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坎坷?-趣历史网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坎坷?-趣历史网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  《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败,虽然一度担任过宰执,主持变法,却因方法不得当,被守旧派大臣及勋贵抵制,以至于很快就失败了,造成了晚年的漂泊。  范仲淹一生数度被贬斥,早在宋仁宗天圣年间,皇太后刘娥临朝称制的时候,当时还只是七品芝麻官的范仲淹就因上书劝刘娥把权力还给皇帝,而被贬斥,这还是因为宋朝到宋仁宗时期,基本上已经不杀士大夫了,否则,范仲淹那会估计就完蛋了。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刘娥驾崩,宋仁宗亲政,感叹范仲淹的才华和忠诚,把他调入汴京为官,可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因跟宰相吕夷简互相攻讦,又被贬出京城,两年后才回来,这次同样也只安稳了一年,还是因跟吕夷简的争执,于景祐三年(1036年)再次被贬斥。  这一次范仲淹被贬就稍微麻烦点,因为反吕夷简的共同目标,当时范仲淹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全是范仲淹这样的新生代士大夫,大家一拥而上的去攻击吕夷简,让宋仁宗和中立派也都有些担心,害怕成为朋党之势。  所以,即使在范仲淹遭贬后的第二年,吕夷简被罢相,也没有谁敢让范仲淹这么个刺头回朝,并在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让他不停地换地方当官,从江西饶州调到江苏润州,再调到浙江越州,每个地方都待不了几个月就被调走,这恐怕就是所谓的磨砺。  康定元年(1040年),因边境地区西夏的压力,宋仁宗又想到了范仲淹,在回京过渡了几个月后,委派他和韩琦一起到陕西担任夏竦的副手,此后的两年中,范仲淹一直在边境修城,他的策略就是以防御为先,好水川之战时,曾拒绝了韩琦要他配合出兵的请求,结果,韩琦大败。  范仲淹在陕西任官时,从不主动进攻西夏,虽然也经历了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战役的失败,但也有过收降羌族部落的功绩,还提拔过狄青,特别是他主张修城防御的策略,特别符合宋仁宗不轻启战端的原则,而且,他也认为范仲淹磨砺够了,该重用了。  于是,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把范仲淹调回京,先升为主掌兵事的枢密副使,不久后拜为参知政事,成为北宋朝堂上的宰执之一,并把范仲淹的一批死党,如欧阳修等也陆续调回京城当谏官,准备以范仲淹为主,进行改革。  从庆历三年下半年到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是范仲淹在北宋官场最后的辉煌了,他以宰执之身主导了宋仁宗朝唯一的一次变法,即“庆历新政”,也因为这次变法得罪了太多人,范仲淹的晚年只能一直在外漂泊。  “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拉着富弼、欧阳修、韩琦等一帮赞同变法的新生代士大夫们呕心沥血准备大干一场,却因变法的条款触动了太多官员的利益被抵制而举步维艰,最后因欧阳修的一篇《朋党论》让宋仁宗也担心了,新政终止,范仲淹又一次被贬。  此后,别说反对变法的官员,就连宋仁宗也不敢让范仲淹回京了,刚开始,范仲淹出京时,身上还挂着代表宰执地位的参知政事衔,实职也兼着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好歹还是个省部级,但没几个月后,就把宰执身份给他免了,换成了顾问性质的资政殿学士,正三品。  又过了几个月,省部级的职位也没了,实职直接降到了地市级的河南邓州知州,虚职也降成了正四品的给事中,范仲淹在邓州待了三年,政绩卓著,但朝堂上也没人敢让他回去,虚衔变成副部级的户部侍郎,然后调到山东青州继续做知州,过了一年,范仲淹因病调任安徽颍州时,在半路上病死。  范仲淹死后,谥号是文官最高等级的“文正”,追增的官职因死前只是个户部侍郎,所以刚去世时只能追增到兵部尚书这一级别,多年后才慢慢加到太师、中书令、尚书令、楚国公,算是和他的名声以及曾经担任过宰执的地位相符合。  从范仲淹的生平看,他实际上在中枢没有待几年,基本上每次都是一年左右就被贬斥到地方,在中枢站不住脚,只能说明,范仲淹虽然道德、操守是一流水平,可政治水平却差强人意,就以变法而论,后来的王安石搞得比他还厉害,还激进,可王安石就坚持了五年多。  即使王安石最后失败,可朝廷为了安抚他,在他生前,还为他保留着宰相乃至三公的虚职,从同平章事到左仆射,再到司空,只有升而没有降,爵位也一直是国公,没谁敢给他降,从这个经历看,范仲淹政治上的水平和威望远不如同样搞变法的王安石。  而范仲淹到处当知州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来,宋朝对于政见不同者的处理,因宋朝到宋仁宗时期就不再杀士大夫,因此,对于反对派,基本上就是到处调任,反复的折腾,古代交通不便,跨省调任其实就是变相的惩罚,不止范仲淹,很多名臣都死在调任的路途上。  不过,从范仲淹刚逝世后的追谥“文正”看,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敬佩他的操守和品行,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谁都愿意去做的,这句名言就和岳飞曾经说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一样,大多数人不但做不到,反而会警惕说这些话的人,范仲淹当年的变法,重点在吏治,想让所有的官员都变成自己一样的操守,不失败才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汉武帝刚登基不久 窦太后为什么就要废除汉武帝另立他人-趣历史网

