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其中一个别称。根据记载,女儿节是在明清时期称为端午节的别称的,从五月的初一至初五,家人会给家中的女孩打扮漂亮,在头发上簪一支石榴花,是一种为家中女孩祈求健康的仪式。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在一些地区的习俗中,端午节时女孩子会将自己亲手绣的装有艾草或朱砂的荷包送给自己心仪的男子,如果男子接受了这个礼物,就代表他也喜欢这个女孩子。 在北方部分地区中,“女儿节”这一别称还体现在婚嫁的方面,如果自家女儿准备在下一个端午节之前结婚,那么男方需要送女方一份正式的大礼,这种习俗被称为“追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千古流传的民间风俗。随着端午节来临,各式各样的粽子挑逗着人们的味蕾,鲜肉馅、豆沙馅、水果馅……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吃哪种才好。 粽子虽然很美味,但吃起来却是很有讲究。因为粽子以糯米为主料,黏性大且较难被人体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痛胃胀、腹泻等不良症状。那怎么吃才能避免这些不良症状出现,健健康康吃粽子呢? 粽子虽小,热量却不低 粽子往往都是以糯米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糯米的黏性非常大,而且虽然糯米本身比大米要好消化,但是在过了油脂,或者放凉了以后,很容易导致付账腹痛。如果有胃肠道疾病或者消化功能较弱的人进食大量的粽子,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市面上都以肉粽为主,根据肉的肥瘦程度以及所含猪油的量,一只肉粽子的热量大约有300-400千卡左右。一只粽子的热量比一碗饭(100克116千卡)的热量要高得多。所以,别小看这小小一个粽子,所含热量可不低。 可是,面对美味的粽子却不能吃,这是有多折磨人啊!别着急,实际上,只要吃粽子的方法得当,人们依然可以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享受粽子带来的味觉享受。 吃粽子,6个要点不可忽视 要点一:不能狼吞虎咽 总有一些人为了尽快品尝粽子的美味,吃粽子时狼吞虎咽的,事后便因吃得太快或太多,导致消化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建议在吃粽子时,最好用汤或者茶送佐,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胃肠道消化。 要点二:不能空腹吃粽子 粽子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含有过多的脂肪、盐分与糖分。如果空腹吃粽子,会让糯米在胃部长时间停留,刺激胃部分泌胃酸,可能会引发慢性胃炎、食道炎。建议不要空腹吃粽子,睡前两小时也最好别吃粽子。 要点三:吃粽子要定量 一只普通的肉粽子,热量就相当于一至一碗半的米饭了。建议不要一次进食过量的粽子,选择小一点的粽子。对成年人来说,一顿最好只吃50g的粽子,每次1—2个粽子就可以满足正常的能量需求了。 要点四:粽子要熟透 因为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很容易变质的,如果吃前不充分加热,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所以,吃粽子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要点五:粽子要冷藏保存 // 糯米具有很强的黏性,而且粽子里的肉类很容易变质。在初夏炎热的天气里一定要妥善的保存。一般来说,肉粽子最好在3天内吃完。如果粽子剥开后出现黏丝,可能是因为存放太久不新鲜了,建议最好不要食用了。 要点六:吃粽子要注意搭配 吃粽子时可以搭配进食新鲜的蔬果,有助于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同时,也可搭配白萝卜或白萝卜水,以促进消化。吃完粽子以后,喝上一碗冬瓜、丝瓜汤等清淡的汤水,配上一份水果,增加纤维质的摄取,可以帮助减轻肠胃负担。
临近端午,各式各样的粽子逐渐上市,对吃货来说,这可是难得的美食节。但是,粽子因为多油,多吃容易腻,而且糯米又不容易消化,吃多了粽子,容易让人感觉到腻、食滞,尤其是以下这类人群,一定少吃粽子。 吃粽子不可贪多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热量约为400-500卡路里。因此,建议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粽子,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粽子。吃粽子时候,可以搭配蔬果,帮助肠胃蠕动,以免因吃粽子引起消化不良。 四类人群应少吃粽子 1 胃肠道疾病患者 蒸熟后的粽子会生成胶性物质,吃粽子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如果胃肠道疾病患者进食过多粽子,很容易引发胃出血、胃溃疡穿孔等不良症状,甚至加重病情。此外,过于油腻的粽子,会造成胃胀气、消化不良。 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粽子尤其是肉粽子,含有较多的脂肪,如果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吃多了,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以及缺血程度,诱发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等疾病。 3 糖尿病患者 // 粽子中含有红枣、豆沙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材料,如果糖尿病患者不加节制地吃粽子,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飙升,加重病情。 