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三阳”,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 很多乙肝大三阳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十分的焦虑,乙肝大三阳能不能治好也一直存在比较多的争议。临床上遇到不少大三阳患者,他们一直追问这个病到底能不能治好,能治好他们才继续治疗,如果治不好他们就放弃治疗,在这里要明确告诉大家,放弃治疗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 乙肝大三阳能否治好取决于具体病情: 大三阳是慢性肝炎的一种通俗说法,指的是一三五阳性,其中这第三代表的是乙肝E抗原,提示体内肝炎病毒数量比较多,或者说病毒复制的比较活跃,往往对肝脏造成的损伤比较大,通过合理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以及合理的休息,饮食治疗,乙肝E抗原有可能转变,使乙肝大三阳转变成乙肝小三阳,这种情况下对人体的危害就较小,是可以医治的。 相当一部分“大三阳”患者是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患者无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肝脏正常,只是hbv-dna阳性。而这样的患者,大都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状态。这时病毒与人体免疫功能形成一种“和平共处”状态,故没有必要抗病毒治疗,即使治疗也不显疗效,反而容易将人体的免疫机能打乱,出现副作用,且浪费医药费。 但是,这种“和平共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抗病毒治疗要想取得较好疗效,最好是选择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因为患者处于这个时期,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时,说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正在发挥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如果此时再用上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来个“里应外合”战术,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所以对于那些认为治不好就要放弃治疗的人,如果处于免疫清除期就建议治疗,不治疗就有可能就转变为纤维化肝硬化,只有通过治疗才能阻断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可以还你一个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
健康证这个东西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很多行业例如食品生产、饮用水生产经营、化妆品生产以及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都是需要持健康证上岗的。健康证的主要作用就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健康。 但是对于有乙肝的人来说,想要从事这些行业能不能办到健康证呢?大多数人都认为乙肝是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办不到健康证明,真的是这样吗? 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发布《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已核准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得从事的职业的说明》中规定“目前经卫生部核准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得从事的职业包括特警职位、血站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也就是说如果乙肝患者想要从事以上相关行业的工作,那是办不到健康证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有乙肝的人都办不到健康证,满足行业条件的乙肝患者是可以办理健康证的: 1、病情限制:需要是乙肝携带者,即肝功能正常,HBV-DNA为阴性且趋于稳定,没有肝病症状。 2、行业限制:不能从事餐饮、医疗行业(2009年7月,国务院颁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再被禁止从事非直接入口的食品行业的工作)。 换句话说,只要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是可以办理健康证的。因为办理健康证时对未达标的朋友有备案处理,一旦备案想再次办理的难度较大,所以提醒有乙肝的朋友,办理健康证之前一定要先到正规肝病医院做个全面检查,符合条件了再去相关单位办理健康证,确保一次通过。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表面上看,他们跟我们没有任何区别,一旦他们的“秘密”被别人发现,与之俱来的是避而远之,他们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1.2亿人,对于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说,乙肝两个字是心头的剧痛,因为往往伴随这两个字的是另外一个词——歧视。 一、什么人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从医学上来说,在乙肝检测中表面抗原呈阳性,但肝功能正常的人被称做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既不同于乙肝患者,又由于体内含有病毒也区别于健康人。 二、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何遭受歧视 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歧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众对乙肝病毒传染途径认识不清! 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十分有限,仅有四种:第一种是血液传播,例如输血等血液性注射传播;第二种是医源性传播,例如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或者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引起感染;第三种是母婴传播;第四种为性传播和密切的生活接触。 2000年,修订版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指出,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应按乙肝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也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来传播,所以应给他们正当的权利。 三、如何消除大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这是好事,但是咱们不能为单纯追求健康而忽视众多疾病传染和防治知识。恐惧来源于无知,大众不了解乙肝的相关知识就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此恐惧,进而发展为歧视。 消除歧视的重点在于进行乙肝传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知识宣传一方面要从小教育起,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乙肝病毒携带者日常接触不传染,另一方面进行反式教育,纠正大众的错误观点,且这个教育必须是长期、持续、广泛且通俗易懂的。 最后,有一点非常值得呼吁,乙肝不可怕,做好正确的防护,给乙肝病毒携带者多一些爱,和他们一起肝胆相照,为消除乙肝歧视并肩而战。
