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新生儿满月后和6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方可在体内产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在新生儿的右上臂,为皮下注射,决不可与卡介苗接种在同一部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一般没有什么反应,少数新生儿可有轻微的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轻微发热,但均不需要处理,2~3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注射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注射了乙肝疫苗,就后顾无忧了,不受传染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经临床验证,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0-1-6程序接种(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针5μg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再注射1针)后的免疫效果持续时间较为长久,免疫力一般可维持4~5年。到4周岁时再加强注射一次(由于原来免疫过,肌体有一种“回忆反应”,所以只需注射10μg或20μg乙肝疫苗1针)就可以产生较高抗体。但据研究证实,许多因素可影响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被动吸烟:有关的调查发现,被动吸烟的儿童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较快。   肥胖:专家认为,肥胖可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能会导致接种疫苗后无应答。   挑食:挑食的儿童常常有某些营养缺乏,使肌体免疫反应功能降低,体内产生有限的抗体,因而易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如何监测疫苗效果?   疫苗的成功率,需要科学的手段来评价。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选取一定的人群抽取血样,然后把血样拿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当抽样达到一定的量和比例后,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就可以监测出一个城市的疫苗成功率。这样一来,即使自己没有做检测,也可以知道所住城市的疫苗保护率。      怎么才能知道疫苗是否在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体从而确实保护我们呢?   体内抗体检测和常规的血样化验是不一样的,它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只要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完成了免疫程序,就可以得到有效地保护。   个人没有必要主动做疫苗的效果检测,只是当疾病控制中心在做这项监测采血工作时,您积极配合提供3~5ml的血样就可以了,这不但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一种疫苗的保护率,也是个人对国家的义务。而且在这种偶然被选中的条件下,还可以知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   乙肝疫苗何时起效?   乙肝疫苗注射全程需要在6个月内打三针,接种第1针后1个月,大约30%的人出现抗体;接种第3针后1个月,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峰。换句话说,乙肝疫苗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有30%的人开始起部分效果,第三针注射完成后1至2个月乙肝疫苗肯定会起效了,这个时候去医院检查效果,如果有乙肝表面抗体,就可长期获得保护而不被传染乙肝。   理论上讲,乙肝疫苗接种后其保护作用几乎可以维持一生。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仅反映了体液免疫的水平,而细胞免疫也很重要。目前临床上尚未常规检测细胞免疫,主要是由于检测费用非常昂贵。不能认为只有抗体能反映免疫力,更不能说检测不到乙肝抗体人体就没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目前有人认为乙肝疫苗最好3年接种一次。尽管乙肝疫苗已经列入我国的新生儿计划免疫,但是卫生部现在还没有规定儿童长到几岁后要再次接种疫苗。有的专家认为7岁接种是安全的,有的认为延后到12岁亦可。小孩长到10岁再接种疫苗比较合适。对于成人,也可以在首次接种10年后再次接种。尽管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每3年接种一次疫苗实在没有必要。

乙肝 2021-07-17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人体肝细胞被乙肝病毒感染后3日,就能在细胞核内检出乙肝核心抗原,而单剂量乙肝疫苗注射需4日后才可发现循环乙肝表面抗体。因此单用乙肝疫苗在主动免疫还没有建立之前,入侵的乙肝病毒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复制了。所以对意外暴露于HBV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及时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后者起主动免疫预防作用,前者起直接免疫预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可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多项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达95%以上,因此两者合用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也是我国计划免疫法规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的方法。

乙肝 2021-07-17
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

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

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HBV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HDV(丁型肝炎病毒)只有与HBV同时或在HBV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HDV感染。

乙肝 2021-07-17
哪些人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哪些人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进而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对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具有保护作用。所以人类将制备含有HBsAg的疫苗接种于机体来预防乙肝。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的人群,主要是指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者(未感染过HBV的人)。包括: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   (2)所有新生儿(如漏种,必须在3岁前接种);   (3)青少年,包括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学生;   (4)有职业危险的医务人员,如传染科、手术室、口腔科、妇产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和注射室的医护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等,也包括实习和进修的医护人员、新就业的医护人员;   (5)乙肝患者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家中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   (6)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前的患者、大量受血者或经常使用血液制品者、需长期应用免疫制剂者;   (7)静脉注射毒品者、男性同性恋者和多性伴者;   (8)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及其他高危人群。   此外,乙肝疫苗初次接种3针后,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随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当检测出抗-HBs水平低于10国际单位/升(即有效浓度以下)时,就必须再行接种乙肝疫苗。一般接种3~5年后需要进行复种。