汉武帝刚登基不久 窦太后为什么就要废除汉武帝另立他人-趣历史网

  汉武帝刚登基为帝,窦太后为何想废了他另立新帝,他做了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为帝,可以说这是他人生最高兴的时刻,然而刘彻非但没有半点喜悦之情,反而整日沉浸在恐惧之中,而让刘彻整天心神不宁的罪魁祸首竟是他的亲祖母一一窦太皇太后  窦太皇太后可是汉朝后宫中命最好的女人,她本出生贫贱,却因吕后的一个举动成为代王刘恒的宠妃,原以为这是她最辉煌的时刻。可是命运对她却是十分的眷顾,让她从一个普通的代王妃做到了至高无上的汉文帝的皇后。  汉文帝驾崩后她又成为儿子汉景帝刘启的皇太后,刘启可是岀了名的大孝子,对窦太后可是言叶计从的,按理窦太后也该心满意足了,可偏偏她就是个偏心的老太婆,她的眼中只有小儿子梁王,在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时,她就要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  好在梁王病逝,汉武帝刘彻的太子之位才算是坐稳了。然而就在汉武帝刚刚继位为帝,想要大展拳脚时。淮南王刘安前来拜见窦太皇太后,窦太后竟然用超规格的礼仪接待了粱王,就连汉武帝的舅舅田蚡都都以千金私下拜见了刘安。  朝中大朝们也都私下传说汉武帝刘彻将要被废,而朝臣们因为有太皇太后做靠山,认为小皇亲刘彻只是个摆设而已,毕竟当时汉武帝刚登帝位,实权可是掌握在太皇太后手中,那么刘彻初登帝位,他的皇祖母窦太后为何想要废掉刘彻另有打算呢?  前141年16岁的刘彻刚刚登基时,当时的汉朝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而汉武帝刘彻却想做个像秦始皇那样的千古一帝。幼年时的汉武帝受其蒙师卫馆的儒学影响,特别的崇尚儒家学说。  于是在他登基后就来了一次大改革,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直接任命研习儒家学说的赵馆和王藏二人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为了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刘彻正想和自己的朝臣们大干一场。  却因为他的独尊儒术与太皇太后崇尚的黄老学说相违背,遭到了以太皇太后为首的旧贵族守旧派的反对,而且刘彻新颁布的一些法规条款严重损害了旧贵族们的利益,于是刘彻遭到了祖母窦太后的责骂。  她认为这是她们刘家的家事,刘彻不该听朝臣们的蛊惑干涉他们的家事,而且汉朝的天下可是刘家人打出来的。不过汉武帝并没有被祖母的责骂知难而退,反而更坚定了决心。  然而由于一次偶然的事件,赵馆建议汉武帝不必事事禀报太皇太后,他可以绕过东宫自行决断,谁知这话可是捅了马蜂窝,直接要了赵馆和王藏的命。前139年,汉武帝突然收到了赵馆和王藏违法的奏折,而正在汉武帝难辨真假时。  他的祖母却让人把赵馆王藏二人关进了大牢,原来窦太后暗中派人收集了赵馆,王藏莫须有的罪名,由于此事牵扯太多,二人入狱后为了保住刘彻的皇位,在狱中不得不自杀,而刘彻明知他们二人是冤枉的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二人含冤而死。  刘彻本想大展宏图有所作为,却不料被握有实权的皇祖母当头一棒,让他明白他只不过是窦太后的傀儡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 司马家族都有谁参与了-趣历史网

