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疫苗各国都在试制,我国各地也有各种不同的产品。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 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的,故称血源性乙肝疫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①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它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常见症状的食疗方佛手粥:佛手20克,粳米100克,白糖15克。将佛手洗净,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用小火煮至水剩一半,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再加适量水,继续用小火煮至粥稠,调入白糖即可。早晚分服。疏肝理气,和胃止吐。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当患上病毒性肝炎时,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肝细胞坏死,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及肝功能异常,从而直接影响了胆汁的分泌,引起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热量消耗增加及免疫功能低下。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有很多治疗药品,但严格来说,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采取中西医保肝治疗,营养治疗尤为重要。通过饮食调养供给肝脏充足的营养,能促进肝糖原的形成,保护肝细胞,并增强其再生能力,从而预防腹水、贫血的发生,还能刺激胆汁分泌,加速废物排出,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肝功能恢复,防止病情加重。 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其饮食调养应采用适量热量饮食,不应过高,一般成人以每日给予8368~10460KJ热量为宜,肥胖患者应根据体重、有无发热及病情轻重作适当调整,以防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及脂肪肝的发生。 1.应多吃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 自20世纪70年代Fischer提出肝性脑病的氨基酸不平衡学说以来,已证实当肝脏受损害时,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增多而支链氨基酸的含量减少。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多吃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例如,鱼,虾,鸭,鸡肉,牛奶,黄豆,玉米,小米,糯米,菜花,小红枣等。 2.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提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牛奶、蛋黄、动物肝脏、胡萝卜、韭菜、空心菜、金针菜、菠菜、青蒜、小白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豆芽、豌豆、花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B2的食物有小米、大豆、豆瓣酱、蛋、乳类等;含维生素B6的有动物肝脏、腰子、瘦肉等;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柿子椒、蒜苗、油菜、野苋菜、山楂等。 由于患肝病时胆汁的分泌受到障碍,对维生素K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维生素K1,维生素K2),故应多供给菠菜、圆白菜、菜花、花生油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3.不宜大量吃糖及高热量的食物 这是因为高糖可在肝内合成低密度脂类物质,使血中三酰甘油等脂类物质增多;体内三酰甘油增高能使血流减慢,血黏稠度增加,微血管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阻塞现象;另外,肝炎患者休息较多,体力活动少,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造成营养过剩,促使体内脂类物质增多而易发生高血脂与脂肪肝,从而加重肝炎病变,使之迁延不愈。 4.肝病患者宜吃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物质基础。患肝病时,因肝细胞受损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需要蛋白质进行修复,并增强免疫功能,所以要求在保肝疗法中给予高蛋白饮食。一般为每日供给蛋白质97.5~130g。若有血氨增高者,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应注意供给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等抗脂肪肝的物质,故每天要适量进食含量丰富的动物蛋白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鱿鱼、瘦肉、蛋、鱼、豆类及豆制品等。
乙肝的危害性有以下6点: (1)乙肝病毒是一种微生物,传染性强,且难于控制。 (2)携带乙肝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3)影响正常生活。一个人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干扰正常生活,影响升学、就业、入伍、婚嫁,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4)乙肝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5)乙肝预后较差。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25%的人最终将转化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约1000余万例,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6)无特效药物。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特效药物消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一旦发病只能对症治疗。