乙肝 2021-07-17
哪些人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哪些人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疑问:哪些人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解答:我国的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多来自母婴传播,所以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应该是新生儿、婴幼儿、儿童以及高危成年人群。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和高危成年人群。此外,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高危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最有效方法。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包括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肝疫苗(简称CHO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它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无传染性和致病性,但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目前我国正式批准上市的乙肝疫苗均能预防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初次免疫时,全程须接种3针,也就是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注射第2针及第3针乙肝疫苗。在通常情况下,3针疫苗全部打完后,才能完全有效。   乙肝疫苗的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部上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   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即在新生儿的一侧臀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应大于100IU,同时在另一侧臀部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   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率为87.8%,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如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免疫,由于产生保护性抗体较晚,不能及时中和在分娩时已从母体进入到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不如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高。如在出生后立即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体内则会很快出现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从母体进入到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应注意的是,乙肝病毒水平很高的母亲,新生儿即使是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仍有5%~15%的婴儿可能发生母婴传播。此外,如果新生儿本身有遗传免疫缺陷,也会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失败。

乙肝 2021-07-17
如何注射乙肝疫苗?

如何注射乙肝疫苗?

首先,注射乙肝疫苗前要做相关检查。   除新生儿外,一般人群接种前都应该检查血清HBsAg和抗-HBs。若二者均为阴性,就可以注射乙肝疫苗;若其中一项是阳性,则不需要注射。这是因为对于HBsAg阳性的人群来说,其体内极有可能已经有了乙肝病毒的感染,已经属于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再注射乙肝疫苗显然太迟而没有意义。   之所以强调注射前先化验HBsAg,是因为有些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轻型乙肝可能感染多年而不自知,在盲目注射乙肝疫苗后才去化验,一旦发现HBsAg阳性常常会误认为是乙肝疫苗注射导致了乙肝病毒的感染。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当要求所有注射乙肝疫苗的人都先化验HBsAg,阴性者才给注射乙肝疫苗。而抗-HBs为阳性的人群,其体内已经有了乙肝病毒的抗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被病毒感染(3~5年),也不需要注射。   一般注射乙肝疫苗的方法是:分别在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但母亲是HBsAg单阳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密切接触者、高危医务人员以及无条件检查HBsAg的地区,应首次注射30微克,即分别是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30、10、10微克。母亲是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患者容易发生垂直传播引起其子女发生HBV的感染,是目前发生乙肝感染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感染往往容易慢性化。所以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对于控制乙肝的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受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在妊娠前三个月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1毫升(折合200U),新生儿出生后主、被动联合免疫,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0.5毫升(折合100U),同时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然后2、3、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其次,注射乙肝疫苗时的事项:   (1)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   (2)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一个月仍未行注射者,则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证实未被感染者,可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   (3)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   (4)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3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5)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者,需要加强注射一次。   (6)凡对福马林或硫柳汞及其他药物过敏者禁用。

乙肝 2021-07-17
乙肝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乙肝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乙肝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体检前三天内 请您保持正常饮食,不要饮酒,不要吃过于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 2、体检前一天 要注意休息,保证充分睡眠,晚上8时以后最好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体检当天 需进行抽血,b超及口腔科检查,所以请您在尚未进行这些体检时,一定要禁食,禁水,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4、男性 乙肝患者体检前一天最好不要进行性生活,以免影响前列腺液的检验结果。 5、女性 体检应避开月经期,时间最好安排在月经结束后的3-10天内,正在妊娠期的女性,请不要做胸透x光检查。 6、做好咨询准备 如果过去有病史,不妨在体检前将想要咨询医生以及医生可能询问的情况做个记录,包括过去的病历,以及最近的情况,曾经动过手术的体检者,体检时请携带相关病历和资料。

乙肝 2021-07-15
从哪些方面可以诊断乙肝?