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 司马家族都有谁参与了-趣历史网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司马家族还有哪些人参与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高平陵之变是三国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一族最终篡位成功。而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参与了此事,其中司马孚和司马师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师担任的职务是中护军。中护军是三国时期一个很重要的官职,不仅控制着禁军中的护军营,还能监管低级武官。魏蜀吴三国中担任过这个职务的有赵云、陈到、李严、费祎、周瑜、蒋济、夏侯玄、司马师等人,都是朝中重臣。  当然,对于司马懿来说,在政变中司马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手中的护军营。要政变就要有军队,司马懿虽然私养死士三千,但是这毕竟不是正规军,战斗力有限,如何控制洛阳的禁军才是政变成功最重要的环节。  此前因为曹爽排挤,禁军大部都是在曹爽的兄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的控制之下。司马懿借着曹爽兄弟几人不在洛阳,前往高平陵的机会请出了曾经执掌禁军多年的蒋济去夺取禁军军权。  蒋济在禁军中任职多年,有很多旧部在禁军中任职,加上司马师的帮助,就可以控制住禁军。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司马懿举事前可以瞒着司马昭,防止他沉不住气路出马脚,但是却和司马师商量了行动时的每一个细节。  司马师也没有让他爹失望,在集结部队时,司马师本人神态镇定,手下士兵阵型整齐,士气高昂。事变时他和蒋济及时控制了禁军,奠定了胜利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而司马孚当时任尚书令,也是朝中重臣。司马孚在政变当天戎装出场,和其他朝中大臣一起稳定朝堂秩序,帮助司马懿控制局势。  相比之下司马昭要弱一点,听到司马懿说要造反后就没睡好觉,因此在政变中主要充当一些辅助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高平陵之变曹爽是因为怕死才交出兵权的吗 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高平陵之变曹爽是因为怕死才交出兵权的吗 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对高平陵政变中,曹爽为何心甘情愿交出兵权,真的是因为怕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曹爽必胜无疑,但是会牺牲曹魏天子的威望,这是身为宗室的曹爽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大臣担保的情况下,曹爽听信了司马懿的洛水之誓,才成就了千古笑柄。  司马懿巅峰时期也比不过曹爽最落魄时期  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  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夺取了曹爽兄弟的兵权。  在魏明帝驾崩之后,虽然留下司马懿与曹芳两位辅政大臣,但是一个是世家代表,一个是宗室重臣。  曹芳继位之后,哪怕司马懿本身的能力是远大于曹爽,但是因为曹家宗室的底子厚,再加上毕竟是开国不久,皇权稳固,曹爽很轻易就将司马懿边缘化。  司马懿不得不靠装病来摆脱曹爽的打压。  很显然,在政变之前,无论是京都洛阳,还是外部势力,司马懿是完全不能跟曹爽相提并论的,所以他才选择了曹爽与曹芳等人出城的时机,发动政变。  正因为曹爽兄弟等掌握京师兵权的人全部随少帝曹芳出城了,所以才给了司马懿可趁之机,加上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以郭太后的名义,夺了曹爽兄弟的兵权,封了城门。  在政变之时,司马懿表面上掌控了京师,其实是在世家的默许下,曹氏兄弟对京城掌控出现空虚的情况下,外加郭太后的名义,这才能短暂控制京城。  此时,是司马懿势力最强大的时期,然而也不过跟仅有数千随行人员的曹爽分庭抗礼,将其阻于城外。  要是这时候司马懿的实力能强过曹爽,那就不是逼迫曹爽交出兵权了,而是直接以武力将其拿下。  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许他爵位富贵。可是当曹爽真正交出兵权之后,司马懿马上反悔。  要知道,司马懿违背誓言一事,可是很败人品的,这么一来,谁还敢相信他?  要不是没有办法用武力拿下曹爽,司马懿又何必如此?  曹爽代表的是魏帝曹芳,而司马懿只能代表司马家族  在司马懿关闭洛阳城门,将天子车驾阻在伊水之南的时候,洛阳城中的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与曹爽汇合。  桓范力劝曹爽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反击司马懿。  若真是如此,曹爽能打得过司马懿吗?  答案根本毋庸置疑:司马懿的实力跟此时的曹爽根本没有可比性!  因为,曹爽代表的不仅仅是曹爽个人,也不仅仅是曹姓宗室,而是代表魏帝曹芳。  当年汉室倾颓,只留下一个空壳子,曹操都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此时魏国开国不久,国内封疆大吏基本上都是忠心于国的,有少帝曹芳的名义,天下军马必然是云集景从,齐入许昌。  别的不说,与蜀国对抗的都督雍州、凉州军事的夏侯玄,以及防备吴国的扬州都督毋丘俭,都是手握重兵 ,必然心向魏帝的代表。  而司马懿呢?  虽然征战多年,也有一部分嫡系,但是在明确与皇帝对立之后,又有几人愿意誓死跟随?  司马懿能仰仗的军队仅仅有洛阳的禁军而已。  但是别忘了,之前司马懿只是与曹爽对抗,所以还能夺权,若是真将禁军拉上战场,当他们得知要攻打的对象是魏帝曹芳的时候,恐怕这些禁军临阵反戈的概率更大吧!  司马懿的仰仗  除了三千死士,以及洛阳的禁军之外,司马懿最大的仰仗有三:  1.自身的威望。  2.世家的支持。  3.郭太后的名义。  自身威望不说,司马懿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他能轻易发动政变的根本,但是这种东西毕竟是虚的,在强大的军队面前,一触即溃。  诸葛亮的威望与能力不比司马懿差吧?  他还手握整个蜀汉军政大权,面对强大的魏国,依旧被困于一隅。  司马懿与曹爽的实力差距,可比蜀汉与魏国的实力差距还要明显,根本毫无胜算。  世家的支持就更虚无缥缈了,他们的确看不惯曹爽专权,所以在司马懿控制洛阳的时候,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会给与一定的方便。  但是,要让他们旗帜鲜明地跟着司马懿造反,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根本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这些世家最大的可能,就是隔岸观火,等到胜负已定的时候再出来献上膝盖。  而郭太后的名义就更不值一提了。  皇帝不在洛阳,司马懿打着太后的名义夺权,还勉强说得过去。  当皇帝下诏,宣布平叛的时候,司马懿都成了反贼,太后的名义又有何用?  是皇帝的名号管用,还是太后的名号更管用?  曹爽为何要投降  既然曹爽的胜算如此大,他为何还要主动投降,交出兵权呢?难道他真的只是因为怕死吗?  其实并非如此,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曹爽其实是没有身死之忧的,他之所以主动投降,无非是这三个原因。  第一:信了司马懿的洛水誓言  司马懿为了让曹爽主动交出兵权,先后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的亲信尹大目等人前去诱劝。  并且,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他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  就连当时司马懿的铁杆支持者,身为太尉的蒋济也写信给曹爽,声称司马懿只想剥夺他们兄弟的兵权,不会伤害他们。  许允、尹大目等人不说,陈泰是前辅政大臣陈群之子,蒋济又是现任太尉,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在他们的联名作保下,实话实说,司马懿的誓言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令世人没想到的是,司马懿还真就将自己的誓言当做一个屁给放了!  第二:曹爽重亲情  对于普通人来讲,重视亲情自然是一个好的品德。  然而,对于身居高位来说,看重私情之人往往也是不堪大任之人。  就比如刘邦,刘邦在逃跑之时,能毫不犹豫一脚将儿子刘盈与女儿鲁元公主踢下马车,也能在项羽欲烹杀刘太公之时分一杯羹,可见他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视亲情。  刘邦的后人刘备也是如此,每次逃亡,总要留下几个妻女来断后,最后妻妾、女儿都会沦为敌人的俘虏。  但是,不得不说,这些人正是因为能放得下亲人,也才能达到如此成就。  而曹爽显然不是这种人,所以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  在亲信尹大目等人的诱骗下,他很容易将阖家团圆、荣华富贵当成了当时最大的追求,而放弃了与司马懿争权夺利的心思。  第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伤的是曹魏的根基  曹爽这么一个草包,是如何做到权倾四海,声震天下的?  无疑是靠的曹家数代人的打拼,靠的是曹魏的政权稳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曹爽必然比司马懿更在乎曹氏天子的威望。  一旦曹爽真的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勤王,是否能打败司马懿不说,起码天子的威望扫地是必然的。  身为魏国的皇帝,却被臣子占据了京城而流落他乡,首先就让外臣看到了曹魏的虚弱。  四百年的汉室,就因为面对黄巾之乱时显露出虚弱,很快分崩离析,诸侯割据。  曹魏才立国多少年,要真让外臣看到曹魏这么快就如此虚弱,谁知道又会有多少诸侯趁机割据?  若是司马懿当时真的是打着造反的旗号,曹爽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必然会反抗,但是有司马懿的洛水誓言在前,又有朝中大臣作保,他最终才选择了相信司马懿只是为了与他夺权,为了大局交出了兵权。  曹爽固然是一大草包,若是不选择投降,根本没有司马家的什么事儿。可若司马懿只是想当权臣,不生二心的话,曹爽的决定也不是没有可以肯定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代王王后身为汉文帝的结发妻子,为何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趣历史网