《乙肝病毒的祖传秘方》 【配方】:鸡骨草,百叶草,夏枯草,各10克。 【服法】:每天一剂,一剂煮两次。上午,晚上各一次。 《药店医生给我的秘方》 早餐食疗法:早上用两个家鸡蛋,加上白糖,搞拌均匀,然后加热开水冲。 (最好是刚刚煮开的,不要用重复再煮的开水,也不要用没多热的开水,禁止把鸡蛋去煮,一定要冲才行)。冲熟鸡蛋后就饮用。食用1-2个月后 《抗乙肝大三阳的中药基本方》 【配方】蛇舌草30,茵陈20,丹参20,佛手15,蚕沙(蚕屎)20, 虎杖20,连翘30,太子参15,茯苓30,陈皮15,甘草6, 贯众(贯仲)10. 【服法】:每天一剂水煎分二次服完,饭后温服. 【加减】: 伴有厌食油腻者:加薏苡仁30,白术15; 腹胀:加青皮20,枳壳15; 便秘:加生地30,麻仁50; 经常腹泻:加白术30,石榴皮30; 胁肋隐痛:加元胡15,五灵脂15. 乏力疲倦:加黄芪20,党参15. 口干欲饮:加天冬麦冬各20. 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40,田基黄20. 【服法】:水煎药服每天一剂.饭后服药. 《肝病自我疗养的知识》 乙肝久治不愈的原因,配合选用适宜于自己的调理方法,让身体逐步增加抵抗力,最后战而胜之。 饮食上没有特别的禁忌,要以清淡为主,忌饮酒,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宜,如有气虚乏力者多食大枣,莲子,桂圆等;血虚头晕易用百合,芹菜,木耳等;阴虚口干便秘多吃核桃仁,首乌,蜜等;阳虚畏寒可多食韭菜,羊肉等. 多食水果(桔子例外,因桔子易耗气上炎). 《乙肝扶正解毒汤》 【组成】: 虎杖15到30克,白药蛇舌草30克,蚤休15克, 苦味叶下珠15克,板蓝根15克,露蜂房5克,赤芍15克, 丹参30克,生黄芪30克,制首乌15克,巴戟天15克。 【加减】: 脉弱舌淡暗:可加莬丝子15克,当归10克, 肉苁蓉15到30克,桂枝10克。 腹胀:加厚朴10克, 大腹皮10到15克,枳壳10克。 舌苔白厚、湿气较重:加制半夏10到15克,白述15克,泽兰10克,茯苓15克。 大便干结:加大黄10克,舌苔黄腻、脉滑数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泽泻15克。 胁肋疼痛:加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元胡15克。 食欲不振:加山楂15克, 炒谷,麦芽各10克。 【用法】: 每天1剂,煎煑次,早晚服用。3个月为一疗程。 【主治】: 本方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适用于两对半大三阳, HBV-DNA阳性, 转氨酶异常患者。 【方解】:方中黄芪、首乌、巴戟天、白花蛇舌草等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调整T细胞亚群比例,增强免疫功能,提高LAK细胞和NK细胞活性,诱导干扰素等作用。 虎杖、白花蛇舌草、蚤体、苦味叶珠、板蓝根等具有抗病毒、抵制HBV-DNA聚合酶的作用,露蜂房、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减轻肝细胞损伤,改善肝细胞供氧,促进其恢复,体现了作用所主张“肝病以通为用”本方具有标本兼治、抗病毒、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说到乙型肝炎,我们都应该熟悉它。中国的乙肝发病率仍然在世界范围较高。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乙肝在发病初期对患者的健康影响不大,故乙肝的发病在发病初期容易被忽视。但如果早期发现不及时,疾病的持续发展将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较大影响。接下来,我要介绍乙肝早期有什么症状。乙肝早期症状是什么? (肝区疼痛) 1、肝区疼痛:当人患肝炎时,会因炎症而出现肝组织水肿和充血,导致肝脏肿大,外囊收紧,刺激疼痛神经,此时患者会感觉到肝区疼痛的症状。 2、皮肤瘙痒:如果生活中有皮肤瘙痒,我们可能应该去皮肤科,认为他们有一些皮肤病。事实上,乙肝的早期症状是皮肤瘙痒,当乙肝病毒进入人体时,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而抗原和抗体复合物则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在毛细血管管中,皮肤会引起瘙痒。此外,皮肤瘙痒也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关。如果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皮下神经末梢将被刺激,瘙痒将发生。 3、尿变黄:发现尿黄的最初反应大多是肾脏问题。实际上,尿液变黄不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尿黄也可能是由乙肝病毒引起,导致肝损伤,影响肝功能。一旦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代谢就会异常。最终会出现尿黄、皮肤黄和巩膜。黄疸症状如膜性黄疸。 4、食欲不振、恶心和厌食:这是大多数乙肝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黄疸型肝炎患者。肝炎后肝细胞被肝炎病毒破坏,胆汁分泌功能下降,影响脂肪的消化,引起厌食。 5、疲劳和虚弱:这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表现之一,表现为轻不喜欢活动,重会因食欲不振、消化吸收障碍卧床不起,导致人体能量不足。其次,病毒导致肝细胞的破坏,从而减少肝内糖原的产生和储存。此外,缺乏维生素、电解质紊乱和肝细胞的破坏导致血液中胆碱酯酶的降低,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6、发热:急性黄疸性肝炎早期常发发热,多在37.5-38.5摄氏度。高热患者很少发烧,通常持续3-5天。非黄疸型肝炎患者的发热率远低于黄疸型肝炎患者。许多病人还伴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误认为是感冒。 以上所述就是乙肝早期的症状了,也有蜘蛛痣、肝掌以及晕眩等情况,如果有朋友有上述状况也不用担心,最好的办法去正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防患于未然。