4 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或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如果老人和儿童进食过多,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来源难道就是因为天气好?天气好就可以当做节日?这个说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部族的祭祀,这个说法,靠谱!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那么,端午节究竟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哪些呢?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继续往下看看吧。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 一、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而以上四种说法又主要偏向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名称的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本文分页导航 第1页:端午节简介及名称由来 第2页:端午节的传说 第3页: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第4页:端午节的祝 福语及诗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粽子是端午节惟一的供品。而端午节是专门用来纪念一位大诗人的。据说屈原在汩罗江自沉之后,沿岸的民众就用苇叶(或菖蒲)包裹糯米投入江水喂养游鱼,以防它们出于饥饿啄食诗人的遗体,这是一种令人落泪的祭奠。这种风俗扩散到全国各地,并且延续了近两千年。两千多岁的大诗人,活在水的宫殿里,和整个民族的血脉中。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在我国南方地区习俗保存较完善。在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香囊究竟有何神奇的作用,为什么要在端午节佩戴香囊呢? 为什么端午节佩戴香囊?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作用 古语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但是佩戴香囊也有一些禁忌,像孕妇和过敏人群就最好不要佩戴,以免引起不适。 端午节相关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过后如何更好的迎接工作日? 端午节过后如何更好的迎接工作日? 告别“节日心情” 李小姐目前单身,在整个假期中,她忙着与同学、好友聚会。现在,假期将要结束,面对又要回到独居的状态,她感到心里空荡荡的,忍不住想给刚聚完会的朋友打电话,一起回味聚会时的快乐。和李小姐“留恋过年”的心情一样,杨小姐今天很不情愿地乘火车回到工作的城市,她觉得在一年之中,唯有过年回家,才能尽情释放自己,体会到久违的温情。看着父母在她行李中塞着的各种土特产,杨小姐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专家表示,李小姐和杨小姐这种“喜聚不喜散”的心理,多见于一些未婚、独居者的身上,他们本来已经逐渐习惯独居生活,在过年时,他们的内心忽然被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唤起,而在年后,面对重回独居生活,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对此现象,专家提醒,这些人可以在平时,为自己找到一个调整心情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建议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多与人交往,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 梳理节后工作 一些职场人士在长假过后,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作日,心理上有着微妙变化。“想到明天就要上班了,我就有点心烦。其实,我每次春节后,总有点‘上班恐惧’,工作时精神难以集中,容易疲惫,还会有点情绪化。从过年时的放松娱乐到工作时的紧张忙碌,真是难以进入状态。”网络公司的张先生说出了心中苦闷。 从心理学上看,在人的潜意识里,对高压和紧张都是有抗拒和逃避的心态。长假对职场人士而言,是一个心理的缓冲期。在长假之后,人的潜意识还是希望能继续轻松和快乐,因此,如何调整心态,让自己进入到工作中来,是上班族所要面临的问题。 面对一些有“上班恐惧”情况的人,专家建议,职场人士首先可以对自己的下一个工作阶段,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可以梳理一下上班后的工作;节后上班最好不要马上进入到紧张状态,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准备好第二天上班的衣服,让自己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开始。 坦然面对“变动” 王先生是一名部门经理,春节前,他发现全年销售目标未达到心目中的预期,他觉得自己会被竞争对手赶上,春节后的升迁会泡汤,现有的职位也可能被替代。为此,在过年的时候,他就愁眉不展,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在长假的最后一个休息日,他更是忧心忡忡,对年后的工作没有信心。 专家指出,从王先生的表现来看,他负面的心理暗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上班的心情。从以往情形来看,每到春节过后,职场上的跳槽现象,或是岗位调动的情况会增多。为此,专家提醒,首先,职场人士尽量不要给自己负面暗示;即便是职场变动,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最重要的是不能否定自我;要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告诉自己这是全新的一年,要开始自己新的职场计划。另外,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应当重视员工心理的状况,加强团体和睦。