代王王后身为汉文帝的结发妻子,为何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趣历史网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显赫,实现国家强盛,开启“文景之治”的开端,并且他的性格仁爱宽厚,宽俭待民,为后世称颂。关于汉文帝,有个谜题至今仍为解开,那就是他的结发妻子代王王后。  代王王后是刘恒仍为代王时的王后,也是他的结发妻子。对于代王王后的姓名、生卒年、死因等信息,我们一概不知,历史上与她相关的记载只有两段话:  《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窦姬)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生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首先这两段话有冲突,刘恒在做代王时与代王王后究竟生了几个儿子,一说三个,一说四个,这里暂且以四个为准。这两段记载表明,代王王后生下四个儿子,但她在刘恒还没登基称帝前就去世,并且她的四个孩子在刘恒登基后几个月内相继病逝。窦姬的一女两子都平安长大,为什么单单代王王后的四个孩子相继病死,甚至连姓名都没有记录呢?在当时,作为地方藩王的王后应该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参照同时代的其他藩王王后,基本都有大致生平记载,为什么唯独代王王后没有任何记载呢?  如果代王王后是当时人不敢提起的存在,那么她的身份有极大的可能是吕氏女。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控制他留下的几个儿子,都给诸侯王送了女人。除了吕后的亲儿子刘盈和她亲自抚养长大的刘长外,给刘邦的其他儿子送的都是吕氏女,她们被作为眼线安插到各国,监视着各位亲王的一举一动。在吕雉病逝后,文武百官对诸吕势力进行清算,所有和吕氏党羽有关联的,不论男女全都处死。如果代王王后也是吕氏女,她自然也是被清洗的目标之一。刘恒登基称帝后,代王王后所生诸子是嫡子,是具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因为有吕家血统,不得不将他们也一起清算。  综上所述,代王王后是吕氏女的可能性很大,但这终究是后世的猜测,不能作为历史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孙权基本熬死了所有对手 孙权为什么没有能统一天下-趣历史网

孙权基本熬死了所有对手 孙权为什么没有能统一天下-趣历史网

  孙权熬死了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对手,孙权为何没有能夺得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汉末年到三分天下,随着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孙权可以说基本熬死了所有对手,那么孙权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东吴的实力不够,孙权躺平开局,在孙坚和陆逊几代人的发展下,局势还是不错,孙权有着统一天下的欲望,但在合肥惨败之后,给予了致命性打击。  鲁肃还活着的时候,孙权一直以统一天下为目标,鲁肃死后,孙权的路线发生了改变,已经失去了远见的孙权,所以他最终听从吕蒙的建议,偷袭了荆州,将进取的北伐思路,转化成了保守的固守思路,再也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了。  然后就是东吴士族不想打仗,统一天下可以说是一件大事,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毕竟打仗需要出钱出力,还得出人。  相比之下,只要坚守东吴,自己就能过得很好,再说了,就算是曹魏攻打过来,也需要他们稳定治理江东,所以说,什么北伐,什么统一天下,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最后就是东吴军队。  都说东吴水军战斗力很强,相比其他两国,东吴军队陆地战斗力却比较差。虽然说东吴在陆地战中也有大胜,但对于曹魏和蜀汉来说,总体实力还是差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李忱并非唐武宗之子,为什么能成为其皇位继承人?-趣历史网

李忱并非唐武宗之子,为什么能成为其皇位继承人?-趣历史网

  《新唐书·本纪·卷八·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记载:“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也。母曰孝明皇太后郑氏。始封光王。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会昌六年,武宗疾大渐,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为皇太叔。三月甲子, 即皇帝位于柩前。四月乙亥,始听政。尊母为皇太后。”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忱并非是唐武宗之子,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即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当时,唐武宗李炎共生有五子,分别是长子李峻(杞王)、次子李岘(益王)、三子李岐(兖王)、四子李峄(德王)、五子李嵯(昌王),但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唐宣宗李忱呢?  这要从唐肃宗时期说起,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肃宗被当时的大宦官李辅国(唐玄宗开创了宦官随军队监军的先例,自此宦官便染指了军权。)拥立为皇帝,之后唐肃宗便将朝政交给李辅国处理。等到唐德宗即位之后,俱文珍开始执掌朝廷大权,一生历经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三朝,甚至还在永贞革新期间废掉唐顺宗,另立太子李纯为帝。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皇子想要成为皇帝,宦官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唐宣宗李忱之所以能成为宦官们扶持的对象,就是因为李忱表现得如他们所愿一样,非常容易控制。《新唐书》评宣宗:“性严重寡言,宫中或以为不惠。”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记载:“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历大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所以,当时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认为唐宣宗李忱较易控制,就以武宗诸子嗣年幼为由,矫诏立其为皇太叔。《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有云:“会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疾笃,遗诏立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好在,李忱未登基之前,其实一直在隐忍,“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  而即位之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他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对外则是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  故司马光评: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诸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张裔为何会在东吴流亡三年之久?发生了什么?-趣历史网