我国每年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直接费用超过1000亿元。 因此,乙肝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我国为乙肝高发区,全国每年乙型肝炎发病人数约269万。全国约有1.3亿多人群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约有22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肝可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每年约16万人因原发性肝癌死亡,而因肝硬化等病死亡人数更多。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对人民的健康、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乙型肝炎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相对的,就是说对一定量一定毒性的乙肝病毒,对一般健康人可以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发生改变,那么结果就不一样。因此,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仍要注意避免和乙肝病人的接触,特别是接触传染性比较强的(e抗原阳性的)乙肝病人的血液或其血制品。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的皮肤破损时,偶然接触到乙肝病人的血后,可以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以起到暂时的保护作用。 乙型肝炎的病毒和甲型肝炎的病毒虽然都能侵犯肝脏并引起肝脏细胞的损害,但它们的毒性并不相同,它们的传播方式、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也不完全一样。所以用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制备出来的无毒性、能防止乙型肝炎病毒侵袭的乙肝疫苗,只能预防乙型肝炎,不能预防甲型肝炎。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可预防乙型肝炎,在新生儿出生后1~2天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新生儿满月后和6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方可在体内产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在新生儿的右上臂,为皮下注射,决不可与卡介苗接种在同一部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一般没有什么反应,少数新生儿可有轻微的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轻微发热,但均不需要处理,2~3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注射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注射了乙肝疫苗,就后顾无忧了,不受传染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经临床验证,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0-1-6程序接种(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针5μg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再注射1针)后的免疫效果持续时间较为长久,免疫力一般可维持4~5年。到4周岁时再加强注射一次(由于原来免疫过,肌体有一种“回忆反应”,所以只需注射10μg或20μg乙肝疫苗1针)就可以产生较高抗体。但据研究证实,许多因素可影响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被动吸烟:有关的调查发现,被动吸烟的儿童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较快。 肥胖:专家认为,肥胖可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能会导致接种疫苗后无应答。 挑食:挑食的儿童常常有某些营养缺乏,使肌体免疫反应功能降低,体内产生有限的抗体,因而易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如何监测疫苗效果? 疫苗的成功率,需要科学的手段来评价。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选取一定的人群抽取血样,然后把血样拿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当抽样达到一定的量和比例后,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就可以监测出一个城市的疫苗成功率。这样一来,即使自己没有做检测,也可以知道所住城市的疫苗保护率。 怎么才能知道疫苗是否在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体从而确实保护我们呢? 体内抗体检测和常规的血样化验是不一样的,它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只要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完成了免疫程序,就可以得到有效地保护。 个人没有必要主动做疫苗的效果检测,只是当疾病控制中心在做这项监测采血工作时,您积极配合提供3~5ml的血样就可以了,这不但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一种疫苗的保护率,也是个人对国家的义务。而且在这种偶然被选中的条件下,还可以知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 乙肝疫苗何时起效? 乙肝疫苗注射全程需要在6个月内打三针,接种第1针后1个月,大约30%的人出现抗体;接种第3针后1个月,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峰。换句话说,乙肝疫苗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有30%的人开始起部分效果,第三针注射完成后1至2个月乙肝疫苗肯定会起效了,这个时候去医院检查效果,如果有乙肝表面抗体,就可长期获得保护而不被传染乙肝。 理论上讲,乙肝疫苗接种后其保护作用几乎可以维持一生。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仅反映了体液免疫的水平,而细胞免疫也很重要。目前临床上尚未常规检测细胞免疫,主要是由于检测费用非常昂贵。不能认为只有抗体能反映免疫力,更不能说检测不到乙肝抗体人体就没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目前有人认为乙肝疫苗最好3年接种一次。尽管乙肝疫苗已经列入我国的新生儿计划免疫,但是卫生部现在还没有规定儿童长到几岁后要再次接种疫苗。有的专家认为7岁接种是安全的,有的认为延后到12岁亦可。小孩长到10岁再接种疫苗比较合适。对于成人,也可以在首次接种10年后再次接种。尽管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每3年接种一次疫苗实在没有必要。
