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玄武门守将常何投靠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背叛了太子李建成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当时玄武门守将常何的支持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常何的帮助,李世民才能在玄武门设伏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控制李渊并迫使其交出最高权力。 而且常何当时还是太子李建成阵营的成员,深受太子李建成的信任。但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却从来不把常何看作“卖主求荣”之人,反而对他是颇为信任,贞观名相马周都靠常何才得以出人头地的。那么常何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真的是叛变了太子李建成吗? 常何早年是瓦岗军的将领,归唐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部将。但是常何又跟随李建成讨伐刘黑闼,与李世民的关系开始疏远。天下统一之后,常何也凭借军功成为玄武门的禁军守将。李建成则让同样出瓦岗的谋臣魏征与常何结交,将其拉入太子阵营之中。 那么常何真的是“卖主求荣”的“三姓家奴”吗?小编看来未必。 “太子之争”期间,李建成打击李世民的主要方式就是用各种办法拉拢李世民的部将。而李世民也就将计就计,故意让部将和李建成结交从而打入太子阵营,比如李世民就曾要求尉迟敬德这么做过。作为李世民部将的常何加入太子阵营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另外,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争取常何支持的过程也很蹊跷。当时怀疑李世民谋反的李渊将李世民召入宫中密谈,而李世民则凭借口才脱身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调出府邸。然后李世民在经过玄武门回秦王府的途中争取到了常何的支持。 根据唐朝法律的规定,守卫玄武门的禁军将领是不许走下城墙与人交谈的,而不是值班禁军的人也不许走上玄武门城楼。再加上当时李世民的身份敏感,还有很多政变的准备工作要进行。因此李世民拉拢常何所用的时间并不长,甚至可能就用了几个眼神或者词语。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常何做出了如此重大的决定,李世民之前一定跟常何有密切的联系。可是作为秦王府“叛徒”的常何自从加入太子阵营后,与李世民基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了。不然李建成也不会对常何如此信任,以至于毫无防备地来到玄武门前送死。 综合来讲,常何极有可能是李世民在“太子之争”尚未明朗化的情况下便安插在李建成阵营的卧底,从而暗中控制了重要的玄武门。常何在“玄武门之变”时的行为也不是背叛,而是在得到真正的主公李世民之命后归队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玄宗为什么要为连累武则天退位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平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朝廷重臣,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室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千古女皇”武则天传奇而辉煌的政治生涯最终以悲剧告终,令后世慨叹不已。 自从武则天决定传位给儿子李显之后,本来是可以实现皇位的正常更替的。但是由于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男宠在武则天身边滥用权力,作威作福,武则天又百般包庇,导致传位给李显的政治安排出现变数,这才引发了“神龙政变”。 可以说武则天最后的退位其实是被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给连累的,二张兄弟也在“神龙政变”中被杀,此后唐朝也一直将他们视为奸臣反贼。可是在几十年后,“神龙政变”的直接受益人唐玄宗却下令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平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张易之有个外甥叫杨钊,是东汉名臣、“关西孔子”杨震的后代。不过到了唐朝时,杨氏家族早已没落,杨钊也是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完全不像个名门之后。按理来说,杨钊此后恐怕会在放荡潦倒中渡过一生,但命运却在此时发生了逆转。 天宝四年(745年),杨钊的族妹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老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成了杨贵妃后,杨钊也就飞黄腾达,一跃成为朝廷重臣。唐玄宗还亲自替杨钊改名为“杨国忠”。 出人头地的杨国忠自然要为自己家里的亲戚争取利益和地位,主动向唐玄宗请求替两个舅舅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平反。而唐玄宗自觉天下尽在掌握,对杨国忠的宠信又正在兴头上,便答应了杨国忠的请求,恢复了张易之兄弟的官职爵位。 但李唐是通过“神龙政变”复国的,而神龙政变又是以诛杀奸臣张易之、张昌宗为旗号的。唐玄宗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平反,也就等于削弱了自己的皇位合法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此人差点被李世民杀掉,房玄龄为什么却要让他进入秦王府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中,房玄龄无疑是影响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有“房谋杜断”的美誉。但鲜为人知的是,谋略与做事只是房玄龄的部分才能而已,房玄龄最厉害的地方是发现与推荐人才,这对李世民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与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的杜如晦曾经差点离开秦王府,正是得到了房玄龄向李世民的及时推荐,杜如晦才得以留在秦王府中并最终成为唐朝的一代名相。而且房玄龄识人的眼光非常独到,甚至可以说是毒辣,杜淹就是著名的代表。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不过跟侄子的关系很差。杜淹以前是王世充的吏部尚书,死心塌地地为王世充效力。杜淹曾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也因为杜淹的谗言而被王世充关进了监狱,差点被饿死。 因此在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决定处死杜淹。杜如晦本不想救这个无情的叔叔,但是架不住弟弟杜楚客的哭求,还是请求李世民留杜淹一命。李世民对杜如晦是非常尊重与信任的,便看在杜如晦的面上免掉了杜淹的死罪,将其贬为平民。 没想到过了不久,房玄龄突然听说太子李建成准备召杜淹入东宫。房玄龄知道杜淹虽然人品有争议,但非常擅长搞阴谋诡计,如果他加入太子李建成阵营,这对秦王府可是非常大的威胁。