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个棕叶飘香的时候,粽子怎么吃健康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粽子高脂肪高糖分的特点,如果食用不当极易引起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那么怎么吃粽子健康呢?下面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就告诉您粽子的健康吃法。 一、要定量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例如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至一碗半的饭,热量约为400~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每次可以少吃一点,或者选择小一点的粽子。尤其是正在减肥的mm更不能多吃,在食用中务必要控制数量。对于成年人来说,一餐食用50g,1~2个粽子左右就可以满足正常的能量需求了。 二、趁热吃 研究发现,刚做出来的长粒糯米饭(籼糯)的血糖反应并不太高,而放冷后却相当高,胰岛素反应也是一样。而对于短粒糯米(粳糯),热的时候就很高。 这项研究启示我们--吃粽子,总体而言还是吃新鲜包出来的热粽子比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之后来回加热。对于中老年人和体弱者来说,每次宜少吃一点,选小粽子,选里面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吃刚包好的热粽子,既能享受传统食品制作的乐趣,在健康上又能比较安心。 三、 “一高两低” 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一定要加热后食用。若主料能以部分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参与”,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低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子一族”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所以在选食粽子的时候不宜搭配油腻食品,要做到荤素搭配、细嚼慢咽。如果辅以含有植物纤维较多的蔬菜进食,无论从营养还是健康的角度来讲都更为合理。 四、注意搭配 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也可搭配麦芽水、白萝卜或白萝卜水,能促进消化,或者多搭配吃些动物血、黑木耳、香蕉、洋葱、土豆、菠菜等具有通便功效的食物。或者吃些山药,山药有补脾胃益肺肾的功能,可以帮助减轻肠胃负担。也可配一碗清淡的汤,如冬瓜、丝瓜汤等,最后再来一份水果,增加纤维质的摄取,达到营养均衡。 五、推荐搭配 粽子配茶,不仅味道会更好,而且还具有养生的功效。甜味的粽子,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绿茶。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有助消化。油性的咸粽,相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能够去除口感上的油腻。其中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非常好。此外,一些花草茶也是粽子的良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 陈皮,助消化、排胃气、减少腹部脂肪。木瓜、菠萝清甜消食,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这种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吃肉粽时最好搭配些清口的汤类,如香菇汤、紫菜汤,因为香菇和紫菜有去油、解腻、排毒的功效,如果再搭配着吃些黑木耳、洋葱、菠菜等,就不用担心胃肠的问题了。 如何健康吃粽子? 1、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 2、粽子属于主食,但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唯一食品,只可在午饭的时候适当吃点。早饭不能吃粽子,会引发一整天胃肠不舒服的,而晚饭如果吃粽子,那么必定会造成腹胀难以消化的问题。 3、素粽子的热量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 4、因体质不同,胃酸过多的人吃甜粽子可能不舒服,有烧心感,吃咸味的肉粽略好一些。 5、很多人吃完粽子之后就会外出运动或者上班,那么就会感到腹痛难忍,有的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都与吃完粽子马上运动有关,所以说吃完粽子之后千万不要进行运动。 怎样挑选粽子? 1、看:看外观。“返青粽叶”色泽青绿,而正常粽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蒸煮,颜色发暗发黄。 2、闻:闻味道。“返青粽叶”包的粽子煮后香味不浓,反而有淡淡的硫黄味。 3、煮:辨煮水。“返青粽叶”煮后水变绿,正常粽叶煮后水呈淡黄色。 4、擦:拿棉签或白色湿毛巾擦。如果擦完粽叶表面会掉色,一般是染过的,天然的绿色不会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