不少人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就等于入了保险,可终身不得乙肝。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 我国当前临床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副作用小。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通过主动免疫方式产生抗体,使人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统计资料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阳率在95%以上,有效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HBs滴度很低,达不到保护阈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另外,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随时间推移,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HBs滴度降至保护阈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 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抗-HBs滴度。若抗-HBs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l,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抗-HBs滴度最值为101~1000 m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抗-HBs;若抗-HBs在1001~10000 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当发现抗-HBs滴度低于10 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患了肝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总之,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抗-HBs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阈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
我们都知道乙肝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目前在治疗乙肝上,都没有很好的药物和方法,所以治愈的难度很大,因此为了减少乙肝的发病,目前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靠注射乙肝疫苗来预防该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乙肝疫苗多少钱一针呢?人这一生到底需要打多少针乙肝疫苗才能起到防治的效果呢?下面一起来详细看下。 一、乙肝疫苗多少钱 乙肝疫苗的费用需要做婴幼儿和成人之间的区别,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生后需按照国家计划内免疫0-1-6的三针方针进行乙肝疫苗注射,这个都是免费的。如果婴幼儿在之后的检查中发现乙肝两对半呈现阴性,需要重新注射乙肝疫苗的话,则就是自费的了。 由于人体内的乙肝抗体并不是永久存在的,因此对成年人来说,还是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的。一般情况下最好每隔3~5年注射一次乙肝疫苗,价钱也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在几十到一百元左右,建议去正规机构打疫苗。 二、影响乙肝疫苗价格的因素 乙肝疫苗因为品种、剂量、接种点、地区等的不同而价格不一。 1、品种:成人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进口的一般在50元以上,国产的一般10-30块钱,产生的抗体多数可维持3-8年。接种乙肝疫苗要按程序接种三针,若抗体滴度值还低的话,可考虑打一针加强针。具体的费用可以咨询当地的医院。 2、剂量:剂量越多相对应的价格就高,有些宝宝,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接种时间或免疫应答低,就需要加大注射量,打乙肝疫苗需要的钱自然就相对多些。 3、接种点: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打乙肝疫苗其价格也略有差异。 4、地区:不同的地区,乙肝疫苗定价不一样,并且有些地区医院收取注射器和注射费用,有些则都免收。 注意:乙肝疫苗的价格无法具体定位。但不管乙肝疫苗多少钱一针,都是有规定的,价格差异不会很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部疾病,也会影响到肝功能的正常功能,也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做好预防乙肝的措施,定期注射乙肝疫苗可以远离疾病的困扰,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这样可以降低乙肝的发病几率。
乙肝是现代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高传染疾病,除了传染外,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在体内慢慢地进行,多数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许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是阴性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是什么意思?又代表什么? 一、什么是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原是感染乙肝病毒的一个指标。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看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心中一定紧绷着一根弦:体检查出有乙肝表面抗原是不是就表明有问题?要说明一点,乙肝表面抗原有阴性和阳性之分,通常健康人乙肝表面抗原都为阴性,只有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才会显示为阳性。 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是乙肝两对半的血清标记物之一。如果表面抗原阴性,传递给体检者两个信号:第一,说明您身体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第二,说明您身体并没有乙肝抗体存在,容易受到乙肝病毒传染。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又分三种情况: 首先,曾经被乙肝病毒感染。患有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的概率仅仅只有5-10%。所以乙肝表面抗原转为阴性的可能性很低,想通过药物治疗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为阴性也十分困难。 其次,乙肝病毒e抗原转为阴性。也就是乙肝大三阳转为乙肝小三阳,对这种情况仅仅说明乙肝病毒受到抑制,病毒传染复制能力减弱,并不是说明乙肝病情减轻了。 最后,对于乙肝抗病毒治疗后,乙肝病毒(HBVDNA)转为阴性,转为阴性成功率可以达到80%。即说明,乙肝病毒(HBVDNA)转为阴性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减缓甚至已经停止再复制,乙肝病毒传染性就会小很多。 需要提醒的是,检查结果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一些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发了,这种情况是乙肝病毒变异所造成。