于是房玄龄便先下手为强,将杜淹招进了秦王府。 武德七年(624年),秦王府策划了“杨文干谋反”事件,杜淹便是整个事件的制定者和操盘手。“杨文干谋反”事件也是李世民通过合法手段距离太子之位最近的一次机会。唐太宗登基之后,杜淹成为贞观宰相之一。贞观二年(628年),杜淹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房玄龄跟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那么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为何想要杀掉他们俩个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各位朋友带来详细解答。 隋末,李渊从晋阳起兵,在自己儿子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打下长安,建立了大唐。按照长子继承制,李渊封他的长子,也就是李建成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将来继承大唐皇帝位置的将会是李建成。 可是事情巧就巧在李建成有个更加能干的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由于他不是长子,皇位始终与他无缘。另外,李渊为了补偿李世民,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权力,这进一步滋生了李世民谋反篡位的野心。李建成作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自然是不能容忍弟弟对皇位有想法,哪怕这个人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由此,围绕皇位,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明争暗斗不断。 李建成深知,李世民是难以打倒的,但是李世民的秦王府人才济济,除掉这些人才倒是很容易。于是,为了分化李世民的阵营,李建成就想办法解决李世民的手下。房玄龄跟杜如晦便是首当其冲的两个人,李建成跟李元吉多次在李渊面前诬陷这两个人,最终李渊将他们二人逐出秦王府。 房玄龄跟杜如晦被赶走之后,秦王府上下人心惶惶。把李世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李世民就派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把房玄龄跟杜如晦请到秦王府商量如何对付李建成。然而,房和杜考虑到他们目前的处境,婉拒了去秦王府的提议。 李世民苦等许久,居然没有等到房玄龄跟杜如晦,只等到了长孙无忌。一问才知道房玄龄跟杜如晦不愿过来帮助自己,顿时大怒。于是摘下佩刀交给尉迟恭,命令尉迟恭火速把房玄龄跟杜如晦接到秦王府,如果他们不来,就杀了他们。 尉迟恭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接到命令后,就跟长孙无忌再次请房、杜二人回秦王府,帮助秦王夺取皇位。于是他们乔装成道士,潜入王府。当他们来到王府,就献上计策准备对太子李建成下手。 随后李世民发动政变,有了大家所熟知的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跟李元吉,也逼迫李渊退位。后来在李世民称帝后,房玄龄跟杜如晦辅佐李世民,携手创造了一个盛世。 其实房玄龄跟杜如晦之所以第一次拒绝回秦王府,主要是为了坚定李世民谋反的心,毕竟对手是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李世民一个台阶,示意是大臣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而非李世民自己想谋反,维护住李世民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到底有多大的优势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政变,“千古帝范”唐太宗既凭此当上了大唐皇帝,也成为他一生都没能真正摆脱的心理阴影。而出于各种原因,后世有不少人对失败者李建成也抱有各种同情之心。 但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是占据优势的,而李世民发动的政变则是绝地反击。在占据巨大优势的情况下还输掉了身家性命,李建成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活该”了。那么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到底有那些优势呢? 首先,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太子之争”在本质上是李世民所代表的功臣集团与李渊所代表的皇权之间的矛盾。于是李建成便利用李渊与李世民的权力矛盾,打击秦王集团是屡屡得手,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被调出了秦王府。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计划利用突厥犯边之机将秦王府武将一网打尽。如果计划成功,秦王李世民集团在政治上就被消灭了,这才逼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在整个“太子之争”中,李建成一直占据政治优势。 其次,“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拥有长安部分卫戍部队的指挥权,还公开组建了三千长林军,再加上东宫原本的卫队与齐王府军队,李建成阵营的兵力大约在五千人到六千人左右。而李世民在长安的兵力只有八百人。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时,包括李世民在内的秦王府几乎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参加了政变,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甚至跑到大牢里去发动囚徒参战。如果不是在政变之初就干掉李建成,李世民未必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 综合来讲,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在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占据了巨大优势,李世民则处在劣势。如果李建成自己不犯各种错误的话,李世民很难获得“太子之争”的胜利,也就没有后来辉煌的“贞观之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郡蔡阳县人,汉朝宗室后代,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玄自称西汉皇裔,为汉景帝刘启与唐姬所生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亦为刘发之后,与刘玄是同族兄弟。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娶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何氏为妻,刘玄有弟刘骞为仇人所杀,刘玄纠集一帮朋友为之报仇。 一次,刘玄宴请诸友,并邀当地游徼(治安官)赴宴。其间,一客人喝醉后居然声称,要将游徼大人用来做汤喝。游徼将此人绑起揍了一顿,大怒而去。刘玄生性懦弱胆小,见其忤怒,恐遭不测,跑至平林县城躲避,官吏遂将其父刘子张抓起。刘玄听说,只得放出风,声称自己已病亡,并且做好一具棺材,让人运回老家安葬。