从哪些方面可以诊断乙肝?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朋友都了解自己的病情,其实乙肝病毒并没有那么复杂,乙肝这种疾病有时在某一特定环境下会发病,如果一旦出现乙肝症状或体征,要及时到医院复查,那么乙肝有哪些诊断鉴别方法?下面就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乙肝的诊断鉴别要做到下面几点就可以了: 一、可以通过患者的用药史来判断,有的患者是药物性肝炎,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而这些患者在停药后症状逐渐恢复正常。 二、有的患者会出现胆石症,这也是诊断鉴别乙肝的一种方法,这类患者既往有胆绞痛史,容易出现高热寒战、右上腹痛等症状。 三、还有的乙肝患者会出现原发性肝硬化,常伴有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等症状,但这个时候肝功能损害较轻。 四、常见的乙肝症状还有,肝外梗阻性黄疸,这类情况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发病初期常伴有急性剧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

乙肝 2021-07-15
急性乙肝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急性乙肝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外周血象:轻微异常。黄疽前期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出现不典型的单个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嗜碱性胞浆、空胞,胞核大而不规则,偶见核仁,其它病毒性感染也常见。 血清转氨酶:ALT活性升高标志临床发病,常急速上升,缓慢下降。ALT一般高达正常高限值的十余倍至数十倍。ALT值表示炎症活动的程度,与组织破坏的重度不明显相关;病初的ALT也不能预示病期的长短。ALT升高超过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T反映肝细胞线粒体的损害,较能说明组织破坏的重度。ALT峰值后滞留不下,或AST超过ALT,须警惕转为重症或慢性肝炎。 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30mol/L以上出现可见黄疸,黄疸型急性乙型肝炎峰值均数约120mol/L。总胆红素水平标志肝细胞损害的程度,急速发展的高水平胆红素血症表示病变严重,持续快速增高者警惕重症倾向。 病变极期肿胀的肝细胞阻塞毛细胆管,有些肝细胞坏死留下的空隙又使毛细胆管内的胆汁返流人肝血窦,使应为双相的肝细胞性黄疸偏向阻塞性。 有的病人间接胆红素过高,可能并发溶血;在黄疸恢复期肝细胞修复,而其结合功能如尚未正常,也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尿液的胆红素和尿胆原都增加;粪胆原和粪胆红素则减少。 其它生化改变:乳酸脱氢酶(LDH)标志肝损害的程度,其上升幅度超过转氨酶时可能发生重症。病变较重时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T)可轻微增高。白蛋白不降低,球蛋白可有轻微增高。约半数病人血糖有轻度降低。 血清病毒标志物 抗原谱:HBsAg、前S1、前S2和出现后数周才见ALT升高。 HBeAg也可出现在ALT升高之前。在自限性的病程中HBeAg最早消失。 血清转换:抗前S和lgM抗HBc是最早出现的抗体,紧跟ALT高峰;ALT高峰后血清HBe转换,同时前S抗原消失;随之HBsAg在12-16周内阴转。 抗体谱:前S蛋白有很强的抗原性,而抗前S抗体保持的时间却可能很短,常跟随HBsAg消失。 抗HBs可在HBsAg消失前后或其后的1-2个月出现,约10%的病人恢复后不出现抗HBs,但接种HB疫苗后,可出现抗HBs的立即回忆应答。抗HBs一般在病后持续存在4-5年。IgM抗HBc保持6-12月,IgG抗HBc存在的时间,要比抗HBs长得多。 HBV DNA:出现在发病前数周,ALT峰值后逐渐降低,在HBsAg阴转前HBV DNA(杂交检测)消失,但ALT正常后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或单个核细胞,仍可能检出HBV DNA。恢复期中极低水平的病毒血症似无重要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乙肝 2021-07-15
刚出生的婴儿患乙肝的原因