此时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是一种假象,必须定期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及时的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我国,平均每13人有一个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炎离我们的生活不远,这也导致许多人恐慌。其他人则认为,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因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就好像杀死一个正常人只需要三步。年轻的“大三阳”肝炎患者发现丙氨酸转氨酶开始反复升高,刚得乙肝大三阳我们可以尝试3种方法治疗。年轻乙肝患者的治疗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观察3-4个月,看他们是否能重新获得免疫耐受性(病毒载量高,通常超过6份,但丙氨酸转氨酶逐渐恢复正常,男性少于35份,女性少于25U/L);以及看是否有。是一种自我恢复的可能性(病毒量和HBeAg和HBsAg的量化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一旦慢性乙型肝炎发作,恢复免疫耐受或逐渐康复的概率并不高,但毕竟,少数患者暂时不能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观察很短的时间。 (干扰素治疗) 第二步是考虑第一次尝试干扰素治疗后进行短期观察,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如果没有干扰素禁忌症,可以考虑第一次尝试干扰素治疗。一旦你开始干扰素治疗,在决定坚持还是放弃之前,试着用六个月。首次国内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可停针观察,等待转氨酶升高,再试用长效干扰素。 第三步是选择药物治疗那些不愿意使用干扰素治疗或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发现“小三阳”的概率较高。如发现HBeAg定量下降缓慢或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应及时单独应用药物治疗。 所以,刚得乙肝大三阳的患者不要慌乱,可以尝试3种方法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肝病每年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我国的肝病患病率居全世界首位,其中慢性肝病占肝病的主要部分,发病年龄也出现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有关专家指出,虽然中国肝病诊疗水平进步明显,但有效地控制肝脏疾病,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仍然是当前中国肝病防治管理体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乙肝和丙肝规范化管理是关键,因为这些疾病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且感染人群基数较大。 统计显示,以乙肝为例,虽然乙肝计划免疫已经大大降低了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然而,其中只有19%的患者在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专家指出,乙肝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高质量的全程强效降低病毒和全程强效预防耐药可以长期有效控制住病毒,从而延缓疾病进展。虽然,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已经10年的历史,但可悲的是,我国逾八成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 专家认为,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初治选药最关键。慢性乙肝患者必须知道,从抗病毒治疗一开始就把乙肝病毒控制在最低水平,把耐药风险降到最低可以为乙肝治疗开个好头,为预防肝硬化和肝癌奠定基础。近日,一项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坚持使用以博路定为代表的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5年后,大多数患者乙肝病毒控制在不可测水平。因为在初治患者中使用有一定降病毒能力、高耐药的药物,容易产生病毒反弹,只有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既强效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才能保证乙肝治疗的长期有效,而总体的治疗费用不会增加。
很多乙肝患者在经过规范的治疗之后,已经达到了停药标准,可以停药后定期检查。但是在春季肝病的高发期,这些乙肝患者会不会复发呢? 过去经过系统规范化治疗之后停药的患者,一般意义上来讲是不会复发的,不过不复发也是有前提的。如果喜食生冷的食物,容易合并其他因素,引起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可能让乙肝再一次活动起来。 在春季,停药后的乙肝患者最重要的是不要饮酒,因为酒精性肝病与饮酒量和饮酒时间有关。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可以造成肝脏的几种不同病变,轻者只有脂肪变性,重者形成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再发展则导致不可逆转的肝硬化。 饮酒本身会引起肝损害,如果和乙肝病毒相叠加,病情会更加严重,因此,忌食生冷,不喝酒,对停药后的肝病患者意义重大。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吃药? 现在中国大概有9300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1/3的患者属于慢性乙肝患者,那么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吃药治疗呢?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吃药,不是一概而论的,应结合具体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才可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才可针对病情对症用药。 同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用药上,不能乱服,保肝、降酶、抗病毒等药物,患者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否则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而且还可损害肝脏、加重病情的进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服药,应依照病情而定,对于肝功等各项指标均正常的乙肝患者,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服用些中医药辅助保肝、调免等调理治疗,对稳定病情是很有利的。 