小儿乙型肝炎的特点有哪些?我国人群HBV感染多在婴幼儿时期,免疫耐受性使其成为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常只是轻微的病变缓慢进展,随年龄增大临床肝炎的发生稍有增多,但远比成人发病率低。儿童感染HBV,只有少数发生轻型急性乙型肝炎;暴发性乙型肝炎罕见;大多是亚临床和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一、急性乙型肝炎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无黄疸者远较黄疸者为多,但不易发现。常是仅有轻度血清转氨酶增高的亚临床疾病;或有食欲不振、恶心,低热、不适等非肝病特异症状;即使有较明显的症状,因无黄疸,也可能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 黄疸型乙型肝炎:临床过程也比甲型肝炎缓和。黄疸前期大多有发热,少数小儿可有高热,大多仅持续1-3日,少数可1周。可有鼻塞、流涕、咳嗽、咽充血等呼吸道症状。肠胃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婴儿常有腹泻,与胆汁中胆酸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有关。有的小儿有与肝区无关的腹痛,剧烈者可被误诊为胆道蛔虫症或急性阑尾炎。 约有10%的病儿有肝外表现,关节炎或皮疹较常见。还可有丘疹性肢皮炎,表现发热;面部和四肢的红斑-丘疹性皮炎,不痒,非复发性;淋巴结肿大;肝大。 黄疸期尿色加深,可较早被细心的家长发现;继而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大都较轻。绝大多数病儿肝脏肿大,年龄愈小愈明显;脾脏也常有一过性肿大。有些小儿出现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和肝掌,因小儿肝脏的解毒灭活功能较低下,这些表现不说明病情慢性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恤(ALT)显著增高。 恢复期在2-4周内黄疽消退、ALT下降正常;肝脏可在2-3个月内恢复原状。绝大部分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完全恢复,6个月内清除HBsAg,近80%抗HBs血清转换,1年内几乎均有抗HBs转换。与成人比较,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明显。前驱期的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较突出。黄疸较轻微而肝肿大较明显。病期较短,一般2-4周。 二、暴发性乙型肝炎 不到1%的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展为暴发性乙型肝炎,围生期感染的多发生在2-6个月的新生儿期。抗HBe(+)携带者母亲可能传播前C变异病毒,感染小儿缺乏免疫耐受因子HBeAg,可能发生暴发性乙型肝炎。 三、慢性乙型肝炎 小儿慢性HBV感染大多是AsC,肝组织学正常,或仅是炎症轻微的反应炎,因出现症状就诊的也多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病儿症状轻微、肝脏较正常时稍见肿大,肝酶轻度异常或间歇出现异常。少数小儿患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患儿营养状况较差,生长发育受影响。小儿肝脏代谢能力较低,肝细胞损害时,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常见低白蛋白血症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只要Hbe血清转换并出现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肝组织学会继续好转,虽仍有低水平的病毒血症,这一病情缓解状态可以相当稳定。在6岁前自发HBe血清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很少发生前C/A83和C基因启动子变异,HBeAg阴转是病毒复制静息的结果。6岁后病毒变异的发生情况逐渐与成人相近,病情的发展也受病毒变异的影响。 四、小儿乙型肝炎合并症和非肝疾病 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可合并溶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肾炎是小儿HBV感染的另一非肝疾病,常发生在无肝炎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多可缓解。 五、小儿乙型肝炎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虽极大多数HBV相关慢性肝病在成年期表现,在高地方流行区HBV感染常开始于婴幼儿期。围生期获得感染的婴幼/L,儿童期有发展为慢性侵袭性肝病的高危性,可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进而发展为HCC。在肝硬化和HCC中男性倾向十分明显。 就小儿整体言,免疫耐受性较强;但有些小儿也可发生病变很活动的肝炎,2-3岁就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可以是少数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合并症,发生率约3%。小儿虽发生了活动性肝硬化,却常无症状;静止的肝硬化很少发生肝衰竭或门脉高压。 小儿也可发生HCC。一个台湾的报告20例HCC小儿均HbsA(+),最小的仅8个月,5例9-10岁,大多数11-16岁。FP均增高。确诊后存活期仅4.7个月。70%的母亲和52.9%的同胞HBsAg(+),2个家庭有HCC聚集。