官吏见此,这才释放其父。于是,诈死的刘玄东躲西藏、四处漂泊。 王莽末年,南方发生饥荒,百姓成群拥入野泽,挖掘荸荠,相互抢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本是当地土豪,出与排解,处置公平,大众统皆悦服,推二人为首领,反抗官吏,聚众起事。此后,诸多亡命之徒,例如马武、王常、成丹等亦来投奔,藏匿绿林山中,数月间竟发展至七、八千人。 王莽新地皇二年(辛巳,21年),荆州牧派遣快速部队两万来攻,王匡等率军与官兵战于云杜,大破官军,杀数千人,缴获全部辎重,乘胜攻取竟陵;又转攻云杜、安陆,掠取妇女,返回绿林,发展至58000千余人,州郡不能制服。 王莽新地皇三年(壬午,22年),绿林山中发生大病疫,死者几乎过半,于是分兵两路下山活动。王常、成丹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号之‘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卬等北上南阳,号之‘新市兵’。 同年四月,王莽令太师王匡、将军廉丹率10万精兵东征,辞行出都之际百官皆至都门外饯行。适值大雨倾盆,全军尽湿,几个老成练达的长者见此,私下叹道:“是谓泣军,泣军不祥。” 七月,新市王匡进攻随州,不克。平林人陈牧、廖湛聚众千余响应,号之‘平林兵’。此时,走投无路的刘玄前来投奔,陈牧将之收留,任为安集掾。时值,刘玄的族兄弟刘縯、刘秀于南阳起兵,组成一支‘舂陵兵’(因其祖上曾被西汉封为‘舂陵侯’),与新市兵、平林兵并肩作战,大败王莽军队。 玄汉更始元年、王莽新地皇四年(癸未,23年),联军因为派系众多,无所统一,各路义军主张设置一个最高统帅。因新朝皇帝王莽篡夺的是汉家天下,所以各路义军皆打着‘反新复汉’旗号,遂决定立一个刘氏子孙为帝,而当时呼声最高的人选则是:刘玄、刘縯。然刘縯生性慓悍、粗犷豪爽、不拘小节,虽有一部分人主张立他,但新市兵、平林兵忌惮刘縯的强横个性,更加偏向性格懦弱的刘玄,方好任所欲为。 同年二月初一,在淯水(今河南南阳白河城南)之滨,刘玄被拥立为帝,定年号‘更始’,亦是为‘更始帝’,史称‘玄汉’。悉数拜置诸将,以族父刘良(刘縯、刘秀的伯父)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皆拜九卿或将军。登坛称帝之时,面对坛下一帮赳赳武夫,刘玄汗流浃背、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登基大典过后,诸将分头征战,刘縯乘胜进克军事重镇宛城(今河南南阳),迎请更始帝刘玄入城。与此同时,王凤、王常、刘秀等领兵北上,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邑(今河南郾县)等地。几场大战下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大震,遂遭更始帝嫉妒。 三月,新大司马王邑率军43万,号称百万,击玄汉,围昆阳。 七月,玄汉偏将军刘秀大破新军,王邑奔还洛阳。时值,更玄帝刘玄诬陷刘縯谋反,将之斩杀,以光禄勋(九卿之一,负责守卫宫殿门户)刘赐(刘玄族弟)为大司徒。 八月,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杨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隗嚣起兵,尽定河西(今甘肃)。与此同时,故西汉钟义侯刘望(长沙王刘发的后裔)起兵汝南(今河南平舆),自称汉帝。 九月,东海人公宾于渐台斩杀王莽,将其头颅送至宛城,建立15年的新朝灭亡。时值,刘玄取王莽首级观看,高兴的说道:“如果王莽不窃取帝位,其功当与霍光一样。”其夫人韩氏笑道:“他如不是这样,陛下怎能得到其头?”更始帝听此更加高兴,遂命将首级悬挂宛城城门。百姓恨其入骨,多去掷击,甚至将王莽之舌割下,切作数片,分啖立尽。当月,起义兵攻下洛阳,活捉守城的太师王匡(王莽第6子)、国将哀章(王莽幸臣),执送宛城处斩。 十月,刘玄遣奋威大将军刘信,将钟义侯刘望击毙于汝南。当地百姓哀其不幸,葬之于酃湖旁的蒋家山(今湖南衡阳境内)。时值,海内豪杰纷纷响应,杀牧守自称将军,启用更始年号,以待其诏。一月之间,起义部队遍布全国。时值,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从长安送来帝王乘坐的车辇、服饰,遣中黄门奉迎刘玄迁都洛阳,刘玄首富以刘赐为丞相。当时,三辅官吏(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号为三辅),东迎刘玄,见其麾下诸将,首戴冠帻,服近妇人,莫不暗中窃笑,认为这是‘服妖’,将有灾变。后见刘秀所领的司隶僚属,不禁心喜道:“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刘玄既都洛阳,遣使招降赤眉。时值,瑯琊人樊崇闻得汉室复兴,有心归之,遂留部众分驻青徐,自与部目20余人,径投洛阳,入见刘玄,并封为列侯,未给国邑。樊崇等见刘玄没甚威仪,大失所望,加之不得采邑分封,厮混十余日,乘隙出走,返入老营,仍然反抗汉命,略地称兵。 十二月,河北卜者王郎据邯郸,自称汉帝。时值,丞相刘赐系刘玄从兄,独谓刘秀才可大用,遣其行大司马事,持节渡河,镇抚州郡,招抚河北。 玄汉更始二年(甲申,24年)二月,刘玄自洛阳向西而进,迁都长安,以占据长安的西路军首领李松奉引在前。刚刚出发,马却突然惊奔,触撞北宫铁柱门上,3匹皆死。时值,未央宫被焚,其余宫室、供帐、仓库、官府皆如故,刘玄入城后居于长乐宫,升殿朝见诸将,身为天子的他羞赧不堪,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不敢仰视诸将;后又进来几位将领,刘玄这才抬起头,开口竟问他们抢了多少东西,左右侍奉官吏,大多为老官僚,相顾惊诧。 同年,李松与棘阳人赵萌向提议,所有功臣应当封王,刘玄于是先封宗室:太常将军刘祉为定陶王、刘赐为宛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大将军刘嘉为汉中王、刘信为汝阴王;再立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廷尉大将军王常为邓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申屠建为平氏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大司空陈牧为阴平王、骠骑大将军宋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 时值,非刘姓宗室,只有朱鲔推辞:“臣不是刘氏宗室,不敢违犯王制。”遂改朱鲔为左大司马、刘赐为前大司马,与李轶、李通、王常等镇抚关东;又任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主持内政。刘玄因纳赵萌之女为夫人,遂将政事委托赵萌处理,则终日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群臣有事上奏,刘玄常常因为喝醉不能接见,命侍中坐于帷帐之内答话。诸将听出不是其声,出来后皆抱怨:“现在成败尚不可知,为何放纵成这个样子!”刘玄的韩夫人嗜酒好饮,常常与之对饮,见有常侍奏事,发怒道:“皇上正与我饮酒,为何偏偏拣此时来奏?”起身竟将书案击坏。赵萌亦仗着女儿得宠,作威作福,郎吏中有直言相谏者,刘玄发怒,拔剑相击;又有侍中得罪赵萌,居然喝令将此人推出斩首,就连刘玄出面求情,亦不予理睬。 此时,李轶、朱鲔专制山东,王匡、张卬在三辅地区横蛮暴虐。因为所授官爵之人,皆系出身卑贱,其中不乏伙夫厨师之流,许多人穿着绣面衣、锦缎裤子、短衣,着妇女大襟上衣,路上嬉笑怒骂,长安城有歌讽刺:“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军帅将军李淑上书:“现在公卿大臣皆为戎武出身,尚书等官员皆为庸伍出身,这些人当个亭长,抓个盗贼还行,怎能治理国家?”刘玄大怒,将之入狱。 自此关中离心,四方纷叛,就连诸将出征,各自安置亲信担任州牧郡守,致使州郡交错,不知所从。