张裔为何会在东吴流亡三年之久?发生了什么?-趣历史网

  张裔为何会在东吴流亡三年之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文章。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  在刘璋担任益州牧时期,张裔熟读经史子集和《史记》、《汉书》,被荐举为孝廉,担任鱼复县县长,之后回到州里任州署从事,兼任帐下司马。建安十六年。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邀请刘备入蜀帮助自己对付张鲁,次年,刘备与刘璋反目,刘备依庞统提出的计谋召白水军杨怀到来并将其找啥,吞并他的部队,派黄忠、卓膺率军南下进攻刘璋,占领涪城。随后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赵云、张飞率军进入益州,在张飞从有垫江进入蜀地后,刘璋派张裔戴军在德阳陌抵御张飞,最后张裔兵败只能退回成都。  建安十九年刘备于诸葛亮等人共围成都,刘璋便让张裔作为信使前往会见刘备,事后刘备答应张裔一定会对刘璋以礼相待,也会对城内的部队进行安抚。等张裔回到成都后刘璋便出城投降,刘备遂领益州牧,张裔之后被任命为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于兵器的制作。当时益州郡的首领雍闿不仅杀掉了益州太守正昂还不服从刘备的统治,便暗中勾结孙权,借鬼教鼓动众人将赴郡上任的张裔押送给东吴孙权处。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章武二年刘备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退至永安,孙权知道刘备驻扎白帝后,非常害怕,便派遣使者求和,刘备同意,同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在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希望可以重新建立蜀吴两国的连盟,决定派遣邓芝出使吴国,在邓芝来到吴国后靠着自己的才智成功见到了孙权,并向孙权提出请求放还张裔,张裔在东吴流亡了三年之久,孙权也并不知道张裔是谁,所以答应了邓芝的请求。  在离开东吴前孙权召见了张裔,二人也交谈了一番,孙权对张裔也是十分的欣赏,想将他留在吴国,不过张裔此时已经进入了永安界几十里。回到蜀国后张裔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代行相府政务,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成为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在诸葛亮驻守汉中时,张裔便以射声校尉身份兼任留府长史,后加封辅汉将军,兼长史照旧。。张裔在年少时与杨恭的关系十分要好,在杨恭死后,张裔不忍心杨家人落难便将他们都接到了自己的府中,将房屋给他们居住,对待杨恭的母亲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之后又为杨恭的后代考虑婚嫁,为他们购买宅子跟产业,让他们可以自立门户。  建兴八年,张裔去世,他的爵位由儿子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5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字之差,却有何不同意义?-趣历史网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只有一字之差,却有何不同意义?-趣历史网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有什么区别的详细介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上皇”是为已经让位但尚在人世的皇帝准备的专门名位,有的时候“太上皇”也被称为“太上皇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太上皇”和“太上皇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两个名位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皇帝”一词来源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但“皇”和“帝”的含义是不同的。所谓“三皇无为,五帝有事”,“皇”代表的是至尊的地位,“帝”代表的是至高的权力。对于“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区别,唐朝学者颜师古明确解释道:“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  秦始皇尊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刘邦尊其父刘太公为“太上皇”;西晋“八王之乱”期间,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尊晋惠帝为“太上皇”。这三位或者是死人、或者不是皇帝、或者被推翻,都完全不掌握实权,因此当时只有“太上皇”而没有“太上皇帝”。  龙飞四年(399年),东晋十六国的后凉太祖吕光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吕绍,自称“太上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退位后仍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不过由于后凉规模较小,又处在汉化的过程之中,因此这时的“太上皇帝”没有正式成型。  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传位于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群臣认为新皇帝过于年幼,请求已经退位的献文帝继续处理朝政。于是群臣便给献文帝上尊号为“太上皇帝”,以表明已经退位的献文帝依然拥有最高权力,“太上皇帝”从此正式成型。  在此后的历史中,完全不掌权的退位皇帝称“太上皇”,比如唐高祖李渊。而依然掌握或者染指最高权力的退位皇帝,则称“太上皇帝(或者尊号中含有“帝”字)”。“太上皇”和“太上皇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里面却包含了深刻的权力分配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唐太宗下令要李泰入住武德殿,为什么朝臣们会反对?-趣历史网