慢性乙肝患者最大的威胁就是肝病的复发,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的依据、原因及预后。 (1)、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依据: ①既往体检曾经发现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阳性; ②有明确的肝病家族史,其母亲或父亲为乙型肝炎患者; ③查体可能发现肝掌或蜘蛛痣等阳性体征; ④B超等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 ⑤肝功能检查提示转氨酶或胆红素急剧升高,肝功能系列中以谷草转氨酶、球蛋白升高更明显; ⑥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 ⑦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G(抗-HBcIgG)滴度明显升高(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M滴度升高,两者可依此而区分)。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原因: ①叠加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如甲型、戊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 ②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彻夜劳累、纵欲狂欢等; ③乙型肝炎病毒变异。 (3)、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预后: ①大部分患者经过正确的治疗和适当的休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甚至彻底治愈; ②极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重症肝炎,也称暴发性肝坏死,病情危重,肝细胞广泛坏死,出现昏迷、腹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型肝炎必须争分夺秒救治; ③还有少数患者经历一次肝功能波动,病情巨变后,乙型肝炎病毒得到彻底清除,达到痊愈; ④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恢复平稳,再次回到病毒携带状态。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完全不同。急性乙型肝炎一般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发病时病情较重,但是病情一旦痊愈,病毒指标也随之转阴,不留下祸根;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就很难达到病毒彻底清除的境地,往往是暂时的稳定,病毒这个祸根依然保留。
什么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乙肝这种疾病不分国界,不分性别,又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因此除了患病人数众多之外,乙型肝炎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婚育年龄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在谈婚论嫁或准备生育时,对自己的病情和配偶及子女可能受到感染等问题总是而倍感忧虑。那么乙肝患者能结婚和生育吗? 乙型肝炎患者能结婚吗 乙型肝炎患者能否结婚,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由于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结婚是否会将肝炎病毒传染给配偶?而另一方面则是乙型肝炎患者在怎样的身体状况下结婚较好? 乙型肝炎患者在恋爱期间,应主动告诉对方自己的情况,并督促对方到医院 查一查乙型肝炎病毒的标记物,主要项目应包括:Hbsag、抗-hbs、抗-hbc。常见的结果可能为以下三种情况,其意义有所不同:①如果抗-hbs阳性,说明对方对乙型肝炎病毒已经有了抵抗力,不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以结婚;②如果hbsag为阳性,说明对方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虽然两人之间不存在相互传染的问题,但此时准备结婚的两人,仍均应进一步检查肝功能的情况来确定结婚的时机;③如乙肝病毒标记物均为阴性,表明对方对乙型肝炎病毒既未感染过又无抵抗力,应该通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使体内产生足够的抗-hbs,达到产生抵抗力的效果,避免感染乙型肝炎。 另外要提示一点:急性肝炎病程较短,可以在治愈半年后结婚,慢性肝炎患者,应在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一年后结婚为好。如果仅有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如hbsag等)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何时结婚并无限制,但仍应注意防止过度劳累,减少性生活频率,以预防肝炎的发作。 乙型肝炎患者可以生育吗 对于男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如果他的肝功能正常且稳定,妻子又有保护性抗体(抗-hbs),是可以生育的。如果妻子缺乏保护性抗体,则需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之后来怀孕。 对于女性乙型肝炎患者,情况就复杂许多。虽然并无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有导致胎儿畸形的证据,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的妇女均不宜妊娠。因为妇女在妊娠时,由于需要为胎儿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会增加孕妇肝脏的负担,加之妊娠时机体免疫功能及内分泌的变化,常使原有的肝病加重;肝功能的减退,也会增加孕妇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如大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危及母子安全。乙型肝炎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及产道感染胎儿。目前医学上可以利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这两个武器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大约95%的新生儿可以避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以,对于患有乙型肝炎的妇女,可在肝功能正常一年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受孕。为保护下一代不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尽早给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并按程序完成疫苗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