早先,王莽新朝灭亡,更始帝刘玄在绿林军拥立下即位,并且迁都洛阳,遣使招降樊崇的赤眉军,一同作战,连获大捷,兵力扩至30余万。随着更始政权稳定,刘玄开始背叛拥立自己的农民起义军,派兵袭击赤眉军后方,樊崇遂与更始政权决裂。原本,樊崇打算回老家,然而思忖,一旦举兵东向,士兵各奔乡里,30万大军立马溃散,于是将军队分为30营,一营一万人,西攻长安。时值,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公孙述据四川成都,自称‘蜀王’。 这一年十二月,赤眉军西进入关。时值,邔县(今湖北宜城)人秦丰起兵,自称‘楚黎王’;汝南人田戎亦起兵,自称‘周成王’,并且攻陷夷陵(今湖北宜昌)。 玄汉更始三年、成家龙兴元年、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立前西汉末帝孺子婴(刘婴)为帝。起初,方望见更始帝政治混乱,揣度必败,对安陵人弓林等说:“前定安公刘婴,为汉平帝之嗣,虽然王莽篡夺帝位,但刘婴曾为汉主。现在人们皆说刘氏嫡传应当受命为帝,我与你们共同建立大功,如何?”弓林等表示赞同,遂在长安找到刘婴,将之带至临泾,立为天子,聚合党羽数千,方望为丞相,弓林为大司马。更始帝刘玄遣李松、讨难将军苏茂将方望等击败,并将为首的几人杀死;又使苏茂拒赤眉军于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但是苏茂军败,死千余人。 同年三月,刘玄再遣李松会合朱鲔,与赤眉军战于蓩乡。李松大败,弃军逃走,死者三万余人。 四月,公孙述于成都称帝,定国号‘成家’。 六月,樊崇等进至(陕西)华阴,拥立汉宗室后裔、15岁的牧童刘盆子为汉帝,以赤眉军首领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将领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当月,玄汉萧王刘秀据鄗县(今河北柏乡)称帝。时值,王匡、张卬驻守河东,为邓禹(刘秀的大将)打败,奔回长安。张卬与诸将商议:“赤眉军近在郑、华阴间,旦夕将至。目前只剩长安一座孤城,眼看就要灭亡,不如统帅军队掠取城中财物,转而进攻沿途地方,东归南郡,收编宛王刘赐等军队;如果事情不成,再入湖池为强盗。”申屠建、廖湛等皆赞成,一同去说服更始帝。刘玄一听大怒,非但不同意,派遣王匡、陈牧、成丹、赵萌、李松率军阻击赤眉军。张卬等见此,虽然不敢再劝,却与御史大夫隗嚣合谋,准备于立秋当日,乘更始帝祭祀之时,以武力将之劫持,以完成前面所提计划。 然而,计谋为侍中刘能卿得知,禀报更始帝。于是,刘玄装病不出,派人宣召张卬等入宫,准备将之全部杀掉。当时,隗嚣不至,致使刘玄不便动手,只令张卬等4人于外庭等候。4人发现情况异常,张卬、胡殷、廖湛冲出皇宫,申屠建被杀。就这样,3人勤兵劫掠长安东、西市,黄昏时统兵攻入宫中。刘玄带着妃妾逃出皇宫,东奔屯军于新丰(今陕西临潼北)的赵萌。但是,刘玄怀疑王匡、陈牧、成丹与张卬等同谋,又想借召见之际将他们除掉。陈牧、成丹先至,当即被斩;王匡将兵逃入长安,与张卬等会合;李松、赵萌率军攻打,两军混战一月有余,王匡、张卬败走;刘玄还宫,下榻长信宫。 赤眉大军已经进至(陕西)高陵,王匡等迎降,联兵攻打长安。刘玄遣李松出战,结果大败,死伤2000余,李松被俘;李松之弟李汛时为城门校尉,赤眉军遣使传话:“打开城门,饶你兄性命。”于是,李汛开门迎入赤眉军。 九月,赤眉军入城,刘玄单骑逃脱,从厨城门(长安城北边中门)出,许多妇女在后连连呼喊:“陛下,当下马谢城!”更始帝下马拜谢,复上马逃窜。起初,侍中刘恭(刘盆子的兄长)因赤眉军拥立其弟为帝,自缚狱中请罪。此时听说刘玄失败,出狱步行追随至高陵,并在驿站住下。右辅都尉严本因怕放跑刘玄,无法向赤眉军交待,明为派兵守卫,实则将之软禁。当时赤眉传书:“刘圣公(更始帝)投降,封为长沙王。过20日,不再受降。”刘玄忙遣刘恭前往赤眉军中,表示愿意投降。于是,赤眉大将谢禄前来受降。 十月,更始帝刘玄肉袒跟随谢禄至长乐宫,奉上玺绶,立国3年的玄汉就此灭亡。赤眉军罪责更始帝,将其置于庭中,准备杀之。刘恭、谢禄说情,赤眉军不从,欲将刘玄带走,刘恭追呼 :“我是极力护卫圣公的,请让我死在圣公面前。”说毕拔剑欲自尽,赤眉军统帅樊崇等将之救下,这才赦免刘玄,封为‘畏威侯’。 刘恭再次求情,刘玄又被封为长沙王,居于谢禄军中,刘恭在旁加以卫护。赤眉军居于长安,经常派兵劫掠三辅,居民思念刘玄,张卬深以为虑,遂对谢禄说:“很多人欲救出长沙王,另立旗帜;一旦成功,纠兵反攻,对我们很不利。”谢禄听后,深以为然,派卫士与刘玄一起去郊外牧马,暗令卫士将其缢杀。刘恭闻讯,乘夜收敛其尸。刘秀听到消息,念及同为刘氏嫡孙,又为自己族兄,故诏令大司徒郑禹将更始帝刘玄葬于汉文帝的灞陵(今陕西西安附近)陵区。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丙戌,26年),刘玄3个儿子(刘求、刘歆、刘鲤)陪同母亲前往洛阳,刘秀封刘玄长子刘求为襄邑侯、次子刘歆为谷孰侯、三子刘鲤为寿光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房玄龄对杜如晦的夸奖为什么暴露了秦王李世民的野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这种暴力政变的方式获得皇位的。而引发“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原因是秦王李世民势力的发展与皇帝李渊之间产生了激烈矛盾。 其实早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在房玄龄夸奖杜如晦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就已经暴漏了自己想要平治天下的雄心,决定要夺取皇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武德元年(618年), 傀儡皇帝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改国号为唐,辉煌的大唐皇朝正式建立,是为唐高祖。李渊登基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根据隋唐的法律,亲王可以招募自己的僚属,特别是李世民这种参政亲王。早在太原起兵时期,李世民便建立了自己最早的班底,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不仅本人才华出众,而且特别擅长发现和延揽人才。在房玄龄的辅佐下,李世民集团很快发展成为唐朝政坛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也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忌惮和防范。 按照唐朝的律法,在其他地方任职的官员不许与亲王往来。因此李渊登基后便将一些秦王府的官员调到其他地方,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实力。而“房谋杜断”的杜如晦也要离开秦王府。 房玄龄得知后非常着急地跟李世民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让李世民想办法留下了杜如晦。 房玄龄这里主要是夸奖杜如晦是经营四方的无双国士,但同时也暴露出李世民志在四方而非甘心当一个普通的亲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隋唐小说的第一主角,秦琼可以说是民间最知名的唐朝历史人物之一。但是在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却排名最后一位,与民间很多人对秦琼的印象不相配。 因此很多人为秦琼位列凌烟阁功臣最后一位找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解释,其中最奇怪的一种解释是秦琼排名最后是因为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那么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呢? 