另外,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患有其他疾病需用药治疗的时候,要看药物对肝脏是否有影响,患者要看清药品说明,或遵医嘱,在保证不伤害肝功能的前提下用药。 乙肝治疗用药有哪些? 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抗病毒药物出现的十多年,重症乙肝患者已经减少很多,为什么呢?患者在服用抗病毒药物之后,延缓了病情的加重,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也有所下降,因为肝硬化患者的寿命延长,所以累计的肝癌患者数量最终也会有下降。 现在临床上治疗乙肝的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药物。干扰素又分为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核苷类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等。 在治疗患者,也要根据患者的个体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何时应用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疗效最好 辽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 主任医师 王振坤 导 读: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过去,许多乙肝病人患病数年后,极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如今,自从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由于该药物抑制了病人体内病毒的复制(繁殖),扼制了病人病情的发展,从而降低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但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不能很好地掌握用药的时机。这是抗乙肝病毒药物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那么,乙肝病人何时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才会获得理想的疗效呢? 一、病人感染了乙肝病毒时,不可立即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 目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对乙肝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人认为,乙肝病人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就应立即使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据研究表明,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并不好。其原因是,①当乙肝病人体内没有病毒复制时,使用抗病毒药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对于复制状态下的乙肝病毒杀伤能力较强,而对于非复制状态下的乙肝病毒则杀伤力较弱。②当乙肝病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麻痹状态”(免疫耐受)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这是因为乙肝病人要杀死体内的乙肝病毒,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如果病人自身的免疫细胞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使用任何外来的药物治疗,都如同隔靴搔痒,无济于事。③不考虑病情,过早地对乙肝病人使用抗病毒药治疗,往往可增强乙肝病毒对药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发生变异。这将给下一步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若乙肝病人过早地应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进行治疗,会导致乙肝病毒发生变异。这时如果继续为病人使用抗病毒药治疗,疗效会下降或无效;如果停药,其病情又可能会加重。这将使治疗处于两难境地。④乙肝病人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脏发生纤维化的作用。这是因为该药防止肝脏纤维化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它的抗病毒作用来实现的。抗病毒药物如果不能充分发挥杀伤病毒的作用,那么它防止肝脏纤维化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当病人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时,才是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最佳时机 研究证明,只有当乙肝病人的体内存在病毒复制,并且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强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才会收到理想的疗效。要想知道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是否在复制,只需采血检查病人的乙肝病毒DNA(HBV-DNA)即可。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则表示病人体内的病毒复制活跃;如果检查结果为阴性,则表示病人体内的病毒复制在减少或已停止。要想知道乙肝病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如何,只需采血检查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即可。这是因为,当病人的免疫细胞在攻击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时,也损害了肝细胞。肝细胞被破坏后,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谷丙转氨酶,就会使血中的谷丙转氨酶升高。因此,病人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越高,说明其机体免疫细胞杀伤乙肝病毒的能力越强。 那么,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升到多高时使用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最有效呢?研究表明,当病人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5倍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才会最有效。人体内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小于40单位/升,当该数值升高到100单位/升时,才是病人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最佳时机。