唐太宗下令要李泰入住武德殿,为什么朝臣们会反对?-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大臣们为什么不同意唐太宗李世民把弟弟的房子给儿子住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共生有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唐太宗继位之后,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地位本来很稳固。但是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的地位开始动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弟弟、魏王李泰的崛起。  李泰从小“聪敏绝伦”,史称“宠冠诸王”。成年后的李泰更是才华横溢,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太宗本就希望未来的大唐皇帝能以“文”为主,而此时残疾的太子李承乾却越来越沉迷于武事,因此唐太宗的心理天平开始倾向李泰。  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泰的魏王府先是在每年得到的经费上超过了李承乾的东宫。之后为了李泰编书的需要,唐太宗特许李泰开设“文学馆”招揽人才,还特许身体较胖的李泰可以乘辇出入皇宫,而瘸了一条腿的太子李承乾却依然只能步行。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令要魏王李泰入住自己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原来居住的武德殿。这个决定引发了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大臣的反对,最终有所醒悟的唐太宗让李泰搬出了武德殿。那么大臣们为什么不同意唐太宗李世民把弟弟的房子给儿子住?  首先,武德殿位于皇帝所住的太极宫以东,再往东才是太子所住的东宫,而皇宫以东的方向在唐朝有代表太子的含义。如果让魏王李泰入住武德殿,就会令很多人以为唐太宗这是要把魏王李泰提升到与太子李承乾相等的地位。  其次,当年隋文帝杨坚是在武德殿废黜了太子杨勇,唐高祖让李元吉入住武德殿也是为了制衡入住承乾殿的李世民。而后来唐玄宗刚继位的时候,也是在武德殿处理朝政。可以说武德殿是当时唐朝除了皇宫和东宫外,政治含义最大的宫殿,无异于“第二东宫”。  最后,齐王李元吉当年是在入住武德殿之后开始全面加入“太子之争”。如今唐太宗李世民也让李泰入住武德殿,那在有些人看来这就是唐太宗鼓励李泰“夺嫡”的表现。这只能主张李泰的不臣之心与“太子之争”的进一步激化。  因此唐太宗让自己的儿子李泰住到自己的弟弟李元吉的旧居武德殿,只能让当时已经非常激烈、难以解决的“太子之争”进一步恶化,这也是魏征这些大臣坚决反对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从对褚遂良的遗言来看,唐太宗希望他怎么做?-趣历史网

从对褚遂良的遗言来看,唐太宗希望他怎么做?-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对褚遂良所留的遗言有什么特殊含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帝范”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走到了尽头。五月己巳日(7月10日),自制大限将至的唐太宗李世民将太子李治(唐高宗)、长孙无忌、褚遂良三人召到病榻之前,做出了最后的政治遗嘱。  首先,唐太宗先跟长孙无忌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意思是唐太宗正式托孤于长孙无忌,将此后的朝廷大权基本都交给了他,并告诉长孙无忌太子李治为人老实孝顺,要好好地辅佐劝导。  之后,唐太宗又跟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意思是有长孙无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担心天下的事了。唐太宗前两句遗言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当时的朝局下甚至可以称为“官样文章”。但唐太宗最后一句遗言却有特殊的含义。  最后,唐太宗跟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意思是长孙无忌一直对我忠心不二,我得到天下,主要是靠了他的贡献。我死之后,你褚遂良不要让小人离间了皇帝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  根据兵法上有关“离间计”的解释: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易经》上对于“离间”则有“比之自内,不自失也”的说法。综合来讲,只有内部本身已经出现了问题,才会出现被外人离间的可能。  从对褚遂良的遗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君臣关系以后肯定会发生问题。再结合之前唐太宗“太子仁孝”和“汝勿忧天下”这两句遗言来看,唐太宗认为如果未来的君臣关系出现问题,主要责任应该是长孙无忌的。  因此唐太宗给褚遂良留下的遗言其实是希望褚遂良能够充当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在李治与长孙无忌的君臣关系出现问题时进行调解。只是当时李治和长孙无忌都在场,不好把话说得太明白的唐太宗只能这样暗示褚遂良。  可惜的是褚遂良没有听懂唐太宗的暗示,而是误认为唐太宗是要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长孙无忌。结果在后来的“废王立武”事件中,褚遂良与唐高宗激烈对抗,不仅没有发挥调节着的作用,反而先把自己变成了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褚遂良的求情信为什么完全没有打动唐高宗李治?-趣历史网

褚遂良的求情信为什么完全没有打动唐高宗李治?-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说褚遂良给唐高宗的求情信完全写错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成功完成了“废王立武”这件大事,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在“废王立武”过程中反对唐高宗最激烈的褚遂良则被贬官外地。在之后几年中,褚遂良又连续遭到打击,最后贬官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到了穷乡僻壤的爱州,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的褚遂良给唐高宗写了封求情信。在求情信中,褚遂良说自己曾经为唐高宗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唐高宗在唐太宗去世的时候还曾趴在他怀中哭泣,希望唐高宗念在这些功劳和情分上能稍微宽恕一下自己。  没想到这封求情信完全没有打动唐高宗,褚遂良最终在偏远的爱州凄凉病逝。唐高宗在褚遂良死后还削掉了他的所有官爵,流放了褚遂良的子孙后代。那么褚遂良如此感人的求情信为什么最终却没有让唐高宗对其网开一面呢?  唐高宗与褚遂良的矛盾看起来是关于更换皇后的争论,但实际上是唐高宗从长孙无忌、褚遂良集团手中夺回权力的政治运动。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之所以能够掌控朝政并架空唐高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贞观太子之争中为唐高宗立下来的功劳。  经过“废王立武”事件之后,唐高宗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继续倚仗或者显示自己的功劳。因为这意味长孙无忌、褚遂良集团并没有死心,还想依靠曾经的功劳东山再起,重新架空唐高宗,这是唐高宗绝不能允许的。  如果褚遂良在求情信中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要尊重皇帝的权威,唐高宗没准还真能看在过去的功劳和情分上宽恕一下褚遂良。可惜的是褚遂良却在求情信中继续述说自己的功劳,这在唐高宗看来无异于“战书”,当然也就不会宽恕褚遂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李勣为什么没有当场对褚遂良的“好话”提出反对?-趣历史网