武德九年(626年)十月,刚刚登基的唐太宗宣布封赏功臣。虽然这次封赏名义上面向所有功臣,但实际上是封赏“玄武门之变”。因此“玄武门之变”功臣得到的赏赐都比其他类型的功臣高。 在武德九年封赏的功臣中,秦琼被赏赐食邑七百户,与高士廉(长孙皇后的舅舅)、宇文士及、程咬金并列,超过宰相萧瑀和封德彝、平定江南的李靖以及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段志玄。 问题是从武德五年(622年)一平刘黑闼到“玄武门之变”,秦琼没有立功,之前的功劳也比不上李靖。秦琼的封赏高过李靖的原因只有一种可能:他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而李靖没有。 另外,正史中也有很多秦琼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比如 《旧唐书·秦琼传》:“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 《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为什么要武装囚徒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玄武门之变”是“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李世民所有亲属的人生转折点。因此李世民的亲属在“玄武门之变”中也是表现活跃,其中就包括高士廉。 高士廉是北齐皇室后代,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舅舅。因为年幼的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在父亲去世后被逐出家门,是高士廉将他们抚养长大,所以李世民在心中将高士廉是为自己的岳父。 但有意思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高士廉既没有像尉迟敬德、秦琼那样在玄武门厮杀,也没有留守秦王府,而是跑到长安大牢里去武装囚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李世民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稳操胜券。但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面临绝境是发动的最后反击,在实力对比上是名副其实的险胜。 在“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处于劣势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兵力。当时李建成集团可调动的兵力最少不低于四五千人,而李世民只有八百人。如果正面交锋,李世民没有任何胜算。 正因如此,高士廉利用自己的职权便利(雍州治中,负责司法),将武装长安大牢里的囚徒做预备队。不过由于李世民在玄武门的行动相对顺利,高士廉武装的囚徒没派上大用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生母是太穆皇后窦氏,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世民虽然只是次子,但我们从史书上看到的唐朝开国年间几场最重要的战役,似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都是在讲李世民的开国功劳。与李世民比起来,好像他的父皇李渊就略显平庸。 对于唐朝来说,李世民是开国第一功臣,南征北战中也拉拢了不少人脉,积累不少属于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他的哥哥李建成,就逊色很多了。 一开始李渊利用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就十分的看重李世民的能力,不然也不会把军队重权交给李世民来运用,李渊曾跟李世民许诺,若李世民赢得战争,就会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其实李渊心中另有打算,最后也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仍然是让他永远全部兵权,随意调遣军队,自由任命官职,就是没有太子身份。 李世民还是个王爷的时候,就已经权力很大了,可以说李世民的权力并不输给太子。而且朝廷功臣不是跟随李世民征战多年的,就是十分看好李世民的,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人,就都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 可以说李世民这一开国功臣跟开国皇帝的差距,就在一个身份称呼而已。唐朝北方基本可以说都是李世民打下来了,如果没有李世民,唐朝能不能建立,都是一个问题。 当然也正因为当时的李世民可以说是权势滔天,已经到了威胁李渊皇权的地步。所以虽然李世民手握兵权,但是李渊的心还是偏向想立李建成为太子,让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多多联络人脉,并把财政一类的大权交付于李建成的手中,其目的就是让兄弟二人相互制衡。 后来的李渊也是想尽各种办法打压李世民,杀了刘文静,让李建成和李元吉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人。武德九年征伐突厥的时候,不仅没派李世民前往,还让李元吉带着李世民从前的手下挚友一同前往。李渊想逐渐的架空李世民,李世民如果此时再采取行动,恐怕就会最后被李渊用完抛弃了。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力就已经可以说是权势滔天了,皇位上坐的是李渊,太子立的是李建成,但是李世民手里的权力砝码,也完全可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李渊也才会十分着急地想要架空李世民,最后惹怒李世民才会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们都知道房玄龄是贞观时期有名的宰相,成语“房谋杜断”的“房”就是指的房玄龄,他和唐太宗之间留下很多明君贤相的佳话。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唐玄宗也曾经两度怀疑房玄龄,甚至差点杀死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房玄龄是太原起兵后才加入秦王府的,尽管他和李世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他积极为李世民的将来做准备,在人们的意识中,他还算不上秦王集团的嫡系。这种观念在玄武门之变前夕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升级。李建成为了打压李世民,奏请李渊把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调离京城,同时还下令,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回京。当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自然需要房玄龄这样的文臣谋划。于是,李世民暗中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找到房玄龄,希望他回京。 