如果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80单位/升)时,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是如果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值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则不应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三、下面几种乙肝病人也不宜盲目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①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此类患者不管他的肝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也不管他的乙肝病毒DNA是阴性还是阳性,只要他的肝功能正常,就没有必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以前没有临床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现在有了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肝功能正常,也不应急于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这样的病人应积极查找出现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的原因,必要时可进行肝脏穿刺等项目的检查,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②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阴性的病人。此类病人无论其谷丙转氨酶值有多高,也不要冒然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这时该病人应仔细查找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临床上,非乙肝病毒的感染、药物的作用、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可使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升高。治疗这些肝病是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的。 ③急性乙肝病人。此类病人虽然体内有病毒在复制,并且其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幅度也很大,但也不需要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因为一般情况下急性乙肝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强,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完全可以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尽管免疫细胞在杀伤乙肝病毒的同时,也会损伤大量的肝细胞,但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也较强,故损伤的肝细胞也会很快得到修复,其体内升高的谷丙转氨酶也会逐渐降至正常。 ④重症乙肝病人。此类病人也不应盲目地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当慢性乙肝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升得特别高,超过正常上限值的很多倍甚至十几倍、同时又伴有明显的黄疸时,虽然其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为阳性,但也不宜马上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为此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不但起不到杀伤乙肝病毒的作用,还有可能损害肝脏的生理功能。此时应先用保肝药物治疗。待病人的谷丙转氨酶值下降,黄疸减轻一些时,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乙肝的西医疗法。乙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传染性高,患者众多,近年来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对于很多的朋友也感到了恐慌,当然对于专家来说,就更加的重视对于乙肝治疗方法的研究,那么对于乙肝来说,有什么西医疗法呢? 乙肝的西医疗法有什么呢?小编这就来给您进行简述。 1、基础支持治疗 施行病重护理,严厉消毒阻隔,避免医院感染。每天热量尽量保持在2000kcal以上。除惯例医治外,中长链脂肪乳可增加热量来历,液体量每日以1500~2000ml为宜。酌情输注白蛋白、全血或新鲜血浆(宜严厉筛选),弥补凝血因子。 注意调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关于有稀释性低钠血症者应约束液体入量,有很多失钠或血钠水平低于115mmol/L者,可酌情给3%氯化钠液。低血钾症易导致代谢性碱中毒,诱发或加剧肝性脑病,在尿量正常情况下,静脉每天弥补3~6g氯化钾液。 晚期肝肾综合征患者,常兼并代谢性酸中毒,若血pH<7.25时,可适当使用碱性药物,但不可过量,避免加剧碱血症。 2、推进肝细胞再生的医治 (A)促肝细胞生长素的使用(PHGF):用法为每天80~120mg参加葡萄糖液200ml内静滴,阶段1~2个月。PHGF能发动肝细胞DNA组成,推进肝细胞再生;能增强库普弗细胞功用,按捺TNF-α活性,削减内毒素血症的发作;维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助于肝功用的恢复。 (B)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使用胰高血糖素1mg、胰岛素10U参加5%~10%葡萄糖400ml中静滴,1~2次/d,2~4周为一阶段。临床实践显示G-I疗法对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率有较好效果,亚急性其次,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效。 (C)前列腺素E1(PGE1)的使用:使用PGEl100~200μg参加葡萄糖250ml内静滴,1次/d,10天为一阶段。PGE1能改进肝脏微循环,按捺TNF-α生成;有按捺细胞毒效应。注意发烧、头痛等不良反应。 3、免疫调控疗法 (A)胸腺素:每天20~40mg肌注或静滴,或160~200mg,隔日或每周2~3次静滴。胸腺素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削减重型病毒性肝炎严峻感染的发作。 (B)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程用于重型病毒性肝炎前期、病况敏捷。 乙肝的西医疗法到这里就已经给您讲述完了,对于这种疾病,小编建议您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当然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建议您在选择治疗的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这样才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最负责的态度!