刚出生的婴儿患乙肝的原因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其它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染性很小。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经过母婴垂直传播,生后水平传播。当然也和日常生活紧密接触的亲戚、保姆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或急慢性乙肝患者相关。医学临床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感染乙肝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的孕母有很大的关联。下面让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肝病医院治疗中心专家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婴儿早期为什么会感染乙肝病毒。 母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越高,婴幼儿感染率也越高。母血滴度为1∶32的9例,其婴幼儿有2 例(22.2%)转阳;母血1∶128的16例,其婴幼儿有8例(50%)转阳;母血1∶256的23例,其婴儿有 15例(65.0%)转阳;血1∶512的9例中,其婴幼儿有8例(88.8%)表面抗原转阳。 与婴幼儿初次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相关。凡在1月龄之内受到传染的婴幼儿,以后78%可变为持续表面抗原携带者;而大于1岁的受染者,携带率小于20%;成人感染后转成慢性者在5%以下。 与怀孕妇女感染乙肝的时间相关。怀孕早中期患乙肝者,出生后婴幼儿的感染率为6.2%;孕母在怀孕后期至分娩后两月内患乙肝时,其婴幼儿感染率高达70%。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母亲血清中e抗原阳性者所生婴幼儿中90%以上感染乙肝病毒,而乙肝e抗体HBeAb阳性妈妈所生的婴幼儿只有10%~20%感染。 与母亲血清乙肝病毒HBV-DNA阳性相关。血清中乙肝病毒HBV-DNA与乙肝e抗原HBeAg的指标平行,孕母乙肝病毒HBV-DNA阳性者其乙肝e抗原HBeAg必定阳性;而e抗原阳性时,乙肝病毒HBV-DNA83%阳性。凡血清中乙肝病毒HBV-DNA》80mg/10ml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即便注射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幼儿还是全部会被传染乙肝。 父亲对婴儿的传播。凡父亲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有e抗原阳性时,子女的感染率达85.7%,成为携带者42.8%;但父亲e抗体阳性时,其子女有1/4感染,而未见成为携带者的婴幼儿。 与种族地区相关。抽样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中的e抗原,发现美国人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率为4.7%;法国人为3.6%~6.6%;意大利人为5%;西班牙人为5.5%;台湾人为 39%;香港人为54.1%;上海人为31.3%;印度人为56.1%;新加坡人为50%。当中亚洲黄种人的e抗原阳性期可持续长达20余年。英国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39例所生婴幼儿无一例表面抗原转阳者;而中国母亲14例所生子女中有9例(64.3%)表面抗原生后1年内转阳。因此专家提示婴幼儿感染乙肝与遗传因素可能也有关。

乙肝 2021-07-15
乙肝的发展步骤有哪些?

乙肝的发展步骤有哪些?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人们只能眼看着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自然发展而束手无策。因而人们总结出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说法:经母婴传播途径或幼年期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有40%左右会发展成肝硬化;而成年期感染的乙肝患者中,发展成肝硬化的大约占其中的15%~20%。部分病人盲目、不科学的治疗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容易诱发肝病的加重。因此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的转归和发展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乙肝三部曲未必是定局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很高,约占人群的60%。但大部分感染者表现为隐性感染即感染病毒后机体防御系统将病毒消除而痊愈,大部分人产生抗体(HBsAB阳性,HBsAB、HBcAB阳性或HBsAB、HBeAB、HBcAB阳性)获得保护性,免受乙肝病毒再次侵害。成年人感染病毒后绝大部分表现为这种形式,故在单位查体时发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失措,如果伴随肝功能(ALT、AST等)异常者可进一步检查HBV-DNA和B超。另一种表现形式为急性肝炎,85%以上的患者经适当的治疗而痊愈。多发生在青少年及45岁以下的成年人。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指标阳性,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这部分人群中90%为母-婴垂直传播或婴幼儿(5岁前)感染,青少年及成年人少见,在我国这类患者约一亿三千万。表现为慢性肝炎者一般由急性肝炎未及时治愈者和慢性病毒携带者转化而来,我国约有两千万至三千万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约有三百万人,80%由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而来,另外20%由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引起。由上面几项数据看出,两千至三千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者不足10%;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硬化者仅为0.5%左右。 原发性肝癌患者约30万~50万人,85%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约占慢性乙型肝炎的1%~2%左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发生肝癌的机会非常低。 由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一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随访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机会。随访时应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指标、B超、AFP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6-12个月复查一次;一般轻症病人及年轻患者3个月检查一次;病情较重或肝硬化活动期患者1-2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小肝癌(直径小于3厘米)患者临床治愈的机会约80%。因此,定期复查早期发现是治疗肝癌的关键。