不过,房玄龄性格谨慎,没有皇帝的命令不敢回去,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也是无奈,只好回去如实禀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房玄龄的态度后,非常的生气,认为房玄龄要临阵倒戈。于是,他解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让他再去找房玄龄,同时嘱咐尉迟敬德,这次如果房玄龄拒绝回京,就直接杀了他。 这次房玄龄乖乖回来了,同时积极谋划玄武门之变。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论功行赏时,以房玄龄的功劳为首,这让战功赫赫的李神通很不服气,毕竟自己从太原起兵到现在一直是李世民的追随者。李世民则说:别人打了胜仗忙着抢金银珠宝,房玄龄则先去搜集当地的文书、户籍。听了这些,李神通无话可说。 虽然玄武门之变打消了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一些怀疑,但李世民对房玄龄还是有一些不信任,直到有一次房玄龄遭到李世民谴责,下令让他回家面壁思过。此时,长孙皇后也到人生的最后时刻,她临终前嘱咐唐太宗:房玄龄屡出奇谋秘计,又在您身边这么久,一直小心谨慎,不该说的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如果不犯大错,请不要抛弃他。 经过这件事,李世民再也没有怀疑过房玄龄,甚至有一次有人告房玄龄谋反,李世民立刻让人砍了告密的人,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房玄龄的绝对信任,这两人也成了后世有名的贤君良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渊在太原起兵时看似高明的计谋如何促成了“玄武门之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因此失去皇位,成为唯一一个被迫退位的大一统朝代开国皇帝。然而引发“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责任人就是唐高祖李渊。 李渊引发“玄武门之变”的方法很多,基本上算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在反隋的太原起兵时,李渊一个看似高明的计谋就是促成“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原因之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是隋朝太原留守,而太原留守管辖的地区和军队就是李渊起兵反隋的资本。不过李渊太原留守的权限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李渊统率的军队数量根本不足以起兵反隋。 因此李渊首先要招募军队。但根据隋朝法律规定,地方官员只有在皇帝允许或者紧急情况(外敌进攻、地方叛乱)下才能自行招募军队。不过太原北部的刘武周反隋起兵给了李渊募兵的理由。 可是得到募兵理由的李渊还有个问题:当时太原除了李渊这个正留守外,同样有统兵权限的还有王威、高君雅两个副留守。而王威、高君雅都是忠于隋炀帝的亲信,本身就有监视李渊的任务。 让王威、高君雅统率招募来的军队,李渊就别想起兵了。但不让王威、高君雅领兵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两个人的怀疑,进而导致起兵胎死腹中。绞尽脑汁的李渊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卖”儿子。 于是李渊把招募的军队大部都交给李世民统率。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还曾经参加过营救隋炀帝的战争,不会引起王威、高君雅的怀疑。就算引起怀疑,不缺儿子的李渊还可以出卖李世民。 太原招募的军队后来成为唐军的核心主力,李世民从此逐渐确立了其唐军第一人的身份。虽然后来李渊试图用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来牵制李世民,但最后都没能撼动李世民在军方的地位。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李渊代表的皇权与李世民代表的军权之间的矛盾。而李世民成为唐朝军方代表的起始就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看似高明的“卖儿子”计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准备主要食材 2 将刚煮开的热水倒入冰粉粉中,搅拌均匀 3 稍微没有那么热之后装入裱花袋挤入容器中,放入冰箱冷藏2.3个小时。如果有球型模具的,当然更好了 4 将红糖姜片放入奶锅中,加入少量的清水,煮至浓稠的酱汁状 5 把红糖酱淋在做好的水信玄饼上 6 撒上适量的熟黄豆粉,即可开吃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阻止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玄宗本人穿越回去了,或者当时有人告诉他安史之乱的相关细节,然后唐玄宗马上把安禄山处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唐玄宗自然是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能轻易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了。 另一种是单纯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假如没有什么穿越之类的东西,单纯只是让唐玄宗换个思维,对安禄山或者下面的大臣心生警惕。 这种情况下,唐玄宗阻止安禄山反叛,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绝对不可能阻止安史之乱,或者说是一场超大规模的叛乱。除非他放弃当时唐朝四分之三左右的地盘,或者他成为一个唐朝版的瓦特,在开元年间搞出蒸汽机。 因为历史上真正的安史之乱,从来就不是单纯因为一个边关大将,忽然想反叛,然后导致整个国家忽然由盛转衰的历史。当然,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可能确实是这样的。不过历史上安史之乱发生的真实原因,其实并不是安禄山本人想叛乱,而是唐朝中期剧烈的土地兼并,导致底层老百姓活得越来越难,老百姓想要叛乱了。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说一下唐朝施行的一个叫‘均田制’的制度,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安史之乱的真实原因。 话说在南北朝中期的时候,北方的北魏政权,这时候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了。但是此时的北魏政府,却谈不上高枕无忧。除了南方虎视眈眈的南朝,北方随时可能南下的柔然铁骑之外,还有一个最让北魏政府头疼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北魏的内部矛盾。 但是在北魏内部,不光胡汉矛盾问题非常严重,而且很多底层百姓,因为常年受北魏贵族的压迫,经常性起义造反。这些问题,导致北魏政府特别头疼,而且内耗极为严重。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北魏出了一个姓冯的太后。这个冯太后,就是那个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孝文帝的奶奶。要说这位冯太后也是个猛人,她老公死得早,儿子死得也早,导致她作为一个女人,不得不两次在老公和儿子死后,出来主持北魏的大局。 而冯太后主持北魏大局的时候,同样也面对了这些问题。