据媒体报道,虽然乙肝计划免疫已经大大降低了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但当前仍然有近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其中只有19%的患者在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而且不知道规范乙肝治疗对于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性。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53%)的乙肝患者不知道长期坚持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肝癌等严重肝病的发生率。 目前,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四种。这4种药物各有利弊,如何选择和更换药物可以参考以下治疗原则: 1.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正常不进行抗病毒治疗,若肝功能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为正常值两倍以上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2.注意因长期应用某个药物出现病毒变异而令药物失效的,注意整个疗程结束后的最初3个月每月监测一次肝功和乙肝病毒指标(HBeAg、HBVDNA),此后延长监测时间。 3.对于病情较重的肝硬化患者和疗效不好的患者,监测力度要加强,注意病情恶化;对于疗效较好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研究显示,通过拉米夫定3年治疗,可以把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减少近一半。因此只要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疾病的进展。即使已经发展成肝硬化,通过10年的拉米夫定治疗,也可以使部分早期肝硬化完全逆转,摘掉肝硬化的帽子。
长效干扰素更易获得乙肝治愈机会,近日,慢乙肝治疗认知促进项目在广州启动。 据了解,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核苷类和干扰素类药物。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都可以帮助患者实现乙肝病毒检测不到,但在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比例上,长效干扰素要高于核苷类。另一方面,核苷类仅有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即便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停药1年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长效干扰素在维持停药后的持久疗效方面独具优势。 从达到表面抗原清除即“临床治愈”的治疗效果上来看,核苷类较难实现表面抗原清除,而长效干扰素更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长期随访发现,经长效干扰素治疗实现e抗原转换的患者在停药3年后的表面抗原清除率达到30%。 项目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的慢性乙肝治疗中,相对于核苷(酸)类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实现表面抗原清除的首选治疗方案。对高转氨酶低病毒载量初治患者或表面抗原水平低的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利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治愈机会。
如何正确使用抗乙肝新药 解放军302医院 医学博士 刘士敬 导 读: 回顾治疗乙肝的漫长路程,总是以新药的不断出现为里程碑。每一种新药上市,往往会给乙肝患者带来希望,但因每种新药几乎都有缺陷,所以同时又面临着如何规范使用新药的问题。由于我国乙肝患者众多,一旦某种新药上市,患者常常一拥而上。医生在欠缺经验的情况下,也纷纷开出乙肝新药,使得滥用新药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少的麻烦。 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和世纪交替时期出现的两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疗乙肝的药物。这两种药物的问世,开拓了治疗乙肝的新天地,为乙肝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同时滥用药物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据我院2002年~2004年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查显示,在200名使用过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的乙肝患者中,滥用或错用干扰素者占31.7%,滥用或错用拉米夫定者占28.4%。也就是说,大约1/3左右的乙肝患者存在不正当使用药物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无指征用药: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作为抗乙肝病毒的主要药物,其第一用药指征就是肝脏组织处于炎症阶段、转氨酶升高至正常上限的2~5倍。而临床上的不少医生却将这些药物视为治疗乙肝的常规用药,不加选择地应用于各种阶段的乙肝患者。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本来只需进行医学观察,暂不需进行药物治疗,却也纷纷用上了干扰素或拉米夫定。