李勣为什么没有当场对褚遂良的“好话”提出反对?-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褚遂良的一番“好话”,为什么让名将李勣马上诈病离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高宗永徽年间出现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便是“废王立武”事件。为了实现“废王立武”的目标,唐高宗、武则天与长孙无忌集团展开了多番较量。其中两场唐高宗与宰相的会议最为关键,堪称整个“废王立武”的“两大战役”。  永徽六年(655年)的一天,唐高宗在散朝后特别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四位朝廷中影响最大的宰相开会。当时“废王立武”的事已经是满朝皆知,因此这四位宰相也都猜到皇帝的这次召见肯定与“废王立武”有关。  于是褚遂良说:“今天的召见肯定是为了皇后的事,皇帝的心意看来很坚决,反对的话没准会死。太尉是是陛下的舅舅,司空是国家的功臣,不能让皇帝背上杀舅舅和功臣的恶名。我褚遂良出身不高,也没立过什么功劳,却成为托孤重臣,那就由我以死抗争来报答先帝吧!”  褚遂良的这番话看起来是一番好意,要主动为长孙无忌和李勣承担责任。但李勣在听完这番话后不仅没有感激,反而马上假装生病缺席了之后的会议。而唐高宗最后也是得到了李勣的支持,才取得了“废王立武”的胜利。那么褚遂良的这番“好话”为什么没有打动李勣呢?  首先,李勣和长孙无忌在当时算是两派人马。唐高宗刚继位的时候,李勣兼任左仆射(实权官职),但很快就因为长孙无忌等人的排挤而辞掉了左仆射,只担任没有实权的司空。幸亏李勣聪明老练,才在长孙无忌对政敌和潜在政敌的几次打击中幸存了下来。  正因如此,褚遂良的这番“好话”就存在一个逻辑大前提的漏洞:他怎么知道李勣一定是要反对“废王立武”呢?实际上在“废王立武”即将全面摊牌的前夕,褚遂良的这番“好话”一方面是在试探李勣的真实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则是把李勣划入自己的阵营,不让他在唐高宗面前乱说话。  如果李勣当场对褚遂良的“好话”提出反对,那么长孙无忌他们没准就要先对李勣下手了。如果李勣不提出反对就跟着去见皇帝的话,便等于支持了长孙无忌集团的立场,那李勣可就是既坑了自己又坑了先帝。因此褚遂良这番话看似好意,里面却暗藏着两重杀机。  不过褚遂良虽然厉害,但李勣更胜一筹,通过假装生病逃离险地,并在最后关头给了长孙无忌集团致命一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李勣的哪句话让唐高宗一下子下定决心解决长孙无忌?-趣历史网

李勣的哪句话让唐高宗一下子下定决心解决长孙无忌?-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李勣的这句话能让唐高宗下定决心解决长孙无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通过“废王立武”一举解决专权的长孙无忌集团,“废王立武”也自然遭到了长孙无极集团的强力阻击。因为当时朝廷的实权都掌握在长孙无忌集团的手中,所以唐高宗的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就在此时,司空李勣单独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句话让唐高宗一下子下定了决心,马上将反对“废王立武”的宰相大臣一一处理,从而彻底解决了长孙无忌集团。  那么李勣这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到底有什么厉害的地方,从而彻底扭转了“废王立武”的进程?  首先,李勣“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看起来是客套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我李勣作为外人不该管“废王立武”的事,长孙无忌一样是外人(外戚),也不该过问“废王立武”。李勣这句话既是对唐高宗的支持,也是在为“废王立武”寻找法理依据。  其次,唐高宗之所以无法“废王立武”,是因为掌握整个换皇后程序的宰相都是长孙无忌集团的成员,长孙无忌不同意就换不了皇后。在没有得到长孙无忌同意的情况下,唐高宗想要“废王立武”的唯一办法就是打击那些长孙无忌派系的宰相。  但是这样一来,意味着唐高宗要和长孙无忌彻底摊牌。当时唐高宗在朝廷中一没人脉、二没根基、三没权势、四没影响,如果彻底摊牌极有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之后的唐中宗就是处理宰相权力的时候过于急躁,才被武则天抓住机会废掉的。  李勣作为凌烟阁功臣之一、当时的正一品重臣(司空)、大唐第一名将,是唯一在人脉和影响上能与长孙无忌相抗衡的大人物。而且作为硕果仅存的贞观一等名将,李勣在当时是军方的最高代表人物,而这恰恰是长孙无忌集团所欠缺的。  因此得到了李勣的支持,唐高宗不仅拥有了可以抗衡长孙无忌的人脉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军方的支持,唐高宗就算跟长孙无忌彻底摊牌,也不会再怕会发生什么非常变故了。所以李绩的话才让唐高宗下定决心解决长孙无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许敬宗说了唐高宗李治的坏话,为什么没被下狱治罪?-趣历史网