以往的北魏皇帝,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简单粗暴,直接派兵镇压,靠武力来维持现状。但是冯太后掌权的时候,却换了一个女性的思路。 冯太后开始想:为啥北魏的这些老百姓,天天不好好过日子,老是想着要造反呢? 简单调研一番之后,冯太后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并不是老百姓喜欢造反,而是因为老百姓手里没有土地,只能给那些贵族打工。而那些贵族对老百姓压榨得太狠了,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只能造反。 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冯太后觉得很意外。土地?这玩意儿不是到处都是吗?南北朝时期老是打仗,到处都是无主的荒地。为啥老百姓不随便找一块荒地,然后自己老老实实种地过日子呢? 然后,下面的官员告诉她,这不现实!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老百姓就算开垦了无主的皇帝,很快也会被那些鲜卑贵族给夺走。朝廷直接发给他们土地也不行,因为用不了多久,老百姓手里的土地,还是会被那些贵族和有钱人买走,甚至可能连买都不用买了,直接硬抢也行。 这个时候,冯太后和身边的那些谋士,就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既然如此,那国家是不是可以直接弄一些土地,租给这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种地呢?只要有了土地,这些老百姓就能活得下去了,以后不是就不会造反了吗? 冯太后大概怎么都没想到,她这个堪称‘灵机一动’的想法,无意间竟然成了古代封建王朝,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模块化的办法。后来,北魏政府彻底完善了这套制度。而这套制度,就被后世称之为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把之前因为战乱荒废的那些土地,全都收归国有,然后租种给那些平民。如此一来,老百姓就有土地耕种了,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接下来,当北魏开始施行这个政策之后,大家逐渐发现,这套制度真的很不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 所以,不光北魏施行了这套制度,北魏灭亡之后,接下来的西魏、北周、隋、唐这四个政权,都延续了这套制度。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随着唐朝前两代皇帝,逐渐扫平天下,中原地区彻底恢复了和平,这套制度的优越性,也彻底展现了出来。 和之前的几个政权不一样,之前的北魏、西魏和北周,虽然也施行了均田制,但都属于地方政权,没法发挥出这套制度的最大优越性。至于隋朝,因为时间太短,也很难展现均田制全部的优越性。唯有唐朝,和平的时间比较强,最大程度上让均田制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了。 均田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底层老百姓,暂时性的摆脱土地兼并的问题。要知道,在封建王朝,因为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但是均田制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延缓这个问题出现。因为均田制的体系之下,很多土地是国家的,这部分土地是不能被兼并的。所以,这就等于是国家用这部分土地,给底层百姓兜底了,不会让老百姓出现没有活路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个优势,唐朝后来彻底起飞。因为内部矛盾比较小,生产力比较强。所以,哪怕唐朝后来高层常年动荡,但是下面的百姓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唐朝也就慢慢发展成所谓的‘巨唐’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和安史之乱没什么原因。但实际上,这些,恰恰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唐朝逐渐发展成巨唐,接下来,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因为高层内斗没了,所以唐朝就出现了所谓的‘开元盛世’,国家到了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是盛世的时代,绝对不多。而唐朝的开元盛世,绝对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美好的一个时代了。 但在这个盛世的背后,几个隐藏的危机,却伴随而来了。 首先,因为国家地盘太大,导致唐朝不得不在边境设置常驻军团。在此之前,唐朝一直都是先从中原内部征兵,然后运到边境去站岗。 但是随着唐朝地盘越来越大,这个法子也越来越不好用。毕竟,按照当时的运输速度,如果中亚那边要打仗,唐朝先从长安周围征兵,然后再走到中亚,估计这一路至少得小半年的时间。等唐朝军队到了之后,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后来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不得不逐渐在边境设置常设军团。有了常设军团,不断往边境运输补给也很困难,所以就必须让军队在边境开荒种地。有了土地之后,那就得让负责领兵的将领,手里增加一项财政权和屯田的权力。 到了这个时候,唐朝边境的将领,手里权力已经有点过大了。粮食,钱,军队,完全一把抓。此时的边军将领,其实已经有自立一方的资格了。 与此同时,唐朝的均田制,则是开始逐渐崩坏了。 均田制这个事,其实也不能怨唐玄宗。要知道,当时唐朝已经开国近百年了,按照均田制的制度,很多人连续四五代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耕种。虽然这块土地,名义上是国家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国家再想把土地收回来,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如此,土地问题开始进一步固化,国家能够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得不到土地的老百姓,开始越来越多了。 而在边境,因为边境军队有屯田的权力,所以边军将领,就能利用这个机会,让下面的士兵,为自己开垦私田。然后利用私田的产出,再去养一些私兵。如此一来,边军将领就开始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 对此,唐玄宗其实都很清楚,但是到了晚年之后,唐玄宗已经找不出更好的制度,来解决眼下的困境了。而且,如果他想解决问题,就势必要从根本上动唐朝的根本制度。这种改革,对于唐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大手术。要是此时唐朝正处于覆灭的边缘,或许唐玄宗还有这个魄力。但是既然现在天下太平,唐玄宗自然不会让自己没事找事了。当然,唐玄宗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至少,他每次选择作为边军将领的人选,都慎之又慎,一定是自己非常信任的。 包括安禄山。 安禄山最开始能上位,其实也是因为他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禄山其实也没想过造反。