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功能尚处于麻痹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无法获得免疫应答的。②任意扩大药物的知应证:干扰素禁用于高黄疸和肝硬化失代偿阶段的乙肝患者,但不少肝硬化腹水患者和重症肝炎患者仍在使用干扰素,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干扰素的免疫激活作用可能会导致这些重症患者的肝功能急剧恶化,甚至会危及其生命。尤其是少儿乙肝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时应要格外小心,并应在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指导下用药。而12岁以下的儿童则不宜使用拉米夫定。虽然拉米夫定的扩大知应证中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但患者必须是在正规大医院中接受严密监测的情况下使用。③不能规范地用药:很多乙肝患者往往不遵照医生要求的剂量和疗程用药,使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药时随意停用。还有些乙肝患者用药之前,没有充分认识和估计到治疗的持久性和复杂性,常常盲目开用,用一阵子以后,钱不够了或是感觉良好,便随意停药,结果是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加重,使治疗前功尽弃。 毋庸置疑,滥用乙肝新药的危害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据调查显示,滥用乙肝新药的比例可达20%~30%。众多药物用到了本不该使用的患者身上,加上滥用药物以后带来的负面作用,如化验、影像学等检查的投入以及医生的各种诊疗活动等,使大量的医疗资源被浪费。②患者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乙肝病毒携带者原本是不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但不少患者都在使用拉米夫定或干扰素。例如,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拉米夫定的年均花费应该是6000元左右,而整个疗程长达数年。如果我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来尝试这种疗法,那将意味着有万亿元的支出。③给很多患者带来了肝损害:乙肝新药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于临床上的进一步观察。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对象的数量有限,实验持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监测到患者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反应,加之大多数参加试验的患者病情较为单纯,且多为青壮年,而新药一旦上市会被各类人群广泛使用,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据统计,现在我国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以每年3%~4.5%的速度增长其中滥用乙肝新药造成的肝损害也在其中。 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是即将上市的乙肝新药,是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已经在美国等地上市或投入临床Ⅲ期试验。经过前期的临床试验,它们已经被证实具有明确的抗乙肝病毒效应,可迅速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较少,对于服用拉米夫定引起的乙肝病毒变异株也一样有效,但也会出现一些隐患。由于拉米夫定在我国已被正式使用5年之久,随着患者使用年限的增长,发生病毒变异和耐药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这些患者正面临着何时能够停药的问题,如果立即停药,有可能引起病情反复甚至于恶化;如果不停药,病毒已经发生变异,对拉米夫定已产生了耐药性,继续服药已没有任何益处。因此,乙肝患者千万不要把这些乙肝新药当作灵丹妙药,更不能滥用。据国外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报告,患者若长期大剂量地服用阿德福韦,有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一旦停药,又可导致肝功能恶化。这一点和拉米夫定其实是一样的。 那么,应该如何让乙肝患者正确地使用乙肝新药呢? 1.要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颁布的用药指南或专家指导意见规范用药。在每一种新药上市的同时,有关部门应该颁布该药的使用指南,包括使用的剂量、疗程、注意事项和知应证,并将用药指南及时下发到各级卫生机构。 2.要严格控制新药的应用范围。国家卫生部门应该在新药上市前,明文规定该药的处方权限,明确取药的地点,使患者不能随意在药店中购买到乙肝新药,从而避免滥用药物。 3.要对新药有充分的了解。在使用新药前,要让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建立病情病例观察表,以使其对使用药物可能获得的益处和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严格地按照医嘱用药。 4.要对新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每种新药上市后,有关部门要成立监控中心,对全国范围内新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长期监控,同时还要定期总结,确保资料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