许敬宗说了唐高宗李治的坏话,为什么没被下狱治罪?-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高宗为什么要扩散许敬宗把自己和“乡巴佬”相比的言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永徽六年(655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件,那便是唐高宗的“废王立武”事件。很多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员通过“废王立武”掌握了朝廷大权,基本结束士族的政治影响。而这些庶族地主官员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许敬宗。  许敬宗是隋朝大业年间的科举秀才,颇有才华,早年曾和魏征一起在李密手下做记室。归降唐朝后成为李世民秦王府的学士之一。唐高宗李治当太子的时候,许敬宗出任太子右庶子。因此许敬宗算是李世民、李治父子两代的元从之臣了。  但是由于个人品德和出身的因素,许敬宗前半生的仕途颇为不顺。以许敬宗的才华和资历,早就应该出任宰相了。但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许敬宗却只是礼部尚书而已。而当时压制许敬宗的势力主要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集团。  当唐高宗发动旨在扳倒长孙无忌集团的“废王立武”之时,许敬宗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天赐良机。于是许敬宗很快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夫妇的心腹,为了“废王立武”在朝廷各方中争取支持力量,还因此被长孙无忌痛骂了一顿。  当时许敬宗为了“废王立武”在朝廷上宣传道:“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立一后,何预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按理来说,许敬宗在这句话里把唐高宗和“田舍翁(乡巴佬)”相比应该是很不尊敬的言论。可是唐高宗一点都不生气,还专门找人去扩散许敬宗的这句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许敬宗的这番话虽然有些粗俗不敬,但是这番话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多收十斛麦子的“乡巴佬”都能做的事情,堂堂的皇帝李治竟然因为一个臣子而无法做到。从而号召忠于唐朝的大臣们:皇帝被某个权臣逼得连“乡巴佬”都不如了,你们还要继续观望吗?  其次,许敬宗这番话还指出:换皇后完全是皇帝自己的事情,长孙无忌这些“诸人”凭什么在这里“妄生异议”。许敬宗的意思和李勣的“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差不多:换皇后的事情完全是皇帝的事情,长孙无忌作为一个大臣不应该干涉阻挠。  正因此许敬宗的这番话有这几种含义,因此唐高宗和武则天不仅没怪罪许敬宗,反而派人将这番话在各处扩散,几乎成了“废王立武”期间“立武派”的总纲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红楼梦中贾环为何从来没去贾府学堂上课?-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贾环为何从来没去贾府学堂上课?-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贾环为何从来没去贾府学堂上课?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贾环是贾政与赵姨娘之子,是三姑娘探春一母同胞的弟弟,但姐弟俩在贾府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探春跟迎春惜春一起,从小在王夫人身边长大,无论品貌还是能力,在三春中都出类拔萃,贾府上下都不敢小瞧她。而贾环跟着母亲赵姨娘,却生生地活成了小冻猫子,是个连丫鬟都嫌弃的坏小子。  我们知道,贾府有自己的学堂,专为族中子孙而建,像贾宝玉、贾兰、贾菌、贾蓉等人,都在此读书,就连薛蟠、秦钟、金荣这些与贾府沾亲带故的外姓,靠着关系也能进来读书,但奇怪的是,我们却没有看到贾环的身影。  贾宝玉秦钟等顽童大闹学堂一回,即便是这么“热闹”的场面,我们都没看到贾环露面。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贾环到底在不在学堂读书呢?答案是肯定的。探春理家一回,说得很明确:贾环和贾兰不仅在家学里读书,且每位还有八两银子的使用。  因此,贾环虽然是庶出,有个不靠谱的娘,自己也不招人待见,但不管怎么说,他终归还是贾府的三爷,是贾政的儿子,不可能连读书的资格都被剥夺。毕竟过去男子不像女子,贾环再是庶出,也是贾府子孙。  但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在宝玉大闹学堂一回,连香怜、玉爱这样的小角色都写到了,偏偏没有提贾环呢?是曹公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呢?  我们知道,贾环素日原恨宝玉,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像大闹学堂这样的好机会,贾环不可能轻易放过,为什么曹公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给他呢?这就不得不说曹公的高明之处了。  细读红楼,我们有时候挺心疼贾环的,虽然他干了不少坏事,但背后大多是赵姨娘指使,或者贾环长期受到赵姨娘的“言传身教”,被教的“歪心邪意”,无形中也就学坏了。  曹公为了突出表现贾环不被众人待见,因此刻意忽略了他。实际上,即便是作为读者视角的我们,也不会在阅读红楼时期待贾环的出现,因为他一出场我们就知道,准没好事。  贾环其实也是个孤独且被众人忽略的孩子,元春省亲一回他因为生病没有出场;元宵猜灯谜一回,众人都猜对了,就她和迎春错了;元春端午赏赐一回,哥哥宝玉有礼物,而他没有。宝玉可以跟姊妹们住进大观园,而他不能……  所以,贾府学堂里,曹公也刻意忽略了贾环,以不写之写的手法,来展现这个彼时还在母亲控制之下的可怜而又可悲的孩子。  其实我们假设一下,即便曹公写了学堂里的贾环,又该如何下笔呢?贾宝玉秦钟不会跟他玩,贾蓉贾蔷不会跟他玩,薛蟠金荣等人更不可能跟他玩。他即便在学堂,也会是被众人忽略的那一个。  其实,贾环不仅在贾府学堂读书,而且后来还有了不小的进步。“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一回,贾环的一首五言律受到了众人赞赏,说他比贾兰写得更好,且立意也不同。由此可知,贾环在学堂,应该是认真读了不少书的。  在此前,贾政受邀与朋友一起寻秋赏桂,不仅带了宝玉,还带了贾环贾兰二人,还说宝玉读书不如他们两个,从这些情节中我们都看得出,贾环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安着歪心邪意,只往下流走的暗黑少年,而是个有些才学,且有了自我认知的贵族公子。  这些,应该都归功于昔日他曾在学堂读书认真读书。  这也就难怪,贾府中秋夜宴时,贾赦十分欣赏贾环的诗,并赏了他许多玩物,且拍着他的头笑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抛开荣国府大房二房明争暗斗的权力之争不说,贾环在学业和正途上的进步,应该是被看到和认可的。  其实不止贾府学堂,贾府的很多场合,宴席,生日,节庆等,都没有贾环的身影,谁让他是个不受众人待见的小冻猫子呢?但俗语又说“莫欺少年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谁能想到,日后的贾环,也会长成识大体有才学的少年呢?  高鹗的续文里只说宝玉和贾兰考中,而忽略了贾环,其实是不对的,按照曹公的伏笔,贾环如果继续专心读书,相信将来也会有一番作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4
< 55 56 57 >