他想要的,只是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已。 如此,在这套制度之下,问题开始越来越多。隐藏在盛世之下的矛盾,开始逐渐变成一座火山,随时可以被彻底引爆。而接下来,引爆所有矛盾的,就是安禄山和中央的矛盾。随着安禄山起兵造反,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或者被安禄山豢养的私兵,开始纷纷跟着安禄山造反,这才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但是说实话,当时在叛军眼里,他们并不觉得安禄山是坏人,他们甚至觉得,安禄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因为安禄山让他们可以很好地活下去,而且有了翻身的希望。 如果没有安禄山造反,他们只能被那些边疆将领,或者各地的地主压迫。一生努力工作种地,但是自己得到的却很少,没有任何希望。 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全部背景了。 从这个历史背景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哪怕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或者李禄山起兵造反,结果还是一样的。就算唐玄宗能提前预知安禄山要造反,及时杀了安禄山,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多只是能把叛乱爆发的时间推迟。 只要问题不解决,迟早有爆发的那一天。 那从唐玄宗的角度来说,到底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史之乱的爆发呢?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其实有两个方法。一是唐玄宗主动放弃大片土地,收缩地盘,放弃当时唐朝一多半的土地。如此一来,唐朝可以不用再施行节度使制度,恢复以往的府兵制,而且府兵制还能运转得比较正常。 这样一来,没有了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安史之乱自然就不大可能发生了。接下来,唐玄宗再想办法解决土地问题,让底层老百姓有翻身的机会,这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不过,后者显然更难。因为在封建王朝的体系之下,想要解决土地问题,基本不可能。 第二个办法,就是唐玄宗发明蒸汽机,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工业开始占社会生产的主流地位,底层百姓哪怕没有土地,也能在工厂当中生存。但这样一来,唐朝恐怕就要提前步入资本主义阶段了。 这两个方法,不管哪一个,其实都不可能真的实现。所以,哪怕真的有现代人,穿越回唐朝,告诉唐玄宗安史之乱的事情,也不可能真正杜绝安史之乱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只要根本问题没解决,杀了安禄山,还有后来者,还是会爆发类似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要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计划利用东突厥扰边的机会将秦王李世民的精兵强将一网打尽,彻底摧毁李世民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在如此危急的环境之下,李世民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 为了保证政变圆满成功,李世民命令在长安的部下全部赶到秦王府设定计划并接受任务。作为跟随李世民多年的顶级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制定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武装政变计划。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满朝皆知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李世民最重要的谋士。然而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房玄龄和杜如晦却一度拒绝前往秦王府,后来还专门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李世民的实力发展到了足以威胁皇帝李渊的程度,更不说太子李建成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李建成的应对方法是削弱秦王集团的政治势力。首先采取的办法拉拢秦王府的臣属。 但李建成的拉拢基本没用,秦王集团直到“玄武门之变”时都没人反水倒戈,李世民甚至借此在太子集团内安插卧底。李建成随后还对秦王府臣属进行政治迫害,但因为李渊不想背罪名,所以依然收效甚微。 不过李建成发现唐朝的官制律法可以利用。原来唐朝律法严格限制朝廷官员与亲王往来,一旦发现就施以重刑。如果秦王府的臣属出任朝廷的官职,那他们与李世民之间的人脉关系和政治联系都将被切断。 李建成便推荐房玄龄和杜如晦出任无关紧要的朝廷中层官员,而这也符合李渊削弱李世民集团的想法。于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几个月,房玄龄和杜如晦被任命为部司郎中(厅局级),从而被调出了秦王府。 正因如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在“玄武门之变”前无法公开进入秦王府,只得扮成道士潜入。为了保证潜入成功,秦王李世民还特别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赶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这并不是唐玄宗自愿放弃王位的,而是自己的儿子政变篡位的结果,李隆基没有别的选择。等李隆基得知消息之后,也表示惊讶,什么时候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在宋朝之前,皇室之间的关系都十分的微妙,皇帝害怕自己的儿子篡位,而自己的儿子却害怕自己的父亲怀疑自己篡位,特别是在唐朝都多次发生兵变,以唐玄宗为例,李隆基害怕自己的儿子夺权篡位,先后杀了三位儿子。 之后就是李隆基和李亨之间的关系,两人身为父子,关系并不是很好,两人之间也没有父子之情,双方都是互相提防的,毕竟在李亨作为太子的时候,李隆基就一直纵容权臣镇压太子,但凡是亲近太子的人,李隆基都要想办法除掉他们。 不仅如此,李隆基要用皇帝的身份,让太子离过两次婚。 在李隆基一些列的攻击下,太子李亨都几乎疯了,之后还逼李亨受辱,所以说,两人作为父子,根本没有感情可言,更像是敌人。 安史之乱时,唐朝军队不及安禄山反叛军,玄宗无奈带着嫔妃、少数宠臣逃出长安,在护卫大将陈玄礼的护卫下逃往成都。 在马嵬坡兵变的时候,李亨使用手段拉拢陈玄礼策反,一场兵变,杨贵妃和杨国忠被杀,原本李亨决定对老爹下手的,结果陈玄礼不同意,才作罢。 后面在众人拥立下李亨成为大唐王朝新任君主,那么问题来了,李亨为什么敢夺权,李隆基为什么会主动退位? 原因有三:第一,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掌控天下了。第二,在混乱的局势下,李隆基需要用太子李亨威望团结全国的力量。第三,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若不放下皇权,恐会出现内讧局面。所以,李隆基只能忍痛交出皇位确保内部安定一致抗敌。 李亨坐上皇帝的位置后,为了报复自己的老爹,李隆基的太上皇生活过得并不是很舒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