乙肝 2021-07-15
为什么乙肝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为什么乙肝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为什么乙肝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有些乙肝患者的病情稳定,身体无症状,有些指标都暂时正常,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肝功能出现异常,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乙肝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原因一:可能感染了一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 这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感染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和亚洲地区多见,其流行率占慢性乙肝的40%~80%。这样的患者尽管血清HBeAg阴性,体内仍存在长期的低水平乙肝病毒DNA的复制,病情仍可不断进展。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导致进行性肝病,且干扰素治疗的疗效往往不佳。可以通过检测血清HBV-DNA来确诊。如果HBV-DNA阳性,就很可能是这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感染。 原因二:可能重叠感染了其它乙肝病毒 曾经有一位e抗原阴性的乙肝患者,肝功能反复异常,久治不愈。最后,为他检测了丙型肝炎抗体,结果为阳性,确诊为乙肝重叠丙型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患者还容易重叠丁型肝炎感染,可以检测一下丙型乙肝病毒和丁型乙肝病毒的指标。 原因三:乙肝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这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改变了肝细胞膜的一些成分,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肝细胞发动了攻击,造成了肝损伤,多见于女性患者。可通过检测自身抗体来确诊。如果自身抗体中的某项指标为阳性,就有可能是这种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因四:乙肝病毒以外的原因 不知你是否长期饮酒,同时存在酒精性肝炎;也不知你B超是否合并有脂肪肝;还有,你是否并存其他影响肝脏的疾病或长期使用一些影响肝脏的药物等等。

乙肝 2021-07-15
哪些途径会感染乙肝?

哪些途径会感染乙肝?

乙肝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简称。乙肝患者指的是乙肝病毒为阳性,患有慢性肝炎超过半年的人士。乙肝的主要症状是身体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部疼痛等。而如果没及时治疗,后期将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下面来看看乙肝是怎么来的。 1、家族遗传。我国是乙肝高发的国度,高发的原因是乙肝呈家族性的传播。一般以母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那么其子女如果没有注射乙肝疫苗,大多数都会成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同时乙肝可以通过精液传播,也也是造成我国乙肝发病呈家族性的原因。 2、婴儿感染病毒。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是否会发展成慢性乙肝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在较小,是胎儿或新生儿时期,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成为慢性病毒的携带者,如果是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约20%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那么只有3%-6%会成为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会渐渐下降。 3、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传播的最重要措施,我国很多地区由于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进行得不够彻底,导致乙肝难以系统地预防,导致乙肝病例的数量难以下降。 4、误诊或漏诊。急性肝炎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未能及时发现患者携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因此耽误了治疗的时机,一般来说,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 5、免疫力功能低下的人士易染上乙肝。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 养肝健康网温馨提醒:乙肝是会传染的疾病,所以生活中跟有乙肝有接触的时候要注意好卫生问题,如果自己是乙肝患者则更要注意好卫生情况,使用过的器具一定要及时消毒。

乙肝 2021-07-15
什么是肝郁气滞型乙肝 肝郁气滞型乙肝的症状有哪些?

什么是肝郁气滞型乙肝 肝郁气滞型乙肝的症状有哪些?

急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乙肝患者,常诉两胁或右肋肝区胀痛,痛无定处,常呈间歇性,急燥生气后加重,时时叹息,欲出长气,伴有胸闷腹胀,咽喉部似有物梗塞。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可诊为肝郁气滞。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型乙肝治宜舒肝解郁,解毒活血。常用逍遥散,方剂中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使肝气条达、脾得健运;加板蓝根、金银花、夏枯草、丹参以活血解毒;胁痛重者可加川楝子(用量不可超过10克)、元胡舒肝止痛;食少腹胀加焦三仙、鸡内金,可消食除胀;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百合,可清心安神。

乙肝 2021-07-15
<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